清明節心得體會 500字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十分恰當地反映了清明時節的自然環境和淒涼哀怨的氣氛。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人們多在清明這天掃墓,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隻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那為什麼要在清明節上墳掃墓呢?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麵。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這天還要摘采新柳,製成柳圈,戴在頭上。民諺雲:“清明不戴柳,生來變黃狗。”其實,清明戴柳的風俗起源很早,正如清人富察敦榮的《燕京歲時記》所雲:“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被撥契於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躉毒。今蓋師其遺意也。”
杭州的清明,據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記載:“是日,傾城上塚,南北兩山之間,車馬雲集,樽酒擔食,山家村店,享浚遨遊,或張幕籍草,並魴隨波,日暮忘返。”這裏描寫的既是去上墳又是去春遊。
對清明節的評價與感受20到30個字
清明節到了,這是我們祖國的傳統節日。
每到清明節的時候,會讓我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傷感,是不是真的應驗了唐代詩人杜牧的那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借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裏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也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會想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麵仿佛還曆曆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潸然淚下。
遠處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簾,鳥兒唱著春天的奏鳴曲,漫山的桃紅柳綠,遍地金黃的油菜花,“嫩芽吹葉落”,綠油油的嫩芽長了出來,到處是一片春意盎然、萬物複蘇的景象,這是一個充滿期望和祝福的季節。清明時節,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在緬懷過去。
清明節,是我最有一次傷感的節日,我從來都沒有感到過這樣的傷感,或許這是我對先人的懷念吧。
清明節的感言50字
清明在即,心情就難以平靜了。或許這清明節是個有靈性的日子,讓人們有複雜的心緒,或讓你在抑鬱中沉默,或讓你在暢然中釋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杜牧的一首絕律,道盡千思萬緒。雨浥輕塵,空野一新,本是一樣景致,卻能生出別樣感喟。或是失意過客,剪不斷離亂愁緒,頹萎淒迷,於郊野清寂之地,借酒一醉,茫然不知歸宿;或是曠達之人,禁不住煙雨迷蒙的浸潤,縱放心懷,於杏花掩映中,醉舞春風,渾然不知歸路。無情落雨流辛淚,有誌淩風蕩樂魂。
自己參加“清明節”活動的感受寫10句話有
參加清明祭掃活動有感
在清明節之際,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緬懷革命烈士,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我所在的省人防指揮信息保障中心黨支部在黔靈山公園先烈紀念碑舉行了祭掃活動。
作為剛進入人民防空部門工作的我,與同事們一起懷著對先烈的崇敬之情踏上紀念碑的台階、緬懷他們為解放貴州事業而捐軀的偉大精神,使我深受激勵,也讓我們在和平年代生活下的人們倍感幸福,沒有他們的偉大精神和不屈的意誌就沒有新中國的今天,是他們用灑熱血、拋頭顱為我們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回想少年時代,每逢清明節學校都會組織我們來這裏緬懷先烈,那時候我們就為先烈們的事跡所感染,立誌好好學習為我們現代化建設出一份綿薄之力。如今我已到而立之年,在此來到這裏又有另一番的感悟,讓我體會到了精神永存的道理,雖然時代已變遷,但烈士對我的鼓舞之情讓我一直不能平靜,每當踏上這片土地就讓我感受到一種莊嚴、肅穆之情。現今,我站在這裏更多的是想著對國家、社會、家庭、子女的一種奉獻精神,和平年代生活可能會讓很多人忘卻了某些東西,但是我們不能過分安逸,要時時警醒自己。今日的快樂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的享受的同時也需要付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也是我們的新時代青年們的時代任務。這次祭掃活動非常有意義,讓我體會到了不同的烈士精神,和平年代沒有這樣的戰場讓我們去戰鬥,但是我們的戰鬥才剛剛開始,我們應該時刻保持一份拚搏、奮鬥的精神,讓這種精神一直延續下去,而不是安於現狀的享受。同時也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希望他們多聽聽過去的故事,讓他們知道我們祖國今日的繁榮離不開過去人們的努力,也讓他們知道我們中國人的精神不屈的意誌和精神。這種精神將伴隨著我們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這些光輝將永遠閃耀在我們的心中。
關於清明節的感受,600字
今天就是清明節了,每逢清明節我就會想起詩人杜牧寫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大家是否去掃過墓呢?當然我也不例外!
我們今天回老家拜山,這隻是第一次而已,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才有了這一次機會。我們回到老家,吃完午飯,便向山出發了。
火辣的太陽曬的我們又增加了一點疲倦,好不容易我們來到山頂,我就拿起掃帚掃起了墓前的垃圾和落葉,看著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親人和我一起度過的時光,不禁潸然淚下。但是我不一會我就掃好了,每次祭祖時,我們都會想起為他們燒一些紙錢、放置一束鮮花。說著我就拿了夥計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媽媽卻有點難過的為他少了一些紙錢。。爺爺把一些雞肉、美酒和水果擺在墓前,祝願他們能在天堂的那一邊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為了我祝福他們,我們便跪了下來,好想在為祖宗守靈,願他們能保佑我們幸福平安、生體健康。祭拜完後,爸爸小心翼翼地拿著火機點燃鞭炮,放完後就走了。
我臨走時,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墳墓,擦幹了眼眶的淚水,隨著下山了。心裏怎麼感覺在百爪心撓?但我也許願祖宗能在天堂過上和我一樣的生活——快樂。通過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來祖宗在天堂的那一邊也應該有一個舒適而又溫暖的“家”。所以我們應該要珍惜生命的點點滴滴,生命不是遊戲,那麼大家在清明節有木有拜過山呢?
過了清明節,你的感受是什麼。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清明不會破碎飛過關山的夢魂。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清明早已模糊遙隔九天的明月。清明是風雨淒淒裏的一盞燈,為那忘了歸途的離魂,指出回鄉的路。在某年某月某個我們永遠銘記的日子,在山的那邊,在海的這邊,懷念逝去的靈魂,祝福彼岸的春暖花開。傳統是不該被遺忘的,放逐那些隨波逐流的東西,而這樣的節日該是長存的。從昆侖山巔到陰山腳下,梨花落得滿地殘香,用誰的思愁,用誰的離人淚,換那青煙一縷,焚香一柱。這樣的日子裏,我們祭奠的或許是濃濃的親情,或許是一段刻骨的愛情,又或者是一段李白和汪倫般萍水相逢結成的友情……那個日子裏,我們比誰都多情,沒有人會被遺忘,追思會讓我們回頭看一看那年的月如霜;又或是真有人被拋卻了,看看身邊忙於思念的人們,奈何橋的那段路,或許不會那麼長。當我們選擇了清明去上墳,無論你是否信鬼神,這是一種傳統,一種文化意識,更是獨一無二。唯有神州浩土,在這一天選擇靜默,唯有炎黃子孫在這一天尋得上窮碧落下黃泉,縱然兩處茫茫皆不見。清明時節雨紛紛,斷魂的又何止路上的行人。清明是一尊木刻的佛,有黃土般的顏色,眯著的眼。它每成形的一刻,身上便被劃過一刀,那一刀刀是多少人的呐喊,無助與彷徨。佛駐於心,一如萬家的燈火。在每個煙雨迷離的四月,用一語不發,看著你別過去的臉。誰都為之悲哀,無論你是帝王,還是平凡的裏巷夫。當天人永隔得時候,清明便成了一條紐帶。連接遙遠的過去與未來,像一盒穿越千年的棋子,用晶瑩的身軀展現棋士的精神,或許清明的存在是為了這樣的緣由,提醒我們別忘了那些逝去的東西,那些時光也無法磨滅的印記。因為有清明,我們懂得珍惜生命。不要因為是傳統,才去珍惜,生活裏平凡的一點一滴都可能在未來成為不可或缺的美景。門旁的小樹抽了新芽,有隻小鳥在上安了家;家裏的雞生了熱乎乎的蛋,小馬又長了一顆新牙;河邊的青青草更高了,家鄉的老槐樹更香了……別等到某一天,這一切默默地消失,才想起:哦!它們沒了,清明節一定要祭奠呀!那便晚了,要知道覆水難收,你不能讓樓蘭重現往日的繁華,不能讓流星永掛中天。那時候憶君迢迢隔青天,才是真正的長相思,摧心肝。這時候,清明給了那些人一條路,給那些不懂珍惜的人一次回憶與學習的機會,清明會模糊了天上的那輪明月,讓再遠的距離都化作咫尺,此刻鐵漢錚錚也會垂淚天明。而明天,就是新的一天,從旭日東升,第一片彩雲飛過,第一聲雞啼開始,懂得了、學會了的人們開始留心與關注,用平凡裏的不平凡化作歌聲,依偎心門,用星星和月亮來作證:這才是真正理解清明,學會了不後悔與不忘卻。清明將近,聽得餘弦半調,離殤難盡,莫悲,莫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莫待那,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對杜牧“清明”這首詩的感受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隻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麵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淒迷感傷的藝術畫麵,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麵,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求有關清明節的感悟或者清明的詩帶評價賞析
杜牧《清明》賞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淒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麵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麵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麵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鬱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複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淒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裏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湧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裏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裏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複,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麵”,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隻將“畫麵”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麵”,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麵意義是遠。然而這裏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係,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裏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裏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隻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裏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隻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麵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象,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清明節的由來和感想
由來: 我國最早的太陽曆以及《國禮·春官》明確記敘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的天文曆的最基本常數。農耕社會以後,勞動人民發現日、月、年構成了曆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基本形成了24節氣。24節氣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等方麵的知識,編排了"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謠。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謠的第五位。也是農曆曆法中的第五個節氣。此時,天氣轉暖,大地回春,萬物複蘇,一片生機盎然,家家門口插柳條,祭掃墳墓和郊外踏青。農諺中也有"清明忙種粟"的說法。作為以花信為標誌的花信風。清明的花期為一侯桐花,二侯麥花,三侯柳花,充分點明了清明節氣的花期和花種。《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感想: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是一個祭奠先人的日子!到了公墓感觸最多的是人,看到長眠於此的人,再看一看來祭奠的人,隻有一個字----多,逝去的人多,來給先人掃墓的人也多,中國人的傳統,是為了記住先人的好,給後人一個提醒,是躺在這裏的先人為我們創造我們現在的一切!有理由讓我們的後輩們也記住,中國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記生我們養我們的,已經逝去的先人!鞠一個躬,磕一個頭,雖說隻是一種形式,但是,卻是不能忘恩的一種表現!為了逝者的心慰,為了生者的信念,中國人永遠不會把祭祖的日子忘記!清明時節,為先人清理一下墓碑,親手為墓掃一下塵土,隻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隻為了中國人永遠的信念.中國人所以能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重要的一點是中國人不會忘本,看一眼住在墓地的逝者,想一想未來,我們也會住在這裏,或者其他的地方,但是有一點,我們知道,我們不想讓子孫把我們忘記,不想讓我們的子孫忘本,所以,在清明的時節,為先人祭掃一下墓地,讓先人安心長眠!感謝先人為我們做的一切!讓我們的子孫不要把我們忘記!讓我們把中國人優良傳統繼承發揚!
能加點分嗎?
清明節團課感想,800字左右
清明節這天我們學校召開了一次共青團團員的團課學習。
通過團課的學習,讓我更加明確了作為一名當代中學生的政治使命和責任,讓我對黨和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使我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曆史和不怕犧牲的精神,並堅定了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決心.
我們這個年齡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時期,往往有許多潛能,被自己以各種理由忽略或否定.比如在為人處事方麵缺乏自信心等等.但通過團課的學習後,讓我們知道作為當代中學生,應有充分的自信心去完成我們應完成的任務和使命,團課的學習讓我們明白了應該如何使自己充滿自信心,去迎接和挑戰一切困難.
團課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可以使我們成為德才俱備的.**曾經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好象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未來將是知識青年充分發揮創造力和聰明才智的時代,於是我們應在課前留下我們報效祖國,報效黨和人民的期望刻苦學習的身影,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
通過學習使我進一步的明確了團組織和黨組織的關係,使我對團的認識漸漸從朦朧走向清晰,明白了不僅要在學習中開創,還要進一步了解黨的條件,更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進步,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團員及一名合格的黨員發展對象.隻有樹立了正確的入黨動機,才能具有持久不衰的動力,去刻苦學習並將其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更加自覺的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把對共產黨事業的忠誠同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起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積極作出貢獻,隻有這樣才能在學習和生活各個方麵,更加的嚴格要求自己,甘願吃苦,不怕吃苦.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清明節心得體會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