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在古漢語中視什麼意思
不全是偷偷看的意思,有時也可以直接翻譯為看
如:窺鏡:照鏡子。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鄒忌諷齊王納諫》
又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著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照著鏡子裏的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讚美我漂亮,是偏愛我;我的妾讚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讚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於我。”
古代漢語簡答
1. 淺談古漢語同義詞之間的差別
內容提要:古漢語同義詞之間的差別是多種多樣的,概括的講,表現在詞的理性意義(範圍、程度、性狀、側重)、感情色彩、語法特點三個方麵。
關鍵詞:古漢語 同義詞 差別
在閱讀古書時我們常常會碰到幾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這種詞我們稱之為同義詞。如:“璧碧珠璣玫瑰甕”中的“珠”和“璣”就是同義詞,“圓者曰珠,不圓曰璣,皆蚌之陰精也。”兩者大同小異。古代漢語裏同義詞非常豐富,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比較複雜。學會辨析同義詞,掌握同義詞之間的差別,對準確理解古漢語詞彙,提高古書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下麵我從三方麵簡要談談古漢語同義詞之間存在的差別。
一、理性意義
從理性意義上看,古漢語同義詞之間存在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範圍廣狹不同、程度深淺輕重不同、性狀情態不同、詞義側重方麵不同。
1、範圍廣狹不同
詞義範圍廣狹不同是指有些同義詞所指的雖是同一種事物,但涉及的麵有廣有狹,範圍有大有小。例如:“賓”和“客”都有“客人”、“賓客”的意思,與“主”相對。《宋本玉篇》:“賓,客也。”“客,賓也。”但“客”的使用範圍較廣。字彙》:“客,居也。”住在別人家的均可稱“客”,如“門客”、“食客”等。《信陵君竊符救趙》:“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各國諸侯因為公子德行好,門客多,不敢派軍隊攻打魏國己經十幾年了。而“賓”本意是貴客,所指的範圍較小。《字彙》:“賓,客也,所敬也。”所以有成語“相敬如賓”,而不能說“相敬如客”。再如:女性通稱“女”,“婦”僅稱已婚女性;“人”可用於稱不同階級、不同職業以及在任何其他方麵互有區別的社會成員,而“民”指的是“人”中被認為愚昧無知的部分。
以上所舉例子均為名詞,有些動詞和形容詞,在表示同類動作行為和性質特點的基礎上,適用範圍也有廣狹。例如:動詞“問”、“詢”、“訪”在訪問、征求意見的意義上,這三個詞是同義詞。就先秦文獻語言來看,“訪”的適用範圍比“問”“詢”要小,在誰詢問、詢問誰、問什麼這幾方麵,一般來說,“問”“詢”是沒有什麼限製的,而“訪”通常指君長就重大問題向臣下征求意見。《左傳》用“訪”共14次,都是這個意思。如《僖公三十二年》:“(秦)穆公訪諸蹇叔。”《尚書·洪範》:“王訪於箕子。”形容詞“白”、“皎”、“皚”、“皙”,“白”是通稱,其他三個詞指稱範圍都很窄。《說文·白部》:“皎,月之白也”;“皚,霜雪之白也”;“皙,人色白也。”漢樂府《白頭吟》:“皚如山上雪,皎如雲間月。”《陌上桑》:“為人潔白皙”。
2、程度深淺輕重不同
詞義的程度深淺不同是指詞的意義表達在程度上有輕重。例如:“饑”和“餓”都表示饑餓。“饑”是一般的餓,即感到肚子空,想吃東西。《荀子·榮辱》:“饑而欲食,寒而欲暖。晁錯《論貴粟書》:“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餓”是最重的餓,指的是根本沒有飯吃或長時間未進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脅。《韓非子·飾邪》:“家有常業,雖饑不餓。”是說家裏有固定的產業,即或糧食不足,吃不飽,但不至於餓死。在上古“饑”和“餓”的這種區別是比較嚴格的。《論貴粟書》:“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一天吃不上兩頓飯,感到肚子空空的,想吃東西,這隻能叫“饑”,不能叫“餓”。《左傳·宣公二年》:“(宣子)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三天未進食,餓得病倒了,這才叫“餓”。《論語·季氏》:“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這裏的“餓”實指餓死,更不能用“饑”來代替。再如:一般的病叫“疾”,嚴重的病才叫“病”;有點害怕叫“懼”,非常害怕叫“恐”;心裏生氣惱怒,但隱而不發,或隻在臉上呈現怒氣並不表現在行動上叫“慍”,憤怒不可遏止,並表現在行動上叫“怒”。
3、詞義性狀情態不同
有的是表示同類事物,而這些事物在性狀、質地、功用等方麵有區。例如:“筵”和“席”在地上鋪的這一意義上是同義詞。但“筵”多是竹子編的,性狀較大,隻鋪一層,鋪筵的目的是為了與地麵隔開,保持清潔。而“席”多是蒲草編的,鋪在筵上供人坐臥,性狀較小,多為長方形鋪席的目的是為了隔潮,席可以鋪幾層。此類例子還包括“簡”和“牘”,都是供書寫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紙,“簡”是竹製的,“牘”是木做的。
有的是表示同類動作行為,而這些動作行為情態、方式不同。如“跪”和“跽”這兩個詞都表示雙膝著地,臀部離開腳後跟這一動作,區別在於上身是否挺直。跪而聳身直腰為“跽”,由跪而跽通常是心情急切或感到緊張時的一種身姿變化。《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項羽見進來一個人,怒目相視,嚇了一跳,直身而跪,以便快速起身做防衛。再如:躺在床上睡叫“寢”,趴在幾上或靠著幾睡叫“臥”,坐著打瞌睡叫“睡”。
4、側重方麵不同
有些同義詞意義相同但卻各有側重。例如:“完”和“備”都是完全的意思,“備”側重數量、品類應有盡有,意思是齊全、完備。《孟子·藤文公下》:“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完”側重於事物的整體性,意思是完整無缺、完好無損。《世說新語·言語》:“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再如“恭”和“敬”都有恭謹有禮、不怠慢的意思。“恭”側重外貌。《論語·公冶長》:“巧言令色足恭。”“敬”則側重內心。《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見乎外,敬主乎中。”
二、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指的是人們談論客觀事物或現象時所伴隨的感情和態度。詞的感情色彩不是遊離於詞義之外而是內含於詞義之中,是約定俗成的。帶有褒獎、讚揚、喜愛、親切、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詞叫褒義詞;帶有貶斥、憎恨、輕蔑、厭惡等感情色彩的詞叫貶義詞;介於二者之間,沒有明顯褒貶區別的詞是中性詞。我們可以根據詞的感情色彩來區分一部分同義詞。
“若”、“汝”、“爾”、“子”這四個詞都是第二人稱代詞,在使用上感情色彩比較明顯。“若”多用一般稱呼。《捕蛇者說》:“若毒之乎?餘將告於在事者,更考役,複著賦,則何如?”用“汝”、“爾”則帶有上對下或對對方有討厭、輕蔑的情緒。《中山狼傳》:“狼速去,不然,將杖殺汝。”《賣油翁》:“爾安敢輕吾射?”用“子”則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崇敬,根據具體情況譯為“您”、“老師”、“先生”等。《公輸》:“吾從北方聞子為梯。”翻譯為:我從北方聽說您製造了雲梯。
“誅”、“殺”、“弑”在表示使一定的對象失去生命這個意義上,這三個詞是同義詞。“殺”通常是客觀的表示此意,無所謂褒貶。“誅”多表示殺死有罪者,含罪有應得的肯定意味《淮南子·齊俗》:“周公族兄誅弟,非不仁也,以匡亂也。”“弑”用於下殺上,含有違禮,應予貶責的意味。《孟子·藤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殺死的對象不同,如果用不同的詞表示,這通常反映了說話人的褒貶態度。《孟子·梁惠王下》有一段對話,齊宣王就武王伐紂一事問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者。”孟子認為,紂是殘害仁義、眾叛親離的獨夫,根本不配稱君,殺死他是對罪人的懲處,應說“誅”不能說“弑”。
三、語法特點
一個詞放到一個句子中,就會跟別的詞發生關係,在語法上表現為能夠充當什麼成分,不能夠充當什麼成分,或者能與什麼詞結合,不能與什麼詞結合。有些意義差別較小的同義詞,可從其語法上加以辨別。
“畏”、“懼”這對動詞都表示“害怕”、“恐俱”的意思。在組合功能上,“畏”可掛賓語,是及物動詞。《鄒忌諷齊王納諫》:“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而“懼”則一般不帶賓語,是不及物動詞。《狼》:“屠懼,投以骨。”再如:“之”和“往”做動詞,“之”做謂語必須帶賓語,“往”做謂語時一般不能帶賓語。
“養”和“畜”這兩個詞在“使能活下去”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都是動詞,且都能帶賓語。其區別在於所帶的賓語。“養”一般指人。《論貴粟疏》:“吊死問疾,養孤長功。”而“畜”一般指禽獸。《漢書·趙充國傳》:“逐民所不田處畜牧。”“畜”的賓語有時也指人,但指的是那些所謂“下人”、“賤人”。《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古時,與父母相比,妻子兒女是下等的,故可用“畜”。再如:“貪”和“婪”詞義非常相近,《說文解字》:“‘貪,欲物也。’‘婪,貪也。’”但所帶賓語不同,“貪”指貪財,“婪”指貪食物。
古漢語同義詞之間存在的差別還有很多種,掌握的知識有限,僅做上述簡要分析。
2. 視 :(1) 視、眡、眎 shì
(2) 會意兼形聲。從見示,示亦聲。見,看見。示,表現。本義:看)
(3) 同本義 [look at]
視,瞻也。――《說文》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書·泰誓中》
目不能徧視,手不能徧操。――《墨子·辭過》
子興視夜。――《詩·鄭風·子曰雞鳴》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
熟視之。――《戰國策·齊策》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柳宗元《三戒》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視探(看望,探望);視瞻(顧盼的目光);視日(觀日影而察早晚時刻;注視太陽);視遠步高(高視闊步);視習(見習)
(5) 考察,察看,審察 [inspect]
視其所以。――《論語·為政》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左傳·莊公十年》
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戰國策·齊策》
(6) 又如:視師(視察軍隊);視草(檢視天子所寫文詞詔令的草稿);視藥(查看湯藥);視蔭(觀察日影)
(7) 治理,處理 [administer;treat]
崔子稱疾不視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8) 又如:視朝(天子朝臨治理政事);視篆(古代官印皆用篆文,故官吏上任治事稱“視篆”)
(9) 看待 [regard;look upon]
棄其婦,致鬱鬱死,是芋視乃婦也。――清·周容《芋老人傳》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宋·蘇洵《六國論》
然言其戶,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清·洪亮吉《治平篇》
(10) 又如:視遇(看待,照顧);視同膜外(視若無睹;漠不關心);視民如傷(將百姓的疾苦看作自己的傷痛);視為同路人;視偉(看重)
(11) 通“示”。向…表示 [show]
指視我。――《漢書·周勃傳》
視民不奢。――《漢書·晁錯傳》。師古曰:“視讀曰示。”
視民不恌。――《詩·小雅·鹿鳴》
亦視項羽無東意。――《漢書·高帝紀》
(12) 又如:視化(顯示教化。視,同“示”)
(13) 比照 [compare]
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4) 又如:視秩(比照品級次第)
(15) 效法 [imit]
王懋乃德,視乃厥祖。――《書·太甲中》
(16) 又如:視效(仿效;效法)
(17) 接納 [admit]
故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禮記·坊記》
(18) 照顧,照看 [care for]。如:視護(照看護理);視濯(古代祭祀時照料洗濯祭器);視寢(侍寢);視養(照料養育);視候(看望,問安)
(19) 發令 [give order]。如:視師(督率軍旅);視撝(指揮。視與指通)
視 (1) shì
(2) 眼;眼力;視線 [sight;vision]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莊子·養生主》
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明·魏學洢《核舟記》
(3) 又如:視流(目光流轉,不專注於一物);視躁(目光不定的樣子);視端(目光端正)
(4) 水名。即“涀水” [Shi River]。在河南省葉縣西
望 : (1) 望 wàng
(2)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麵是“臣”象眼睛,下麵是“壬”(tǐng)。象一個人站在土地上遠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對象。本義:遠望)
(3) 同本義 [gaze into the distance]
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說文》。按,此字疑當訓遠視也。
望,遠視也。――《玉篇》
豕望視而交睫腥。――《禮記·內則》。注:“望視,遠視也。”
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莊子·胠篋》
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莊子·天運》
扁鵲望桓侯。――《韓非子·喻老》
舉頭望明月。――唐·李白《靜夜思》
風煙望五津。――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4) 又如:望台(指輪船駕駛台);望樓(望遠守衛的樓房);望闕(望著皇宮);望乞(希望;乞求);望國(遙望故國);望睹(了望,眺望);望鄉(遙望故鄉);望祭(望禮。遙望而祭);望拜(遠遠望見即行叩拜);望祀(遙望祭祀);望眼(遠眺的眼睛)
(5) 遙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sacrifice in distance]
旅上帝及四望。――《周禮·大宗伯》。注:“五嶽四鎮四瀆。”
猶三望。――《左傳·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國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6) 又如:望祀(古代遙祭山川地袛之禮);望拜(遙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時所立的木製標誌)
(7) 希望,期望 [expect;hope]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史記·項羽本紀》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非漢所望。――《漢書·李廣蘇建傳》
(8) 又如:望歲(盼望豐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嬪希望皇帝臨幸);望巴巴(望眼巴巴)
(9) 高處看 [look up]。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遠視的樣子);望子(期望您。子,對人的尊稱);望洋(仰望的樣子);望慕(仰慕);望雲(仰望白雲);望視(仰視,遠視)
(10) 察看 [inspect]。如:望色(看人的氣色);望氣者(一種依靠望天氣而預測吉凶禍福的方士)
(11) 看望 [visit]
望其言是實。――清·林覺民《與妻書》
(12)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
(13) 通“方”。比較 [compare]
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己矣。――《禮記·表記》
(14) 怨恨,責怪 [grudge]
絳侯望袁盎。――《史記·袁盎晁錯傳》
時人望之。――《後漢書·賈彪傳》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記·張耳陳餘傳》
黯褊心,不能無少望。――《漢書·汲黯傳》
(15) 又如:望沮(怨恨沮喪);望言(怨言)
(16) 接近 [approach]
望秋先隕。――宋·沈括《夢溪筆談》
(17) 又如:望七(將至七十歲);望五(年齡近五十歲);望四(接近四十歲);望秋(臨近秋天)
望 wàng
(1) 視野,視力所及 [sight]。如:望山(古弩上的瞄準器);望中(視野之中)
(2) 名望 [prestige]
德隆望尊。――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3) 又如:望輕(聲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聲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聲望清高)
(4) 希望;盼望 [hope]
以絕秦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甚失孤望。――《資治通鑒》
(5) 望日,夏曆每月十五,天文學上指月亮圓的那一天 [the 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
三月之望。――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6) 又如:望後(望日之後;向後);望夜(農曆十五日之夜)
(7) 邊際 [bound]
神覆宇宙而無望。――《呂氏春秋·下賢》
(8) 儀容 [looks]
季通弟季良風望閑雅。――《北史》
(9) 有名的人 [distinguished person]
吾子楚國之望也。――《左傳·昭公十二年》
(10) 窗口 [window]
[畫輪車]左右開四望。――《晉書》
(11) 酒店的招簾,即酒望 [flag]。如:望竿(懸掛酒招的旗竿)
(12) 唐代行政區劃的等級之一 [prefecture]
文宗世,宰相韋處厚建議,複置兩輔、六雄、十望、十緊州別駕。――《新唐書》
望 wàng
(1) [口]∶向,對著 [towards;to]
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2) 又如:望前走
看 :kàn
(1) ㄎㄢˋ
(2) 使視線接觸人或物:~見。~書。~齊。
(3) 觀察,判斷:~病。觀~。~好(根據市場情況,估計某種商品好銷)。~透(透徹深刻地了解或認識。亦稱“看破”、“看穿”)。~風使舵。
(4) 訪問,拜望:~望。~朋友。
(5) 照應,對待:~重(zh恘g )。~輕。~待。
(6) 想,以為:~法。
(7) 先試試以觀察它的結果:做做~。
(8) 提防,小心:別跑,~摔著。
(9) 安排:~茶。~酒。~座。
(10) 鄭碼:MDL,U:770B,GBK:BFB4
(11) 筆畫數:9,部首:目,筆順編號:311325111
behold glom look look at looky see
瞅 顧 觀 瞥 瞧 視 望
看 kān
(1) ㄎㄢˉ
(2) 守護,監視:~護。~押。~門。~青(看守正在結實還未成熟的莊稼)。
(3) 鄭碼:MDL,U:770B,GBK:BFB4
(4) 筆畫數:9,部首:目,筆順編號:311325111
看 kān 〈動〉
(1) 守護 [look after;take care of;tend]
原是一個老軍看管。——《水滸全傳》
(2) 又如:看坡(守護莊稼);看陵(看守皇帝陵墓);看養(守護,照料);看錢奴(守財奴);看雞(孵雞);看肚兜銅錢(僅有的幾個錢);看墳的打抽豐(歇後語。吃鬼;向鬼索取財物。比喻極為刻薄,吝嗇)
(3) 看押,監視以防逃跑 [keep under surveillance]。如:看住他,別讓這小子跑了!
(4) 另見kàn
觀 : 觀 【guan】 look at; sight; view; watch;
(1) 觀 guān
(2) 形聲。從見,雚(guàn)聲。本義:仔細看)
(3) 同本義[observe;watch]
觀,諦視也。――《說文》
觀,視也。――《廣雅·釋詁一》
觀者如市。――《莊子·人間世》
觀於大海。――《莊子·秋水》
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易·係辭下》
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史記·滑稽列傳》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明·魏學洢《核舟記》
因得觀所謂石鍾山中者。――宋·蘇軾《石鍾山記》
(4) 又如:觀覷(觀看);觀占(觀瞻,觀看);觀玩(觀看賞玩);觀濤(觀賞浪潮);觀成(觀看成果)
(5) 觀察,審察 [observe]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戰國策·秦策》
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6) 又如:參觀(實地觀察);綜觀(綜合觀察);坐井觀天;觀過知仁(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了解他的為人);觀時(察看時機)
(7) 示範;顯示 [display;show]
諸侯之師觀兵於鄭東門。――《左傳·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觀四國。――《周禮·冬官》
饗賜單於,觀以珍寶。――《漢書·宣帝紀》
(8) 又如:觀治(顯示治績);觀民(顯示於民);觀世(向世人顯示);觀示(示範)
(9) 遊覽 [go sightseeing;visit]。如:觀遊(觀賞遊覽);觀池(供遊觀的池沼);觀山玩水(遊山玩水)
(10) 玩賞;觀賞 [play]
公將如棠觀魚。――《左傳·隱公元年》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11) 又如:觀風(亦作“關風”。觀賞風光;望風);觀樂(觀賞玩樂;欣賞音樂);觀玩(觀賞玩味)
(12) 佛家語 [study]。如:觀心(佛家語。指內觀自己的心性);觀法(佛家語。指探究真理於一心);觀照(佛家語。用智慧來照明真理)
(13) 通“勸” [advise]。如:觀王(勸說帝王)
(14) 閱讀 [read]
餘因得遍觀群書。――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姑俟異目觀。――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觀 (1) 觀 guān
(2) 容飾,外觀 [appearance;looks]。如:觀美(外觀美好)
(3) 景象,情景 [sight;view]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4) 又如:奇觀(雄偉美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或出奇少見的事情);舊觀(原來的樣子);改觀(改變原來的樣子);壯觀(壯麗的景象);大觀(氣勢宏大的景象)
(5) 對事物的認識,看法 [concept;outlook]。如:世界觀;人生觀;樂觀;悲觀;觀化聽風(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見 : jiàn〔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麵是“目”,下麵是“人”。在人的頭上加隻眼睛,就是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義:看見,看到)
(2) 同本義 [see;catch sight of]
見,視也。——《說文》
未見君子。——《詩·周南·汝墳》
利見大人。——《易·乾》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韓非子·主道》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樂府詩集·木蘭詩》
見兩小兒辯鬥。——《列子·湯問》
虎見之。——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裏尋常見。——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3) 又如:見雌雄(看到結果);見人(見證人);見喜(出痘疹的忌諱說法);見不過(看不慣;見不得);見頭知尾(比喻聰明透頂)
(4) 進見;會見 [meet;call on]
往見楚王。——晉·幹寶《搜神記》
見蔡桓公。——《韓非子·喻老》
扁鵲複見。
正見清河。——《世說新語·自新》
(5) 又如:見駕(參見皇帝);見麵掛腳(古時風俗新娘拜見公婆和諸姑姊妹時,所奉上作為見麵禮的刺繡鞋麵);見禮(朝見之禮)
(6) 遇到;碰見 [come into contact with;be exposed to]
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於路。——《左傳·桓公元年》
(7) 又如:這種藥怕見光;見齒(露齒而笑);見顧(光顧);見難(遇到危難);見禮(受到禮遇)
(8) 指死——主要用於口語中 [kick]。如:見閻王
(9) 聽到 [listen]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東揖山東隆準公。——李白《梁甫吟》
(10)又如:見說(聽說);見話(聽說,聽講)
(11)觀察;知道;了解 [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見。——《韓非子·主道》
本無辭輦意,豈見入空官。——李賀《感諷》
(12)又如:見幾(明察事物細微的傾向);見知(知道);見便(識相;知趣)
(13)比試;較量 [match]。如:見高低;見陣(交戰,對陣);見仗(交戰)
[編輯本段]詞性變化
jiàn 〔名〕
(1) 看法,見解 [opinion]
敢陳愚見。——《晉書·王渾傳》
(2) 又如:依我之見;政見;我見;各抒己見;各執己見;固執己見;主見
(3) 見識 [view]。如:淺見;偏見;見趣(見識情趣);見短(見識短淺)
jiàn 〔助〕
(1) 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be+過去分詞]
不見保。——《孟子·梁惠王上》
見犯乃死。——《漢書·李廣蘇建傳》
誠恐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悲獨見病。——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2) 又如:見笑於人;見笑於人;見重於當時;見執(被捉拿);見罔(被誣陷枉屈);見害(被害);見款(承蒙款待)
(3) 用在動詞前麵表示對我怎麼樣
見辱問於長者。——唐·李朝威《柳毅傳》
(4) 又如:見告;見示;見教
(5) 用在動詞後表示結果。如:碰見;聞見;聽見
jiàn 〔形〕
(1) 現有的 [available]。如:見力(現有的兵力);見子(現有的兒子);見兵(現有的士兵);見卒(現有的士卒)
(2) 明顯的 [visible]。如:見證;見人(證人)
(3) [方]∶每 [every]
賢弟若如此,見常也顯你的好處。——《水滸傳》
(4) 又如:見常(平常);見年(每年);見天見地(每天);見天見晚(每日每夜)
(5) 另見xiàn
xiàn
(1) ㄒㄧㄢˋ
(2) 古同“現”,出現,顯露。
(3) 古同“現”,現存。
(4) 鄭碼:LR,U:89C1,GBK:BCFB
(5) 筆畫數:4,部首:見,筆順編號:2535
睹 :睹 dǔ
(1)看見:耳聞目睹|有目共睹|先睹為快。
(2)睹 <動> 形聲。從目,者聲。本義:見,看見)
睹,見也。――《說文》
聖人作而萬物睹。――《易·文言傳》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莊子·秋水》
令人目不忍睹。――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又如:有目共睹;睹睞(看見;發現);睹聞(親見親聞);睹始知終(看見事物的開始階段,就預見到它的最終結果);睹記(見聞與記憶)
(3) 察看
趙簡子將襲衛,使史默往睹之。――《呂氏春秋·召類》
又如:耳聞目睹;秋毫必睹
(4) 明白;懂得
不務深迂而難睹。――《論衡》
(5)睹 dǔ看見:耳聞目~。
視力不好古漢語怎麼說
視茫茫...
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裏好像是這麼說的
剛才在網上看到關於古漢語發音的視頻,有分什麼上古漢語,中古漢語。。 祖先的發音太神奇了。。
上古指秦漢及以前,中古指唐宋,近代音指元明清。
語音這東西其實並不神奇,一些古代的語音保留在方言中,比如粵語的語音接近於中古音。一個明顯的特點是許多在普通話中讀“f”的音,在粵語中讀成了“b”或“p”。如“甫”,粵語讀如“pu”,“番禺”讀成“panyu”。又如南方許多方言沒有zh、ch、sh,因為漢語原來就沒有這些音,是受北方少數民族語言影響而產生的。
怎樣學習古漢語的視頻
個人感覺,看看古文和古漢語詞典很有用
百度視頻上那些古漢語發音是怎樣被複原的?為什麼上古漢語聽起來像俄語?
百度視頻上那些古漢語發音是根據中古漢語發音,及地方方言中的古語殘音,以及詩經的音韻逆推而得出的。故上古漢語發音比較有爭議,但中古漢語發音是確定的。
發音確實挺像俄語的
現在有一些上古時期古漢語發音的視頻 請問這是真的嗎?
不能確定真假 我可以給你確定一個真的 唐調
唐文治先生的“唐調”
,雖用太倉文讀語音,但吟誦之法是來自古文一派的正宗傳承。
所以“唐調”並不以唐文治先生為首創,而隻是在他這裏最為發揚光大。
這位先生是我高中的曆任校長之一 我高中裏有位特級語文教師就曾經給他的學生表演過
可惜他就要退休了
你可以聽聽看
為什麼說粵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中立一點,不要帶地域歧視
“粵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複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
據邢公畹等先生考證,早在堯、舜時期,黃河流域就發生了一場以中原為中心、在空間上向周圍、在時間上向後世擴展的“夏語化”運動;到西周時期,進而形成以夏語原生地——秦晉的方言為標準音的“雅言”(見《漢藏語係研究和中國考古學》),粵語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雅言”。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窺在古漢語中視什麼意思
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