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姓梁的名人有?
梁 肅:安定(今甘肅省涇川)人,唐代文學家,官至右補闕、太子侍讀、翰林學士等職。
梁 顥:鄆州須成(今山東省東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諫。
梁 楷:東平(今屬山東省)人,南宋畫家,擅畫人物、山水、道釋和花鳥。
梁 興:平陽(今山西臨汾南)人,南宋抗金義軍首領。
梁 儲:字叔厚,又字藏用,號厚齋,晚號鬱洲,景泰四年(1453年)生於順德石墾堡(1950年後劃入南海縣平洲區)。梁儲自幼聰明過人,曾到大學者陳白沙門下求學。21歲中舉,25歲上京應考得中會元,殿試被點為傳盧(居狀元、榜眼、探花之後)。從政四十年,官至華蓋殿大學士,太子太師,一度出任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為官正派,敢於直諫。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皇帝朱厚照,受人慫恿,自封為“威武大將軍”。命梁儲起草《策封威武大將軍敕》梁儲認為自悖亂之舉,拒不從命,在梁儲冒死泣諫下,草敕的事不了了之。嘉靖六年(1527年)梁儲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朝廷追贈為太師,諡“文康”。
梁令瓚:蜀(今四川省)人,唐代畫家、文學家。
梁丘賀:琅邪諸(今山東省諸城)人,西漢今文易學“梁丘學”的開創者。
梁師都:夏州朔方(今陝西省靖邊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鷹揚郎將,隋末發動農民起義,在朔方稱帝,國號梁。
梁紅玉:楚州(今江蘇省淮安)人,南宋名將韓世忠之妻,我國古代傑出的女軍事家,在抗金鬥爭中,多次立功,被封為安夫人、揚國夫人。
梁辰魚:昆山(今屬江蘇省)人,明代戲曲家,創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紗記》,對昆腔的發展和傳播有很大影響。
梁佩蘭:南海(今屬廣東省)人,清代文學家。
梁詩正: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東閣大學士,官至禮部、刑部、戶部、吏部侍郎,兵部、工部尚書。
梁章钜:福建省長樂人,清代文學家。
梁同書: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書法家,筆力蒼勁,與同代的翁方綱、劉墉、王文治齊名。
梁國治: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清代書法家,任職軍機大臣。
梁化鳳:陝西長安人,清代任職江南提督。
梁士詒:廣東省三水人,曾任職袁世凱總統府秘書,兼交通銀行總理,後出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梁啟超:廣東省新會人,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與康有為一起“公車上書”,倡導維新變法。其學識淵博,所著被輯為《飲冰室合集》。
梁實秋:北京市人,現代文學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雜文》、《雅舍談吃》等作品。
梁方仲:廣東省人,曆史學家。
梁思永:上海人,現代考古學家,梁啟超之子。
梁思成:上海人,現代建築學家
性梁的名人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性梁的名人
【曆史名人】 梁 冀:東漢權臣,字伯卓安定(今甘肅涇川)人,外戚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時曾協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其父親為梁商,有一妹,是漢順帝的皇後。永和元年(136年)成為河南尹。因質帝當麵稱梁冀為“跋扈的將軍”,次年即被他所毒殺,另立十五歲的桓帝。此後他更加專擅朝政,結黨營私,且大封梁氏一門為侯為官。 梁肅:安定(今甘肅省涇川)人,唐代文學家,官至右補闕、太子侍讀、翰林學士等職。 梁顥:鄆州須成(今山東省東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諫。 梁楷:東平(今屬山東省)人,南宋畫家,擅畫人物、山水、道釋和花鳥。 梁興:平陽(今山西臨汾南)人,南宋抗金義軍首領。 梁儲:字叔厚,又字藏用,號厚齋,晚號鬱洲,景泰四年(1453年)生於順德石墾堡(1950年後劃入南海縣平洲區)。梁儲自幼聰明過人,曾到大學者陳白沙門下求學。21歲中舉,25歲上京應考得中會元,殿試被點為傳盧(居狀元、榜眼、探花之後)。從政四十年,官至華蓋殿大學士,太子太師,一度出任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為官正派,敢於直諫。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皇帝朱厚燳,受人慫恿,自封為“威武大將軍”。命梁儲起草《策封威武大將軍敕》梁儲認為自悖亂之舉,拒不從命,在梁儲冒死泣諫下,草敕的事不了了之。嘉靖六年(1527年)梁儲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朝廷追贈為太師,諡“文康”。 梁令瓚:蜀(今四川省)人,唐代畫家、文學家。 梁丘賀:琅邪諸(今山東省諸城)人,西漢今文易學“梁丘學”的開創者。 梁師都:夏州朔方(今陝西省靖邊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鷹揚郎將,隋末發動農民起義,在朔方稱帝,國號梁。 梁紅玉:楚州(今江蘇省淮安)人,南宋名將韓世忠之妻,我國古代傑出的女軍事家,在抗金鬥爭中,多次立功,被封為安夫人、揚國夫人。 梁辰魚:昆山(今屬江蘇省)人,明代戲曲家,創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紗記》,對昆腔的發展和傳播有很大影響。 梁佩蘭:南海(今屬廣東省)人,清代文學家。
三國時期姓梁的名人有哪些?
梁興,根據《三國誌》記載,梁興是關中將領,擁兵割據一方。後梁興聯合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成宜、馬玩、楊秋共十部勢力起兵反抗曹操。梁興率步騎五千人夜襲曹軍先頭部隊徐晃,被擊退。馬超、韓遂聯軍失敗後,梁興逃到藍田,劫掠周圍郡縣。夏侯淵、徐晃進攻藍田征討梁興,梁興戰敗被殺。
姓梁的名人有誰
梁姓起源
關於“梁”字:
梁姓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義是和土木工程的營造緊緊連接在一起的。“梁”是流水小橋,也是捕魚的壩堰,梁姓先祖居住的陝西韓城又有不少形似橋梁的“梁山”,七溝八梁,無梁不成山。
《詩經》卷之六《大雅?大明》曰:“造舟為梁,不顯其光。”《國語?周中》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這裏的“梁”,就是架在河流上的橋,所以其注雲:“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橋,人們就不需要赤腳趟水,當然給百姓帶來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橋梁的含義之外,在古代還有河堤的意思。地處河南黃河故道上的開封城,曆史上稱為“大梁”,之所以這樣稱呼,並不是因為這裏有大的橋梁,而是因為那裏有許多大的矮壩堰,利用它可以捕魚,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詩經》卷之二《邶?穀風》曰:“毋逝我梁,毋發我笱。”這裏的“梁”,就是“魚梁”,即在河邊築起的矮堰,站在矮堰邊,可以用竹子編織的笱,捕撈泥鰍之類的小魚。孔子有個學生就叫“梁(魚+顫-頁)”。“鱧”就是泥鰍、黃鱔之類的小魚。《韓非子?內儲說》卷上《七術》雲:“似蛇,蠶似蠍。”所以,孔子的學生要把“梁”字和“鱧”字連接在一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姓名。
黃河故道上有捕魚的矮堰,地處西北黃土高原的夏陽就不可能有此物了。嬴姓之後,在夏陽被封為梁伯,則主要是因為這裏有座古今聞名的“梁山”。《禹貢》上有“治梁及岐”。《詩經》卷之六《大雅?韓奕》則有“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梁山古屬同州府,即今天的陝西省韓城市。
梁姓來源主要有五:
一、是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
據《元和姓纂》所載,嬴姓伯益傳至第十六世孫非子,因善於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興,就封他在秦穀為附庸國,讓他恢複嬴姓,稱為秦嬴。其曾孫秦仲為周宣王大夫,征討西戎時不幸被殺。秦仲的五個兒子征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幹,再戰西戎。終於獲勝,恢複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給秦仲的五個兒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兒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縣南),立國為呂,稱梁康伯。春秋時,梁康伯的後人梁伯喜歡大興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勞役和賦稅,紛紛逃亡國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國人民的名義,於公元前641年攻滅梁國,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梁氏,史稱梁姓正宗。是為陝西梁氏。
《沈隱侯集?齊禪林寺尼淨秀行狀》雲:“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賜姓嬴氏。周孝王時,封其十六世孫非子於秦。其曾孫秦仲為宣王侯伯,平王東遷,封秦仲少子於梁,是為梁伯。漢景帝世,梁林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烏氏,遂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脈相承,在春秋時期形成梁姓。據《山海經》等神話傳說記載,少昊氏是傳說中東夷部落的首領,名摯(一作質),號金天氏。他的母親名叫皇娥,父親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臨人間,降落在西海之濱,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兩人一見鍾情,彼此相愛,於是就玩起了美妙的遊戲,奏起了動聽的音樂。他們盡情地遊玩,放縱地嬉戲,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爛漫,方才感到又饑又餓。他們二人便來到森林中采摘桑葚,解渴充饑。沒想到這西海之濱的孤桑之葚,葉紅葚紫,萬歲一實,吃完之後可以長生不老。二人吃飽之後,以桂樹為表,結薰茅為旌,刻玉為鳩,置於表端,以此作為愛慕之情的永恒紀念。然後,二人泛舟海上,“撫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過了一段風流而浪漫的歲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們的愛情結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聽百鳥之語,辨百獸之音,因而能與各種禽獸自由對話,馴服牲畜,成為部落德高望眾的首領。在少昊氏做首領的部落之中,人們以小鳥作為自己的圖騰,以鳥命名自己的官員,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
少昊氏有八個兒子,天下之人謂之“八凱”。“八凱”的後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兒子是伯翳。伯翳“能議百姓,以佐舜禹撫馴鳥獸,舜賜姓嬴”。伯翳的後代有仲衍,長得是鳥身人頭,擔任夏帝的“大戊禦”。仲衍生費仲,費仲生惡來、季勝。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殺死了惡來。另一個兒子季勝接續嬴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邊做官。周穆王遊覽西海之際,徐偃在國內犯上作亂,造父率領周穆王的軍隊,一日千裏,討伐徐偃,最終平息叛亂。為表彰造父的戰功,周穆王封造父於趙城,因以為氏。不久,趙城失守,他又逃到趙夙,擔任了晉卿大夫。這一支嬴姓,以國為氏,改姓趙氏,就是趙武靈王那一族係。
惡來雖死,卻有後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繼承了祖先擅長馴服牲畜的一技之長,被周孝王封為侯伯。當時,強大的西周政權已經是到了強弩之末,國力江河日下,少數民族乘機入侵周朝邊界,掠奪周朝的財富和人口。特別是好戰而強悍的西戎,更是掠奪成性,變本加厲,燒殺不止,成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國難當頭,秦仲作為侯伯非子的曾孫,又被周宣王封為侯伯,並擔當起保家衛國的重任,隻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剛一與西戎交戰,就命喪黃泉。
好在秦仲身後還有五個能征善戰的兒子,為了給父親報仇雪恨,他們主動向周王室請戰,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複失地,解除國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準了秦仲五個兒子的請求,撥給他們7000匹良種戰馬,反擊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沒有辜負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奮勇殺敵,大敗西戎,威名遠揚。西周王朝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戰功,封秦仲的長子為西陲大夫,封二兒子秦康為梁伯,封邑在夏陽梁山(今陝西省韓城市附近),定為梁國。梁伯好大喜功,經常在封邑內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搞得百姓怨聲載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軍進攻梁國,梁國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孫為懷念故土先祖,就以梁為姓,形成梁氏。宋人鄭樵《通誌》也認為:“梁氏,嬴姓,伯爵伯益之後秦仲,有功於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今為同州縣,猶有新裏城。新裏,梁伯所城者。《樂史》雲:新裏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孫以國為氏。”這部分梁氏,在後來移居河東的不少。
二、是出自姬姓
據《路史》等所載,東周時,平王有兒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後被楚所並,其子孫以國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為河南梁氏。
《潛夫論?誌氏姓第三十五》雲:“昔者,聖王觀象於乾坤,考度於神明,探名曆之去就,省群後之德業,而賜姓命氏。”這說明,姓氏是君王依據自然天象,而對王公子弟賦予的特殊稱號,以此來表彰他們的功德。《國語?晉語》記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簡、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黃帝的姓氏,隻有黃帝的嫡傳之子有資格繼承這個姓氏。所以,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就成為姬姓的合法繼承人。玄囂,又名青陽,居於江水一帶。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高陽氏就是顓頊,他生於若水,居於帝近(今河南濮陽東南),擔任過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陽氏之後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實行分封製,將姬姓子孫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兒子姬唐封於南梁(今甘肅隴西一帶),其後代就以梁為姓。所以,邵思《姓解》、《廣韻?路國記》都認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變而來,是黃帝的正宗傳人河東之梁氏——土生土長的又一支梁姓。
三是以邑命氏
據《通誌?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晉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為姓。是為山西梁氏。
河東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晉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則以邑命氏者也。”(鄭樵《通誌》)故夏陽梁氏產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東梁姓。西周的梁鴦,春秋之時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嬰父等等,皆為河東梁氏,這一點從多種典籍上的記載可以證明。
梁鴦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夠馴服各種禽獸,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園庭之內,飼養虎狼之類動物,無不馴順。周宣王向梁鴦請教馴獸的技巧,梁鴦說:“我不違背動物的要求使動物發怒,也不迎合動物的需求使它們歡樂,我的內心沒有順逆,則就被禽獸視為同類,所以能彼此溝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傳達治國的方略。梁鴦在世時,夏陽梁姓還沒有形成,這個生活在秦晉交界地帶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晉人,也有一部分來自黃河對麵的夏陽。
這些來自晉國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謀劃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雙全,在春秋戰國之際,頗有威名。晉國有兩位梁弘,一個是曲沃武公的戰車軍官,曾在汾水之濱大敗晉哀侯,並俘獲晉哀侯與欒共叔,此事發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個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據《左傳》記載: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國的軍隊討伐鄭國,沒有成功,於是便順手牽羊,滅掉了滑而班師回朝。此舉激怒晉國的軍隊,他們興師動眾,討伐秦軍,在觳(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大敗秦軍,俘獲了秦國丞相百裏奚的兒子百裏孟明,給秦軍以沉重的打擊。
梁由靡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獻公在位時,跟隨裏克討伐狄人,駕禦戰車,敗狄於采桑(今山西寧縣境)。梁由靡認為狄人沒有廉恥,放縱他們必然遺患無窮,不如乘勝追擊,徹底打敗他們。裏克卻認為不可,遂止。後來狄人果然又來侵晉。
由於河東梁姓人氏能征善戰,人相出將,聞名遐邇,後來被朝廷遷往甘肅和寧夏一帶,形成最著名的安定烏氏梁姓。
四、源自魏國、魏文侯少子畢的後裔
是據《通誌?氏族咯》所載,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國分晉後,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在今河南開封市),從此魏國亦被稱為梁國,後亦有梁氏。是為河南開封梁氏。
“魏”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姬姓,位於現在的山西省芮城縣。晉獻公攻滅魏之後,把它改成畢萬的封地。畢萬的後代魏斯與韓、趙三家分晉,列為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運城一帶),國號“魏”。為躲避秦國的威脅,魏遷都大梁,又稱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到了魏文侯少子畢統治的時候,魏國為秦所滅,畢之後代以國為姓,形成開封梁姓。
五、少數民族改姓梁氏
鮮卑族
《魏書?官氏誌》也說,北魏時的鮮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時被稱為梁。由此可知,當今梁姓人中還有一些是當年鮮卑族拔列氏的後裔。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長城內外,活躍著不少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無疑要算匈奴、鮮卑、羯、氐、羌。由於匈奴族在兩漢時期,多次與劉姓皇族通婚,他們的後代便放棄胡姓,改為漢族劉姓。像十六國時期的劉淵、劉聰、劉曜等人,他們就是改姓漢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一大批鮮卑貴族開始說漢話、穿漢服、姓漢姓。身份較高的鮮卑人分別被賜為元氏、長孫氏、穆氏、陸氏、賀氏、劉氏、樓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貴姓。地處代北的拔列蘭氏,在這次漢化活動中被改為梁姓。所以,王圻《續文獻通考》認為“梁氏有二,伯益之後,封於梁,以國為氏。又有拔列蘭氏改為梁氏,魏姓也。”在這一時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國兒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時期,世代居住在鐵嶺一帶的滿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給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鮮血液。
蒙古族
在河南省汝陽縣的陶台堡,那裏生活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梁姓氏族,他們就是由蒙古族皇親國戚的後裔演變成的大家族。這個家族的先祖為也先帖木兒,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個兒子,他的兒子和克齊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襲父親的封號,出任雲南王,後來又改封營王,他的女兒嫁給了蒙古沈王。
汝陽梁姓的第一世始祖為梁彪,第二世為梁誌、梁忠,第三世為梁暹,第四世為梁玉,第五世為梁成。梁成曾經在浙江做過錢塘縣尉,明朝授予他錢塘尉管軍百戶。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梁銘,二兒子梁鏞,三兒子梁鑒。
梁銘,《明外史》有傳,官至征西將軍,封保定伯爵。據《名山藏勳封記》記載:“梁銘,汝陽人,嗣父燕山護衛百戶,從靖難守戰,積功為都督府僉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擔任參將,出鎮寧夏,不久去世。是否擔任過征西將軍,正史不載。
梁銘的兒子梁瑤,繼承了父親的封爵,在交趾當兵。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擔任副總兵,鎮壓鄧茂七發動的農民起義,因軍功受到嘉獎。沒想到鄧茂七手下的殘餘勢力,寧死不屈,再次發動起義,使梁瑤受到降職處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擔任“平蠻將軍”,到湖南、貴州鎮壓韋同烈的民亂,經過三年苦戰,平息了民亂,他因此進封流侯,加祿五百石世伯。天順元年(1457年),梁(王缶)晉升為總兵,鎮守陝西,又在涼州平叛中榮立戰功。七年之後,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後贈蠡國公。梁瑤多次掌管兵權,從不濫殺無辜。他的兒子都在軍中當兵,南征北戰,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職,均辭而不受,深受時人褒揚。
梁成的二兒子梁鏞,後來從汝陽移居到四川保寧府閬中縣,在這裏形成閬中梁氏,梁成也隨兒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則隨兒子梁鑒去了江寧。
梁鑒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陽遷往南京的,當時居住在江寧府葛仙鄉。由於子孫繁衍較快,人丁興旺,梁氏家族分別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滌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數最多、勢力最大。
湖墅部位於會城南八九十裏許,出聚寶門,有小河可達,循岸需行走一日。這裏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特別適宜水稻和桑樹的種植。人口大多以農業為主,讀書做官的不太多。有梁誌仁者,見於典籍。據《明外史》記載:“梁誌仁,南京人,保定侯銘之裔也。萬曆末,舉於鄉。崇禎六年,授衡陽知縣,調羅田邑。豪江猶龍與賊通,誌仁捕下獄。猶龍知必死,潛導羅汝才別校攻城。誌仁偕典史單思仁、教諭吳鳳來、訓導盧大受,督士民守禦。已而城陷,誌仁持長矛巷戰,殺六賊,力屈被係,使跪不屈,賊怒,碎其肢體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罵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誌仁傳》誤把梁鑒之後,誤當做梁銘之後,但這也恰好,證明他們肯定是梁成的後代,世居河南汝陽。梁銘的後代後來移居到河北保定,後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繼藩、梁世勳、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寶善的一支遷居到廣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於舟中。正當梁家人左右為難的時候,聽說當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訪。一打聽,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錢出地,幫助他們安葬老人,其喪禮如同家人。
鹹豐初年,洪秀全、楊秀清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太平軍兩次進攻桂林,給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難,其曾祖不肯搬遷。正好梁朝議的兒女親家黃金門在湖南永川縣任職,於是去投靠了黃金門,黃金門退職之後,與梁氏人家回到長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來。
此支梁氏,前後出過進士1人,舉人9人,貢監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歲以上的老壽星2人,八十歲以上的老壽星8人,七十歲以上的老人20人,60歲以上的老人31人。
宕昌羌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祖先是三苗之後,西周之初,他們的先祖曾經隨周武王討伐商紂。漢朝時,羌族有先零羌、燒當羌等,世代居住在漢朝邊地,不斷騷擾內地,成為邊患。他們主要分布在金城、會寧、安鄉、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風俗通》說:“羌者,其先本戎賤,主牧羊,故羌字從羊。”他們的風俗習慣是:“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妻後母,納嫠嫂,如北狄之俗,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織。” 《廣誌》上說:“羌與北狄同,其人魯鈍,饒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數十,或至數百。”這種特殊的生育觀念,對於生活在惡劣環境下的羌族,無疑是繁育後代、延續種族的法寶。
羌族梁姓的始祖,是南北朝時期的梁勒,《北史》上記載為“梁(勒心)”。據《周書?異域傳》記載:“有梁勒者,世為酋帥,得羌豪心,乃自稱王焉。其界自仇池以西,東西千裏,帶水以南,南北八百裏,地多山,部眾兩萬餘落,勒孫彌忽始通使於後魏。”仇池位於甘肅成縣西北的洛穀鎮,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曆史記載可知,他與中原地區的聯係始於梁勒的孫子梁彌忽,先後保持了九代人。後來,梁企定與渭州人鄭五醜發動叛亂,與中原政權進行對抗。朝廷於是派遣大將軍豆盧寧和王勇等人前去鎮壓,平定了宕昌羌的騷亂。保定元年(561年)梁彌定派遣使者貢獻方物,要求講和。不久,他又送來了生禽猛獸,討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彌定再次發動叛亂,入侵洮州。洮州總管李賢把他們驅逐出境。一年之後,梁彌定又聯合吐穀渾入侵石門,李賢再次給予迎頭痛擊,將宕昌羌驅逐出境。梁彌定的屢次侵擾,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武帝當即派遣大將軍田弘率大軍追擊宕昌羌,將他們大部殲滅,把他們的故地改為宕州。這支梁姓除少部分作鳥獸散,逃向荒漠之外,定居下來的逐漸被漢化
在其他羌族部落中,也有不少梁姓人物。據《萬姓統譜》記載:“梁覽,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為西羌部落。”他的曾祖梁穆就是一個羌族部落首領,由於他把抱罕城奉獻給北魏,因此被北魏封為臨洮公。他的祖父梁(顯頁)官至尚書,封南安公。他的父親梁釗,任河州、華州的刺史,封新陽伯。梁覽本人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居住在甘肅天水一帶的氐族人梁讜、梁熙兄弟。他們雖然是少數民族,卻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漢人的先進文化,並成為博學多才、妙筆生花的天下,名士。時人諺語說:“關東堂堂,二申兩房,未若二梁,瓊文綺章。”
據《前秦錄》記載:無愧為氏族的驕傲“梁讜,字伯言,略陽(今甘肅天水)氐人也,博學有雋才。仕建,為著作郎,稍遷至中書令。”苻堅即位之後,梁讜出任安遠將軍、幽州刺史,鎮薊城。沒有多久,他又進位侍中。
梁讜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麗建重於時,但名氣和官職卻比兄長遜色許多。
氐族
氐族是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三代之際就建立了國家製度。秦漢以來,世代居住在岐隴一帶,與梁氏的發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為數不少。
略陽氐人梁平老,他才識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堅非常欣賞他,傾身嗬護,無微不至,很快成為莫逆之交。苻生當皇帝時,荒淫奢侈,對酒當歌,喝醉了經常借酒發瘋,胡亂殺人,搞得滿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老當時擔任禦史中丞,很有正義感。他先去找苻堅商議,決定處死苻生,為國除害。梁平老說:“大臣們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懷異誌。燕晉二方,伺隙而動,恐怕禍亂發生的時候,國家俱亡,這是你殿下的事情,應該及早下手。”苻堅認為梁平老說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動方案,尋找機會處死了苻生。苻堅即位,梁平老升任尚書左仆射,並作為全權大使,都督北蕃諸軍的軍事行動,後又升任鎮北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積勞成疾,與世長辭,諡曰“桓”。梁平老在鎮十餘年,鮮卑、匈奴對他是又怕又愛,敬而遠之。他的兒子梁成,擔任過中壘將軍、兗州刺史、荊州刺史,主管荊州、揚州各州軍事事務。後來,他又領護南蠻校尉,配兵一萬,鎮守襄陽。不久又轉任衛軍將軍,駐守洛澗。淮南戰役失敗後,梁成被東晉將士所殺。
後秦將領梁國兒,不知屬於什麼民族,史籍稱“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數民族。梁國兒身強力壯,擅長騎射,在姚萇的手下當鎮北將軍。他作戰勇猛,身先士卒,隨姚萇南征北戰,立下的大小戰功不計其數,被封為平興侯,進位侍中。梁國兒忠誠樸實,有少數民族不拘小節的習慣。他曾在平涼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時常帶領妻妾到墓中飲酒行樂,喝到盡興之時,就站到靈床上放聲高歌,當時的人或以此為笑料,當麵譏諷梁國兒,而他卻不當一回兒事。由於他性情開朗,不拘小節,一直活了八十多歲去世。
隋唐之前,梁姓名人多為行伍出身,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居無定處,四海為家,其宗族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科舉製度產生之後,梁姓人氏又轉向科舉取士,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僅梁顥一族,一次就出了三個進士,一門出了十幾個進士。這些文化名門世家,就像蜂蝶逐花,總是隨著文化、政治中心的轉移而到處遷徙。從長安、洛陽、汴梁、餘杭,到揚州、益州、福州、廣州、香港,梁姓人氏中的文人墨客,總是走在中國文化的風頭浪尖上,展示了一個古老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蘊。像近代中國的梁啟超、梁實秋、梁漱溟,他們都堪稱中國文化的一代宗師。特別是在香港、澳門、台灣等現代化城市,一腳踩下去,就能踩出幾個梁姓人氏來。像天皇影星梁朝偉、著名作家梁鳳儀、流行歌星梁詠琪,都是家喻戶蹺的大眾人物。反倒是在梁氏的發源地,那裏卻沒有太多的梁姓人家。
梁姓遷徙史
梁姓在晉代以前集中繁衍於北方各地,且以西北為主要的分布地區。秦漢之際梁姓散居於河東(今屬山西),漢景帝時,有梁林為太原太守。西漢末年,梁氏自河東遷居北地(今陝西耀縣、富平一帶)。漢平帝時,梁姓後裔已分為兩支:一居安定(今甘肅東部及寧夏大部分地區);一居扶風(今陝西關中西部一帶)。梁姓南遷是西晉“永嘉之亂”之時,有梁芳以族隨晉渡江,便大舉繁衍於錢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屬廣東河浦)之間,其後梁遐開基福建福州,是為閩、粵始祖。隋唐時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新的發展。宋末因金兵入主中原,直到蒙古軍南下,梁姓再次南遷,至元、明梁姓在廣東、福建、浙江已發展成大族,並遍及全國各地。
香港地區的梁姓,一般來自廣東的番禺、新會、順德、南海等地;台灣的梁姓,一般來自江蘇、浙江和福建。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80%的台灣人都來自福建,其中漳州人、泉州人最多。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台灣的漢族人口急劇上升,約占全島人口的89%。
移居海外
遠在西漢時期,被稱為“樂浪郡”的朝鮮就有了漢人、漢姓。到了隋唐時期,由於隋煬帝三征高麗都以失敗告終,大批漢人作為俘虜留在了高麗,其中當然包括一部分梁姓人口。公元 892年,新羅發生農民起義,起義領袖就是一位名叫“梁吉”的新羅人。梁吉是北原小京(今江原道原州)的地方豪族人士,因不滿社會現實,乘機發動農民起義。他信任貴族出身的僧人弓裔,讓他帶兵攻打溟州酒泉郡,弓裔利用手中的權力,招兵買馬,擴大勢力,於897年宣布自立。梁吉率兵攻打弓裔,雙方在非惱城進行決戰,梁吉戰敗身亡。時至今日,朝鮮和韓國境內依舊生活著許多梁姓人口,像乒乓球運動員梁英子、實業家梁玉京等都是舉世聞名的梁姓人氏。
越南古稱安南、交趾,在曆史上與中國交往很多,聯係也十分密切,生活在這裏的梁姓人也為數不少。例如發生在1917年的越南太原士兵反法武裝起義,其領導人之一就是梁玉眷。梁玉眷原為越南在日本的留學生,畢業於日本的振武學校,後加入越南的光複會組織,因從事革命活動,於1915年在香港被英國當局逮捕。出獄後,梁玉眷又於1917年,與鄭文艮一起發動士兵起義,占領太原市。由於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起義失敗,梁玉眷光榮就義。
美國,從1943年至1965年,共接納華人66145人,其中梁姓人隻有137人。1965年,美國補充修改了移民法,華人人美人數明顯增加,到1980年,美國的華人數量已達806040人。從1981至1990年,華人數量從80萬猛增到 164.5萬人,約占美國人口的6%,其中的梁姓人數沒有記載。
加拿大自1967年實施新移民條例後,華人數量增長很快。1967年,加拿大全國共有華人7.9萬人,1991年增加至58.6萬人,其中多倫多25萬人,溫哥華15萬人。從1858年首批廣東籍華工抵達加拿大,大量的廣東人就開始了他們的美洲之行,特別是來自廣東台山、開平、新會、恩平的“四邑人”數量最大,約占華僑人數總量的78.5%,主要從事飲食、雜貨、房地產、服務業。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薑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範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卡齊康 伍餘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梁
梁啟超 梁興初 梁羽生 梁薇 梁必業 梁思成 梁從誡 梁靈光 梁從學 梁守槃 梁鼎芬 梁鴻誌 梁金華 梁佩蘭 梁希 梁黃胄 梁國斌 梁巘 梁樹權 梁披雲
曆史上的梁姓名人
梁啟超
曆史上的陳氏名人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諡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湯,漢*族,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於,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大勝之後,甘延壽、陳湯給漢元帝發去那封流傳千古、揚眉吐氣的疏奏:“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於已稱北藩,唯郅支單於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於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與甘延壽的征戰,結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麵,穩定了漢朝的西北邊疆,為漢王朝立下一大奇功,但西漢朝*廷內卻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認為他們擅自興師矯製,不殺他們便屬優待了,如果再加賞賜官,則後繼者豈不都會不聽*命朝*廷擅自行動了嗎?而故宗正劉向則認為郅支單於囚殺漢使者,殘*暴西域各*國,理當討*伐之,陳湯、甘延壽出奇兵攻殺郅支單於,是在西域地區為西漢朝*廷揚威,“立千載之功,建萬*世之安”,其勳莫大焉,應該“尊寵爵位,以勸有功”。(《漢書·陳湯傳》)最後,元帝折衷兩派意見,封延壽為義成侯,拜為長水校尉,賜陳湯關內侯,拜為射聲校尉。 陳湯攻殺郅支單於之後,原來就歸降的呼韓邪單於更加臣服,表示願守北藩,累世稱臣。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於重新統*一了匈奴,此後漢元帝又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結束了百餘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衝*突,恢複了舊日的和親關係,這種和平局麵一直持續了半個世紀,這一切,陳湯是建立了首功的。 瑕不掩瑜,陳湯在漢代曆*史上是值得一提的人物。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征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禦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製,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眾至十餘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以上邽(甘肅天水)為根據地,攻占附近各縣。次年,前趙國君劉曜親自督軍圍剿起*義軍,他率軍血戰,戰死。隴上人作歌以悼之,稱他為“隴上壯士”。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後曆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諡武。
陳伯之,南朝梁將。濟陽睢陵(江蘇睢寧)人。有勇力,為盜鄉裏。鄉人車騎將軍王廣之愛其勇而用之。齊時以軍功遷至驃騎司馬、刺史。天監元年(502)降魏,官為平南將軍。後梁伐魏,他於壽陽率眾歸梁,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於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製,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聖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並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毛澤*東也曾經要求人們讀讀《陳書》,了解陳霸先的身世經曆。陳霸先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是一朝開國皇*帝,還在於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諡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文帝時為開府。煬帝時,曆仕驃騎將軍、武賁郎將、禦衛將軍。大業五年(609),曾奉詔與張鎮周率眾萬*人渡海入流求(台*灣),以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宿衛有功遷左光祿大夫。參與鎮*壓楊玄感及江淮農*民起*義。江都兵變,煬帝被殺後,投杜伏威。後為其所殺。
陳碩真(?-653),唐高宗時農*民起*義女首領。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眾起*義,自稱文佳皇*帝,以叔胤為仆射。起*義軍先後攻克睦州、桐廬、於潛等地。後為婺州刺史崔義玄等所敗,她與叔胤均遇*害,餘眾皆降。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於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縣)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明天文地理。後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專習胎息服氣,辟穀導引內養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後有《睡功圖》傳於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鬆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注》、《人*倫風鑒》等。 火燒陳友諒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鹹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陳賡(1903-1961),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錫*聯 1915.1-1999.6.10,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漢*族。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曾用名陳普慶。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氣超邁,喜論兵事,力主恢複,反*對和議。曾多次上*書,遭當*權者嫉恨,三次下*獄。為學反*對理學家空談道*德性命,提倡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與朱熹友善,在學術思想上,卻屢辯“王霸義利”。為永康學派主要代*表。議論縱橫,說*理透辟。詞作豪放激越。有《龍川文集》、《龍川詞》,近經整理為《陳亮集》。
陳亮,元末明初詩人。字景明。長樂(今屬福建)人。洪武中,郡縣累召不起,潛心著述。結草屋於滄州中,建一小樓,名為“儲玉樓”,購四方古今圖籍藏庋其中。工詩文,為“閩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滄州儲玉齋集》。
陳誠(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實。江西吉水人。洪武進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歸還所占廣西思明府、丘溫等五縣。永樂間三使西域,遍曆哈裏(阿富汗赫拉特)、蘇聯撒馬爾罕等中亞十七國,曆時八年,行程六萬餘裏。為發展各*國友好關係作出貢獻。並留意圖記各*國山川、城池、風俗、物產,撰成《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誌》。累官光祿寺,事右通政。有《陳竹山文集》。 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他認為前典史閻應元智勇過人,因推應元為義軍首領。二人共率眾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後,他持刀巷戰,壯烈犧*牲,全*家也投水死。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畫家。浙江諸暨人,字章候,號老蓮。從藍瑛習繪畫,求理學於劉宗周。鄉試不中,捐為國子監生。清兵陷浙東,去紹興雲門寺為僧一年餘,自號悔遲,亦稱老遲。善畫人物、花鳥、草蟲、山水。崇禎間,與北*京崔子忠(青蚓齊名,號南陳北崔。繪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及《九歌》、《西廂記》等繡像插圖。能詩文,有《寶綸堂集》。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留京,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出家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清軍破雲南,自縊死(一說絕*食而死)。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後降李自成。福王時列從賊案。順治初降清複官。累遷史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爾袞,請其纂位。《清史稿》載帝謂其“輾轉矯詐之小*人”。數被論死奪官、寬免。終以諸罪處死。有《石雲居*士文集》。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為明末諸生“東林黨”人陳於廷之*子,為複社重要成員之一。曾與吳應箕寫《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铖。明亡後隱歸故裏。他表揚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憤,頗富民*族氣節。後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著》。
陳確(1604-16┐┐),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於劉宗周。明亡後,隱居著述。晚歲病困十餘年而卒。一生對宋、明理學和佛教進行激烈批*判。反*對《大學》中“知止於至善”的觀點,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貫通”之說。肯定人的善*惡取決於後天積習。提出“天*理正從人欲中見。”抨*擊佛教“度盡眾*生”是“滅*絕眾*生”。著有《大學辨》、《葬書》、《瞽言》等。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字複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棄文投鄭成功軍,任參軍,成為謀士。成功北伐,留守廈門。鄭經嗣位時,官至東寧總製使,盡心力佐。由守廈門,退守台*灣,建立屯田製,提倡種蔗以製糖,興辦學校。後為馮錫範、劉國軒妒*忌,遂自解兵權,憂死。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字臥子,號大樽,鬆江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崇禎進士。南明弘光帝時,任兵科給事中,因朝政*腐*敗而辭職歸鄉。清軍破南京後,在鬆江起兵,稱監軍,事敗,避匿山中,複連結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蘇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時善詩賦古文,尤精駢體。著有《陳忠裕公全*集》。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明亡後,絕意仕進,賣卜自給。與顧炎武、歸莊組*織驚隱詩社。身名俱隱,窮餓以終,詩文雜著多散佚,僅小說《後水滸》(一名《三續水滸傳》)傳世。
陳王廷,明末清初武術家。溫縣(今屬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後隱居鄉裏。曾以戚繼光《拳經》為藍本,創長拳十三勢。拳勢螺旋纏繞,快慢相間,意、氣、形密切配合,把養生、健身和技擊合而為一。後經人增益,遂成陳式太極拳。今遺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槍方法等。著有《拳經總歌》。
陳文龍(1232—12┐┐),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莆田玉湖(今荔城區闊口村)人,宋代抗元英雄。宋鹹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幹以私”之譽。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字其年。江蘇宜興人,明左都禦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少時即擅長詩文,稱天才,受推重。其詩沉鬱雄麗,詞多達一千八百多首,駢體文則被稱為唐天寶之後無匹敵者。年逾五十始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樓詩集》、《迦陵文集》。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幼時父邦彥因抗清犧*牲,他避匿閩浙得生。桂王時以父蔭授錦衣衛指揮僉事。南明亡,歸裏隱居,以詩自解。後曾受三藩叛亂牽*連入*獄,獲釋。其詩多謳歌抗清誌士,憂懷故國。與屈大均、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家,又與程可則、方還等並稱嶺南七子。亦工書法。有《獨漉堂集》。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順治間為河道總督靳輔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為僉事道。坐輔罷,削職逮問,病卒。《清史稿》載其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主,有所患必擬其致患之由”。用車水攻沙法,使水歸故道,並開中河三百裏。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陳明智,清昆曲演員。江蘇蘇州人。原在鄉村演淨腳。偶充演《千金記》中霸*王,氣勢雄偉,嗓音高昂,觀者鹹稱絕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來自甪直鎮,故稱的直大麵。康熙南巡蘇州,賞識其技藝,選入宮廷任教習二*十*年,以年老告歸。
陳宏謀(16*96-1┐┐1),清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字汝谘,號榕門。雍正進士。選為庶吉士,授檢討。乾隆間,曆任陝、湘、蘇等省巡撫,兩廣、湖廣總督。內遷累官兵部、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外任三十餘年,曆十二行省二十一職,期間重農田水利、疏河道,興教*化,嚴吏治,頗有政績。後以年老辭官,卒於歸*途。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字雲貞、春田,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為官*吏範菼妻。菼坐事謫戍。聰慧善詩詞。十八歲始寫彈詞《再生緣》,寄離別之悲憤。自謂婿不歸,此書無完日。夫釋歸*途中,她已悲憤而逝。史學家陳寅恪評其所寫十七卷為“敘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長篇巨製”,是“彈詞中第一部書”,“可同希臘、印度的著名史詩媲美”。另有《繪影閣詩集》,已佚。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福建長樂人,名念祖,一字良有,號慎修。乾隆舉人。嘉慶中,官直隸威縣知縣,有賢聲,遇水*災、大疫親施方藥救民。晚歸田,以醫學教授,弟*子甚眾。著有《靈素集注節要》、《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時方妙用》、《醫學三字經》等。簡明易懂,對醫學善及工作有所貢獻。
陳豫鍾(1762-1806),清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儀,號秋堂。師*法丁敬等,直取漢*人風範,工致規矩,蒼勁秀麗。與陳鴻壽合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又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時稱“浙派”。兼畫蘭竹,亦秀逸有致。嚐集古人畫家為傳有《求是齋印存》。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拔貢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漢兼及丁敬,切刀縱肆爽利,清秀明快,靈動灑脫。與陳豫鍾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工畫山水花鳥蘭竹。知宜興時,改*造陶茶具製*作工藝,製銘鐫句,時為珍品,稱曼生壺。有《種榆仙館詩集》等。
陳壽祺(1┐┐1-1834),清經*學家。字恭甫,號左海,福建閩縣(福建閩侯)人。嘉慶進士。累官會試同考官,記名禦史等。歸養*母不複出。後曆主泉州清源書院、鼇峰書院等。《清史稿》載“為諸生言修身勵學,教以經術”。初治理學,後究漢學。解經析義,多有創見。有《尚書大傳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經辨》等。
陳文述(1┐┐1-1843),清詩人。字退庵,號雲伯,原名文傑,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舉人。官知縣,開伊婁河故道。少以詩名。應杭州鄉試,以《仿宋畫院製團扇》,為題詩作,考績最佳,人稱陳團扇。齊名楊芳燦。晚年詩去華就實。有《碧城仙館詩鈔》、《頤道堂集》、《西泠懷古集》、《閨詠》等。
陳化成(1┐┐6-1842),清將領。字蓮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曆官參將、副將至福建水師提督,江南提督。嘉慶中,從提督李長庚打擊蔡牽海上武*裝,屢有功。鴉*片戰爭爆發,調任江南,訓練水師,修台鑄炮。道光二十二年,抗擊英國侵略軍於吳淞西炮台,重創敵軍,戰死。封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諡忠湣。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初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湖北浠水)人。嘉慶進士,授編修。官至四川監察禦史。工詩,宗中、晚唐。風格平淡幽雅。有《簡學齋詩存》、《詩比興箋》、《近思錄補注》等。
陳連升(?-1841),清抗英將領。湖北鶴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參將。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擊退盤踞珠江口官湧之英軍,升為三江口副將。二*十*年(1840)十二月,與其子武舉人陳長鵬及官兵六百人堅守沙角炮台,奮勇抵*抗來犯英軍,因眾寡懸殊,力戰陣亡。其子亦投江殉*難。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字倬雲,號碩甫,晚號南園,江蘇長洲(江蘇吳縣)人。諸生出身。專攻《毛詩》,“博征古書,發明其義”(《清史稿》),成《詩毛氏傳疏》、《毛詩說》、《毛詩音》,於禮教名物諸方麵,多有見地。另有《師友淵源記》、《宋本集韻校勘記》等。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字卓人,又字默齋,江蘇句容人。道光進士。曾任刑部主事。於《春秋公羊傳》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獲,擇精語詳”(《清史稿》),成《公羊義疏》,至為精湛。另有《白*虎觀疏證》、《說文諧聲孳生述》、《句溪雜著》等。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字樸園。壽棋之*子。宣宗道光間舉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臨江(今江西清江)、撫州(今屬江西)知府。傳其父輯遺之學,續成《今文尚書經說考》。《齊魯韓三家詩遺說考》等。輯撰各書收入《小琅檈館叢書》,又名《左海續集》。
陳澧(1810-1882),清學者。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道光舉人。曾任廣州學海堂長數十年,晚年又主講菊坡精舍。“與諸生講論文藝,勉以篤行立品,成就甚眾”(《清史稿》)。其學淵博,天文、地理、樂律、音韻,經*學無所不涉,治經以不拘門戶之見為特色。著有《東塾讀書*記》、《聲律通考》、《切韻考》、《漢書水道圖說》等。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山*東濰縣人,字壽卿,號簠齋。道光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喜收藏青銅器、陶器、印璽、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為最有名。著有《十鍾山房印舉》、《吉金文釋》等。善拓墨,曾據其經驗著為《傳古別錄》。後人編有《陳簠齋尺牘》、《簠齋吉金錄》。
陳開(1822-1861),清末天地會首領。雇農出身。1854年7月,在廣*東佛山鎮領*導紅巾軍武*裝起*義,會合李文茂、陳顯良等率十數萬群*眾圍*攻廣州十個月,與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軍作堅*決鬥*爭。次年偕李文茂進軍廣西,與梁培友會合,攻克潯州(桂平),建立大成國,改元洪德,自稱“平潯王”。1861年8月清軍攻陷潯州,被俘犧*牲。
陳得才(?-186*4),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潯州(治今桂平)人。陳玉成之叔。參加太平軍。鹹豐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遠撚軍,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後自皖遠征西北,回援時,擬東進遇阻,複奉*命往西北擴軍,遂經鄂至陝。同治三年(186*4)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後,轉入鄂、皖,後在霍山黑石渡戰敗自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將領。原名丕成。廣西藤縣人。農*民出身。十四歲參加太平軍,為童子兵。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曆任左四軍正典聖糧、檢點、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軍主將,封成天豫、英王先後從西征軍兩次攻克武昌,轉戰廬州、蕪湖,解鎮江之圍,擊破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鹹豐六年(1856)天京“楊韋事變”後,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國軍事。率部再破清軍江北大營,徹底摧毀清軍江南大營;與湘軍主力大戰於三河鎮,攻廬州,援安慶,會攻武漢不成,回師安徽,再退廬州,派部將遠征西北,擴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廬州突圍,至壽州被叛將苗沛霖誘*捕。六*月,被殺於河*南延津。
陳坤書(?-186*4),清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桂平人。渾號“陳斜眼”。鹹豐四年(1854),為太平天*國副侍衛。轉戰皖、蘇參與破江北大營十年,隨軍占安徽廣德,封求天義,投入摧毀江南大營之役。守蘇州。次年,攻寶山、鎮江,逼鬆江,任副掌率、後軍主將。賄封護王。同治二年(1863),戰於江陰援無錫,尋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犧*牲。
陳湜(?-18*96),清將領。字舫仙,湖南湘鄉人。從曾國荃鎮*壓太平軍,先後攻取安慶、江寧(江蘇南京)。官至山西按察使,參與鎮*壓撚軍,以疏防被革職。隨左宗棠鎮*壓陝甘回*民軍。後複職。甲午戰爭時駐防山海*關阻擊日軍,遷江西布政使。
陳啟沅(約1825-約1905),清末資本家。字芷馨,廣*東南海人。初走南洋經商致富,回國後在南海簡村創辦繼昌隆繅絲廠,用機器繅絲,並不斷進行技術改*革,提高生產效益。所辦絲廠為中*國*民*族資本家經營最早的機器繅絲廠。產品行銷海外,獲利甚厚。光緒七年(1881)被清廷勒*令關閉,遷廠至澳*門。後回簡村繼續經營。
陳阿林,清末上*海小刀會首領。即陳亞林。福建同安人。早年在上*海為外國人當馬夫。後加入上*海小刀會,成為福建幫首領。1853年9月,與劉*麗川等在上*海領*導小刀會起*義,被推為大明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不久改任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總*理軍務,作戰英勇,身先士卒。1854年在法*國侵略軍與清軍圍城時,拒絕投降,堅*持戰鬥。次年2月在上*海突圍成功,流*亡海外。後不知其終。
陳寶箴(1831-1900),清維新派。字左銘,江西義寧(江西修水)人。初以舉人辦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光緒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撫,力行改*革,“先後設電*信,置小輪,建製*造槍炮廠,又立保衛局、南學會、時務學堂。延梁啟超主湘學,湘俗大變”(《清史稿》)。又保薦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參與新政。戊戌政*變後被革職。
陳虯(1851-1903),清改良派。字誌三,晚號蟄廬,浙江樂清人。舉人出身。著《治平通議》,主張“欲圖自強,自在變法”。提出設議院、興製*造、獎工商、開鐵路等主張。參加康有為發起的保國*會,後在溫州設學堂、辦報館等。戊戌變法後被通*緝,避居溫州一帶,後即一意行醫。另有《報國錄》、《蟄廬文集》、《蟄廬醫案》等。
陳熾(1855-1900),清末改良主*義者。字次亮,號瑤林館主,江西瑞金人。光緒舉人。曆任戶部郎中、刑部章京、軍機處章京等職。主張學習西*方,以求自強。光緒二*十*一*年(18*95)與康有為在北*京組*織強學會,任提調,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政體,並提出發展經濟的措施。維新失敗後,憂憤而死。著有《庸書》、《續富國策》等。
陳孟恢:浙江嘉興人
陳修治:近代名醫
古代有沒有姓“梁”的名人故事
四、 曆史名人
梁姓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世人熟悉的成語"舉案齊眉"的故事就是東漢時期的梁鴻與妻子孟光所傳流下來的。梁鴻家境貧寒而博學多才。因為其詩作諷刺了官府的腐敗、奢靡而遭受達官貴人的迫害,後來不幸病死。據載,每天歸家,其妻孟光"為具食,舉案齊眉",以示敬愛。
梁姓最顯赫的家族是東漢時以梁竦為首的安定烏氏梁氏。章帝的時候,梁竦有兩女,都被封為貴人。小貴人生和帝。後來和帝即位。其孫是梁商,順帝時任大將軍,總管朝政,死後由子梁冀繼位。梁冀的妹妹梁納為順帝皇後,稱梁太後,另一個妹妹是桓帝皇後。梁氏一門前後七個侯,三個皇後,六個貴人,兩個大將軍,可謂滿門顯貴。
東漢時有隱士梁鴻;大書法家梁鵠,他的作品受到曹操的喜愛,並且寫詩加以稱讚。
趙時有戌卒起義領袖梁犢;
唐代有天文儀器製造家、畫家梁令瓚,文學家梁肅;
北宋有權知開封府的梁顥,官至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南宋有女將梁紅玉,抗金義軍首領梁興,畫家梁楷;
明代有戲曲家梁辰魚;明末清初有建築工匠梁九;
清代有江南提督梁化鳳,詩人梁佩蘭,東閣大學士掌翰林院學士梁詩正,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梁國治,書法家梁章钜、梁延楠;
近現代有曾於1921年出任國務總理的梁士詒;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維新變法倡導者梁啟超;森林學家梁希;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 當代,有美國華人銀行家梁淑儀。
另外,值得一提的梁氏子孫是婦孺皆知的晉朝人梁山伯。他和祝英台的千古愛情絕唱,使千萬人為之感動。 現代梁姓分布以廣東省居多,香港特別行政區亦不少,此外湖南,福建,廣西,四川,江蘇,北京,陝西和山西已有少量分布!當代梁姓及其分布
梁姓發源於夏陽,成長於西北,壯大於華南,是中國第21位大姓。在廣東、廣西、四川、山東、山西、江蘇、湖南、湖北、福建、香港、澳門等地,集中了我國梁姓人口90以上。梁姓人口不公分布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而且分布在越南、朝鮮等地。海外的梁姓人口主要在美國、加拿大,法國也有了梁姓人的身影。
梁姓在北京居中第21位,許多名門望族的後代就生活在首都有北京,是華北的大姓之一。
河北地區的梁姓主要分布在石家莊、正定、保定、蔚縣和與山西大同接壤的地區。石家莊、正定的梁姓,多為明朝兵部尚書梁夢龍家族之後,基本分布在京石沿線的城市和鄉鎮裏。
廣東梁姓約占全省人口的4.7,占漢族梁姓的35%,是梁姓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區,中國當代的著名人物,其中姓梁的人絕大多數來自廣東。
華中梁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的登封、汝陽,湖南省的湘潭、長沙、耒陽(蔡倫故居),湖北省的新洲、武漢,江西省的吉安等地,他們在曆史上的名氣很大,人數卻隻占梁姓人口極少的一部分。
華東地區的梁姓、主要分布在浙江寧波、麗水、黃岩、杭州、奉化,江蘇的揚州、武進、安徽的六安、亳州,福建的泉州等。
港台地區是梁姓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許多海外名流不是出生於此,就是成名於此。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關於死於安樂的曆史名人故事 不要太長100字之間
韓信,貝多分,愛迪生……
韓信沒成名時,淮城屠戶中有個年輕人想侮辱韓信,說他人雖然長大了,但不配帶刀。並當眾侮辱他說:“你敢用刀刺我嗎?,不敢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襠下爬廠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但韓信把這胯下之辱化為動力,最終成為一名大將。
曆史上有哪些勤勞的名人
戰國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
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係在房梁上,隻要一打磕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曆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裏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裏,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牆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成語“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所講的就是這幾個故事.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的池塘裏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了一池墨水.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池塘稱為“墨池”.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