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墓誌銘有多少
具體的不知道地下埋參和待發掘的有不計其數,據說目前存世的名碑有:隨葬記載墓主傳記的文字。多刻於石和磚上,個別以鐵鑄或瓷燒成。內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跡和韻語頌辭等。東漢晚年和西晉墓中或有與墓誌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誌。北魏以後,方形墓誌始成定製。下底上蓋,底刻誌銘、蓋刻標題。所記內容真實,可作曆史資料,也是確定墓葬年代的依據。
埋入墓中的記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跡的文字。由於在誌文之後附有用韻語所作之銘,故又稱為墓誌銘。一般多刻於石上,也有寫刻於磚上的,還有個別的是用鐵鑄或瓷土燒成的。中國墓誌約起源於東漢時期,魏晉以後盛行。日本、朝鮮受中國的影響也有墓誌,日本的最早出現於奈良時代前期。
河南洛陽出土的漢延平元年 (106)賈武仲妻馬薑墓誌,雖不自稱為墓誌,但所記的內容已與墓誌相近。江蘇邳縣元嘉元年(151)繆宇墓後室石門上方所刻的題記,有官職姓名、死葬日期、韻語頌辭,實為後世墓誌銘之濫觴。當時由於盛行在墓前立碑,故此種埋入墓中的石刻文字是很少見的。魏晉時期嚴禁在墓前立碑,而埋入墓中的小型墓碑的數量增多,如洛陽出土的永平元年(291)徐夫人菅洛墓碑、元康元年(291)成晃碑,形式和內容都與地麵上的墓碑相同,隻是形體縮小而已。其後,有作圭形的,如洛陽出土元康九年徐美人墓誌;有作豎長方形的,如北京出土的永嘉元年(307)華若墓誌。它們都自稱為“銘”,因為誌文後皆有四言韻語組成的“頌”辭。也有比較簡單的,隻記姓名和卒年的,如江蘇鎮江出土的升平元年 (357)劉尅墓誌。自稱為“墓誌銘”的是山東益都出土的劉宋大明八年 (464)《劉懷民墓誌銘》,這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墓誌銘。6世紀初的南北朝後期,墓誌逐漸定型,誌石多呈方形,誌蓋多呈盝頂形,也有個別作龜形的。墓誌蓋在南北朝時期尚不普遍,隋唐以後,誌蓋相合,遂成定製。
魏碑是楷書的一種,泛指我國南北朝時期的碑刻作品,而產生地主要在北朝。留下來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眾多的造像題記,一為曆代出土的墓誌銘。題記書法渾樸自然,粗獷豪放;墓誌書法更見灑脫挑達,端穩奇正。其氣勢風度,皆為晉唐楷書所不及。
清朝前期,南北朝碑刻大量出土並得以傳拓,金石文字學興起,魏碑倍受重視。康有為繼清人阮元和包世臣之後,力倡魏碑,其在《廣藝舟雙楫》中讚譽魏碑之佳,舉為“十美”,即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躍、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魏碑在隸書與楷書之間過渡,猶如一隻不係之扁舟,悠自漂流,呈現給我們一道亮麗的風景。
南北朝雖然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其書法卻彩練橫空,光輝燦爛。南朝以帖盛名,書家群星閃爍;北朝以碑出勝,刻石遍及山川。其時佛道流行,佛學尤甚,凡建塔造像,或鑿石以製碑碣,或摩崖鐫刻文字,借此積行功德,祈福求生。據《洛陽伽藍記》所載,唐以前凡能見之碑碣不下十萬之數。拓跋氏建魏,凡百五十年,黃河流域,佛寺碑碣隨處可見,洛陽則是最為集中之地。龍門二十品自康有為首倡以來,成為天下魏碑之奇,書家追趨收藏,演習臨摹之風,流年經代,猶為盛行。
洛陽所出北魏墓誌銘,當為魏碑之重。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其中一條,凡鮮卑諸姓,死後必須埋葬洛陽,不得還葬老家。於是皇室密戚、王公貴族,紛紛鐫刻墓誌,附葬墓穴,百姓雜家,亦仿而效之,遂成風俗。墓誌之形製、之文體、之濫觴、之成規矩,追溯其源,當自北魏開始。
北魏皇陵位於北邙之上,望族華胄兆域銜連。壘壘高土,赫赫碑碣,曆經千年風雨剝蝕,古木成蒿草,堅石為齏粉,昔日風光威儀,早已蕩然不存。而墓誌銘的不斷......餘下全文>>
北魏元氏墓誌中哪些書法藝術水平較高?
元懷墓誌(全本)
www.9610.com/weijin/yuanhuai/1.htm
元暉墓誌(全本)
www.9610.com/weijin/yuanhui/1.htm
元倪墓誌(全本)
www.9610.com/weijin/yuanni
元楨墓誌(全本)
www.9610.com/weijin/yuanzhen.htm
元略墓誌(全本)
www.9610.com/weijin/yuanlue.htm
元萇墓誌(全本)
www.9610.com/weijin/yuanchang.htm
參考資料:www.9610.com/wei範in/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