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五是什麼詩
《飲酒(其五)》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隱居生活的真正意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裏邊有隱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說出來,卻早就忘了該怎樣用語言表達。\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隻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他也斷斷續續做了一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場中鑽營取巧的一套,終於回家鄉當隱士去了。《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曆,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鑽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雲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裏沒有什麼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願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並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後代,但他跟那些沉浮於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麼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麼能做到這樣?而後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於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麼,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麼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麵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麵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麵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隻是由於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隻能在歸複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裏,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拚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裏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麵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複體會。對於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餘下全文>>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表現詩人陶醉於山間美景悠閑自得的心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表現詩人陶醉於山間美景悠閑自得的心情的詩句是: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采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的背景
陶淵明《飲酒》其五賞析
作者:佚名 人氣:2694 日期:2006-10-12 17:09:29 出處:會員轉發 [大 中 小]
《飲酒》詩一組二十首,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這首詩寫心遠世俗、欣賞自然的興致和領悟。
藝術特色:
平淡而醇厚。
情景理的融合。
譯文:
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你問我何能如此,心靈清遠,地自靜偏。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著伴兒歸還。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達,欲要說明,卻又忘記了語言。
賞析: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隻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他也斷斷續續做了一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場中鑽營取巧的一套,終於回家鄉當隱士去了。《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曆,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鑽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雲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裏沒有什麼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願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並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後代,但他跟那些沉浮於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麼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麼能做到這樣?而後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於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麼,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麼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麵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麵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麵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隻是由於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隻能在歸複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裏,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拚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裏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餘下全文>>
作者陶淵明是在哪一年哪月哪一日寫的飲酒其五這首詩
《飲酒其五》這首詩寫於詩人四十歲之後,大約作於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
飲酒其五陶淵明是不是古詩詞
是古詩詞,很有名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用陶淵明《飲酒(其五)》裏的哪句詩句來表達
用: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原詩: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