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五帝本紀》翻譯
五帝本紀第一
【注釋】①少典:《索隱》:“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按:這裏所謂“諸侯國號”實際就是遠古部族名。 子:指後代。 ②公孫:《索隱》引皇甫謐雲:“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據此,則黃帝姓姬。《會注考證》雲“《大戴禮·五帝德》無‘姓公孫’三字,未詳史公所本”,又引崔述雲“公孫者,公之孫(公侯之孫)也”。認為公孫不是黃帝的姓。③神靈:有神異之氣。 ④弱:幼弱,這裏指出生不久。《索隱》:“潘嶽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未七旬”,還不到七十天。) ⑤徇齊:疾,敏捷,指智慮敏捷。 ⑥敦:敦厚,誠實。敏:勉,勤勉。 ⑦聰明:本為聽力好,視力好,即耳聰目明之意,這裏指見聞廣,能明察。
【譯文】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
【原文】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①。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②,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③,以征不享④,諸侯鹹來賓從⑤。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⑥,治五氣⑦,藝五種⑧,撫萬民,度四方⑨,教熊羆貔貅虎⑩,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11)披山通道(12)未嚐寧居(13)。
【注釋】①世:後嗣,後代。 ②暴虐:侵害,侵侮。 百姓:指貴族,百官。百姓在戰國以前是對貴族的總稱,因為當時隻有貴族才有姓。 ③習:演習、操練。 幹戈:古代兵器。 ④不享:指不來朝拜的諸侯。諸侯向天子進貢朝拜叫享。 ⑤鹹:都。 賓從:歸順,歸從。 ⑥振:整頓。 ⑦五氣:五行之氣。古代把五行和四時相配:春為木,夏為火,季夏(夏季的第三個月,即陰曆六月)為土,秋為金,冬為水。“治五氣”是指研究四時節氣變化。 ⑧藝:種植。 五種:指黍、稷、稻、麥、菽等穀物。 ⑨度四方:指丈量四方土地,加以規劃。“度”,量長短。 ⑩熊、羆、貔、貅、、虎:都是猛獸名。《索隱》認為這六種猛獸經過訓練可以作戰,《正義》以為是用來給軍隊命名的,借以威嚇敵人。按:六種猛獸可能是六個氏族的圖騰。 (11)平者:指平服的地方。去:離開。 (12)披:開,打開。 (13)寧居:安居。
【譯文】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各諸侯互相攻戰,殘害百姓,而神農氏沒有力量征討他們。於是軒轅就習兵練武,去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各諸侯這才都來歸從。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為凶暴,沒有人能去征討他。炎帝想進攻欺壓諸侯,諸侯都來歸從軒轅。於是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熊、羆、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獸,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後打了幾仗,才征服炎帝,如願得勝。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之命。於是黃帝征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於擒獲並殺死了他。這樣,諸侯都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地居住過。
【原文】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①。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②,合符釜山③,而邑於涿鹿之阿④。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⑤,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⑥。獲寶鼎,......餘下全文>>
與並自為其名中的"自"這個字意思相同的文言文句子是什麼
“自為其名”中的“自”是自己的意思。
與之類似的文言句子有: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陌上桑》)
自言自語是什麼意思及造句
【自言自語解釋】:自己一個人低聲嘀咕。
造句如下
*
老弟在睡覺的時候,總會自言自語地說一些夢話。
*
王剛自言自語說道:"這樣一來,如何是好?"。
*
他從辦公室出來,自言自語,和她撞了個滿懷。
*
他這個人挺古怪,經常自言自語卻很少和別人說話。
*
他在自己的座位上,自言自語。
*
爺爺年紀大了,總是自言自語,看上去很孤單。
經常不由自主的自言自語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這是病嗎?
是自我壓製不住本我。讓自己淡定一點。這次說了想一下下次再這樣的話就不好了,多幾次這樣應該會有改善。祝你成功。加油/
求問自言自語莫名其妙的笑是精神病的一種嗎?
我男朋友經常會自言自語和莫名其妙就笑的情況,而且笑聲和說話聲很詭異。在外人麵前好點,和他去外邊約會經常會聽到他走在後邊自言自語還發笑,開始我也沒注意也隨著他,但現在家裏要把這事定下了,明年就要結婚了,昨天去他家又發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在他自己家裏很放鬆,所以說話聲和笑聲也變大了,但還是聽不清他在說什麼,我在裏屋上網,他坐在外屋。電視上放的是新聞也沒什麼好笑的東西,就這樣斷斷續續地很長時間。弄的我心理毛毛的,後來幹脆出去和他說說話,問他有什麼東西這麼好笑,他就不回答你,轉移話題。
他有一個情況,就是如果你問他“你剛才在笑什麼或在自言自語什麼”的問題,他要麼裝作沒聽見,要麼就轉移話題。你一直揪著問題不放,他會惱羞成怒的大聲說話還結巴,然後問題還是沒有回答不了了之,還有就是他在五年前曾經受過感情傷害。其實我最想問的如標題,他是不是有精神方麵症狀,這樣算正常嗎?嚴不嚴重,對今後的生活有影響嗎?
三國中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是什麼意思
其一為天時 ,其二為大勢 。
其一 : 天時 , 顧名思義孔明出山時 , 曹操已獨據天下其七八 。 而劉備兵不過幾千 。 另 , 劉備經常自詡匡扶漢室 , 而眾人皆知漢室氣運已盡 ,可劉備還不自知仍自詡為漢室宗親 。 其實匡扶漢室隻為起兵之名但萬萬不可以此自詡而打天下 。 此為天時 ,天時地利人和 , 曹操挾天子獨占天時 , 孫權占地利 , 劉備則獨占人和 。
其二 : 大勢 , 自曹操得天子以挾天子令諸侯為名 , 獨順大勢而為 。 荀彧曾言 :主公最善順勢而為 。 此時曹操天下獨占七八 , 擁兵百萬 。 兵將謀士雖不如劉備 , 但良將眾多 ,且荀彧郭嘉程昱雖不如孔明 ,但差之不遠矣 。此為大勢所趨 。
個人見解 , 如劉備其仁義迂腐減其三 ,則可與曹操平分天下 , 而去其五 ,則獨占天下 。 其實孔明出山時機無謂 , 但個人認為其意思大致是劉備生不逢時 。此人如若在太平盛世絕為明君 , 但生於亂世則必敗矣 。
縱觀古往今來 , 秦皇嗜殺如命得天下 , 唐皇世明殺其兄得皇位 ,宋朝黃袍加身起兵得天下 , 明朝朱元璋性嗜殺 。 其他無疑為此 , 哪位開朝皇帝為仁義之君 ? 故劉備生不逢時 。 徐州再三退讓終得其州 , 荊州則再次退讓 。 以此得知劉備雖明主 ,但卻不該生於亂世 。
其上隻為個人愚見 , 各位客觀勿怪 。
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月 什麼意思ia
木德應該是明或者是名號,撫寧人,一方大元吧
名教罪人是什麼意思?
“明教罪人”吧,可能,倚天屠龍記看多了。。。。開玩笑的,下麵是正題,出自曆史有名的文字獄事件。 雍正文字獄 康熙晚年,諸皇子為奪取太子之位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廢太子允礻乃謀求複位,皇八子允(礻四共)野心勃勃,皇十四子允礻題和皇三子允祉也在覬覦,但是都枉費心機。工於心計的皇四子允諾礻真用兩麵派的手法麻痹對手,取悅父皇,暗中培植勢力,收買人心,終於挫敗諸兄弟,於歡聖祖賓天後登上了帝座。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用人重吏才,輕文士,行政以革除積弊、整頓吏治為首務,大權獨攬,事必躬親,刑法嚴峻,心謀刻深,其人其治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 在文字獄方麵,雍正帝的指導思想是借助文字獄整肅朝廷風紀,戒毖風俗人心。雍正一朝曆時雖短,文字獄卻很頻繁,重大案件前後相望。雍正帝以其特有的敏感和深刻的用心,幾乎對每一宗案件前後都極盡必蹤指示、別出心裁之能事,從而在文禍曆史上創造了為可磨滅的“業績”。 (一)與懲戒朋黨有關的案件 1、汪景祺與錢名世案 汪景祺、錢名世是雍正文字獄卒的第一批受害者。他們的是得禍出於同一原因,即投獻文字攀附年羹堯。 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人,進士出身而有用兵之才,征點戰四川、青海、西藏等到地(當時川藏一帶有叛亂),功勳卓著,康熙末年授定西將軍、兼理川陝總督。他一向依附雍親王允礻真,妹妹是允礻真的側福晉(副王妃)。允礻真繼位後,年羹堯備受寵信,累授川陝總督、太保、撫遠大將軍,爵封一等公,終因恃功驕縱、目無王法而失寵。雍正帝覺得留下他是條禍根,決計殺一儆百,於是一連串的打擊相繼出台。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天象出現“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奇觀,臣僚上表稱賀。身為川陝總督的年羹堯也依例獻表。雍帝從他的表文中找出兩條毛病:一、字體潦草;二、成語“朝乾夕惕”寫作“夕惕朝乾”①。“朝乾夕惕”出自《易經·乾卦》卦詞:“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終日勒慎,寫作“夕惕朝乾”意思不變。年羹堯賀表用這們變換詞序的成語頌揚皇帝,雍正帝卻認為“年羹堯自恃己功,顯露不臣之跡,其乖謬之處,斷非無心”(三月二十三日甚一日諭)。群臣聞風而動,發起了對年羹堯的圍攻。同年四月,年羹堯調為杭州將軍;六月,削太保,剝奪一等公;七月,黜為閑散旗員;九月,下刑部獄;十二月,議政王大臣劾年羹堯犯九十二條大罪,雍正帝令年羹堯自裁,家產籍沒,親族、同黨或斬或流或貶,一大批人受到清洗、處罰。這就是著名的年羹堯案。 年羹堯死後七天,汪景祺斬首示眾。 汪景祺是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原名日祺,字無已,號星堂。他潦倒文場近四十年,雖然中了舉人,總與富貴無緣。雍正初年,他的朋友胡期恒任陝西布政使,是其上同年羹堯的心腹。汪景祺前往探訪,乘機投書幹謁年羹堯,做了年羹堯的臨時幕客。汪景祺這次西遊著有《讀書堂西征隨筆》二卷,獻年羹堯收藏。年羹堯得罪抄家,《隨筆》被繳進宮中。雍正帝讀後咬牙切齒地在首頁題字雲:“悖謬狂亂,至於此極!惜見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種得漏網也。” 《讀書堂西征隨筆》原本久佚。據民國間故宮博物院刊印的殘本,內有《上撫遠大將軍年公書》一篇,文內極盡諛頌,至稱年羹堯為“宇宙第一偉人”。又有《功臣不可為》一條,把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的現象歸罪於最高統治者。作者寫道: 彼夫猜忌之主,其才本庸,而其意複怯。當賊寇昌熾時,望烽火則魂驚,見軍書則股栗。忽有奇才異能這臣起而戡定群凶,寧謐四海,捷書一奏,喜出非常,七寶莊嚴之殊禮寵遇之。遲之既久,則轉念曰:敵人如此其橫肆,兵事如此其周章,而此臣竟翦滅之,萬一晉陽之甲興,誰複能捍禦者?於是而疑心生矣; 既而閱所上紀功冊,某處斬首幾十萬,某處拓地幾千裏,某處招撫若幹,某處虜獲若幹,心膽震驚,魂魄蕩懾,於是南是畏心生焉矣; 既建奇功,複膺異數,位崇五等,禮絕百僚,內外臣工以其為朝廷之所重也,無不敬而奉之。諂佞小人趨承恐後,長跪叩首,待之逾於常禮。而且題官則嫌其專擅,奏銷則防其冒濫,敘功則憾其詐偽,鹵獲則謂其私藏,觸處掛礙,爭寵者又從而構之,於是而怒心行焉矣; 彼自謂受恩既深,以忠藎為報國,懷光欲去盧杞,李(日成)思慕魏片。而愛昵不可遽除,忠言不能入耳反恨其無禮於君,恃功驕橫,於是而厭焉矣。 疑也,畏也,怒也,厭也,以此四者待功臣,有不凶終而隙末者乎?……雖由臣節之未純,亦猜暴之主有以致之也。 這些文字似乎是向年羹堯敲警鍾。 《隨筆》有些條目對當時的官吏選拔製度和官場風氣表示不滿,據說還有詩譏訕聖祖“皇帝揮毫為值錢”②。又非議聖祖諡號及雍年號,所作《曆代年號論》說“正”字拆開為“一止”,是不祥之兆,曆史上凡以“正”字為年號的都沒有好下場,如金海陵王(年號“正隆”),金哀宗(年號“正大”),元順帝(年號“至正”),明英宗(年號“正統”),明武宗(年號“正德”)等。 雍正帝批評所雲“悖謬狂亂”,大概就指以上內容,但對汪景祺處罪的諭旨隻稱汪景祺“作詩譏訕聖祖仁皇帝,大逆不道”。於是汪景祺被定處斬,梟首示眾;妻子兒女發配黑龍江給披甲人(滿洲軍士)為奴;兄弟叔侄輩流放寧古塔;疏遠親族凡在官的都革職,交原籍地方官管束。由於牽累的人多,汪景祺僑居的平湖縣城甚至傳出“屠城”的謠言,居民驚惶逃竄,後經地方官曉諭才安定下來。 錢名世處罪在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他雖然沒有殺頭,但遭遇不比殺頭好受。 錢名世字亮工,號庵,江南武進(今江蘇武進)人,康熙四十二年進士,殿試一甲第三名,授翰林編修,升侍讀。他與年羹堯是鄉試同年(兩人都江堰市是康熙三十八年中舉,一在南闈,一在北闈),大概因此而有交誼。雍正二年,權勢赫赫的年羹堯進京覲見,錢名世贈詩諛頌,有“分陝旌旗周召伯,從天鼓角漢將軍”,“鍾鼎名勒山河折誓,番藏宜刊第二碑”等到句。康熙末年,皇十四子允礻題授定定遠大將軍,出征青海、西藏,聖祖曾為他立碑褒揚。允礻題曾是爭奪太子位的重要角色,雍正帝即位後立即解除倉皇兵權(後來又加以禁錮),本是最不該提起有人物,錢名世竟不知回避。 年羹堯受誅,錢名世當然在劫難聞逃。雍正帝給他加的罪名是“曲盡諂媚,頌揚奸惡”、詩語悖逆“。但沒有殺他,隻是把他革職逐回原籍。卻又禦書“名教罪人”四字,命錢名世原籍地方官製成匾額,掛在錢家中堂上(一說大門上)。賜字題匾本是康熙帝寵異臣僚的慣用手段,如為範文程祠堂題“元輔高風”,為李光地題“方重醇深”等。雍正帝也偶而仿效,如為楊名時題“清操夙著”,為田從典題“清謹公方”等。雍正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地主是能變其意而用之,易褒為貶。奇恥大辱的“名教罪人”四字不但使錢名世本人無臉做人,而且使他的子子孫孫都抬不起頭。雍正帝還命在旦夕常州知府、武進知縣每月初一、十五兩日去錢家查看匾額懸掛情形,如未懸掛則呈報警、撫奏明治罪。 這還不夠,當錢名世離京時,雍正帝又命京官自大京官大學士、九卿以下都作諷刺詩為錢名世“贈行”,結果共有三百八十五人奉詔作詩。雍正帝一一過目後,交付錢名世輯成專集。集名就題為《名教罪人詩》刊印後頒發給全國的學校,讓天下士子人人知曉。諷刺詩作得夠味的給予表揚,不夠味的給予處分。正詹事陳萬策詩中有句:“名世已同名世罪,亮工不異亮工奸”③,措意尖刻,造句新巧,得到雍正學誇獎,翰林侍讀吳孝登則因詩句“謬妄”,被發配寧古幹塔給披甲人為奴了。他的同僚陳邦彥、陳邦直也因詩句“乖誤”而革職。武英殿篡修方苞的諷刺詩是這樣寫的: 名教貽羞世共嗤,此生空負聖明時。 行邪慣履欹危徑,記醜偏工諛佞詞。 宵枕慚多惟覺夢,夏畦勞甚獨心知。 人間無地堪容立,老去翻然悔已遲。 這應是《名教罪人詩》中的標準作品。 古人雲:“士可殺不可辱”,人生至此,錢名世真不如索性吃一刀,可是“聖主”偏要拿他尋開心,辱而不殺。他不知哪一年死的,據說他為人“非端士”,參與修《明史》曾把萬斯同寫的幾篇傳稿攘為己作。身為翰林清望官,作詩討好跋扈的邊將,也的確有失身份。但不管怎樣說,雍正帝也做得太過分了,他在諭旨中解釋說:“伊既以文詞諂媚奸惡,為名教所不容,朕即以文詞為國法,示人臣之炯戒。” 然而沒有“以文詞諂媚奸惡有惡報”的,雍正帝同樣“以文詞為國法”。康熙末年,工部侍郎揆敘附允(礻田共),為其爭太子這位效勞,死後諡“文端”。雍正帝繼位後削奪揆敘諡號,把他的墓碑文字磨去,改刻為“不忠不孝陰險柔佞揆敘之墓。允(礻田共)的另一黨羽阿靈阿的墓碑也被改刻為“不臣不弟暴悍貪庸阿靈阿之墓”。雍正帝還把允(礻田共)改名為“阿其那”,允礻唐改名為“塞思黑”。二名均為滿語,意思據說是畜牲、豬狗。 這類刻薄的惡作劇隻有清世宗一人想得出來,做得出來! 2、查嗣庭案 雍正帝繼位之初,有兩個最受親重的人物,一個是年羹堯,一個是隆科多。隆科多是康熙孝懿皇後的弟弟,一等公佟國維之子,康熙末年官至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雍正初年襲爵一等公,授吏部尚書,加太保。和年羹堯相似,隆科多也是個“招權納賄,擅作威福”的人物,引起雍正帝注意。辦理年羹堯的案時,雍正帝處處把他與年羹堯相提並論,逐步貶削他的恩榮與官爵。五年(1727年)十月,隆科多因私藏玉牒(皇室宗譜)罪付審,諸王大臣合議劾隆科多犯有四十一條大罪,得旨永遠圈禁,家產追補贓銀,其二子也受處分。第二年,隆科多死於禁所。 與隆科多案有關的查嗣庭案結束於隆科多治罪前數月。 查嗣庭字潤木,號橫浦,浙江海寧人,康熙四十五年進士,選入翰林,經隆科多保奏授內閣大學士大夫,後又經左都禦史蔡王廷保奏授禮部左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查嗣庭派充江西鄉試正考官,被人告發試題“怨望、諷刺”。這年九月,查嗣庭剛從江西返抵京師就被捕入獄。案件尚未了結,查嗣庭病死獄中。 所謂試題“怨望、諷刺”,指《論語》題:“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孟子》題:“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心矣。”但猜忌的雍正帝進一步懷疑查嗣庭所出的《易經》第二題:“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第三題:“其旨遠,其辭文”及《傳經》第四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包含更隱秘的諷刺。照他的理解,是咒罵“雍正”年號的;“其旨遠,其辭文”二句是暗示兩道題中的“正”“止”二字有呼應關係。真是了不起的附會。 後來民間也有附會,說查嗣庭所也題中“維民所止”一句(語出《禮記·大學》),“維”“止”二字是把“雍”“正”砍去了頭。這大約是因為查嗣庭著過一部《維止錄》,後世附會從這部書名產生。 案發後,查嗣庭赴贛行李、在京寓所和浙江老家都被徹底搜查。雍正帝從搜得的日記(似即《維止錄》)中找出許多“極意謗訕”康熙政治的言論。如認為裁減閑散京官是翰林院的一大災難;認為戴名世獄及康熙五十年科場案是因語言文字而殺人(按:清朝統治者從來不承認自己以語言文字殺人,即不承認有文字獄);認為引見百官罷黜不合格者有失作賢之道;認為九卿會議是做樣子,欽賜進士是例行公事,不能識拔奇才;認為殿試不完卷者黜退不取是殺一儆、無罪而罰,等等。日記“謗訕”前朝,試題“謗訕”當今,這就是清廷所宣布的查嗣庭的兩大罪狀。 此外,據說《維止錄》首頁有這樣一條記載:“康熙六十一年某月日,天大雷電以風。予適乞假在寓,忽聞上大行,皇四子以即位,奇哉!”被認為是借災異咒謗雍正帝即位,雍正帝深信天命,求“祥瑞”唯恐不多,查嗣庭竟取唱反調,有人認為這是他得禍的真正原因之一。 雍正五處(1727)年五月,案件結束,有關人犯作如下處置: 查嗣庭戮屍、梟首,子查氵雲(一作查潭)斬監候(另一子查克上先已病死獄中)。幼子查長棒頭三人和侄子查開等二人流放三千裏外;家產抄沒,折銀充浙江海塘工程費用;兄查嗣王栗(官翰林侍講)流放陝西,後來死於戌地,另一兄查慎行(官翰林編修)特許釋歸,不久病死。 其他牽連得罪的有:江西鄉試副主考俞鴻圖革職;江西巡撫汪氵隆降四級調用;布政使丁士一革職發往福建工程上效力。傳說浙東諸家橋鎮(所屬府縣不詳)關帝廟中有當地某學究題的一幅門聯:“荒村古廟猶留漢,野店浮橋獨姓諸”,被查嗣庭采入《維止錄》中,案發後殃及該學究。 不僅如此,由於汪景祺、查嗣庭都是浙江人,雍正帝進而遷怒於浙江士人,恨浙江士風不正。查嗣庭下獄的次月,即雍正四年十月,清廷特設浙江觀風整俗使,專職監視士人,整頓士風(接著東南各省相繼設立觀風整俗使)。作為處罰,十一月又下詔停止浙江士人鄉試、會試。吏部侍郎、錢塘人沈近思上疏擁護,說汪、查等人使“越水增羞,吳山蒙恥”,條陳整頓風俗、約束士子的十條建議,雍正帝批轉浙江巡撫和觀風整俗使議行。雍正六年八月,經浙江總督李衛請求,雍正帝才解除了停止鄉會試的詔令,兩年後又撤消了觀風整俗使。 每辦一案都盡量有所創造,盡量在整治風俗人心方麵做文章,以擴大“戰果”,這是雍正文字獄的一大特點,是世宗操縱文字獄的“高明”之處。 查嗣庭結案後數月,隆科多得禍,四十一條大罪中有一條是“保奏大逆之查嗣庭”,查嗣庭的罪狀中也有“趨附隆科多”一條,這說明查嗣庭獄與隆科多有直接關係。但作為文字獄,查嗣庭獄基本上是獨立的事件,不象汪景祺、錢名世二獄那樣緊緊依附於懲戒朋黨的政治鬥爭。 3、謝濟世、陸生楠案 謝濟生、陸生楠安是一對孿生案件,兩案都胎育於李紱、田文鏡互參事件,但胎育期長短不齊。先述李紱、田文鏡互參事件。 雍正帝用人的特點是倚重實心辦事的吏才,不喜歡徒逞筆舌的文化之士。他的心腹幹吏中有一個叫田文鏡,此人監生出身,從州縣小吏曆練而上,雍正二年擢受河南巡撫。田文鏡政令嚴苛,嫌科甲出身的官員辦事懦緩,接連劾罷三四員州縣官,其中有信旭知州黃振國,係左都禦史蔡王廷所薦。雍正四年(1726年),新授直隸總督的李紱上任取道河南,田文鏡循例迎送。科甲出身的李紱忍不住指責田文鏡,說他不該有意蹂躪讀書人。於是田文鏡上密疏參劾李紱因與黃振國等人科舉同年,所以有意袒護,言下之意是說李紱等科甲人私結朋黨。不久,李紱入京覲見,向雍正帝陳述田文鏡貪虐及黃振國等人冤抑情狀,雍正帝先已得到田文鏡的密疏,胸有成見,對李紱的話置之不理。李紱接著上疏參田文鏡。雍正帝雖然不高興,還是派人去河南調查,果然發現田文鏡的一些劣跡,但不盡如李紱所參。根據一些跡象,雍正帝越發懷疑李紱等科甲出身的人在搞朋黨,因而對田文鏡愈益信任,寵益有加。 同年冬天,浙江道監察禦史謝濟世根據從刑部外郎陳學海那裏聽來的材料(陳學海曾赴河南調查田文鏡事跡),上疏參劾田文鏡十罪。雍正帝不悅,把奏疏退還,而謝濟世卻堅持要上疏。雍正帝一怒之下把謝濟世革職逮捕,大學士、九卿、科道會審擬斬。由於謝濟世所劾與李紱所劾內容完全一致,都為黃振國鳴冤,黃振國是蔡王廷所薦,蔡王廷與李紱關係親密,雍正帝於是認定這幾個人在搞朋黨,作如下處置:謝濟世減死發配阿爾泰(今新疆阿爾泰)軍前效力;蔡王廷降為奉天府尹;李紱調為工部待郎(後因別的事革職)。 雍正七年(1729年),駐守阿爾泰的振武將軍、順承郡王錫保上奏,說謝濟世已招供他參劾田文鏡是受李紱、蔡王廷指使(謝濟世可能被迫說了違心話)。雍正帝得奏,命斬黃振國,把李紱、蔡王廷投入監獄。李紱論罪當斬,雍正帝特予赦免,讓他戴罪篡修《八旗通誌》。蔡王廷判斬監候。直到乾隆帝退位後,李紱才恢複官職,蔡王廷也獲釋。 在李紱等人遭罪的同時,田文鏡連連升官受褒獎,隸籍也由正藍旗抬升為正黃旗。 李紱、田文鏡互參事件終於以李紱等人慘敗、田文鏡獲勝而告終。因這場事件而引出謝濟世、陸生楠兩起同時發生的文字獄。 謝濟世字石霖,廣西全州人,康熙末年進士,因疏劾田文鏡而得禍已見上文。此人頗有讀書人的迂氣,審問中,刑部尚書勵廷儀問他受何人指使。他回答說:“是孔、孟指使。我自幼讀聖賢書,隻知道事上忠藎。見奸不攻,不是忠臣。”到阿爾泰後,他受到平郡王福彭的敬重和優待,得以從空講學、著,著有《古本大學注》、《中庸疏》。後來錫保率軍進駐阿爾泰,奉命監視充軍的士大夫,謝濟世等人的日子漸不好過。 和謝濟世同時充軍阿爾泰的還有陸生楠。陸生楠也是廣西人,舉人出身,以軍功遷授吳縣知縣。引見時雍正帝見他應對滯訥,“舉動乖張”,便把他扣下來留京學習辦事,後改除工部主事。再引見時,雍正帝見他傲慢不恭的神態,所呈奏折又寫有“五經四書中如‘惠迪吉’、‘從逆凶’,何以異於佛老”等到話,覺得是諷刺自己。雍正帝進而想到他是廣西人,與謝濟世是同鄉,而李紱原先做過廣西巡撫,“平日必有與李紱、謝濟世結為黨援之處”。就憑這毫無根據的猜疑推斷,命把陸生楠革職,發往阿爾泰軍前效力。陸生楠著有《通鑒論》十七篇(似是在阿爾泰所著),誰知這十七篇史論竟害了他的生命。 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錫保疏劾陸生楠小字書寫《通鑒論》十七篇,文中“抗憤不平之語甚多,其論封建之利,言辭更屬狂悖,顯係排議時政”,《通鑒論》隨本繳進。雍正帝得奏,於七月初三日諭內閣,對《通鑒論》中的“狂悖”議論逐條加以批駁。雙方觀點大致如下: 一、論封建(分封製)。陸生楠主張恢複封建製,說:“封建之製,古聖人萬世無弊之良規,廢之為害,不循其製亦為害。至於今害深禍烈,不可勝盲,皆郡縣之故。”雍正帝追溯秦漢以來郡縣製、封建製的沿革與變遷,說如今天下大一統,有何禍害,“陸生楠能明指乎”?斥陸生楠“狂肆逆惡”,“實天下所不容”。 陸生楠又說後世政治昏昧,是由於“天下統於一。相既勞而不能深謀,君亦煩而不能無缺失,始皇一片私心,流毒萬世”的緣故。雍正帝認為有賢君就有良相,隱隱以“知人之主”自居,斥陸生楠“肆意妄言,支離繆戾至於如此。” 二、論建儲(立太子)。陸生楠就漢武帝戾太子事件發論認為“儲貳不宜幹預外事,且必更使通曉此等危機”,又說“有天下者不可以無本之治治之”。雍正帝駁斥說,太子應該博通古今,體察民情物理;不立太子是本朝規矩,本朝國本“至深至厚”,“愚人固不能知”,斥陸生楠借古諷今,“實為彌天不可赦之罪人”。 三、論府兵製。陸生楠讚美唐府兵製,認為應當實行於今,使“國無養兵之費,臣無專兵之患”。雍正帝斥陸生楠“懷蓄逆亂之心,鬱不得逞,故以‘無養兵之費’搖動人聽,冀或更製以紊亂軍政,所謂‘執左道以亂政,言偽學以疑眾’者,王法之所以不宥”。 四、論隋朝君臣。陸論雲:“後之君臣,倘非天幸,其不為隋之君臣者幾希。”雍正帝指出文帝與煬帝的區別,說煬帝自取滅亡,不關天命。 五、論人主威權。陸論雲:“人愈尊,權愈重,則身愈危,禍愈烈。蓋可以生人、殺人、賞人、罰人,則我誌必疏,而人之畏之者必愈甚。人雖怒之而不敢泄,欲報之而不敢輕,故其蓄必深,其發必毒。“雍正帝自辯稱:“朕臨禦以來,日理萬機,皆奉若天道,因物以付,未嚐以已意生殺人、賞罰人。”斥陸生楠自蓄逆誌,“狂悖惡亂,”“肆為咒詛”。 六、論宰相。陸生楠認為:“當用首相一人。首相奸諂誤國,許凡欲效忠者皆得密奏。即或不當,亦不得使相臣知之。”又說:“為君為臣,莫要於知人而立大本,不徒在政跡。然亦不可無術相防。”雍正帝予以駁後表白雲:“朕於人言,必決之以理,揆之以情,未嚐拒人之言,亦未嚐輕聽人言。” 七、論王安石。陸論大意批評王安石剛愎自用,不信天命。雍正帝抓住個別字句故作異論,以顯示高明,斥陸生楠“文詞議論險怪背謬,無理之甚。” 八、論無為之治。陸生楠主張君主“不人人而有察”,“不事事而理”。雍正帝主張以漢宣帝、光武帝和唐太宗為,“勤勞自勵”,對陸論加以駁斥。 以上是雍正帝在《上諭》中批駁《通鑒論》的大要。雖然陸生楠的觀點不盡正確,雍正帝的批駁也有合理之處,但作為最高統治者而與一小臣爭是非、論長短,未免顯得胸懷不廣。至於說陸生楠借古謗今,或許多少有一點,但也並非罪大惡極,非誅不可。 雍正帝先誅心,後誅人,對《通鑒論》批駁後,提議將“罪大惡極,情無可逭”的陸生楠就地正法,命九卿、翰詹、科道定擬陸生楠應治之罪。從官當然遵旨惟謹。這一年年底,陸生楠在阿爾泰軍中處死刑。 錫保在疏劾陸生楠的同時,對謝濟世也參了一本,說謝濟世所著《古本大學注》毀謗程朱,書隨本繳上。雍正帝讀過後頌諭內閣,認為謝濟世不僅毀謗程朱,而且對時政“恣意謗訕”。疑心極重的雍正帝尤切齒於《注》中所去:“拒諫飾非必至拂人之性,驕泰甚矣”一句,咄咄*問道:“試問謝濟世:數年以來伊為國家敷陳者何事?為朕躬進諫者何言?朕所拒者何諫?所飾者何非?除處分謝濟世黨同伐異、誣陷良臣之外,尚能指出一二事否乎?”命朝臣議謝濟世應治之罪。眾臣擬謝濟世與陸生楠一同處死,雍正帝卻玩了個花招“密諭錫保在殺陸生楠時把謝濟世一同綁赴刑場,裝作要殺的樣子,最後宣布謝濟世免死。謝濟世被玩弄假斬把戲後終於不死。 謝濟世在阿爾泰充軍九年,乾隆初釋歸複職。他仍然不忘自己的著作,將《古本大學注》和《中庸疏》獻進,請求頒行天下。並說明已把《注》中被指為謗訕的幾句話刪除了,分章釋義依據古本(即《禮記》本),不遵朱熹的“四書”本。當時學者鄙薄宋儒,所以謝濟世敢明目張膽排斥程朱,但官方仍扶植程朱學說,尊為正統。乾隆帝把書退還,傳旨嚴斥。 謝濟世後來改任湖南糧儲道,繼續注釋儒經,陸續刻印成書。乾隆帝聞知,於乾隆六年(1714年)九月傳諭湖廣總督孫嘉淦,指出謝濟世標新立異,“足為人心學術之害”,命查明謝濟世所著書中違背程朱、標榜他人之處,然後燒毀其書並印板。孫嘉淦遵旨輸完畢,回奏說謝濟世所注書有“四書”“五經”等多種,已印一百五十四本,刻板二百三十七塊,已全部燒毀;注中雖有違背程朱學說之處,但立說淺陋,不足以惑世盜名,似不必逐條指謫。至此,謝濟世注書案方告結束。他沒有死於文字獄,一是情罪較輕,二是居官盡責,兩朝君主對他的為人印象都不算壞。雍正、乾隆二帝處罪人往往憑個人印象和一時愛憎。陸生楠的得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雍正帝對他的印象不好,兩次引見都引起憎惡。 以上四五起文字獄或多或少都有懲戒朋黨的用意,戒除朋黨是雍正帝整飭風紀的主要目標,他即位之初就以《禦製朋黨論》頒示臣僚,要諸臣“洗心滌慮,詳玩熟體”。《禦製朋黨論》駁斥歐陽修《朋黨論》“君子以同道為朋”的說法,認為“君子無朋,惟小人則有之”。雍正帝把宋代以下的朋黨之風歸咎於歐陽修的“邪說”。經過雍正帝的嚴厲整飭,順治、康熙以來的朋黨現象大為減少,文字獄從中起了一定的作用,這也是“以毒攻毒”的一例罷。
有時候我莫名其妙的自言自語是什麼情況
心裏在想事情,心裏壓力太大,或者太開心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情況
觀音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觀音菩薩?
代表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等名。以大悲顯現、拔除一切有情苦難為本願,循聲救苦,不稍停息。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應化道場為浙江普陀山。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觀音菩薩早已成究竟覺,佛號“正法明如來”,但是,為了濟度一切眾生,所以倒駕慈航,示現菩薩之身。《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競,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而當時釋迦牟尼佛在其座下為苦行弟子,由此亦可見佛法的平等無二。
觀音菩薩以大悲救度為主要的德行,但是蘊藏於大悲之後的,乃是無邊的大智,所以在中國佛教界最為流行的《般若心經》,即由觀世音菩薩所宣講,所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最好的表現。
觀音菩薩的另一特色,為普門示現:即眾生有任何的需求,應以哪一種身份得度,觀音菩薩即示現出何種身相來救度。觀音菩薩由普現色身三昧現起的不可思議變化身,常在十方世界作無邊的救濟,使苦難眾生得到無限的安慰與清涼。
可化身千百億的觀音菩薩,他的形象當然是數說不盡千變萬化的,所以舉凡觀音菩薩是男或是女,是千手或是百手等等問題,都可以不必討論了。
但是,因為娑婆世界眾生的因緣,修法傳承上的需要,觀音菩薩又確實有某些固定的形象,而形成他的標誌特征。最著名、普遍被知道的就是以女性慈母形象出現,手持淨瓶、楊柳,以甘露滋潤苦痛眾生的觀音菩薩。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觀音菩薩形象幾乎是眾所皆知的。流傳在民間的就有所謂的三十三體觀音菩薩;在密教中也有六觀音菩薩的說法;金剛界、胎藏界的觀音菩薩又各有不同的形態。
彌陀淨土觀音菩薩,可以說是一切觀音的本位,是最重要的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的形象圓滿具足,與佛沒有差別,隻有頂上的肉髻以及無見頂相不如佛陀。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史記·五帝本紀》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