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團詩歌 急需 5分
《光榮啊,共青團!》
我記得
在那充滿童真
天真爛漫的孩提時代
操場上
一片鮮豔的紅
小手兒高高舉起
麵對莊嚴的少先隊旗
嗓音嘹亮
那一雙雙明亮
而又清澈的眼眸
分明看到了
神聖、崇敬還有夢想
我記得
曾幾何時
為了那光榮的夢想——入團
敬老院、街道上
那些打掃衛生、攙扶老人的人群裏
有我忙碌的身影
14歲
如花綻放的年紀
在熠熠閃光的團旗麵前
立下錚錚誓言
那是何等的
激情勃發、鏗鏘有力
我忘不了
那無私奉獻、愛心助人、無怨無悔的
青年誌願者
我忘不了
那衝鋒在前、不畏艱險、勇挑重擔的
青年突擊隊
我更忘不了
那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履職盡責的
青年安全示範崗
那遵章守紀、崗位爭先、永爭一流的
青年文明號……
青春似火
我用奉獻點燃青春激情
青春如歌
我用奮鬥奏響生命樂章 頂青春是畫
我用信仰描繪人生美景
光榮啊 共青團
您用青春作船 勤奮為漿
劈波斬浪 奮勇前行
光榮啊 共青團
您用人生作紙 信念為筆
大氣豪邁 熱烈激揚
光榮啊 共青團
您是潺潺泉水
滋潤著萬千兒女茁壯成長
光榮啊 共青團
您是指路明燈
指引著有誌青年一路前行
青春是您的標簽
無畏是您的風骨
我要在您的引領下
燃燒激情 放飛青春
團旗詩歌有哪些?
光榮啊,團旗
我記得
在那充滿童真
天真爛漫的孩提時代
操場上
一片鮮豔的紅
小手兒高高舉起
麵對莊嚴的少先隊旗
嗓音嘹亮
那一雙雙明亮
而又清澈的眼眸
分明看到了
神聖、崇敬還有夢想
我記得
曾幾何時
為了那光榮的夢想——入團
敬老院、街道上
那些打掃衛生、攙扶老人的人群裏
有我忙碌的身影
14歲
如花綻放的年紀
在熠熠閃光的團旗麵前
立下錚錚誓言
那是何等的
激情勃發、鏗鏘有力
我忘不了
那無私奉獻、愛心助人、無怨無悔的
青年誌願者
我忘不了
那衝鋒在前、不畏艱險、勇挑重擔的
青年突擊隊
我更忘不了
那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履職盡責的
青年安全示範崗
那遵章守紀、崗位爭先、永爭一流的
青年文明號……
青春似火
我用奉獻點燃青春激情
青春如歌
我用奮鬥奏響生命樂章
青春是畫
我用信仰描繪人生美景
光榮啊 團旗
您用青春作船 勤奮為漿
劈波斬浪 奮勇前行
光榮啊 團旗
您用人生作紙 信念為筆
大氣豪邁 熱烈激揚
光榮啊 團旗
您是潺潺泉水
滋潤著萬千兒女茁壯成長
光榮啊 共青團團旗
您是指路明燈
指引著有誌青年一路前行
青春是您的標簽
無畏是您的風骨
我要在您的引領下
燃燒激情 放飛青春
“哪裏有需要,我們就在哪裏”類似這樣的語句出現在哪首詩裏,有關環保的,重賞
老齡職工長盼歌
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不論職務高與低,都是人民勤務員。
永做革命鏍絲釘,哪裏需要哪裏擰。
革命工作有分工,沒有高低貴賤言。
一生交給黨安排,時刻聽從黨召喚。
革命時代當尖兵,黨的教導記心間。
時光飛越三十年,革命教育響耳邊。
為了祖國早強大,年輕時節不畏難。
上山下鄉磨筋骨,扛槍衛國把崗站。
民兵青年突擊隊,哪有困難哪有咱。
高唱工人有力量,我為祖國作貢獻。
加班加點是經常,從不會把價錢談。
抓革命來促生產,勞動競賽環扣環。
苦幹大幹拚命幹,風裏雨裏幾十年。
年華漸老力漸衰,如今失業到眼前。
知識身體兩衰弱,老來無崗更淒慘。
下崗不能去偷搶,彷徨無計愁難眠。
想做生意無本張,想要創業白頭難。
想做長工無人用,打個短工遭白眼。
公益崗位年齡過,低保難辦人羞慚 。
人才市場喜年輕,私企外企更煩咱。
滿頭霜雪身染瘍,呼天叫地兩茫然。
住房改革囊中澀,醫改帳卡空空然。
小病還能拔火罐,大病隻等上西天。
國企改革步步緊,為何痛楚職工擔?
至今辛勞三十載,兩手空空難上難。
再看機關舊時友,精簡內退工資翻。
再看企業半百翁,親朋艾怨自心酸。
原有機會去機關,輕易錯過後悔晚。
原在機關後離開,怪你自己目光淺。
不怪地來不怪天,隻怪腦筋不靈便。
公務員法已出台,退休工齡三十年。
企業職工眼望穿,退休得活六十年。
同樣為國做貢獻,政企怎能不一般?
呼籲人大和政協,呼籲記者和總編。
代表老齡職工喊,同規退休解危難。
公平公正要合理,老齡職工受熬煎。
社會主義是製度,服務人民是優傳。
共享成果新規化,相信黨和國務院。
老齡職工多盼望,工齡退休別忘俺。
千千萬萬別忘俺.............
這個比較專業,應該能滿足你的需要了。
為國做出貢獻的青年的事例
一、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犧牲,值得永遠銘記的革命先烈(39位): 1、李大釗: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2、鄧中夏: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者 3、蔡和森:黨的早期卓越領導人、黨建理論家 4、楊匏安:黨的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宣傳理論家和活動家 5、惲代英: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創辦和主編《中國青年》,它培養和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 6、瞿秋白:黨的早期重要領導人 7、趙世炎: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者、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 8、羅亦農: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革命先驅 9、陳潭秋:黨的"一大"代表,黨的創始人之一 10、何叔衡:黨的"一大"代表,黨的創始人之一 11、向警予:黨的第一個女中央委員和第一任婦女部長 12、何孟雄:最早的黨員之一,工人運動的重要組織者 13、張太雷:黨的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黨的曆史上第一個犧牲在戰鬥第一線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成員 14、鄧恩銘:黨的"一大"代表 15、林育南:二七大罷工的重要組織者 16、阮嘯仙:廣東地區青年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是中共早期農民運動的重要領導者。 17、黃愛:"我的生命,終必為勞動運動一死!" 18、蘇兆征: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 19、林祥謙:二七大罷工的著名烈士 20、施洋:二七大罷的領導者之一,勞動者的律師 21、彭湃:中國農民運動大王 22、蔣先雲:優秀黨員、革命烈士 23、左權:八路軍在抗戰時期犧牲的最高將領 24、王若飛:一切要為人民打算 25、韋拔群:右江農民運動和百色起義領導者 26、葉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傑出的軍事家。**曾當麵稱他是"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 27、方誌敏:贛東北根據地的創始人,寫有《清貧》、《可愛的中國》 28、夏明翰:"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 29、盧德銘:秋收起義總指揮 30、袁文才:協助**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革命烈士 31、周逸群:中國湘鄂西紅軍和蘇區創建人 34、黃公略:軍事家,被**稱為"偏師借重黃公略" 35、郭亮:魯迅說:"革命被頭掛退的事是很少有的" 36、楊靖宇:東北抗聯的重要領導人 37、劉誌丹:陝甘根據地的創始人,**稱之為:"一個真正具有共產主義品質的黨員。" 38、王爾琢:井岡山時期的紅軍重要指揮員 39、關向應:早期軍事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二、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鬥的基層優秀黨員、戰鬥英雄、革命群眾的傑出代表(61位): 1、**: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女黨員之一,**詩詞中"我失驕楊君失柳"的懷念亡妻之作,幾乎為世人周知 2、陳然:紅岩烈士、《我的"自白書"》的作者 3、許建業:小說《紅岩》中許雲峰的原型人物,中共重慶市委委員兼工運書記。 4、茅麗英:中國職業婦女俱樂部主席,"為義賣而生,為義賣而死"陳毅親筆寫了挽聯:"為人民利益而犧牲是光榮的,人民永遠紀念她! 5、何功偉:革命烈士 6、繆伯英:第一個女共產黨員 7、於方舟:天津五四運動傑出的領導者之一,也是天津早期黨團組織的重要負責人。 8、馬駿:黨的早期活動家和領導者之一,中國革命的先驅人物,第一批入黨的回族黨員。 9、毛澤建:衡山朱鳳,傲霜秋菊 10、吳煥先:鄂豫陝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 11、曹淵:**讚揚他"為謀國家之獨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犧牲了,這是非常光榮的"。葉挺稱他是"模範的革命軍人,且是我最好的同誌"。 12—13、周文雍和陳鐵軍:刑場上的婚禮 14、李林:雁北遊擊隊獨立支隊騎兵營教導員,賀龍稱讚她是"我們的女英雄" 15、江竹筠:江姐的原型 16、張思德:**在《為人民服務》中高度評價說:"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17、劉胡蘭:生得偉大,死得光榮 18、張森林:冉莊地道戰的組織者 19、何敬平 20、馮平 21、王孝和:中國工人階級的傑出代表,陳毅寫了"為工人階級犧牲"的題字。 22、陳翰章:東北抗聯的早期領導人這一,"死也不當亡國奴!" 23、羅世文 24、耿長鎖:被**譽為"群眾所信任的領袖人物" 25、楊暗公:"你們隻能砍下我的頭,可絕不能絲毫動搖我的信仰。我的頭可斷,誌不可奪!" 26、熊雄:我黨早期從事革命軍隊政治工作的領導人之一 27—28、陳覺、趙雲霄:革命伉儷義感天地 29、趙一曼: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 30、冷雲:八女投江 31、陳為人:中央文庫的保管員 32、李白:〈永不消逝的電波〉 33、田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 34、聶耳譜出中國最強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 35、冼星海:《黃河大合唱》作曲 36、吳運鐸:中國的保爾 37、李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位女將軍 38、毛科文:"在行的農民運動領袖" 39、"劉老莊連"群體:**在《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一文中,把它譽為"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 40、董天知 41、馬天訓:"山東爆破大王" 42—47狼牙山五壯士 48、楊承貴:《林海雪原》楊子榮原型 49、王克勤:"王克勤運動"中思想、技術、生活三大互助的帶兵經驗迅速在全軍推廣,對人民軍隊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50、楊根思:華東一級戰鬥英雄",獲"華東三級人民英雄"、"全國戰鬥英雄"稱號。 51、**:"為了新中國,衝啊!" 52、陳樹棠:獨膽英雄 53、魏大光:八路軍參謀長的**在悼念魏大光的文章中說"這種百戰而死的精神,說明魏旅長為國家盡了大忠,為民族盡了大孝"。 54、曹亞範:東北抗聯第一軍二師師長 55、夏雲傑 56、任常倫:用大刀奪取日軍的三八步槍,八路軍"一等戰鬥英雄"。 57、桂幹生:紅四方麵軍授予"夜襲常勝軍"的稱號 58、文立正:電影《鐵道遊擊隊》的人,誰不熟悉政委李正這位傳奇人物?他的原型 支前英模"沂蒙六姐妹": 59、明德英:"沂蒙紅嫂" 60、李自蘭:"擁軍模範" 61、王鳳英:渡江支前模範 三、堅決擁護和支持革命事業,積極從事進步活動的著名愛國人士和國際友人(15位): 1、白求恩:加拿大人,國際共產主義戰士 2、漢斯希伯:德國人,第一個拿起槍杆子保衛中華民族的歐洲人 3、文幼章:加拿大人,致力於世界和平友好事業,世界著名的和平戰士 4、斯諾:美國人,撰寫了轟動世界輿論的《紅星照耀中國》 5、露易?艾黎:新西蘭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奮鬥了整整60年 6、愛潑斯坦:波蘭人 7、史沫特萊:美國人,在她的葬禮中奏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8、綠川英子:日本人,日本軍國主義稱為"嬌聲賣國賊" 9、鄭律成:朝鮮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作者 10、魯迅: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1、聞一多: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2、李公樸: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 13、蔡元培:被**同誌譽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14、張學良:東北軍少帥,偉大的愛國者 15、楊虎城:推動全國一致抗日,有功於國家民族 四、在全民族抗戰中頑強奮戰,為國捐驅的愛國將士(12位): 1、佟麟閣:是我國抗戰中最早捐軀疆場的一位高級將領 2、趙登禹:強敵麵前臨危不懼、英勇奮戰、血灑疆場的國軍師長 3、高誌航:第一個擊落日軍戰機的空軍飛行員 4、郝夢齡:抗戰初期犧牲在抗日疆場上的第一位軍長 5、王銘章:抗戰名將,與強敵焦土激戰三天,殺傷大量日軍,守城官兵全部傷亡,王壯烈捐軀。 6、張自忠:抗戰名將,,與敵搏殺,最後身中7彈。彌留之際,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 7、謝晉元:抗日"八百壯士"的領導者 8、蕭山令:湖南益陽縣(今益陽赫山區)人。奉命兼任憲兵司令、南京市長等職,擔負拱衛南京的重任。在率部堅守南京城彈盡援絕之際,疾呼:"殺身成仁,今日是也",自殺殉國。 9、李必蕃:湖南嘉禾縣人。抗日戰爭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率部固守荷澤城,與優勢日軍激戰數日。他在指揮部隊突圍時身負重傷,臨終前留下遺言:"誤國之罪,一死猶輕,願我同胞,努力殺敵。" 鄭作民:湖南新田縣人。抗日戰爭任國軍第9師長。在昆侖關戰役中犧牲。 10、戴安瀾: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將 11、彭士量:湖南瀏陽縣人。抗戰爆發任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五師師長,率部參加常德會戰,相持數月餘,重挫敵人的進攻銳氣。在作戰前線遭日機轟炸犧牲,彌留之際仍大呼:"大丈夫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死何憾焉!"。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 12、齊學啟:湖南寧鄉縣人。任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少將副師長,赴緬甸作戰。首戰緬北仁安羌即殲敵1200餘人,解救出被日軍圍困英軍數千人,轟動了英倫三島。在一次戰鬥轉移中因重傷昏迷被俘。麵對日軍誘降,他寧死不屈,大義凜然地斥責:"中國軍人,可殺不可辱,速槍斃,勿多言"。 王進喜 王進喜的故事 除了“鐵人”,他還有一個“工人工程師”的稱號,他們總結出的“三老四嚴”等製度成為當時全國工業係統學習的榜樣。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新中國石油工人,由苦難的舊社會解放出來,在新社會裏表現出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據大慶油田負責人宋振明說,王進喜率領的12O5鑽井隊在1953年到1959年7年間,共完成鑽井進尺71000米,等於舊中國1907年到1949年42年鑽井進尺的總和。 從1960年6月1日大慶運出第一批原油,到3年之後大慶油田會戰結束,中國石油結束了用“洋油”的時代,實現基本自給。**非常高興,於翌年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盡管這是在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上的一種嚐試,但是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人的奮鬥精神仍是永遠值得學習的。 王進喜在技術上也肯於鑽研,他曾帶領夥伴用40年代的老鑽機,克服技術上的困難,打出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創造了用舊設備打直井的先例。他與工友們發明了鑽機整體搬家、鑽頭改進、快速鑽井等多項技術革新,對改進鑽井工藝技術做出突出貢獻,被油田黨委授予“工人工程師”的稱號。王進喜等人的經驗和做法有很多成了油田的規章製度。如“三老四嚴”(即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和“回訪”製度等,還在全國工業係統推廣。 缺少拖拉機、吊車,就用繩子、撬杠把60噸的鑽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沒有水罐車,他帶領工人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 石油,相當於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血液。在舊中國,外國人給中國扣上“貧油”的帽子。全國解放後,雖然李四光等地質學家從理論上認定中國有較多的石油資源,但在物質條件極差的情況下要進行鑽探和開采仍是難而又難。50年代前期美國石油年產量達3億噸,中國的石油年產量不過10O萬噸。身為石油工人,王進喜等英雄的中國工人,正是在這種為國爭氣的背景下,投入了如同軍事鬥爭一般的石油大會戰。 在玉門油田的一段時期,很多鑽機因為沒有鑽頭而停鑽。當時還沒有國產鑽頭,靠進口來不及,王進喜便組織青年突擊隊從廢料堆裏找到許多舊鑽頭,架起大鍋煮去油汙和泥沙,擦去鏽,修修配配,拚裝成可用的鑽頭,用了半年打了5口井,給國家節省了開支,又不耽誤生產,經驗在全油田推廣。 王進喜剛到大慶時,腳下荒原一片,朔風呼嘯,滴水成冰,吃的是苞米麵炒麵,住的是四壁漏風的馬棚。沒有公路,吊車、拖拉機不足,設備在火車上卸不下來。他當時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帶領全隊30多個人用繩子拉,撬杠撬,木塊墊,將60多噸重的鑽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打井需要水,可當時沒有水管線,沒有水罐車,為了搶時間他決定用臉盆端。有人說這是“瞎胡鬧”,沒見過哪個國家端水打井。他說:“有,就在中國。”他表示,就是尿尿也要讓機器動起來。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他與工人們日夜奮戰在井場上,餓了就啃幾口凍窩頭,困了就躺在鑽杆上睡一覺,他率領的1205鑽井隊被譽為“硬骨頭鑽井隊”。 工人們說,你就是把王鐵人的骨頭砸碎了,也找不出半個“我”字 “鐵人精神”是什麼?工人們總結得好:不怕苦、不怕死,不為錢、不為名,一心為國家,一切為革命。 1961年王進喜當了大隊長,1965年又當了鑽井指揮部副總指揮,卻仍然以普通工人自居。他家人口比較多,身體也不好,黨委決定每月補助些錢,他說什麼也不要,實在推脫不掉的,在病危期間交了黨費。他的胃不好,上級為了照顧他,送來一些豬肝和蘋果,他馬上就分給了工人病號。當了大隊長之後,管理員要給他換一把新辦公椅,他說有個板凳坐就不錯了。給他發的新勞保鞋,他說什麼也不要,自己打草鞋穿。 工人們說,王鐵人這個人,國家就是他的命,你就是把他的骨頭砸碎了,也找不出半個“我”字。他當領導之後很少坐辦公室,試驗打直井的時候親自扶刹把。鑽頭卡住了,他親自去提鑽,怕的是萬一架子倒了,把工人砸傷。他在現場累了困了,就把老羊皮襖脫下來和工人們擠一擠。工人們說:“我們身上有多少泥,咱鐵人隊長身上就有多少泥。” 王鐵人的性格率直。他工作中也犯過錯誤,出過婁子,卻勇於承認並加以改正。他的隊曾經打廢過一口井,每次隊裏來了新工人,他都要帶著去看,吸取教訓。有一次開大會,台上領導批評他們的射孔錯誤,王進喜去的晚了,門口有人叫他快趴下。他坦率地說:“披紅戴花的時候,你讓我搶著往頭裏走;批評了,就叫我悄悄趴下當狗熊?我不當這個狗熊!” 時傳祥 新中國成立後,時傳祥被工友選為崇文區“糞業工人工會”委員。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區清潔隊,繼續從事城市清潔工作。此時,北京市人民政府為了體現對清潔工人勞動的尊重,不僅規定他們的工資高於別的行業,而且想辦法減輕掏糞工人的勞動強度,把過去送糞的軲轆車全部換成汽車。運輸工具改善之後,時傳祥合理計算工時,挖掘潛力,把過去7個人一班的大班,改為5個人一班的小班。他帶領全班由過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則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糞背糞達5噸。管區內居民享受到了清潔優美的環境,而他背糞的右肩卻被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因而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也贏得了很多榮譽。他以主人翁的姿態,以“搞好環境衛生,美化人民首都”為己任,肩背糞桶,走家串戶,利用公休日為居民、機關和學校義務清理糞便,整修廁所。1955年,他被評為清潔工人先進生產者,1956年當選為崇文區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當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1959年被選為全國勞動模範。 1959年,時傳祥作為全國先進生產者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群英會”,10月26日,國家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握著他的手,親切地說:“你掏大糞是人民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勤務員,這隻是革命分工不同。”時傳祥高興地表示:“我要永遠聽黨的話,當一輩子掏糞工。”從此, 時傳祥成為載譽全國的著名勞動模範。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新聞單位都對他的事跡作了報道。他更加努力,更加熱愛本職工作。 1964年,北京環保局分配部分青年學生作掏糞工。時傳祥時任崇文區清潔隊青工班班長,為轉變部分青工怕髒怕醜的思想,年近半百的時傳祥,髒活累活搶在前,對青年工人言傳身教,以“工作無貴賤,行業無尊卑;寧願一人髒,換來萬人淨” 的職業道德觀,教育影響青年一代安心本行業工作。 1966年國慶觀禮,時傳祥作為北京市觀禮團副團長受到**主席親切接見,**總理在招待宴會上為其敬酒。“**”期間,時傳祥慘遭迫害,被誣為“工賊” 。1971年被遣送回原籍。1973年8月,**主席、**總理得知此事後,立即指示有關部門將他接回北京,政治上予以平反,恢複名譽,生活上照顧安排。1975年5月19日病逝於北京,終年60歲。 去世之前他還反複叮囑,讓兒子繼承父誌,也當一名稱職的環衛工人。 劉英俊 劉英俊 ,(1945~1966) 著名烈士。1945年生於吉林長春,祖籍山東省壽光市古城鄉橋子村。1938年因家庭窮困,其父劉天祿帶全家遷往東北長春謀生,在市郊落戶。1945年,他生於長春市,1960年入長春市第十八中學讀書。196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駐黑龍江佳木斯市某部重炮連任戰士。入伍後,他處處以雷鋒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地為連隊、為人民群眾做好事,甘當無名英雄。他工作積極,先後受到營、團6次獎勵。1966年3月15日早晨,他和戰友們駕著3輛馬拉炮車外出訓練,在佳木斯公共汽車站附近,他駕的炮車轅馬被汽車喇叭聲所驚,突然向人群衝去, 這時有6個兒童嚇呆了,孩子們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他把韁繩在胳膊上纏了幾道,猛力一拉,使驚馬前蹄騰空而起,緊接著他不顧自己生命危險,手撐轅杆,從轅杆下麵用雙腳猛跺馬的後腿,馬突然倒下,車翻了, 6名兒童安然脫險。他卻被壓在翻倒的車馬底下,身負重傷。目睹這場舍己救人英雄行為的群眾,一擁而上,急忙將他救起,把他抬送到附近的職工醫院搶救。這時,許多候車的乘客、上班的工人、上學的學生,都被他的英雄行為所感動,關心地緊跟在後麵。幾百名群眾和戰士,紛紛要求為他獻血。由於傷勢過重,搶救無效, 他光榮犧牲。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追記一等功1次。1966年7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向他學習的通知。同年7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人民的好兒子》的社論,把學習活動推向全國。為了永久紀念,吉林省將其家鄉改名為"長春市二道河子區英俊鄉"。英雄的犧牲地佳木斯市 為紀念“人民的好兒子”劉英俊烈士犧牲30周年,1996年3月前,共青團佳木斯市委倡議,在烈士犧牲地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劉英俊重塑雕像。
誰知道關於五年級下冊第1課草原的相關資料??!!!!!如草的詩、老老舍
中文名: 舒慶春
別名: 老舍
國籍: 中國
民族: 滿族(正紅旗)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899年
逝世日期: 1966年
職業: 作家
主要成就: 發表了大量影響後人的文學作品
代表作品: 《駱駝祥子》《四世同堂》
你看著抄吧,不夠再去百度百科裏找,上這課時是隻抄了以上這幾點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什麼
老舍的原名舒慶春(1899.2.3~1966.8.24),字舍予。
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餘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二馬》《貓城記》《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東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須溝》、《茶館》、《西望長安》。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
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致,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樣子》、《火葬》、《四世同堂》,《鼓書藝人》、《正紅旗下》(未完),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須溝》、《茶館》,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歲,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滿族,北京人正紅旗人,人民藝術家。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駱駝祥子》、《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貓》,劇本《殘霧》、《方珍珠》、《麵子問題》、《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館》、《龍須溝》、《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老舍(2張)人生經曆
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巷戰中。繈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國聯軍的意大利軍人劫掠,還是嬰兒的老舍因為一個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於難。老舍九歲得宗月大師資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三中),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範學校。於1918年畢業。
工作經曆
曾任小學校長(北京東城區方家胡同路小學)、中學教員(北京市第一中學)、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講師,任教5年。 老舍的老年
[1]筆名來曆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筆名。因為老舍生於陰曆年底,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含有慶賀新春、前景美好之意。舒慶春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棄;予,我。含有“舍棄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麵添“老”字,而後麵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 老舍
,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致不少人隻知道他的筆名。
編輯本段閩劇情緣
1952年10月,全國首屆戲曲觀摩大會在北京召開。福建省閩劇代表隊晉京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閩劇《釵頭鳳》中的“贈釵·泣別”一折。生角名宿李銘玉飾陸遊,名旦郭西珠飾唐蕙仙,“福州之梅博士”林芝芳(此雅號是鬱達夫稱的)反串陸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首都文藝專家出席觀看。老舍看後大加讚賞。 十年後的1962年,老舍偕同戲劇活動家田漢、戲劇家曹禺、劇作家陽翰笙、戲劇理論家張庚來閩視察,路過福州時,五老在省交際處禮堂觀看了原福州閩劇院一團演出的諷刺喜劇《貽順哥燭蒂》。“閩劇三寶”之一林務夏飾馬貽順,著名小生邱少峰飾陳春生(後由著名小生陳小言飾陳春生),名旦嚴美麗飾林春香,頭牌老生洪深飾王紹蘭,名旦傅玉鳳飾白恭人,名彩旦黃碧岩飾道士嬸。名醜林務夏的表演自然含蓄,清淡脫俗,雅中含趣,成功地塑造了閩劇舞台上的“慳吝人”。五老對他的表演十分賞識。演出結束時,上台與演員一一握手,祝賀演出成功。第二天,五老邀請林務夏老師一道上福州鼓山湧泉寺開座談會。會上,他們對劇團幾位主要演員的表演十分滿意,予以很高的評價。老舍先生欣然賦詩一首贈給林務夏老師。詩曰:十年尚憶釵頭鳳,今日欣看燭蒂哥。宜喜宜悲情更切,輕愁微笑瀾春波。 1987年9月下旬,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赴港參加“中國地方戲曲展”。林務夏老師為隨團顧問,其弟子朱善根在《貽順哥燭蒂》中飾馬貽順,他深得老師的藝術真諦,大受港台觀眾歡迎。1996年,82歲高齡的林務夏為了慶祝福建省閩劇老藝人之家建家十周年,重施粉黛,再演《貽順哥燭蒂》中的“說親”,名旦周淑琴(大扁)飾道士嬸。務夏師的風采不減當年,博得領導、專家和同行的讚美。 1997年三月,福州西子湖畔春光明媚。福建省電視台正為著名閩劇表演藝術家林務夏老師拍攝專題片。筆者有幸與劇作家陳明鏘先生(《貽》劇二稿作者,原著鄧超塵)及林老的學生楊鐵城、朱善根應邀參加。專題片需要將老舍先生贈林務夏老師的詩,書寫成中堂。我自告奮勇,書寫一幅。後因務夏師要我用草書再寫一幅掛在臥室,我實在不擅草書,就是楷書也不堪補壁,隻好向我省著名書法家、擅寫草書的陳清狂老師索求墨寶。幸蒙清狂老師示複:“光耀兄,遵囑書中堂一幅。老舍為我國文學大師,務夏師亦我閩劇名醜,二人均名聞天下。弟隨驥尾,欣然作書。潤筆隨意,不可因市場經濟忘了老朋友也!匆此,即頌,文禮。弟陳清狂5·30”不幾天,清狂老師大作問世。務夏師滿意之餘,向我們致以感謝之忱!於今,這幅老舍先生的詩仍掛在已故的林務夏老師的房間。
編輯本段家庭成員
妻子:胡絜清,滿族正紅旗人,193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國文係。1958年受聘於北京中國畫院,為一級美術師。曆任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滿族書畫研究會會長、北京文聯顧問、中國畫研究會顧問、北京中國花鳥畫研究會顧問等。大女兒:舒濟,原人民文學出版社任副編審,;兒子:舒乙,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二女兒:舒雨,教授;小女兒:舒立。
編輯本段個人作品
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他自己說:“我終年是在拚命地寫,發表也好,不發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筆。”正因為如此,他勤奮筆耕,創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二馬》《龍須溝》等大量文學作品,創作的短篇小說《月牙兒》、《斷魂槍》 贏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崇高讚譽,受到人們的喜愛。其中,多個作品被編入小學課本,如《我們家的貓》《北京的春節》等等。“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照。 曾經擔任齊魯大學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貓城記》《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紅旗下》,話劇《龍須溝》《茶館》等,還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濟南的冬天》等被選入小學中學的課文中。其中《茶館》極為著名。 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 老舍在倫敦大學
侍奉老母,規規矩矩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1922年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員。同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教學之餘,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並正式開始創作生涯。陸續發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做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裏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於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後,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中國,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並編輯《齊魯月刊》。 老舍的寫作風格: 1、北京的風俗文化、市民形象、的人生步履與作者的主觀情愫水乳交融,三位一體,調配出老舍小說特有的“北京味兒”。 2、以通俗化得幽默為重要特征的諷刺色彩,是老舍小說的又一重要特色。這一特色是狄更斯等英國諷刺小說中誇張、廓大、漫畫化的諷刺手法與北京市民文化中的“打哈哈”兩者糅合而成得。這種幽默既是以笑代憤,又是一種自我解嘲,即老舍自己所說的把幽默看做生命的潤滑劑。 3、敘事語言和人物語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這種地方特色是以北京市民語言及俗文學語言為原料,加以煆燒錘煉的結果。語言平易而不粗糙,俗而通雅,清淺而又韻味十足。
編輯本段創作生涯
1918年老舍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1924年夏,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並從事文學創作。1926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在《小說月報》17卷第7號上連載時,署名為“舒慶春”。但自第8
老舍和他的著作(17張)號起連載上的署名改為“老舍”,直一小說全部載完。這標誌著老舍文學創作道路的開端。接著,又發表了《趙子曰》 《二馬》,從而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老舍就任小學校長的第二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他自稱隻是“看見了五四運動,而沒在這個運動裏麵,……對於這個大運動是個旁觀者”(《我怎樣寫〈趙子曰〉》)。這確實使他在一段時期裏,對於青年學生及其活動,有些隔膜和誤解。但“五四”時期興起的新的時代潮流,包括文學革命在內,仍然衝擊著他的心靈。本來,軍閥政府基層機構的腐敗,混跡其間的衛道者們的虛偽,在這個剛剛來自社會底層的年輕人的眼中,無處不是破綻和醜態,難以與他們安然相處。當“五四”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從“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條中驚醒,他作出了新的抉擇。 1922年9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裏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在這以前,還堅決退掉母親包辦的婚約。次年回到北京,任顧孟餘主持的北京教育會的文書,同時在第一中學兼課,業餘時間到燕京大學旁聽英文。一度還信仰過基督教。雖然道路不無曲折,但“五四”推動他進一步掙脫了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去尋求一種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國。在新加坡寫了中篇小說《小坡的生日》,這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描寫了生活在新加坡的華僑少年與各被壓迫民族的小夥伴一起,反對強權奴役的故事,體現了團結奮鬥、強國救民的思想境界。1930-1936年,老舍先後在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此間,他看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日 本帝國主義的肆意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行徑,創作了長篇小說《大明湖》,為濟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國人民抒發憤慨。在這部小說裏,他第一次描寫了共產黨人的形象。此後四年,他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 。還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說在內的短篇小說集《趕集》以及幽默詩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1936年老舍辭職,從事專業寫作。在青島工作和生活的這段時期,是他一生中創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後編了兩個短篇集《櫻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說17篇。創作了《選民》(後改題為《文博士》)《我這一輩子》《老牛破車》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長篇傑作《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以北平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行蹤為線索,向人們展示軍閥混戰、黑暗統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於痛苦深淵中的圖景。從祥子力圖通過個人奮鬥擺脫悲慘生活命運,最後失敗以至於墜落的故事,告誡人們,城市貧農要翻身做主人,單靠個人奮鬥是不行的.。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老舍告別妻子,隻身前往武漢,投入到文藝界的抗日洪流之中。在1938年成立 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老舍擔任負責人――總務部主任。之後,又轉到重慶,“文協”在艱難困苦中頑強堅持七年時間,直到抗日戰爭取得徹底勝利。老舍以滿腔熱情和耐心細致的工作,團結各個方麵的文藝家,共同致力於推動抗戰的文藝活動。並以筆為武器,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創作。長詩《劍北篇》用大鼓體寫成, 《王家鎮》《忠烈圖》用京劇形式寫成,《殘霧》《歸去來兮》《麵子問題》用話劇形式寫成。先後出版了短篇集《火車集》《貧血集》,長篇小說《火葬》,完成了長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兩部《偷生》和《惶惑》。同時,還撰寫了大量雜文、散文、詩歌。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國。創作話劇《方珍珠》。1951年,又創作了歌頌人民政府為普通市民辦實事的《龍須溝》。該劇上演後,老舍獲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之後,他還 老舍在寫作
創作了歌劇《消滅細菌》《大家評理》,話劇《生日》《春華秋實》等。 建國後,老舍政治熱情十分高漲,他先後擔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文聯主席,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文聯主席團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主席團成員,全國政協三屆會議常務委員等職。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創作了大量的話劇、京劇、兒童劇。其中話劇《茶館》把老舍的話劇藝術推向了高峰,成為我國戲劇藝術殿堂的一顆璀璨明珠。1961年至1962年,老舍創作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遺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筆。 **中,同許多老一輩愛國文藝家一樣,老舍遭到了惡毒攻擊和迫害。1966年,他被逼無奈,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享年67歲。 1924年,老舍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為了提高英文水平,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書本都向他打開一個比原先見到的更為寬廣多彩的世界。閱讀作品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文學興趣。客居異國的寂寞和日益濃烈的鄉思,又需要寄托和發泄。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使他把見到過的人和事用文藝的形式寫下來。1926年寫成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取材於當年在教育界任職時的見聞。接著又寫下了長篇《趙子曰》(1926)和《二馬》(1929)。三部作品陸續在文學研究會的刊物《小說月報》上連載,立刻以文筆輕鬆酣暢,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於刻畫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讀者的注意。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他終於在文學事業中找到了值得為之獻身的工作和充實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國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國回國。途中因為籌措旅費,在新加坡的一所華僑中學任教半年。在英國時,他為國內的北伐戰爭的進軍感到興奮。到了新加坡,從青年學生的革命熱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運動 的高潮。他因此中斷了一部描寫男女青年愛情的小說的寫作,另寫了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國。同年 7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翌年夏,與後來成為國畫家的胡青結婚。1934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他在這兩所大學,先後開設過《文學概論》、《歐洲文藝思潮》、《外國文學史》以及寫作方麵的課程。課餘繼續長篇小說的創作。 《貓城記》(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舊中國的腐敗,針砭保守愚昧的民族習性和畏懼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時流露出對於國事的悲觀和對於革命的誤解,是一部瑕瑜互見、頗多爭議的作品。《離婚》(1933)描寫一群公務員的庸碌生活,對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現出他作為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者和批判者、作為幽默作家的特點,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風格的作品。《牛天賜傳》(1934)和中篇《月牙兒》(1935)、 《我這一輩子》(1937),都從街頭巷尾攝下市井細民的生活場景。前者是對於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諷,充滿笑料;後兩者是對於人間不平的抨擊,飽含著憤懣和哀悼,作品的筆調也隨之變得沉重。 抗日戰爭把老舍卷進了時代的漩渦。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齊魯大學任教的老舍,在濟南行將淪陷的前夕,隻身奔赴武漢。1938年 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管協會的日常事務,成為這個團體實際上的主要負責人。1939年6月,他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近半年之中,行程兩萬餘裏,曆經川、鄂、豫、陝、寧、青、甘、綏八省,包括延安和陝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都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生活。過去由於與革命力量革命運動有些隔膜,產生過誤解,這時通過接觸和共同工作,增進了了解,他的政治態度明顯地激進起來。1944年,茅盾曾經指出:“如果沒有老舍先生的任勞任怨,這一件大事——抗戰的文藝家的大團結,恐怕不能那樣順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艱難困苦地支撐到了。”(《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為了在文藝界貫徹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排除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幹擾,為了保障作家的正當權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戰後期,他又投身日漸高漲的民主運動之中。1944年 4月,重慶等地的各界人士舉行老舍創作生活20周年的紀念活動,從不同的方麵對他作出了高度評價。老舍不再是一個單純埋頭寫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藝界的組織者和社會活動家,成了抗日和爭取民主的戰士。 以上變化也鮮明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中。戰爭一爆發,他立刻放棄已經寫了幾萬字的兩部長篇小說,而成為通俗文藝最熱心的鼓吹者和實踐者。他先後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演唱曲藝的藝人討論編寫抗戰鼓詞的問題,自己也利用各種舊形式寫了不少宣傳抗戰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來寶、墜子等,供藝人演出。這 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藝界關於“民族形式”的討論中,他寫作了"新舊相融"(《我怎樣寫〈劍北篇〉》)的長詩《劍北篇》(1940~1942,未完)。隨後,又開始創作話劇,或者個人編寫或者與別人合作,連續寫了《殘霧》(1939)、《國家至上》(1940)等十幾個劇本:有的號召民族團結,有的歌頌愛國將領,有的揭露“大後方”的黴爛墮落,抗戰救國是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他後來總結說:“我不明白舞台的訣竅,所以總耍不來那些戲劇的花樣”,“我老是以小說的方法去述說”(《閑話我的七個話劇》),這些劇本在話劇藝術上確實存在明顯的弱點。但通過這些努力,為他50年代的劇作作了很好的準備。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全書分《惶惑》、《偷生》、《饑荒》三部,共百萬言,描寫北平淪陷後各階層人民的苦難和抗爭。老舍熟悉故都卻缺少這段生活的體驗。剛從北平來到重慶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敵偽統治下故鄉人民的苦難和抗爭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缺陷。雖然書中抗日鬥爭的線索仍然顯得有些單薄和比較模糊,但以濃烈的油彩塗抹出在民族存亡關頭這座古老城市的眾生相,細致刻畫了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中下層居民的內心衝突和由此萌發的覺醒,蘊含著對於他們的鞭撻和期待,在他關於北京市民的眾多描繪中增添了不少豐富多彩並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畫幅。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繼續旅居美國,寫完《四世同堂》,創作了另一部長篇《鼓書藝人》,還協助別人將這兩部小說譯成英文。《鼓書藝人》敘述的是抗戰風暴中舊式藝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現了革命者的真實形象,呼喚新中國的到來。1949年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日,老舍即啟程回國,途經日本、菲律賓等地,於12月9日抵達天津。“離開華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與河岸上的黃土地,我的淚就不能不在眼中轉了”(《從三藩市到天津》)。這個出生於北京、一向以描繪北京著稱的作家,從1924年離家以後,一直到這時,才在自己熱愛的故鄉重新定居下來。
巴金、老舍、葉聖陶、冰心、季羨林、安徒生、馬克吐溫、高爾基、魯迅、的著名作品都有哪些?
巴金作品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愛情三部曲 霧 雨 電;晚年作品《隨想錄》,長篇小說有《死去的太陽》、《海底夢》、《砂丁》、《春天裏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短篇小說集有《複仇》、《光明》、《電椅》、《抹布》、《將軍》、《沉默》、《神·鬼·人》、《沉落》、《發的故事》等。
老舍作品: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趙子日》、《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麵子問題》、《龍須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葉聖陶作品:《隔膜》(短篇小說集)1922,商務
《雪朝》(新詩集)與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務
《火災》(短篇小說集)1923,商務
《稻草人》(童話集)1923,商務
《劍鞘》(散文集)與俞平伯合著,1924,霜楓社
《線下》(短篇小說集)1925,商務
《城中》(短篇小說集)1926,上海文學周報社
《風浪》(兒童歌劇)1928,商務
《未厭集》(短篇小說集)1929,商務
《倪煥之。(長篇小說)1929,開明
《懇親會》(戲劇)1930,小說月報社
《當代英雄的石像》(童話集)1931,開明
《腳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國書店
《三種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厭居習作》(散文集)1935,開明
《聖陶短篇小說集》1936,商務
《葉紹鈞選集》1936,萬象
《葉紹鈞文選》1936,仿古書店
《四三集》(短篇小說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話集)1936,藝林書店
《葉紹鈞代表作品選》1937,全球書店
《給戰時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書店
《葉紹鈞代表作》1941,三通書局
《遣愁集》(小說、詩歌集)1943,創作文藝社
《微波》(短篇小說集)1944,藝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紹鈞傑作集》(短篇小說、散文集)1946,全球書店
《葉紹鈞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49,全球書店
《怎樣遊戲》(兒童文學)1947,中華
《李太太的頭發》(散文、短篇小說集)l947,博文書店
《葉聖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說集)1948,中華
《葉聖陶短篇小說集》 1954,人文
《葉聖陶童話選》 1956,少兒
《葉聖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葉聖陶選集》 1958,香港新藝出版社
《葉聖陶選集》 1959,人文
《抗爭》(短篇小說集)1959,人文 《篋存集》(詩集)1960,作家
《葉聖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葉聖陶序跋集》 1983,三聯
《我與四川》(散文、詩歌集)1984,四川人民
《葉聖陶散文乙集》 1984,三聯
《稻草人》和其他童話 1984,少兒
《童話》1985年,新蕾出版社
《葉聖陶童話選》1986,吉林人民
《葉聖陶代表作》1987,黃河文藝
冰心作品:冰心全集第一卷 冰心全集第二卷 冰心全集第三卷 冰心全集第四卷
冰心全集第五卷 冰心全集第六卷 冰心全集第七卷 冰心全集第八卷
以上文件都比較大,建議下載後,離線瀏覽
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 小橘燈 斯人獨憔悴
秋雨秋......餘下全文>>
我要朱自清、老舍、何其芳的生平簡介,火速!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遊雜記》。 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係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係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著作書目:《雪朝》、《蹤跡》、《背影》、《歐遊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國文教學》、《經典常談》、《詩言誌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語文拾零》、《論雅俗共賞》、《朱自清文集》、《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朱自清序跋書評集》、《朱自清散文選集》、《朱自清全集》。
作家簡介:
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國公學預料,曾發表新詩。1931年入北京大學哲學係,開始在京、滬的《現代》、《文學季刊》等刊物上發表作品。其詩收入與卞之琳、李廣田合集的《漢園集》。散文集《畫夢錄》以絢麗的文采表現象征的詩意,創造出獨立的抒情散文體,因而獲1936年《大公報》的文藝獎金。1935年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範學校執教。在現實影響下創作的《還鄉雜記》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到家鄉和成都任教員,創辦《工作》半月刊,發表了《成都,讓我把你搖醒》等詩文。1938年與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工作,這期間有詩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1944年後兩次被派往重慶,進行文化界的統一戰線工作,任《新華日報》社副社長等職,寫下不少散文、雜文和評論文章。1948年調中央馬列學院。從1953年起,長期領導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並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主要致力於文學評論和文學研究的組織工作,論著有《關於現實主義》、《西苑集》、《關於寫詩和讀詩》等。
著作書目:
《漢園集》(詩集)與卞之琳、李廣田合著,1936,商務
《畫夢錄》(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說、戲劇等合集)1938,文生;增刪本.1940,文生
《還鄉日記》(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還鄉雜記》,1943,桂林工作社
《預言》(詩集)1945,文生;增刪本,1957,新文藝
《夜歌》(詩集)1945,詩文學社;增訂本,1950,文生;增刪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續編》(散文集)1949,群益
《關於現實主義》(論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論文集)1952,人文
《關於寫詩和讀詩》(論文集)1956,作家
《散文選集》1957,人文
《詩歌欣賞》(論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詩稿》1979,上海文藝
《何其芳選集》(1—3卷)1979,四川人民
《一個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詩文選讀》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選集》1986,百花
翻譯書目:
《何其芳譯詩稿》1984,外國文學出版社
老舍(1899——1966)
生於1899年,逝於1966年。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
1913年考入師範學校,畢業後,曾先後任北京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市南開中學語文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大學中文講師,同時進行文學創作,有長篇諷刺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1930年回國後,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創作有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另出版有《老舍幽默詩文集》及論文集《老牛破車》。1937年,其代表作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問世。抗日戰爭爆發後,老舍開始寫劇本,主要作品有《國家至上》(與宋之合作)、《麵子問題》、《桃李春風》(與趙清閣合作)、《張自忠》、《大地龍蛇》、《誰先到重慶》、及《歸去來兮》等。另創作有長篇小說《火葬》,出版有短篇小說集《火車集》、《貧血集》、《東海巴山集》和通俗文藝集《三四一》。1944年,老舍開始創作以淪陷了的北平為題材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1951年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稱號。此間他創作了話劇《方珍珠》、《龍須溝》、《茶館》、《春華秋實》、《西望長安》、《女店員》、《紅大院》、《全家福》、《神拳》、等。長篇小說《正紅旗下》為其未盡遺作。
老舍文學創作曆時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為題材,愛憎分明,有強烈的正義感。人物性格鮮明,細節刻畫真實。能純熟地駕馭語言,善於準確運用北京話表現人物、描寫事件,使作品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和強烈的生活氣息。老舍以諷刺幽默和詼諧輕鬆的風格,贏得了人民的喜愛。
老舍有許多作品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如《趵突泉》、《我們家的貓》、《勞動最有滋味》、《草原》等。
老舍的作品 草原的創作背景
感悟美 回味美
——《草原》讀後感
今天,我們學了《草原》這篇課文,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真是美不勝收。“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這句話把小丘柔美翠綠的特點寫了出來,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難怪老舍先生寫道:“在這樣的境界裏,連老牛和駿馬也靜立不動”。是啊,連老牛和駿馬都被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讓最美的歌聲回蕩在遼闊的草原;假如我是攝影師,我要用最高超的技術來拍攝這如詩如畫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風景美,草原上人們的熱情更感人。“不知怎麼得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來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溫克姑娘們唱的唱,跳得跳,表達著他們對漢族人民的友好和歡迎。“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彙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後感歎: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複雜的思想感情。現舉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
“翠色欲流”是說翠色將流而未流;而“流入雲際”,則是說翠色已經流入雲間。這兩者是自相矛盾嗎?其實,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顯現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態。“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分別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前句是近鏡頭描寫:草原綠得濃厚將滴,綠得油亮閃光,給人“欲流”的感覺。這是化靜為動,突現草的色澤,草的生命,也抒發了作者無限的熱愛和讚歎。後一句是遠鏡頭描寫:極目遠眺,草原與長空相接,濃綠與雲天照映,翠色千裏,連綿不斷,一直伸向雲天深處。再說汽車在前進,視野中的那些“隻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小丘,一碧千裏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雲天嗎?
二、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驚歎”與“舒服”,“願久立”與“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實,作者驚歎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裏,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靜立不動”,何況是感情豐富的人;“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著心田,誘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正是這矛盾的筆觸巧妙地刻畫出“我”在這種特定境界裏的豐富的內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既然“看不見什麼東西”,怎麼還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呢?其實,這是運用了一種叫“舛(chuǎn)互”的修辭手法。它對某一事物既全麵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是為了更真切地襯托和強調“初入草原”時的靜感。這是以聲寫寂,以動襯靜,從而突出了遼闊草原寂而不死,靜中見活的生機。
文意是客觀事物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種認識。由於客觀事物千差萬別,變化多端,作者的認識就有正確與錯誤、深刻與膚淺的區分,這就需要認真體會,反複研究,一直“煉”到認清事物本質,寫出切中肯?紫的文章來。
這方麵,我們要談到第十一冊老舍的《草原》。文章記敘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烈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充分體現了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這是本文的主題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家庭。老舍通過記敘訪問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愛的主題,提煉出這一文意,無疑是抓住了社會主義製度下民族關係的真實本質,十分正確。
當然,正確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達。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歡迎遠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主客話別的順序記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遠出相迎、熱情款待、親切聯歡的場麵,字裏行間滲透著蒙漢人民間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煉文意的過程中,把文意濃縮成“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兩句詩,寥寥十四字,蘊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給讀者留下了回味不盡的餘地:
內蒙古草原空氣新鮮,天空明朗,廣袤無邊,一碧千裏,到處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豈不是與“天涯碧草”貼合相應了嗎?詩句中的“何忍別”、“話斜陽”正是“蒙漢情深”的體現和寫照,它又與上文蒙族牧民縱馬奔馳,以主人的身份遠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娛賓的描寫有機勾連,桴fu鼓相應,實在恰到好處。
同時,作者引詩作結還收到了揭示題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漢情深”“深”在哪裏?作者一行剛剛踏上草原,就從心底裏油然升起熱愛之情;牧民遠出迎客,歡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雙方親如一家,融洽無間,更加顯露了蒙漢間的深情厚誼。尤其是“何忍別”突現了主客雙方的內心世界,兩情依依,不忍分別,自然“情深”了,而“話斜陽”則展示了主客雙方的動人情態,話語綿綿,難分難舍,不是“情深”會如此嗎?完全可以說,引詩是對蒙漢民族間兄弟之情的凝煉概括,也是對文意的進一步拓展和強化。
另外,引詩中的“天涯碧草話斜陽”仿佛一個特寫鏡頭:主客雙方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依戀不舍地娓娓交談,時間不停地推移,夕陽漸漸西沉,他們竟渾然不覺,這是蒙漢情深的形象映現。他們“話”什麼呢?也許感謝主人熱情接待,也許希望客人不久再來,也許是雙方互相勉勵,攜手並進……這一餘味不盡的特寫鏡頭與“蒙漢情深”的全篇之旨緊相扣合,豈不是進一步深化了文意嗎?
因此,煉意正確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個融化、深化、強化的過程。
回答者:lalala_hohoho - 魔法學徒 一級 10-16 21:57
《草原》這篇課文,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真是美不勝收。“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這句話把小丘柔美翠綠的特點寫了出來,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難怪老舍先生寫道:“在這樣的境界裏,連老牛和駿馬也靜立不動”。是啊,連老牛和駿馬都被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讓最美的歌聲回蕩在遼闊的草原;假如我是攝影師,我要用最高超的技術來拍攝這如詩如畫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風景美,草原上人們的熱情更感人。“不知怎麼得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來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溫克姑娘們唱的唱,跳得跳,表達著他們對漢族人民的友好和歡迎。“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彙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後感歎: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
回答者:alnifolia - 舉人 五級 10-16 22:12
我也在找,正好找到:
cǎo yuǎn
草 原
溫帶半幹旱、半濕潤氣候下,由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的植被類型。受氣候、地貌等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差異,草原又可分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三個類型。廣泛分布於溫帶內陸地區,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內蒙古、新疆等地。
回答者:黑№魔導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0-18 21:16
感悟美 回味美
——《草原》讀後感
今天,我們學了《草原》這篇課文,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真是美不勝收。“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這句話把小丘柔美翠綠的特點寫了出來,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難怪老舍先生寫道:“在這樣的境界裏,連老牛和駿馬也靜立不動”。是啊,連老牛和駿馬都被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讓最美的歌聲回蕩在遼闊的草原;假如我是攝影師,我要用最高超的技術來拍攝這如詩如畫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風景美,草原上人們的熱情更感人。“不知怎麼得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來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溫克姑娘們唱的唱,跳得跳,表達著他們對漢族人民的友好和歡迎。“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彙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後感歎: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複雜的思想感情。現舉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
“翠色欲流”是說翠色將流而未流;而“流入雲際”,則是說翠色已經流入雲間。這兩者是自相矛盾嗎?其實,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顯現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態。“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分別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前句是近鏡頭描寫:草原綠得濃厚將滴,綠得油亮閃光,給人“欲流”的感覺。這是化靜為動,突現草的色澤,草的生命,也抒發了作者無限的熱愛和讚歎。後一句是遠鏡頭描寫:極目遠眺,草原與長空相接,濃綠與雲天照映,翠色千裏,連綿不斷,一直伸向雲天深處。再說汽車在前進,視野中的那些“隻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小丘,一碧千裏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雲天嗎?
二、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驚歎”與“舒服”,“願久立”與“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實,作者驚歎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裏,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靜立不動”,何況是感情豐富的人;“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著心田,誘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正是這矛盾的筆觸巧妙地刻畫出“我”在這種特定境界裏的豐富的內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既然“看不見什麼東西”,怎麼還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呢?其實,這是運用了一種叫“舛(chuǎn)互”的修辭手法。它對某一事物既全麵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是為了更真切地襯托和強調“初入草原”時的靜感。這是以聲寫寂,以動襯靜,從而突出了遼闊草原寂而不死,靜中見活的生機。
文意是客觀事物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種認識。由於客觀事物千差萬別,變化多端,作者的認識就有正確與錯誤、深刻與膚淺的區分,這就需要認真體會,反複研究,一直“煉”到認清事物本質,寫出切中肯?紫的文章來。
這方麵,我們要談到第十一冊老舍的《草原》。文章記敘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烈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充分體現了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這是本文的主題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家庭。老舍通過記敘訪問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愛的主題,提煉出這一文意,無疑是抓住了社會主義製度下民族關係的真實本質,十分正確。
當然,正確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達。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歡迎遠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主客話別的順序記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遠出相迎、熱情款待、親切聯歡的場麵,字裏行間滲透著蒙漢人民間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煉文意的過程中,把文意濃縮成“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兩句詩,寥寥十四字,蘊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給讀者留下了回味不盡的餘地:
內蒙古草原空氣新鮮,天空明朗,廣袤無邊,一碧千裏,到處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豈不是與“天涯碧草”貼合相應了嗎?詩句中的“何忍別”、“話斜陽”正是“蒙漢情深”的體現和寫照,它又與上文蒙族牧民縱馬奔馳,以主人的身份遠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娛賓的描寫有機勾連,桴fu鼓相應,實在恰到好處。
同時,作者引詩作結還收到了揭示題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漢情深”“深”在哪裏?作者一行剛剛踏上草原,就從心底裏油然升起熱愛之情;牧民遠出迎客,歡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雙方親如一家,融洽無間,更加顯露了蒙漢間的深情厚誼。尤其是“何忍別”突現了主客雙方的內心世界,兩情依依,不忍分別,自然“情深”了,而“話斜陽”則展示了主客雙方的動人情態,話語綿綿,難分難舍,不是“情深”會如此嗎?完全可以說,引詩是對蒙漢民族間兄弟之情的凝煉概括,也是對文意的進一步拓展和強化。
另外,引詩中的“天涯碧草話斜陽”仿佛一個特寫鏡頭:主客雙方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依戀不舍地娓娓交談,時間不停地推移,夕陽漸漸西沉,他們竟渾然不覺,這是蒙漢情深的形象映現。他們“話”什麼呢?也許感謝主人熱情接待,也許希望客人不久再來,也許是雙方互相勉勵,攜手並進……這一餘味不盡的特寫鏡頭與“蒙漢情深”的全篇之旨緊相扣合,豈不是進一步深化了文意嗎?
因此,煉意正確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個融化、深化、強化的過程。
草 原
溫帶半幹旱、半濕潤氣候下,由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的植被類型。受氣候、地貌等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差異,草原又可分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三個類型。廣泛分布於溫帶內陸地區,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內蒙古、新疆等地。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
回答者:asdogexx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0-19 18:07
上麵的怎麼都一樣啊,我來點新的
老舍(1899~1966)
中國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滿族。北京人。出生於城市貧民家庭。
生平和創作 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
1924年,老舍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作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裏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於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後,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在這兩所大學,相繼開設文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歐洲文藝思潮、小說作法等課程。課餘繼續從事創作。沿襲原來的藝術取向的,有長篇小說《離婚》和《牛天賜傳》等,都寫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劇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寫從淺露趨向含蓄,相當圓熟地形成他作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態的風俗畫師、市民社會的表現者和批判者獨特的藝術風格。麵對愈來愈嚴酷的社會現實,創作出現兩種新的趨勢:一是日益關切國家大事,由此觸發寫作的靈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製造的五三慘案的刺激,寫了《大明湖》,九一八事變引起他“對國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說《貓城記》的問世;一是更加關懷城市貧民的苦難,以此作為主要描寫對象,《月牙兒》敘述母女兩代淪為暗娼,《我這一輩子》訴說下級警察的坎坷經曆。在《駱駝祥子》中,以農村來到城市拉車的祥子個人的毀滅,寫出一場沉痛的社會悲劇。把城市底層暗無天日的生活引進現代文學的藝術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樹。《駱駝祥子》是他個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作品。他從30年代初起 ,開始寫作短篇小說 ,作品收入《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字號》、《斷魂槍》諸篇,綽約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1月濟南淪陷前夕,隻身奔赴武漢。1938年3月,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任總務部主任。抗戰8年中,對文藝界的團結抗日多有貢獻。他寫於抗戰時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為民族解放服務為題旨。戰爭初起,他熱情提倡通俗文藝,寫作宣傳抗日的鼓詞、相聲、墜子等小型作品,供藝人演唱。隨後,轉向直接向群眾宣傳的話劇創作 ,連續寫劇照了《殘霧》、《張自忠》、《國家至上》等10餘個劇本,頌揚民族正氣、表彰愛國誌士,批判不利於團結抗日的社會弊端,在當時起了積極的宣傳作用。自1944年初開始,進入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的創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會和所擅長的幽默諷刺藝術。小說刻畫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關頭的內心衝突,於苦難中升騰起來的覺醒和抗爭,自然也有消極逃匿和無恥墮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戰時期的力作,也是抗戰文藝的重要收獲 。1946年3月,老舍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繼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和將自己的作品譯成英文。
新時代的新成就 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老舍立即啟程回國。新社會的新氣象使他極為振奮,不久就發表以藝人生活為題材的劇作《方珍珠》。1951年初創作的話劇《龍須溝》上演,獲得巨大成功。劇本通過大雜院幾戶人家的悲歡離合,寫出了曆盡滄桑的北京和備嚐艱辛的城市貧民正在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是獻給新中國的一曲頌歌。《龍須溝》是老舍創作新的裏程碑,他因此獲得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稱號。50~60年代,他在文藝、政治、社會、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麵擔任多種職務,但仍然勤奮創作。作品以話劇為主,有《春華秋實》、《西望長安》、《紅大院》、《女店員》等,以刻畫北京市民告別舊生活、迎接新時代的精神曆程的作品較為成功。他還寫有散文《我熱愛新北京》。自50年代後半期起,老舍在話劇《茶館》、《義和團》(又名《神拳》)和小說《正紅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轉而描繪近代北京的曆史風雲。《茶館》以一座茶館作為舞台,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踞時期、國民黨政權崩潰前夕3個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曆史動向,寫出舊中國的日趨衰微,揭示必須尋找別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話劇藝術在這個劇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館》是當代中國話劇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劇目,繼《駱駝祥子》之後,再次為老舍贏得國際聲譽。
老舍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思想上藝術上不斷取得重要進展和突破。他寫作勤奮,孜孜不倦地涉獵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是位多產作家,一生寫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初期遭受迫害,於1966年8月24日自溺於北京太平湖。
回答者:suiyueanli - 進士出身 八級 6-21 18:16
老舍,中國小說家、劇作家。生於1899年,卒於1966年,滿族,祖籍北京。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趙子日》、《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麵子問題》、《龍須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於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
1924年,老舍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作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裏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於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後,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在這兩所大學,相繼開設文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歐洲文藝思潮、小說作法等課程。課餘繼續從事創作。沿襲原來的藝術取向的,有長篇小說《離婚》和《牛天賜傳》等,都寫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劇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寫從淺露趨向含蓄,相當圓熟地形成他作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態的風俗畫師、市民社會的表現者和批判者獨特的藝術風格。麵對愈來愈嚴酷的社會現實,創作出現兩種新的趨勢:一是日益關切國家大事,由此觸發寫作的靈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製造的五三慘案的刺激,寫了《大明湖》,九一八事變引起他“對國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說《貓城記》的問世;一是更加關懷城市貧民的苦難,以此作為主要描寫對象,《月牙兒》敘述母女兩代淪為暗娼,《我這一輩子》訴說下級警察的坎坷經曆。在《駱駝祥子》中,以農村來到城市拉車的祥子個人的毀滅,寫出一場沉痛的社會悲劇。把城市底層暗無天日的生活引進現代文學的藝術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樹。
《駱駝祥子》是他個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作品。他從30年代初起 ,開始寫作短篇小說 ,作品收入《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
任》、《老字號》、《斷魂槍》諸篇,綽約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1月濟南淪陷前夕,隻身奔赴武漢。1938年3月 ,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任總務部主任。抗戰8年中,對文藝界的團結抗日多有貢獻。他寫於抗戰時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為民族解放服務為題旨。戰爭初起,他熱情提倡通俗文藝,寫作宣傳抗日的鼓詞、相聲、墜子等小型作品,供藝人演唱。隨後,轉向直接向群眾宣傳的話劇創作,連續寫劇照了《殘霧》、《張自忠》、《國家至上》等10餘個劇本,頌揚民族正氣、表彰愛國誌士,批判不利於團結抗日的社會弊端,在當時起了積極的宣傳作用。自1944年初開始,進入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的創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會和所擅長的幽默諷刺藝術。小說刻畫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關頭的內心衝突,於苦難中升騰起來的覺醒和抗爭,自然也有消極逃匿和無恥墮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戰時期的力作,也是抗戰文藝的重要收獲。1946年3月,老舍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繼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和將自己的作品譯成英文。
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老舍立即啟程回國。新社會的新氣象使他極為振奮,不久就發表以藝人生活為題材的劇作《方珍珠》。1951年初創作的話劇《龍須溝》上演,獲得巨大成功。劇本通過大雜院幾戶人家的悲歡離合,寫出了曆盡滄桑的北京和備嚐艱辛的城市貧民正在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是獻給新中國的一曲頌歌。《龍須溝》是老舍創作新的裏程碑,他因此獲得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稱號。50~60年代,他在文藝、政治、社會、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麵擔任多種職務,但仍然勤奮創作。作品以話劇為主,有《春華秋實》、《西望長安》、《紅大院》、《女店員》等,以刻畫北京市民告別舊生活、迎接新時代的精神曆程的作品較為成功。他還寫有散文《我熱愛新北京》。自50年代後半期起,老舍在話劇《茶館》、《義和團》(又名《神拳》)和小說《正紅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轉而描繪近代北京的曆史風雲。《茶館》以一座茶館作為舞台,展開了清末
老舍的作品草原寫作背景
老舍記敘了自己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表現了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疆的熱愛以及對民族友誼的歌頌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我的青春我的團詩歌急需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