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很短的幾篇散文
張曉風經典散文
遇見
一個久晦後的五月清晨,四歲的小女兒忽然尖叫起來。
“媽媽!媽媽!快點來呀!”
我從床上跳起,直奔她的臥室,她己坐起身來,一語不發地望著我,臉上浮起一層
神秘詭異的笑容。
“什麼事?”
她不說話。
“到底是什麼事?”
她用一隻肥勻的有著小肉窩的小手,指著窗外,而窗外什麼也沒有,除了另一座公
寓的灰壁。
“到底什麼事?”
她仍然秘而不宣地微笑,然後悄悄地透露一個字。
“天!”
我順著她的手望過去,果真看到那片藍過千古而仍然年輕的藍天,一塵不染令人驚
呼的藍天,一個小女孩在生字本上早已認識卻在此刻仍然不覺嚇了一跳的藍天,我也一
時愣住了。
於是,我安靜地坐在她的旁邊,兩個人一起看那神跡似的晴空,平常是一個聒噪的
小女孩,那天竟也像被震懾住了似的,流露出虔誠的沉默。透過驚訝和幾乎不能置信的
喜悅,她遇見了天空。她的眸光自小窗口出發,響亮的天藍從那一端出發,在那個美麗
的五月清晨,它們彼此相遇了。那一刻真是神聖,我握著她的小手,感覺到她不再隻是
從筆劃結構上認識“天”,她正在驚訝讚歎中體認了那份寬闊、那份坦蕩、那份深邃—
—她麵對麵地遇見了藍天,她長大了。
那是一個夏天的長得不能再長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湖邊,我起先是不經意
地坐著看書,忽然發現湖邊有幾棵樹正在飄散一些白色的纖維,大團大團的,像棉花似
的,有些飄到草地上,有些飄入湖水裏,我仍然沒有十分注意,隻當偶然風起所帶來的。
可是,漸漸地,我發現情況簡直令人暗驚,好幾個小時過去了,那些樹仍舊渾然不
覺地在飄送那些小型的雲朵,倒好像是一座無限的雲庫似的。整個下午,整個晚上,漫
天漫地都是那種東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樣,我感到詫異和震撼。
其實,小學的時候就知道有一類種子是靠風力靠纖維播送的,但也隻是知道一條測
驗題的答案而已。那幾天真的看到了,滿心所感到的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之的敬畏,
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雖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雲狀的種子在我心底強烈地碰撞上什麼東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華的、奢
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所感動。也許在不分晝夜的飄散之餘,隻有一顆種子足以成樹,
但造物者樂於做這樣驚心動魄的壯舉。
我至今仍然常在沉思之際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種子中有哪一顆種
子成了小樹,至少我知道有一顆已經長成,那顆種子曾遇見了一片土地,在一個過客的
心之峽穀裏,蔚然成蔭,教會她,怎樣敬畏生命。
張曉風經典散文
那部車子
朋友跟我搶付車票,在蘭嶼的公車上。
“沒關係啦,”車掌是江浙口音,一個大男人,“這老師有錢的啦,我知道的。”
這種車掌,真是把全“車”了如指“掌”。
車子在環島公路上跑著——不,正確一點說,應該是跳著,——忽然,我看到大路
邊停著一輛車。
“怎麼?怎麼那裏也有一輛,咦,是公路局的車,你不是說蘭嶼就這一輛車嗎?”
“噢!”朋友說,“那是從前的一輛,從前他們搞來這麼一輛報廢車,嘿,蘭嶼這
種路哪裏容得下它,一天到晚拋錨,到後來算算得不償失,幹脆再花了一百多萬買了這
輛全新的巴士。”
“這是什麼壞習慣——把些無德無能的人全往離島送,連車,也是把壞的往這裏推,
還是蘭嶼的路厲害,它哽是拒絕了這種車。”
“其實,越是離島越要好東西。”朋友幽幽的說。
車過機場,有一位漂亮的小姐上來。
“今天不開飛機對不對?”車掌一副先見之明的樣子。
“今天......餘下全文>>
張曉風散文關於詩經的句子
流年如絲,波瀾不驚,
悄無聲息而過。打馬而過的光陰裏,
指尖的歲月盈動著一縷馨香曼妙,
欣欣然揭開了深冬的麵紗。回首2014,
這一年,也曾有過黯然傷神,
也曾有過喜笑顏開,更多的是一份親
人相伴的溫暖,友人相伴的幸福。
時光的案幾上,那些打磨過的歲月,
熠熠生輝,便在一份尋尋覓覓中跌宕了似水流年的情懷。
張曉風散文賞析
《行道樹》
台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散文《行道樹》和《敬畏生命》等文章是她關注自然、禮讚生命係列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她的文章中賦予了平凡而普通的行道樹以人的思想、情感,並借此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索與探索。文中處處寫樹,但又筆筆寫人,字字關情。文中寫行道樹的生存環境,內心的痛苦、神聖的責任,實際上都是作者人生積澱與社會閱曆的濃縮。在張曉風的筆下,行道樹是一個無私奉獻、心胸豁達的形象,這些是作者讚揚的,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生意義。
我們都是社會生活當中的一員,我們的生活能如此的美好而快樂,正因為有千千萬萬個象行道樹一樣默默奉獻的人的存在。他們承受著痛苦,努力追求,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他們兢兢業業,默默無聞,不斷創造著世界的奇跡;他們犧牲自己,照亮別人,讓愛的陽光灑滿大地。有一首歌中唱到:“隻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是的,隻要我們人人都奉獻自己,世界將永遠充滿陽光。
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餘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早在1977年,時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評論讚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餘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曆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誌,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蕩、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誌,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裏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局促的閨秀天地裏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張曉風散文藝術的原創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為起點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創意的生成,以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誕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是這位女作家奉獻給中國現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績。她走上這一條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道路,有一個從並不全然自覺到完全自覺,從不盡完善到圓融渾成的過程,但卻有其內在的邏輯必然性。
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餘下全文>>
求張曉風的短篇散文
春之懷古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麵,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雲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隻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渾燉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雲,一陣杜鵑啼,可以鬥急了一城杜鵑花,一陣風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請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件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裏千宅萬戶的屋梁受盡風欺雪壓猶自溫柔地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後,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禦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製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團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而關於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集小羊在齧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汗,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活,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浮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量來為這季節命名——“春”。
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學家,他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於還是不敢宣布統計數字。
至於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點數。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給簷前的老風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麼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籮與煙籮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張曉風散文的代表作
小說:
《白手帕》、《紅手帕》、《梅 蘭 竹 菊》、《潘渡娜》。
散文:
《到山中去》、《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我喜歡》、《一缽金》、《我有》、《愁鄉石》、《初雪》、《初綻的詩篇》、《劫後》、《癲者》、《雨之調》、《詠物篇》、《春俎》、《生活賦》、《念你們的名字》、《音樂教室》、《我不知道怎樣回答》、《種種有情》、《母親的羽衣》、《許士林的獨白》、《遇》、《問石》、《緣豆兒》、《西湖十景》、《遇見》、《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第一個月盈之夜》、《一個女人的愛情觀》、《一句好話》、《春日二則》、《林中雜想》、《隻因為年輕啊》、《星約》、《玉想》、《錯誤》、《不知道他回去了沒有》、《傳說中的寶石》、《人生的什麼和什麼》、《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我知道你是誰》、《我有一個夢》、《我想走進那則笑話裏去》、《你我間的心情,哪能那麼容易說得清道得明》、《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東鄰的竹和西鄰的壁》、《六橋》、《常玉,和他的小土缽》、《我有一根祈雨棍》、《一雙小鞋》、《一隻玉羊》、《一番》、《一山曇花》、《“你的側影好美”》、《行道樹》、《有些人》《我喜歡》、《石縫間的生命》
文:《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都是竹子害的》、《做蝦當做大龍蝦》、《做花當做玫瑰花》、《美國總統出缺記》、《別名 別名》、《說“看女人”》、《笨婦難為無米之炊》、《九十八秒的謊言》、《咱們小人物要多多說話》、《關於爸爸這種行業的考核製度》、《可叵派官令》、《可叵的娛樂》、《可叵語錄》、《哲學狀的男人》、《我知道你是誰》、《步下紅地毯之後》、《春之懷古》。
戲劇:
《畫愛》、《第五牆》、《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
張曉風作品文集:
《九十年散文選》、《三弦》、《大地之歌》、《小說教室》、《張曉風中華現代文學大係》、《中華現代文學大係(貳):台灣一九八九 ~ 二○○三?散文卷》、《唬係》、《文學選粹》、《他?她?》、《玉想》、《再生緣》、《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側影好美》、《你還沒有愛過》、《我在》、《我知道你是誰》、《步下紅毯之後》、《武陵人》、《花之筆記》、《非非集》、《幽默五十三號》、《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哲思小品》、《哭牆》、《桑科有話要說》、《祖母的寶盆》、《動物園中的祈禱室》、《問題小說》、《張曉風精選集》、《從你美麗的流域》、《第一篇詩》、《第五牆》、《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通菜與通婚》、《畫愛》、《給你瑩瑩》、《鄉音千裏》、《黑紗》、《愛在深秋》、《愁鄉石》、《舅媽隻會說一句話》、《詩詩、晴晴與我》、《與愛同行》、《蜜蜜》、《曉風小說集》、《張曉風自選》、《張曉風經典作品》等。
《行道樹》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語文課本第七課,《行道樹》選於《張曉風自選集》。《有些人》與《城市的標識》被選入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本。《隻因為年輕啊》(節選)被選入粵教版高中語文選修4課本
以上都是節自百度百科,我個人最喜歡的她的散文《遇見》《敬畏生命》《不朽的失眠》《春之懷古》等,“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我從初中時就很喜愛她的散文,有時間不妨研讀~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張曉風很短的幾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