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什麼意思
慈悲一詞出自佛家,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即是慈悲的象征。
慈悲
漢語拚音:cíbēi 意義:謂給諸有情快樂與快樂之因,並將彼等從苦難與苦難之因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慈悲與同情的區別:因為恐懼而憐憫是同情,因為愛而憐憫是慈悲。
慈悲什麼意思
慈悲一詞出自佛家,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即是慈悲的象征。
慈悲
漢語拚音:cíbēi 意義:謂給諸有情快樂與快樂之因,並將彼等從苦難與苦難之因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慈悲與同情的區別:因為恐懼而憐憫是同情,因為愛而憐憫是慈悲。
慈悲的意思是什麼
基本信息【詞目】慈悲【拚音】cíbēi【基本解釋】 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詳細解釋含義謂給諸有情快樂與快樂之因,並將彼等從苦難與苦難之因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出處原為佛教語。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悲憫。《智度論·釋初品中·大慈大悲義》:“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南朝 梁 沉約 《究竟慈悲論》:“慈悲之要,全生為重。” 唐 王維 《鷰子龕禪師》詩:“救世多慈悲,即心無行作。”《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尼師曰:‘出家人以慈悲方便為本,此分內事,不必慮也。’ 素香 拜謝。” 巴金 《家》二六:“太太,請你發點慈悲,可憐可憐我罷。”
佛教中“慈悲”是什麼意思 5分
舍利子【智慧結晶】。我們可以通過修習佛法,去找到這種宇宙間的根本法則,這就是修行的目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理。
因為這種智慧本來就存在,隻是我們發現了而已!
慈悲,我們才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慈悲,解釋成慈悲心。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完全~!
真正的慈悲,是一種理解,宏大的心胸,代表著柔韌。我們經常說的慈悲心,是說心軟,然後去散播佛教中的慈悲,並不是因為你相信高溫可以點燃木頭的結果。但是,有些人,為什麼一被感動,心就裂了呢?為什麼就會感動到傷身了呢?這就是亂感動,亂動情,不用智慧解決問題的後果!
真正的慈悲,是愛?
佛陀隻是把這個根本的法則告訴了我們,慈悲的名字,善於被感動,碰到任何事情,都及其的堅韌,不能被摧毀的。
這種態度源自眾生的智慧啟蒙,並不是有了佛教,有了文字後,才出現的這種智慧。而是因為,這種智慧本來就存在,隻是佛教發現了這種特殊的智慧,對嗎?如果你不相信。
這也就是經典中講的,叫做慈悲,形容的是一種智慧,本來就存在,其實是就是一種解決為題的態度和大智慧,是宇宙的根本法則!
明白沒!慈悲,通常被現在的漢傳佛教,在你發現高溫可以點燃木頭以後,這個法則才存在呢。
比如:高溫可以把木頭點燃。這個就是法則?還是說,高溫就點燃不了木頭了麼!
還有慈悲並不是一種憐憫~!慈悲也不是什麼可以生出來的存在,而是源自於宇宙法則,本身就存在的一種存在,是柔韌的,心是軟的
慈悲是什麼意思
慈,梵語maitrya,maitri^,巴利語metti;悲,梵語karun!a,巴利語同。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賅攝於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另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北本大般涅盤經卷十五等載,慈悲有三種:(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之慈悲亦屬此種,故亦稱小悲。(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係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係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稱為大慈大悲(梵maha^ -maitri^-maha^-karun!a^
)、大慈悲。以上三種慈悲,並稱為三緣慈悲、三種緣慈,或三慈。[菩薩地持經卷七、十地經論卷二、佛地經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七十八、往生論注卷下]
佛語的慈悲是什麼意思?
我佛慈悲,一種極端溫柔的口吻,一種憐憫蒼生的姿態。受了委屈,遭了磨難的人聽一聽這句話,似乎痛苦會減輕不少。然而不知那所謂的“佛”在哪裏—超然物外,抑或潛伏於心?不知道,我似是從來沒有覺察到他拇嬖凇V皇翹??簧偃吮瞎П暇吹廝怠拔曳鶇缺?保?缺?餃萌碩ダ衲ぐ藎?缺?餃萌死崍髀?媯?缺?降比吮幌質檔奶ń著齙猛菲蒲?魘被怪疵圓晃潁?吆餱擰霸阜鵒?搖薄?
佛是什麼?宗教文化裏的一尊泥胎而已。說這話會招來很多人的謾罵。因為佛在於他們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忍辱負重,就好似被人打了左臉還慶幸右臉的完好。佛可以讓他們忘記痛楚和悲哀。隻是我的世界裏沒有佛,我不喜歡他。佛從來都是俯視著人群,讓你永遠觸摸不到他。他是一片雲,你隻能看看而已。
佛或許是人們在找不到希望時從虛無裏拿來的一樣東西,它可以讓你在被一劍穿心後還可以撫摸利刃的冷鋒;它可以讓你在人心險惡裏固執的堅守所謂的信念和理想;它會讓你在麻木與絕望之間選擇前者。佛又是殘忍的,它甚至剝奪你悲傷的權利。
我有時想夢見佛,盡管我不喜歡它,而且總認為它是縹緲無狀的。這就好比一個唯物論者潛意識裏寧願相信有來生。不過每次在半睡半醒之間我都感覺到一種混沌襲來,與對這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理解交織在一起。它們像一隻章魚,瞪著驚恐失神的眼睛,那瞳裏隻一片無際的灰色。
人們在對佛的憧憬裏,似乎此生無所作為也沒什麼,可以留待來世打拚。於是人們甘於平凡,甘於沉寂。他們企盼真心信服的佛會在天國裏露出會心的微笑,盡管從沒有人見過。
我佛慈悲,默念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心裏充滿了友愛與良善,渴望這個世界能永遠寧靜祥和。佛讓人有了愛想象的習慣,隻是這習慣多少有點虛偽,它不但騙了別人,也騙了自己。如果這佛成了一個人心目中的救世主,那你一次次遭遇挫折後還會幼稚的以為這隻是佛的疏忽而已,於是你會期待下次碰到困難時佛對你的眷顧。佛讓你變得軟弱。
其實我佛真的慈悲的話,決不會看著你消沉,也決不會讓自己的“慈悲”變成人們的痛苦。或許當你經曆了許多事情以後,才發現“佛”隻是你身後一個淡淡的影子而已。
佛教裏慈悲分別是什麼意思
慈悲(佛教解釋)
《佛學大詞典》
慈,梵語maitrya,maitri^,巴利語metti;悲,梵語karun!a,巴利語同。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賅攝於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另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北本大般涅盤經卷十五等載,慈悲有三種:(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之慈悲亦屬此種,故亦稱小悲。(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係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係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稱為大慈大悲(梵maha^-maitri^-maha^-karun!a^)、大慈悲。以上三種慈悲,並稱為三緣慈悲、三種緣慈,或三慈。【菩薩地持經卷七、十地經論卷二、佛地經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七十八、往生論注卷下】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四無量心中之二無量也。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持哀湣之念以憐物之謂。慈悲是佛道門戶、諸佛心念。南本《涅盤經》卷十四雲(大正12·698b)︰‘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觀無量壽經》雲(大正12·343c)︰‘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又,慈悲為萬善之基本、眾德之伏藏。《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雲(大正25·256c)︰‘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中略)亦以大慈悲力故,於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
《十住毗婆沙論》卷一嚐謂,自大悲無生之母,生一切諸如來。以是佛道修行之最初,以五停心治諸亂心,立慈悲觀對治嗔恚,修行漸進。或以四無量,或以信等十行等,皆不離此慈悲憐湣之念。複立悲智二門,表佛法之覺德,並以觀音象征彌陀之慈悲門、普賢象征釋迦之慈悲門。《慈悲道場懺法》卷一雲(大正45·922c)︰
‘此慈悲諸善中王,一切眾生所歸依處,如日照晝,如月照夜,為人眼目,為人導師,為人父母,為人兄弟,同歸道場,為真知識,慈悲之親,重於血肉,世世相隨,雖死不離。’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慈與悲。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
別釋【慈悲】
簡介
若別釋‘慈悲’二字,則有拔苦義及與樂義,以及生緣(眾生緣、有情緣)、法緣、無緣三慈之釋。茲略釋如次︰
拔苦與樂
⑴拔苦與樂︰此有二說︰一謂以拔苦為慈,與樂為悲;二謂與樂為慈,拔苦為悲。關於前者,南本《涅盤經》卷十四雲(大正12·696a)︰‘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曇鸞《往生論注》卷下雲(大正40·842b)︰‘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眾生苦,依悲故遠離無安眾生心。’關於後者,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雲(大正25·256b)︰‘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十地論》卷二雲(大正26·134a)︰‘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其他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順正理論》卷七十九等,亦有是說。
對此,諸經論各有解釋。《華嚴經探玄記》卷十謂乃由於有通、別二義,若依通論,慈悲共具拔苦、與樂之義;若依別論,則各有分屬。《大乘義章》卷十四謂慈、悲雖同為無嗔性,但以四義不同而二分,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與樂;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覺,慈息貪欲,又,悲能除微細之嗔,慈能遣粗重之嗔;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緣苦眾生而起,慈緣無樂眾生而起;四以得報不同,故悲得空處,慈生遍淨。
三緣之慈悲
⑵三緣之慈悲︰略雲三慈。《往生論注》卷上雲(大正40·828c)︰‘慈悲有三緣,一者眾生緣是小悲,二者法緣是中悲,三者無緣是大悲。’此三緣之說,南本《涅盤經》卷十四、《佛地論》卷五、《大智度論》卷二十、卷二十七、卷四十等書皆有詮解。此中,《大智度論》所述之三慈如次︰
⒈眾生緣慈︰非但緣一切眾生而起慈悲,也是緣眾生相而起,故雲眾生緣。即緣某甲某乙等眾生之姿而起,故雲眾生緣慈悲。
⒉法緣慈︰諸聖者破吾我相,滅一異相,觀眾生但為五陰假和合而起慈悲。亦即此等眾生,不知法空,妄起欲念,故聖者憐之,令隨意得樂。
⒊無緣慈︰佛心不住有為、無為性中,不住過去、未來、現在世,知諸法不實、顛倒虛誑之相,心無所緣,故以其無緣佛心,湣念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執著諸法,分別取舍,為此,令眾生得諸法實相之智慧。
此外,《涅盤經》又舉二義,一義緣貧窮眾生而施予樂,此名眾生緣;緣彼眾生所須之物,而施之,名法緣;緣如來,名無緣。如來永離貧窮,受第一樂,故不以眾生緣、法緣為可緣,故雲無緣。而欲以大樂與眾生,故雲無緣慈悲。此乃就化益而分三緣。另一義謂,緣一切眾生、父母、妻子、眷屬,名眾生緣;不見父母、妻子、眷屬,見一切諸法皆自緣生起,名法緣;不住法相及眾生相,任運而轉,名無緣;此與《大智度論》所說相合。
佛教慈悲與世俗善良有何不同?
中國的儒釋道傳統文化講究為人處事要有道德,家庭、社會、國家都必須要有道德。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為中,不倚之為庸。道家講清淨無為,要少欲知足,過淡泊生活,屬天人境界。諸葛亮講“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就是道家思想,比較超脫。
但是佛家講慈悲為懷,出世而入世,是一種大乘菩薩境界。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怎樣才有慈悲?念眾生苦,要救眾生,這叫菩提心。菩提心必須要由慈悲來鞏固,比如樹根,必須要雨水滋潤,才能發芽、開花、結果。大悲就像雨水一樣,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雨水,否則不能生長。隻有大悲心的對象、空間、時間、目標才是廣大的。
慈悲為懷的對象就是胎卵濕化,甚至包括一切飛潛動植物(飛的、潛藏的、動物的、植物的),植物裏有生機,也是不能隨意損害的。
空間很寬,指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世界,這麼一個寬廣的空間。我這個家、我這個集團、我這個民族、我這個國家,這個空間在佛教來說是很窄的,有“我”字在裏麵。
時間長,就是不但我現在要利益他,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都要救苦救難,時間很長。
目標遠,什麼目標遠?使他不但得到衣食財物的解決,而且得到法身慧命,將來都成佛,入無餘涅槃,證得菩提。
所以佛家的這一個慈悲啊,就不是一般的愛、一般的仁、一般的道德了,超過道家,超過儒家,超過一切宗教。《心經》的頭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一切”包括得很寬,度一切苦厄到哪裏去呢?到涅槃境界、菩提境界。這個境界很廣大,佛心就是廣大心、清淨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若沒有這些心,就不能度眾生。
佛說的“慈悲”到底是什麼意思
教語。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的緣分。如果看過黑客帝國的朋友都應該能夠明白。如此才能發出真正的無緣大慈,亦泛指慈愛與悲憫。
無緣大慈,從而證到真正的宇宙本來,而是宇宙本來的真實,就能成為覺悟者,同體大悲是菩薩的境界。一切眾生皆是我父,通過修證證悟到這個世界本是假合,一切眾生皆是我母。這個觀點並非是假想出來要求自己的,不過是如影片中闡述的虛假的世界一樣
“慈悲”與憐憫有何區別?慈悲的意思是。。。?
慈悲這個詞來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就是把別人看成和自己是一體(同體大悲),就像是自己的左右手一樣,比如自己的左手感到疼痛,自己的右手會很自然的揉一揉自己的左手,幫助自己的左手,而不是出於同情憐憫,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任何條件(無緣大慈)。
慈悲什麼意思
慈悲
cíbēi
慈善和憐憫(原來是佛教用語):~為懷ㄧ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