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說祝福的詞
福如東海長流水 壽比南山不老鬆
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這般心事有誰知?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良緣一世同地久,佳偶百年共天長.
鳳凰鳴矣,梧桐生矣;鍾鼓樂之,琴瑟友之。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門門,有女釘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慮,聊可與娛。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古代詩歌中祝字是什麼意思
①<名>主持祭祀、口念祝詞的人。《西門豹治鄴》:“願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
②<動>向鬼神祈禱。《促織》:“巫從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詞。”
③<動>祝願。《莊子?天地》:“請祝聖人,使聖人壽。”
④<動>斷;剪斷。《穀梁傳?哀公十三年》:“祝發文身。”
【祝禽】指開網放禽,使之飛去。比喻給予生路。
【祝予】悼念後輩死亡之詞。
【祝延】祝人長壽。
古漢語中表示祝福的詞有哪些
1、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2、《慶生詞》 誠祈晨陽喻春暖,祝詞肯切表心間.文韜武略劃藍圖,雅致靚顏心高遠.生誕四月春暖季, 日逢親朋獻壽禮. 快燃生日壽火燭,樂者前程星光路
4、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5、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7、一片冰心在玉壺
生日的賀詞,古代怎麼說
萬壽無疆
唐 杜牧《春日言懷寄虢州李常侍十韻》:“無計披清裁,唯持祝壽觴。”
女祝壽聯
歲寒鬆晚翠春暖蕙先芳
慈竹蔭東閣靈萱茂北堂
瑤池春不老壽域日一祥
萱草淩霜翠靈芝浥露香
天朗氣清延晷景辰良日吉祝慈齡
薔薇香送清和月芍藥祥天吉慶花
梅子綻時酣夏雨萱花稱滿靄慈雲
丹桂飄香開月闕金萱稱慶詠霓裳
寶婺輝聯南極曉斑衣彩舞北堂春
春風絳帳談家國繞膝扶床戲子孫
黃花擬節淩秋晚諫果回甘索味長
萱茂華堂輝生錦帽桂開月殿曲奏霓裳
恭儉溫良宜家受福仁愛篤厚獲壽保年
花發金輝香蜚玄圃斑聯玉樹春永瑤池
五十壽
庭幃長駐三春景海屋平分百歲籌
婺績騰輝百齡半度天星煥彩五福駢臻
六十壽
青鬆翠竹標芳度紫燕黃鸝鳴好春
玉樹階前萊衣兌舞金萱堂上花甲初周
七十壽
金桂生輝老益健萱草長春慶古稀
八十壽
八秩壽筵開萱草眉舒綠
千秋佳節到蟠桃麵映紅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顏久駐去期頤尚廿載預征後福無疆
九十壽
明月有恒紀年合獻九如頌長春不老添潤當稱百歲人
設帨溯當年喜花甲一周又半稱觴逢此日祝萱顏百歲有奇
百歲壽
桃熟三千瑤池啟宴籌添一百海屋稱觴
風範仰坤儀歡呼共祝千秋節期頤稱國瑞建築應興百歲坊
橫披
蟠桃獻壽 星輝寶婺
金萱煥彩
璿閣大喜 婺宿騰輝
萱庭日麗
古人有沒有一些有關祝福的宋詞?
宋詞目錄
宋詞概述
詞的分類
宋詞的由來
宋詞的發展曆程
詞牌名的來曆
詞牌淺釋
作家宋詞檔案
[編輯本段]宋詞概述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後主李煜.宋代詞人:李清照、柳永、秦觀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蘇軾、嶽飛、陳亮等。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裏,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妍,曆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裏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的初期極盡豔麗浮華,流行於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五代時期的《花間集》就很明顯地展露了詞美麗絢爛的文采,但是這期間的詞題材還僅限於描寫閨情花柳、笙歌飲宴等方麵,可以說還顯得很“小氣”。雖然藝術成就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是在思想內涵上層次還不夠。宋代初期的詞一開始也是沿襲這種詞風,追求華麗詞藻和對細膩情感的描寫。像曾因寫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鬱鬱不得誌,一生就流連於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當時的詞被認為是一種粗俗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以至於宋朝的晏殊在當上宰相之後,對於他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自己寫的。宋朝的豔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才子們一起共同推動了詞這一新興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但是,隨著詞在宋代的文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提高。“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奠定了邊塞詞在宋詞中的地位,使隻聞歌筵酒席、宮廷豪門、都市風情、脂粉相思之類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蘇詞首開豪放詞風,宋詞已經不僅限於文人士大夫寄情娛樂和表達兒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當時的士大夫對時代、對人生乃至對社會政治等各方麵的感悟和思考。宋詞徹底跳出了歌舞豔情的巢窠,升華為一種代表了時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宋詞還可以分為小令(58字以下)、中調(59~90)、長調(90以上)。
[編輯本段]詞的分類
大致有5種:
1、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隻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2、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3、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4、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約派和豪放派。
5、按詞牌分。
[編輯本段]宋詞的由來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始於隋,定型於中晚唐,盛於宋。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並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於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詞最早起源於民間,後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
詞有詞牌,即曲調。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二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按音樂又有令、引、近、慢之別。“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搗練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較長,如《江梅引》、《陽關引》、《祝英台近》、《訴衷情近》。而“慢”又較“引”和“近”更長,盛行於北宋中葉以後,有柳永“始衍慢詞”的說法。詞牌如《木蘭花慢》、《雨霖鈴慢》等。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據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之說,58字以內為小令, 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最長的詞牌《鶯啼序》,240字。
一定的詞牌反映著一定的聲情。詞牌名稱的由來,多數已不可考。隻有《菩薩蠻》、《憶秦娥》等少數有本事詞。詞的韻腳,是音樂上停頓的地方。一般不換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還有的幾句押。象五、七言詩一樣,詞講究平仄。而仄聲又要分上、去、入。可以疊字。
由於詞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娛賓遣興之作,故有“詞為小道、豔科”、“詩莊詞媚”之說。隨著詞的發展,經柳永、蘇軾,逐漸擴大了詞的題材,至辛棄疾達到高峰,成為和詩歌同等地位的文學體裁。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係。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裏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雞漫誌》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誌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和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詞終於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並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今天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後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並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編輯本段]宋詞的發展曆程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晏殊、張賢、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餘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麵;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晏殊與歐陽修生當承平之世,二人喜愛南唐馮延巳詞,而又無有馮延巳的經曆與感慨,其所作詞,或“風流蘊藉”、“溫潤秀潔”而多帶“富貴氣”,或“疏雋”、“深婉”而兼有“鄙褻之語”,與西蜀“花間”並有許多共通之處。晏殊的《珠玉詞》以及歐陽修的《近體樂府》和《醉翁琴趣外篇》,在思想內容上,未曾突破傳統題材,在藝術形式上,也未見新的創造。在北宋詞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中,晏殊、歐陽修的創作,主要在於繼承;張先、晏幾道的創作,則已稍露宋人特色。
張先、晏幾道二人,在承襲“餘緒”的同時,已出現“革新”的苗頭。張先歌詞創作,宛轉典麗,思想內容雖未曾突破“花間”範圍,但他創製了若幹慢詞,在藝術形式上,為詞體的變革作了準備。晏幾道的創作,在藝術形式上,雖仍為“花間”式的令詞小曲,但其“寓以詩人句法,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黃庭堅《小山集序》),在思想內容上為宋詞的革新開了先例,不可視之為“追逼花間”(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而已。宋詞發展至張先、晏幾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過渡。
然而,在這一過渡階段中,宋詞的變革已經開始。其中,第一位變革者就是柳永。柳永比晏殊大4歲,比歐陽修大12歲,三人同屬於北宋前期的歌詞作家。但是,柳永的影響卻不限於北宋前期,而波及於整個北宋詞壇。柳永所走的道路與晏、歐完全不同。晏、歐是政界、文壇的顯要人物,柳永卻是個“失意無聊,流連坊曲”的落拓文人。但正因如此,柳永有機會深入社會下層,他的創作廣泛地接觸了社會人生,除了男女戀情,還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側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部分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而且,他還善於吸取民間歌詞的養分,采摘民間曲調入詞,大量創作慢詞,有效地擴大了詞的體製。因此,柳永的創作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基礎,對宋詞的發展起了奠基的作用。北宋中後期,蘇軾登上詞壇,為北宋詞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麵。蘇軾把詞當作“詩之裔”(《祭張子野文》),在柳永開拓疆界、擴大體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變革”。《東坡樂府》中出現了〔沁園春〕“孤館燈青”、〔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及〔念奴嬌〕“大江東去”等一類篇章,為北宋詞壇增添異彩。詞至蘇軾,“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藝概》卷四),已成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在歐、晏時,詞的創作已不僅僅為了應歌,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誌。蘇軾的出現,促進了北宋詞朝著多極方向發展。一方麵,柳永的影響極為深遠,北宋慢詞創作,自蘇軾、秦觀繼起之後,更加興盛;另一方麵,蘇軾同時及稍後,若幹追隨者學其作詞,雖各有所得,卻不拘一格,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柳、蘇的“變革”及其相互競爭的結果,使得北宋詞壇出現了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麵。發展變革階段中的北宋詞,並非所謂“婉約”“豪放”兩種風格、兩種流派所能概括。在這一階段中,除了柳永、蘇軾的“變革”,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也為北宋詞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進作用。秦觀出於蘇軾門下,他“自辟蹊徑,卓然名家”(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他的詞“俊逸精妙”(王灼《碧雞漫誌》卷二),與蘇軾並不相近。趙令畤為蘇軾門客,學蘇軾作詞,亦未得其真髓。但是,秦觀所作〔調笑令〕10首(並詩),歌詠曆史上許多美女的故事,趙令畤的商調〔蝶戀花〕12首,將張生、崔鶯鶯的故事譜入歌詞,構成了大曲的雛形,不僅為後世戲劇之濫觴,而且也為多種風格的北宋詞增加了品種。此外,賀鑄的歌詞,“高絕一世,盛麗如遊金、張之堂,而妖冶如攬嬙、施之祛,幽潔如屈、宋,悲壯如蘇、李”(張耒《賀方回樂府序》),這同樣也為發展中的北宋詞增添了姿態。
北宋後期,周邦彥兼采眾家之所長,進行了一係列集大成的工作,促進詞體的成熟。在歌詞創作的思想內容上,周邦彥“以旁搜遠紹之才,寄情長短句”(劉肅《片玉集》序),增強了詞的“體質”;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周邦彥“多用唐人語檃括入律”(《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並注重詞調的整理與規範化,為詞的創作提供了典型。
南宋詞體的蛻變南渡後,歌詞創作出現了新的情況。一方麵,江左偏安,出現了經濟、文化的“繁榮”局麵,社會上唱詞之風仍然盛行,為歌詞創作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麵,社會曆史的大變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動蕩必然波及詞壇與歌壇,對詞體的發展演變產生一定的影響。南宋時期的歌詞作家,在各自不同的創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態度與方法進行創作,為宋詞的繼續發展及蛻變,發揮了各自不同的作用。南渡作家李清照與向子諲,由北而南,他們的創作是歌詞由北宋向南宋發展的過渡。
李清照親身經曆了由北而南的社會變革,她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發生了巨大變化,歌詞的內容、情調,乃至色彩、音響,都隨之發生了變化,由明麗清新變為低徊惆悵、深哀入骨,但是,詞的“本色”未變,她的創作為南渡作家如何以舊形式表現新內容,樹立了榜樣。向子諲於“靖康之變”前,過著閑適的和平生活,所作詞多為“花間”“尊前”的娛樂品,是地地道道的酒邊詞;“靖康之變”後,他被卷入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旋渦當中,其所作詞,內容、風格都與前不同。向子諲將“江南新詞”排列於前,而退江北所作於後,稱之為“江北舊詞”,這是有其用心的。向子諲的創作,同樣為大變革中的歌詞創作提示了門徑。
南渡以後歌詞作家,諸如陸遊、辛棄疾、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以及薑夔、史達祖、吳文英、張炎等人,在李清照、向子諲的基礎上,繼承、發揚了前代作家的藝術創作經驗,為詞體繼續發展起了推進的作用,同時,在“工”與“變”的過程中,他們的創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詞體的蛻變。
辛棄疾生當衰世,“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他將自己無處發泄的“一腔忠憤”及其“抑鬱無聊之氣”寄之於詞。不但在詞中抒寫抗金、恢複的大題材、大感慨,而且在詞中歌詠自然風光,讚頌農家生活,多方麵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在藝術創造上,辛棄疾經過多種探討與嚐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辛棄疾的創作體現了南宋詞的最高成就。但是,辛棄疾的某些作品,表現形式上“大聲鞺鞳,小聲鏗鍧”(劉克莊《辛稼軒集序》,似十分狂放;某些作品著力太重處也不免劍拔弩張,這對於詞體的蛻變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
與辛棄疾同時代的作家陸遊、陳亮、劉過,或者與稼軒“人才相若,詞亦相似”(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或者效法稼軒,“詞多壯語”(黃升《花庵詞選·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五);或者激昂感慨,有過於稼軒(劉克莊《後村大全集》卷一百八十《詩話》續集)。可以說是辛棄疾的“同調”或“附庸”。南宋後期及宋元間歌詞作家劉克莊與劉辰翁,是辛棄疾的崇拜者,在南宋詞壇上,稱得上辛詞後勁。陳亮、劉過以及劉克莊、劉辰翁等人的創作,是對辛詞的補充,同時,對於辛詞的缺點也有所發展。
南渡以後作家,陸遊、辛棄疾等人的成就主要在於以歌詞形式反映時代生活,體現時代精神;薑夔、吳文英等人的成就則在於他們對於詞的藝術表現所作的探討與嚐試。
薑夔登上詞壇,正麵臨著詞體的蛻變問題。薑夔依據自己關於“合”與“異”的理論(《白石道人詩集自敘二》),以江西詩派詩法入詞,別裁風格,於清真、稼軒之外,自創一體。同時,因其長於音律,精通樂理,詞與音樂相結合已臻極詣,所謂“音節文采,並冠絕一時”(《四庫全書總目》)。其藝術追求也獲得了較高的成就。
史達祖的詞奇秀清逸,風格頗與薑夔為近。論者或以薑、史並稱,或將史作為薑之羽翼。在藝術創造上,史詞“妥帖輕圓”,“辭情俱到”,“有鑲奇、警邁、清新、閑婉之長,而無訑蕩、汙淫之失”(張鎡《梅溪詞序》)。但因其缺乏深刻的思想內容,而且“用筆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數”(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其成就仍遜於薑夔。
薑夔之後,南宋詞壇的另一巨擘當推吳文英。吳文英曾提出論詞四標準:“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沈義父《樂府指迷》引)所謂協與不協,雅與不雅,直突與深長,狂怪與柔婉,相對立論,說明吳文英的主張是針對詞壇現狀而提出來的。吳文英“以雋上之才,舉博麗之典,審音拈韻,習諳古諧”,其詞“沈邃縝密,脈絡井井,縋幽扶潛,開徑自行”(朱祖謀《夢窗詞集補》跋)。應該說與這一主張相關。但是,吳文英過分強調內容上的“雅”,過分追求形式上的“協”與不露,其詞“用事下語太晦處,人不可曉”(沈義父《樂府指迷》)。這對於南宋詞的衰微卻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宋元之間,號稱“樂笑翁”的張炎,是一位兼擅樂律的詞學家。張炎既“大段瓣香白石,亦未嚐不轉益多師”(《藝概·詞曲概》),對於詞壇先輩的各種長處,多所采摘,又“能以翻筆、側筆取勝”(《詞林紀事》卷十六引),“研究聲律,尤得神解”(《四庫全書總目》)。他的詞“清遠蘊藉,淒愴纏綿”(《藝概·詞曲概》),自成一家。但是,在“聲音之道久廢”的情況下,張炎“獨振戛乎喪亂之餘”(殷重《山中白雲》序),終究無法挽救宋詞的厄運。至此,宋詞的時代已經結束。
祝福的詞語有哪些
表示祝福的詞語:
恭賀新禧 吉星高照 恭喜發財 多福多壽 財運亨通
健康長壽 鯉魚躍龍門 開春喜臨門 開春福臨門 開
春大吉 花開富貴 恭喜發財 恭賀春節 財源廣進
恭賀新喜 財運亨通 合家歡樂 飛黃騰達 福如東海
壽比南山 萬事順意 幸福美滿 官運亨通 美夢連連
吉祥如意 萬事順利 榮華富貴 一帆風順 金玉滿堂
五福臨門 龍鳳呈祥 龍門精神 百業興旺 六畜興旺
五穀豐登 喜上眉梢 錦繡前程 鵬程萬裏 事事順利
春風得意 前程似錦 大展鵬圖 生意興隆 馬到功成
工作順利 事業有成 天天開心 快樂永遠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福如東海 壽比南山 幸福美滿 心想事成
大吉大利 招財進寶 一帆風順 福壽雙全 三羊開泰
古人用什麼詩詞祝福朋友事業有成
很多人都借用李白的詩,山人也落一次俗套吧。因為感覺李白這兩句詩寫的太棒了,祝福朋友事業有成最恰當。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的 《行路難》)山人也經常拿這兩句詩自勉。
古代官員怎麼祝皇帝生日快樂?不是說祝福的成語,就是一整句話
皇帝生辰會設宴與侍臣貴戚進行慶賀
朝廷官員:常臣恭賀皇上福如東海,萬壽無疆,壽與天齊(吧啦吧啦吧啦一大堆廢話……)
皇帝擺宴席,官員送禮品,宴會有吃有喝、有跳舞的、放煙花的……皇子、公主、妃嬪們也有在宴會上展現才藝,取悅龍顏,以此來慶賀皇帝生辰,而且宴飲時君臣還效柏梁體聯句。
古代拜年的賀詞,古代人拜年一般都說些什麼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麵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麵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麵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動>動>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