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的詩《詠古》
詠古五首
臥薪嚐膽為吞吳,鐵麵槍牙是丈夫。嗟彼力能扛鼎者,拔山氣蓋竟迷途!
其二
斷臂燃身未足誇,何當垂老問年華。須知一箭雙雕落,始是封侯拜將家。
其三
牧豕高歌滄海邊,?川屢薦不稱賢。孰知真主虛懷日,即是公孫拜相年。
其四
李杜文章日月高,有身如許厭糠糟。由來造物難多取,但得時名氣自豪。
其五
白頭老子不求名,《道德》千言萬古稱。今日若論真得失,此身曾是一流萍。
參考資料[www.zgwww.org]
>> 李贄詩集有多少首,李贄的詩詞有哪些
「李贄」詩詞全集(3首)
1、《初到石湖》
皎皎空中石,結茅俯青溪。魚遊新月下,人在小橋西。入室傾尊酒,逢春信馬蹄。因依如可就,筇竹正堪攜。
2、《入山得焦弱侯書有感》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古人聊自遣,此語總非真。學問多奇字,觀書少斫輪。何時策杖屨,共醉秣陵春?
3、《贈西人利西泰》
逍遙下北溟,迤邐向南征。刹刹標名姓,山山記水程。回頭十萬裏,舉目九重城。觀國之光未,中天日正明。
李贄的作品詩歌《詩畫》原文是什麼?
詩 畫
東坡先生曰:“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升奄曰:“此言畫貴神,詩貴韻也。然其言偏,未是至者。”晁以道和之雲:“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其論始定。卓吾子謂:改形不成畫,得意非畫外!因複和之曰:“畫不徒寫形,正要形神在;詩不在畫外,正寫畫中態。”杜子美雲:“花遠重重樹,雲輕處處山。”此詩中畫也,可以作畫本矣。唐人畫《桃園圖》,舒元興為之記雲:“煙嵐草木,舅帶香氣。熟視詳玩,自覺骨戛青玉,身入鏡中。”此畫中詩也,絕藝入神矣。吳道子始見張僧繇畫曰:“浪得名耳。”已而坐臥其下,三日不能去。庾翼初不服逸少,有家雞野鶩之論,後乃以為伯英再生。然則入眼便稱好者,決非好也,決非物色之人也,況未必是吳之與庾,而何可以易識。噫!千百世之人物,其不易識,總若此矣。
李贄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汙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
在文學方麵,李贄提出“童心說”,主張創作要“絕假還真”,抒發己見。李贄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麵身不可辱”,毫不畏縮。李贄在詩文寫作風格方麵,也主張“真心”,反對當時風行的“摹古”文風,他的這一傾向,對晚明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李贄最痛恨維護封建禮教的假道學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衛道士、偽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謂的道學家們:名心太重,回護太多。“實多惡也,而專談誌仁無惡;實偏私所好也,而專談泛愛博愛;實執定己見也,而專談不可自是。”“及乎開口談學,便說爾為自己,我為他人;爾為自私,我欲利他”,實際上都是“讀書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顯”,全是為自己打算,“無一厘為人謀者”(《焚書·答耿司寇》)。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與“力田作者”實實在在,幹啥說啥(同上)。他還進一步指斥道學家們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學,“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續焚書·三教歸儒說》)。道學家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是借道學這塊敲門磚,“以欺世獲利”,為自己謀取高官利祿,他們“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誌在巨富”(《焚書·又與焦弱候》)。李贄對程朱理學及衛道士們的揭露真可謂一針見血,句句中的。
李贄對統治階級所極力推崇的孔孟之學也大加鞭撻。在《焚書·讚劉諧》及《續焚書》的《聖教小引》、《題孔子像於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戲謔嘲諷的筆調貶低孔子,這在尊孔子為至聖先師的古代,真是一種大膽的舉動。他認為孔子並非聖人,“雖孔夫子亦庸眾人類也”(《焚書·答周柳塘》)。孔子沒什麼了不起的,“耕稼陶漁之人即無不可取,則千聖萬賢之善,獨不可取乎?又何必專門學孔子而後為正脈也”(《焚書·答耿司寇》)。人人都是聖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學孔子呢?這就把孔子從至高無上的聖人地位上拉下來了。如果一定要將孔子奉為偶像,言行舉動都學孔子,那就是“醜婦之賤態”(《焚書·何心隱論》)了。李贄否認儒家的正統地位,否定孔孟學說是“道冠古今”的“萬世至論”,認為不能將其當做教條而隨便套用。《六經》、《論語》、《孟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焚書·童心說》)。李贄對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確已達到了“非聖無法”的地步,難怪統治階級對他要恨之入骨了。
對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婦女,李贄給以深深的同情,他大聲疾呼,為婦女鳴不平。在《焚書·答以女人學道為短見書》中,李贄批判了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的說法。他說:“不可止以婦人之見為見短也。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又豈可乎?設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見,樂聞正論而知俗語之不足聽,樂學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戀,則恐當世男子視之,皆當羞愧流汗,不敢出聲矣。”這是對傳統封建禮教的尖銳挑戰。
對封建統治者殘酷壓榨魚肉人民的暴行,李贄加以無情揭露。他借漢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話傳說,指斥當權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則吞人畜,小不遺魚蝦”(《焚書·封使君》)。在《焚書》中,他還借評點《水滸》,發泄對現實政治的強烈不滿。
如何拯黎民於水火,探求一條益國利民的道路呢?李贄將目光投向了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希望“有一個半個憐才者”出現,使“大力大賢”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殺身圖報,不肯忘恩”(《焚書·寒燈小話》)。
李贄哲學思想的形成經曆了從唯物主義到主觀唯心主義轉化的過程。李贄主張宇宙的萬物是由天地(最終是陰陽二氣)所生,否定程朱理學理能生氣、一能生二的客觀唯心主義論斷。李贄還認為,人們的道德、精神等現象存在於人們的物質生活中,“穿衣吃飯,即人倫物理”(《焚書·答鄧石陽》),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論,這是帶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李贄信奉佛教和王陽明的心學,所以,他的整個哲學體係的中心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他認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萬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點物相”(《焚書·解經文》),沒有“理”,沒有物,世上一切物質和精神皆是隻存在於“真心”之中。什麼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響的“我”的心。它們是主宰一切,產生諸相的本源,可稱作“清淨本源”,萬事萬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隻是真心的顯現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關係。這種觀點,與陸王學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禪宗的“萬法盡在自心”是一脈相承的。李贄用主觀唯心主義作為反對以客觀唯心主義為基礎的程朱理學的理論武器,勢必削弱自身的戰鬥力。
李贄的認識論是建立在主觀唯心主義之上的先驗論,主張淵源於佛性的“生知”說。《焚書·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無一物不生知,亦無一刻不生知。”“人人有生知,人人有佛性。”“人皆可以為聖”(《焚書·答耿司寇》)。李贄以“生知”說反對神化孔子,從認識能力、認識來源的角度來否定認識正確與否要以孔子為標準的傳統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對“聖人生知”說,其認識論方麵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視的。
李贄的哲學思想中有不少樸素辯證法的思想。《續焚書·與陶石簣》中說:"善與惡對,猶陰與陽對,剛與柔對,男與女對,蓋有兩則有對。”他承認事物皆有兩個方麵,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內部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受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影響,《焚書》中表現的政治思想為“世無定時,我無定術”(《晁錯》),“不蹈故襲,不踐往跡”(《與耿司寇告別》)等發展變化的思想。
黃仁宇先生在著作《萬曆十五年》中,亦較為係統的闡述了李贄的思想。
基本政治思想李贄在反對政治腐敗和宋明理學的過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① 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贄終生為爭取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鬥爭。他蔑視傳統權威,敢於批判權威。他自幼“便倔強難化,不信學,不信道,不信仙釋”。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思想,不應盲目地隨人俯仰。“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道,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豼糠”(《焚書·續焚書·答周二魯》)。他認為要獲得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須打破孔孟之道及其變種宋明理學的壟斷地位,衝破封建經典所設置的各種思想禁區。李贄把鬥爭的矛頭首先指向孔丘,認為孔丘隻是一個普通人,他的話並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為是非,每一個人都應該自為是非。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標準,李贄編寫了《藏書》和《續藏書》,用自己的是非標準,重新評價了曆史人物。
② 提倡人類平等。李贄認為,按照萬物一體的原理,社會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貴賤的區別。老百姓並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貴的地方;侯王貴族並不高貴,也有其卑賤的地方。他說:“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李氏叢書·老子解下篇》)。
③ 反對封建禮教。李贄還對被封建統治者奉為金科玉律的儒家經典進行抨擊,認為儒家經典的六經,如《論語》、《孟子》並不都是聖人之言,是經過後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當做萬年不變的真理。他反對歧視婦女,當有人說:“婦女見短,不堪學道”的時候,他駁斥說,人們的見識是由人們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並不是先天帶來的。他指出:“夫婦人不出閫域,而男子則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見有長短,不待言也。……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見盡短,又豈可乎?”(《焚書·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他主張婚姻自由,熱情歌頌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戀愛的故事。
④ 反對理學空談,提倡功利主義。李贄揭露道學家的醜惡麵目,指出他們都是偽君子,“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誌在穿窬” (《焚書·續焚書· 夏焦弱侯》),仁義道德不過是掩蓋他們卑鄙齷齪的假麵具,“本為富貴,而外矯詞以為不願,實欲托此以為榮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同前)。他不同意道學家宣傳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說法,認為人類的任何舉動都有其謀利和計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義”、“明其道”的宣傳,也是以功利為目的的。從功利的觀點出發,李贄主張富國強兵。他批評理學家“高談性命,清論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癢置之不聞,反以說及理財為濁”的行為。他指出:“不言理財者,決不能平治天下”(《四書評·大學》)。針對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現象,他強調武事重要,認為“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李氏叢書·孫子參同》)。他提倡耕戰,認為“務農講武,不可偏廢”(《李卓吾批點皇明通記》),說“蓋有所生,則必有以養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則必有以衛此身者,兵也”(《焚書·續焚書·兵食論》)。針對正統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欲”的命題,他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認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對正統思想提出了挑戰。
⑤ “至道無為”的政治理想。針對明王朝的腐敗政治,李贄提出了“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 的政治理想。他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常常發生動亂,是統治者對社會生活幹涉的結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則是“因乎人者也”,順乎自然,順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順其性不拂其能”,對人類的社會生活不幹涉或少幹涉。
進步的曆史觀1.不以孔子是非為是非。李贄對《六經》、《論語》、《孟子》表示了極大的輕蔑,認為這些著作是當時懵懂弟子,迂闊門徒隨筆記錄,大半非聖人之言,即使是聖人之言,也隻是一時所發之藥石,不能成為“萬事之言論”。
2.反對曆史保守主義主張“與世推移”的曆史發展觀。“夫是非之爭也,如歲時行,晝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提出“於世推移,其道必爾”的主張。認為春秋替三代,戰國代春秋都是一種正常的曆史發展現象。
3.民本思想。雖然孟子早就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主張,當在曆代統治者中,實際均未成為一種政治實踐。而李贄大膽提出“天之立君,本以為民”的主張,表現出對專製皇權的不滿,成為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導。
關於寬容的古詩
慈顏常笑心自寬,四海為家誌高遠。
宰相雙肩撐船渡,不爭天下不作難。
誰不糊塗誰糊塗,大智若愚賽修仙。
難得糊塗一輩子,撥開烏雲好晴天。
李贄的絕命詩“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是甚麼意思?
以“誌士”、“勇士”自勉,發出不死何待,早歸黃泉的堅強誓言。 查看原帖>>
閱讀下麵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獨坐 [明]李贄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暖風熏細草,涼月照晴沙
(1)春風(暖風亦可);秋月(涼月亦可)
(2)全詩抓住客居他鄉極平常的情景寫自己的孤獨與坦蕩,深刻地抒寫自己對來客的渴望,對朋友的思慕,對家鄉的懷念,對生活的信心。首聯有客時,詩人興高采烈;無客時,愁悶無遣;頸聯,客居他鄉久了,反而疑心自己身在夢中;“朋來不憶家”側麵著筆,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對家鄉刻骨銘心的思戀和對朋友的思慕。尾聯,“晚霞”這一意象,體現了對生活的信心和樂觀情懷。 (意對即可)
古代的文學詩人所有的名字,
李煜,初 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
張誌和,字子同,初名龜齡,後由唐肅宗賜名“誌和”,自稱“煙波釣徒”,又號“玄 真子”。白居易,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袁枚,字子才,號隨園老人。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
於謙,號節庵,今浙江杭州人。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今江西婺源人。
楊萬裏,字廷秀,號誠齋,今江西吉水人。
範成大,字致能,號石湖居士,今江蘇蘇州人。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今浙江紹興人。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今江西撫州人。
杜牧,字牧之,今陝西西安人。唐朝詩人。他主張寫文章要“以意為主”,有感而發。他的詩寫景抒情,清新生動,七絕尤其出色。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在今甘肅靜寧,出生於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青年時期曾經遊曆各地,結識了許多朋友。李白才華橫溢,博學多才,精通劍術,一心想為國家建功立業。
韓愈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號昌黎
宋濂 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
陶淵明(五柳先生)
蘇軾號東坡居士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
杜甫號少陵野老,
白居易號香山居士,
李商隱號玉溪生,
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
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
王安石晚年號半山,
蘇軾號東坡居士,
陸遊號放翁,
文天祥號文山,
辛棄疾號稼軒,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楊萬裏號誠齋,
羅貫中號湖海散人,
關漢卿號已齋叟,
吳承恩號射陽山人
文天祥號浮休道人,
詩人的號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詩人);
青蓮居士——李 白(唐代大詩人);
耐辱居士——司空圖(唐詩人);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詩人);
六一居士——歐陽修(北宋文學家);
東坡居士——蘇 軾(北宋文學家);
淮海居士——秦 觀(北宋詞人);
後山居士——陳師道(北宋女詩人);
斜川居士——蘇 過(北宋文學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詞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詩人);
蘆川居士——張元幹(南宋詞人);
灌園居士——計有功(南宋文學家);
石湖居士——範成大(南宋詩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詩人);
於湖居士——張孝祥(南宋詞人);
幽棲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詞人);
後村居士——劉克莊(南宋文學家);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無諍居士——劉 迎(金文學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畫家、文學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溫陵居士——李 贄(明文學家);
蓮溪居士——薛論道(明散曲家);
慎娛居士——李流芳(明文學家、畫家);
柳泉居士——蒲鬆齡(清文學家);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學家)
王維(701-761),字摩詰.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後唐大詩人,號稱“詩聖”。
柳宗元,字子厚.
陸遊(1125-1209.11) 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
白居易(前772--前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詩人.
陶淵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
溫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飛卿.
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陵.
韓 愈(768~824),字退之.
李煜 (937-978)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駱賓王(約640~684)唐代詩人。字觀光.
沈佺期(約656~約714或715),唐代詩人。字雲卿。
張籍(768-830?),字文昌.
張九齡(673-740) 一名博物,字子壽.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
司空曙(約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
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
袁枚生平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
晚年自號蒼山居士.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
蘇轍(1039年-1112年) 字子由,晚年自號穎濱遺老。
元稹,字微之.
蘇洵 號老泉 字明允.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從小立誌的名人有誰並注明實例
老翁拜師
——立誌不怕遲
明代的李贄,小時候家裏很窮,但是一直都刻苦好學,他說讀書人要有“超然誌氣,求師問友於四方”。他到北京之後,已經是一個老人了,聽說澹園老人焦弘對《易經》很有研究,就去拜焦弘為師。比他年輕 15歲的焦弘很感動,與他成了忘年之交。李贄跟著焦弘學習《易經》,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和研究,終於把難以理解的《易經》學得很透徹。李贄59歲那年,單身來到湖北麻城,在一所寺院裏住下來,專心攻讀,發憤學習。從儒家經典到佛教經文,從曆史名著到文學作品,他都認真地研讀。他不光讀書,還批書寫書,寫了30多種著作。連李贄自己都說,當時已經“忘全其地之為楚,身之為孤,人之為老,須盡白而發盡禿也”。
李贄 70歲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詩《讀書樂》,最後兩句是:“寸陰可惜,豈敢從客”。表達了他雖已古稀之年,但決不浪費光陰錯過時間的勤勉精神。
戈爾德一生的目標
——立誌以後要腳踏實地才可以實現
有一個叫作戈爾德的人,他給自己設計了一張《一生的誌願》的表,表中按照各個階段確立了 127個目標:到尼羅河探險;登喜馬拉雅山;駕馭大象、駱駝;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曆山大一世走過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機;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著作;譜寫一部樂曲;寫一本書;遊覽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結婚生孩子;參觀月球……當時他隻有15歲。
戈爾德把他的目標每一項都編上號,然後有步驟地一個一個去實現,等到他 59歲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106個目標。他幾乎爭取每年都完成一項計劃,但也不斷地添加新的目標,向自己提出挑戰。他堅信,有一天他可以實現所有的目標,直到最後一個。
一個人不怕立下太多的誌向,但是一定要有把誌向實現的信心和勇氣,要腳踏實地地一個個去做,總有實現的時候,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目標。
左思矢誌不渝
——實現誌向要有恒心
西晉文學家左思少年的時候讀了張衡的《兩京賦》,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決心撰寫《三都賦》。陸機聽說以後拍掌大笑,說左思年紀輕輕,又粗俗不堪,居然妄想作《三都賦》這樣的鴻篇巨著,簡直是笑話。就算寫成了,也隻是一文不值的一堆廢紙,隻配用來蓋酒壇子。
左思根本不理會陸機的羞辱,毅然投入寫作,他多次登門求教於曾經遊曆過岷地的張載,以熟悉當地的山川、物產、風俗,並親自作了大量的察訪,收集了各種資料,然後全力寫作。他在家裏到處都放滿了紙和筆,甚至連籬笆邊廁所裏也有,以便自己可以隨時記下想起來的好詞句。
左思花費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寫作、整理和修改,終於完成了《三都賦》。他送去給陸機看,陸機手捧《三都賦》,又驚訝又慚愧,對左思佩服得五體投地。
聖西門的偉大誌向
——立誌要高遠
法國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出身於貴族家庭,從小就立下了遠大的誌向。為了激勵自己,他要求家裏的仆人每天清晨都對他說:“起來吧!偉大的事業在等著你呢。”以此來催促自己早起學習和鍛煉。
在聖西門 19歲的時候就以誌願兵的身份遠赴美國的獨立戰爭,23歲戴著勳章和上校的軍銜回國,不久被任命為法國東方要塞麥次的衛戍司令。解除軍職以後,聖西門到歐洲各地考察,產生了要在世界消滅貧困和增加“貧苦階級”的物質文化福利的理想。於是,他開始一個心思地投入了這項偉大的事業中去。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聖西門主動放棄了伯爵的頭銜。他埋頭著書立說,明確地提出了空想社會主義的主張,還著手進行過一些社會實驗。
當然,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聖西門關於理想社會的設想根本不可能實現,但是他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為後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但聖西門一生都在為謀求人類社會的進步、為“貧窮階級”謀福利而努力,為後世的人所敬仰。
漫遊世界
——為了誌向而不怕艱難困苦
20世紀30年代,上海青年潘德明,徒步環球旅行,曆時7年。
潘德明出生於浙江湖州一個成衣匠家庭,他從小酷愛體育,“夙抱壯誌,欲作世界漫遊”。因此,他潛心鑽研外語,閱讀世界地理和旅遊書籍,為環遊世界做了準備。
1930年6月18日,《申報》報道“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的消息,潘德明聞訊後立即報名參加,開始步行團有8人,等到了越南之後,就隻剩下他一個人了。旅行途中他曆盡艱險,他曾經三次遇虎,1932年初,他穿越1380裏的沙漠去利雅得時,因為缺水而昏迷,幸好遇到一個駱駝隊才獲救。1937年7月,潘德明戰勝艱難險阻,環遊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終於回到了祖國的雲南西雙版納。
“為了中華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