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人物分析
《紅樓夢》中,“世外仙姝寂寞林”與“山中高士晶瑩雪”是美的雙璧。黛玉的美是一種感性而詩意的存在,寶釵的美則一種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長期以來,在《紅樓夢》所塑造的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中,寶釵無疑是最難定性的一個,人們無法簡單的將她劃入“好人”或“壞人”的行列。她既是“無情”的,也是“動人”的。從“人”的角度講,她遵從著她認可的道德、信念、理想,與時俯仰地活著。從藝術魅力上說,她性格的多麵性引起了從未停止的爭論,成為文學史上“反角正寫”的經典。從思想意義上看,寶釵的形象對作品主題的表現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寶釵動人的一麵代表著封建禮教“溫情”、“美好”的表象,是極具誘惑力的。但讀者可以通過寶玉對她由昵而敬之到棄之而去的過程,領悟到了所謂世俗理想的本質,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後,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是相當耐人尋味的一節。占花名兒抽簽時,黛玉抽得一支“風露清愁”的芙蓉花簽,芙蓉花也即蓮花。寶釵掣得的是牡丹花簽,詩雲:“任是無情也動人”。作者為什麼選擇這兩種花來分別比喻兩人呢?我們可以從宋代周敦頤所寫的影響深遠的《愛蓮說》中找到答案:“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蓮花與牡丹的這種對比正契合了作者對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寶釵代表著那個時代備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廣受好評,正如人們對牡丹的愛,是“宜乎眾矣”。但作者對此卻是不屑的,他獨愛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開了眾多稱頌牡丹的詩句,單挑了全唐詩中唯一說牡丹無情的詩來配寶釵,無疑是饒有深意的。
一、寶釵的“動人”
在“花招繡帶,柳拂香風”的大觀園,黛玉、寶釵無疑是美中魁首。相對於“嬌襲一身之病”的黛玉來說,寶釵的健康美又要略勝一籌。她“臉若銀盆,眼若水杏,唇不點而丹,眉不畫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怪不得寶玉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竅,被黛玉譏為“呆雁”。曹雪芹把寶釵的美表現為一種雍容嫻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審美標準看來,代表的是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正與她的“安分隨時”的性格相契合。
論才情,她也堪與黛玉比肩。黛玉是靈氣充溢的“仙才”,而寶釵則是“全才”。她經史子集融彙貫通,詩詞歌賦博采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元人百種”也多有涉獵。她能隨意道出《唐詩品彙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來,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之語。除此之外,她對畫論也卓有識見,談及顏料畫具嫻熟諳曉;醫學藥理知之甚篤,經驗豐富言之成理,甚至於參禪悟機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謂博學雜收無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為她的“動人”憑添了優雅智性的神韻。
然而,才、貌並不是寶釵的最動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現的,是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練達”之動人。在這方麵,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古語雲:“事上諂者,臨下必驕”,而寶釵竟可以兩全,以至賈府上下,無有不說她好的。連深愛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贈了黛玉一句:“莫怨東風當自嗟。”黛玉放縱著閨閣知識分子特有的感情,寫詩作畫,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紓放著她的性靈。而寶釵則秉持世俗的理智,謹守封建婦德,幾乎放棄個人的感情和追求,盡心盡力地維持著封建時代貴族女子正統風範,一步一步實現她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國才,妻有停機德。這也是封建時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寶釵的所有人情練達都因這個最終理想而帶了明顯的功利色彩,將純情少女本該有的朝氣和靈性完全掩蓋了。但在統治者眼裏,寶釵的品行卻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動人的。
二、寶釵的無情
《紅樓夢》中,黛玉是最為感性的人物,她遊離於世俗之外,隻管詩意的活著。而寶釵卻是最理性的人物,她是現實的活著,努力於“做人”而非“做詩”。理性的冷靜不僅使寶釵在活色生香的大觀園兀顯了“品格端方”的大家儀態,也給她籠上了“無情”的色彩。
寶釵的無情首先表現在對待自己的情感上。在第三十四回,她去探望受笞的寶玉,情切之下說道:“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今日。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了,心裏也-……”剛說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說得急了,不覺就紅了臉。這處描寫是最傳神的。寶釵畢竟是個懷春少女,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和行事哲學使她不得不將自然的情感欲望深深地隱藏起來。而潛意識中的至情所在,卻不是森嚴的禮教和嚴苛的自律能抵製的了得,所以在某些場合,寶釵的真情就會不經意地流露出來。當然這種“失態”會很快被她根深蒂固的理性發覺並製止。她慣於“裝愚守拙”,“一問搖頭三不知,事不關己不開口”,寧可泯滅自然天性,生生將自己變成一個隨時俯仰,隨俗媚俗的“木美人”。這般毀心棄性,喪失自我,已不是一句“無情”所能負載。它既是她個人人格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整個人性的悲哀。
在對待他人方麵,寶釵的冷靜與理智也很令人驚異。“悍婦”如王夫人,尚且對逼死金釧感到不安;無惡不作的“薛呆子”也對好友的“冷遁”感到傷心。而青春年少的寶釵在這兩件事上的反應卻是無比冷靜,她沒有表現出一點人性的憐憫和同情,隻想著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頓跟隨哥哥的家人。滴翠亭外,她以“金蟬脫殼”之計全身而退,遠離了禍患,卻是以犧牲無辜的黛玉為代價,讓黛玉在一眾下人中更失人心。如果說明哲保身尚有可原,這等損人利己行徑已徹底暴露了她人性中虛偽冷酷的陰影。封建禮教所期望她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鮮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憐而可卑的本質。
甚至對待至情至性的個人情感,寶釵也能做到“無情”。她的一生並不是為戀愛而來,而是為一場理想的婚姻而來。所以在理智與情感的對峙中,她總能將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呈現出“無情”的淑儀風範。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寶黛之間的愛情,卻仍能置若惘聞。她的確常常巧妙地排擠黛玉,但更多的是出於利益的考慮。在那場轟轟烈烈的騙婚鬧劇中,她任由家長將嫁衣披在自己身上,居然沒有發出一點聲息。以至當她已身為寶玉的合法妻子,而寶玉卻以眾所周知的方式懷念黛玉時,她所想到的也隻是如何才能使他恢複正常的心智,以考取功名,讓她得到夢寐以求的夫貴妻榮的結局。怎奈寶玉是情根深種,“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失去了人生最後的慰籍,他終於也遁卻了紅塵。留下寶釵,獨自品味著“金玉良緣終悲苦,琴邊衾裏總無緣”的淒涼。
三、寶釵與黛玉、熙鳳的對比
大觀園裏,最“動人”的莫過於釵黛二人。寶釵的美貌多才使人自然而然地將她與黛玉進行對比,但她以自己的“無情”區別於黛玉。如果說林黛玉體現了曹雪芹精神上的理想追求,薛寶釵便是他世俗理想的具體化。這樣理解就能明白,寶玉愛黛玉而娶寶釵是必然的。釵黛兩人性格的矛盾,實際上反映了作者內心的一種彷徨。一方麵,他反叛自己出身的階級,以及這個階級所代表的道德觀念。另一方麵,他對這個階級並非沒有一點留戀。他在進退之間無法決斷。隻有當他終於掙脫了寶釵精心編織的溫柔鄉後,他的理想才能得到最終的升華。所以,寶釵的形象對作品思想意義的深化,起著比黛玉更為重要的作用。換句話來說,寶釵“動人”的一麵越突出,寶玉最後取黛舍釵的思想意義就越大。
寶釵對舊式大家庭的管理能力和心計又會使人想到王熙鳳。但寶釵又以她的“動人”區別於王熙鳳。使寶釵這個形象更具魅力的是,她的無情並沒有表現得像王熙鳳一樣赤裸裸,她的冷酷與勢利是完美地掩藏在大家閨秀的優雅中的。因此盡管她與王熙鳳有著許多本質相似之處,賈府上下卻從來沒有人拿她們對比。生長在類似的家庭環境裏,使寶釵和鳳姐一樣,養成了算度精確的習慣。但王熙鳳的目光顯然要短淺得多,以致給人以吃人不吐骨頭的惡劣印象,為自己種下禍根。寶釵是懂得“小惠全大體”的,她不但能確保統治者的利益,而且能使上下人等“歡聲鼎沸”。這種精妙的技巧,正是寶釵寓無情於動人中的具體表現。
紅樓一夢悲金悼玉。作為傳統道德的信奉者和追隨者,寶釵雖想實竭力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爭取理想的婚姻生活,但最終還是難脫羅網,成為禮教的殉葬者。薛寶釵的悲劇是整個時代的悲劇:她恪守封建禮教的信條,卻仍難免成為禮教供桌上的犧牲品。這是強弩之末和末世輝煌的矛盾,體現曆史更替時期人們的茫然和困頓。找不到合適的生存方式和行為標準,就不可能擺脫命運的悲劇結局。
紅樓夢中薛寶釵人物形象分析
藝術形象
薛寶釵是中國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她是寶、黛、釵愛情悲劇的主人公之一,而且還在於這一藝術形像所蘊含的豐富內容,以及這一形像的創新性。
對於薛寶釵這一人物形像,曆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則尊林而抑薛。曆代所引鄒弢與其友許伯謙因爭論激烈而“幾揮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狹窄,愛使小性兒,而寶釵端莊穩重,溫柔敦厚,豁達大度。有人則認為,寶釵性冷無情,虛偽奸險,是個“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則固然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原因,同時也說明這一形像的複雜性、豐富性和描寫的客觀性。那麼,到底怎樣看待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須摒棄個人的偏見和愛惡,而從作品的描寫刻畫中進行具體分析。
人物刻畫
從《紅樓夢》對薛寶釵的描寫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寶釵形像,是封建社會中一位典型的標準的淑女。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現為她是封建禮教忠誠的信仰者、自覺的執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複雜的、豐富多彩的。
薛寶釵一出場,作者就描寫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著“不見奢華,惟覺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麗”;“罕言寡語,人謂裝愚;隨分從時,自雲守拙。”這就概括地寫出了她謹守封建禮教,順應環境的個性特點,勾勒了一個封建淑女的輪廓。
這個人物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她忠誠地信奉封建禮教;特別是強加在婦女身上的奴隸道德。她曾多次規勸賈寶玉走“仕途經濟”、“立身揚名”之道,以至引起賈寶玉的極大反感,說她說的是“混帳話”,並說“好好的一個清白女子,也學的沽名釣譽,入了國賊祿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雲進行“女子無才便是德”、“總以貞靜為主”之類的封建說教。這些都足以說明,在大觀園的貴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統思想、封建道德觀念毒害比較深的一個。但是也不能因此將她與賈政、王夫人、王熙鳳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說成封建統治者。她雖然屬於“主子”的陣營,但是,她不但談不上什麼統治權力,而且,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少女,連自己的命運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聽從封建家長的擺布。一方麵是“主子”,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另一方麵,又處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之下,這就是薛寶釵社會關係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會地位,決定了她的思想性格與賈政、王夫人、鳳姐等的本質區別。那種將薛寶釵與賈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觀點是錯誤的。
性格特點
薛寶釵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很世故,即很會做人和處世。在賈府這個派係複雜、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麵抱取“事不關己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另一方麵,她又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和各方麵的人保持著一種親切自然、合宜得體的關係;正如脂評所說:“待人接物不親不疏,不遠不近,可厭之人末見冷淡之態,形諸聲色;可喜之人亦未見醴密之情,形諸聲色。”而在這種貌似不偏不倚的處世態度中,她特別注意揣摩和迎合賈府統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們的好感,而對於被人瞧不起的趙姨娘等人,也未嚐表現出冷淡和鄙視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賈府上上下下各種人等的稱讚。賈母誇她“穩重和平”;從不稱讚別人的趙姨娘也說她“展洋大方”。就連小丫頭們,也多和她親近。
在薛寶釵的性格中,確實也有虛偽和矯情的一麵。她喜歡討好人和奉承人。賈母要給她做生日,問她愛聽什麼戲,愛吃什麼東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歡熱鬧戲文,愛吃甜爛食物,就按賈母平時的愛好回答。她還當著麵奉承過賈母。她說:“我來了這麼幾年,留神看起來,風丫頭憑她怎麼巧,也巧不過老太大去。”結果是賈母大誇獎她:“提起姊妹”,“從我們家四個女孩兒算起,全不如寶丫頭。”金釧兒投井自殺後,王夫人心裏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說:金釧不會自殺;如果真是自殺,也不過是個糊塗人,死了也不為可惜,多賞幾兩銀子就是了。王夫人說,不好把準備給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來給死者妝裹,怕她忌諱,薛寶釵就自動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來交給王夫人。這—段文字不但是寫她討好王夫人,而且還顯示出這個封建主義的信奉者是怎樣的冷酷無情。“壽怡紅群芳開夜宴”那一回,寫她掣得的酒令牙簽上畫著牡丹,上有午句詩:“任是無情也動人”。按照封建社會的標準,薛寶釵被稱做群芳之冠,但又說“無情”。“無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實行者;“也動人”,卻不過說她的貌美。丸說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熱心人的意思。但“無情”和非熱心並不等於奸險。水亭撲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機。但其目的是讓小紅、墜兒以為她沒有所見那些私情話,並非有意嫁禍林黛玉。借衣金訓,也並非有意識讓王夫人嫌棄林黛玉。她這樣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義的明哲保身的哲學,自然也就表現了她的虛偽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現出來的虛偽,主要是由於封建道德本身的虛偽。她的頭腦裏浸透了封建主義思想,她是一個忠實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淑女。她認為按封建道德規範去做是天經地義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備。人有說薛寶釵是“大奸不奸,大盜不盜”,恐伯就是指的她對封建道德的忠實情奉和執行;因為這種道德本身就是虛偽的。她得到了賈府上下的放心,並最後被選擇為寶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這種性格和環境相適應的自然的結果,而不應當簡單地看作是由於她或者薛姨媽的陰謀詭計的勝利。那種認為薛寶釵的一切活動都是有意識地有計劃地爭奪寶玉的看法,既不得合書中的描寫,又縮小了這一人物的思想意義。事實上,她的性格特點並非奸險,並非事事時時處處都有心機,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統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樣渾然不覺。那樣如魚得水。人們從她身上看到的虛偽正是封建道德虛偽的體現。薛寶釵的有心機與鳳姐的兩麵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薛寶釵性格的複雜性和豐富性,還表現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處事周到,辦事公平,關心人,體貼人,幫助人。一次,襲人想央求湘雲替她做點針線活,寶釵知道後,馬上對她講明史湘雲“在家裏一點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來了就說累得慌”的苦衷,責怪她“怎麼一時半刻不會體貼人”,並主動接去了要湘雲做的活計。還有一次,湘雲要開社作東,寶釵因伯她花費引起她嬸娘報怨,便資助她辦了螃蟹宴。因此,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經真心地這樣稱讚寶釵:“這些姐妹們,再沒有一個比寶姐姐好的,可惜我們不是一個娘養的——我但凡有這樣一個親姐姐,就是沒了父母,也是沒妨礙的。”對於寄人籬下的林黛玉,家境貧寒的邢岫煙,也都給過種種幫助。即使對大觀園的下人,她也能體貼他們的起早睡晚,終年辛苦的處境,為他們籌劃一點額外的進益。
作者原詣
作者塑造薛寶釵這個形像,絕非僅僅寫出一個沽名釣譽的國賊祿鬼和八麵玲瓏的勢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個虛偽奸隱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個標準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寶釵這個形像中,寄托著作者複雜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讚美這位美麗少女的聰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劇命運;又痛惜她奴隸般地信奉封建禮教,批判她“隨分從時”的處世哲學。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個品格端莊,容貌美麗,才華出眾,學識淵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禮教所毒害以至毀滅的過程。正因為如此,作者對薛寶釵性格的發掘,並沒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細膩的筆觸,多方麵地展現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與陳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間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統一。這就是薛寶釵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點。作者對這個根本特點表現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對這個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殘,便愈是尖銳地批判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在對封建社會批判的深刻性上,這一形像並不比賈寶玉、林黛玉的形像差,隻不過前者的毀滅是叛逆者的悲劇,後者的毀滅是殉道者的悲劇。然而,他們都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薛寶釵的悲劇雖然不值得人們同情,但它所顯示的批判意義卻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橫絕一代的卓識,正表現在這裏,作者塑造薛寶釵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現在這裏。隻有從這個根本特點出發,才能真正認識這二藝術形像。
《紅樓夢》在塑造人物形像時,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進行反複描寫和刻畫,以使其突出鮮明外,還繞圍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開其他方麵的描寫和刻畫,使人物性格更加複雜和豐富。薛寶釵的形像也是這樣塑造出來的。
博學多識
薛寶釵這個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為封建禮教的信奉者、執行者和殉道者這一基本點之外,她的性格還表現在其他許多方麵。
薛寶釵不僅品格端方,容貌美麗,而且天質聰慧,博學宏覽。幼年時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環境和聰慧的心靈,造成她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廣博的知識。她對文學、藝術、曆史、醫學以至諸子百家、佛學經典,都有廣泛的涉獵和淵博的知識,連以“雜學旁收”著稱的賈寶玉也遠非所及。如元妃歸省時,對寶玉詩中“綠玉”改“綠臘”的指點,以及對湘雲問“棔”樹的解釋。她對藝術創作有著深刻的理解,發表過精辟的見解。如她在論畫時指出,藝術家在創作前必須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對素材進行精當的剪裁和處理,才能達到真實地再現生活的目的;她在詩歌創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見”,“不與人同”,“要命意新奇,另開生麵”,她反對跟著別人腳蹤走去的摹擬和模仿的見解,無疑是頗有見地的。顯然,在這些地方,作者是將自己對藝術的獨到見解賦予了這位才華出眾的少女。
她自己的詩歌創作,也頗具特色。在大觀園的詩人中,隻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詩歌比賽中,她是經常奪冠的。她的詩構思新穎,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渾厚的風格。這樣,作者又賦予薛寶釵的形像以濃鬱的書卷氣和優美的詩人氣質。在這些地方,作者對她是讚賞的。
紅樓夢中薛寶釵屬於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蘅蕪素馨
薛寶釵堪稱封建淑女的典型,她謹守封建婦德,幾乎放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要求,近乎封建統治階級眼中的完人,體現著封建時代貴族女子正統的風範。她克己複禮才德兼備,冰雪聰明善解人意;貞淑嫻靜品格端方;沉著冷靜,遇事清醒;行為豁達,寬以待人;不輕視別人,而自身又永保尊嚴。她的美是一種雍容嫻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審美標準看來,恰是代表了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弘毅寬厚,清平和允。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倘若不是集賢良淑德於一身,在榮國府這樣一個人事複雜、矛盾交錯的大家庭裏,寶釵是不會深得恩寵,獲得上上下下廣泛的喜愛與讚譽的。
“德言容工”四德俱全是封建禮教對女子的基本要求,寶釵品格端方、謹言慎行,舉止閑雅,針黹精熟,集賢淑於一身。在她心中“女子無才便是德,貞靜為主,女工居次,其餘詩詞不過是閨中遊戲”。她不僅以此為律,還常常用之規範別人,用心良苦。一句“珍重芳姿晝掩門”寫盡了這位豪門閨秀的蓄雅和自重。
寶釵冰雪聰明善解人意,在與周圍姊妹的相處中體現出一種長者般的風度。她善良真誠、細致體貼,她能在綺羅錦繡叢中,一片歡聲笑語背後,看出湘雲和岫煙的艱辛,私下裏勸襲人不要讓湘雲幫著做活計,幫岫煙拿回所當衣物;她也能在酒令中察覺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紗窗也沒有紅娘報”的失語,蘭言解疑癡,這旨在保護黛玉免受謗議的從旁點撥,讓黛玉深為感激,那一番女子“識禮守分”“得重於才”的說教,更是讓黛玉心下歎服。黛玉起初對寶釵是懷有敵意的,總認為她“待人極好”是“有心藏奸”。寶釵的善解人意和虛懷若穀,最終感動了黛玉,使其自覺錯怪了她,進而與之盡釋前嫌,互剖金蘭之語,“竟比他人好了十倍(49回)”。
虛懷若穀,寬以待人------這個名門淑媛必須的美德,被寶釵詮釋得淋漓盡致。對於別人的攻擊,不到實在忍無可忍,她都因顧全大局而不加以追究。黛玉曾心懷敵意,屢次拿話刻薄,寶釵總是裝沒聽見,不與計較。麵對惡嫂金桂尋釁滋事,寶釵隨其母前往勸解,雖說是絲絲入情、句句在理,可她的一腔善意反倒遭來金桂的羞辱譏諷。雖是羞憤難當,卻因心痛其母而忍氣吞聲、寬容大度、大事化小,這般氣度,也隻有大家閨秀才得如此(83回)。
寶釵遇事沉著冷靜頭腦清醒,考慮事情合理且周全。為寡母分憂解勞,是恭順良孝的寶釵十分著意的。呆霸王薛蟠調情遭苦打之後,薛姨媽又是心疼又是發恨,情急之下欲告訴王夫人遣人尋拿柳湘蓮。沉著冷靜、是非分明、通情達理的寶釵忙旁敲其母,語之其弊,一場將會給薛家造成“仗勢欺人”之惡名的風波就這樣被寶釵化解在隻言片語之間了(47回)。再如薛蟠偶外出作買賣,薛姨媽猶豫不決,與寶釵商議,寶釵一番入情入理的話熨貼了母親的不安。由此看來,寶釵不似薛家幼女,反倒象薛家軍師,許多棘手之事,似乎都是經過了她的冷靜點撥而得以妥善解決。
寶釵理財治家,通曉庶務也是高人一等。與鳳姐的幹練潑辣、手腕加淫威相比,寶釵理家則是威而不露,從時而發,她深諳“幸於始者怠其終,繕其辭者嗜其利”,提出了使大家都滿意的方案,“小惠全大體”,順乎時勢,合乎人心,眾人心服口服,熙鳳也暗自佩服。
寶釵不僅是“四德”皆備,而且才識過人。經史子集融彙貫通,詩詞歌賦博采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元人百種”也多有涉獵,學問自是十分紮實頗見功底。她能隨意道出《唐詩品彙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來,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手拈來《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之語,甚至於今已佚失的《姬子》之句“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界者……”背之也是朗朗上口。除此之外,她的畫論卓有識見,談及顏料畫具嫻熟諳曉;醫學藥理知之甚篤,經驗豐富言之成理;甚至於參禪悟機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娓娓而談,滔滔不絕。
薛寶釵入都是為了待選“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讚善之職”的,她具備了封建社會女子最完備的美德,奔的是封建社會女子最高的出路。
怎麼樣評價《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形象?
《紅樓夢》中,“世外仙姝寂寞林”與“山中高士晶瑩雪”是美的雙璧。黛玉的美是一種感性而詩意的存在,寶釵的美則一種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長期以來,在《紅樓夢》所塑造的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中,寶釵無疑是最難定性的一個,人們無法簡單的將她劃入“好人”或“壞人”的行列。她既是“無情”的,也是“動人”的。從“人”的角度講,她遵從著她認可的道德、信念、理想,與時俯仰地活著。從藝術魅力上說,她性格的多麵性引起了從未停止的爭論,成為文學史上“反角正寫”的經典。從思想意義上看,寶釵的形象對作品主題的表現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寶釵動人的一麵代表著封建禮教“溫情”、“美好”的表象,是極具誘惑力的。但讀者可以通過寶玉對她由昵而敬之到棄之而去的過程,領悟到了所謂世俗理想的本質,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後,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是相當耐人尋味的一節。占花名兒抽簽時,黛玉抽得一支“風露清愁”的芙蓉花簽,芙蓉花也即蓮花。寶釵掣得的是牡丹花簽,詩雲:“任是無情也動人”。作者為什麼選擇這兩種花來分別比喻兩人呢?我們可以從宋代周敦頤所寫的影響深遠的《愛蓮說》中找到答案:“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蓮花與牡丹的這種對比正契合了作者對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寶釵代表著那個時代備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廣受好評,正如人們對牡丹的愛,是“宜乎眾矣”。但作者對此卻是不屑的,他獨愛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開了眾多稱頌牡丹的詩句,單挑了全唐詩中唯一說牡丹無情的詩來配寶釵,無疑是饒有深意的。
一、寶釵的“動人”
在“花招繡帶,柳拂香風”的大觀園,黛玉、寶釵無疑是美中魁首。相對於“嬌襲一身之病”的黛玉來說,寶釵的健康美又要略勝一籌。她“臉若銀盆,眼若水杏,唇不點而丹,眉不畫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怪不得寶玉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竅,被黛玉譏為“呆雁”。曹雪芹把寶釵的美表現為一種雍容嫻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審美標準看來,代表的是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正與她的“安分隨時”的性格相契合。
論才情,她也堪與黛玉比肩。黛玉是靈氣充溢的“仙才”,而寶釵則是“全才”。她經史子集融彙貫通,詩詞歌賦博采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元人百種”也多有涉獵。她能隨意道出《唐詩品彙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來,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之語。除此之外,她對畫論也卓有識見,談及顏料畫具嫻熟諳曉;醫學藥理知之甚篤,經驗豐富言之成理,甚至於參禪悟機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謂博學雜收無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為她的“動人”憑添了優雅智性的神韻。
然而,才、貌並不是寶釵的最動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現的,是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練達”之動人。在這方麵,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古語雲:“事上諂者,臨下必驕”,而寶釵竟可以兩全,以至賈府上下,無有不說她好的。連深愛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贈了黛玉一句:“莫怨東風當自嗟。”黛玉放縱著閨閣知識分子特有的感情,寫詩作畫,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紓放著她的性靈。而寶釵則秉持世俗的理智,謹守封建婦德,幾乎放棄個人的感情和追求,盡心盡力地維持著封建時代貴族女子正統風範,一步一步實現她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國才,妻有停機德。這也是封建時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寶釵的所有人情練達都因這個最終理想而帶了明顯的功利色彩,將純情少女本該有的朝氣和靈性完全掩蓋了。但在統治者眼裏,寶釵的品行卻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動人的。
二、寶釵的無情
《紅樓夢》中,黛玉是最為感性的人物,她遊離於世俗之外,隻管詩意的活著。而寶釵卻是最理性的人物,她是現實的活著,努力於“做人”而非“做詩”。理性的冷靜不僅使寶釵在活色生香的大觀園兀顯了“品格端方”的大家儀態,也給她籠上了“無情”的色彩。
寶釵的無情首先表現在對待自己的情感上。在第三十四回,她去探望受笞的寶玉,情切之下說道:“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今日。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了,心裏也-……”剛說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說得急了,不覺就紅了臉。這處描寫是最傳神的。寶釵畢竟是個懷春少女,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和行事哲學使她不得不將自然的情感欲望深深地隱藏起來。而潛意識中的至情所在,卻不是森嚴的禮教和嚴苛的自律能抵製的了得,所以在某些場合,寶釵的真情就會不經意地流露出來。當然這種“失態”會很快被她根深蒂固的理性發覺並製止。她慣於“裝愚守拙”,“一問搖頭三不知,事不關己不開口”,寧可泯滅自然天性,生生將自己變成一個隨時俯仰,隨俗媚俗的“木美人”。這般毀心棄性,喪失自我,已不是一句“無情”所能負載。它既是她個人人格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整個人性的悲哀。
在對待他人方麵,寶釵的冷靜與理智也很令人驚異。“悍婦”如王夫人,尚且對逼死金釧感到不安;無惡不作的“薛呆子”也對好友的“冷遁”感到傷心。而青春年少的寶釵在這兩件事上的反應卻是無比冷靜,她沒有表現出一點人性的憐憫和同情,隻想著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頓跟隨哥哥的家人。滴翠亭外,她以“金蟬脫殼”之計全身而退,遠離了禍患,卻是以犧牲無辜的黛玉為代價,讓黛玉在一眾下人中更失人心。如果說明哲保身尚有可原,這等損人利己行徑已徹底暴露了她人性中虛偽冷酷的陰影。封建禮教所期望她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鮮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憐而可卑的本質。
甚至對待至情至性的個人情感,寶釵也能做到“無情”。她的一生並不是為戀愛而來,而是為一場理想的婚姻而來。所以在理智與情感的對峙中,她總能將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呈現出“無情”的淑儀風範。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寶黛之間的愛情,卻仍能置若惘聞。她的確常常巧妙地排擠黛玉,但更多的是出於利益的考慮。在那場轟轟烈烈的騙婚鬧劇中,她任由家長將嫁衣披在自己身上,居然沒有發出一點聲息。以至當她已身為寶玉的合法妻子,而寶玉卻以眾所周知的方式懷念黛玉時,她所想到的也隻是如何才能使他恢複正常的心智,以考取功名,讓她得到夢寐以求的夫貴妻榮的結局。怎奈寶玉是情根深種,“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失去了人生最後的慰籍,他終於也遁卻了紅塵。留下寶釵,獨自品味著“金玉良緣終悲苦,琴邊衾裏總無緣”的淒涼。
三、寶釵與黛玉、熙鳳的對比
大觀園裏,最“動人”的莫過於釵黛二人。寶釵的美貌多才使人自然而然地將她與黛玉進行對比,但她以自己的“無情”區別於黛玉。如果說林黛玉體現了曹雪芹精神上的理想追求,薛寶釵便是他世俗理想的具體化。這樣理解就能明白,寶玉愛黛玉而娶寶釵是必然的。釵黛兩人性格的矛盾,實際上反映了作者內心的一種彷徨。一方麵,他反叛自己出身的階級,以及這個階級所代表的道德觀念。另一方麵,他對這個階級並非沒有一點留戀。他在進退之間無法決斷。隻有當他終於掙脫了寶釵精心編織的溫柔鄉後,他的理想才能得到最終的升華。所以,寶釵的形象對作品思想意義的深化,起著比黛玉更為重要的作用。換句話來說,寶釵“動人”的一麵越突出,寶玉最後取黛舍釵的思想意義就越大。
寶釵對舊式大家庭的管理能力和心計又會使人想到王熙鳳。但寶釵又以她的“動人”區別於王熙鳳。使寶釵這個形象更具魅力的是,她的無情並沒有表現得像王熙鳳一樣赤裸裸,她的冷酷與勢利是完美地掩藏在大家閨秀的優雅中的。因此盡管她與王熙鳳有著許多本質相似之處,賈府上下卻從來沒有人拿她們對比。生長在類似的家庭環境裏,使寶釵和鳳姐一樣,養成了算度精確的習慣。但王熙鳳的目光顯然要短淺得多,以致給人以吃人不吐骨頭的惡劣印象,為自己種下禍根。寶釵是懂得“小惠全大體”的,她不但能確保統治者的利益,而且能使上下人等“歡聲鼎沸”。這種精妙的技巧,正是寶釵寓無情於動人中的具體表現。
紅樓一夢悲金悼玉。作為傳統道德的信奉者和追隨者,寶釵雖想實竭力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爭取理想的婚姻生活,但最終還是難脫羅網,成為禮教的殉葬者。薛寶釵的悲劇是整個時代的悲劇:她恪守封建禮教的信條,卻仍難免成為禮教供桌上的犧牲品。這是強弩之末和末世輝煌的矛盾,體現曆史更替時期人們的茫然和困頓。找不到合適的生存方式和行為標準,就不可能擺脫命運的悲劇結局。
《紅樓夢》中薛寶釵是怎樣一個人?
任是無情也動人
——薛寶釵人物形象分析
?? 《紅樓夢》中,“世外仙姝寂寞林”與“山中高士晶瑩雪”是美的雙璧。黛玉的美是一種感性而詩意的存在,寶釵的美則一種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長期以來,在《紅樓夢》所塑造的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中,寶釵無疑是最難定性的一個,人們無法簡單的將她劃入“好人”或“壞人”的行列。她既是“無情”的,也是“動人”的。從“人”的角度講,她遵從著她認可的道德、信念、理想,與時俯仰地活著。從藝術魅力上說,她性格的多麵性引起了從未停止的爭論,成為文學史上“反角正寫”的經典。從思想意義上看,寶釵的形象對作品主題的表現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寶釵動人的一麵代表著封建禮教“溫情”、“美好”的表象,是極具誘惑力的。但讀者可以通過寶玉對她由昵而敬之到棄之而去的過程,領悟到了所謂世俗理想的本質,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後,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
??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是相當耐人尋味的一節。占花名兒抽簽時,黛玉抽得一支“風露清愁”的芙蓉花簽,芙蓉花也即蓮花。寶釵掣得的是牡丹花簽,詩雲:“任是無情也動人”。作者為什麼選擇這兩種花來分別比喻兩人呢?我們可以從宋代周敦頤所寫的影響深遠的《愛蓮說》中找到答案:“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蓮花與牡丹的這種對比正契合了作者對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寶釵代表著那個時代備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廣受好評,正如人們對牡丹的愛,是“宜乎眾矣”。但作者對此卻是不屑的,他獨愛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開了眾多稱頌牡丹的詩句,單挑了全唐詩中唯一說牡丹無情的詩來配寶釵,無疑是饒有深意的。
??一、寶釵的“動人”
?? 在“花招繡帶,柳拂香風”的大觀園,黛玉、寶釵無疑是美中魁首。相對於“嬌襲一身之病”的黛玉來說,寶釵的健康美又要略勝一籌。她“臉若銀盆,眼若水杏,唇不點而丹,眉不畫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怪不得寶玉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竅,被黛玉譏為“呆雁”。曹雪芹把寶釵的美表現為一種雍容嫻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審美標準看來,代表的是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正與她的“安分隨時”的性格相契合。
?? 論才情,她也堪與黛玉比肩。黛玉是靈氣充溢的“仙才”,而寶釵則是“全才”。她經史子集融彙貫通,詩詞歌賦博采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元人百種”也多有涉獵。她能隨意道出《唐詩品彙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來,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之語。除此之外,她對畫論也卓有識見,談及顏料畫具嫻熟諳曉;醫學藥理知之甚篤,經驗豐富言之成理,甚至於參禪悟機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謂博學雜收無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為她的“動人”憑添了優雅智性的神韻。
?? 然而,才、貌並不是寶釵的最動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現的,是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練達”之動人。在這方麵,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古語雲:“事上諂者,臨下必驕”,而寶釵竟可以兩全,以至賈府上下,無有不說她好的。連深愛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贈了黛玉一句:“莫怨東風當自嗟。”黛玉放縱著閨閣知識分子特有的感情,寫詩作畫,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紓放著她的性靈。而寶釵則秉持世俗的理智,謹守封建婦德,幾乎放棄個人的感情和追求,盡心盡力地維持著封建時代貴族女子正統風範,一步一步實現她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國才,妻有停機德。這也是封建時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寶釵的所有人情練達都因這個最終理想而帶了明顯的功利色彩,將純情少女本該有的朝氣和靈性完全掩蓋了。但在統治者眼裏,寶釵的品行卻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動人的。
?? 二、寶釵的無情
?? 《紅樓夢》中,黛玉是最為感性的人物,她遊離於世俗之外,隻管詩意的活著。而寶釵卻是最理性的人物,她是現實的活著,努力於“做人”而非“做詩”。理性的冷靜不僅使寶釵在活色生香的大觀園兀顯了“品格端方”的大家儀態,也給她籠上了“無情”的色彩。
?? 寶釵的無情首先表現在對待自己的情感上。在第三十四回,她去探望受笞的寶玉,情切之下說道:“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今日。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了,心裏也-……”剛說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說得急了,不覺就紅了臉。這處描寫是最傳神的。寶釵畢竟是個懷春少女,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和行事哲學使她不得不將自然的情感欲望深深地隱藏起來。而潛意識中的至情所在,卻不是森嚴的禮教和嚴苛的自律能抵製的了得,所以在某些場合,寶釵的真情就會不經意地流露出來。當然這種“失態”會很快被她根深蒂固的理性發覺並製止。她慣於“裝愚守拙”,“一問搖頭三不知,事不關己不開口”,寧可泯滅自然天性,生生將自己變成一個隨時俯仰,隨俗媚俗的“木美人”。這般毀心棄性,喪失自我,已不是一句“無情”所能負載。它既是她個人人格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整個人性的悲哀。
?? 在對待他人方麵,寶釵的冷靜與理智也很令人驚異。“悍婦”如王夫人,尚且對逼死金釧感到不安;無惡不作的“薛呆子”也對好友的“冷遁”感到傷心。而青春年少的寶釵在這兩件事上的反應卻是無比冷靜,她沒有表現出一點人性的憐憫和同情,隻想著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頓跟隨哥哥的家人。滴翠亭外,她以“金蟬脫殼”之計全身而退,遠離了禍患,卻是以犧牲無辜的黛玉為代價,讓黛玉在一眾下人中更失人心。如果說明哲保身尚有可原,這等損人利己行徑已徹底暴露了她人性中虛偽冷酷的陰影。封建禮教所期望她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鮮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憐而可卑的本質。
?? 甚至對待至情至性的個人情感,寶釵也能做到“無情”。她的一生並不是為戀愛而來,而是為一場理想的婚姻而來。所以在理智與情感的對峙中,她總能將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呈現出“無情”的淑儀風範。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寶黛之間的愛情,卻仍能置若惘聞。她的確常常巧妙地排擠黛玉,但更多的是出於利益的考慮。在那場轟轟烈烈的騙婚鬧劇中,她任由家長將嫁衣披在自己身上,居然沒有發出一點聲息。以至當她已身為寶玉的合法妻子,而寶玉卻以眾所周知的方式懷念黛玉時,她所想到的也隻是如何才能使他恢複正常的心智,以考取功名,讓她得到夢寐以求的夫貴妻榮的結局。怎奈寶玉是情根深種,“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失去了人生最後的慰籍,他終於也遁卻了紅塵。留下寶釵,獨自品味著“金玉良緣終悲苦,琴邊衾裏總無緣”的淒涼。
?? 三、寶釵與黛玉、熙鳳的對比
?? 大觀園裏,最“動人”的莫過於釵黛二人。寶釵的美貌多才使人自然而然地將她與黛玉進行對比,但她以自己的“無情”區別於黛玉。如果說林黛玉體現了曹雪芹精神上的理想追求,薛寶釵便是他世俗理想的具體化。這樣理解就能明白,寶玉愛黛玉而娶寶釵是必然的。釵黛兩人性格的矛盾,實際上反映了作者內心的一種彷徨。一方麵,他反叛自己出身的階級,以及這個階級所代表的道德觀念。另一方麵,他對這個階級並非沒有一點留戀。他在進退之間無法決斷。隻有當他終於掙脫了寶釵精心編織的溫柔鄉後,他的理想才能得到最終的升華。所以,寶釵的形象對作品思想意義的深化,起著比黛玉更為重要的作用。換句話來說,寶釵“動人”的一麵越突出,寶玉最後取黛舍釵的思想意義就越大。
?? 寶釵對舊式大家庭的管理能力和心計又會使人想到王熙鳳。但寶釵又以她的“動人”區別於王熙鳳。使寶釵這個形象更具魅力的是,她的無情並沒有表現得像王熙鳳一樣赤裸裸,她的冷酷與勢利是完美地掩藏在大家閨秀的優雅中的。因此盡管她與王熙鳳有著許多本質相似之處,賈府上下卻從來沒有人拿她們對比。生長在類似的家庭環境裏,使寶釵和鳳姐一樣,養成了算度精確的習慣。但王熙鳳的目光顯然要短淺得多,以致給人以吃人不吐骨頭的惡劣印象,為自己種下禍根。寶釵是懂得“小惠全大體”的,她不但能確保統治者的利益,而且能使上下人等“歡聲鼎沸”。這種精妙的技巧,正是寶釵寓無情於動人中的具體表現。
?? 紅樓一夢悲金悼玉。作為傳統道德的信奉者和追隨者,寶釵雖想實竭力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爭取理想的婚姻生活,但最終還是難脫羅網,成為禮教的殉葬者。薛寶釵的悲劇是整個時代的悲劇:她恪守封建禮教的信條,卻仍難免成為禮教供桌上的犧牲品。這是強弩之末和末世輝煌的矛盾,體現曆史更替時期人們的茫然和困頓。找不到合適的生存方式和行為標準,就不可能擺脫命運的悲劇結局。
《紅樓夢》中的薛寶釵是個怎樣的人?
山中高士晶瑩雪 睿藻仙才淑儀風
---------封建淑女的典型
薛寶釵堪稱封建淑女的典型,她謹守封建婦德,幾乎放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要求,近乎封建統治階級眼中的完人,體現著封建時代貴族女子正統的風範。她克己複禮才德兼備,冰雪聰明善解人意;貞淑嫻靜品格端方;沉著冷靜,遇事清醒;行為豁達,寬以待人;不輕視別人,而自身又永保尊嚴。她的美是一種雍容嫻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審美標準看來,恰是代表了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弘毅寬厚,清平和允。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倘若不是集賢良淑德於一身,在榮國府這樣一個人事複雜、矛盾交錯的大家庭裏,寶釵是不會深得恩寵,獲得上上下下廣泛的喜愛與讚譽的。
“德言容工”四德俱全是封建禮教對女子的基本要求,寶釵品格端方、謹言慎行,舉止閑雅,針黹精熟,集賢淑於一身。在她心中“女子無才便是德,貞靜為主,女工居次,其餘詩詞不過是閨中遊戲”。她不僅以此為律,還常常用之規範別人,用心良苦。一句“珍重芳姿晝掩門”寫盡了這位豪門閨秀的蓄雅和自重。
寶釵冰雪聰明善解人意,在與周圍姊妹的相處中體現出一種長者般的風度。她善良真誠、細致體貼,她能在綺羅錦繡叢中,一片歡聲笑語背後,看出湘雲和岫煙的艱辛,私下裏勸襲人不要讓湘雲幫著做活計,幫岫煙拿回所當衣物;她也能在酒令中察覺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紗窗也沒有紅娘報”的失語,蘭言解疑癡,這旨在保護黛玉免受謗議的從旁點撥,讓黛玉深為感激,那一番女子“識禮守分”“得重於才”的說教,更是讓黛玉心下歎服。黛玉起初對寶釵是懷有敵意的,總認為她“待人極好”是“有心藏奸”。寶釵的善解人意和虛懷若穀,最終感動了黛玉,使其自覺錯怪了她,進而與之盡釋前嫌,互剖金蘭之語,“竟比他人好了十倍(49回)”。
虛懷若穀,寬以待人------這個名門淑媛必須的美德,被寶釵詮釋得淋漓盡致。對於別人的攻擊,不到實在忍無可忍,她都因顧全大局而不加以追究。黛玉曾心懷敵意,屢次拿話刻薄,寶釵總是裝沒聽見,不與計較。麵對惡嫂金桂尋釁滋事,寶釵隨其母前往勸解,雖說是絲絲入情、句句在理,可她的一腔善意反倒遭來金桂的羞辱譏諷。雖是羞憤難當,卻因心痛其母而忍氣吞聲、寬容大度、大事化小,這般氣度,也隻有大家閨秀才得如此(83回)。
寶釵遇事沉著冷靜頭腦清醒,考慮事情合理且周全。為寡母分憂解勞,是恭順良孝的寶釵十分著意的。呆霸王薛蟠調情遭苦打之後,薛姨媽又是心疼又是發恨,情急之下欲告訴王夫人遣人尋拿柳湘蓮。沉著冷靜、是非分明、通情達理的寶釵忙旁敲其母,語之其弊,一場將會給薛家造成“仗勢欺人”之惡名的風波就這樣被寶釵化解在隻言片語之間了(47回)。再如薛蟠偶外出作買賣,薛姨媽猶豫不決,與寶釵商議,寶釵一番入情入理的話熨貼了母親的不安。由此看來,寶釵不似薛家幼女,反倒象薛家軍師,許多棘手之事,似乎都是經過了她的冷靜點撥而得以妥善解決。
寶釵理財治家,通曉庶務也是高人一等。與鳳姐的幹練潑辣、手腕加淫威相比,寶釵理家則是威而不露,從時而發,她深諳“幸於始者怠其終,繕其辭者嗜其利”,提出了使大家都滿意的方案,“小惠全大體”,順乎時勢,合乎人心,眾人心服口服,熙鳳也暗自佩服。
寶釵不僅是“四德”皆備,而且才識過人。經史子集融彙貫通,詩詞歌賦博采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元人百種”也多有涉獵,學問自是十分紮實頗見功底。她能隨意道出《唐詩品彙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來,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手拈來《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之語,甚至於今已佚失的《姬子》之句“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界者……”背之也是朗朗上口。除此之外,她的畫論卓有識見,談及顏料畫具嫻熟諳曉;醫學藥理知之甚篤,經驗豐富言之成理;甚至於參禪悟機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娓娓而談,滔滔不絕。
薛寶釵入都是為了待選“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讚善之職”的,她具備了封建社會女子最完備的美德,奔的是封建社會女子最高的出路。
參考資料:[post.baidu.com]
淺談《紅樓夢》中薛寶釵的人物形象
山中高士晶瑩雪 睿藻仙才淑儀風
---------封建淑女的典型
薛寶釵堪稱封建淑女的典型,她謹守封建婦德,幾乎放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要求,近乎封建統治階級眼中的完人,體現著封建時代貴族女子正統的風範。她克己複禮才德兼備,冰雪聰明善解人意;貞淑嫻靜品格端方;沉著冷靜,遇事清醒;行為豁達,寬以待人;不輕視別人,而自身又永保尊嚴。她的美是一種雍容嫻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審美標準看來,恰是代表了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弘毅寬厚,清平和允。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倘若不是集賢良淑德於一身,在榮國府這樣一個人事複雜、矛盾交錯的大家庭裏,寶釵是不會深得恩寵,獲得上上下下廣泛的喜愛與讚譽的。
“德言容工”四德俱全是封建禮教對女子的基本要求,寶釵品格端方、謹言慎行,舉止閑雅,針黹精熟,集賢淑於一身。在她心中“女子無才便是德,貞靜為主,女工居次,其餘詩詞不過是閨中遊戲”。她不僅以此為律,還常常用之規範別人,用心良苦。一句“珍重芳姿晝掩門”寫盡了這位豪門閨秀的蓄雅和自重。
寶釵冰雪聰明善解人意,在與周圍姊妹的相處中體現出一種長者般的風度。她善良真誠、細致體貼,她能在綺羅錦繡叢中,一片歡聲笑語背後,看出湘雲和岫煙的艱辛,私下裏勸襲人不要讓湘雲幫著做活計,幫岫煙拿回所當衣物;她也能在酒令中察覺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紗窗也沒有紅娘報”的失語,蘭言解疑癡,這旨在保護黛玉免受謗議的從旁點撥,讓黛玉深為感激,那一番女子“識禮守分”“得重於才”的說教,更是讓黛玉心下歎服。黛玉起初對寶釵是懷有敵意的,總認為她“待人極好”是“有心藏奸”。寶釵的善解人意和虛懷若穀,最終感動了黛玉,使其自覺錯怪了她,進而與之盡釋前嫌,互剖金蘭之語,“竟比他人好了十倍(49回)”。
虛懷若穀,寬以待人------這個名門淑媛必須的美德,被寶釵詮釋得淋漓盡致。對於別人的攻擊,不到實在忍無可忍,她都因顧全大局而不加以追究。黛玉曾心懷敵意,屢次拿話刻薄,寶釵總是裝沒聽見,不與計較。麵對惡嫂金桂尋釁滋事,寶釵隨其母前往勸解,雖說是絲絲入情、句句在理,可她的一腔善意反倒遭來金桂的羞辱譏諷。雖是羞憤難當,卻因心痛其母而忍氣吞聲、寬容大度、大事化小,這般氣度,也隻有大家閨秀才得如此(83回)。
寶釵遇事沉著冷靜頭腦清醒,考慮事情合理且周全。為寡母分憂解勞,是恭順良孝的寶釵十分著意的。呆霸王薛蟠調情遭苦打之後,薛姨媽又是心疼又是發恨,情急之下欲告訴王夫人遣人尋拿柳湘蓮。沉著冷靜、是非分明、通情達理的寶釵忙旁敲其母,語之其弊,一場將會給薛家造成“仗勢欺人”之惡名的風波就這樣被寶釵化解在隻言片語之間了(47回)。再如薛蟠偶外出作買賣,薛姨媽猶豫不決,與寶釵商議,寶釵一番入情入理的話熨貼了母親的不安。由此看來,寶釵不似薛家幼女,反倒象薛家軍師,許多棘手之事,似乎都是經過了她的冷靜點撥而得以妥善解決。
寶釵理財治家,通曉庶務也是高人一等。與鳳姐的幹練潑辣、手腕加淫威相比,寶釵理家則是威而不露,從時而發,她深諳“幸於始者怠其終,繕其辭者嗜其利”,提出了使大家都滿意的方案,“小惠全大體”,順乎時勢,合乎人心,眾人心服口服,熙鳳也暗自佩服。
寶釵不僅是“四德”皆備,而且才識過人。經史子集融彙貫通,詩詞歌賦博采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元人百種”也多有涉獵,學問自是十分紮實頗見功底。她能隨意道出《唐詩品彙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來,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手拈來《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之語,甚至於今已佚失的《姬子》之句“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界者……”背之也是朗朗上口。除此之外,她的畫論卓有識見,談及顏料畫具嫻熟諳曉;醫學藥理知之甚篤,經驗豐富言之成理;甚至於參禪悟機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娓娓而談,滔滔不絕。
薛寶釵入都是為了待選“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讚善之職”的,她具備了封建社會女子最完備的美德,奔的是封建社會女子最高的出路。
參考資料:[post.baidu.com]
簡明的評價薛寶釵
蘅蕪素馨---------薛寶釵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夢闌珊
歲月如梭,有若白駒過隙,彈指一揮間,紅樓一夢已看盡幾世風雨飄搖。解不開是離恨苦,道不盡是紅樓夢,且不說那草木前盟緣未盡,今生魂斷情難銷,也不論那封建末世社會態,家族興衰成敗史……單是一個薛寶釵,就引得後人太多太多的話語
山中高士晶瑩雪 睿藻仙才淑儀風
---------封建淑女的典型
薛寶釵堪稱封建淑女的典型,她謹守封建婦德,幾乎放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要求,近乎封建統治階級眼中的完人,體現著封建時代貴族女子正統的風範。她克己複禮才德兼備,冰雪聰明善解人意;貞淑嫻靜品格端方;沉著冷靜,遇事清醒;行為豁達,寬以待人;不輕視別人,而自身又永保尊嚴。她的美是一種雍容嫻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審美標準看來,恰是代表了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弘毅寬厚,清平和允。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倘若不是集賢良淑德於一身,在榮國府這樣一個人事複雜、矛盾交錯的大家庭裏,寶釵是不會深得恩寵,獲得上上下下廣泛的喜愛與讚譽的。
“德言容工”四德俱全是封建禮教對女子的基本要求,寶釵品格端方、謹言慎行,舉止閑雅,針黹精熟,集賢淑於一身。在她心中“女子無才便是德,貞靜為主,女工居次,其餘詩詞不過是閨中遊戲”。她不僅以此為律,還常常用之規範別人,用心良苦。一句“珍重芳姿晝掩門”寫盡了這位豪門閨秀的蓄雅和自重。
寶釵冰雪聰明善解人意,在與周圍姊妹的相處中體現出一種長者般的風度。她善良真誠、細致體貼,她能在綺羅錦繡叢中,一片歡聲笑語背後,看出湘雲和岫煙的艱辛,私下裏勸襲人不要讓湘雲幫著做活計,幫岫煙拿回所當衣物;她也能在酒令中察覺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紗窗也沒有紅娘報”的失語,蘭言解疑癡,這旨在保護黛玉免受謗議的從旁點撥,讓黛玉深為感激,那一番女子“識禮守分”“得重於才”的說教,更是讓黛玉心下歎服。黛玉起初對寶釵是懷有敵意的,總認為她“待人極好”是“有心藏奸”。寶釵的善解人意和虛懷若穀,最終感動了黛玉,使其自覺錯怪了她,進而與之盡釋前嫌,互剖金蘭之語,“竟比他人好了十倍(49回)”。
虛懷若穀,寬以待人------這個名門淑媛必須的美德,被寶釵詮釋得淋漓盡致。對於別人的攻擊,不到實在忍無可忍,她都因顧全大局而不加以追究。黛玉曾心懷敵意,屢次拿話刻薄,寶釵總是裝沒聽見,不與計較。麵對惡嫂金桂尋釁滋事,寶釵隨其母前往勸解,雖說是絲絲入情、句句在理,可她的一腔善意反倒遭來金桂的羞辱譏諷。雖是羞憤難當,卻因心痛其母而忍氣吞聲、寬容大度、大事化小,這般氣度,也隻有大家閨秀才得如此(83回)。
寶釵遇事沉著冷靜頭腦清醒,考慮事情合理且周全。為寡母分憂解勞,是恭順良孝的寶釵十分著意的。呆霸王薛蟠調情遭苦打之後,薛姨媽又是心疼又是發恨,情急之下欲告訴王夫人遣人尋拿柳湘蓮。沉著冷靜、是非分明、通情達理的寶釵忙旁敲其母,語之其弊,一場將會給薛家造成“仗勢欺人”之惡名的風波就這樣被寶釵化解在隻言片語之間了(47回)。再如薛蟠偶外出作買賣,薛姨媽猶豫不決,與寶釵商議,寶釵一番入情入理的話熨貼了母親的不安。由此看來,寶釵不似薛家幼女,反倒象薛家軍師,許多棘手之事,似乎都是經過了她的冷靜點撥而得以妥善解決。
寶釵理財治家,通曉庶務也是高人一等。與鳳姐的幹練潑辣、手腕加淫威相比,寶釵理家則是威而不露,從時而發,她深諳“幸於始者怠其終,繕其辭者嗜其利”,提出了使大家都滿意的方案,“小惠全大體”,順乎時勢,合乎人心,眾人心服口服,熙鳳也暗自佩服。
寶釵不僅是“四德”皆備,而且才識過人。經史子集融彙貫通,詩詞歌賦博采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元人百種”也多有涉獵,學問自是十分紮實頗見功底。她能隨意道出《唐詩品彙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來,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手拈來《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之語,甚至於今已佚失的《姬子》之句“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界者……”背之也是朗朗上口。除此之外,她的畫論卓有識見,談及顏料畫具嫻熟諳曉;醫學藥理知之甚篤,經驗豐富言之成理;甚至於參禪悟機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娓娓而談,滔滔不絕。
薛寶釵入都是為了待選“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讚善之職”的,她具備了封建社會女子最完備的美德,奔的是封建社會女子最高的出路。
結合怡紅歡聚抽簽中的詩句以及小說中人物的相關描寫,分析一位得簽者後來的命運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是相當耐人尋味的一節。占花名兒抽簽時,黛玉抽得一支“風露清愁”的芙蓉花簽,芙蓉花也即蓮花。寶釵掣得的是牡丹花簽,詩雲:“任是無情也動人”。作者為什麼選擇這兩種花來分別比喻兩人呢?我們可以從宋代周敦頤所寫的影響深遠的《愛蓮說》中找到答案:“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蓮花與牡丹的這種對比正契合了作者對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寶釵代表著那個時代備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廣受好評,正如人們對牡丹的愛,是“宜乎眾矣”。但作者對此卻是不屑的,他獨愛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開了眾多稱頌牡丹的詩句,單挑了全唐詩中唯一說牡丹無情的詩來配寶釵,無疑是饒有深意的。
??一、寶釵的“動人”
?? 在“花招繡帶,柳拂香風”的大觀園,黛玉、寶釵無疑是美中魁首。相對於“嬌襲一身之病”的黛玉來說,寶釵的健康美又要略勝一籌。她“臉若銀盆,眼若水杏,唇不點而丹,眉不畫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怪不得寶玉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竅,被黛玉譏為“呆雁”。曹雪芹把寶釵的美表現為一種雍容嫻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審美標準看來,代表的是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正與她的“安分隨時”的性格相契合。
?? 論才情,她也堪與黛玉比肩。黛玉是靈氣充溢的“仙才”,而寶釵則是“全才”。她經史子集融彙貫通,詩詞歌賦博采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元人百種”也多有涉獵。她能隨意道出《唐詩品彙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來,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之語。除此之外,她對畫論也卓有識見,談及顏料畫具嫻熟諳曉;醫學藥理知之甚篤,經驗豐富言之成理,甚至於參禪悟機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謂博學雜收無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為她的“動人”憑添了優雅智性的神韻。
?? 然而,才、貌並不是寶釵的最動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現的,是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練達”之動人。在這方麵,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古語雲:“事上諂者,臨下必驕”,而寶釵竟可以兩全,以至賈府上下,無有不說她好的。連深愛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贈了黛玉一句:“莫怨東風當自嗟。”黛玉放縱著閨閣知識分子特有的感情,寫詩作畫,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紓放著她的性靈。而寶釵則秉持世俗的理智,謹守封建婦德,幾乎放棄個人的感情和追求,盡心盡力地維持著封建時代貴族女子正統風範,一步一步實現她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國才,妻有停機德。這也是封建時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寶釵的所有人情練達都因這個最終理想而帶了明顯的功利色彩,將純情少女本該有的朝氣和靈性完全掩蓋了。但在統治者眼裏,寶釵的品行卻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動人的。
?? 二、寶釵的無情
?? 《紅樓夢》中,黛玉是最為感性的人物,她遊離於世俗之外,隻管詩意的活著。而寶釵卻是最理性的人物,她是現實的活著,努力於“做人”而非“做詩”。理性的冷靜不僅使寶釵在活色生香的大觀園兀顯了“品格端方”的大家儀態,也給她籠上了“無情”的色彩。
?? 寶釵的無情首先表現在對待自己的情感上。在第三十四回,她去探望受笞的寶玉,情切之下說道:“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今日。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了,心裏也-……”剛說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說得急了,不覺就紅了臉。這處描寫是最傳神的。寶釵畢竟是個懷春少女,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和行事哲學使她不得不將自然的情感欲望深深地隱藏起來。而潛意識中的至情所在,卻不是森嚴的禮教和嚴苛的自律能抵製的了得,所以在某些場合,寶釵的真情就會不經意地流露出來。當然這種“失態”會很快被她根深蒂固的理性發覺並製止。她慣於“裝愚守拙”,“一問搖頭三不知,事不關己不開口”,寧可泯滅自然天性,生生將自己變成一個隨時俯仰,隨俗媚俗的“木美人”。這般毀心棄性,喪失自我,已不是一句“無情”所能負載。它既是她個人人格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整個人性的悲哀。
?? 在對待他人方麵,寶釵的冷靜與理智也很令人驚異。“悍婦”如王夫人,尚且對逼死金釧感到不安;無惡不作的“薛呆子”也對好友的“冷遁”感到傷心。而青春年少的寶釵在這兩件事上的反應卻是無比冷靜,她沒有表現出一點人性的憐憫和同情,隻想著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頓跟隨哥哥的家人。滴翠亭外,她以“金蟬脫殼”之計全身而退,遠離了禍患,卻是以犧牲無辜的黛玉為代價,讓黛玉在一眾下人中更失人心。如果說明哲保身尚有可原,這等損人利己行徑已徹底暴露了她人性中虛偽冷酷的陰影。封建禮教所期望她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鮮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憐而可卑的本質。
?? 甚至對待至情至性的個人情感,寶釵也能做到“無情”。她的一生並不是為戀愛而來,而是為一場理想的婚姻而來。所以在理智與情感的對峙中,她總能將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呈現出“無情”的淑儀風範。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寶黛之間的愛情,卻仍能置若惘聞。她的確常常巧妙地排擠黛玉,但更多的是出於利益的考慮。在那場轟轟烈烈的騙婚鬧劇中,她任由家長將嫁衣披在自己身上,居然沒有發出一點聲息。以至當她已身為寶玉的合法妻子,而寶玉卻以眾所周知的方式懷念黛玉時,她所想到的也隻是如何才能使他恢複正常的心智,以考取功名,讓她得到夢寐以求的夫貴妻榮的結局。怎奈寶玉是情根深種,“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失去了人生最後的慰籍,他終於也遁卻了紅塵。留下寶釵,獨自品味著“金玉良緣終悲苦,琴邊衾裏總無緣”的淒涼。
結合怡紅歡聚抽簽中的詩句以及小說中對相關人物的描寫,分析一位得簽者後來的命運。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是相當耐人尋味的一節。占花名兒抽簽時,黛玉抽得一支“風露清愁”的芙蓉花簽,芙蓉花也即蓮花。寶釵掣得的是牡丹花簽,詩雲:“任是無情也動人”。作者為什麼選擇這兩種花來分別比喻兩人呢?我們可以從宋代周敦頤所寫的影響深遠的《愛蓮說》中找到答案:“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蓮花與牡丹的這種對比正契合了作者對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寶釵代表著那個時代備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廣受好評,正如人們對牡丹的愛,是“宜乎眾矣”。但作者對此卻是不屑的,他獨愛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開了眾多稱頌牡丹的詩句,單挑了全唐詩中唯一說牡丹無情的詩來配寶釵,無疑是饒有深意的。
??一、寶釵的“動人”
?? 在“花招繡帶,柳拂香風”的大觀園,黛玉、寶釵無疑是美中魁首。相對於“嬌襲一身之病”的黛玉來說,寶釵的健康美又要略勝一籌。她“臉若銀盆,眼若水杏,唇不點而丹,眉不畫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怪不得寶玉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竅,被黛玉譏為“呆雁”。曹雪芹把寶釵的美表現為一種雍容嫻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審美標準看來,代表的是一種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正與她的“安分隨時”的性格相契合。
?? 論才情,她也堪與黛玉比肩。黛玉是靈氣充溢的“仙才”,而寶釵則是“全才”。她經史子集融彙貫通,詩詞歌賦博采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元人百種”也多有涉獵。她能隨意道出《唐詩品彙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來,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之語。除此之外,她對畫論也卓有識見,談及顏料畫具嫻熟諳曉;醫學藥理知之甚篤,經驗豐富言之成理,甚至於參禪悟機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謂博學雜收無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為她的“動人”憑添了優雅智性的神韻。
?? 然而,才、貌並不是寶釵的最動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現的,是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練達”之動人。在這方麵,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古語雲:“事上諂者,臨下必驕”,而寶釵竟可以兩全,以至賈府上下,無有不說她好的。連深愛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贈了黛玉一句:“莫怨東風當自嗟。”黛玉放縱著閨閣知識分子特有的感情,寫詩作畫,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紓放著她的性靈。而寶釵則秉持世俗的理智,謹守封建婦德,幾乎放棄個人的感情和追求,盡心盡力地維持著封建時代貴族女子正統風範,一步一步實現她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國才,妻有停機德。這也是封建時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寶釵的所有人情練達都因這個最終理想而帶了明顯的功利色彩,將純情少女本該有的朝氣和靈性完全掩蓋了。但在統治者眼裏,寶釵的品行卻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動人的。
?? 二、寶釵的無情
?? 《紅樓夢》中,黛玉是最為感性的人物,她遊離於世俗之外,隻管詩意的活著。而寶釵卻是最理性的人物,她是現實的活著,努力於“做人”而非“做詩”。理性的冷靜不僅使寶釵在活色生香的大觀園兀顯了“品格端方”的大家儀態,也給她籠上了“無情”的色彩。
?? 寶釵的無情首先表現在對待自己的情感上。在第三十四回,她去探望受笞的寶玉,情切之下說道:“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今日。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了,心裏也-……”剛說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說得急了,不覺就紅了臉。這處描寫是最傳神的。寶釵畢竟是個懷春少女,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和行事哲學使她不得不將自然的情感欲望深深地隱藏起來。而潛意識中的至情所在,卻不是森嚴的禮教和嚴苛的自律能抵製的了得,所以在某些場合,寶釵的真情就會不經意地流露出來。當然這種“失態”會很快被她根深蒂固的理性發覺並製止。她慣於“裝愚守拙”,“一問搖頭三不知,事不關己不開口”,寧可泯滅自然天性,生生將自己變成一個隨時俯仰,隨俗媚俗的“木美人”。這般毀心棄性,喪失自我,已不是一句“無情”所能負載。它既是她個人人格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整個人性的悲哀。
?? 在對待他人方麵,寶釵的冷靜與理智也很令人驚異。“悍婦”如王夫人,尚且對逼死金釧感到不安;無惡不作的“薛呆子”也對好友的“冷遁”感到傷心。而青春年少的寶釵在這兩件事上的反應卻是無比冷靜,她沒有表現出一點人性的憐憫和同情,隻想著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頓跟隨哥哥的家人。滴翠亭外,她以“金蟬脫殼”之計全身而退,遠離了禍患,卻是以犧牲無辜的黛玉為代價,讓黛玉在一眾下人中更失人心。如果說明哲保身尚有可原,這等損人利己行徑已徹底暴露了她人性中虛偽冷酷的陰影。封建禮教所期望她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鮮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憐而可卑的本質。
?? 甚至對待至情至性的個人情感,寶釵也能做到“無情”。她的一生並不是為戀愛而來,而是為一場理想的婚姻而來。所以在理智與情感的對峙中,她總能將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呈現出“無情”的淑儀風範。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寶黛之間的愛情,卻仍能置若惘聞。她的確常常巧妙地排擠黛玉,但更多的是出於利益的考慮。在那場轟轟烈烈的騙婚鬧劇中,她任由家長將嫁衣披在自己身上,居然沒有發出一點聲息。以至當她已身為寶玉的合法妻子,而寶玉卻以眾所周知的方式懷念黛玉時,她所想到的也隻是如何才能使他恢複正常的心智,以考取功名,讓她得到夢寐以求的夫貴妻榮的結局。怎奈寶玉是情根深種,“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失去了人生最後的慰籍,他終於也遁卻了紅塵。留下寶釵,獨自品味著“金玉良緣終悲苦,琴邊衾裏總無緣”的淒涼。
參考資料:[www.stu5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