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曆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臥薪嚐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一飯千金(韓信) 四麵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 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麵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鬥(曹植)一身是膽(趙雲)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嶽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來自曆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四麵楚歌、濫竽充數、孟母三遷、邯鄲學步、負荊請罪、葉公好龍、亡羊補牢、囫圇吞棗、三顧茅廬等等很多呢。
來自曆史故事的成語(3個):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麵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臥薪嚐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
寫出四個來自曆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曆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臥薪嚐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麵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麵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鬥(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嶽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望采納,謝謝!
來自曆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自曆史故事語: 三顧茅廬 鐵杵針 望梅止渴 完璧歸趙 四麵楚歌 負荊請罪 精忠報 手釋卷 懸梁刺股 鑿壁偷光 描寫物作:走馬觀花 歡呼雀躍 扶攜幼 手舞足蹈 促膝談 前俯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繼 張牙舞爪 描寫間情誼: 恩重山 深情厚誼 手足情深 形影離 血濃於水 誌同道合 風雨同舟 赤誠相待 肝膽相照 死相依 說明知事曉理麵: 循序漸進 積月累 溫故知新 勤能補拙 笨鳥先飛 止境 海涯 滴水穿石 發奮圖強 卷益 自寓言故事語: 自相矛盾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 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葉公龍 亡羊補牢 畫蛇添足 掩耳盜鈴 買櫝珠 描寫事物氣勢、氣氛: 懈擊 銳 雷厲風行 震耳欲聾 驚魄 鋪蓋 勢破竹 氣貫虹 萬馬奔騰 履平形容四季特點:春寒料峭 春意盎 春暖花 滿園春色 春華秋實 春風化雨 驕陽似火 暑氣蒸 烈炎炎 秋風送爽 秋高氣爽 秋色宜 冰雪 寒氣襲 寒冬臘月 形容繁榮興盛景象: 濟濟堂 熱火朝 門庭若市 萬空巷 座虛席 高朋滿座 火荼 蒸蒸 欣欣向榮 川流息 描寫美景物: 美勝收 蔚壯觀 富麗堂皇 金碧輝煌 玉宇瓊樓 美妙絕倫 巧奪工 錦添花 粉妝玉砌 別洞 描寫山水美景:錦繡河山 高聳入雲 水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重巒疊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練騰空
4個來自曆史故事的成語
懸梁刺股,程門立雪,一鼓作氣,毛遂自薦
來源於曆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臥薪嚐膽,怒發衝冠,圍魏救趙,完璧歸趙,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太多了
來自曆史故事的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臥薪嚐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麵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麵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鬥(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嶽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還有一些有具體故事的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釋義】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裏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裏。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衝突。
【問鼎中原】 夏朝經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曆550多年,到前1046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裏碰了一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莊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隻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方才能鑄成九鼎以象征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莊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中原”。
【圍魏救趙】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曾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後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將軍,忌妒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割掉孫臏的膝蓋骨,使之成了殘廢。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圍魏救趙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第二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空虛,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龐涓得知消息,非常著急,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掛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埋伏,當龐誤用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這場戰役又稱為“桂陵之戰”。在戰史上,把這種作戰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一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
【臥薪嚐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裏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麵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複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嚐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胡服騎射】 戰國時期的趙國,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他們雖然和趙國沒有發生大的戰爭,但常有小的掠奪戰鬥。由於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長褲,作戰騎在馬上,動作十分靈活方便。開弓射箭,運用自如,往來奔跑,迅速敏捷。而趙國軍隊雖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為步兵和兵車混合編製,加上官兵都身穿長袍,甲胄笨重,騎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戰中常常處於不利地位。鑒於這種情況,趙武靈王就想向胡人學習騎馬射箭。要學習騎射,首先必須改革服裝,采取胡人的短衣、長褲服式。於是,武靈王於公元前302年開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為首的一些人的反對。武靈王為了說服公子成,親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說明學習胡服的好處,終於使公子成同意胡服,並表示願意帶頭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後,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極力反對。他們指責武靈王說:“衣服習俗,古之理法,變更古法,是一種罪過。”武靈王批駁他們說:“古今不同俗,有什麼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襲的,有什麼禮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據時代的不同而製定法規,根據不同的情況而製定禮儀。禮製、法令都是因地製宜,衣服、器械隻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武靈王力排眾議,在大臣肥義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國改穿胡人的服裝,因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擁護。武靈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後,接著訓練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事裝備,趙國的國力也逐漸強大起來,不但打敗了過去經常侵擾趙國的中山國,而且還向北方開辟了上千裏的疆域,成為當時的“七雄”之一。郭沫若1961年秋遊叢台時曾賦詩一首,詩中說到“騎射胡服思雄才”,便是引用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的史績,這段事實見諸於《史記.趙世家》。如今,“胡服騎射”已經成為了改革的同義詞
【優孟衣冠】 春秋時孫叔敖為楚相,年老逝世後,其妻與子困苦過活。孫叔敖臨死前,嚐言於其子。若日後生活窮困,可告於優孟。優孟知其情後,便穿戴孫叔敖衣帽,仿孫叔敖音容笑貌,往楚莊王處敬酒祝壽。優孟扮之維妙維肖,莊王以為孫叔敖複活,擬再拜之為相。優孟乘機打蛇隨棍上曰:“孫叔敖生前為官清廉,盡心竭力為大王效命,死後其子僅打柴養母,可見楚相不可為也。”楚莊王聞後,當即封寢丘地於孫叔敖之子。成語“優孟衣冠”據此故事而來。
“優孟衣冠”本指登場演戲,亦喻扮古人或仿效他人。
【三家分晉】 中國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晉國從獻公時起,不許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公子、公孫隻好離晉而仕他國,這就是所謂晉無公族。由於排斥公族,導致異姓或國姓中疏遠的卿大夫得勢,政權逐漸為他們所操縱。春秋中期以後,10餘個卿大夫家族控製了晉國的政局。經過不斷吞並,到了春秋晚期隻剩下韓、魏、趙、範、智、中行6家最大的宗族,稱為六卿。代表新興勢力的六卿同晉國舊貴族進行了激烈鬥爭,舊貴族日趨沒落。六卿各自采取革新措施,以期發展實力。韓、趙、魏的改革尤為徹底。後來趙又滅範氏、中行氏,迫使他們逃出晉國。春秋末年,智氏最強,趙聯合韓、魏消滅智氏。晉長期的卿大夫兼並戰爭告一段落,三家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除晉國的最後國君——晉靜公,最終完成三家分晉的曆程。三家分晉是以新舊勢力鬥爭為表現形式的晉國社會變革的結果,是中國古代曆史從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西門豹治水(西門豹治鄴)】 魏文侯時,西門豹作鄴的縣官。西門豹來到鄴,召見一些這裏有聲望的長老,向他打聽百姓感到痛苦的事。長老說:“我們這兒的百姓苦在河神娶媳婦,因此貧窮。” 西門豹問這件事的緣故,(長老)回答說:“鄴縣的三老、延掾每年都要向百姓征收捐稅,收的捐稅有幾百萬,用其中的二三十萬給河神娶媳婦,然後與祝、巫分了那剩下的錢回家。在那時,巫婆走著察看貧苦人家的女兒好看的,說這個應當作河神的媳婦,立即準備聘禮娶她。先給她洗澡,為她製作綢子和有花紋的衣裳,並讓她單獨住,隻吃素。在河上造一個齋戒的房子給她,再掛上黃紅色的綢帷帳,讓這個女孩兒住在裏麵。為她準備各種食物,經過十幾天。大家來裝點嫁娶的場麵,讓她漂浮在河中。開始漂浮著,過了幾十裏就沉沒了。那些人家有好看女兒的,怕大巫祝送給河神,因為這個緣故很多人家都帶著女孩逃跑了。因此城中的人越來越少了,而且困苦貧窮,從開始到現在,時間很久遠了。民間的人俗話說,‘如果河神娶不到媳婦,洪水就會吞沒這裏,淹死所有的百姓’等等。” 西門豹說:“到河神娶媳婦時,但願三老、巫祝、父老鄉親們都到河邊上送女孩。”長老們都說:“是。”到那個時候,西門豹到河邊上會見大家。三老、官署、豪長者、父老鄉親們都去聚會,以及來看熱鬧的百姓兩三千人。那巫婆,是個老女人,已經七十了。還有十幾個女徒弟,都穿著彩綢禮服,站在大巫婆後麵。西門豹說:“叫河神的媳婦來,看看她是好看還是醜陋。”(那些人)就把女孩從帷帳裏帶出來,來到前邊。西門豹看看她,回頭對三老說:“這個女子不好看,麻煩大巫婆替我進去稟報河神,需要重新找一個美女,改天送去。”就令隸卒一起抱起大巫婆,把它扔到河裏。過了一會兒,(西門豹)說:“巫婆怎麼這麼久呢?徒弟去催催她!”又把一個徒弟扔到河裏了。又過了一會兒,西門豹說:“徒弟怎麼也這麼久呢?再派一個人去催催她!” 又把一個徒弟扔到河裏了。共扔了三個徒弟。西門豹說:“巫婆、徒弟,都是女人,不能稟報事情,麻煩三老進去稟報一下這件事。”又把三老扔到河裏。西門豹帽前的簪子象石磬一樣彎著腰,麵向河水站了好久。長老、官吏在旁邊看得驚慌恐懼。西門豹回頭說:“巫婆、三老都沒回來,這件事該咋辦呢?”想再派延掾和豪紳中的一個人去催他們。他們都磕頭,並且把頭都磕破了,額上的血趟到地上,臉色好象死灰。西門豹說:“好吧,暫且留你們等待他們一會兒。”過了一會兒,西門豹說:“延掾起來吧。看樣子河神留客時間很久,你們都散了回去吧。”鄴縣的官吏百姓大為驚慌恐懼,再也不敢說河神娶媳婦的事情了。
西門豹接著就發動百姓開鑿第十二道河渠,引來河水澆灌田地,田地得到灌溉。在那時候,百姓開鑿河渠煩惱勞苦,不想幹了。西門豹說:“百姓可以共同享受成果,不可以商討創始。現在父老子弟即使認為患難、困苦是由我造成的,然而百年後必是你們的子孫們思念我的話。”到現在都得到了引水灌田的利益,百姓因而豐足富裕。
【朝秦暮楚】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複無常,沒有原則。亦比喻行蹤不定或生活不安定。這個成語出自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於是否真的有具體國家根本無從考證,隻有一個叫“關埡”的地方可能符合此說法。
關埡位於湖北省的竹溪蔣家堰鎮和陝西省的平利縣長安鄉交界處。亦稱關埡子。距竹溪縣城20千米。因昔在此設關卡,故名。現古堡殘碉猶存。漢白公路從埡口通過。曆為軍事要地。自春秋以來長期為兵家必爭的戰略隘口。
有必要說明的是,關埡卻是名副其實的“朝秦暮楚”之地。可以想見,處於秦楚夾縫中或者說是緩衝地帶的關埡,由於處於戰爭的最前線,戰爭時常殘酷而激烈。血泊中,秦人早晨占領了關埡內的楚地,但是晚上,楚人又奪回了失地。如此反複,使得居住在關埡一帶的原巴國百姓,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據說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當秦軍打來的時候,就插上秦國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軍打來,則換上楚國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如此而已。這難道不是原巴國百姓一種生存的智慧
【完璧歸趙】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隻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麼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隻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隻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負荊請罪】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麵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隻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拚了!”秦王被逼得沒法,隻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沒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隻好讓趙王回去。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麵。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紙上談兵】【解釋】:在紙麵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隻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年輕的時候,就讀過不少兵書,常常在人們麵前談論作戰用兵的事情,即使父親趙奢也難不住他。很多人認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親卻認為他誇誇其談,不能承擔重任。
有一次,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大將廉頗采用了修築壁壘堅守的方法。後來,趙王聽信了秦國散布的流言,以為廉頗年老懦弱,不能低檔敵軍,就改派趙括代替廉頗。趙括到了前線,死搬兵書上的教條,完全改變了廉頗持久抗戰的計劃。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便用計先截斷了趙軍的運糧後路,然後把趙軍團團包圍。趙軍糧絕,趙括企圖突圍,被秦軍一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一下子盡被殲滅。
求助:來自曆史故事的成語???
本文總結比較常見的來源曆史故事的成語,有50條左右,希望能夠幫到你:
來自[www.pequip.com.cn]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嚐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穀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歎”,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來源於曆史故事的成語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麵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臥薪嚐膽(勾 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 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麵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鞠躬盡瘁(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鬥(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嶽飛)
胸有成竹(文與可)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來自曆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太多了,臥薪嚐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秦晉之好、問鼎中原、退避三舍、紙上談兵等,春秋戰國時的成語故事多一些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來自曆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