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避世的詩句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賞析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於有意誌的“天”的支配下。這一種外於而又高於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未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於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現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恒的宇宙的對立。人們不斷發出哀傷的感歎:“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但是,即使說困境與背謬注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現一種完美的生命形態。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是相反地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在他的這《飲酒》第五首之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而優美。憑著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篇。
全詩的宗旨是歸複自然。而歸複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盡管莊子早就說過,這一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麵(用現代語彙說,就是“異化”),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為了得到這一切,人們必須如何鑽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一切尊嚴。他發誓要扔下這些“賓”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於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車馬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胄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所以,盡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著有一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後有答,自然地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於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著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難怪連造語峻峭的王安石也大發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餘下全文>>
飲酒表達了作者欲避世隱居的詩句
《飲酒二十首》
小序
餘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複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複疑。
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
其二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解讀:
詩人一下筆,就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一個矛盾現象:人們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事實上可謂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齊餓死在西山(首陽山)。詩人又舉出榮啟期的事跡,證明善有善報之類的說教是空話。但是伯夷、叔齊也好,榮啟期也好,他們生前沒有得到善報,死後名聲卻流傳後世。他們所以能名聲傳世,依賴的就是固守貧困的節操。陶淵明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固守窮節的貧士。
其三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一生複能幾,倐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
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鬆,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解讀:
這首詩以失群鳥依孤獨鬆,比喻自己隱居守誌,終身得所。
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讀:
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
其六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解讀: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個朝代。這首詩是說三代以來,人們是非不分,隻是順應時勢隨聲附和。作者要與世俗背馳,要追隨秦時夏黃公,綺裏季等在商山隱居的四隱士,避世隱居。
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複得此生。
解讀:
這首詩寫作者飲酒食菊,遠離世情。世情既遠,就可以怡然自得。
其八
青鬆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掛寒柯,遠望時複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絏塵羈!
解讀:
有些樹木,比鬆樹高,遮掩了鬆樹的雄姿。但寒冬到來,萬木凋零,隻有鬆樹更加鬱鬱蔥蔥。作者要學習鬆樹的風格,為人品格要堅貞,要高尚。
其九
清晨聞扣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繿縷茅簷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解讀:
這首詩假托田父與自己的問答,來表示終身歸隱的堅決態度,以答複那些好心勸他出仕的人。
其十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道路回且長,風波阻中途。
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解讀:
陶淵明這首詩回憶了自己過去的一段離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為溫飽是不會踏上這條漫長遙遠、風波四起的為官道路的。
其十一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蕕年,長饑至於老。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足惡,人當解意表。
解讀:
這首詩的前八句說名不足貴,後四句說身不足惜,都是憤世之言。
其十二
長公1曾一仕,壯節忽失時。
杜門不複出,終身與世辭。......餘下全文>>
描寫避世的詩句
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王炎的《和陳丞彥能韻》東山林壑自盤旋,健步翩翩似壯年。
有關避世的詩句有哪些?
1、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維
譯文:竹林裏傳來陣陣洗衣女子回家的喧笑;蓮蓬抖動,那是漁舟在行走。任憑春天花草的芳香消失,而山間秋色卻是我永遠留駐的理由。
2、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霽潭鱣發發,春草鹿呦呦。——《題張氏隱居二首》杜甫
譯文:我們時常相見,為什麼今天你特意挽留?池水明淨,鯉魚的舞蹈輕盈春深草長,野鹿音樂會在曠野舉行。
3、清溪深不測, 隱處唯孤雲。鬆際露微月, 清光猶為君。——《宿王昌齡隱居》常建
譯文:溪的水深不可測,隱居的地方隻見一片白雲。鬆林間露出微微的月光,清亮的光輝好像是為了你而發出。
4、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行路難》李白
譯文:閑時學太公在碧溪上釣魚,忽然又像伊尹夢見乘船經過了太陽的旁邊。
5、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
譯文:身處紛紜人世,卻感受不到車馬的喧鬧。若問怎麼能夠如此,因為我獨得情趣,心既遠遠地擺脫了世俗的束縛,所處的地方自然就顯得超塵絕俗。
借菊花來表達自己的隱逸避世,此外還有哪些詩句
答:隱者自古無過於陶淵明,隱逸避世之詩也屬此公之作為最,僅舉一例供君參考
《飲酒二十首·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帶有桃花表現避世的詩
《奉和襲美太湖詩二十首·桃花塢》陸龜蒙
行行問絕境,貴與名相親.空經桃花塢,不見秦時人.
願此為東風,吹起枝上春.願此作流水,潛浮蕊中塵.
願此為好鳥,得棲花際鄰.願此作幽蝶,得隨花下賓.
朝為照花日,暮作涵花津.試為探花士,作此偷桃臣.
桃源不我棄,庶可全天真.
《通判桃花廳》梅堯臣
種桃西庭下,有意延東風.東風與雨至,染出枝上紅.
花底有小鳥,其字曰桃蟲.既於桃得名,為桃言女工.
剪羅作舞衣,奉君歡莫窮.舉杯無愧者,避世武陵翁.
《題桃樹》杜甫
小徑升堂舊不斜,五株桃樹亦從遮.高秋總饋貧人實,來歲還舒滿眼花.
簾戶每宜通乳燕,兒童莫信打慈鴉.寡妻群盜非今日,天下車書已一家.
《詠初桃》蕭綱
初桃麗新采,照地吐其芳.枝間留紫燕,葉裏發輕香.
飛花入露井,交幹拂華堂.若映窗前柳,懸疑紅粉裝.
《野釣》韓偓
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風頭阻歸棹,坐睡倚蓑衣.
《春興戲題贈李侯》岑參
黃雀始欲銜花來,君家種桃花未開.長安二月眼看盡,寄報春風早為催.
《飲酒》中表達了作者欲避世隱居的詩句有哪些?
《飲酒》中表達了作者欲避世隱居的詩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隻要心誌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裏麵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
作者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賞析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於是目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後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麼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汙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誌。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so.gushiwen.org]
消極避世的代表詩人有誰呀?要詳細例子,回答了萬分感謝!
陶淵明最具有代表性,一生當中時隱時仕,有佛家的入世思想,卻又無法與世俗同流合汙,又沒辦法全心隱退,(《歸園田居》其一)是他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兩種彼此矛盾的願望中,徘徊於出仕與歸隱的人生道路。
急!!!!!!!關於美人幽怨和山居避世的詩
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範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王炎的《和陳丞彥能韻》東山林壑自盤旋,健步翩翩似壯年。
退不求名如避世,清而寡欲可成仙。
懸知身外渾無事,不羨壺中別有天。
珍重與君頻問信,二鬆遺愛滿修川。 唐婉回陸遊的《釵頭鳳》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幹,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泠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惟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表達詩人不願意拘束,想避世隱居的句子.是哪一句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覽明月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棄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