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王之渙的詩句
登顴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的詩
涼州詞
唐 . 王之渙 (688—742)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又名】
《出塞》
【翻譯】
黃河自天邊奔騰而下,
在高山腳下,一座孤單的城池坐落在那裏。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楊柳》這首哀怨的思念家鄉的曲子,
就算是春風也吹不過玉門關外的。
【注釋】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涼州詞在唐代是樂府的常見曲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之事。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3、“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等於213cm或264cm,約等於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於一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越過。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具體注釋: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11、何須:何必。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 盡:消失。
4.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裏目:眼界寬闊。
7.更:再。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裏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編輯本段]
【王之渙《登鸛雀樓》的鑒賞】
〖詩意〗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裏,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裏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麵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麵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麵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麼,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我們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裏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裏”“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麵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隻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裏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寫作特點〗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隻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隻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王之渙描寫黃河的詩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年代】:唐
【作者】:王之渙
【作品】: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賞析
這是一首雄渾蒼涼的邊塞。“涼州詞”,涼州歌的唱詞。《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辭》載有《涼州歌》,並說明是玄宗開元年間西涼府都督所進。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縣。這首詩豪邁奔放的歌聲,把我們帶到祖國大西北的壯麗山川麵前。詩中描寫的西北邊疆之美,絕不同於江南水鄉柔媚明麗之美,而是一種高遠的美,粗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華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這種美使人立即感到曆史和未來,立即感到永恒和無窮。最能表達這種美感的是詩的前二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源遠流長,一瀉千裏。遠遠望去,隻見它蜿蜒曲折,奔流於萬山叢中。它仿佛由天上流來,又仿佛流向天外。“黃河遠上白雲間”,是詩人真實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過“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嗎?這絕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詩人眼前所見到的似乎隻有兩件事物:地上奔湧的黃河與天空浮動的白雲。詩人全神貫注,空曠而絕無寂寞之感。黃河、白雲,色彩對照明麗。水在流,雲在飛,使人感到宇宙的脈搏與呼吸。
稍稍將目光轉移, 詩人看到了天地間別的景物。“一片孤城萬仞山”。對此仍是那樣地強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則眾多,高達萬仞。山之高,更顯出城之小,山之眾,愈見其城之孤。通過這一對比描寫,祖國西北邊塞的雄奇廣袤之美顯現出來了。
詩人在上兩句用這麼大的魄力寫景是為了什麼呢?原來是為了寫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對這廣袤的邊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這就是詩的後兩句的內容。羌笛,是西北邊疆富有地方色彩的樂器。當羌笛的聲音隨風傳來《楊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時,詩人的情緒激越了。笛聲充滿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間縈繞。那是戍邊的軍士在吹奏送別曲吧。他們曾經在這催人心碎的樂聲中,告別了親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現在,隻要吹起這支曲子,他們的眼前仿佛會立即浮現妻兒的淚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詩人勸慰他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你們何必借《楊柳枝》來抒發滿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風是吹不過玉門關的。這兩句,寫邊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調轉為憂傷。但這種憂傷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歎,而是暗含諷刺之意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說:“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裏也”。可見詩人的真意並不在於誇張塞外的荒寒,說那裏沒有春風,而是借自然現象來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關心征人的生活,對於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不給予一點溫暖。
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於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使人對盛唐邊塞有較全麵深入的了解。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王之渙是什麼詩人代表作有什麼 什麼等。
一、邊塞詩人。
王之渙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我國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
他的代表作是——《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二、人物簡介: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淩,漢族,並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製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唐代詩人王之渙和誰都寫過一首什麼的詩
唐代詩人王之渙和(王翰)都寫過《涼州詞》。
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之渙有關的古詩有哪些?
詩文作者典籍
王之渙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淩,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製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
涼州詞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渙 8.2(6141人評分)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8.3(5020人評分)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
涼州詞二首
作者:王之渙 7.9(2029人評分)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單於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
送別
作者:王之渙 8.2(1200人評分)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
宴詞
作者:王之渙 7.9(324人評分)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
九日送別
作者:王之渙 7.5(163人評分)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
王之渙寫了哪幾首詩是關於春風的
王之渙是盛唐的著名詩人,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為傳頌,且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我國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
因史料關係,後世對王之渙身世所知甚少,至於他一生作過多少詩更不得而知,他的詩至今僅存世六首,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他的詩雖隻流傳下六首,但寥寥數首,每首皆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
現今存世的六首詩: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涼州詞》(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其二)
單於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宴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王之渙的詩句全部
王之渙的詩有哪些
1、《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2、《涼州詞》
(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二)
單於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3、《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4、《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5、《宴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6、《橫吹曲辭·出塞》
黃砂直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寫的登黃鶴樓這首詩的意思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詩文釋意如下:
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群山,黃河奔騰,彙入浩瀚的大海。雖然眼前一片壯闊,但要打開千裏視野,看得更清更遠,那還須再登上一層層高樓。
詩文欣賞分析:黃昏時分登上鸛鵲樓,萬裏河山,盡收眼底;夕陽也在遙遠的天際漸漸沉落。首二句詩「縮萬裏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裏之勢,蒼茫壯闊,氣勢雄渾。末二句是境界的升華,出人意表、別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遠矚之胸襟,又寓孜孜進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說“詩忌說理”,應當說,詩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說理,而不是說詩歌不能宣揚哲理。在這首詩裏,詩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貼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覺不到它是在說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詩四句二聯,對仗工整、氣勢連貫、厚重有力。為唐詩中之不朽之作。
王之渙一共留下了多少詩?
王之渙的詩,今存僅有六首,載於 《全唐詩》卷二百五十六。王之渙這六首絕句,可以說首首都是好詩。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送別(唐·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涼州詞二首(唐·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②不度玉門關。
單於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宴詞(唐·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九日送別(唐·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唐朝詩人王之渙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