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子歌的詩意
西塞山前白鷺在飛翔,桃花盛開,水流湍急,鱖魚也很肥美。江麵小舟中,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箬笠,披著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在江麵上垂釣,他被美麗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願離去。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衝淡、悠然脫俗的意趣。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
漁歌子的詩意是什麼
詩意與畫麵的結合——說張誌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
??
?? 李白以後,唐代文人填詞的漸漸多起來。僅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兼詞人就有張誌和、韋應物、戴叔倫、白居易、劉禹錫等人。
?? 張誌和(756年前後在世)有《漁歌子》五首。這是第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這幾首詞,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一說它極能道漁家之事,我以為不確。因為張誌和在詞中表達的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隱逸情趣,並非當真描寫漁民的生活。張誌和之所以把當時的漁民生活理想化,目的乃在於表示不肯與惡濁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汙。像這樣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詞裏已習見不鮮,無須贅說。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為詞人兼畫家的張誌和,肯用民間詞抒寫自身的審美感受,並努力把詩意與畫麵結合起來,從而為提高詞的藝術水平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 今天我們讀這首詞,仍覺得它清新可愛,活似在我們麵前展現了一卷詩情濃鬱的山水畫幅。我們從中除了能獲得巨大的審美享受外,還可以借鑒到許多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把春天的江南水鄉描繪得既色彩斑斕,又生機勃勃。開頭兩句寫景:首句寫西塞山(今浙江湖州市西)和山前所見,次句寫苕溪水和水中所有。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在桃花夾岸的苕溪裏,無數肥美的鱖魚在水底遊動,或在水麵嬉戲追逐著繽紛的落英。前句以青、碧顯白;後句以桃紅襯綠。山水相映,上下交輝,畫麵呈立體感。它雖然隻是淡淡的幾筆,既沒有用穠豔的詞藻,也沒有作過度的誇飾,而色彩卻無比絢麗,且透露出鳥飛魚躍的一派生機。末三句寫漁翁,實即寫詞人自己。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遊在大自然的畫幅裏,顯得多麼逍遙自在!詞人曠達樂觀的襟懷和對世俗的鄙視依稀見於言外。
在一首統共才二十七字的詞
中,竟勾勒出如此引人入勝的風光,並把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思活生生地顯示在畫裏,其藝術功力之高確不由人不歎服!
??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把天工(即自然)和清新作為詩、畫審美的最高要求,這已成為許多中國藝術家的共識。他們總力求把詩意和畫意結合在起來,做到如蘇軾所推崇的王維那樣詩中有畫或畫中有詩。這也已成為許多中國藝術家的共同風格,因為讀者們總是更喜歡通過畫麵領略詩意的。相反地,一味在詩詞作品中抽象地發議論,終歸容易使讀者們生厭。張誌和《漁歌子》五首以第一首最受讀者們歡迎,其緣故也就在這裏。
?? 這首詞,蘇軾、黃庭堅都曾用它填入其它詞調。據唐圭璋先生《全宋詞》所考定,蘇軾用的是《浣溪沙》:
?? 西塞山前白鷺飛,楊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黃庭堅用的是《鷓鴣天》:
??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
??
??盡管蘇、黃都是大家,他們所足成之句也不失為佳句;但終嫌湊合,有生搬硬套的味道。誠如劉熙載《藝概》卷四所說:猶未若原詞之妙通造化也。藝事貴在創新,畫蛇添足,狗尾續貂,都是多餘。張誌和這首詞之所以能傳誦千古,其重要原因就是它生動自然和不假雕琢,並能融情入景,寓濃於淡,在詩意和畫麵的結合方麵有著獨特的創造。
?? 張誌和所作《漁歌子》五首很快就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的嵯峨天皇、皇女智子內親王和滋野貞主均有和作,成為日本詞學的開山。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白樸最短的元曲
[越調]天淨沙 春
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越調]天淨沙 夏
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簷。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越調]天淨沙 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越調]天淨沙 冬
一聲畫角譙門,半庭新月黃昏,雪裏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衷草孤村。
這4首貌似是最短的
求5首有關於山水田園詩及詩意
《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詩歌譯文】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
陶淵明像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幾十個年頭。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裏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
狗在深巷裏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裏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裏麵,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詩歌注釋】
(1)適俗:適應世俗。韻:情調、風度。
(2)塵網:指塵世,官府生活汙濁而又拘束,猶如網羅。這裏指仕途。
(3)三十年:吳仁傑認為當作“十三年”。陶淵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為江州祭酒,到義熙元年(四○五)辭彭澤令歸田,恰好是十三個年頭。
(4)羈鳥:籠中之鳥。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5)南野:一本作南畝。際:間。
(6)守拙:守正不阿。潘嶽《閑居賦序》有“巧官”“拙官”二詞,巧官即善於鑽營,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義即守正不阿。
(7)方:讀作“旁”。這句是說住宅周圍有土地十餘畝。
(8)蔭:蔭蔽。
(9)羅:羅列。
(10)曖曖:暗淡的樣子。
(11)依依:輕柔的樣子。墟裏:村落。
(12)這兩句全是化用漢樂府《雞鳴》篇的“雞鳴高樹顛,犬吠深宮中”之意。
(13)戶庭:門庭。塵雜:塵俗雜事。
(14)虛室:閑靜的屋子。餘閑:閑暇。
(15)樊:柵欄。樊籠:蓄鳥工具,這裏比喻仕途。返自然:指歸耕園田。這兩句是說自己象籠中的鳥一樣,重返大自然,獲得自由。
【詩歌主旨】
首尾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詩歌注釋】
人事:指與人交結往來。 鞅:馬駕車時頸上的皮帶。這句是說居處僻陋, 車馬稀少。 曲:隱僻之地。墟曲:猶鄉野。 披:撥開。
【詩歌品評】
本篇是 《歸園田居》 第二首,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先是從正麵寫“靜”。生活在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造訪。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那虛掩的柴門,那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喧囂俗念都遠遠地隔絕了。
不過,柴門也有敞開之時,詩人“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常與鄉鄰們共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樸的農民披草來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話桑麻,也不是 “雜言” 。與充滿機巧虛偽的官場相比,這裏別有洞天。 ——這是以外在的“動”寫出內在的“靜”。
鄉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樂悲歡。“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令人喜悅;同時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這一喜一懼,並非“塵想”雜念。 相反,這單純的喜懼表示著鄉居勞作使詩人的心靈明淨了,感情淳樸了。——這是以心之“動”來進一步展示心之“靜”。
詩人或從正麵說,或從旁說,讓讀者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和自己心境的恬靜。 元好問曾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衷正是描繪了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詩歌注解】
1.南山:指廬山。
2.興:起床。
3.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裏的雜草。
4.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5.狹:狹窄。
6.草木長:草木叢生。
7. 沾:沾濕。
8足:值得。
9.但:隻.
10.願:指隱居躬耕,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願望。
11.違:違背。
【詩歌譯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疏。 早晨起來到田裏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濕了又有什麼可惜,隻要不違背我歸耕的意願就行了。
【詩歌中心思想】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裏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裏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裏,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複餘。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曆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複至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