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
梵文Bodhi的音譯
意譯覺、智、知、道
意思是覺悟、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共有三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
後者(佛之菩提)是最高的覺悟和智慧。
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
梵文Bodhi的音譯
意譯覺、智、知、道
意思是覺悟、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共有三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
後者(佛之菩提)是最高的覺悟和智慧。
菩提的含義是什麼?
菩提:出自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曆史故事,也有象征覺悟的意思。
“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稱“菩提心”,或雲“大乘心”,或雲“普賢心”,再簡雲“發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隻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會才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隻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發菩提心、走菩薩路、學佛做人、利益眾生。這就是學佛人走的路。
重點哦!!!菩提跟愛情沒有什麼關係,隻能說跟人的“情”有關係,但不是愛情。
菩提代表什麼意思?
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盤的程度。涅盤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 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 (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製伏煩惱,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 菩提形象蜜,滅除係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 (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 大乘義章卷十八區分無上菩提為方便菩提與性淨菩提兩種。此外,三菩提亦為天台宗之十種三法之一,即: (一)實相菩提,又作無上菩提。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實智菩提,又作清淨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據往生淨土論載,遠離:(一)執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穩,(三)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遠離心或三種離菩提障。同書又列舉三清淨心:(一)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淨心),(二)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淨心),(三)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之樂(樂清淨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以上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菩提場,其道場樹稱菩提樹。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稱為增上菩提。結講念佛,廣祈眾生增進佛道,稱為菩提講。檀那所屬之寺院,稱為菩提寺、菩提所。 編輯本段菩提在佛教中的意義'菩提 '的梵語為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製伏煩惱,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 《西遊記》中菩提老祖形象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係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大乘義章卷十八區分無上菩提為方便菩提與性淨菩提兩種。此外,三菩提亦為天台宗之十種三法之一,即:(一)實相菩提,又作無上菩提。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實智菩提,又作清淨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上之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據往生淨土論載,遠離:(一)執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穩,(三)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遠離心或三種離菩提障。同書又列舉三清淨心:(一)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淨心),(二)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淨心),(三)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之樂(樂清淨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以上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菩提場,其道場樹稱菩提樹。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稱為增上菩提。結講念佛,廣祈眾生增進佛道,稱為菩提講。檀那所屬之寺院,稱為菩提寺、菩提所。[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菩提心經卷一、舊華嚴經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華嚴經卷七十、維摩經卷上、大寶積經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論卷四十四、成唯識論卷一] (請參閱《 佛學大詞典 》) 附:【菩提】《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術語)Bodhi,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 菩提念珠義。然所通所覺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盤,斷煩惱障而證涅盤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一切種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故謂之大菩提。智度論四曰:‘菩提名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無上智慧。’注維摩經曰:‘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止觀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大乘義章十八曰:‘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安樂集上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唯識述記一本曰:‘梵雲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古雲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華譯為覺,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說的,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 【菩提(梵bodhi,巴bodhi,藏byan%-chub)】《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指開悟的智慧。梵語bodhi,係從有‘知’或‘覺’之義的動詞budh轉化而來的名詞,意譯智慧、知、覺。舊譯又翻為道。《大智度論》卷四十四雲(大正25·380b)︰‘天竺語法,眾字和合成語,眾語和合成句,如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無語,若和合名為菩提,秦言無上智慧。’《無量壽經》卷上等,稱無上菩提為無上道;《大乘義章》卷十八依果德圓通之義,將菩提翻為道。然而,《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雲(大正43·235c)︰‘言正解者,正覺異號。梵雲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末伽言道,遊履義故。古雲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說明菩提之內容,及證取菩提的實踐修行方法。佛教的禮拜對象,即為獲得菩提的覺者,即佛陀。佛陀所覺悟的菩提,其內容是諸法皆空,即所謂一切萬有皆無實體的真理。然而從覺悟諸法皆空的覺者而言,萬有乃超越有、空之實在本身,故為諸法實相。依佛教的發展階段來說,係從否定的覺到肯定的覺;約略而言,否定的覺即是小乘佛教,肯定的覺為大乘佛教。對此,《大智度論》等書曾揭三種菩提、五種菩提之說。 由於聖者可分三類,故菩提亦有三種。(1)聲聞(阿羅漢)所得的聲聞菩提(阿羅漢菩提);(2)獨覺所得的獨覺菩提;(3)佛所得的佛菩提。此中,前二種菩提係唯斷煩惱障而得之菩提;而佛菩提則一並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而悟得者,乃究極而無勝之者,又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無上正等菩提、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正等菩提、等正覺、正覺等、無上菩提、無上道。又,聲聞菩提係依師之指導,經三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係為求自利,無師指導,經百大劫修行而得;佛菩提乃願自利、利他,且不依師,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得。 對於此三種菩提,後世曾有種種解釋。如《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五謂以上智觀察緣性稱為佛菩提,若以中智觀察緣性稱為獨覺菩提,以下智觀察緣性稱為聲聞菩提。《顯揚聖教論》卷七則約種性等五種加以分別,其文雲(大正31·516b)︰ ‘菩提五種分別者,(一)種性,(二)方便,(三)時,(四)證覺,(五)解脫。種性者,聲聞菩提依鈍根種性,獨覺菩提依中根種性,無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種性。方便者,聲聞菩提由行六處善巧方便,獨覺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緣起善巧方便,無上正等菩提由五明處善巧方便。時者,聲聞菩提極少三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由百大劫修行而得,無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證覺者,聲聞菩提由師證覺,獨覺菩提唯誓自利無師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無師證覺。解脫者,聲聞菩提、獨覺菩提所證轉依,解脫煩惱障、解脫身攝;無上正等菩提所證轉依,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解脫身攝及法身攝。’ 此外,《大智度論》卷五十三又說佛菩提有五種,即︰ (1)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為因中說果。 (2)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 (3)明心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此即所謂般若波羅蜜之相。 (4)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世,到薩婆若。 (5)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論》卷下謂佛菩提有應佛、報佛、法佛三種菩提,伽耶成道名為應佛菩提,十地行滿而得常涅盤證名為報佛菩提,如來藏性淨涅盤名為法佛菩提。《大乘義章》卷十八〈無上菩提義〉中,認為無上菩提有方便菩提、性淨菩提二種。又,有關無上菩提之體性,《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謂以二種斷、二種智,及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並百四十不共佛法等為其體,具七無上,於一切菩提為最上,故名無上菩提。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為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為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單稱菩提心。順趣菩提之三十七種行品,稱為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或菩提場;其道場樹稱為菩提樹。其他,日本有所謂增上菩提與菩提講。前者指祈祖先成佛而修冥福,後者指結講念佛而廣祈眾生增進佛道。 ◎附︰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摘錄自《般若經講記》) 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階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約菩提說︰此二道即五種菩提。(1)發心菩提︰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2)伏心菩提︰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3)明心菩提︰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為明心菩提。這三種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聖的三階,是般若道。這時,雖得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說,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勝義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淨,本來涅盤,名得真菩提心。(4)出到菩提︰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眾生;漸漸地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名為出到菩提。(5)究竟菩提︰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二道各有三階,綜合凡五種菩提,總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 [參考資料]《解夏經》;《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六;《維摩經》卷上;《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卷二十五;《成唯識論》卷一
佛教中的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
佛教修行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解脫,也就是解脫生死輪回,二是菩提,也就是覺悟,也就是智慧。
但是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大小乘的覺悟,也就是智慧有較大的區別,大乘的覺悟要遠遠大於小乘的覺悟。
小乘的覺悟主要是四聖諦與十二因緣。在37道品中的“七菩提分”就是小乘覺悟的內容。
大乘的覺悟遠遠大於小乘。大乘追求的是佛的境界,到成佛之時能得一切種智,無所不知,而小乘追求的是阿羅漢的境界,所獲得的是一切智,隻是見到真心的總相而已,還見不到真心的妙用。
佛經中“菩提”是什麼意思?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垛,依般若菠蘿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以般若菠蘿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故知般若菠蘿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菠蘿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裏,“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
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漢文佛教經典總稱為“大藏經”,包括印度和中國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內。
廣義的佛經
廣義的佛經總稱“三藏”,包括:
◎經藏:梵文Sū-tra-pitaka的意譯,音意合譯為“素袒纜藏”,指釋迦牟尼諸弟子所傳述的釋迦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其後佛教徒稱為釋迦牟尼言行的著作。
◎律藏:梵文Vinaya-pitaka的意譯,音意合譯為“毗奈耶藏”,記載佛教僧侶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規。
◎論藏:梵文Abhidharma-pitaka的意譯,音意合譯為“阿毗達磨藏”,是對佛教教義的解說。
狹義的佛經
狹義的佛經專指經藏。
菩提子的含義
菩提的含義:是覺悟、智慧、知識、道路的意思,廣義講是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當年修道成佛,即在菩提樹下。故此,菩提子亦成了佛緣之物,尤其是佛家的法物--佛珠亦大多以菩提子製成。菩提,是梵語bodhi音譯,是覺悟、智慧、知識、道路的意思,廣義講是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
據佛經記載,用菩提子念佛,可獲無量倍功德,因此,菩提子成為最廣泛使用的法器之一。其中,顯宗佛教弟子用星月菩提多一些,密宗佛教弟子用鳳眼菩提多一些。
那麼,菩提子有多少種?據統計,菩提子大約有30餘種,用作佛珠的有十八餘種,即人們常說的:“十八子佛珠”,意為:十八羅漢。這裏簡要介紹幾種常做佛珠的菩提子:
1、太陽子,為熱帶產的一種紅褐色堅硬果實,每粒上都有一小白點,看起來好像旭日中天,本身的紅褐色如同太陽之火,故名為太陽子。佛教稱太陽神為日神。佛教密宗的主尊為大日如來,他隨緣化現於世,破諸黑暗,開顯菩提心,光照眾生。太陽子,驅邪消災,帶給人吉祥、安康。用以做佛珠或單粒佩拎,既有助修行,又美觀大方,增加氣質。
2、月亮子,為熱帶產的一種深灰色堅硬果實,每一粒上都有一淺褐色圓點,如月掛天空,本身的灰白色像清涼明潤的月光,故名月亮子。月亮代表陰柔,吉祥和平安。
3、金剛子,金剛子據佛教書藉介紹謂金剛樹所結之子,也有說是菩提樹所結之子,甚為名貴。金剛,則為堅硬無比,無堅不摧之意,有可摧毀一切邪惡之力。密宗修練練金剛部吋須用金剛子念珠。金剛子佩帶身上,驅邪避禍之力較強,可增吉祥。
4、金蟾子,是星月菩提一類,但比星月菩提堅硬。因每一粒狀如金蟾,故名金蟾子,可聚宅增慧,帶來安寧、吉祥。可用以製作佛珠,單粒或幾粒掛件,給人帶來幸運。
5、天意子,天意子是一種奇特而堅硬的果實。扁圓的形狀,隆起辦辦的曲脊,看似蟠桃,又像細小的蕃瓜。佛經裏有天意樹,此樹隨天意而轉,悉遂所求。天意子便有其特殊的含義,用此珠修練,順遂天意;隨意佩帶,可增福慧。
6、鳳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鳳眼,鳳眼象征祥瑞,用鳳眼菩提製成的佛珠是密宗修練者必不可少的法器之一。
7、龍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三角狀眼。龍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義,如“龍象”比喻菩薩的威儀,“龍應”,謂觀音菩薩三應之一。龍梵語音譯為“那伽”,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是守護佛法的護法。龍眼菩提,尤其是印度龍眼菩提,是難得之物,即是修練者必備物品。又是驅邪增慧之品。
8、鐵蓮子、銅蓮子,為樹木種子,呈長圓形,質地硬,有黃、黑兩色,黃色稱為銅蓮子,黑色稱為鐵蓮子。製成佛珠,讓人喜歡。附件
菩提什麼意思
菩提】
(一)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製伏煩惱,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係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大乘義章卷十八區分無上菩提為方便菩提與性淨菩提兩種。此外,三菩提亦為天台宗之十種三法之一,即:(一)實相菩提,又作無上菩提。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實智菩提,又作清淨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上之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據往生淨土論載,遠離:(一)執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穩,(三)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遠離心或三種離菩提障。同書又列舉三清淨心:(一)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淨心),(二)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淨心),(三)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之樂(樂清淨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以上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菩提場,其道場樹稱菩提樹。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稱為增上菩提。結講念佛,廣祈眾生增進佛道,稱為菩提講。檀那所屬之寺院,稱為菩提寺、菩提所。〔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菩提心經卷一、舊華嚴經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華嚴經卷七十、維摩經卷上、大寶積經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論卷四十四、成唯識論卷一〕
(二)即唐代時來華之菩提仙那。
一樹一菩提,菩提什麼意思?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中的“菩提”是什麼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的原文應當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意思是說:哪怕是朵小小的花也有他自己的世界,一棵小小的草也是有菩提般的心。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