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故宮的文章
遠遠望去,氣勢恢弘的午門印入眼簾,高十多米的紅牆上刻著美
麗的花紋,尖聳的屋頂,一派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風格;屋頂上斑駁
的黃瓦向我們展示著故宮的悠久曆史和它所經曆的滄海巨變。
穿過那扇笨重的紅漆大門,踏著古代君王所經過的花崗岩路,我
們進入了紫禁城。哇,我的眼前一亮:寬闊的廣場使你體會到古代建
築的大氣;雄偉的太和殿屹立在廣場之後。沿著雕刻著栩栩如生的盤
龍圖樣的台階拾階而上,進入了古代君王議事的場所- 太和殿。空蕩
蕩的大廳內,兩邊粗壯的柱子撐起了金碧輝煌的屋頂,中間的龍椅上
鋪著黃色錦緞,這個就是皇帝的龍椅了。看著雕龍的扶手和那塊“正
大光明”的匾牌,我感慨萬千:圍繞著這把龍椅發生了多少宮闈密事?
又有多少人死於非命?崇禎皇帝從故宮匆匆逃往景山自縊;雍正皇帝
在此篡改詔書而登上了王位;慈禧太後在故宮演義的故事也就更加路
人皆知了……回目四望,長約三公裏的長方形宮牆和寬闊的護城河使
紫禁城成為壁壘森嚴的堡壘,住在裏麵的王公大臣、後宮佳麗也就失
去了自由,所謂“伴君如伴虎”,還有什麼樂趣可言?我覺得,當今
時代人們的居所雖然不大,但很溫馨、富有人情味,不禁讓我感歎:
時代進步了!
經過一重又一重的宮殿,最後來到了禦花園。這兒樓閣林立、古
木參天、鳥語花香,各式各樣的太湖石堆砌成的假山更是千姿百態,
有十二生肖、空中雲彩等,可以看出古代君王的奢侈,正是這些八旗
子弟縱情享樂,才導致了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城,釀成了“火燒圓明園”
的慘劇。我暗暗發誓:曆史的教訓決不能重演。
我認為,故宮本身就是一座待人開掘的寶藏,下次來北京,我一
定會舊地重遊。
我跪求一篇描寫故宮的文章,很有文采,很有文化底蘊的那種
從故宮吧找了幾篇散文。
觸摸故宮的靈魂
我在故宮尋找靈魂,尋找故宮的靈魂。
夕陽西下,最後的一抹餘輝斜射在故宮金色的琉璃瓦上,雖已黯淡,卻絲毫掩飾不住從那裏泛出的特有的王者氣度。不時有幾隻烏鴉,悠然的從空中飛過,與身後那片被落日染紅了的雲霞一道,構成了故宮蒼涼的華麗。此時的故宮,猶如湮沒的輝煌。
雪紛紛揚揚的下著,遮沒了重重朱門,遮沒了深深庭院,卻從未遮沒那些追求自由的靈魂。雪花紛飛,仿佛要為故宮拂去曆史的塵埃;白雪皚皚,似乎在向人們演奏千古的華章。此時的故宮,宛若凝固的音樂。
當所有的喧囂漸漸遠去,故宮終又恢複了寂靜。夜色漸深,月光緩緩流入宮殿、樓閣還有庭院,歌舞升平仿佛就在昨夜,轉眼,卻已是人去樓空。惟有那些高牆深院,伴著如水的月光,兀自堅守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此時的故宮,卻似曆史的遺孤。
尋尋覓覓,故宮的靈魂,你究竟在哪裏?我穿過金水橋,邁入太和殿,空氣裏仿佛充滿了一雙雙悵望蒼天的眼睛,裏麵滿是壓抑已久噴薄欲出的幽怨和權利驅使下的野心,還有關於兩個王朝江山社稷的榮辱得失。但他們都不是故宮的靈魂。我繼續尋找著,終於,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我找到了,找到了那個在故宮蟄伏已久的靈魂——傳統文化。
漫步在故宮,近距離的參觀那些巍峨的宮殿,我才愕然發現,原來傳統文化已經滲透進了故宮建築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金水河上的五座金水橋,象征著“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五德,而乾隆在齋宮的禦筆“敬天”更是將“敬天畏人”的傳統道德展露無餘。傳統文化,竟早已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故宮的空氣裏擴散開來,愈久彌香。
2006年,恰逢故宮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之際,“故宮”來到了上海,帶來了故宮的宮廷珍寶,更帶來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君子比德於玉”,玉,自古就是君子道德標準的象征,以玉載禮,寄玉器以人文精神。在這次的參展展品中,“秋山行旅圖”玉山布局巧妙,層次有序,兼以人物、建築為點綴,反映了自然之美的本質,特色鮮明,臻於化境,堪稱清代玉雕藝術巔峰之作。那些玉器無不精致而靈動、溫婉而含蓄。它們在歲月中積累,積累起一種文化精神的厚度;在靜默中等待,等待在今人和後人的心靈深處,細細傾聽他們無聲的訴說。這些不正與君子謙恭有為、注重精神攻養相吻合嗎?
玉器之外,鍾表也是這次展覽的一大亮點。裝飾華貴、製作精美、功能複雜的英國鍾表、瑞士鍾表和中國廣州製作的鍾表均代表了當時鍾表製造的最高水準。中西文化的交融充分表現了中國兼容並包、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這些展品得以集中體現。
然而,在這個科技日益發達、文化日益多元的二十一世紀,傳統文化,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西方文化的盲目、過度崇拜,對傳統文化的置之不理、不屑一顧愈演愈烈。他們高喊著“與西方接軌”“現代化”,卻忘了任何現代化都隻能從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離經叛道、數典忘祖,失去歸依。以“天人合一”“厚德載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固然有著其封閉性和狹隘性,然而審慎、冷靜的態度,敢於揚棄的精神卻也正是我們年輕一代所奇缺的。傳統文化決非一潭死水,相反,它正是我們創造未來的力量源泉。認識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是我們年輕一代義不容辭的責任。
觸摸故宮的靈魂,感受到的是深深的震撼,震撼於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為其日益流失憂心忡忡。然而我堅信,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不會眼睜睜的看著民族精神葬送在自己手中。故宮,在見證了明清兩代的盛衰榮辱之後,還必將見證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餘下全文>>
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明清美文十種有哪些
目前隻出了四種
《陶庵夢憶》
紫禁城出版社
2011年11月版
《嫏嬛文集》
故宮出版社
2012年5月版
帝京景物略 平裝 – 2013年3月1日
浮生六記 平裝 – 2013年7月1日
下麵的文章道出了出版社背後的詳細經過
這是一個發生在微博上的讀書故事,說不上多特別,但在各種唱衰閱讀的言論環伺之時,卻能傳達出一種暖意。更重要的,故事裏傳達出的幾點信息值得出版人注意:一是當下讀者對閱讀體驗而非內容本身的需求,已經足以形成商業價值;一是出版商與讀者的直接溝通甚至更大規模的溝通,已經成為可能。做書的人,能否從這個小故事當中體味一二呢?
一、驚豔
今年四月,我買了一本紫禁城出版社的《陶庵夢憶》。
一翻開,就驚豔了。這是迄今為止,在大陸新出版的古典文學類圖書中,我見過的,最美的一本。從紙張的質感到排版的疏朗,從正文的字體到評注的套色,更不要提配的全彩印十竹齋箋譜。之清秀,之雋麗,之古雅,之精致……隻是那種精致是清淡宜人的,沒有濃妝豔抹的宣傳裝幀書腰封,是輕描眉淺梳妝的美人。
在看多了近年以節約成本的宗旨下出版的書籍之後,這本書簡直就是給一個吃了多日白水青菜豆腐的人,突然上了一碟色香味俱全的珍饈佳肴;簡直就是讓一個整日在無鹽東施中混跡的人,突然看到了翩若驚鴻的洛神;簡直就是白居易筆下的“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後來細細品讀,欒保群老師的評注別具風格自不必提,讓我驚喜的是:連配的每一幅十竹齋箋譜都不是隨手一摘,而是盡量和每一篇文字兩相呼應的。
驚豔的結果就是後來我又買了一本,第一本隨手評注已經快要寫滿了,第二本用來收藏,裝在盒子裏供在書架上。
也許有人要問,有這麼好嗎?有這麼值錢嗎?我想說:也許沒有古籍善本值錢(不過許多年後誰又知道呢?大浪淘沙,總是隻有精品留下來。)但這本《陶庵夢憶》讓我看到的,是出書人對書本的傾心,對讀者的用心。那份傾注的心意,作為一個讀者,我已經很久沒有感受到了。當然作者多是用心的,但出版和市場又是另一回事。
二、式微
從收了這本《陶庵夢憶》開始,我就心心念念等著紫禁城出版社,要把這套《明清美文十種》收齊。
幾個月後,等來了《嫏嬛文集》。依舊是張岱著,依舊是欒保群注,隻是出版社的名字,從紫禁城,換成了故宮。
還是豎排繁體,單排夾注。隻是裝訂從鎖線變成了膠背,沒有了套色,沒有了彩色的配圖,隻有扉頁和末頁留了兩幅彩色的十竹齋,如果《陶庵夢憶》是一個美夢,《嫏嬛文集》就是剛醒來時欲斷未斷似醒非醒的一個夢影。
我買了,繼續等後麵的,剩下八本即使隻和《嫏嬛文集》一樣,我也會買的。因為即使這樣,也比市麵大多數書好多了。大概《陶庵夢憶》隻是一個夢,大概理想總是要遇到現實和市場的衝擊。我能理解出版社有它的不容易。
書還沒等到,前兩天,我在微博上認識了@故宮錢傳強先生。簡介是故宮出版社發行部主任。
微博就是這點好,這個平台讓你可以和以前沒有機會接觸的人和機構直接建立聯係,比方出版社,在有微博之前要聯係他們,我印象中好像隻能發一封幾乎得不到回複的郵件。
於是我興致勃勃地去請教他,《明清美文十種》的下一本什麼時候能問世呢?
結果得到了一個冷水澆頭的回複:“最快能出來的一本是《浮生六記》,但不是欒保群注了,內文也改成簡體橫排了。”
簡!體!橫!排!
我憋了好久才回複:“我覺得,從這套書的第一本到第三本,我看到了理想的式微……”
三、轉折
我老公對我的評價是:毫無俠力,空有俠氣。這個俠氣主要表現在:心裏存不住話,看到不平事不發表點意見會憋......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