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本該如此相近的詞有那些
本該如此:非詞,屬於短句,即本來應該是這樣。
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理當如此。不移至理。
古詩詞教學如何捕捉意象
詩歌主要通過意象和意境的創造來傳達思想感情,因此要捕捉意象,體會意境,借助聯想和想象,進入詩人所創造的無限豐富和廣闊的藝術空間,聆聽詩人最真切的訴說。準確把握意象的內涵,學會分析意境,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從而提高文化修養。
經過人們長期的使用,約定俗成,有些事物被賦予了某種比較固定的含義,如:一見“楊柳”,我們馬上想到的是送別、離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夠淒清吧;一見“梅花”,我們想到的是堅貞、高潔,“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何等的不畏嚴寒;一見“圓月”,我們聯想到的是“思念”,“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多麼的深沉!
隻有了解了這類常見意象所蘊涵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才能快速、準確地理解詩詞中特定意象的含義,並進而把握詩詞的感情。
比如“落花”。這一意象有這樣幾層意思:一是把落花作為自然景物來描寫,構成一種優美的意境。如:“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二是麵對落花,感歎年華易逝,美麗不再。如:“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還有一種是以落花寓意昂揚向上的精神。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再如“杜鵑”。杜鵑又名杜宇、子規、布穀。傳說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它的叫聲被老百姓模擬為“不如歸去”,其聲淒慘,因而古詩詞中的“杜鵑”常常是淒涼、哀傷的象征,詩人常常用以表達思親之情、歸家之念。如:“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也有用杜鵑啼血來比喻忠貞的。如:“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金陵驛》)
又如“燕子”。燕子因結伴飛行而成為愛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臨江仙》)又由於燕子有眷戀舊巢的習性,故又成為古典詩詞表現人事變遷的寄托。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
另外,古典詩詞中的常見意象還有: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感恩多》);以“紅豆”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相思》);以“梧桐”寫淒涼悲傷,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聲聲慢》);等等。
解答文言題目,有哪些特定的臨場技巧
最大的技巧應該是多讀幾遍原文,爭取讀懂原文,尤其是碰到課外語段。在此基礎上做題,應該八九不離十。
其次,應該關注題目、作者、注釋等。完成文言詩詞鑒賞題更是如此。唐朝朱慶餘寫過一首《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初看是寫一個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見公婆的緊張與不安,但結合詩題仔細分析卻發現不是這麼回事。詩的題目暗示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即詩人在向張水部(張籍)探問,自己這次考試有把握嗎?
第三,完成詞語(實詞和虛詞)題,一定要有聯係上下文的意識。你吃不太準的字詞,放在上下文裏,或許就會得出答案。比如,2008年江蘇南通題要求解釋“將三軍,使士卒樂死”中“將”的意思,聯係上文,不難看出,這裏是吳起因為田文位居他之上而心懷不平,於是跟田文比功勞:率領三軍,使士兵樂於效死拚命,敵國不敢打我國的主意,您比得上我嗎?順理成章地,“將”可解釋為“率領”“帶領”。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與本該如此相近的詞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