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不恥下問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稱讚了什麼
不恥下問 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
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
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
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
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號。
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全文閱讀:[www.zaojuzi.com]
收集三個成語故事二十字左右
三個成語故事,用二十個字,那就隻能是標題了。
狐假虎威
愚公移山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掩耳盜鈴
盲人摸象
井底之蛙
此地無銀三百兩
刻舟求劍
如魚得水
螳螂捕蟬
自相矛盾
虎口餘生
半途而廢
不恥下問
懸梁刺股
傾國傾城
一箭雙雕
疑人偷斧
千軍萬馬
紙上談兵
閉門思過
調虎離山
買櫝還珠
如火如荼
不恥下問,誨人不倦的成語故事各稱讚了什麼
不恥下問:出自《論語》意思是不比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為恥。稱讚那些好學、謙虛、一心求學的人、
誨人不倦:出自《論語》指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稱讚那些兢兢業業、愛崗敬業、不厭其煩、樂於助人的人。 (其實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答題的)
精銳教育 解放路學習中心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
不恥下問 [bù chǐ xià wèn]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褒義
出 處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移樽就教 不媿下學 不愧下學
反義詞
好為人師 師心自用 神氣活現
成語故事《不恥下問》讀後感
不恥下問
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或輩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
[拚音]
bù chǐ xià wèn
[出處]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例句]
在學習當中,遇到問題要不恥下問。
[近義]
不矜不伐 功成不居 謙虛謹慎
[反義]
有問必答 神氣活現 自以為是 驕傲自滿 .
成語故事不恥下問tupian
不恥下問_成語解釋
【拚音】:bù chǐ xià wèn
【釋義】: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例句】:閣下既~,弟先須請教宗旨何如?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七回
請幫我找幾個,勵誌的成語故事,謝謝
1、不恥下問
釋義: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辱。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為“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文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
2、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家窮買不起書,隻好借書來讀。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隻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隻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謔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3、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隻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裏麵,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隻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4、、聞雞起舞
祖逖和劉琨都是晉代著名的將領,兩人誌同道合,氣意相投,都希望為國家出力,幹出一番事業。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裏供職,晚上合蓋一床被子睡覺。 當時,西晉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各少數民族首領乘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都很為焦慮。
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叫聲驚醒,便把劉琨踢醒,說:“你聽到雞叫聲了嗎?”劉琨側耳細聽了一會,說:“是啊,是雞在啼叫。不過,半夜的雞叫聲是惡聲啊!”祖逖一邊起身,一麵反對說:“這不是惡聲,而是催促我們快起床鍛煉的叫聲。”劉琨跟著穿衣起床。兩人來到院子裏,拔出劍來對舞,直到曙光初露。 後來,祖逖和劉琨都為收複北方竭盡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5、程門立雪
這個成語文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程顥死後,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那時,他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程頤正在睡覺,楊時與他的朋友遊酢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麵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同學們,這是一段古人認真求學的曆史,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凝聚成一個成語———“程門立雪”,用來比喻尊敬老師,誠心求學的態度或行為。
6、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年青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 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 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托說:”軍隊裏的事情又多 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隻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由於讀書很多,學習了很多知識,最後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7、勤能補拙 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複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隻能成為賊,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 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