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足長樂還是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
zhī zú cháng lè
〖解釋〗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先秦·李耳《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示例〗一個快樂主義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養,就是古訓所謂‘~’。 ★王西彥《古屋》第一部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反義詞〗 貪得無厭
為什麼說知足長樂
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地位。
〖出處〗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於可欲,碰多了灼傷的還是自己。
〖解釋〗知道滿足,常足。”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知足常樂。故知足之足。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正確認識自己,合理把握度和分寸。不是自己的或不該碰的東西不要去碰,碰了一定燙手,我們隻能盡力幹好力所能及的事。人的欲望永遠無法滿足; 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凡事要適可而止,就總是快樂,就是說,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快樂的
求完整句,什麼知足而長樂?什麼知不足而自強?
如何才能知足常樂?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也不能把它說得很清楚,我至所以想起來談這個話題,一是隨意而起,二是目標向往,三是提示作為。在我們這個年齡段,各方麵的壓力都比較大,想的事都比較多,遇到的困難有時也比較棘手,這可能是在人生中都要麵對並且也不可回避的矛盾和考驗吧。
那麼怎麼才能知足常樂呢?我們交流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感受吧!
知足常樂,是知足和常樂兩個詞語組成,並且構成因果關係和條件因素,首先是要知足,然後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從現實意義來講,知足就很難,不知足是常事,我們也不可能事事都知足,更不可能對事事都不知足,有些事必須自己做通自己的工作,用知足作為自我安慰,這種情景一般都表現在自己不能左右的事情並已經成為定論的結果上。記得我的爺爺,每年在我們家裏過年,都要貼著這樣一幅對聯:“事能知足心常坦,人到無求品自高”,開始時,我認為,每年都是這樣的對聯,沒有任何新鮮感,但隨著年齡和各種閱曆的感悟,逐漸的體會到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通過一些事實來分析,這句話就是我們生存、生活、學習、工作的警句。到現在我也經常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並且也激勵自己。逐漸地也養成了一些做人做事的良好習慣。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知足既是做事也是做人。
在現代社會,沒有什麼比人的健康更重要,特別是現在全民的健身運動,健康意識,已經得到了各個階層人們的認可和響應,要想成為一個健康的人,首先要在思想和心靈上健康,思想的健康會讓你成為一個積極進取的人,有事業心和責任感的人,它是人們工作學習的總開關,如果不重視自己思想上的健康,就很難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心靈的健康,是對事物的看法和根本態度的折射,心靈美皆萬物美,人的心靈就是人心裏活動的內在反映,心裏的活動受著各種因素的製約和影響,環境可以塑造人的心靈,學習可以淨化人的心靈,工作可以豐富人的心靈,家庭可以撫慰人的心靈。談了這麼多心靈,到底心靈與知足有什麼關係呢?我倒認為,知足也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外在表現,也是一種客觀需求。隻有人的知足才能有個好心情,好心態、才能有一種積極的態度,才能成為享受現實生活的主人。從這個意義來講,知足既是態度也是意識。
在各方麵壓力都比較大的今天,我們必須要學會自己調整,自我解壓,凡事看得開一些,看得遠一些,不能讓近憂影響了我們的長遠發展。我的體會最多的是,當一時遇到解不開的問題時,就先放一放,讓時間來解決吧,總有一天我們會想通的,當我們想通時,就會對以前的決定或喜或悔。人一生中,會麵臨許多事,如果對每件事都把他想的太複雜,也會感到活的太累,常言說得好,人就是要簡單生活才是最高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知足需要時間和簡單。
既然把知足當成常樂的前提,那麼隻要我們知足了,那還有什麼不高興的呀,壓力都是自己給自己留著的,動力也是自己給自己提供的,人最難的是說服自己,麵對自己,隻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了,看準了,就沒有不高興的人和事。
知足不長樂事例
知足者未必常樂
常言道:知足不辱,知足者常樂。於是乎,“知足”便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寶貴品質,事事以知足為榮不瘟不火。然而,難道處處都應該“知足”嗎?恐怕並非如此吧,知足者也未必常樂呀!
古時候,中國人總是以“聖人之邦”自居,惟我獨尊,於是乎,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物阜民主、人傑地靈……隻要一說起中國,諸多溢美之詞紛至遝來,真可謂知足之至了。大清乾隆年間,英國大使拜見乾隆皇帝,請求以西洋珍品換取天國神技。但不足百年,英國成為西方大帝國,用洋槍火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萬園之園中的一場洗劫、一把大火,似乎也燒醒了幾位“知足者”的美夢。也就是在鴉片,三個英國軍官對他的部下說:“哈哈,中國人,太懶了,他們發明了火藥,便去睡覺了。現在,我們的火槍裏,裝的正是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啊!”大家想一想,知足者還能常樂嗎?嚴酷的事實告訴我們,知足者未必能常樂。
那麼,不知足的人呢?他們恰恰用自己的行動,從反麵告訴世人:知足者未必常樂。
科學精神,就是一種不斷進取的精神。一個科學家,最應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便是“不知足。”如:量子力學創立者之一的薛定諤,一生都在不懈求索,不斷進取,他曾在一年之間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不斷提出新觀點。又如: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更是從不滿足,不斷研究思考,在提出狹義的相對論後不久,又進一步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使人類科學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同樣,如果不是曆代那些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傑出人物的不知足,哪裏會有今天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燦爛文明?可見,不知足才能樂,知足者未必常樂。
人,總是要向更高目標攀登的,這也就是人往高處走吧。高考之後接受高等教育,是我們每一個高中學生的心願,而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學,又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定下更高目標,才能有更大的動力。如果考上大學就知足,也一定會造成終生的懊悔。
知足者未必常樂。還猶豫什麼?同學們,快快振作起來,向著理想,學吧,不要有一點成績就知足?
知足長樂為題的作文
明白知足方能常樂。 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語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還是自己,就像人如果隻看到自己沒有的,隻會令自己鬱悶,自尋煩惱,同時,你也會快樂起來。唐伯虎曾寫下“不見五陵豪傑墓,花開花落,歲月就這樣流逝,不留痕跡,追尋自己的內心。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豁達樂觀令世人感慨,反而生出這樣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有人喜歡傷春悲秋,有人喜歡享受當下,可是這些都已經消逝,而我們應該做的,在勾欄瓦肆之地淺斟低唱,也是不快樂的,何苦呢?很多人為了名利放下親情、友情,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話,即刻就斷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傷過。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他們原本是為了讓自己更快樂,雖仕途不順,要做個好夢,就得帶著微笑,多看看自己擁有的,卻在追尋的過程中喪失了原本的快樂,即使後來成功擁有了名和利。”與仕途擦肩而過,唐伯虎沒有悲傷,反而對自己的田園生活感到快樂,等到後來才明白這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春去秋來,無花無酒鋤作田,所以他是快樂的,但他不過分悲歎自己,要想到你擁有什麼,你就會快樂的。
人生就像一場夢。多想一下自己擁有什麼,你會學會知足,低徊過。“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隻道是尋常。”納蘭容若的恬適生活令他沉醉?還記得那個“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嗎?“你且去淺斟低唱,璀璨了兩宋文壇,照亮了宋詞的前程。不要老想著你沒有什麼,比如親情、友情,但他最後選擇接受命運的安排,他滿足於這樣的生活,再找不回來了,因此他們隻能空悲歎。不知足常悲,因此我們不要不知足,否則隻會令自己後悔。
知足常樂。朝廷隻是少了一位小官,卻成就了兩宋的大詞人
如何看待不思進取和知足長樂之間的區別
沒有區別啊!
知足長樂與不知足長樂我是正方三辯向反方該提的問題
正方
我們通常所說的知足常樂,是古人為了警示後人而說的,而今天的知足常樂,如果用在環保方麵,那就是說我們已經向大自然索取了很多很多,是應該收手的時候了!過度的揮霍讓我們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臭氧空洞.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物種多樣性減少......無一不是人們不知足常樂所造成的!!!
你覺得哪裏不對呢!你要理解清楚怎麼樣是知足長樂!知足就是不去貪那些不是自己付出得到的東西,不去奢望那不理智的東西。知足的真正含義就是用自己的付出換來的結果來充實自己,不斷創新,不去想白白得到,不去想天上的餡餅!至於常樂,很簡單,當你充實的時候你心情會不會爽快,開朗啊!所以知足常樂沒什麼不好的!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理解,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種答案,一種適合自己的答案,隻要你去找了就能找到!
知足常樂:我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是我成功,我快樂,因為不平凡的人是人們,人們都不會知足,永遠不會停止貪念,所以我成功,因為我平凡我知足!雖然我也貪心,但是我的貪來自我自己的努力同我的自身條件,我的努力換來了我的夢的實現,我知道,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切會實現!在那遙遠的未來
知足者長樂
快樂=物質/欲望。這是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的快樂方程式。從經濟學的觀點看,物質消費越大,欲望越小,快樂就越大,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古話“知足常樂”。反之,如果一個人的物質消費有限,而欲望無窮大,將會怎樣呢?路瓦栽夫人有那麼多“夢想”,又有那麼多“陶醉”,她怎麼能不痛苦、傷心呢?
[分析] 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物質消費水平取決於他的收入,即應量入為出。我們無產階級不是苦行僧,也不是禁欲主義者,在物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吃得好些,穿得好些,不但該有較豐富的物質生活,也應該有較充實的精神生活。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讓千千萬萬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但是,我們國家還比較窮,不能提倡超前消費,高消費,一味地追求享受。不考慮自身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就要處心積慮采取不正當手段弄錢,必然貪汙、盜竊、受賄,以權謀私,假公濟私,損公肥私,凡是可以得到錢的方式和手段便無所不用其極。伊朗詩人薩迪說過:“你若貪心不足就會變成畜生”。時下,未入洞房先進牢房,貪汙公款鋃鐺入獄,接受賄賂被撤職查辦者仍不乏其人。
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上知足。多一分知足,多一分快樂;在事業上不知足,多一分不知足,多一分進取心。
[聯係實際] 瑪蒂爾德.路瓦栽夫人有那麼多不切實際的“陶醉”和“夢想”,欲望可謂大矣!然而她的收入與消費水平與之相比,可謂天差地別。十年負債累累的痛苦生活,是對她的小資產階級虛榮心的一種懲戒,是她自導自演了一幕欲望膨脹引起爆炸的悲劇。
勞動人民真摯的愛情、豐收的喜悅,美滿、祥和的天倫之樂是以辛勤的勞動換來的,他們自食其力,快樂是勤勞給他們的報償,這種快樂是人間真正的淳樸的快樂。
其實是誰最先用的已經難以考證了
已經成為俗語拉
======================================
不過既然在宗教欄問,就作如下回答
【清真寺通用五字楹聯】
工藝必有匠; 幹罪的板德; 入門則思過;
大造必有主。 恕饒的安拉。 進殿虔禮功。
行善心當正; 讀經知義理; 有書心胸廣;
真光照宇宙。 處人學世情。 無誌眼皮低。
知足心常樂; 揚真主之德; 清泉滌塵欲
能忍身自安。 立正教之本。 殿內靜悟真。
生活要知足; 正道矗燈塔; 出世不厭世;
功修不自滿。 良言勸教生。 入世不戀世。
畏火須撤薪, 慈恩明日果;
畏罪須改過。 五功今世因。
反方
1. 不提倡“知足常樂”,即既不提倡對物質層麵的知足,也不提倡對精神境界、個人修養的知足。
2. 提倡“知足常樂”對社會不利。
人們對社會現狀不知足,就會改進社會弊端,使社會更進步。相反,知足了之後,社會就會失去進步的源泉,從而停滯不前。
3. 提倡“知足”對絕大部分個人不利。
可以保持個人的進取之心,拚搏前進之心。而且,個人對自身工作能力、學習水平、道德情操、精神修養的不“知足”,可以促進個人提高自身素質。
對方可能立論:
1. 縮小概念。提倡有選擇的“知足常樂”,即隻講在某方麵應提倡“知足常樂”,對另一些不應提倡的方麵視而不見,不加以闡釋。
2. 偷換辯題。把知足常樂說成樂觀的生活態度,即知足後還不放棄對事物的追求。
3. 栽贓嫁禍。把現代社會的一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現象歸為不知足之錯。
4. 強加修飾。給知足常樂強加“適度”、“有選擇”等修飾,用“提倡適度的、有選擇的知足常樂”來代替“提倡知足常樂”。
辯駁:
1. 指出對方縮小概念。從全麵的角度並闡述現代社會不應提倡“知足常樂”。
2. 清晰定義。“知足”是對現狀感到滿足,感到已經足夠,自然就不會進一步追求什麼。而“知好”是認為現狀很好。但繼續追求與“知好”並不矛盾。
3. 明確邏輯。不知足不代表要去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而追求應用正當手段促成良性競爭,對於上述情況應用法律去規範競爭,而不應用“知足常樂”去扼殺競爭。
4. 指出對方強加出自主觀意願的修飾,而不顧提倡後的實際效果。盲目認為社會對“知足常樂”有符合他們主觀意願的理解。
知足者未必常樂
常言道:知足不辱,知足者常樂。於是乎,“知足”便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寶貴品質,事事以知足為榮不瘟不火。然而,難道處處都應該“知足”嗎?恐怕並非如此吧,知足者也未必常樂呀!
古時候,中國人總是以“聖人之邦”自居,惟我獨尊,於是乎,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物阜民主、人傑地靈……隻要一說起中國,諸多溢美之詞紛至遝來,真可謂知足之至了。大清乾隆年間,英國大使拜見乾隆皇帝,請求以西洋珍品換取天國神技。但不足百年,英國成為西方大帝國,用洋槍火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萬園之園中的一場洗劫、一把大火,似乎也燒醒了幾位“知足者”的美夢。也就是在鴉片,三個英國軍官對他的部下說:“哈哈,中國人,太懶了,他們發明了火藥,便去睡覺了。現在,我們的火槍裏,裝的正是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啊!”大家想一想,知足者還能常樂嗎?嚴酷的事實告訴我們,知足者未必能常樂。
那麼,不知足的人呢?他們恰恰用自己的行動,從反麵告訴世人:知足者未必常樂。
科學精神,就是一種不斷進取的精神。一個科學家,最應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便是“不知足。”如:量子力學創立者之一的薛定諤,一生都在不懈求索,不斷進取,他曾在一年之間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不斷提出新觀點。又如: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更是從不滿足,不斷研究思考,在提出狹義的相對論後不久,又進一步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使人類科學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同樣,如果不是曆代那些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傑出人物的不知足,哪裏會有今天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燦爛文明?可見,不知足才能樂,知足者未必常樂。
人,總是要向更高目標攀登的,這也就是人往高處走吧。高考之後接受高等教育,是我們每一個高中學生的心願,而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學,又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定下更高目標,才能有更大的動力。如果考上大學就知足,也一定會造成終生的懊悔。
知足者未必常樂。還猶豫什麼?同學們,快快振作起來,向著理想,學吧,不要有一點成績就知足?
名言
無論是窮是富、是順是逆,都應該保持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特別是貧窮時能知足常樂,安貧樂道,不羨慕那些富豪榮華,不抱怨自己命運不濟
羅馬哲學家塞尼遜有句名言:“人最大的財富,是在於無欲。
生活的叢書——知足常樂
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知足者常樂!中國人的本性,小農意識,也是千百年儒家思想熏陶出來來,自清朝晚期如果大地主們把錢拿出來擴大生產,我們國家就會很快進入資本主義了,而地主們都是些“知足者”。把所有的錢財存起來,本人看來這完全是一種不思進去的表現.......
[zhidao.baidu.com]
有人說:知足者常樂是對的。但又有說:不知足長樂是對的。誰對呢?
這是一個心態問題?社會的進步在於不知足,我是看中不知足的,你要看什麼事情,事業要知足,現在創業的人員都說要有野心,野心是什麼,說白了就是一個不知足,用好的字眼是希望,我們的希望是爭取前三名,我們的目標,這些都算是計劃,、是不是就是一個野心呢?
現實中,不知足的太多了,今後喜歡這個女孩,追到手了,會知足嗎?也許有,但多數人還是不知足的,
不知足可以讓人進步,更去爭取,考試也是一個不知足的表現,如果知足了,就沒有了差距,
當然這是個人看法。
因為不知足,我們才可以去打拚,活的意義,人生能有幾回博,其實,還不是在不足知的希望下去努力!!
知足長樂能否常樂?
人是不會常樂的,常樂隻是一種夢想,那是夢中的奢侈。古往今來,上至聖人,下至凡人,誰不曾有過煩惱和痛苦。就算一生富足事業順暢,也難免悲歡離合,有道是“此事古難全”。差別隻在於有的人煩惱多一點,有的人煩惱少一點而已。認定人會常樂的人是傻子,不追求常樂的人是憨子。承受力強的人笑對人生,堅強一如沒有痛苦;承受力弱的人哀歎不已,感覺生活好比泰山壓頂。 知足和常樂總是聯係在一起的,慣性思維下隻有知足的人才會精神愉快,不知足的人就難以快樂起來。心理學家對快樂的定義是,一種主觀上安定的狀態——平衡而滿足的內在感受。不知道大千世界中誰會知足,有多少人會知足。也不知道知足的人能知足多長時間,知足的指數有多高。俗話說:人心無足。我倒覺得這是句大實話,天天勸人勸己要知足,總給人自欺欺人的感覺,也有點阿Q精神。聽過大學生辯論賽,辨題是“現代社會是否應提倡知足常樂”,反方即認為提倡“知足常樂”,有悖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隻有對現狀不知足,才會鏟除弊端,促進社會進步。相反,社會就失去了進步的源泉,從而停滯不前。個人對生活狀態、自身能力、精神修養的不知足,才能保持進取之心,拚搏之心,進而提高自身素質。細思之,不知足就一定痛苦嗎?快樂與知足沒有固定的對等關係,知足能得到消極的快樂,不知足倒能得到積極的快樂。 尼采曾寫過《快樂的科學》,用理性的方式來分析感性的快樂。快樂的源泉是什麼,人在什麼狀態下才會快樂。 我們常常看到,孩子在他們喜歡的遊戲中不但非常興奮,而且全神貫注,不知疲倦,表現出驚人的耐性。這就是興趣的魔力。興趣一旦產生,便能把人的注意力集聚到某一點上,引發一種巨大的熱情。這一過程會給人帶來由衷的快樂。作家奧爾德斯·赫胥黎說過,快樂是一種副產品,是你在做其他事情的過程中獲得的東西。癡於書法則樂於筆墨,迷戀旅遊則寄情於山水。快樂的人未必是最忙於工作的,但是他們通常忙於自己所熱心的事情,做自己喜歡的事,執著於自己的興趣愛好,熱衷於自己的追求。當專注某項活動或事物時,自然會進入一種全神貫注的狀態,就會產生一種忘我的愉悅感。那些大學問家的快樂多源於上下求索的過程,那些熱戀中的情人的快樂多源於情的陶醉,而絕非其他。人是要有寄托的,可以是一本貼不滿的剪報,一手瀟灑飄逸的行草,也可以是一盤下不完的棋,一叢看不夠的竹。不可無,無從多。一味的賦閑難免雜念橫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快樂何來?有道是“哀莫大於心死”。 有一支淘金隊伍行走在沙漠中,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隻有一人快樂的走著,別人問他:“你為什麼如此愜意?”他笑道:“因為我帶的東西最少。”原來快樂就是如此簡單。在繁華都市,富有的家庭有條件也有理由享受富足。然而,許多人在經曆了追求豪華、享受富有的生活之後,卻又竭力崇尚簡約。簡單的居室、簡單的人際、簡單的生活、簡單的裝束,這不僅應了一句“隻有簡單著,才能快樂著”的老話,也成了時下一些都市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他們憑自己的一技之長和專業技能吃飯,厭煩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勇於素麵朝天,“卻嫌脂粉汙顏色”。人之初,本來是非常簡單的,原始狀態下人的簡單世人皆知,人生下來的時候也隻是赤條條隻含一口奶。人把自己搞得越來越複雜,附加了太多的累贅。不妨還原本色,“刪繁就簡三秋樹”,“冗繁削盡留清瘦”,任它世事魔幻斑駁陸離,就做個“鄭板橋式”的簡單人,寥寥幾筆足可勾出千古神韻。 認同感是自己快樂的源泉,認同而不苛求身邊的人和事。不認同不接納,常常做“世人皆醉我獨醒”狀,心常常就被不如意揪著,看不慣不適應,不快樂甚而難受著,人被這樣的情緒淹沒了,感受快樂的能力就減弱了。慣性思維方式要求他人和自己一樣,而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你或許是高尚的,但你不能要求你身邊的人都如你一樣高尚,不能拿你的價值觀或道德標準來衡量要求別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果如此,受傷害的隻能是自己!人和人是一樣的,都隻是以自己的思維方式行事,那是人的權利,何錯隻有?人,許多時候都是自私的,這是自我保護意識的本能,無可非議。芸芸眾生並非盡“舜堯”,醜陋、愚昧和虛偽總是相對於美麗、智慧和誠實共存。麵對醜陋、愚昧和虛偽,我們自然沒有能力鏟除之,有時難免心有不平。或慷慨陳詞痛斥時弊,或心有想法卻保持沉默,或輕蔑不屑而不予理睬。即使如此,心情也愉快不起來。我們不是專挑毛病的批判家,也不是籃球場上的裁判員,要做喝彩的觀眾,要做會欣賞的審美家。不是不明白,是“君子有所不為”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這是一種認識的前提,以平常心待之,快樂就會悄然而至。 “神聖之後,不再快樂”,人不快樂是因為經常苛求自己。無論成功大小,快樂的人很自然地自我感覺良好,因為他們不依靠別人的嘉許稱讚,不生活在別人的評價中。他們追求個人發展,“走自己的路”,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從來不管別人做什麼或擁有什麼,不刻意自己能否跟得上富有的鄰居的腳步。即使是孩子的成長,也是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從來不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喜愛自己認同自己,認同自己的生活,認同自己的工作,增強自尊心。熱愛生活,對未來期待但不奢望;對現在認同並享受當下;對過去接納但不沉湎;誠實地評估自己的優勢和弱點;確定實際的目標,為自己的成就喝彩,無論成就多麼渺小。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接納自己的感受,不經常自責,意識到自己的缺點是人所難免的,這樣想就能體驗到快樂。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自信心就強,有自信的人,麵對崎嶇跌宕的人生之路,又有何懼?路是人走出來的,踏平坎坷成大道,陽光總在風雨後。最快樂的人是那些永葆一顆年輕的心的人,沒有什麼是不變的,敢於麵對新生事物,敢於麵對沉重打擊,時刻準備迎接“不速之客”,處變不驚,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樂觀者實際上比其他人更為實際,更易於接受壞消息,但相信“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 社會關係融洽的人比離群索居的人更快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快樂的人很少感到孤單,會充分享受感情的慰籍。人在生活中重心往往會偏移,過分傾斜於工作事業,偏重於錢財物質,忽視親情友情和愛情,殊不知事業是暫時的,感情是永久的,人遲早是要回歸到感情中來的。置身於落落紅塵,時刻都要經受著利益的相互碰撞。特別是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如果不能以一種豁然達觀的心態,去應付無處不在的激烈競爭,去麵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挑戰,那就隨時會被烏雲彌漫的氛圍所籠罩。鬱悶的空氣隨時會令你窒息,受創的心靈也許永久難以撫平,悲傷的淚水也許隨時激湧流淌,總之會覺得很累,開心的日子仿佛與你無緣,快樂總會一閃而過。現代社會人缺少的不是伴,是缺少可以交流的伴。人與人彼此之間有太多的利益交關,難以交流,網上聊天由此而生。即使久居鬧市,如果你不溝通,鄰居也會成為陌生人,照樣感到孤寂鬱結。“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結識新朋友,加深老交情,友誼長存天地久,敞開心扉多交流。告訴你所愛的人,你是多麼的愛他們。職場上營造良好融洽的人際關係,才能工作並快樂著。“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就會懂。 “生命在於運動”,身體的鍛煉,將會增添我們生活中的快樂。強度鍛煉會釋放出內啡肽——人體中一種令人愉悅的化學物質。運動場上健步如飛,舞刀弄劍,拍起球落,揮汗如雨,汗水、陽光、精氣神融彙在一起,忘卻烈日的酷熱,驅除冬季的嚴寒,回歸自然挑戰自我,換來的是筋疲力盡酣暢淋漓的快感。而簡單的活動也會使人身體舒展,心情暢然。散步讓人有時間觀察自然咀嚼人生,品味生活的樂趣,令身心合一,增加你對生活的感激之情。最怕足不出戶,膚不出汗,體內之毒沒有機會排除,心頭之火無以釋放,心理之壓難以減負。鬱鬱寡歡何言快樂?
求采納
知足長樂是不是故步自封
我不相信"知足常樂",知足者;也是不知不足的,雖然它沒有追求的痛苦,但同樣沒有追求得到後,滿足時的歡樂.
知足常憂,不知足常樂
古語有雲:“知足常樂。”有了足矣,何需更多。雖然千年古訓時常縈繞耳際,但一顆不知足的心還是讓我對此頗為懷疑。這隻不過是懦弱者的擋箭牌和懶惰者的借口。“知足”是裹足不前,是安於現狀,是甘於平庸;而“不知足”才能夠以一種持久不滅的熱情勇往直前,才能時時鞭策警示自己,不斷進取,不斷收獲。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借酒消愁,以醉為樂。那酒醒之後呢?又將陷入無邊無際的憂愁中……知足者,樂一時矣。“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不知足者,常樂也。“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你是滿足於登上東山,看到的將是有限的魯地,怎能像登上泰山之巔那樣把天下盡收眼底,心胸無比寬闊呢?不知足,是一股挑戰生活的執著追求,是始終如一的人生信念。
“滿招損,謙得益。”秦始皇的一統中國,就是因為無數次的不滿足,所以無數次地改革,無數次地完善。倘若總是知足,今天或許還是刀耕火種。追求的過程是快樂的,盡管有坎坷有風雨,但我們總是在往前不斷走著,敗而無憾。世間,沒有哪項偉績會從天而降,沒有哪段人生能一帆風順。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隻有懷揣一顆不知足的心,不懈追求,才得以常樂。
賈島吟詩,反複推敲。歐陽修行文“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正因為不知足,才百倦不殆地長期磨練,才有了千古絕唱,傳詠至今。愛迪生一生有一千多種發明。正因為不知足,才不斷地鑽研,成功。一位奧運會田徑老將花十年苦苦訓練,僅僅加快了1秒多。對於知足者,這微不足道的1秒鍾根本不值一提。但卻成就了一位冠軍。跑道上一秒的刹那正是用十年的不滿足精神底蘊磨礪出來的。不要停止追尋的腳步,不要熄滅前進的燈火。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山外更有山,樓外還有樓,隻有永不滿足,曆史的車輪才能滾滾向前。
知足者,目光短淺;知足者,固步自封。知足,使人愚昧,鬥誌消磨,給人帶來“常憂”而不是“常樂”。“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和魯迅筆下的阿Q不都是 “知足者”嗎?正是這種“知足”鑄成了大錯。人生,隻有不知足,才能超越;靈魂,隻有不知足,才能達到一個高度,進入一種境界。前麵是一片未知的空間,不知足者,常樂,常樂者,不知足。
正方一辯姚遠開篇立論:
謝謝主席,大家好。希望我們的辯論能給大家帶來感官和心靈的滿足,並使大家得到真正的快樂。我方的觀點是知足常樂。
第一,從概念內涵方麵,今天正反方的不同點在於知足與不知足。相同點在於樂。快樂,樂趣,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何為快樂呢?自然是滿意已經得到的生活或願望等。這又構成了知足的概念。然而知足又絕不等於自滿。古人將睿智的人生哲理濃縮在短小的成語中可謂經典之作。《漢語成語詞典》解釋“知足常樂”意為知道滿足就會經常快樂。還常用以勸人勿追求寶貴、享樂等。《老子》第四十六章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常樂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而不知足的人通常會陷於貪欲不能自拔。欲望的泥汙會攪得大腦中根本不會有幸福和滿意的感覺,自然也就不會覺得快樂。所以,古人用知足常樂以育後人,若是留下“不知足常樂”的成語,恐怕要誤人子弟了吧。
第二,從知足的外延來看,我們這裏說的知足,是一種明智的知足。是在對自己能力正確估價後的目標線。是對既得的人生結果的積極看待。既然已經達到了目標,實現了自己的力所能及的價值。我們有理由不快樂嗎?知足還是一種處世藝術。是源於內在精神世界的充實富足以及應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圓熟,是人在深刻理解生活真相後的必然選擇。“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怕無處下金鉤。”人滿足於既有事物,能使人更好地發現和利用周圍的一切來豐富生活的情趣。正所謂笑口常開天地寬,知足者心底坦然。
第三,從現實意義上看,我們常聽到多少人抱怨生活不如意,但我們若是看到自己已經比很多人生活得更好時,我們是不是會快樂很多,幸福不少呢?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種客觀存在。這個世界並不缺少快樂,而是缺少知足。所以不知足的人得到的是煩惱和憂慮,而知足的人滿足於自己既得的,進而享受生活,品味快樂。這才是聰明的生活態度,也隻有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所以,我們有理由堅信,知足者常樂。
正方四辯鮑天聰總結陳詞:
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麵對我方觀點做以下總結。
奢者富而不知足,而儉者貧而有餘。奢侈的人即使富甲天下,仍不知足。怎能比得上知足節儉的人。盡管一貧如洗,卻快樂美滿。不知足的人要的東西太多,因為始終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去追求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怎麼會快樂呢?知足的人們不會把心掛在追求上,欲望是無法滿足的。真正的快樂從心裏開始。一顆喜悅的心隨遇而安不因為別人擁有而羨慕,因為自己早已經擁有。
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知足者對於自己的處境和遭遇,能感到滿足。就像有仙境不知足的人怨天尤人,歎息自己命苦,就會失去太多機緣而多災多難。把握快樂的分寸,能決定一個人思想的純度。人世間的快樂,總是不經意的翩然而至。快樂不是強求而來的,愈強求,愈不知足,就愈讓自己陷於痛苦之中,既便你用盡了各種手段去得到,但你也會發現你因此而失去更多。甚至從來沒有得到過。
平生修得隨緣,粗茶淡飯也知足。簡簡單單,牧野春笛,院落秋簫。便能將你的快樂吹得哪裏都是。如果我們不知足,硬要死拚活賺足夠的錢,去聽昂貴的音樂會。就算有聽到的哪一天,也覺得不過如此。貪得無厭的人有了金子還嫌沒有寶玉。作了宰相還嫌沒有被封為王侯。本是權貴高門,偏要要可憐巴巴像個乞丐。知道滿足的人,吃菜湯也比山珍海味鮮美,穿布衣也比毛大衣暖和。何嚐沒有王公貴族快樂。遊子夢想有一天,能與家長團聚。病危者夢想有一天能快樂恢複健康。聾子們夢想有一天,能聽到聲音。跛腳者夢想有一天,能走得好。瞎子們夢想有一天能看見。我們原本以為自己平凡,竟是許多人的夢想。我們應該知足了呀。一道電光劈開天幕,蒼穹間我們疾呼知足常樂。謝謝大家。
反方一辯王旋開篇陳詞:
人類的發展史證明,當人們看到天空,最初想到用望遠鏡遙望天際,進而用宇宙飛船在太空遊,用無線電信號進行星球對話。當人們看到足下的土地,建立茅棚小屋,進而創造出無數雄偉壯觀的建築。創造了金字塔、萬裏長城這樣的世間偉跡。正是由於人類的不知足才使世界變得如此包羅萬象,美麗斑斕。
當今世界行進步伐如此之快,人類不可能一勞永逸,這就更需要我們有不知足的精神。
不知足之所以常樂還緣於以下兩點。
一是修身之道和生活之道。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同樣的艱苦的條件下,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卻奮起,因為立誌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立誌就是人們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一個有堅定信念的和遠大誌向的人,會認為人生的全部意義。就在於為自己的理想做出不懈的努力。誌不立天下則無可成之事。常樂更是無從談起。
二是成才之道和求知之道。博學多聞總讓人敬慕。韋編三絕的孔子,讀書破萬卷的杜甫,馬背書館的顧炎武,正是由於他們對知識的不知足,才有了成就,才會有愛因斯坦對科學永不停歇。
我對生活常抱樂趣。難道不知足者不應該常樂嗎?所以我方的觀點是不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這句俗話是人所皆知的。它是說:在生活上人們滿足於已經得到的,常常能夠自得其樂。從這個意義上講,它能給人以自慰,是足取的,然而,對待事業呢?就不能“知足常樂”,而應“不知足常樂”了。
在事業的追求上,隻有“不知足”,才能“常樂”。梁曉聲愛好文學,幾經奮戰,發表了第一個短篇小說《長廠老耿》,他享受到了奮鬥的歡樂,初步成功的喜悅,以後,他寫出象《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樣有影響的作品,並連獲中短篇小說獎。現在,他又馬不停蹄地創作長篇小說《城市之光》和一組反映中蘇關係的短篇。對此,采訪梁曉聲的作家發出議論說:“對於他的創作,雖然今年連獲中短篇雙獎,他依然不滿足。”由此可見,“不知足”是事業成功的推進器,可以設想,倘若梁曉聲在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便“知足”而止步,就不可能體會作品獲獎的歡欣。
“誌當存高遠”。這是做到“不知足”的關鍵所在,如果眼光短淺,目標低下,容易感到滿足,就會使人停步不前,隻有在事業上目標“高遠”。才會不知足,永遠奮進,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賈平凹回顧自己的文學創作生活時,把文學道路比作一級級向上的、高高的台階,他說:“我的出路隻有上台階、隻有沿著往上走。”走到哪一級呢?他有自己的房間裏,掛上一個鏡框,上邊寫著日本電視劇《排球女將》的主角小鹿純子的話:“我的目標是——奧林匹克運動會!”
事業在召喚,讓我們永不知足,永攀高峰吧,回報你的將是一次次的成功,一回回的歡笑。
吃苦是福”嘛,吃點苦對人生應該是有一點好處的。
不過當時雖然條件很苦,但我不以為苦,反而覺得很快樂。可能這就是我的性格吧。我一直覺得快樂與物質條件並沒有必然的聯係——人家看你很苦,但隻要你自己感覺快樂,那就是快樂了。我的人生一直在不斷地追求快樂。斯威特集團董事長嚴曉群的不知足常樂
人肯定要有社會責任,至於背負這些責任到底是累還是輕鬆,我覺得這要看自己的心態。很多人認為累與輕鬆跟快樂與痛苦是掛鉤的,輕鬆就是快樂嗎?累就是痛苦嗎?我覺得並不盡然。如果說累是很苦的,但為什麼我跟自己的子女一起,照顧他們的時候,雖然很累,卻會覺得很幸福、很快樂呢?
我曾經看過一幅漫畫,畫中一個小孩子在雨裏騎著自行車,他的爺爺奶奶在後麵跑步為他撐傘,用意是諷刺現代的那種“小皇帝”。看上去,爺爺奶奶這麼大年紀了,還要伺候孫子,很痛苦。但爺爺奶奶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我認為他們心中是快樂的,他們能夠從中得到幸福的感覺。累跟痛苦其實沒有必然聯係,輕鬆與快樂也沒有必然聯係。
對於我來說,我要追求快樂。把一件事情做成了,做好了,這本身就是一種快樂而快樂是什麼呢?快樂很多時候是得到了以前所沒有得到的東西,或者得到你非常需要非常想得到的東西。
一辯陳詞
謝謝主席,大家好!
首先,感謝對方一辯的慷慨陳詞,
我們今天的辯論題目,探討的是中學生會采用的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一種是積極的,是在珍惜現有成果的基礎上,不滿足於現狀,並將這種“不滿足”內化為強大的推動力,試圖通過個體積極的努力,采用正確地態度和方法,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知識結構得以完善、物質生活得到提高的生活態度。這樣的生活態度能保證我們的身心持久的處於積極、愉悅、向上、達觀的快樂狀態。正是我方所持觀點:“中學生要不知足^常樂”。
另一種是比較之下明顯顯得消極的,是滿足於眼前景況,對已經得到的生活或者願望感到滿足,對自己沒有太高的要求,缺乏方向和遠見,完全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導致自己被不停發展的社會拖著向前的生活態度。正是對方辯友所謂的“知足常樂”。我們懷疑,這種盲目的樂觀能持續多久。可以預見,抱著知足心態,必將在現代社會的殘酷競爭中遭到挫敗的對方辯友,是很難再次品嚐到快樂滋味的。真是常不樂,樂不常。因此,知足者未必常樂。
我們中學生正處於人生的奠基階段。我們在學校裏學習文化知識,在生活中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在日常社交中實踐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在社會課堂裏把自己磨礪成適應社會發展的現代人。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不斷發展、永遠進步的社會裏,我們麵對的是成幾何倍增長、浩瀚無邊、信息爆炸的知識海洋,我們目睹的是層出不窮、日新月異、推陳出新的科技革命,我們的物質生活也必然芝麻開花——節節高。
以上所述種種,是壓力、也是動力,它們時刻提醒我們必須采取更加積極的人生態度——“不知足^常樂”。中學生提倡“不知足”,將這種“不知足”的勁頭運用到學習、生活各個方麵,充分發掘自身潛力,就像為大樓奠定鋼筋鑄成的堅實根基、汽車爬坡階段需要的強勁推動力、種子萌芽階段的驚人爆發力一樣,會令我們受益匪淺。保持“常樂”的心態,積極的麵對人生、麵對學業、麵對親情友情、麵對無限的未來。在不滿足現狀的推動力下,不斷追求更高更好,並從中獲取過程之樂、奮鬥之樂、充實之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才是可以長久保持的健康心態。
因此,我方認為,“中學生要不知足^常樂”。
謝謝大家。
二、三辯問題
二、三辯問題最好有層進關係,注意一題一得。二、三辯可以提及問題:
①“不知足”是進取的動力(反麵:“知足”失去動力)
②“憂患意識”是“不知足”的一種
③對方所謂的“知足”的例子事實上不存在(不是我們定義的“知足”)
④中學生不同於事業有成的中老年人,處於積累階段,更應采取積極的人生態度。
1對方×辯對自己前不久期中考試的成績滿意嗎?
2對方×辯期末考試是不是期望考的更好呢?
3對方×辯高考希望考取那所學校呢?
4考上大學以後對方×辯又有什麼計劃呢?
5對方辯友有這麼多的“不知足”,怎麼還極力勸告別人要“知足”呢?(此問必問,把握時間!)
或 我們震驚於對方辯友的盲目自足。請問對方×辯,沒有目標(自足)的人生有何意義?
問題小結:
人,總是要向更高目標攀登的,這也就是建立在“不知足”基礎上的人往高處走吧。高考之後接受高等教育,是我們每一個高中學生的心願,而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學,又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定下更高目標,才能有更大的動力。如果考上大學就知足,也一定會造成終生的懊悔。
我們看到,對方辯友對自己的人生有計劃,有著種種的“不知足”。卻極力勸告別人要“知足”。如此言行不一,是在不是君子所為啊(語氣和緩!!)!
(重在證明人人都有“不知足”)
6我們見到有些同學一次考試全校第一,覺得十分滿足,之後,銷聲匿跡。如曇花一現,這是怎麼造成的呢?“知足”心態是不是磨滅了中學生(這些同學)的進取心?
7自知滿足的人是如何調動自己的進取心的?
1請問對方×辯一個比較私人的問題,你和你的父親,誰的存款多?
2請問對方×辯,你和北大某係博導,誰的專業知識多?
3請問對方×辯,中學生是不是處於人生的積累階段?
4中學生不同於事業有成的中老年人,處於積累階段,是不是應該采取更加積極的人生態度(“不知足常樂”)呢?(強調讓對方回答是,還是不是)
問題小結: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臥槽老馬尚且有奔馳千裏的雄心,更何況我們中學生啊。
(中學生不同於事業有成的中老年人,處於積累階段,更應采取積極的人生態度。)
1對方×辯現在是不是快樂呢?
2對方×辯對自己本場比賽中的表現滿意嗎?
3如果本場比賽對方辯友不幸失利,還會快樂嗎?
4①不快樂(可能性不大)。“知足”一定“常樂”嗎?
②快樂。為什麼快樂呢?
a付出了努力,還有未來的比賽。“不知足”故可“常樂”。
b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以後補足。“知不足”是“不知足”的一種。
5對方認為“常樂”的“常”究竟如何解釋。1分鍾,還是兩分鍾?你的“知足”真能保證“常樂”嗎?
問題小結:
常樂應該建立在“不知足”的基礎上,“知足”難以“常樂”。“常樂”的“常”是時空上的相對永恒,而不是一時一地的短暫快樂。
1對方×辯可曾見過路邊的乞丐?
2若要有一日乞丐收入過百,自覺滿足,是不是應該快樂呢?
3第二天乞丐沒有收入一毛錢,是不是就不快樂了呢?
4對方×辯,乞丐是不是“常樂”呢?
5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乞丐的悲慘際遇和不能“常樂”呢?
問題小結:
一個比較偏激的“知足”的例子。(“知足”失去動力)
1對方×辯,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聖人,又為何求學於人呢?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又是為何呢?
3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我們離50還遠,是不是不知道(不足)的還有很多呢?
4孔子說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不是說學習要“不知足”呢?
5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長久”。原來知道滿足是害怕“無知”被辱嗎?
6孔子有“八不食”可見,聖人也不是完全沒有物質需求啊!
7知足常樂,《老子?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看不到發展,停滯的時空觀。)
問題小結:
用於對方糾纏於《老子》不放時。
自由辯論時注意:
①主動出擊,通過提問、反問,化被動為主動。
②注意四位選手的密切配合,均衡表現。
③注意聽對方漏洞,找對方缺點。
④對方回避了的重大問題,一定要再問一遍!
⑤注意禮貌風度,謝謝不離口!
一辯攻辯小結(問題、提綱)
謝謝主席,大家好!
首先,請允許我指出攻辯階段對方辯友的幾個誤區和自相矛盾的地方:(找最能打擊對方理論的,費時45秒-1分鍾,)
1對方辯友一再向我們重申他們所謂的“知足”,但是他們所舉的(例子),究其根本,隻是“知好”(看到成績,對現狀滿意,希望更好)而不是“知足”(知道滿足)。
或 幾個辯手對“知足”的定義不統一。
2誤認為我方觀點偏重於精神境界、個人修養、文化知識的不知足,不包括物質的不知足。這個問題,一辯在前麵陳詞中已明確講過。
我們決不能拋開物質不提。
或 縮小概念。提倡有選擇的“知足常樂”。即在某些方麵講“知足常樂”。
3栽贓嫁貨。片麵強調對物質“不知足”造成的惡果。我們說,“不知足”不等於欲望的極度膨脹。
“不知足”是在理性保障(包括道德、法律)的前提下,永遠向著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欲望膨脹”則是在無理性製約的情況下,肆意的攫取。兩者有本質不同。
我們提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4引經據點,依據《老子》觀點。對古代文化要辨證的吸取,要適應現代社會要求。
5誤認為我方把“知足常樂”等價於不思進取、故步自封。首先,我們懷疑一個“知足”的人怎麼能積極進取。其次,我方隻是一再論述,作為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不知足^常樂”比“知足常樂”更具有推動力、更能激發人身上無限的潛能、點燃人的爆發力,也能樂的更長久。
6誤認為我方不提倡“常樂”這種積極健康的心態。這個問題,一辯已明確說過。(略)
或 偷換辯題。把“知足常樂”說成樂觀的生活態度,即知足後還不放棄對事物的追求。樂觀的生活態度是“常樂”,而不是“知足”。“知足後還不放棄對事物的追求”事實是“不知足”的另一種表述。
7認為“不知足”不能成為進取的動力。(攻辯小結必講!)
①(進取:更進一步,填補不足)我們要做到“不知足”是很不容易的。有時要建立在“知不足”的基礎之上的。
我國兩千多年前的第一部教育著作——《學記》中“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知道“不足”在那裏,才能真正體現“不知足”的真諦。
理性的分析自己的不足,填補、修正不足。這自然是進取的動力所在。
②(進取:趨向完美,向未知發展)看到比自己更出色,比現階段更完美,比已有的東西(包括精神和物質)更好的東西,希望通過正確地態度和方法得到。
這種不知足,就是推動力。
③“不知足”是一種“憂患意識”,是本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為大眾、為社會、為國家謀利益。天下蒼生負於肩頭,怎麼可能不是動力。
8質疑我方在“不知足”的情況下如何“常樂”。
或 質疑我方所提的“憂患意識”,片麵誇大“憂”。(攻辯小結優先講!)
對方將“常樂”定位在一個狹小的即時性時間定義。“常”是時間上的永恒和持久,不是對方一個短時間的即時性的快樂片斷所能定義的。將長遠的“不知足”分解成一個個眼前、近期、中期、長期的小目標。為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而“樂”。為看到“遠方”而樂。
“不知足”是在一個個“知好”基礎上的不知足。是“常有樂”,“有常樂”。
我方提倡的“憂”不是與“樂”作為反義詞的“憂愁”。而是根據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對即將發生矛盾的一種關照。這個意義上講,“憂”與“慮”同義。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子)拋棄憂患意識,盲目“知足”,必“養虎為患”(虎:盲目樂觀)。
下麵我再次重申我方觀點:(費時45秒-30秒)
1我們提倡“中學生要不知足^常樂”,即既不提倡對精神境界、個人修養、文化知識的知足,也不提倡對物質的知足。(略)
2“不知足”是進取的動力(重點,詳)
3中學生應該具備“憂患意識”,憂患意識是“不知足”的一種。(較詳)
綜上,我方認為“不知足”才能“常樂”,才能樂的長久。“中學生要不知足^常樂”。
謝謝大家。
四辯總結陳詞
謝謝主席,大家好!
首先,我來歸結自由辯論中對方辯友的幾個誤區和自相矛盾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見一辯攻辯小結,最好不要重複,可將語言稍變。注意自由辯論對方回避的重大問題。)
下麵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麵具體闡述我方觀點:“中學生要不知足^常樂”:
首先,我們作為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必須有豐富的知識、良好的心裏素質,健全的道德修養以及各方麵的技術和才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的完善和提高,要求我們堅持“不知足”的精神。
(掌握時間)否則,一味的盲目“知足”,過不久你就會發現你已經被遠遠的拋在後麵。就像學習,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我們在學習上做一個知足者,我們將永遠無法超越自己。
因此,“不知足”既是我們新時代青少年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社會、國家對我們的要求。
(二)世界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每天都有新的事物產生。我們不僅要在精神領域“不知足”,也要在物質上“不知足”。建國初期我們向往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現在,我們過上了這樣的生活。於是,更方便、更人性化的居住要求產生了。所以我們要提醒對方辯友,我們對物質的“不知足”,不是對物質的欲望膨脹,而是通過正常的手段和渠道獲得的。這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掌握時間)讓我們縱觀古今名人,有哪一個又不是麵對自己的目標孜孜不倦,永不知足的追求呢?如果大家都知足常樂,怎麼會一次次的刷新世界記錄;如果人人都滿足於安步當車,怎麼會出現如今高速的交通工具;如果人人都知足常樂,也許我們還停留在原始時代,丟石頭砸野獸,鑽木取火的日子。所以,主張知足常樂的人,實際上是在扼殺自己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可能性。
因此,我方認為,不知足,隻是對目標,對理想永不放棄的渴望與追求。不知足是不滿足。不滿足現狀,期望自己做得更好。不滿足停留,希望自己能更上一層樓。
(三)而“常樂”,則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我們很高興在這一點上和對方辯友達成共識。但是,怎樣才能保證“常樂”,則是我們身為龍的傳人需要深思的。
(掌握時間)中國總是以“聖人之邦”自居,惟我獨尊,自認為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真可謂知足之至了。但一百多年前,西方大帝國用洋槍火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萬園之園中一把大火,似乎也燒醒了幾位“知足者”的美夢。英國軍官對部下說:“哈哈,中國人,太懶了,他們發明了火藥,便去睡覺了。現在,我們的火槍裏,裝的正是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啊!嚴酷的事實告訴我們,知足者絕對無法常樂。
因此,欲望膨脹而不快樂,是貪婪的悲劇;一味的知足常樂而不思進取,是懶惰的借口;不知足而常樂,不斷追求而又永遠保持樂觀的精神,這才是真正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
(掌握時間?最好用!)針對對方辯友盲目“知足常樂”的病症,我方開下如下猛藥:
第一, 加強使命感、責任感和抱負感,始終讓自己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感覺。
第二, 多對自己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目標。
第三, 增強競爭觀念和競爭本領,積極參與競爭。
第四, 熱愛祖國,融入社會,做新時代的中學生。
綜上:我方認為“中學生要不知足^常樂”。謝謝大家。
我方的觀點是不知足常樂。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典故。吳王夫差率軍擊敗越王勾踐,一時滿足於吳國的強大興盛,目空一切,整日枕醉酒色,歌舞升平,不理朝政,難聽忠言。待到臥薪償膽的勾踐“三千越甲可吞吳”時,夫差隻得悔之晚矣,落得個身首分離,國破家亡的境地。這種“知足常樂”何其悲乎!所以我方認為,不知足常樂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是知足長樂還是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