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長在古漢語中有多種意思
1.與“短”相對;長度
2.經常
3.長處,專長
4.第三聲 成長、增長,引申義 撫養
5.第三聲 年紀大的,與“幼”相對
6.第三聲 首領,又特指秦漢時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
7.第四聲 有語“身無長物”【長物】多餘的東西
書在古文裏什麼意思
A。當動詞時:
(1) (形聲。從聿,者聲。聿(yù),即筆。隸書省“者”成“曰”。《說文》:“書,箸也。”箸(著)即顯明。合起來表示用筆使文字顯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義:書寫,記錄,記載) 繁體寫法
(2) 同本義 例:書,箸也。——《說文》。按說文序雲:“著於竹帛謂之書。” 例:五曰六書。——《周禮·保氏》 例:作書。上古以刀錄於竹若木,中古以漆畫於帛,後世以墨寫於紙。——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例:易之以書契。——《易·係辭》 例:書者,以筆畫記之辭。——《尚書序》疏 例: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 例: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例:大書一“屈”字,以兩竿夾揭之,走訴行禦史台。——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例:眾言同,於是乎書。——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書候(寫信問候);書孽(記載罪惡);書記手(擔任抄寫文書等的書吏);書畫卯酉(上下班);書文(撰文並書寫);書抄(指手抄本);書具(書寫工具,文具);書券(書寫契約);書硯(硯台);書獄(書寫獄詞);書命(書寫詔書、命令);書格(一種文具,書寫時用以支臂,使腕壓著紙,以防墨汙);書帖(書寫簡貼) 簡體寫法
(3) 畫 例:今大將軍問事,但令我書可邪?——《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書可,畫可也。”
B。當名詞時
(1) 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 例:書,凡載籍謂之書。——《正字通》 例:申子、韓子皆著書。——《史記·韓非列傳》 例:何必讀書,然後為學?——《論語·先進》 例: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史記·禮書》索隱 例: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之書而告之曰。——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例: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史書(曆史書);圖書(圖和書。泛指書籍);書客(賣書籍、文具的商販);書香之族(世代讀書的家庭);書香一脈(知書達理的家風);書包翻身(指窮讀書人發跡);書謎兒(將書中的話作成的謎語);書帕(禮金。明代官場習慣用書籍、手帕作禮物,稱書帕);書劍(書和劍。古代文人隨身攜帶之物。後亦指文人生涯);書笈(小書箱);書儀(托名買書而饋贈的禮金);書腐(蛀書蟲。喻指迂腐的文人);書心兒(一部書中最精彩的章節);書劫(書籍的劫難);書會(宋元時戲曲作者、說話人共同組織的社團);書呆(隻知啃書本的人);書城(書籍環列如城,言其多);書腦(書籍裝訂時打眼穿線的部分);書閣(收藏書籍的地方);書錄(圖書目錄);書囊(盛書籍的袋子)
(2) 信件,信函 例: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例: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唐·杜甫《石壕吏》 例: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複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資治通鑒》 又如:書介(傳達書信的使人);書尾(書信、信函的末尾);書呈(亦作“書程”。給上司或長輩寫的信,信函);書字(書信);書辦(管辦文書的官吏);書啟師爺(管文書的幕友);書役(管理文書的小吏);書尺(尺牘,書信);書素(書信);書筒(古代盛書信的筒。亦指書信);書題(指書信);書緘(書信)
(3) 奏章;文書,文件 例: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戰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先生有所陳奏,則著之於所進呈書之中而已。——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例: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樂府詩集·木蘭詩》 又如:證書;保證書;說明書;書可(批閱公文,書字認可);書稟(文書);書文(文書);書府(收藏文書圖籍的府庫);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吏);書辦(管辦文書的屬吏)
(4) 字體,字形 。如:書空(用手指在空中虛劃字形)
(5) 書法 例: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例:學書費紙,猶勝飲酒費錢。——歐陽修《學書費紙》 又如:楷書;隸書;書判(判別書法與文章的優劣);書聖(指造詣最高的書法家);書意(書法的神髓);書品(評論書法優劣的書;書法的風格造詣);書格(書法的風格)
(6) 《尚書》的簡稱 例:《書》不雲乎?“好問則裕。”——清·劉開《問說》 例:《書》曰:“滿招損,謙得益。”——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例: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7) 文字 例:懷中一方板,板上數行書。——李賀《感諷》 又如:書理(即文理。文辭之義理與脈絡);書士(從事文字、文書工作的人員);書軌(指國中所用文字與車軌);書計(文字與籌算);
(8) 指“六書”,即中國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論 例: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禮記》。孫希旦集解:書、計,即六藝中六書、九數之學也。
(9) 古代皇帝的詔書 例: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漢書》
(10) 說書,曲藝的一種 。如:書寓;聽書
(11) 文體名,先秦時“書”為書信的總名 ,臣下向國君進言陳詞,親朋之間來往的信件,都稱為“書”。如:《樂毅報燕惠王書》、《諫逐客書》、《報劉一丈書》、《與朱元思書》、《與妻書》
(12)寫字;記錄;書寫。例如:大書特書/振筆直書。 例: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幾學書。——明·歸有光《項脊軒誌》
(13) 姓 劉
古文中的“書”什麼意思
如果是動詞的話,可能就是寫書信,寫信一類的(動詞就是表示人物的動作或行為的詞語)
如果是名詞的話,可能就表示書信、信、書一類的(名詞就是一個物件的名稱)
文言文中“書”是什麼意思
書
【讀音】:shū
【字義及舉例】:1、書寫,記錄,記載。
書,著也。——《說文》。按說文序雲:“著於竹帛謂之書。”
2、畫
今大將軍問事,但令我書可邪?——《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書可,畫可也。”
3、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 。
書,凡載籍謂之書。——《正字通》
4、信件,信函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5、奏章;文書,文件
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戰國策·齊策》
6、書法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7、《尚書》的簡稱
《書》不雲乎?“好問則裕。”——清· 劉開《問說》
【組詞】:書籍、書寫、書院、書展。
書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A。當動詞時:
(1) (形聲。從聿,者聲。聿(yù),即筆。隸書省“者”成“曰”。《說文》:“書,箸也。”箸(著)即顯明。合起來表示用筆使文字顯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義:書寫,記錄,記載) 繁體寫法
(2) 同本義 例:書,箸也。——《說文》。按說文序雲:“著於竹帛謂之書。” 例:五曰六書。——《周禮·保氏》 例:作書。上古以刀錄於竹若木,中古以漆畫於帛,後世以墨寫於紙。——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例:易之以書契。——《易·係辭》 例:書者,以筆畫記之辭。——《尚書序》疏 例: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 例: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例:大書一“屈”字,以兩竿夾揭之,走訴行禦史台。——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例:眾言同,於是乎書。——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書候(寫信問候);書孽(記載罪惡);書記手(擔任抄寫文書等的書吏);書畫卯酉(上下班);書文(撰文並書寫);書抄(指手抄本);書具(書寫工具,文具);書券(書寫契約);書硯(硯台);書獄(書寫獄詞);書命(書寫詔書、命令);書格(一種文具,書寫時用以支臂,使腕壓著紙,以防墨汙);書帖(書寫簡貼) 簡體寫法
(3) 畫 例:今大將軍問事,但令我書可邪?——《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書可,畫可也。”
B。當名詞時
(1) 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 例:書,凡載籍謂之書。——《正字通》 例:申子、韓子皆著書。——《史記·韓非列傳》 例:何必讀書,然後為學?——《論語·先進》 例: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史記·禮書》索隱 例: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之書而告之曰。——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例: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史書(曆史書);圖書(圖和書。泛指書籍);書客(賣書籍、文具的商販);書香之族(世代讀書的家庭);書香一脈(知書達理的家風);書包翻身(指窮讀書人發跡);書謎兒(將書中的話作成的謎語);書帕(禮金。明代官場習慣用書籍、手帕作禮物,稱書帕);書劍(書和劍。古代文人隨身攜帶之物。後亦指文人生涯);書笈(小書箱);書儀(托名買書而饋贈的禮金);書腐(蛀書蟲。喻指迂腐的文人);書心兒(一部書中最精彩的章節);書劫(書籍的劫難);書會(宋元時戲曲作者、說話人共同組織的社團);書呆(隻知啃書本的人);書城(書籍環列如城,言其多);書腦(書籍裝訂時打眼穿線的部分);書閣(收藏書籍的地方);書錄(圖書目錄);書囊(盛書籍的袋子)
古文中如何形容書多
1.卷帙浩繁:形容書籍很多或一部書的篇幅很長。
2.汗牛充棟 :古代的書是用竹子做的,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數多的把拉書的牛都累出汗了,把屋子都堆滿了。
古文是什麼意思
古文: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 ②漢代通行隸書,因此把秦以前的字體叫做古文,特指許慎《說文解字》裏的古文。
有關古人愛書的文言文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4)之.已而複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6)出坐佛膝上,執策(7)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知.(《宋學士文集》)
【注釋】(1)牧:放牧牲畜.(2)竊:偷偷地,暗中.(3)輒:總是(常常)、就.(4)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為什麼.(6)潛:暗暗地、悄悄地步.(7)執策:拿著書.(8)達旦:到早晨,到天亮.(9)獰惡可怖:猙獰凶惡,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麵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賞析】文章告訴我們: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在於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誌,好學不倦,並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誌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石.我們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啟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原文
餘幼時即嗜[1]學.家貧,無從[2]致書[3]以觀,每假借[4]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6].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7],益慕聖賢之道.又患[8]無碩師[9]名人與遊,嚐[10]趨[11]百裏外,從鄉之先達[12]執經叩問[13].先達德隆望尊[14],門人弟子填其室[15],未嚐稍降辭色[16].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7],俯身傾耳以請[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禮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複[21];俟[22]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23]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冬[24]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勁不能動,媵人[28]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30],燁然[31]若神人;餘則緼[32]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33]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37],縣官[38]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39]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40]甚稱其賢.餘朝京師[41],生以鄉人子謁餘.撰[42]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43].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誌也;詆我誇際遇之盛[4......餘下全文>>
“集”在的古文意思
集 #jí
【釋義】 ①聚在一起:集合|彙集|集會|集思廣益。②集市,農村或小城鎮中定期舉辦的買賣貨物的市場:趕集。③集子,由許多單篇作品彙編成的書:畫集|詩集|全集|影集。④篇幅較長的書或影視片中相對獨立的段落、部分:上下集|二十集電視連續劇。⑤姓。
【集思廣益】 #jí sī guǎng yì 集中群眾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例句〗為了搞好班集體建設,班委會集思廣益,聽取同學們的意見。
【集體】 #jítǐ 許多人合起來的有組織的整體,跟“ 個人 ” 相對。
〖例句〗我們都是班集體的一員,應該處處維護班集體的利益和榮譽。
【集中】 #jízhōng ①把分散的人、事物、力量等聚集起來。②把意見、經驗等歸納起來。
〖例句〗在這次戰役中,我軍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殲滅敵人。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集 <動>
同本義
集,群鳥在木上也。――《說文》
集,會也。――《爾雅》
集於苞栩。――《詩·唐風·鴇羽》
黃鳥於飛,集於灌木。――《詩·周南·葛覃》
又如:集隼(棲息的隼鳥);集鳳(鳳停於樹)
引申為停留
人皆集於苑,己獨集於枯。――《國語》
齊集有其一。――《孟子·梁惠王上》
沙鷗翔集。――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可不釋。――《聊齋誌異·促織》
集合;聚集;收集
人皆集於苑。――《國語·晉語》
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資治通鑒》
皆
集jí
⒈聚,合,會合,總合:~中。~聚。~會。~合。聚~。~腋成裘。
⒉多篇著作彙編成的書:短篇小說選~。詩歌~。民間故事~。
⒊較長的書或影片的一部分:上~。第八~。
⒋定期交易的市場:~市。去趕~。
⒌群鳥停在樹上:~苑~枯。黃鳥於飛,~於灌木。〈引〉停留:~止。
⒍完成,成功:大業將~。今日之事幸而~(幸:僥幸)。
古文上是什麼意思
上,古文除了上上下下的解釋以外,還常常用‘上’字,來隱指“皇上”、“君主”。
君主;皇帝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呂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
輔臣以上意為辭。公(袁可立)於末坐抗聲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訃聞,上遣官視葬,有司陳祭,博士弟子員鄉三老俎豆之於學宮之旁。——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規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國(漢代諸侯稱帝室為上國,後多指國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獵、玩耍的園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園囿)
摘自《百度百科》‘上’詞條。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長,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