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立誌名人名言·事例
名言
人們對自己的工作沒有理想,這種情況是很可怕的。——劉易斯
朝著一定的目標走去是“誌”,一鼓作氣中途不停止是“氣”,兩者合起來就是“誌氣”,一切事業的成敗都取決於此。——卡耐基
有誌者事竟成。——範曄
如果能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則定能臻於至美至善的境地。——居裏夫人
誌向和熱愛是偉大行為的雙翼。 ——歌德
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自己。——雪 萊
誌當存高遠。——諸葛亮
人類的心靈需要理想甚於需要物質。——雨 果
我們以人們的目的來判斷人的活動。目的偉大,活動才可以說是偉大的。——契訶夫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蘇軾
立誌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 ——孫中山
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車爾尼雪夫斯基
我寧可做人類中有夢想和有完成夢想的願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願做一個最偉大的、無夢想、無願望的人。——紀伯倫
真正的才智是剛毅的誌向。 ——拿破侖
貧而懶惰乃真窮,賤而無誌乃真賤。 ——羅丹
目標越高,誌向就越可貴。——塞萬提斯
故立誌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誌之事也。——王陽明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
立誌、工作、成就,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誌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有個成功在等待著,來慶祝你的努力結果。——巴斯德
事例
小巨人姚明,曾經三次蓄須明誌。
2002年CBA總決賽,上海東方對八一隊時,姚明第一次蓄須明誌,他說,不拿冠軍不刮胡子。那個賽季八一缺少了主力大郅,上海隊如願以償地奪冠。
2004年春天,姚明第二次蓄須明誌,他說,火箭不進季後賽不刮胡子。火箭隊戰績頗佳,姚明的誓言再一次實現。
2004年8月,姚明第三次蓄須明誌,他說,中國男籃不進八強就半年不刮胡子!
雅典奧運會,對戰的都是世界強隊,要擠進八強,拚的是實力、技術,還有心態。在強敵麵前不輸氣勢,才有戰勝對手的可能。
第一場中國隊對陣西班牙慘敗收場,姚明怒發衝冠,炮轟隊友不敢承擔責任,在場上自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比賽尚有一線生機,隊友已經丟盔卸甲。在失敗麵前,留著胡子茬的姚明眼睛中射出更加凶猛的戰鬥欲望,對戰新西蘭個人獨得 39分。與塞黑這一場惡戰生死未卜,有人曾經擔心姚明的胡子要一直留下去了,幸運的是,姚明的信念及時地感染了其他人,激勵起全隊的鬥誌,絕處逢生,奇跡般地獲得了進入八強的資格。
珍妮特·雷諾的故事
——有誌者事竟成
珍妮特·雷諾的家一直很窮,一家人住在佛羅裏達州的一座小木屋裏,她的父親是一名窮記者,無錢興建新屋。她的母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對建築一無所知,有一天卻突然宣布要興建一座新屋。宣布之後,她的母親立即行動起來,向泥水匠、電工等學習建房子。當時,女性並不能領取電工執照,她隻好將她學到的東西轉而教授給自己的丈夫,由他代領執照。經過不少波折,克服重重困難,房屋終於建好了。 1992年,佛羅裏達州刮大風,這個房子毫發未傷。在1993年珍妮特·雷諾去往華盛頓出任司法部長之前,她就一直和她的母親住在這個房子裏。
珍妮特·雷諾親眼看到對建築一竅不通的母親,把一張張的房屋草圖,變成一座座寬敞的寓所。她說:“當我真的想做一件事,而這件事又是正確的話,我就想起我的母親。有誌者,事竟成。”
“有誌者事竟成”也成為珍妮特·雷諾出任美國司法部長 6年一直鼓勵她堅持自己想法的座右銘。
進入世界 500強不用6年
——立誌後......餘下全文>>
我出生在農村那麼我初中畢業後在雲南境內可以學什麼專業以後能夠高薪就業
O(∩_∩)O~你好啦同學
我建議你可以嚐試著學下電腦:理由有幾點:
1、電腦行業需求不錯,工作很好找,而且工作環境也不錯。
2、電腦行業的工作與社會接觸都比較緊密,緊跟潮流,所以見識和思想都會比較開放,也有利 於以後自己的發展。
3、學習電腦入手比較快,學習難度不是很大。
4、現在有些學校有一些技能加學曆的政策。(比如,我們學校山東這裏的新華就有一個初中生直接讀大專的 學曆提升計劃)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居裏及居裏夫人的所有資料
原名:瑪麗亞·斯可羅多夫斯卡(波蘭文:Mabya Sklodowska)
瑪麗亞·居裏(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於波蘭,是法國的物理學家、化學家。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用了好幾年在研究鐳的過程中,作為傑出科學家,居裏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裏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裏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裏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裏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裏: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鬥的生命曆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裏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於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
生平簡介
瑪麗亞1867年出生於波蘭的華沙,高中畢業後,曾患了一年的精神疾病。由於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任何俄羅斯或波蘭的大學繼續進修,所以她做了幾年的家庭教師。最終,在她的姐姐的經濟支持下移居巴黎,並在索邦(Sorbonne,巴黎大學的舊名)學習數學和物理學。經過四年的努力後,瑪麗亞於巴黎大學取得物理及數學兩個碩士學位。在那裏,她成為了該校第一名女性講師。
瑪麗亞在索邦結識了另一名講師,皮埃爾·居裏,就是她後來的丈夫。他們兩個經常在一起進行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以瀝青鈾礦石為主,因為這種礦石的總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鈾的放射性還要強。1898年,居裏夫婦對這種現象提出了一個邏輯的推斷:瀝青鈾礦石中必定含有某種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遠遠大於鈾的放射性。12月26日,居裏夫人公布了這種新物質存在的設想。
在此之後的幾年中,居裏夫婦不斷地提煉瀝青鈾礦石中的放射成分。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們終於成功地分離出了氯化鐳並發現了兩種新的化學元素:釙(Po)和鐳(lei)。因為他們在放射性上的發現和研究,居裏夫婦和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居裏夫人也因此成為了曆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八年之後的1911年,居裏夫人又因為成功分離了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出乎意外的是,在居裏夫人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她並沒有為提煉純淨鐳的方法申請專利,而將之公布於眾,這種作法有效的推動了放射化學的發展。
居裏夫人晚年跟丈夫生前的學生保羅·朗之萬有一段韻事,這個事件在法國鬧得風風雨雨。1911年巴黎新聞報在11月4日的標題《愛情故事:居裏夫人與郎之萬教授》,傳言皮耶在世,郎之萬和居裏夫人有密切的來往。愛因斯坦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如果他們相愛,誰也管不著,他在1911年11月23日給居裏夫人寫了封信,以表安慰。
居裏夫人是曆史上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而且是僅有的兩個在不同的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居裏夫人倡導用放射學救護傷員,推動了放射學在醫學領域裏的運用。之後,她曾在1921年赴美國旅遊並為放射學的研究籌款。居裏夫人由於過度接觸放射性物質於1934年7月4日在法國上薩瓦省逝世。在此之後,她的大女兒伊倫·若裏奧-居裏(Irène Joliot-Curie)獲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她的小女兒艾芙·居裏(Eve Curie)在她母親去世之後寫了《居裏夫人傳》。在20世紀90年代的通貨膨脹中,居裏夫人的頭像曾出現在波蘭和法國的貨幣和郵票上。化學元素鋦(Cm, 96)就是為了紀念居裏夫婦所命名的。居裏夫人著有《我的信念》。
一、靠自學走進巴黎大學
瑪麗·居裏是家中5個子女中最小的,也是最聰明的一個。她的父親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學數理教師,媽媽是中學教員。瑪麗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媽媽得了嚴重的傳染病,是大姐照顧她長大的。後來,媽媽和大姐在她不滿10歲時就相繼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滿了艱難。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僅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從小就磨煉出了非常堅強的性格。
瑪麗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一。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早先曾在聖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後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麵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為將來的學業作準備。這樣,直到24歲時,她終於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後,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2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1894年初,瑪麗接受了法蘭西共和國國家實業促進委員會提出的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科研項目。在完成這個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她結識了理化學校教師皮埃爾·居裏,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學家。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共同意願使他們結合了。瑪麗結婚後,人們都尊敬地稱呼她居裏夫人。1896年,居裏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績,完成了大學畢業生的任職考試。第二年,她又完成了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決心考博士,並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條新的起跑線上。
二、鐳之光
1896年,法蘭西共和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表了一篇工作報告,詳細地介紹了他通過多次實驗發現的鈾元素,鈾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它能自動地、連續地放出一種人的肉眼看不見的射線,這種射線和一般光線不同,能透過黑紙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倫琴發現的倫琴射線也不同,在沒有高真空氣體放電和外加高電壓的條件下,卻能從鈾和鈾鹽中自動發生。鈾及其化合物不斷地放出射線,向外輻射能量。這使居裏夫人發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些能量來自於什麼地方?這種與眾不同的射線的性質又是什麼?居裏夫人決心揭開它的秘密。1897年,居裏夫人選定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這個研究課題,把她帶進了科學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開墾了一片處女地,最終完成了近代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並奠定了現代放射化學的基礎,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三、金子—般的心靈
由於居裏夫婦的驚人發現,1903年12月,他們和貝克勒爾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夫婦的科學功勳蓋世,然而他們卻極端藐視名利,最厭煩那些無聊的應酬。他們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不撈取任何個人私利。在鐳提煉成功以後,有人勸他們向政府申請專利權,壟斷鐳的製造以此發大財。居裏夫人對此說:“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製”。“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借此來謀利”。居裏夫婦還把得到的諾貝爾獎金,大量地贈送別人。
1906年,居裏先生不幸因車禍而去世,居裏夫人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她決心加倍努力,完成兩個人共同的科學誌願。巴黎大學決定由居裏夫人接替居裏先生講授物理課。居裏夫人成為著名的巴黎大學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教授,還是在他們夫婦分離出第一批鐳鹽的時候,就開始了對放射線各種性質的研究。僅1889年到1904年間,他們就先後發表了32篇學術報告,記錄了他們在放射科學上探索的足跡。1910年,居裏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專論》一書。她還與人合作,成功地製取了金屬鐳。1911年,居裏夫人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一位女科學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兩次在兩個不同的科學領域裏獲得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這在世界科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鐳學研究院,居裏夫人擔任了學院的研究指導。以後她繼續在大學裏授課,並從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嗇地把科學知識傳播給一切想要學習的人。她從16歲開始,成年累月地學習、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變那嚴格的生活方式。她從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早年她為了供姐姐上學,甘願去別人家裏做傭人。在巴黎求學期間,為了節約燈油和取曖開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圖書館讀書,一直到圖書館關門才走。提取純鐳所需要的瀝青鈾礦,在當時是很昂貴的,他們從自己的生活費中一點一滴地節省,先後買了8、9噸,在居裏先生去世後,居裏夫人把千辛萬苦提煉出來的,價值高達100萬金法郎以上的鐳,無償地贈送給了研究治癌的實驗室。
1932年,65歲的居裏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華沙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居裏夫人從青年時代起就遠離祖國,到法蘭西共和國求學。但是她時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小時候,她的祖國波蘭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當他們夫婦從礦物中分離出新元素以後,她把新元素命名為釙。這是因為釙的詞根與波蘭國名的詞根一樣。她以此表示對慘遭沙俄奴役的祖國的深切懷念。
幾十年來,居裏夫人由於長期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工作,加上惡劣的實驗環境和對身體保護的不夠嚴格,時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襲,使她的血液漸漸受到了破壞,患上白血病。她還患有肺病、眼病、膽病、腎病,甚至患過神經錯亂症。在居裏夫人看來,科學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為了能參加世界物理學大會,請求醫生延期施行腎髒手術;她曾帶病回國參加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她曾忍受著眼睛失明的恐懼,頑強地進行科學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息,由於惡性貧血、高燒不退,躺在床上的時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兒向她報告實驗室裏的工作情況,替她校對她寫的《放射性》著作。居裏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獻給了她所摯愛的科學事業。
1934年7月4日,居裏夫人病逝了。她最後死於惡性貧血症。她一生創造、發展了放射科學,長期無畏地研究強烈放射性物質,直至最後把生命貢獻給了這門科學。她一生中,共得過包括諾貝爾獎等在內的10種著名獎金,得到國際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16枚;世界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授予的各種頭銜多達107多個。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樣謙虛謹慎。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評價說:“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裏麵,居裏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有哪些名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隻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隻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隻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謔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映雪囊(náng)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裏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裏,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裏,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負薪(xīn)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裏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六一節,我們懷念小蘿卜頭
衣衫襤褸的小蘿卜頭站在國民黨監獄的鐵窗裏,一手攀著冰冷的鐵窗欞,一手伸出生鏽的鐵窗,想托起那隻落在鐵窗高處的蝴蝶。他夠不著,於是使勁翹起雙腳。
戴著紅領巾的小蘿卜頭站在中國兒童中心一叢茂盛的石榴樹中,身邊開滿了火紅的石榴花,洋溢著歡度節日的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孩子們像一群群美麗的蝴蝶,在明媚的陽光裏享受和平帶給他們的歡樂。無數無數的幸福在他們都像呼吸一樣可以得到,但孩子們是否知道50年前和他們一樣大的小蘿卜頭,卻連一隻蝴蝶都不能自由地追逐。從一歲半和父母一起被捕入獄,小蘿卜頭在罪惡的鐵窗裏長到10歲,終被國民黨反動派殘忍地殺害。
我們又想起普天下所有的兒童,他們還有很多生活在貧窮、饑餓、戰火和奴役之中。我們能做些什麼,讓苦難的兒童擁有一點點本應屬於他們的歡樂,讓生活在幸福中的兒童懂得他們的歡樂來之不易。
負薪(xīn)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裏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隻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隻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隻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謔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懸梁刺股
漢朝的孫敬該苦好學,每天一早起來就讀書,直至深夜。因為疲勞瞌睡,會不知不覺打起盹來。他就把繩子的一頭懸在屋梁上,一頭係著頭發。這樣,一打盹,頭皮就會被扯痛。後來,他終於成為儒學大師。
戰國時的蘇秦因為遊說秦國失敗,家裏人不理他,就發憤自學。每當瞌睡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鮮血淋漓。後來他成為有名的學問家。
後人將兩人的事跡合在一起,用“懸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學。 添加評論
評論讀取中...
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取消
壹玖玖陸 | 2008-12-26 12:51:53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顧炎武自督讀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隻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采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鑒》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彙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添加評論
評論讀取中...
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取消
wphua369 | 2008-12-26 12:57:24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誌,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年輕時自認為已無書不讀,便大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後經一老翁指點,遂改成:“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
◎郭沫若曾寫過一副讀書聯:“讀不在三更五鼓,功隻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說,讀書要靠平時下功夫,不能一心血來潮就加班加點搞突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決不能時而勤奮時而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注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1、鑿壁偷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可是家裏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隻好白天幹活,晚上自己學習。家裏沒有錢買燈油,怎麼辦呢?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牆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後來做了宰相。
比喻:在艱苦的條件下設法堅持學習的精神。
2、懸梁刺股
漢朝的孫敬刻苦好學,每天一早就起來就讀書,直至深夜。因為疲勞瞌睡,常會不知不覺打起盹來。他就把繩子的一頭懸在屋梁上,一頭係著頭發。這樣,一打盹,頭皮就會被扯痛。後來,他終於成為儒學大師。
戰國時的蘇秦因為遊說秦國失敗,家裏人不理他,就發憤自學。每當瞌睡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鮮血淋漓。後來他成為有名的學問家。
後人將兩人的事跡合在一起,用“懸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學。
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一次,他從學堂跑出來,到河邊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來磨去,李白很驚訝,就問老婆婆磨鐵棒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又問“這麼粗的鐵棒何時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隻要有恒心,鐵棒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完很慚愧,從此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偉大的詩人。
4、映雪夜讀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官至禦史大夫。
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攻讀,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隻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裏,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屋頂白了,地上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他站在院子裏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後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裏,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要亮堂得多呢!
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號,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於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
5、素龍圩的創建人黃世臣
素龍圩建於明朝崇禎十五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了,創建人為黃世臣。
黃世臣,字起白,號覺虛,素龍鎮上池岡人。世臣家貧嗜學,少年時養鴨為生,在田裏放鴨期間,經常手不釋卷,邊放鴨,邊讀書。由於勤奮好學,明萬曆三十五年,考進“歲貢”,並被委任為江南婺源縣縣丞。由於政績顯著,以後世臣又先後被提為雲南易門縣知縣、尋攝昆陽州篆、雲南通安州知州。
師生之間愛的故事100字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嶽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嶽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裏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範,值得大家學習。
尊師重道立雪程門
宋朝時,有遊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麼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遊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嗬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隻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恭敬師傅天子善報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雲發,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托夢說:“你命中本來注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後來他們夫婦果真生了貴子,並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一生衣食豐厚。
名人尊師的故事
**向教師敬酒
1959年6月25日,**同誌來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特意邀請自己在私塾讀書的老師毛禹珠一起吃飯。席間**熱情地向老師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笑著回答:“敬老敬賢,應該應該!”
**向老師贈款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突然患腦血栓逝世,**參加了治喪委員會並送了花圈,白色緞帶上寫著:“伯苓師千古,學生**敬挽。”張伯苓逝世後,**一直掂記著張家的生活。1961年國家困難時期,**給張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幣,並囑咐交際處要加倍關照張夫人和子女。
**給老師敬禮
1959年春的一天,**同誌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看戲。開演前,**同誌正和身邊觀眾談話。這時,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一眼便認出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親切地呼喚:“葉老師!”,然後請葉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後他才坐下。
彭德懷穿便服會見教師
195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3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彭德懷身穿便服,準備接見北京市部分中小學教師代表。工作人員提醒他說:“彭總,您是國防部長,應穿軍服才好。”彭德懷說:“今天是去見老師,學生見老師應穿便服。如今有些人受舊思想的影響,瞧不起中小學教師,我們應改變這種不良風氣。”接見時彭德懷頻頻向老師們問好。
魯迅尊敬老師
魯迅對啟蒙老師壽鏡吾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彙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一次,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辦婚事,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魯迅在日本還拜章太炎先生為師學文字學。章太炎先生逝世後,他連續撰文兩篇紀念。
**在百忙中看望老師
**同誌盡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記著曾教育過自己的老師。1990年9月13日上午,**同誌乘車到當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去看望老師,緊緊握住嚴竣教授的手說:“嚴老師您好!”並詢問了教師們的身體狀況、工作和生活情況。學校的鍾教授住院期間,他多次到醫院看望。1995年,當**同誌得知老師沈教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當即請沈教授的妹妹轉達他對老師親屬的親切慰問。**同誌訪美時,在百忙中,帶著珍貴禮物,親自登門去看望拜見他的老師顧教授及師母。
關於師生情的名人名言
務學不如務求師。
-----楊雄
聖人無常師。
-----韓愈
經師易遇,人師難遇。
-----司馬光
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
-----呂不韋
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
-----斯大林
舉世不師,故道益離。
-----柳宗元
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
-----程頤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關漢卿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唐甄
為學莫重於尊師。
-----譚嗣同
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
-----歐陽修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韓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韓愈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求立誌名人名言·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