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旦角知多少
旦角,指戲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類別。
老旦:戲曲中旦角的一種,指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元曲謂之卜兒,漢劇稱為夫。《紅樓夢》第五八回:“尤氏便討了老旦茄官去。”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老旦、正旦、小旦、貼旦四人,謂之女腳色。”
彩旦:傳統戲曲表演中的女性醜角。又稱醜旦。扮演年齡較老者的女醜又稱醜婆子或搖旦。
花旦:傳統戲曲中旦角的一種,扮演天真活潑或放蕩潑辣的青年女子。在有些劇種裏,女性角色除老旦、彩旦外,統稱“花旦”。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嶽委談下》:“所謂裝旦,即今正旦也;小旦,即今副旦也。以墨點破其麵,謂之花旦。”清.昭連《嘯亭續錄·鶯花小譜》:“近日京都優人以四喜部為第一,花旦姿首美者甚多。”
正旦:傳統戲曲腳色名。簡稱“旦”。由宋雜劇、金院本的“裝旦”演變而來。在劇中扮演女主角。元.雜劇、明.清.傳奇及一些地方戲劇中都有此角色,在京劇裏稱作“青衣”。元.關漢卿《都二元》楔子:“衝末扮.竇天章.引正旦扮端雲上。”清.孔尚任《桃花扇·選優》:“還是我老妥做了天下第一個正旦。”《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他公公在臨春班做正旦,小時也是極有名頭的。”
裝旦:戲曲中男子扮演的旦角。宋.周密《武林舊事·乾淳教坊樂部》:“裝旦.孫子貴。”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嶽委談下》:“範傳康、上官唐卿、呂敬遷三人弄假婦人。假婦人即後世裝旦也。”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嶽委談下》:“元.襍劇旦有數色,所謂裝旦,即今正旦也。”
刀馬旦:傳統戲劇中旦角的一種。扮演騎在馬上使用大刀長槍作戰的女性,如《穆柯寨》的穆桂英、《戰金山》的梁紅玉、《扈家莊》的扈三娘等。
武旦:傳統戲曲腳色行當。旦行的一支。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表演上著重武打,特別是打出手。多在神話劇中扮女仙或女妖,如京劇《盜仙草》中的白素貞。也扮演女將和女俠,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
悲旦:傳統戲曲的旦角之一,以扮演悲情戲中的婦女為主。如飾京劇《探陰山》中的柳金蟬。
禾旦:宋元戲曲中年輕村婦角色的俗稱。也稱伴姑、伴姑兒。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三折:“[醜扮禾旦上。]”元.朱凱《黃鶴樓》第二折:“[禾旦雲]自家村姑兒的便是……我不免叫伴哥兒同走一遭去。伴哥兒!行動些兒。”
閨門旦:戲劇角色之一。又稱小旦,扮演閨女、少婦等形象。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小旦謂之閨門旦。”唐弢《“言論老生”》:“這種角色,也像京戲裏的‘長靠’、‘短打’、‘閨門旦’、‘刀馬旦’一樣,在老生行中有一個因此而獲得的專稱,叫做‘言論老生’。”
小旦:傳統戲劇中旦角之一,後多扮演年輕女子。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獄委談下》:“元雜劇旦有數色:所謂裝旦,即今正旦也;小旦,即今副旦也。”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小旦,謂之閨門旦。”《紅樓夢》第八五回:“這是新打的《蕊珠記》裏的‘冥升’。小旦扮的是嫦娥。”
貼旦:戲劇腳色名。指同一劇中扮演次要角色的旦角。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小旦謂之閨門旦。貼旦謂之風月旦,又名作旦。”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倩霞》:“藩府多梨園子弟,皆極一時之選,有貼旦名珍兒者,尤姣媚。”
風月旦:傳統戲劇行當名。即貼旦。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貼旦謂之風月旦,又名作旦,兼跳打,謂之武小旦。”。
坤旦:舊時稱演青衣、花旦等旦行腳色的女演員。
魂旦:戲曲中扮演女鬼的角色。清.洪升《長生殿·冥追》:“魂旦白練係頸上,服色照前《埋玉》折。”
京劇等中國戲曲裏的旦角以前都是男的演的?
正好我是個戲迷,具體說是京劇戲迷,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最關鍵的就是因為女人不讓登台的緣故。而劇目裏又不能沒有女性角色,隻好由男人來扮演。五四運動後,思想解放了,出現了女演員。這是京劇的。
流行於江浙滬的越劇正好相反,原來沒有男演員,演男性角色都是女人來演。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裏,山伯兄就是女演員範瑞娟扮演的。
下麵這些呢,是我轉帖的,主要說的是京劇男旦的由來。
男旦:簡單地說就是男扮女裝、男唱女腔,早期是因為不允許女性登台而產生,隨著四大名旦的崛起,登峰造極。
“男旦”由來已久,從戲曲發展史上來看,遠在宋代“叁軍戲”,(我國的戲曲之形成,約始於此時就已有了“男旦”)在此以前,古代宮廷宴樂也有女子(歌姬)歌舞,直到唐代有梨園戲時,女子也僅僅是參加歌舞,從不粉墨登場參加演戲。宋代以後,元曲、明代雜劇、傳奇劇……等,粉墨登場者,皆由男演員扮演女角色,此後產生出來的各種地方戲,亦皆由男演員扮演旦角。
我國舞台上“女旦”的出現則始於清末,清末著名男旦田際雲首辦科班培育女弟子,組班演唱時稱之謂“髦兒班”,劇中生旦淨醜角色皆由女演員扮演。當時男女不能同台演戲,直到民國初年才有男女同台合演之例。
在中國傳統藝術流傳中,有男子扮作女子的傳統,自此也就有“捧男旦”的傳統,甚至有時男旦比女旦都要紅,比如京劇藝術大師、梅派唱腔創始人——梅蘭芳先生,當然此外還有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並稱“四大名旦”。
長久唱旦角的男人,日常的一舉一動不免帶有了柔媚女性時常的一些小動作,甚至使他們自己有時分不清自己的真實身份。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中與師哥段小樓唱了一輩子“別姬”的程蝶衣不是如此嗎?張國榮對他的心理表現可以說是爐火純青,這種心理又通過他的一言一行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張國榮在裏麵的虞姬扮相可以說是“風華絕代”了,不僅電影中的不少人迷戀他,就是看過這場電影之後的不少觀眾都十分喜愛。
總體來說,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男旦都有著不同的命運戲曲演員臨時扮演自己行當以外的角色中國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
古代女子在台上隻準許彈唱歌舞,不能粉墨登場演戲文,因為古代封建思想嚴重、男尊女卑,在戲文中常有身份高貴的神佛仙聖與帝王的出現,加之宮廷民間經常演唱神戲、廟會戲、慶祝戲,決不容許女子登場褻瀆“神靈”,這樣沿襲了近千年,也就相因成習,流傳下來。
男旦和女旦的區別:
各有特色,但想對來說大部分女旦的聲音要高於男旦.不過男旦的聲音要比女旦好聽.因為男旦有一種女旦不具備的嗓聲,用語言也形容不出.總之男旦比女旦好聽.
人們對古典戲曲裏的旦角叫一代名什麼來著?
一代名角
旦角是中國戲劇角色行當的一種,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行當?請試著寫一寫.
京劇分生旦淨醜四個行當,用以區分人物。
生:指的是男性,如:老生(諸葛亮、魯肅)、武生(武鬆、高寵)、小生(周瑜、羅成)
旦:指的是女性,如:老旦(佘太君)、青衣(王寶釧、秦香蓮)、武旦(梁紅玉、劉金 定)、 花旦(紅娘、春草)
淨:就是花臉,比較有性格的男性,如:包公、黃蓋、廉頗
醜:就是比較滑稽的男性或女性,如:時遷、蔣幹
戲曲中旦角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1、昆曲
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昆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係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隻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係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麵、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係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麵。表演通俗質樸。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係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係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樸,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遊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鬱,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樸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鬆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薑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係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曆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樸,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蕩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昆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範(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昆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樸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係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曆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采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隻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遊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曆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醜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係由弋陽腔、青陽腔、昆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采茶戲
采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采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采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曆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昆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昆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嶽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樸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醜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昆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昆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采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曆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鬱。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麵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紮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為何戲曲中女性形象稱為“旦角”?
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個行當,又有各種類型。傳說,京劇角色是反其義而命名的。
“旦”指旭日東升,而京劇旦角扮演的是女性人物,女屬陰,所以戲曲中女性形象稱為“旦角”。
同樣道理,“生”是生疏的意思,而生角的演出老練成熟;“淨”即清潔幹淨,而淨角都是大花臉,看起來很不幹淨;“醜”指屬相牛,牛性笨,而醜角則要求伶俐、活潑、聰明。這些也應按“反其義”的方法去理解。
代表思念,離別之思(時間太久的離別)的戲曲,旦角部分
蘇三起解
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
未曾開言我心內(好)慘,過往的君子聽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轉,與我那三郎把信傳。
言說蘇三把命斷,來生變犬馬我當報還。
人言洛陽花似錦,偏奴行來不是春。
低頭離了洪洞縣境。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采納
當代戲曲中的生角與旦角,男性與女性,選角是看重什麼呀?
首先給你解釋一下為什麼戲曲中會存在男演員扮演女性角色和女演員扮演男性角色:受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影響,以前很長時間內男女演員是不能一塊搭班同台演出的,甚至女性根本不能拋頭露麵上台演出……所以,通常情況下,戲中的角色都是由同一性別的演員來飾演的。
隨著時代進步,已經沒有必要再維持這種情況。但像京劇中的男旦這種特殊的藝術表演形式,本身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由於男性區別於女性的生理構造,男旦演員的嗓音比女演員更水更脆更有穿透力……很多專業演員和業餘愛好者仍然非常喜愛這種藝術。
戲曲演員的行當(也就是生旦淨……)一般是由指導老師根據個人的嗓音身材氣質等條件來決定的,當然演員本人的主觀意願也是不能忽略的。
戲劇裏的旦角和坤角有什麼區別?
在戲劇裏,坤角,舊時對戲劇女演員的稱謂。而旦角,指戲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類別。
兩者的區別是,坤角說得是演員的性別;旦角,指的是戲曲中人物的性別。坤角,一定是女演員。旦角,可以是女演員也可以是男演員。
旦角上拶刑的戲曲
京劇《竇娥冤》中,竇娥受過此酷刑,她的唱詞中就有“不招認實難受無情拶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