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利與義的古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 裏仁="">
此語出自《論語·裏仁》,是孔子所說的話。大家對此句常有的誤解是,好象孔子在此是在貶低小人、否定利。事實果然如此嗎?我們來看看,什麼叫“義”?什麼叫“利”?朱子說:“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朱子所說的“天理”,相當於孔子所說的“天道”,《禮記·樂記》中記載,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沒有私心的好惡,便是無私,便合乎天道、天理,我們總不能說我喜歡的就說是對的、不喜歡的就是錯的嗎?“天理之所宜”告訴我們的是,一個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歡不喜歡,隻要是符合道義的時候,符合仁義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歡也不能做。什麼叫“君子”?什麼叫“小人”? 程子說:“君子之於義,猶小人之於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篤好。”楊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義者,以利言之,則人之所欲無甚於生,所惡無甚於死,孰有舍生而取義哉?其所喻者義而已,不知利之為利故也,小人反是。”由此可知,能不為利所動,能夠見利而先思義,便是君子;見利而忘義,拋棄人生原則,便是小人。那麼,請問,誰喜歡與這樣的小人一起做事交朋友呢?貶低這樣的小人,而提倡人們學習著去做個君子,不是要害人害社會,而正是要有益於人有益於社會。那麼,孔子是不是否定“利”呢?《易傳》中說“利者,義之和也。”隻要我們能盡職盡責地按照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麼,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們活得心情舒暢、問心無愧,而不是富貴。富貴不是人們想求就必然能夠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後就永遠能擁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卻應該提倡做好此時此刻該做、能做的事。
關於利與義的文章
“普世倫理”的重要思想資源——《論語》的道德哲學(劉示範)
《論語》一書總共一萬五千餘言。通觀全書,始終貫穿一個十分明確的思想:教人處理好“利”與“義”的相互關係,即處理好利益和道德的相互關係。這正是道德哲學的基本問題。任何社會和有人群居住的地方,總有一個基本的關係,這是任何人都不可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問題。《論語》書中所闡發的諸多觀點,旨在教人以“義”(即以“道德”)製“利”(即“利益”),用“義”這種“道德”作為製衡“利益”的工具,以便將人們對利益追求的這種強烈欲望,牢牢地控製在社會整體利益所允許的範圍之中,以此維護社會的穩定和有續運行及其健康發展。由此看來,那種以“子罕言利”作為根據,斷定孔子與先秦儒家是隻重“義”,排斥“利”的。這是與孔子和先秦儒家的思想實際相悖的、不科學的結論。
《論語》書中,孔子和他的眾弟子,對“義”與“利”的相互關係進行過多次討論和辯論,也有多次正麵的闡述,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孔子和先秦儒家在“義”、“利”關係問題上所堅持的以“義”製“利”的基本主張和堅定立場:
《論語.裏仁篇》有言曰: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放於利而行,多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雍也篇》載言曰: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子路篇》記載: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憲問篇》又記:
子路問成人。……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論語》各篇中所記孔子及其弟子有關“義”與“利”的相互關係的言論,均表明:孔子及其弟子在“義”、“利”關係問題上,主張:以“義”製“利”,使兩者在社會發展的動態中保持某種“平衡”,由此取得社會穩定與發展。這個基本主張,在先秦另一位儒學大師——孟子那裏,表現得更是明澈。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記載: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孟子怕梁惠王不理解自己的用意,緊接著便曉以利害: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朱熹在這一段文字之後作注說:
程子曰:君子未嚐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唯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嚐不利也。當是之時,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複知有仁義。故孟子言仁義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聖賢之心也。(《四書章句集注》)
孟子對梁惠王的這一番教誨,十分清楚地表明孟子及先秦儒家的“義”、“利”觀,強調以“義”製約與保證獲得更大、更長久也更根本的“利”。為此,一定要防止急功近利。作為一國之君,如果隻顧眼前而不擇手段地攫取“利”,其結果可能是社稷傾覆,性命不保,此時還有什麼“利”可言呢?對儒家的這種“義”、“利”觀,漢朝的思想家、曆史學家司馬遷的認識比較到位。他說:
餘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嚐不廢書而歎也。曰:嗟乎,揣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白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司馬遷非但理解儒家的上述“義”、“利”觀,而且十分肯定和讚同這......餘下全文>>
作文‘關於利與義可兼得的事例’
學生的一收一據,眾人的一貶一讚,孔子的一喜一怒。穿越時空的沉思,跨越千年的警鍾:要理智對待利與義。
利是義的衡量。道德仿佛是一架天平,義在這頭,利在那頭,義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在危難與道德交鋒的那一刻,吳菊萍用她那雙脆弱的雙手,毫不猶豫的托住了高樓墜落的幼童,她選擇了道德,她就選擇了義,而那雙手也因此骨折。她沒有像常人一要把利與義劃清界限,她同時選擇了利,於是她接受了“最美媽媽”的表彰,更是接受了重金的酬謝。對此人們的看法不拘一格,而我認為利本應是義的衡量,吳菊萍的選擇已是毋庸置疑。利與義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的關係仿佛是權力與義務,行了義何畏收利?難不成要像做了壞事那般“息事寧人”?
把撿到的貴重物品交到市政府,這在中國實在是件極其平凡的小事。既不需要大張旗鼓的表彰,也不需要失主的酬謝與款待。然而,愛國青年楊立在德國卻有這麼一段經曆:克裏斯托小鎮的鎮長為了讓他領回一枚獎章和500歐元的獎金,竟發動了百名警察尋找。鎮長曾鄭重的告訴楊立,獎金可以不在乎,但必須接受,因為那不僅僅是對他個人的認可,也是整個社會對善舉的尊重。是啊!行多大義收多大利,利是義的衡量,那衡量的背後不正凝聚了整個社會對善舉的認同和尊重嗎?
利是義的鼓勵。道德仿佛是一株鮮花,義是花朵,利是徐徐的微風,義有了利的吹拂,道德的芬芳才得以發揚。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萬元的收購屆“最高科學榮譽獎”。我不清楚跨越千年的“接受”是否還會迎來眾人的一片唏噓?隻是倘若孔聖人可以再度點評,定還是隻褒不貶。因為袁隆平的二係法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養活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養活了億萬的世界人口,這個獎項對他來說受之無愧。更何況,國家之所以設此重獎是對千千萬萬個有才之士的鼓勵和號召,是對善舉的傳承和發揚。
雅典運動會中國取得曆史性突破,賽後國家重獎了獲金牌的運動員,這件事引起了眾多議論,責難之語充盈於耳。然而重獎效應卻在中國與此同時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它不僅激勵了更多的運動員創造佳績,更讓“善舉”的火炬一再傳承——中國女排集體捐款慈善機構,球員明星簽名售衣募捐活動等屢見不鮮。這便是對義與利最好的詮釋,對道德最好的發揚。
跨越千年的沉思,穿越時空的警鍾。流水化開春來也,心中自存清澈透明的流水,又哪怕是世間之利。理智對待利與義,讓道德之花綻放四季。
利與義兼得的名人事例 150字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曆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譚嗣同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舍身取義,準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譚嗣同的死,對後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在蒙古軍隊的打擊下,麵臨著亡國的威脅,文天祥毅然肩負起抗元重任,號召四方英雄豪傑起兵,下定決心抗元到底。由於勢單力孤結果被元軍俘獲。麵對敵人高官厚祿的勸降,文天祥不為所動,隻求義死而不求苟生。最後為國捐軀。他死後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獄中所作的《正氣歌》以及死後從其衣帶中發現的“衣帶詔”(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都已成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成為民族精神財富的寶貴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說,“義”高於一切。為了“義”,“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為了“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藥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隻是痛罵曹賊,後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黃花岡起義時,大批革命誌士拋頭顱、灑熱血。林覺民率敢死隊衝進兩廣總督衙門,與清兵浴血奮戰,中彈被俘,從容就義。喻培倫胸前掛滿一筐炸彈,衝鋒在前,彈盡力竭,後被俘,英勇犧牲。
解放前,由於國民黨腐敗無能,經濟趨於崩潰,洋貨充斥市場。著名作家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買美國救濟粉,被稱為“表現我們民族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
在今天和平環境中,我們雖不致犧牲生命,但“舍生取義”並非離我們而去。“舍生”已不限於舍棄生命,也包括與生命同等重要的個人利益。“取義”也已不限於正義,而是包括正義在內的一切公益。這種意義上的舍生取義,雖不像先前的義士、烈士那般氣壯山河,但卻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隻有平時肯為公益放棄個人利益,在關鍵時刻才會毫不猶豫地獻出生命。
時代呼喚這種精神。隻有這種精神在每個人心中牢牢的紮根,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我們的民族才能崛起。
項羽為有愧於山東父老自刎於烏江之畔,寧肯站著死也不肯跪著死
稽康為義決然與山巨源絕交,並留下了最後一曲廣陵散。在民族大義與氣節麵前,他們舍生取義,成為一代代不朽的佳話,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去捍衛了氣節,將永世受到人們的敬仰.但是人死如燈滅,他們起碼保留了自己的浩浩之白。一得一失之間啊!
屈原,看著楚國的大好河山一......餘下全文>>
關於利與義的文章
一個跨國公司的責任感並不隻體現在它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中,而是體現在它在本地的一舉一動之中。危機之下,需要謹慎的對待每一分錢,同時做好短線投資與長線投資的配比。
五一前夕在全國公映的中德合拍大片《拉貝日記》中講述了一個德國人——約翰·拉貝在南京大屠殺時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故事。而這位值得尊敬的拉貝先生當時的“正牌”身份是德國西門子公司的商務代表。哈佛大學william c. kirby教授評價拉貝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商人——他不僅是個生意場上成功的人,更是一個有良知和責任感的高尚的人。
影片的大賣令西門子公司抓住了契機,他們現在喜歡用拉貝跟中國的關係,表明在西門子中國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並非偶然,而是有“淵源”的。
金融危機以來各大外企公益活動驟減,西門子的表現顯得有些特立獨行。2009年5月7日,西門子與四川省紅十字會簽署了援建四川省崇州市公議鄉公立衛生院的捐贈協議,截至目前,西門子及員工向地震災區累計捐贈已超過1700萬元;2009年2月19日,西門子首個“綠色農村”示範項目落成;2008年12月西門子被民政部授予 “2008年度中華慈善獎”之最具愛心外資企業獎,同時名列胡潤企業社會責任50強;2008年10月在陝西省洛川縣落成首個“新農村醫療示範中心”。
尋有關利與義的句子、
見利忘義
利與義什麼關係?
古人雲:義與利,人之所良友也。人字的結構就好像義與利相互支撐一樣。正義,在個人層麵其端正行為,符合道義。在社會層麵,其建立公正公平道義的製度。謀利,即謀取利益。做為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前者是人性光輝所在,後者是生命延續所據。我方認為,正其利當謀其義,就是以義率利,義利兼得。這一立場,可以從義利關係的理性認識和義利取舍的社會實踐兩方麵得到證明。首先,從義利關係的理性認識來看,第一,義利關係是辯證的,利是義的存在基礎,義是利的價值導向。正義而謀利就是強調,即沒空洞的義,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第二,義利關係是動態發展的。謀利,促使人們既謀生存之利,更謀發展之利,既謀個人之利,更謀天下公利。正義,推動人們謀利有道,取舍有至,利已利人,共謀發展。無義之利,就會危害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無利之義,必然是空洞的懸談,從正其義不謀其利到正其義當謀利的認識飛躍,證明了這一點。其次,從義利取舍的社會實踐來看。第一,正義而謀利是社會曆史發展的主旋律。一方麵,人類一直以謀利為生存奠基,以治惡成為曆史動力。另一方麵,人類一直以正義戰勝邪惡,使得謀利的效率的追求被正義的道德規則所規定,所推動。從傳統到現代,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從封閉社會到開放世界,謀利的個人財富積累與社會總財富增加總是處於正義追求的總目標之下的。現代化史就是正義而謀利史。第二,正義而謀利,是中國社會變遷的大方向,中國問題的實質,是生產力水平低下,不適應物質文化的需求,中國發展的關鍵,是為全國民眾提供一個公正公平道義基礎上,共謀發展的局麵。前者,要求謀利,後者,推動正義,前者,是實際目標,後者,是遠大目的,不正義的謀利,短視短淺,不容於法律與道義,正義而謀利,長遠長期,是中國希望之所在,對此,我方認為,正其義當謀其利。在討論兩個層麵的時候,對於個人層麵來說,應該是端正行為,符合道義,就是這裏的正其義。
利與義 作文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中國人的人生哲學總是圍繞著義利二字打轉。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小荷作文網 [www.zww.cn] ,你也可以投稿 小荷作文網 [www.zww.cn] 小荷作文網 [www.zww.cn] 曾經有過一個人皆君子言必稱義的時代,當時或許有過大義滅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見的是借義逐利的偽君子和假義真信的迂君子。那個時代過去了。曾幾何時,世風劇變,義的信譽一落千丈,真君子銷聲匿跡,偽君子真相畢露,迂君子豁然開竅,都一窩峰奔利而去。據說觀念更新,義利之辨有了新解,原來利並非小人的專利倒是做伯樂天經地義。 小荷作文網 [www.zww.cn] ,你也可以投稿 “時間就是金錢!”棗這是當今一句時髦口號。企業家以之鞭策生產,本無可非議。但世人把它奉為指導人生的座右銘,用商業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結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種企業,使人際關係成了一個市場。 我曾經嘲笑廉價的人情味。如今,連人情味也變得昂貴而罕見了。試問,不花錢你可以買到期個微笑,一句問候,一丁點兒惻隱之心? 不過,無須懷舊。想靠形形色色的義和說教來匡正時弊,拯救世風人心,事實上無濟於事。在義利之外,還有別樣的人生態度。在君子小人之外,還有別樣的價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說:“至人喻於情。” 義和利,貌似相反,實則相通。“義”要求人獻身抽象的社會實體,“利”驅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質利益,兩者都無視人的心靈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義”教人奉獻,“利”誘人占有,前者把人生變成一次義務的履行,後者把人生變成一場權利的爭奪,殊不知人生的真價值是超乎義務和權利之外的。義和利都脫不開計較,所以,無論義師討伐叛臣,不容支配眾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緊張。 如果說“義”代表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代表一種功利的人生態度,那麼,我所說的“情”便代表了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它主張率性而生,適情而止,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義,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你權在於你的真實“自我”。生命的意義不在奉獻或占有。而在創造,創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積極展開,是人在實現其本質力量時所獲得的情感上的滿足。創造不同奉獻,奉獻隻是完成外在的責任,創造卻是實現真實的“自我”。至於創造和占有,其判別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寫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帶來的名利地位,創造注重的隻是創作本身的快樂。有真性情的人,在與人相處唯求情感的溝通,與物相觸獨鍾情趣的品味。更為可貴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為利的時代,他接人待物有一種閑適之情。我不是指中國士大夫式的閑情逸致,也不是指小農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種不為利驅、不為物役的淡泊生活情懷。仍以寫作為例,我想不通,一個人何必要菱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詩足矣。倘無此奢求,則隻要活得自在即可,寫作也不過是這活得自在的一種方式罷了。 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曾經深以為然,並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輕鬆俏皮。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占有,所以才會占有欲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檢驗?當然,人生總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輕利的人所體味到的辛酸悲哀,更為逐利之輩所夢想不到。但是,擺脫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許多瑣屑的煩惱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器度些。我無意以審美之情為救世良策,而隻是表達了一個信念:在義與利之外,還有種更值得一過的人生。這個信念將支撐我度過未來吉凶難卜的歲月。
利與義取舍的例子
義與利如詩的消息在山間自由呤唱,人們喜愛它,為它用珠寶壘起一座石碑。嬌羞的花兒在風中翩翩起舞,人們疼愛它,為它用黃金築起圍牆。珠光寶氣,五光十色,卻再沒有清澈透明,金碧輝煌,雍容華貴,卻再也沒有了清香遠飄。流水落花春去也,倘若人間失去道義,隻留名利,世界將會變成墳墓嗎?袁世凱不顧道義,竊國複辟,一生奢侈。一次吃飯時會客,外人還真以為他廉潔:一碗小米粥,一條紅燒魚,一點佐料。然而,米是西北上等小米,魚是洪河鯽魚,佐料是東北前麵人參和鹿茸。我暗笑賓客愚,更咒罵袁世凱:正因為你貪圖名利,追求享受,不顧救人民於水火的大義,才終使你臭名遠揚。是何葬送了袁世凱?是利。世間還有道義嗎?我隨春風再回曆史一探究竟。王夫之為了事業和理想,不為清朝利祿所誘,不受權勢所壓,就是曆經千辛萬苦,也矢誌不渝。“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字照人。”嶽飛親率輕騎禦金兵,良宅黃金何足貴,不收失地,誓不還家。 仗劍出蜀,天生傲骨,怎會屈於榮華富貴,自羈自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心係舊朝、忠心報國、傲然立世,正是因為心中有執著的範念,堅定自己的道義,方能洗去利的汙濁。春風笑而不語,攜我前行。曼德拉,因為領導黑人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在荒涼的島嶼上的27年囚徒生涯中,他保守虐待。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當選當天,他在典禮上竟然緩緩站起,向曾關押他的3名看守恭敬地鞠了躬。27年的苦難不僅磨礪曼德拉的堅強一直,更教會他寬容的道義,他也因寬容而被世人尊敬、欽佩。義與利竟如此完美的結合,利不是義的焚場嗎?春風過,淡淡花香沁入心田。原來隻要堅持自己的道義,造福人間,自會芳香百世。流水花開春來也,心中自存清澈透明的流水,又哪怕世間給予的汙濁之利,待到心中花開,芳香萬裏,美名自會用永留於世。心存道義,名便不再是義的墳墓。
論利與義作文
對與每個人來說,生命是最可貴的,而時間則是生命的計時器,它的流逝意味著生命也在流逝。當然,不排除極少部分人認為財富是最重要的,但是在他們即將失去生命而無法挽回時,他們才恍然意識到生命的可貴。
然而在一些人心中,有另一種財富,它在他們的心中與生命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那就是道義。當他們陷入生與義的兩難時,這就一種最為艱難的選擇——生與義間的舍與得。
魚,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是2000多年前儒家的思想核心,孟子在生與義之間,他選擇了義,即使生命也是可貴的。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佳話也被人們所傳頌。
其實,我認為人的生命是可貴,但人有了生命,是為了實現價值,而在你選擇義的時候,也是生命價值的體現,也許你會失去生命,但得到的卻是比生命更為可貴的價值。如果擁有生命而拋棄義,那麼生命也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在加上為非作歹,那麼生命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所以,生與義之間,生的舍去,而換取義是一種高尚的境界。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