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墨守成規,也不懷狹偏見,我既能一擲決生死,也能一笑泯恩仇。
我不在意,隻隨我心。
所有的榮辱悲歡,終究隻是過眼雲煙
左手持筆安天下,右手揮劍定乾坤
關於秦國的詩句和對聯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益 【登長城(一題作塞下曲)】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
有日雲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寫秦始皇的古詩詞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飛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穀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草茫茫-懲厚葬也〗(白居易) 草茫茫,土蒼蒼。蒼蒼茫茫在何處,驪山腳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二重泉,當時自以為深固。下流水銀象江海,上綴珠光作烏兔。別為天地於其間,擬將富貴隨身去。一朝盜掘墳陵破,龍槨神堂三月火。可憐寶玉歸人間,暫借泉中買身禍。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憑君回首向南望,漢文葬在霸陵原。
〖幸秦始皇陵〗(李顯) 眷言君失德,驪邑想秦餘。政煩方改篆,愚俗乃焚書。阿房久已滅,閣道遂成墟。欲厭東南氣,翻傷掩鮑車。
描寫秦國繁榮昌盛的詩句有哪些?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唐·李白《古風》)
描寫秦嶺的詩句
孟浩然 【送新安張少府歸秦中(一題作越中送人歸秦中)】 試登秦嶺望秦川,遙憶青門春可憐。仲月送君從此去,瓜時須及邵平田。
白居易 【初貶官過望秦嶺(自此後詩江州路上作)】 草草辭家憂後事,遲遲去國問前途。望秦嶺上回頭立,無限秋風吹白須。
白居易 【藍橋驛見元九詩(詩中雲:江陵歸時逢春雪)】 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薛濤 【別李郎中】 花落梧桐鳳別凰,想登秦嶺更淒涼。安仁縱有詩將賦,一半音詞雜悼亡。
岑參 【登總持閣】 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晴開萬井樹,愁看五陵煙。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早知清淨理,常願奉金仙。
李嘉佑 【登秦嶺】 南登秦嶺頭,回望始堪愁。漢闕青門遠,高山藍水流。三湘遷客去,九陌故人遊。從此辭鄉淚,雙垂不複收。
杜甫 【閬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聞道王喬舄,名因太史傳。如何碧雞使,把詔紫微天。秦嶺愁回馬,涪江醉泛船。青城漫汙雜,吾舅意淒然。
司空曙 【登秦嶺】 南登秦嶺頭,回首始堪憂。漢闕青門遠,商山藍水流。三湘遷客去,九陌故人遊。從此思鄉淚,雙垂不複收。
白居易 【送武士曹歸蜀(士曹即武中丞兄)】 花落鳥嚶嚶,南歸稱野情。月宜秦嶺宿,春好蜀江行。鄉路通雲棧,郊扉近錦城。烏台陟岡送,人羨別時榮。
許渾 【送鄭寂上人南行】 儒家有釋子,年少學支公。心出是非外,跡辭榮辱中。錫寒秦嶺月,杯急楚江風。離怨故園裏,小秋梨葉紅。
尚顏 【冬暮送人】 長安冬欲盡,又送一遺賢。醉後情渾可,言休理不然。射衣秦嶺雪,搖月漢江船。亦過春兼夏,回期信有蟬。
張繼 【華清宮】 天寶承平奈樂何,華清宮殿鬱嵯峨。朝元閣峻臨秦嶺,羯鼓樓高俯渭河。玉樹長飄雲外曲,霓裳閑舞月中歌。隻今惟有溫泉水,嗚咽聲中感慨多。
韓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湘,愈侄十二郎之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李逢吉 【奉送李相公重鎮襄陽】 海內埏埴遍,漢陰旌旆還。望留丹闕下,恩在紫霄間。冰雪背秦嶺,風煙經武關。樹皆人尚愛,轅即吏曾攀。自惜兩心合,相看雙鬢斑。終期謝戎務,同隱鑿龍山。
殷寅 【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 應曆生周日,修祠表漢年。複茲秦嶺上,更似霍山前。昔讚神功啟,今符聖祚延。已題金簡字,仍訪玉堂仙。睿祖光元始,曾孫體又玄。言因六夢接,慶葉九齡傳。北闕心超矣,南山壽固然。無由同拜慶,竊抃賀陶甄。
趙氏 【雜言寄杜羔】 君從淮海遊,再過蘭杜秋。歸來未須臾,又欲向梁州。梁州秦嶺西,棧道與雲齊。羌蠻萬餘落,矛戟自高低。已念寡儔侶,複慮勞攀躋。丈夫重誌氣,兒女空悲啼。臨邛滯遊地,肯顧濁水泥。人生賦命有厚薄,君但遨遊我寂寞。
岑參 【終南雲際精舍尋法澄上人不遇歸高冠東潭石淙…貽友人】 昨夜雲際宿,旦從西峰回。不見林中僧,微雨潭上來。諸峰皆青翠,秦嶺獨不開。石鼓有時鳴,秦王安在哉。東南雲開處,突兀獼猴台。崖口懸瀑流,半空白皚皚。噴壁四時雨,傍村終日雷。北瞻長安道,日夕生塵埃。若訪張仲蔚,衡門滿蒿萊。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 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鵑花,杜鵑啼時花撲撲。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催得一枝開。江城上佐閑無事,山下劚得廳前栽。爛熳一闌十八樹,根株有數花無數。千房萬葉一時新,嫩紫殷紅鮮麹塵。淚痕裛損燕支臉,剪刀裁破紅綃巾。謫仙初墮愁在世,姹女新嫁嬌泥春。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人。閑折兩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
望采納~...餘下全文>>
關於秦朝前描寫戰爭的詩句?
項羽論
一、司馬遷筆下的項羽
我們無法忘記項羽這個人物,我們無法繞開司馬遷和他的嘔心之作《史記》而去談項羽。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由一個下相的“不學”小兒,由一個普通的軍人成為反秦盟軍中高級將領乃至領導者,他意氣風發、勇不可拒,他蠻橫崇武、任性自我,他一步步滑向自己和別人編織的圈套,走向死亡。今天,在眾多的文化典籍與影視戲劇作品中,項羽依舊叱吒風雲、鮮活馳走,我們為這個悲劇化了的英雄人物憐惜憤慨、喟歎詛咒。或然,我們仍舊隻是生活在那個風起雲湧,金戈鐵馬,英雄與蟻民無異的時代。
唐代劉知幾說:“史有三長:才、學、識”〔1〕,“而司馬遷就是同時具備這三項素質的少有偉大曆史家”〔2〕,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以“不虛美,不隱惡”的求實態度和勇敢大無畏精神刻畫評析了項羽這個曆史人物。
按照《史記》體例,從《五帝本紀》到《孝武本紀》,這十二本紀記載對象多為帝王。項羽並沒有完成帝業,但司馬遷能夠從曆史客觀實際出發,找準了在秦末漢初這階段曆史中,是項羽支配著當時的政權與時局,“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3〕,可見司馬遷是正確地分析出了項羽的曆史功績與時代推進作用的,正如清代郭嵩燾在《史記劄記·卷一》中指出:“案秦滅,項羽主盟,分裂天下,以封王侯,皆羽為之,實行天子之權,例當為《本紀》”〔4〕。創作於漢王朝鼎盛時期的《史記》,並不受封建統治者“成王敗寇”觀點所局限,並不因項羽的失敗而降低甚至否定其曆史功績,可以看出司馬遷那種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觀點。同時,司馬遷在肯定並讚揚項羽在亡秦中地位與作用時,也辨證指斥了項羽妄圖憑一己之私智和武力征服天下的錯誤,“自矜攻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另外,對項羽的自我開脫自以為是更是嚴加批判,對項羽“天亡我,非用兵之罪”的天命觀,強力評曰“豈不謬哉”,指出其失敗原因在人不在天,悲劇根源在於其自身的缺陷。
司馬遷是熱愛項羽的,尚奇的個性愛好和敏感多想象的心理特征讓他深深被項羽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吸引住,他甚至不願在《項羽本紀》中暴露這個已逝去的英雄太多的缺憾。於是往往在其他人物傳記中以其他人物的立場和口吻對項羽加以評述,如《高祖本紀》中“漢王數項羽罪十”,中間嚴斥項羽背恩負義,弑義帝而自立,殘暴無情,屠城害民等事情;而在漢初大臣陳平、韓信等人的傳記中,更是直接對項羽的行為舉止待人接物方麵加以評價,指出他性格的矛盾,不善用人等缺點,往往議論中肯,褒揚分明。
在項羽形象塑造上,司馬遷更是“全神付之”,每時每刻都傾注自己全部的熱情和精力,用自己最傑出的藝術才華來打造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在《史記》中,項羽的形象和有關人物事跡除了集中在《項羽本紀》外,其他人物傳記中也多有涉及,從《高祖本紀》到《樊酈滕灌列傳》,關涉篇章十餘篇,這些篇章對《項羽本紀》中項羽形象加以補充完善豐滿。這種旁見側出的記敘方式,不僅加強了項羽這一人物的鮮活性,更使故事情節、人物個性特征逼真而又清晰。亡秦三年,楚漢爭戰四年,僅楚漢大戰七十餘次,小戰四十餘次,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簡單交代小戰情況,而用力寫了三次大的戰況: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這三個事件不僅是項羽一生事業成敗的關鍵,同時也是楚漢之際鬥爭最為激烈影響特別大的事件,正如鄭板橋言道:“《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為最,反複誦觀,可欣可泣,有此數段耳”〔5〕。項羽一生成敗變化與個性全隨此三件事而出,當然這三件大事時間上的綿長性與空間上緊湊性所形成張力,也強化了項羽這個威武人物的高峙感和倉促之間“卒亡其國”的悲劇感。司馬遷在選取事例表現項羽性格和開展故事敘述上,著重於對傳奇性情節的追求,例如項羽“重瞳子”,“力能扛鼎”,以及見秦始皇遊江南而發的感慨“彼可取而代之”,還有對他不學書等細節的詳加刻畫,還有在彭城、成皋、滎陽等戰役中對項羽英雄事跡的刻畫都增添了人物個性。此外項羽在敗亡途中作的《垓下歌》以及和烏江亭長對白等細節都過分離奇,甚至可能為杜撰,但卻讓後人深信不疑,也大大增加了項羽這一人物的魅力。
在表現項羽的性格上,太史公更是喜歡用對比手法表現,如巨鹿之戰前,項羽的勇者無懼,宋義的膽小慎微;巨鹿之戰後,項羽與劉邦對比,更是不斷並反複出現。在項羽的自身個性對比上,司馬遷也是用不同筆調加以渲染,時而言語嘔嘔,時而叱吒喑嗚。垓下圍中項羽所作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嗚咽悲慨,淒涼動人,完全是項羽本人經曆和他麵對失敗的心路寫照,“英雄氣短,兒女情深,千古有心人莫不下涕”〔6〕,從中可以看出項羽在戰場勇猛殺人如麻以外深情至切的另外一麵。這種多麵烘托,多維透視手法使得項羽這個人可謂霸者與情者形象具備,豐滿多姿,這也是千百年來項羽受人關愛與敬仰的的原因之一。可以說,項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中第一個有血有肉具備了多重性格的鮮明人物形象。
同時,我們更不能忽視的,從一開始,太史公都是從悲劇角度寫項羽,整個《項羽本紀》無時無刻不籠罩著濃鬱的悲劇氛圍。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頂天立地,英雄叱吒風雲,英雄又在瞬間走向死亡。而司馬遷之所以這樣極力描寫,與他個人的命運也不無關至。因李陵案而蒙受宮刑之辱而更加發奮撰寫《史記》,內心憂憤而苦痛,即使在《孝武本紀》中也毫不隱諱漢武帝晚年荒唐。而司馬遷寫項羽至死不渡江,至死不投降,不如說在寫自己那顆高傲而頑強,甚至傷痛透底的心,所以他對項羽的“天之亡我”大加批判,對其因不願蒙羞而自殺充滿同情和佩服。
感謝司馬遷,他讓項羽散發無窮魅力;感謝項羽,他為司馬遷增添了無限光輝和後世人對他的無限景仰。
二、項羽悲劇的演繹
在整部《史記》中,研究者發現司馬遷刻畫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各樣不同的悲劇人物一百多個〔7〕,而項羽的悲劇獨特卻是區別於其他人物的,他更多是一個由自身個性等原因一步步走向絕路的悲劇人物。強烈的悲劇特質在於他本不具備超人的領袖氣質和領導才能,卻走上了時代的領軍者之席被賦予了那個時代的追求與號召。朱光潛說:“悲劇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堅強的意誌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常常代表某種力量和理想,並以超人的堅決和毅力把他們堅持到底”〔8〕。項羽是可悲的,他無法改進自身根深蒂固的普通人缺陷,倉促而不知所措地被卷入時代和曆史的大抉擇中,他甚至象一個小醜一樣有著可笑笨拙的舉止,更可悲更讓我們無法安坐的,他卻是一本正經嚴肅認真,甚至頑強地要完成和完成過自己賦予自己的“使命”,至死都不改變。
(一)時代車輪的助推者和阻擋者
項羽出身在“世世為楚將”的楚國貴族家庭,其祖父項燕為楚國大將,在秦滅楚戰爭中被王翦所殺,其叔父項梁為初期反秦盟軍首領。項羽的童年生活在楚漸亡秦日盛並逐步統治全國的時期。家與國的苦難,帶給項羽的是對秦國統治者的深深仇恨。他仿佛生來隻有一個目標,就是推翻秦朝。在《項羽本紀》中,“苦秦”“亡秦”等詞反複出現,而當項羽對宋義坐兵不救趙時,這位二十四歲的年輕人說出了這樣的一番話:
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蔽”。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蔽之承!
對於當時整個時局形勢,項羽的議論分析簡要精辟,指明當時秦軍實力強大,反秦軍隊內部急需相互團結統一陣營。項羽把矛頭直接指向反秦盟軍最高首領宋義,對他不顧反秦大局,畏葸不前嚴加嗬斥。可見,在反秦這一目標上,年輕的項羽具有成熟大氣的時局觀,加上軍事策略和個人雄武力量,他取宋義而代之,最後取得了巨鹿這場以少勝多關鍵勝利,並一步一步走上反秦盟軍首領位置。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鴻門一宴後,表麵上已經取得了整個反秦盟軍的領導權。當時人民對和平呼喊著,時代也希望統一,但是骨子裏流著楚國貴族的血液的項羽,隻是希望回到楚莊王當年問鼎中原,趾高氣揚的時代,希望能再次象楚王那樣得到 “列國從長”的地位,並希望長期維持這種在分封割據中己為大的狀態。他分封諸反秦將領,自立為西楚霸王,並遠離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土地肥沃的關中要地,而以地遠偏僻,物質相對匱乏的彭城為都城,隻為一個“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可以說在亡秦鬥爭中的項羽,目標準確而單一,符合整個時代乃至人民心聲,但在推翻秦王朝後,他目光短淺,甚至在政治上妄國恢複到以前春秋戰國互為攻伐的狀態,這是一種曆史的倒退。所謂曆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從這一點看,項羽後期無法順應曆史潮流,隻能在曆史潮流中苦苦掙紮,走向滅亡。這種現實的真實殘酷性和理想的謬誤性必然形成凝重而深度的悲劇張力。
(二)性格上分化對立的矛盾體
除了在時代潮流上前期順應後期無法跟進外,項羽的悲劇更多是他個人的性格缺陷的悲劇。在性格上項羽可謂是一個十足的分裂矛盾體。他一方麵豪邁大氣,無堅不摧,從舉事吳中開始項羽就叱吒風雲,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陽”,“斬李由”,“殺宋義”,“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東救齊地,西破章邯,而在巨鹿一戰中,更是置生死不顧,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取得關鍵性勝利,“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氣概可謂雄偉英武。但是另一方麵,項羽表現出了剛愎自用,妄自尊大,嫉妒賢能的匹夫習氣。從誅殺義帝開始,項羽就很少聽清周圍的聲音,對那些進逆耳之言者,稍不順心即為斬殺;在分封諸王時,項羽從個人感情出發,特殊對待跟自己親近的人,樹立了不少政治上的敵人。同為反秦功臣的陳餘就說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於惡地”〔9〕;在對待賢能上,項羽不能選賢舉能,相反,大量使用親屬也降低了其軍隊效能,“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10〕,比如對項伯這一可謂 “奸細”式人物過分縱容直接導致了鴻門政治鬥爭的失利。而劉邦手下的幾員軍事大將經緯之才如韓信陳平等都曾經是項羽的手下,因為得不到項羽重用而投奔劉邦;至於在功爵上,項羽更是有著深刻的貪戀近乎達到變態,“致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劚鄭?灘荒苡琛薄?1〕,這樣的心態怎麼能夠保持人才的不流失呢?政治上怎能取得成功呢?
同時,恭敬慈愛仁者之心和坑卒屠城暴者之心也集於他一身。每每攻城拔地後,對於投降士卒,項羽往往殘害坑殺:新安城一役後,項羽坑殺秦投降士兵二十餘萬;攻破鹹陽,卻是因兵西屠,燒殺掠奪,素為後世文人與史學家詬病。但是,他又能以一個仁者一樣的心對待周圍的人,“項羽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12〕,“項羽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13〕;他不殺劉邦,也不殺父親和妻兒;在垓下之圍中,更是悲歌辭美人,意氣慷慨;在烏江畔,他馬贈亭長,情調悲涼,自刎而死,為仇者成“德”。
另外,他率直爽朗,坦蕩淳樸,以誠待人。在攻占外黃城後,他聽取了外黃城十二三歲小孩子關於收取民心的建議;鴻門宴上,幾次不願聽從手下謀士範增的建議用計謀殺死劉邦;對樊噲的“闖宴”大度且容忍,隻是因為欣賞樊噲的英武氣質;甚至在宴席上口無遮攔毫無心計的將曹無傷的告密告訴給了劉邦;在與劉邦的爭鬥中,對於劉邦劃分鴻溝,約定中分天下的和解條約都信以為真並努力維持。但是也就是這樣一個胸無城府,不施詭計的人,又對周圍的人充滿了懷疑和狡詐:斬殺宋義謊稱乃奉帝命;先放逐義帝,然後陰謀派人刺殺;中陳平離間之計,對大將鍾離眜失去信任並把其推向敵對麵;甚至是自己最為尊重和親近的最後唯一的謀士“亞父”範增也因為項羽自己的多疑而奪其權。
可以說項羽性格是多異性和矛盾性的,“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雙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從心學性理,犁然有當”〔14〕。可以看出項羽性格上優勢突出又帶有很強的缺陷,實則是他自身人格的分裂和對立,表現為主觀心理的不成熟,並且象活火山一樣隨時可能失調或失控而爆發出來,這樣也就決定了他悲劇的無可避免。
(三)軍事能力上巨人化和政治圖謀上侏儒化的畸形兒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這是二十四歲的項羽。生活在以暴亂和勇決為名的吳中之地,項羽就以魁梧英武的外形給當地人以震撼力。在首次起兵中項羽緊跟項梁其後,一聲令下,拔劍斬守頭,“府中皆懾伏,莫敢起”。在整個攻秦戰爭中,項羽總是衝鋒在前,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實際上在整個攻秦大軍中,項羽領導的軍隊應付了來自秦朝的大部分兵力,包括巨鹿之戰中的章邯部和關中的子嬰部。至於在楚漢爭雄中,項羽多次以少勝多擊敗過劉邦,他以無比的勇氣和力量予一切阻擋者以摧枯拉朽的打擊,他崇尚武力,在廣武與漢軍對決時,對劉邦說到:
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這些話除能看出項羽對武力的極端崇拜,對個人英雄主義的迷戀和對自身實力的高度自信,希望用個人武力支配杠杆天下外,更多的則是項羽個人性格的缺陷和對政治的無知。從前文的分析看,項羽並非完全沒有政治的圖謀:他矯殺宋義,放逐義帝,不斷對劉邦的勢力加以限製將其控製在關中地方,並分封諸侯王讓他們相互勢力牽製。然而項羽的政治眼光在亡秦之後變得異常淺短和無力,他主張回到春秋戰國紛爭的時代,成就象楚莊王一樣的霸業,於是他錯過了多次消除競爭對手劉邦的機會,他反複貽誤戰機和統一全國的良機,在被劉邦等人苦苦逼出的楚漢之爭中迷失步伐,象一個渾身有力卻找不到地方使的巨人一樣自我戕害,或者天真幼稚地對著滿腦子主意和詭計的對手來一句——我們單挑吧。
世謂羽與漢爭天下,非也。羽曷嚐有爭天下之誌哉!羽見秦滅諸侯而兼有之,故欲滅秦複立諸侯,如曩時,而身為盟主爾。故既分王郡都彭城,既和漢即東歸,羽皆以為按甲休兵為天下盟主時,不知漢心不盡得天下不止也。身死東城,不過欲以善戰自於世,略無功業不就之悲,而漢之心羽終其身不知,羽曷嚐有爭天下之誌哉! 〔15〕
宋代的黃震可謂一語中的,看出了項羽根本就沒有建立王朝的雄心壯誌,必然會在楚漢的交戰中失利。“楚滅無英圖,漢興得成功”〔16〕。項羽這種在軍事實力上過分強大導致的是武力視野膨脹,而政治圖謀的短見化導致的是政治主張上的侏儒化,同時,武力視野的膨脹也不斷對政治視野加以限製使得後者更為狹窄乃至蔭蔽。二者相互交錯,加深著項羽的悲劇,讓人同情好笑或者厭惡。
(四)“道德”範疇束縛與超越中的掙紮者
“道德”,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以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17〕。
在《中國文明史》中,啟良先生認為楚漢之爭實際上是兩種文化的爭鬥,即為項羽所代表的南方楚文化——尚力不尚德和劉邦代表的中原儒文化——尚德不尚力的對決,在德與力的交鋒中,有德無力的劉邦戰勝了有力無德的項羽〔18〕。但是,在波譎雲詭的政治變幻中,道德已經不再是追求正義厭倦巧言令色的標準,也不再是誰正確誰錯誤的分化,道德已經扭曲,成了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博取個人名利的幌子,成了陰險狡詐,虛與委蛇的代名詞。在這一點上,兩千兩百多年前的那一場爭鬥,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場在仁義,民心向背,禮賢下士背後殘忍的虛假道德之爭:看誰能不受表麵道德的限製,能更殘忍,更超越和出離道德之外,甚至能拿起道德這把利劍刺傷直至斬落對手於馬下。
——很顯然,項羽是個失敗者。
出身於平民家庭的劉邦,並沒有受過很好的係統教育,在泗水亭長一職上養成的是貪財好色,嗜酒,不事家產的低俗作風,他處處表現為小市民甚至痞子的嘴臉:不持一錢,卻名義上以“賀萬錢”進謁呂公;在逃亡中多次推女兒兒子下車以減輕車子重量為了自己脫逃更快;在項羽揚言要“烹爾太翁”時,置老父性命於不顧,還要“分一杯羹”,他多次侮辱手下的儒生即使登基後還做過往儒生帽子撒尿的事。在與項羽爭天下的過程中,他經常是出爾反爾,敗則逃,逃則求和,稍有喘息則又開始暗中謀劃軍事行動;在廣武對決時,明明被項羽射中心口,卻假裝射中腳跟;為了更好逃跑他帶出全城人甚至讓女人穿了士兵的衣服給他做掩護……劉邦的言行舉止,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流氓痞子,在他身上流露的是根深蒂固的粗俗流氓血液。但是,也正是這種痞子氣質和圓滑城府深刻的性格,讓他在當時整個拘泥於道德限製和表麵意義上的“美名良行”的時代大氣候下的政治爭鬥中,能夠放開手腳,不受限製,表現出機敏靈活,能屈能伸的舉大業者潛質:他進入關中即聽取了張良的建議,與民約法三章,本來好色貪財的他竟是“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封秦重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19〕,在鴻門宴時先對項伯大套近乎,表明誠意,爭取機會,然後在宴會上小心謹慎,恭敬禮讓,但是即使在窩囊苟且的兵敗逃生時候,劉邦也沒有放棄過奪取江山的念頭。在每一次關鍵的時刻,劉邦都能克製住自己的原始欲念,不斷規檢自己,積極聽取手下的意見和建議,繼續完成自己王天下的霸業。
我們再來看看生於楚世家的項羽,他深受楚地楚風影響,楚文化的熏陶使他在道德理解上表現出對美好名聲,講信用和保持個體的完美和獨立性的追求。項羽定都彭城,隻是因為“富貴不歸鄉如衣錦夜行”,他不願在鴻門宴上借機殺死劉邦因為講求信義,他吝惜官位,對名譽有著變態的追求。然而環境的巨大反差,在絞盡腦汁的爭權奪利中,項羽一直在對道德的拋棄和擁護中矛盾不堪:
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 “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為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從這段話中,可以一窺當時項羽複雜矛盾的心情。打算自己成為稱王而要先王諸將相,要居功,先要誇獎諸將相,對義帝懷恨在心卻又分地王之。在隻需要捅穿一層紙的羞澀道義麵前,年輕氣盛的項羽偏要顧及信用,名譽,顧及周圍人的看法和口舌。盡管自己實力強大並且功勞最大, 卻因懷王之約“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這一條款而內心不安,處處束手束腳,在鴻門宴上被樊噲言明而失掉消去劉邦的機會;在與劉邦的爭鬥上,他更是處處招到劉邦舞起的道德大棒的折磨,廣武對決中劉邦所公布的項羽十大罪狀,其中誠然不無羅列編織之嫌,但是劉邦緊緊抓住的是項羽暴虐屠城,陰弑義帝,分封不公等不仁不義,有失良信的道德小辮子。
可以說,項羽一方麵希望在諸侯軍和周圍人中間建立起德者的榜樣和模範,一方麵又不得不隨時破壞這種榜樣和模範,甚至不斷接受來自劉邦等諸侯王的道德討伐和嘲笑,他內心深處的敏感又讓他深深厭惡這種嘲弄和針砭,他自身的素質和性格上的缺陷讓他無法成為象舜、禹、周文王那樣的有德名君,甚至不能象他的對手劉邦那樣做一個徹頭徹尾的痞子。他隻能在被別人和自身編織的道德圈套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最終,超越道德名義的無道德者劉邦戰勝了苦苦拘泥於道德的項羽。早在他們之前的莊子早就一眼看出“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20〕的道德不公平現象,而曆史和時代的走向並不會因為過小的細節做更多的眷顧和停留,它們更多的是偏向那些出離道德之外,置道德不顧的人們。至於在道德底線和仁義禮信中苦苦掙紮的項羽,最後在烏江畔為了保全過度急劇的自尊,信譽,“吾為若德”,死於自手。我們隻能說他的死是可悲的,至於他究竟是有真道德的殉道主義者還是個崇力無德者,無需過多考慮。
台灣學者柯慶明這樣指出悲劇英雄的性情,“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以及絕對強烈的自我塑造,自我完成的渴求與意誌”〔21〕。無論是從時代角度,項羽自身的性格矛盾或者在道德中的掙紮,項羽一開始就注定了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的一生可謂是“興之暴”,美好而風光的,他終身所追求的美好名氣和信譽在他的冥頑不靈,近乎固執和狂妄自我為尊的性格中也並為喪失,他執著於自己所選擇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即使這種人生和生活方式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但他甘願且付出努力。隻是當他所選擇的生活方式無法進行下去,甚至為此要遭受名譽或者心理上折磨和損失時,他才會匆匆選擇死亡而不是苟活人世。
三、烏江自刎的千年回響
千百年來,項羽的故事仍在流傳回響,並不斷被演繹開去。在這個昔日威武英雄最後哀歌低泣,辭別美人,這個讓人心目中跌宕起伏的經典畫麵在那一刻被定格,項羽的悲劇也達到最高點。
“垓下之圍”,“四麵楚歌”,“霸王別姬”,我們今天賦予這些詞語更廣闊的含義,是因為司馬遷刻畫的淋漓盡致和多情多思,精彩而悲壯。
我們看到項羽離別了佳人,麾下從者百餘人,潰圍南出,誤陷大澤,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我們從項羽的語氣和話語內容中看到的是他對自身實力的高度自信近乎迷戀,充滿了霸者驕傲的神采和雄姿,也是對於敗北窮途的蔑視與不以為然,可謂快人,快語,快心,隻求快戰以解心中鬱悶。在這裏,項羽還並未抱定去死的決心,他仍希望能突圍出去,但是艤船而待的烏江亭長的一番話,竟令他不知所從,隻求一死無愧於心。
“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無數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無從考證這場驚心動魄的對白是為真實還是太史公尚奇心理下的虛托之作,但是,可以看出的是無論是誠心的亭長還是心中複雜不安的楚霸王,二者神情自然,語言符合自身身份。
但是這些仍舊留給了後世人無盡的猜測遐想和費勁心機的推測求證。《史記菁華錄》中就這樣評析項羽的“我何為渡”:“項王之意必不欲以七尺軀墜他手坑塹。觀其潰脫?豈不欲脫?迨聞亭長之言又不肯上其一葉之舟,既又賜以愛馬慰遺之,粗糙爽直,良可愛也”〔22〕。評析中除點明了項羽性格上直爽憨厚可愛外,最重要的是指明了項羽自殺原因是毫無生機,並非真正的有渡不渡,“必不欲以七尺軀墜他手坑塹”,前有田父詐為指路,導致陷入大澤,如今亭長又豈非劉邦預先安排的伏軍?脫離十麵埋伏,一路惶恐急走,誤入大澤,又陷入自身心理之圈套,不予講明是因內心對美好名聲,對貴族之氣的自尊維護罷了。而現代《史記》研究學者則認為此情節可能出自司馬遷藝術虛構。尊奉“尚恥”精神的司馬遷給敗途中的英雄增添了這樣一則對白,懇切而真誠地寫出末路英雄的心聲,於過往的回顧,於尊嚴的維護,於恥辱的對抗,於死的義無返顧。這種理由也可說是不無道理的。
不管司馬遷當時是虛構還是真實描寫以及處於何種情況下而寫了抗渡情節,太史公始料未及的是後世對於項羽的“渡與不渡”“王與不王”更多談論和話語以及這些議論背後的種種態度,引出的是更深層次的中國文化心理紛爭。
(一)“渡”與“王”
唐杜牧在他的《題烏江亭》詩中這樣寫到: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亦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23〕
一生遊走南北的杜牧,在詩中表達了他所希望看到的楚霸王是能包羞忍恥的男子漢,何況戰場紛爭勝敗無法預期並非一場定生死,項羽應該敗而不撓,立足江東,卷土重來,他的詩句中是深深的惋惜和哀痛之情。這種希望項羽渡江而卷土重來爭王的態度深層次的反映出傳統的儒家思想——“忍恥精神”,“小不忍則亂大謀”,在更大利益更大災禍麵前,人的趨利避害心理就明顯的表現出為了某一更有價值更有利益的目標,而寧願忍受,遭遇在獲得更高利益過程中的苦痛創傷,甚至會舍棄與拒絕在這一過程中來自各方麵不同的小利益、小享受的誘惑。
千百年來,無數的道德家們如此,無數的政治家們如此,被他們教育並影響著的民眾也是如此,“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形而上之,這種對於羞恥為首人生挫折的包容,對於小恩小惠人生享受拒絕的忍態度,指引出的是中華民族傳統並生生不息的堅強弘毅精神。
最後,透過杜牧的《題烏江亭》詩看項羽,我們會驚奇的看到本文中提及的另外兩個關鍵人物——司馬遷和劉邦。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渡過了烏江的項羽。司馬遷和劉邦,都曾遭受過自己人生的“烏江”口岸:司馬遷推崇尚恥精神認為“垢莫大於宮刑”〔24〕,卻遭受最為可恥的宮刑;而劉邦一生也是曲折坎坷。但他們二者都能在更大價值追求上(司馬遷撰寫《史記》,劉邦王天下),忍住受心靈和生理的創傷,安全渡過了“烏江”口岸。所不同的是在跨越烏江的過程?
含“秦”的古詩句有哪些?
1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意思: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你我命運何等相仿,奔波仕途,遠離家鄉。
2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唐·杜牧
意思:浩渺寒江之上彌漫著迷蒙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
3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蜀道難》 唐·李白
意思: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
4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唐·韓愈
意思:雲彩橫出於南山,我的家在哪裏?在白雪厚積的藍田關外,馬也停住腳步。
5 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無題二首》 唐·李商隱
意思:歎我聽更鼓要去官署應卯,騎馬去蘭台心中像轉飛蓬。
6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淮上與友人別》 唐·鄭穀
意思:數微風輕拂笛聲幽咽離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瀟湘我卻奔向西秦。
7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春思》 唐·李白
意思:燕地小草像碧絲般青綠,秦地的桑樹已葉翠之綠。
8?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憶秦娥·簫聲咽》 唐·李白
意思: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家的樓上正掛著一弦明月。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淒愴離別。
9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陌上桑》 漢·佚名
意思:太陽從東南方升起,照到我們秦家的小樓。
10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沁園春·雪》 近代·**
意思:隻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
描寫秦宮的詩詞
秦宮詩
年代:【唐】
作者:【李賀】
體裁:【七古】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
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
人間酒暖春茫茫,花枝入簾白日長。
飛窗複道傳籌飲,十夜銅盤膩燭黃。
禿衿小袖調鸚鵡,紫繡麻鞋踏哮虎。
斫桂燒金待曉筵,白鹿青蘇夜半煮。
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
開門爛用水衡錢,卷起黃河向身瀉。
皇天厄運猶曾裂,秦宮一生花底活。
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
讚秦國之威武的古詩或古文
春日秦國懷古 (作者:周樸) 荒郊一望欲消魂,涇水縈紆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雲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裏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誰有描寫秦皇漢武的古詩詞推薦幾首
《青雲幹呂》唐 作者:令狐楚
鬱鬱複紛紛,青霄幹呂雲.色令天下見,候向管中分.
遠覆無人境,遙彰有德君.瑞容驚不散,冥感信稀聞.
湛露羞依草,南風恥帶薰.恭惟漢武帝,餘烈尚氛氳.
已亥雜詩 龔自珍
拊心消息過江淮,紅淚淋浪避客揩.
千古知言漢武帝,人難再得始為佳.
《七夕》唐 作者:崔國輔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
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
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形容秦國羋八子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