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作品中,作者想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又不想直接表達的時候,就用一些景物,物品等表達,這些物品,景物就叫做意象。
如古詩人常用月亮這個意象來表達思鄉的感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什麼是"意象"?
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它是分析詩歌散文時的用語,指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事物,這種事物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如馬致遠的《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淒清,傷感,蒼涼的意境,意象是具體事物的,意境是具體的事物組成的整體環境和感情的結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借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中國傳統詩論實指寓情於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並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什麼意思?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在比較文學中,意象的名詞解釋是:所謂“意象”簡單說來,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
客觀解釋
意象是認知主體在接觸過的客觀事物後,根據感覺來源傳遞的表象信息,在思維空間中形成的有關認知客體的加工形象,在頭腦裏留下的物理記憶痕跡和整體的結構關係。這個記憶痕跡就是感覺來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暫時連接關係。
單一意象的神經基礎是神經元簇(群組),意象是一種生理結構體,是一種有效信息的組合體,也可以是意象與意象之間的組合體。一組神經元簇相當於一組信息編碼體,與特定感覺信息表征相對應(聯係),它自上而下的承載著相關感覺信息連接關係,是一種高級的信息載體。意象也是一種承載記憶的結構體,並非幻影。
意象是思維活動的基本單位,意象是用來指代事物,以喚起相對應的感覺,激發思維活動的漣漪。思維是基於意象單元的互動,記憶中的影象、文字、聲音都隻是外界的信息在主體中用意象儲存的一種形式,意象是外界的信息在主體內部構件成的精神體,是思維的工具與元件。
形成意象的過程也是抽象的過程。
意象也是印象和概念的代名詞。
文學藝術上的意象解釋
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
意象是比情節更小的單位,一般由描寫物象的細節.象征.雙關等詞語構成。它的含義非常廣泛,主要有4種:
1.心理意象.它表示過去的感覺上知覺上的經驗在心中的重現或回憶,隻在知覺基礎上所呈現於腦際的感性形象.
2.內心意象.人類為實現某種目的而構想的新生超前的意象設計圖像.
3.泛化意象.是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一切藝術形象或語象的泛稱,基本上相當於藝術形象.
4.觀念意象和審美意象,這兩者都是表達某種抽象觀念和哲理的藝術形象
什麼叫意象?
意象與意境是詩歌鑒賞中的兩個重要概念,但對於它們的含義,許多同學卻往往混為一談。《現代漢語詞典》上也未對此加以區分,對“意象”就簡單釋為“意境”。正確界定其含義及關係,對於詩歌閱讀和寫作都有積極意義。
文藝理論大家童慶炳先生在《文藝理論教程》一書中對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意象是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誕性為基本特征以達到人類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為藝術典型。根據這個界定,我們可得出以下幾點:首先,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是要體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正確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構成意境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由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詩中隻有一個意象——墨梅。但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樹帶著墨色的有個性的梅。細細品味,我們能感受到詩中有一種狂放不羈,特立獨行,安然自適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是通過這樹梅形成的,這就是本詩的獨特意境。一般詠物詩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洲。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由一係列單個的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藏情於景的逼真畫麵,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顯情深意濃。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戀,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佇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得情深意摯,表麵上這首詩句句是寫景,實際上卻句句都在抒情,引發讀者無盡的審美想象,形成了詩歌雋永的意境。從上述兩例我們可以發現,意象離不開意境,“梅”離開全詩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詩中的獨特涵義,“孤帆”脫離原詩意境,也與眷眷離情無關。
當然並非所有的意象組合都能構成意境。如白樸的《秋思》:“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鷗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綠葉黃花。”共並列了十二個意象,雖也鮮明生動地呈現出絢麗的秋色圖,但並無飽滿深摯的情感,缺乏“情與景”“情與理趣”的自然融合,就無法構成“誘發”人想象的“審美空間”,缺乏意境,當然就難以感人了。
相關練習:
試分析以下幾首詩中的意象與意境:
(1)《尋隱者不遇》 賈島
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2)《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參考答案:
(1) 本詩有三個意象:鬆,山,雲。三個意象構成一幅含義深邃的意境:老鬆聳立,大山雲遮,我尋訪隱者,知道他在山中,卻無法找到。這些意象暗示我們隱者的超凡脫俗,行蹤難覓,也寄予作者的向往和惆悵;甚而引發人們思考,生活中很多的東西我們都可望而不可及。
(2) 本詩隻有一個意象——江雪,沒有人蹤甚至沒有鳥跡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江雪與詩中的人物,戴著蓑笠的老翁,構成本詩深遠的意境:境與人互為映襯,作者孤高清潔的個性展露無餘。
什麼叫做意象
定義:
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
即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在比較文學中,意象的名詞解釋是:所謂“意象”簡單說來,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
——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
意象的起源
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係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不過,《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號,是以陽爻陰爻配合而成的試圖概括世間萬事萬物的六十四種符號,屬於哲學範疇。詩學借用並引申之,“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詩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
詩的意象手法的實際運用,則應該還在意象理論形成之前。
相傳舜禪位給禹之時,與群臣一起高唱《卿雲歌》:“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這就是一首純意象詩,它嫻熟地運用著意象,以祥雲燦爛,延綿不絕,日月光輝,永駐人間,象征國運昌盛,教化廣遠而久長,以寄謳歌與祝福之意。詩的意象理論,如果不是從《周易》的卦象理論借鑒而來,也會從詩的意象實踐中歸納而來。
詩對意象的推重,是因為“言不盡意”,邏輯語言不能完美地表達詩人心中之意,就隻好“立象以盡意”,用意象訴諸感性來作另一種表達。“言征實則寡餘味也,情直致則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 意象入詩的目的和所要達成的效果,是以“象”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據說,意象藝術直到二十世紀初才“舶去”西方。作為意象派領袖,龐德就是通過閱讀和翻譯中國古典詩歌,發現“中國詩人從不直接談出他的看法,而是通過意象表現一切”,才領悟到意象藝術的。在西方,意象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雖屬異類,不入主流,但廣義的意象詩,則不妨說古已有之。“這種創造意象的能力,永遠是詩人的標誌。明喻在荷馬的詩中比比皆是。亞裏士多德最早指出隱喻是詩歌之本。”所謂明喻或隱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所謂喻象。黑格爾關於美與藝術的定義,與詩的意象理論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個方麵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
所謂中國詩人“通過意象表現一切”,這一判斷隻適合於立象盡意的詩(純意象詩),不適合於直言其意的詩(點綴性意象詩)。立象盡意和直言其意,這是中國詩歌的兩種基本表達方式,後者實際上是直抒胸臆,隻點綴若幹意象。龐德說:“意象主義的要點,就是不把意象用於裝飾。”在直言其意的詩中,意象的作用恰恰在於點綴和裝飾。龐德所推崇的,隻是中國詩的表現方法之一,可謂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西方主流詩學對此卻是隻知其二,不知其一。這也正是龐德的意象主義在西方被視為異類的原因。
[baike.baidu.com]
意象是什麼意思?
意象可以看成是意境。就是一種想象的境界,在想象中所感受到得景象。一般都說詩的意象,也就是詩人通過詩來表達自己想象中的景象。
什麼是詩的意象
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它是分析詩歌散文時的用語,指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事物,這種事物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如馬致遠的《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淒清,傷感,蒼涼的意境,意象是具體事物的,意境是具體的事物組成的整體環境和感情的結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借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中國傳統詩論實指寓情於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並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和意境分別是什麼意思?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麵表現出來的達到“內情”與“外物”相統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意象是意境構成的“細胞”,若幹個和諧統一的意象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要創造詩歌的意境就必須處理好意、象之間的辨證關係。這一關係,從內容上說,表現在物與誌、景與情、事與理、人與意的辨證關係;從形式上說,表現在藏與露、虛與實、跳與聯的辨證關係。隻有從內容、形式上處理好意象之間的辨證關係才能創造出詩歌思想意義與藝術形象高度合一的藝術境界——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麵表現出來的達到“內情”與“外物”相統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意境是情與景的水乳交融,是形神情理和諧的溶合。換句話說,意境是文藝作品思想意義與藝術形象的高度統一的藝術環境,是作者滲透了美學思想和情感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
意境是一切文藝作品,特別是詩歌所追求的審美目標,是我國傳統的文藝鑒賞中所極為重視的一個審美課題。詩歌論壇上有句話,叫“詩歌好不好看構思,美不美看意境”,事實也是如此。就拿僅二十字的柳宗元《江雪》為例(幹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凍(意象)、人鳥絕跡(意象)的雪景垂釣(合稱“境”)與自己遭到貶斥以後孤獨無援的心情(意)融為一體,創造了一種淒清孤寂的境界,這便是意境。
這種能引發讀者想像並使讀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藝術境界是曆代詩人所追求的,也是詩歌創作的最高美學境地,詩有沒有詩味就表現在這點上。怎樣創造這種神秘美妙而又有無窮魅力的意境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意象之間辯證關係,或者說意境源於意象之辯證之中。
意象不是意境,但與意境有密切的關係。意境是整篇作品主觀思想與藝術形式溶於一體的環境,是整首詩歌的整體畫麵、完整形象的表現。意象隻不過是構成藝術境界的“細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創造的基礎。綜而言之,兩者應是全部與局部、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一般地說,若幹個和諧統一的意象構成一個美麗的意境。
要創造詩歌的意境,必須處理好意象之間的辯證關係。何為意象辯證關係呢?通俗地說,意象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兩個方麵及由兩者結合而產生具有新涵義的情境。象即詩歌所描繪的形象、表象、外物,是客觀的、可見的、具體的、生動的。好詩必有“象”,故蘇軾讚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象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反映到作品的東西,是“意”所得以寄托的外物,包括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味覺表象、嗅覺表象和觸覺表象,這是詩人對客觀世界選擇取舍的結果。“意”即詩歌通過“象”所要表達的內情、主旨,是主觀的、不可見的、抽象的、概括的,是象所蘊藉的情意。古人所雲為“言(象)外有無窮之意”。通常我們可以把象理解為詩中的人、事、物、景等外物,把意解釋為誌、理、情、義等內旨,隻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比如,詩句“從星星的彈孔中,會流出血紅的黎明”,這詩句不能說有意境,但卻有意象。星星、彈孔、血、黎明……可稱“象”,意為這些外物組合、疊加而形成的與通常不一樣的新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為經過黑夜的戰鬥,黎明因此來臨)。這兩者的和諧統一,合稱為“意象”。
詩歌中的意象是什麼
其實是詩人的一種境界,這就是由景而發或由事而發的一種表現,詩人對事物的理解高度就是從意象中表現出來。譬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穿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李白的這首詩實際上是說自己對月獨酌,而表現出了一幅生動的畫麵,可見詩人在意境中的造詣之深。
意境和意象有什麼區別
意象與意境在詩詞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各有特點,又相互聯係.
何為意象?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它滲透了作者的審美意識和人格情趣.一般說來,在創作時詩人都會借助客觀事物來抒情言誌,化客觀事物為意象.
如“月亮”是一種客觀事物,但詩人把它寫進詩詞,用以表示皎潔、清冷、團聚、離散等情調,它就含有了詩人的情感意趣,就成為意象了.又如柳代表送別,草代表離情,月代表懷人和思鄉,雁代表思鄉和漂泊,菊代表高潔、隱逸、飄零,竹代表正直、謙虛,落葉代表悲秋、失意,闌幹代表思念、寂寞和離愁等.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個個意象:“空山”、“明月”、“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蓮葉”、“漁舟”……這些自然物象被詩人攝入大腦,加入自己的主觀之情,就構成了生動的意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麵.表現詩人自願隱入山林,過隱居生活的愜意心情.
在詩詞中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詩篇中常常可以構成不同的意象.如“柳”:朱淑真《送春》中“樓外垂柳千萬縷,欲係青春,少住春還去”,“柳”是抒寫春光易失的意象;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是哀婉淒切,戀戀不舍的別離意象;白居易的“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柳”是窈窕多姿的美女意象.可見意象是客觀事物與情感的有機結合,是作者的藝術創造.
意境是詩人借助於多種藝術手法而創造出來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種美好的藝術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詩、幾句詩或一句詩所造成的境界.意象隻是構成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單位,意境是由一個個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如《天淨沙·秋思》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十個意象來表現淒涼蕭瑟的秋天,營造出遊子淒涼孤寂、悲秋思鄉的意境.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優美的畫,因而讀詩要用形象思維,把握一個個意象,使語言文字轉化成可見可感的生活意境.要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善於捕捉形象,領略意境,讓詩中描繪的聲、光、色、態,像電影畫麵一樣在頭腦中顯現出來.當我們讀到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詩句時,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圖景:詩人告別好友之後,不忍遽然歸去,卻呆呆地佇立江邊,看友人揚帆遠去了,於是再登樓遠眺,隻見長江如帶,一泄千裏,友人之帆順流而下,越去越遠,漸漸消逝在蔚藍色的天幕下,隻見長江滾滾東流.通過這幅意味深長的圖景,可以體會到作者對孟浩然有多麼深厚真摯的友情.其實,詩人看到的又何止是江水?這又何嚐不是詩人對孟浩然的滾滾不盡的友情呢?
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客觀事物,意境是詩詞的藝術境界,意象構成了意境.要正確地把握這二者的區別與聯係.
阿健208 201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