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台募士,士別三日,日薄桑榆,榆次之辱,
辱國喪師,師不宿飽,飽諳經史,史不絕書,書不盡意,意出象外,
外感內傷,傷財勞眾,眾川赴海,海波不驚,驚才風逸,逸塵斷鞅,
鞅鞅不樂,樂不極盤,盤根錯節,節哀順變,變本加厲,厲兵秣馬,
馬塵不及,及第成名,名標青史,史策丹心,心謗腹非,非譽交爭,
爭長黃池,池魚林木,木本水源,源清流淨,淨幾明窗,窗間過馬,
馬遲枚疾,疾不可為,為德不卒,卒極之事,事半功百,百態橫生,
生別死離,離本徼末,末大不掉,掉臂不顧,顧彼忌此,此唱彼和,
和藹可親,親不隔疏,疏不間親,親操井臼,臼杵之交,交臂曆指,
指不勝屈,屈鄙行鮮,鮮有其比,比比劃劃,劃地為牢,牢不可拔,
拔本塞源,源清流清,清蹕傳道,道傍苦李,李白桃紅,紅白喜事,
事半功倍,倍稱之息,息兵罷戰,戰不旋踵,踵跡相接,接耳交頭,
頭白齒豁,豁達大度,度量宏大,大敗而逃,逃避現實,實報實銷,
銷毀骨立,立場不穩,穩步前進,進本退末,末節細行,行家裏手,
手不輟卷,卷帙浩繁,繁稱博引,引車賣漿,漿酒霍肉,肉薄骨並,
並存不悖,悖逆不軌,軌物範世,世代書香,香草美人,人不自安,
安安合適,適材適所,所當無敵,敵變我變,變動不居,居安慮危,
危辭聳聽,聽讒惑亂,亂蝶狂蜂,蜂蠆有毒,毒賦剩斂,斂鍔韜光,
光采奪目,目別彙分,分淺緣薄,薄唇輕言,言必有中,中風狂走,
走骨行屍,屍骨未寒,寒蟬僵鳥,鳥鈔求飽,飽諳世故,故步不離,
離本趣末,末路窮途,途窮日暮,暮楚朝秦,秦關百二,二八佳人,
人才輩出,出榜安民,民胞物與,與人無爭,爭長競短,短兵接戰,
戰火紛飛,飛必衝天,天寶當年,年方弱冠,冠屨倒施,施不望報,
報本反始,始料所及,及鋒而試,試才錄用,用兵如神,神安氣定,
定亂扶衰,衰草寒煙,煙波釣徒,徒陳空文,文炳雕龍,龍標奪歸,
歸根到底,底裏深情,情不可卻,卻病延年,年豐時稔,稔惡藏奸,
奸臣當道,道傍之築,築舍道傍,傍觀必審,審幾度勢,勢不得已,
已陳芻狗,狗傍人勢,勢不俱棲,棲衝業簡,簡單明了,了不長進,
進讒害賢,賢才君子,子不語怪,怪誕不經,經綸濟世,世代相傳,
傳柄移藉,藉草枕塊,塊兒八毛,毛寶放龜,龜鶴遐壽,壽比南山,
山包海容,容當後議,議不反顧,顧彼失此,此動彼應,應變將略,
略不世出,出塵不染,染蒼染黃,黃塵清水,水碧山青,青出於藍,
藍田出玉,玉慘花愁,愁腸百結,結不解緣,緣波討源,源深流長,
長安少年,年複一年,年富力強,強嘴拗舌,舌敝唇焦,焦熬投石,
石沉海底,底死謾生,生不逢時,時變是守,守常不變,變風改俗,
俗不可醫,醫時救弊,弊車羸馬,馬齒加長,長才短馭,馭鳳驂鶴,
鶴背揚州,州官放火,火傳窮薪,薪傳有自,自拔來歸,歸華別業,
業精於勤,勤兵黷武,武不善作,作壁上觀,觀變沉機,機變如神,
神安氣集,集思廣議,議論紛錯,錯彩鏤金,金榜掛名,名不常存,
存而不論,論辯風生,生不如死,死敗塗地,地崩山摧,摧鋒陷堅,
堅壁不戰,戰勝攻取,取長補短,短兵相接,接二連三,三百甕齏,
齏身粉骨,骨顫肉驚,驚才絕絕,絕壁懸崖,崖岸卓絕,絕不護短,
短吃少穿,穿壁引光,光彩奪目,目不別視,視白成黑,黑白不分,
分所應為,為而不恃,恃才傲物,物腐蟲生,生不遇時,時變之應,
應變隨機,機不可失,失旦之雞,雞腸狗肚,肚裏蛔蟲,蟲臂拒轍,
轍環天下,下阪走丸,丸泥封關,關懷備至,至誠高節,節變歲移,
移編絕簡,簡斷編殘,殘暴不仁,仁漿義粟,粟陳貫朽,朽戈鈍甲,
甲乙丙丁,丁丁當當,當場出醜,醜類惡物,物阜民安,安安靜靜,
靜不露機,機不容發,發短心長,長才廣度,度日如年,年高德韶,
韶光淑氣,氣傲心高,高岸深穀,穀父蠶母,母慈子孝,孝悌力田,
田夫野老,老八輩子,子承父業,業峻鴻績,績學之士,士飽馬騰,
騰達飛黃,黃道吉日,日薄西山,山奔海立,立吃地陷,陷堅挫銳,
銳不可當,當場獻醜,醜聲四溢,溢美溢惡,惡叉白賴,賴骨頑皮,
皮膚之見,見財起意,意出言外,外剛內柔,柔腸百結,結草銜環,
環堵蕭然,然荻讀書,書不釋手,手不釋卷,卷甲倍道,道傍築室,
室邇人遐,遐爾聞名,名不符實,實逼處此,此發彼應,應變無方,
方便之門,門不停賓,賓餞日月,月白風清,清茶淡飯,飯坑酒囊,
囊空如洗,洗兵不用,用非其人,人才出眾,眾多非一,一百五日,
日薄虞淵,淵謀遠略,略地攻城,城府深沉,沉洝濃鬱,鬱壘神荼,
荼毒生靈,靈丹聖藥,藥店飛龍,龍伯釣鼇,鼇憤龍愁,愁腸寸斷,
斷鼇立極,極本窮源,源殊派異,異寶奇珍,珍藏密斂,斂骨吹魂,
魂不負體,體察民情,情不自禁,禁暴靜亂,亂臣逆子,子繼父業,
業紹箕裘,裘敝金盡,盡誠竭節,節儉躬行,行間字裏,裏醜捧心,
心比天高,高岸為穀,穀馬礪兵,兵敗將亡,亡不旋跬,跬步不離,
離本依末,末路之難,難得糊塗,塗不拾遺,遺編絕簡,簡而言之,
之死靡二,二八年華,華不再揚,揚長避短,短刀直入,入鮑忘臭,
臭不可當,當道撅坑,坑繃拐騙,騙吃混喝,喝西北風,風颮電擊,
擊缽催詩,詩腸鼓吹,吹竹調絲,絲恩發怨,怨府禍梯,梯榮階祿,
祿無常家,家半三軍,軍不血刃,刃沒利存,存而不議,議論紛紛,
紛紛不一,一敗如水,水波不興,興複不淺,淺嚐輒止,止暴禁非,
非常之謀,謀臣猛將,將寡兵微,微不足道,道邊苦李,李代桃僵,
僵李代桃,桃紅柳綠,綠林大盜,盜鈴掩耳,耳順之年,年高望重,
重操舊業,業業矜矜,矜寡孤獨,獨霸一方,方驂並路,路長日暮,
暮爨朝舂,舂容大雅,雅量高致,致命遂誌,誌誠君子,子孫後代,
代拆代行,行數墨尋,尋風捕影,影單形隻,隻談風月,月閉花羞,
羞花閉月,月旦春秋,秋波盈盈,盈科後進,進道若退,退避三舍,
舍安就危,危而不持,持鼇封菊,菊老荷枯,枯本竭源,源頭活水,
水不揚波,波光鱗鱗,鱗次相比,比比皆然,然糠照薪,薪貴於桂,
桂殿蘭宮,宮車晚出,出塵之表,表裏如一,一敗塗地,地不愛寶,
寶釵分股,股肱耳目,目不給賞,賞賢使能,能不稱官,官卑職小,
小本經濟,濟寒賑貧,貧病交攻,攻城奪地,地醜德齊,齊鑣並驅,
驅驥捕鼠,鼠臂蟣肝,肝腸寸斷,斷臂燃身,身敗名裂,裂地分茅,
茅茨不翦,翦草除根,根柢未深,深閉固拒,拒虎進狼,狼狽不堪,
堪托死生,生財有道,道不掇遺,遺編墜簡,簡綱捷端,端本澄源,
源源本本,本本分分,分外之物,物阜民豐,豐標不凡,凡百一新,
新陳代謝,謝館秦樓,樓船簫鼓,鼓唇弄舌,舌敝唇枯,枯腸渴肺,
肺腑之談,談不容口,口碑載道,道不舉遺,遺臭千代,代代相傳,
傳道窮經,經邦論道,道不拾遺,遺臭千年,年高有德,德被四方,
方寸不亂,亂臣賊子,子為父隱,隱惡揚美,美不勝收,收兵回營,
營私罔利,利不虧義,義薄雲天,天保九如,如臂使指,指不勝數,
數奇不偶,偶變投隙,隙大牆壞,壞車殺馬,馬齒徒長,長材短用,
用非所長,長材茂學,學如不及,及瓜而代,代馬望北,北窗之友,
友風子雨,雨愁煙恨,恨海愁天,天崩地解,解衣衣人,人才濟濟,
濟河焚舟,舟車勞頓,頓挫抑揚,揚長而去,去暗投明,明白如畫,
畫餅充饑,饑不遑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德緩刑,刑措不用,
用非所學,學如登山,山崩川竭,竭誠盡節,節儉力行,行伍出身,
身不由己,己溺己饑,饑不暇食,食辨勞薪,薪桂米珠,珠璧交輝,
輝光日新,新仇舊恨,恨海難填,填海移山,山崩地裂,裂裳裹膝,
膝下承歡,歡迸亂跳,跳出圈子,子夏懸鶉,鶉居鷇食,食不充腸,
腸慌腹熱,熱腸古道,道不相謀,謀臣如雨,雨湊雲集,集思廣益,
益國利民,民保於信,信筆塗鴉,鴉巢生鳳,鳳泊鸞漂,漂漂亮亮,
亮亮堂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他,他山攻錯,錯過時機,機不旋踵,
踵接肩摩,摩頂放踵,踵決肘見,見彈求鶚,鶚心鸝舌,舌敝耳聾,
聾者之歌,歌功頌德,德本財末,末如之何,何必當初,初出茅廬,
廬山麵目,目不給視,視財如命,命舛數奇,奇才異能,能不兩工,
工愁善病,病病歪歪,歪八豎八,八百孤寒,寒蟬淒切,切齒憤盈,
盈滿之咎,咎由自取,取長棄短,短綆汲深,深閉固距,距人千裏,
裏出外進,進德修業,業業兢兢,兢兢幹幹,幹脆利索,索盡枯腸,
腸回氣蕩,蕩蕩默默,默不作聲,聲馳千裏,裏勾外連,連鼇跨鯨,
鯨波鱷浪,浪蝶狂蜂,蜂纏蝶戀,戀酒迷花,花不棱登,登木求魚,
魚帛狐聲,聲出金石,石城湯池,池魚籠鳥,鳥得弓藏,藏鋒斂銳,
銳挫氣索,索居離群,群策群力,力倍功半,半半拉拉,拉捭摧藏,
藏鋒斂穎,穎脫而出,出塵之想,想當然耳,耳邊之風,風兵草甲,
甲兵在胸,胸喘膚汗,汗不敢出,出陳易新,新愁舊恨,恨窮發極,
極惡不赦,赦不妄下,下比有餘,餘杯冷炙,炙鳳烹龍,龍馳虎驟,
驟不及防,防蔽耳目,目不苟視,視丹如綠,綠林豪客,客客氣氣,
氣充誌定,定謀貴決,決不待時,時不久留,留犢淮南,南船北馬,
馬齒徒增,增收節支,支策據梧,梧鳳之鳴,鳴鳳朝陽,陽阿薤露,
露出馬腳,腳不點地,地醜力敵,敵不可假,假癡不癲,癲頭癲腦,
腦滿腸肥,肥冬瘦年,年穀不登,登崇俊良,良辰美景,景公求雨,
雨打風吹,吹篪乞食,食不充饑,饑不擇食,食不充口,口辯戶說,
說白道黑,黑白分明,明白如話,話不投機,機關算盡,盡辭而死,
死搬硬套,套言不陳,陳陳相因,因敗為成,成敗利鈍,鈍兵挫銳,
銳挫望絕,絕不輕饒,饒舌調唇,唇敝舌腐,腐腸之藥,藥籠中物,
物阜民康,康哉之歌,歌聲繞梁,梁木其壞,壞法亂紀,紀綱人論,
論長道短,短褐不全,全福遠禍,禍不單行,行行蛇蚓,蚓竅蠅鳴,
鳴鼓而攻,攻城掠地,地大物博,博采群議,議論風發,發怒穿冠,
冠絕當時,時不可逢,逢場竿木,木本之誼,誼不敢辭,辭鄙意拙,
築字開頭成語接龍
築室道謀: 築:建造;室:房屋;道謀:與過路的人商量。比喻做事自己沒有主見,缺乏計劃,一會兒聽這個,一會兒聽那個,終於一事無成。
築壇拜將: 指仰仗賢能。
築室反耕: 築:建造;反:通“返”,歸返。指部隊做長久駐紮的打算。
築舍道傍: 傍:通“旁”。在路旁蓋房子,同路人討論事情。比喻人多口雜,辦不成事。
築台募士: 募:招寡。比喻廣泛招納賢士
築岩釣渭: 築岩:商朝大臣傅說在傅岩從事版築;釣渭:呂尚在渭水邊垂釣。指賢士隱居待時
築字開頭的成語接龍
“築”字開頭的成語:(共4則) [z] 築舍道傍 築室道謀 築室反耕 築壇拜將
『築舍道傍』
『拚音』 zhù shè dào bàng
『首拚』 zsdb
『釋義』 傍通旁”。在路旁蓋房子,同路人討論事情。比喻人多口雜,辦不成事。
『康熙字典』 築、舍、道、傍。
『出處』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七年》此所謂築舍道傍,無時可成。”
『示例』 無
四字開頭成語接龍
四海升平,
平易近人,人百其身,身經百戰,戰天鬥地,地廣人希,希世之才,
才貌雙全,全功盡棄,棄筆從戎,戎馬關山,山清水秀,秀麗佳人,
人百其身,身敗名隳,隳膽抽腸,腸肥腦滿,滿不在意,意出望外,
外方內圓,圓頂方趾,趾高氣揚,揚鑣分路,路不拾遺,遺編斷簡,
簡傲絕俗,俗不可耐,耐人玩味,味如嚼醋,醋海翻波,波波碌碌,
碌碌寡合,合不攏嘴,嘴多舌長,長安棋局,局促不安,安安分分,
分內之事,事敗垂成,成敗得失,失晨之雞,雞不及鳳,鳳表龍姿,
姿意妄為,為德不終,終成泡影,影從雲集,集矢之的,的的確確,
確固不拔,拔本塞原,原本窮末,末大必折,折本買賣,賣刀買犢,
犢牧采薪,薪儲之費,費財勞民,民安國泰,泰阿倒持,持螯把酒,
酒病花愁,愁長殢酒,酒池肉林,林寒洞肅,肅然起敬,敬陳管見,
見鞍思馬,馬不停蹄,蹄間三尋,尋弊索瑕,瑕不掩瑜,瑜百瑕一,
一把死拿,拿班作勢,勢不並立,立愛惟親,親不敵貴,貴不可言,
言必有據,據鞍讀書,書不盡言,言必有物,物薄情厚,厚此薄彼,
彼倡此和,和藹近人,人不聊生,生搬硬套,套頭裹腦,腦瓜不靈,
靈丹妙藥,藥到病除,除暴安良,良辰吉日,日薄桑榆,榆次之辱,
辱國喪師,師不宿飽,飽諳經史,史不絕書,書不盡意,意出象外,
外感內傷,傷財勞眾,眾川赴海,海波不驚,驚才風逸,逸塵斷鞅,
鞅鞅不樂,樂不極盤,盤根錯節,節哀順變,變本加厲,厲兵秣馬,
馬塵不及,及第成名,名標青史,史策丹心,心謗腹非,非譽交爭,
爭長黃池,池魚林木,木本水源,源清流淨,淨幾明窗,窗間過馬,
馬遲枚疾,疾不可為,為德不卒,卒極之事,事半功百,百態橫生,
生別死離,離本徼末,末大不掉,掉臂不顧,顧彼忌此,此唱彼和,
和藹可親,親不隔疏,疏不間親,親操井臼,臼杵之交,交臂曆指,
指不勝屈,屈鄙行鮮,鮮有其比,比比劃劃,劃地為牢,牢不可拔,
拔本塞源,源清流清,清蹕傳道,道傍苦李,李白桃紅,紅白喜事,
事半功倍,倍稱之息,息兵罷戰,戰不旋踵,踵跡相接,接耳交頭,
頭白齒豁,豁達大度,度量宏大,大敗而逃,逃避現實,實報實銷,
銷毀骨立,立場不穩,穩步前進,進本退末,末節細行,行家裏手,
手不輟卷,卷帙浩繁,繁稱博引,引車賣漿,漿酒霍肉,肉薄骨並,
並存不悖,悖逆不軌,軌物範世,世代書香,香草美人,人不自安,
安安合適,適材適所,所當無敵,敵變我變,變動不居,居安慮危,
危辭聳聽,聽讒惑亂,亂蝶狂蜂,蜂蠆有毒,毒賦剩斂,斂鍔韜光,
光采奪目,目別彙分,分淺緣薄,薄唇輕言,言必有中,中風狂走,
走骨行屍,屍骨未寒,寒蟬僵鳥,鳥鈔求飽,飽諳世故,故步不離,
離本趣末,末路窮途,途窮日暮,暮楚朝秦,秦關百二,二八佳人,
人才輩出,出榜安民,民胞物與,與人無爭,爭長競短,短兵接戰,
戰火紛飛,飛必衝天,天寶當年,年方弱冠,冠屨倒施,施不望報,
報本反始,始料所及,及鋒而試,試才錄用,用兵如神,神安氣定,
定亂扶衰,衰草寒煙,煙波釣徒,徒陳空文,文炳雕龍,龍標奪歸,
歸根到底,底裏深情,情不可卻,卻病延年,年豐時稔,稔惡藏奸,
奸臣當道,道傍之築,築舍道傍,傍觀必審,審幾度勢,勢不得已,
已陳芻狗,狗傍人勢,勢不俱棲,棲衝業簡,簡單明了,了不長進,
進讒害賢,賢才君子,子不語怪,怪誕不經,經綸濟世,世代相傳,
傳柄移藉,藉草枕塊,塊兒八毛,毛寶放龜,龜鶴遐壽,壽比南山,
山包海容,容當後議,議不反顧,顧彼失此,此動彼應,應變將略,
略不世出,出塵不染,染蒼染黃,黃塵清水,水碧山青,青出於藍,
藍田出玉,玉慘花愁,愁腸百結,結不解緣,緣波討源,源深流長,
長安少年,年複一年,年富力強,強嘴拗舌,舌敝唇焦,焦熬投石,
石沉海底,底死謾生,生不逢時,時變是守,守常不變,變風改俗,
俗不可醫,醫時救弊,弊車羸馬,馬齒加長,長才短馭,馭鳳驂鶴,
鶴背揚州,州官放火,火傳窮薪,薪傳有自,自拔來歸,歸華別業,
業精於勤,勤兵黷武,武不善作,作壁上觀,觀變沉機,機變如神,
神安氣集,集思廣議,議論紛錯,錯彩鏤金,金榜掛名,名不常存,
存而不論,論辯風生,生不如死,死敗塗地,地崩山摧,摧鋒陷堅,
堅壁不戰,戰勝攻取,取長補短,短兵相接,接二連三,三百甕齏,
齏身粉骨,骨顫肉驚,驚才絕絕,絕壁懸崖,崖岸卓絕,絕不護短,
短吃少穿,穿壁引光,光彩奪目,目不別視,視白成黑,黑白不分,
分所應為,為而不恃,恃才傲物,物腐蟲生,生不遇時,時變之應,
應變隨機,機不可失,失旦之雞,雞腸狗肚,肚裏蛔蟲,蟲臂拒轍,
轍環天下,下阪走丸,丸泥封關,關懷備至,至誠高節,節變歲移,
移編絕簡,簡斷編殘,殘暴不仁,仁漿義粟,粟陳貫朽,朽戈鈍甲,
甲乙丙丁,丁丁當當,當場出醜,醜類惡物,物阜民安,安安靜靜,
靜不露機,機不容發,發短心長,長才廣度,度日如年,年高德韶,
韶光淑氣,氣傲心高,高岸深穀,穀父蠶母,母慈子孝,孝悌力田,
田夫野老,老八輩子,子承父業,業峻鴻績,績學之士,士飽馬騰,
騰達飛黃,黃道吉日,日薄西山,山奔海立,立吃地陷,陷堅挫銳,
成語接龍心急如焚
成語接龍心急如焚
焚藪而田→→田連阡陌→→陌路相逢→→逢山開路→→路斷人稀→→稀奇古怪→→怪力亂神→→神工天巧→→巧言偏辭→→辭嚴意正→→正理平治→→治郭安邦→→邦家之光→→光陰如箭→→箭穿雁嘴→→嘴甜心苦→→苦不可言→→言發禍隨→→隨圓就方→→方頭不劣→→劣跡昭著→→著書立說→→說今道古→→古調單彈→→彈丸脫手→→手不釋卷→→卷甲倍道→→道傍築室→→室邇人遙→→遙相呼應→→應變無方→→方言矩行→→行有餘力→→力屈計窮→→窮侈極欲→→欲言又止→→止談風月→→月白風清→→清源正本→→本支百世→→世濟其美→→美意延年→→年事已高→→高壘深溝→→溝滿濠平→→平步登天→→天無二日→→日炙風吹→→吹簫乞食→→食味方丈→→丈二和尚→→尚虛中饋→→饋貧之糧→→糧盡援絕→→絕後光前→→前倨後恭→→恭行天罰→→罰一勸百→→百八真珠→→珠沉玉碎→→碎身粉骨→→骨騰肉飛→→飛升騰實→→實逼處此→→此動彼應→→應運而生→→生拉活拽→→拽巷攞街→→街坊鄰裏→→裏勾外連
擊字開頭的成語接龍
擊節歎賞 節:節拍;賞:讚賞。形容對詩文、音樂等的讚賞。
擊碎唾壺 唾壺:古代的痰盂。形容對文學作品的高度讚賞。
擊築悲歌 擊:敲擊;築:古樂器名。敲擊著築,唱著悲壯的歌。形容慷慨悲歌。
擊中要害 要害:易於致命的部位,引伸為重要部門或問題的關鍵。正打中致命的部位。
擊鞭錘鐙 指驅馬疾行。指急行軍。
擊缽催詩 指限時成詩。比喻詩才敏捷。
擊搏挽裂 攻打撕裂。形容爭鬥激烈。
擊電奔星 形容快速。
擊轂摩肩 形容車馬眾多。
擊排冒沒 指攻擊排斥,輕率而不顧一切。
擊其不意 在敵人沒有預料到的情況下進行攻擊。
擊壤鼓腹 原謂人民吃得飽,有餘閑遊戲。後用為稱頌太平盛世之典。
擊石彈絲 指奏樂。
擊玉敲金 如金玉被撞擊而發出的聲音。形容言辭鏗然有聲,正確無誤。
擊鍾陳鼎 鍾:古代樂器;鼎:古代炊器。擊鍾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排場。
擊鍾鼎食 打鍾列鼎而食。形容貴族或富人生活奢華。
道開頭的四字成語有什麼?
道傍之築 比喻無法成功的事。
道邊苦李 比喻庸才,無用之才。
道不拾遺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道存目擊 一個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隻需一接觸便能感受得到。
道大莫容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納不了他。後用以正確的道理不為世間所接受。
道德文章 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道而不徑 道:走路。徑: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險。
道盡塗殫 塗:通“途”;殫:盡。到了無路可走的境地。比喻窮途沒路,末日來臨。
道盡途窮 道、途:路。走到路的盡頭。形容無路可走,麵臨末日。
道殣相望 殣:餓死。道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談,隻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對殘暴統治的憎恨和恐懼。
道貌岸然 道貌:正經嚴肅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樣子。指神態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
道旁苦李 比喻不被重視的人。
道山學海 道、學:學問。學識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學識淵博。
道聽途說 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道義之交 交:交情,友誼。有道德有正義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道遠日暮 暮:太陽落山。道路很遙遠,而且太陽西沉了。比喻還有很多事要做,可時間不多了。
道頭知尾 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
道微德薄 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謙辭。
道無拾遺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道西說東 指亂加談論。
道學先生 指思想、作風特別迂腐的讀書人。
道遠知驥 驥:千裏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比喻經過長久的鍛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道在人為 猶言事在人為。
道在屎溺 比喻道之無所不在。
道不掇遺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道不舉遺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道合誌同 指彼此的誌趣理想一致。
道盡塗窮 指無路可走,陷於絕境。
道盡途殫 指無路可走,陷於絕境。
道殣相枕 道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同“道殣相望”。
道殣相屬 道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同“道殣相望”。
道貌凜然 猶道貌岸然。指神態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
道貌儼然 猶道貌岸然。指神態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
道聽耳食 對傳聞之辭不加去取,盲目輕信。
道聽塗說 從道路上聽到,在道路上傳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道同契合 猶言道合誌同。
道同義合 猶言道合誌同。
道同誌合 猶言道合誌同。
道頭會尾 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同“道頭知尾”。
道傍苦李 比喻庸才,無用之才。同“道邊苦李”。
道傍築室 比喻雜采各家之說。亦比喻無法成功的事。
道不相謀 指思想誌向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
道長論短 指評論好壞是非。
道長爭短 指評論好壞是非。
道弟稱兄 朋友間以兄弟相稱,表示關係親密。
道東說西 指亂加談論。同“道西說東”。
道高德重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強。
道高望重 猶言德高望重。 道骨仙風 指有得道者及仙人的氣質神采。
道寡稱孤 指自封為王,稱霸一方。
你經常說的這些成語,原來都源於佛教
【味同嚼臘】
《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同嚼臘。”謂修行人清心寡欲,淡於世味。後世以此比喻寡淡無味,了無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後,味同嚼蠟。”
【空中樓閣】
出於《百喻經三重樓喻》:謂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樓。木匠依吩咐,開始在地麵上砌磚。富翁驚問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樓呀!”富翁急忙說:“我不要下麵二重,隻要最上一層!”木匠不勝驚異,說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層的道理。但是,富翁還是執迷不悟,引來了眾人的嘲笑。佛教用這個比喻說明修行者應築好根基,循序漸進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虛幻的東西或空想。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於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已的親身經曆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皆大歡喜】
原為佛經結束語中的習慣用語。如《維摩詰經· 囑累品》:“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又如《法華經· 普賢菩薩發品》:“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雲。”謂參加法會的大眾聽佛講經說法後,都感到身心愉悅,無比欣喜。後泛指大家都很高興。
【掛羊頭賣狗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曾說到:“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頭於門而賣馬肉於內(市)也。”但形成現代流行的這則(掛羊頭,賣狗肉)諺語,則是佛教禪宗。《五燈會元· 衛州元豐院清滿禪師》說:“有般名利之徒為人天師,懸羊頭,賣狗肉,壞後進初機,滅先聖洪範。你等諸人,聞恁麼事,豈不寒心?”後來用“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好的名義做招牌來兜售低劣的貨色。
【順水推舟】
順著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順應某種形勢而說話、辦事。原為禪語,見《續燈錄》卷七:“到這裏喚著順水放船。”又如金·萬鬆老人《從容錄》:“本要以毒攻毒,長慶隻解順水推船。”“順水推舟”在禪宗那裏比喻隨順眾生的機緣,開示說法。
【看風使帆】
原為禪語,意為隨緣,對機。語本《五燈會元》卷十六:“看風使帆,正是隨波逐浪。截斷眾流,未免依前滲漏。”這是法雲法秀禪師上堂開示的法語。法秀屬禪宗雲門宗門下。該宗祖師文偃有“雲門三句”,名噪叢林,即“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看風使帆”是解釋“隨波逐浪句”的。後變為“隨風倒舵”、“看風轉舵”、“見風轉舵”等,比喻順著勢頭行事,多含貶義。
【前因後果】
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關係。同時,佛教又說因果必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世”。如《因果經》說: “欲知過去因者,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在因。”《涅槃經·陳如品》說:“善惡之報,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這就是說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報,有原因必有結果。後來以“前因後果”指事情的整個過程。
【借花獻佛】
佛說法時,諸天散花。佛國淨土也有晝夜雨花的祥瑞。釋迦佛涅槃時,大眾持香花、寶幢等供養。以獻花、焚香禮敬佛等三寶,稱為“香花供養”,是佛門習見的儀規。“借花獻佛”典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釋迦佛過去世為善慧仙人,聞普光佛出世,欲覓名花供養。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蓮花而過,蓮花感善慧之誠,踴出瓶外,青衣大驚。善慧“為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眾生”,願以五百錢購取五支蓮花。青衣見其誠心,即以五花相贈,願結生死之緣,又“請寄二花以獻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願”。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莖,皆住空中,化成台;後散二莖,亦止空中,夾佛兩邊”。普光佛懸記善慧當來作佛,號釋迦牟尼。後因以“借花獻佛”比喻借別人之物去做人情。
【家賊難防】
本為禪語,見《五燈會元·梁山緣觀禪師》:“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按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指內六賊而言,謂六根的貪欲。如《雜阿含經》卷四三謂:“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 六內賊者,譬六愛欲。”六根以其內在的貪欲,追逐聲色等塵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稱“家賊難防”。後因以指家庭內部的小偷或內奸最難防範。
【森羅萬象】
即紛然羅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萬物。如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在宇宙的森羅萬象中,我的胃痛當然不過是小事,或者簡直不算事。”森羅萬象一詞出於三國時譯出的《法句經》:“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這兩句經偈怎麼理解呢?
原來,森羅萬象是“色”,即一切物質現象,而物質現象是刹那生滅、虛幻不實的。馬祖道一禪師指出:“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燈會元》卷三)所謂“一法”,即指能現森羅萬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張“三界唯心”,反對“心外取法”。 “森羅萬象”也作“萬象森羅”。
【聚沙成塔】
把細沙聚成寶塔,也作“積沙成塔”。語出佛典。《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於小孩子做遊戲,也能聚沙為佛塔。象這樣的各種與佛結下善緣的人都已注定將成就佛果。後比喻積少成多,常與“積腋成裘”合用。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積腋成裘的道理,注意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滴油。
【醒醐灌頂】
“醒醐”是從牛乳中反複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視為“世間第一上味”,而且認為它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大涅Pan”、“佛性”等。至於“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統治權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She黎(規範師)時,“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見《大日經疏》卷十五)後來,詩文中多以“醒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佛性,除卻疑慮,從而心地清涼。如唐.白居易《嗟落發》詩:“有如醒醐灌,坐受清涼樂。”又如《西遊記》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便好似醒醐灌頂,甘露滋心。”
【鏡花水月】
亦作“水月鏡花”。《大日經》等佛經載有十喻:幻、陽炎、夢、影(謂鏡中之形像)、乾達婆城(海市蜃樓)、響、水月(水中所現之月影)、浮浪、虛空花(病眼昏花,於空中所見的種種花狀幻象)、旋火輪。密宗以此十喻觀想此世界虛幻不實,而離貪染執著。故此中“鏡”乃指鏡像,“花”指虛空花。《景德傳燈錄》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後來人們多解作鏡中花,水中月,用來比喻詩文中空靈的境界。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鸚鵡學舌】
《景德傳燈錄.藥山惟儼和尚》:“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由無智慧故。 ’”禪宗強調直指人心的“頓悟”,反對在語言文字上拾人餘唾。“鸚鵡學舌”,即使學得維妙維肖,也無補於事。後因以“鸚鵡學舌”比喻人雲亦雲,沒有自已的見解。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良傳統。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餘,不但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勞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幹過雜活。正式創立農禪製度的是唐代百丈懷海 (720-814) 禪師。
懷海,福州長樂人,出家後師從馬祖道一,在江西弘揚禪宗二十多年。他製了禪寺中的集體勞動製度,稱為“普請”法。懷海以身作則,帶領僧眾參加勞動。執事僧見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農具,請他歇息。懷海一時找不到他的農具,竟然不肯吃飯。“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事見《五燈會元》卷三。
懷海之後,農禪之風盛行禪林,禪宗認為,穿衣吃飯、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可使得心境溶為一體,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於寺院經濟的自給自足,增強僧侶的勤勞習慣。此外,勞動能夠活動筋骨,益壽延年。懷海本人活到九十五歲的高齡,便是明證。
【一報還一報】
中國古代原有“報應”之說,謂上天能夠降福罰禍。如《荀子·宥坐》說:“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這種觀點本於“天人感應”的理論。道教亦有“受天報施”(《太平經》)之說。然而,“報應”之說盛行民間,當在漢末佛教傳入以後。佛教把“報應”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礎上,與中國傳統的 “報應”說不同。
佛教認為:各人所受的報應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罰。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種因果報應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民間根據佛教的說法,而有“一報還一報”之說,如《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隻因柳翠宣教不行陰騭,折了女兒,此乃一報還一報。”意為做了怎樣的事,就有怎樣的報應。
【一刹那】
時間極短暫,謂之“一刹那”“刹那”,梵語ksana,“時極短者,謂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一刹那”短到什麼程度呢?據《仁王護國經》卷上的說法是:“九十刹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經九百生滅。”佛家用“刹那”這一概念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連續性和迅速性,謂之 “刹那無常”。如《景德傳燈錄·僧那禪師》:“無一塵許間隔,末嚐有一刹那頃斷續之相。”
【十惡不赦】
“十惡”是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十惡”的具體內容,如《未曾有經》說:“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說要受大苦報。
如《南史·高逸傳論》指出:“今則十惡,墜及五無間地獄,刀樹劍山,焦湯猛火。”與“十惡”相反的,稱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標,所謂“行十惡者,受於惡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
我國古代刑法中出現“十惡”的名稱,始見於《隋書·刑法誌》,晚於佛教。刑法“十惡”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十條重罪,不在論赦之列,如《明史·刑法誌》:“十惡及故犯者不赦。”因此,俗有“十惡不赦”之說,謂罪大惡極,不可原宥。
【三頭六臂】
佛經上所說的天神和阿修羅(意譯非天,貌醜好鬥,有福無德)往往有種種異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騎白牛”(見《大智度論》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頭六臂擎天地”(《景德傳燈錄》卷十三)。阿修羅的形象是:“體貌粗鄙,每懷嗔毒,稄層可畏,擁聳驚人,並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雲”(《法苑珠林》卷九)。後來,人們就用“三頭六臂”來形容神通廣大,本領非凡。
【習氣】
猶言習慣,係長期養成的難以改變的行為、語言和意向。如宋·蘇軾《再和潛師》詩:“東坡習氣除未盡,時複長篇書小草。”陸遊《抄書詩》:“書生習氣重,見書喜欲狂。”“習氣”多含貶義。如謂“官僚習氣”、“流氓習氣”等。“習氣”一詞出於梵語Vasana, 謂現行的煩惱曆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包括“名言習氣”、“我執習氣”等。
正如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所說:“言習氣者,心現行氣分重習所成。”習氣相續到成熟時,能招生死果報。法相宗認為:斷除了煩惱的“種子”,伏除了煩惱的“現行”之後,還存在煩惱的“習氣”。“習氣”在煩惱中程度較輕微,但是難以斷除。隋·智顗《四教儀》卷八謂:“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習氣究竟盡也。”這就是說,二乘羅漢還有“習氣”,隻有佛才能完全斷除“習氣”。
【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指物體若分若合或人際關係即不親熱也不疏遠。出於《圓覺經》卷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不即不離”猶言不一不異,“即”謂融合,“離”謂分別。“圓覺”是真性,“眾生”是妄相,當然是有分別的,所謂“不即”;然而歸根結蒂,妄相亦是真性的顯現,二者是融合的,所謂“不離”。猶如波不就是水,但也離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達方式,除此之外,還可舉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去不來”等。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謂見到似乎是怪異的現象,不大驚小怪,安然不動,自然無事。本見於禪宗典籍。如《五燈會元. 泐潭英禪師法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後俗語中多用作“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牛鬼蛇神】
牛鬼,傳說為地獄中的牛頭鬼卒,又稱阿傍。或連稱為牛頭阿傍。《楞嚴經》卷八謂:“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刹。”又《五句辛經》謂:“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說“天龍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羅迦,相傳它是人身蛇首的樂神,護衛佛法。
後在俗語中衍為“牛鬼蛇神”一詞,最早見於唐代杜牡對同時代詩人李賀的評價:“鯨吸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李長吉歌詩序》)比喻詩文、作品的虛幻怪誕。又如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牛鬼蛇神,紛然滿紙,不複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門邪道、陰暗醜惡的東西。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至於外省那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無般不有,這都是我領教過的。"
【火中生蓮】
比喻雖身處煩惱中而能得到解脫,達到清涼境界。源出佛教《維摩詰經. 佛道品》:“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在俗而行禪,稀有亦如是。”謂火中生蓮是難得的,在有俗的世間行禪亦是難得的。俗語中常比喻稀有難得的事物。唐. 羅虯《比紅兒》詩之三五:“常笑世人語虛誕,今朝自見火中蓮。”宋. 蘇軾《陸蓮庵》詩:“陸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蓮。”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淨的本心譬為蓮花,故名“心花”。《圓覺經》:“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刹。”唐譯《華嚴經》卷六六:“又如滿月出現虛空,令可化者心花開敷。”南朝梁簡文帝《又請禦講啟》:“俾茲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樹,共轉六塵。”後來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開朗愉快。
【正宗】
佛教禪宗稱初祖達摩所傳的嫡係學派為正宗。宗,指禪宗。禪宗自稱“宗門”、“宗下”,稱其他佛教流派為“教”。《雲峰悅禪師語錄序》:“不受然燈記莂。自提三印正宗。”宋陳師道《清岩化禪師疏》:“紹雲門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後泛指學業技術的嫡傳正派。
【功德無量】
佛家泛稱念佛、誦經、布施、持戒、了生死、度眾生等一切善事為功德。惰慧遠《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別》解釋:“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雲功德。”如請僧人做佛事,稱為“做功德”;護法神吉祥天女,稱為“功德天”;禮敬佛、法、僧“三寶”,稱為“種功德田”等。一樁善事圓滿結束,稱為“功德圓滿”。
【本來麵目】
指不加飾偽的真相。“本來麵目”原是禪家語,源於《壇經行由品》,謂六祖惠能接受衣缽後,南行到大庾嶺,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聲明“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先讓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然後,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惠明當下大悟。“本來麵目”在禪門中指真心、本性;見到“本來麵目”也就是“明心見性”。從《壇經》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惡,一念不生,即所謂“本來麵目”。
【因果】
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係、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Kal《摩訶止觀》卷五之下謂:“招果為因,克獲為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
佛教的因果說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師地論》卷三八)是因果說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今廣泛運用因果一詞,泛指原因和結果及其內在聯係。如**《反對本本主義》:“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不但懂得現狀,而且明白因果。”
【導師】
最早見於佛經,其本義是引路人。如《百喻經殺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須導師,然後可去。”佛為讓眾生迷途知歸,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大導師”。正如《佛報恩經對治品》所說:“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磐經,使得無為,常得安樂。”菩薩亦可稱“大導師”。如《華嚴經》謂:“一切菩薩為大導師,引諸眾生,入佛法門。”今通常指在學校中負責指導學生學習和教育的老師。
【劫後餘生】
佛教認為世界經曆一次“成住壞空”的循環,為一大劫。在“壞劫”之末,世界將發生大火災。此時,地獄、人間等下界眾生均修習“無覺無觀”而躲避到色界三禪天──光音天。於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曠,七日並出,劫火從地獄一直燒到色界二禪天。待世界進入新的一輪循環又重新生成時,光音天的部分眾生陸續進入下界,地獄、人間等重又充滿了各類眾生。這就是佛經所描繪的“劫後餘生”的。圖景。
【別具隻眼】
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與眾不同,俗謂之“別具隻眼”。如宋·楊萬裏《送彭元忠》詩:“近來別具一隻眼,要踏唐人最上關。”“別具隻眼”顧名思義,就是比常人多了一隻眼。在佛書上,指的“色究竟天”,天主摩醯首羅(Mahes-vara)豎生在額頭上的那隻“頂門眼”。《在智度論》卷二描繪道:“摩醯首羅天,秦(漢)言大自在,八臂三目騎白牛。”神話小說中“灌口二朗神”的三隻眼的形象,當源於此。那隻“頂門眼”不是肉眼而是“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大智度論》卷五)。意即超塵脫俗、非同一般的。
【忍辱】
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又名六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這在佛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維摩詰經·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淨土。”《法華經·序品》說:“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這就是說,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象《大集經》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
俗話說:“逆來順受”(語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十二),也就是這個意思。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於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產生煩惱。這就沒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係到他一生修持的成敗。今引申為有事業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擊和困難而不能忍受,則將一事無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見《論語·衛靈公》)。忍辱一詞在《三國誌·吳誌·陸遜傳》中引申為“忍辱負重”,形容一個人忍受屈辱並承擔重任。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語,謂停止作惡,立成正果。後成為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夫佛法廣大,容人懺悔,一切惡業,應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聞之乎”原來,在宋代的禪宗“燈錄”中,已經廣泛引用這句俗諺了。最初,《景德傳燈錄》卷二五謂“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
到了《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改成了“颺下屠刀,立地成佛。”意義升格了。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涼譯出的《涅槃經梵行品》:“波羅倷國有屠兒名曰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為“不殺生”。佛教認為殺生屬於應受地獄報應的最大惡業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殺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惡業。不造一切惡業,就能得到種種福報,進而擺脫輪回,直至成佛。禪宗好談立地成佛,同慧能所傳頓悟之法有關。“立地”是唐宋時的口語,猶言立刻,當下。
【單刀直入】
禪宗高僧啟發學者須直截痛快,斬盡“葛藤”(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景德傳燈錄》:“靈佑曰:‘單刀直入,則凡聖盡露真諦。’旻德曰:‘若是作家戰將,便須單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以後常用來比喻說話、辦事直接了當,不兜圈子。
【淨土】
“土”即國土、世界。佛教認為,“土”是由“心”而現的,心穢則現“穢土”,心淨則現“淨土”。一類業報相類似的眾生共同感現一個國土,稱為“依報”。眾生的心識和業報千差萬別,因此,國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無窮無盡。淨土相對於穢土而言,其間沒有生死煩惱、汙濁痛苦。也稱為佛土、清淨世界。
經上說到的淨土很多,如西方淨土、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影響最大的是西方淨土,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般所說的淨土,即特指阿彌陀佛依其 “四十八願”所建立的西方淨土.《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經中還描繪了西方淨土的勝妙景像。
唐白居易《畫西方幀記》也說:“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淨土思想從漢末即傳入中國。東晉慧遠在廬山創建蓮社,弘揚淨土法門。後形成淨土宗,專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淨土,是流行最廣的宗派。俗語中或把未受到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的美好之地稱為淨土。
【現在】
《俱舍論》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時,名為現在。”意謂事物正在發生作用的刹那間,謂之“現在”。《維摩詰經· 弟子品》謂:“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謂:“現在心不可得。”無住、不可得,均指出“現在”的特點是刹那變遷,不可滯留。佛教還有“三世”之說,即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百喻經· 煮黑石蜜漿喻》:“受苦現在,殃流來劫。”今常用“現在”一詞,泛指目前、此刻。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於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已的親身經曆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釋迦牟尼說法之初,便講“苦諦”。佛教認為,眾生在“生死輪回”中,遭受著種種“苦報”;生死之苦茫茫無邊,稱為苦海。《法華經· 壽量品》謂:“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海。”佛教為了救渡眾生出於苦海,指出了一個超越生死的“彼岸”作為修行的歸宿。苦海是由無數惡業造成的。那麼,要出離苦海,到達彼岸,就要回頭修一切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民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正是勸人去惡向善的話。
無什麼輕重的成語
無足輕重 [wú zú qīng zhòng] 生詞本
基本釋義
沒有它並不輕些,有它也並不重些。指無關緊要。
︾查看更多 ︽收起更多
出 處
馮德英《迎春花》第四章:“這次清算對蔣殿人來說真可謂牛身失毛,無足輕重。”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無關大局 無關緊要 不足為患 可有可無 無關宏旨 未足輕重 細枝末節
反義詞
舉足輕重 價值連城 燃眉之急 珍奇異寶
成語接龍
重熙累葉 葉散冰離 離本徼末 末路窮途 途途是道 道傍築室 室怒市色 色如死灰 灰煙瘴氣 氣滿誌驕 驕侈淫虐 虐老獸心 心醉魂迷 迷頭認影 影形不離 離鄉背土 土牛木馬 馬壯人強 強而後可 可想而知 知命樂天 天空海闊 闊論高談 談不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