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的詩人,詞人有哪些?
詩人:屈原、宋玉、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隱、李賀、王維、岑參、高適、蘇軾、陸遊、王安石、張繼、鄭板橋、袁枚等
詞人:柳永、蘇軾、秦觀、黃庭堅、李清照、李煜、薑夔、晏殊、晏幾道、辛棄疾、歐陽修、陸遊、王稜石、張先等
古代寫唯美詩詞的詩人有哪些
古代文人幾乎都寫過唯美詩詞宋玉潘安屈原曹植,李清照白居易蘇東坡歐陽修,李白杜普王維李煜。。。。。。。。。。
中華好詩詞中,古代有名的詩人有哪些
(1) 屈原: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楚人。主要詩作《離騷》、《九歌》、《九章》。
(2) 曹植:三國魏詩人,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陳王,諡思,現存詩約80首,其中“七步詩”廣有影響。
(3) 陶淵明:東晉在詩人,名潛,字元亮。所作詩文多描寫農村景色,以《歸田園居》、《桃花源詩》為代表作。
(4) 王維:唐朝山水田園詩人,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5) 李白:唐朝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功居士,存詩990餘首,有《李太白文集》。
(6) 杜甫: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後人稱杜工部,其詩歌被稱為“詩史”,有《杜少陵集》。
(7) 白居易:唐朝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有《白氏長慶集》。
(8) 李商隱:唐末詩人,字義山,以七言律詩見長,有《李義山詩集》。
(9) 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其詩清新雄放,詩文有《東坡七集》。
(10) 陸遊:南宋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存詩9000多首,詩風激昂豪放,有《劍南詩稿》等。
古代詩人用來形容可惜的詞有哪些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唐代李商隱的《樂遊原》
可惜歡娛地,都非少壯時——唐代杜甫的《可惜》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宋代詩人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希望能幫助到你
古代,近代詩人的名稱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天才橫溢,被譽為謫仙人。
朱熹 (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又號涪翁。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
李煜 (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南唐中主第六子。世稱李後主.
陸遊 1125~1210年,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
柳永 ?~約1053年,北宋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排名第七,故名柳七.
蘇軾 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李清照 1084~?,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
歐陽修 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
辛棄疾 1104~1207年,南宋詩人。字幼安,號稼軒.
杜牧(803-852),字牧之詩豪爽清麗,自成風格,人稱“小杜”。又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與柳宗元交好,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常相唱和,又並稱“劉白”。
王勃(649-676),字子安,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杜甫(712-770),字子美,被稱為“詩史”。
王維(701-761),字摩詰,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遷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和韓愈共同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
近代詩人:梁啟超(1873--1929)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 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光緒舉人。曾從康有為學,等與康有為一起主張變法維新,人稱“康梁”。黃節(1873--1935) 近代詩人。字晦聞,廣東順德人。早年與章炳麟等在上海 創立國學保存會,並參加南社,以詩文鼓吹革命。陳去病(1874--1933) 近代詩人。字佩忍,號巢南,原名慶林,江蘇吳江人。 早年要求變法維新,後參加同盟會。為南社創始人之一。其詩頗多悲憤國事之作。辛亥革命後,曾任江蘇革命博物館館長,後任東南大學教授等職,政治思想日趨消極。所著有《浩歌堂詩鈔》。又曾創辦《二十世紀大舞台》雜誌,提倡戲劇改革。
陳天華(1875--1905) 近代民主革命家。字星台,號思黃。湖南新化人所作《猛回頭》、《警世鍾》等書,宣傳革命思想,在當時影響甚大。另撰有小說《獅子吼》。遺著編為《陳天華集》。
秋瑾(1879--1907)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山 陰(今浙江紹興)人。善詩歌,作品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體現了愛國精神,筆調雄健,感情奔放。亦能詞。遺稿編入《秋瑾集》。
夏敬觀(1875--1953) 近代詩人。字劍丞,號盥人、呋庵,江西新建人。光緒 舉人,官提學使。入民國,任浙江教育廳長。晚歲寓居上海。詩學梅堯臣。亦能作詞與繪畫。所著有《忍古樓詩集》、《忍古樓詞》、《音學備考》等。
高旭(1877--1925) 近代詩人。字天梅,號劍公,別號鈍劍,江蘇金山(今屬 上海市)人。曾任中國同盟會江蘇支部部長,為南社創始人之一。曾寫作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詩篇,後期意誌日趨消沉。所著有《天梅遺集》等。
王國維(1877--1927) 近代學者,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 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學、文學,受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及文藝思想的影響。生平著作共六十餘種,收入《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有四十二種。考證文章曾彙編為《觀堂集林》。
馬君武(1882--1939) 名和,以字行,一字貴公。廣西桂林人。愛好文學。其詩格律自由,並用歌行體翻譯拜倫、席勒等人作品。所著有《馬君武詩稿》。又曾翻譯達爾文著作。
蘇曼殊(1884--1918) 近代文學家。原名玄瑛,字子穀。後為僧,號曼殊。廣 東中山人。所著有《斷鴻零雁記》、《碎簪記》等作。還翻譯過拜倫、雨果等人作品。另撰有《梵文典》,今不傳。所著有《蘇曼殊全集》。
柳亞子(1887--1958) 愛國民主人士、詩人。初名慰高,後更名棄疾,字安如 ,改字亞廬、亞子,江蘇吳江人。早期作品鼓吹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後期所作,表現了不滿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進步傾向,解放後作有歌頌新社會的作品。所著有《磨劍室詩集》、《詞集》、《文集》,有《柳亞子詩詞選》行世。
錢謙益(1582--1664) 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明萬曆 進士。生平博覽群籍,精於史學,詩文在當時負有盛名。家有絳雲樓,藏書豐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備著稱,清初毀於火。所著有《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等。輯有《列朝詩集》。
方維儀(1585--1668) 明末清初女詩人。字仲賢,桐城(今屬安徽)人。明大理少卿方大鎮之女,姚孫棨之妻。少年寡居,與嫂共同教養其侄方以智。部分詩篇表現出身世之感。所作有《清芬閣集》。又輯曆代婦女作品為《宮閨詩史》。
丁耀亢(1599--1669) 清初文學家。字西生,號野鶴、紫陽道人、木雞道人, 山東諸城人。明諸生。入清後,官容城教諭。所作作小說《續金瓶梅》,內容荒誕穢褻,宣揚因果報應思想。又有《丁野鶴先生詩詞稿》及傳奇劇本《表忠記》等。
馮班(1602--1671) 清初詩人。字定遠,號鈍吟老人,常熟(今屬江蘇)人。 明末諸生。明亡,佯狂避世。論詩反對江西派,也不滿嚴羽詩說。所著有《馮氏小集》、《鈍吟集》、《鈍吟雜錄》、《鈍吟書要》等。
閻爾梅(1603--1662) 清初詩人。字用卿,號古古,又號白耷山人、蹈東和尚 ,沛縣(今屬江蘇)人。明崇禎舉人。弘光時清軍南下,曾勸史可法進軍山東,以圖恢複。其又因參與抗清活動,為清軍所執,不屈。脫走後,流亡各地,晚年始歸家鄉。其詩多感懷時事,格調蒼涼。所著有《白耷山人集》。
陳貞慧(1604--1656) 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興(今屬江蘇)人。明末諸生 。東林黨人陳於廷之子,為複社重要成員,曾與吳應箕等同草《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铖。明亡後隱居家鄉。其文多表揚抗清人物,感情深沉悲痛。遺著後人輯刻為《陳處士遺書》。
毛宗崗 清初小說評點家。字序始,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評刻《三國演義 》,將羅貫中原本加以修訂:整頓回目,改訂文辭,削除論讚,增刪瑣事,改換詩文,成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修改和評語,依據朱熹的《通鑒綱目》,增強了尊劉黜曹的封建正統觀念,藝術分析也多本八股文作法,不脫當時評點派習氣。
金聖歎(1608--1661)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學。名采,字若采,明亡後改名人瑞 ,字聖歎,一說本姓張。吳縣(今屬江蘇)人。明諸生。入清後,以哭廟案被殺。少有才名,喜批書。曾以《離騷》、《莊子》、《史記》、 杜詩、《水滸傳》與《西廂》合稱“六才子書”,並對後兩種進行批改。又能詩。所著有《沉吟樓詩選》。
吳偉業(1609--1672) 清初詩人。字駿公,號梅村,太倉(今屬江蘇)人。少 師事張溥,為複社成員,明崇禎進士,官左庶子。尤善七律和七言歌行。《圓圓曲》、《楚兩生行》等篇較有名。又工詞曲書畫。所著有《梅村家藏稿》等。
黃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字太衝,號南雷,學者稱梨 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所著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案》等。
杜浚(1611--1687) 清初詩人。原名詔先,字於皇,號茶村,黃岡(今屬湖北 )人。明崇禎間太學生。明亡後,寓居江寧。家貧,有人欲代為申請免徵“房號銀”(官紳可免繳房屋租稅),因恥居官紳之列,堅決拒絕。又致書友人,勸勿出仕清廷作“兩截人”。詩長於五律,風格渾厚,部分作品流露了眷戀明室的感情。所著有《變雅堂集》。
冒襄(1611--1693) 清初文學家。字辟疆,號巢民,如皋(今屬江蘇)人,冒起宗之子。明末與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齊名,稱“四公子”。副貢生,授台州推官,不赴。明亡後隱居不仕,屢次拒絕清地方官吏之薦舉。能詩文。所著有《巢民詩集》、《文集》等。
周亮工(1612--1672) 明末清初人。字元亮,號櫟園,河南祥符(今開封市) 人。明崇禎進士,授監察禦史。入清,仕至戶部右侍郎,曾被劾下獄。所著有《賴古堂集》及筆記《因樹屋書影》等。
歸莊(1613--1673) 清初文學家。一名祚明,字爾禮,又字玄恭,號恒軒,昆 山(今屬江蘇)人。歸有光之曾孫。明末為複社成員。《萬古愁》曲,相傳為其所作。也能文。文集已佚。後人輯有《歸玄恭遺著》、《歸玄恭文續鈔》,又有《歸莊手寫詩稿》影印本及輯本《歸莊集》。
顧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初名絳,字寧人,曾自署蔣山傭。江蘇昆山人。學者稱亭林先生。治音韻學,考訂古音,離析《唐韻》,分古韻為十部,在闡明音學源流和分析古韻部目上,有承前啟後之功。所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誌》、《音學五書》、《韻補正》、《亭林詩文集》等。
宋琬(1614--1674) 清初詩人。字玉叔,號荔裳,山東萊陽人。順治進士,曾 任浙江按察使。山東於七起義,因族人告琬與七通,下獄。釋放後長期閑居,晚年又任四川按察使。其詩與施閨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稱,所作多描寫個人失意和愁苦,情調感傷。也能詞。所著有《安雅堂全集》。
餘懷(1616--?) 清初文學家。字澹心,別號鬘持老人,莆田(今屬福建)人 。寓居南京。詩文為王士禛等所推許。所著有《味外軒文稿》、《研山堂集》、《秋雪詞》、《宮閨小名後錄》及筆記《板橋雜記》等。
侯方域(1618--1655) 明末清初人。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與方以智、陳 貞慧、冒襄齊名,稱“四公子”。入清後曾應河南鄉試,中副榜,並為清總督出謀獻策。能詩文。所著有《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
柳如是(1618--1664) 本姓楊,名愛,改姓柳,名隱,又改名是,字如是,號 河東君,又號靡蕪君,吳江(今屬江蘇)人,一說嘉興人。明末名妓,後為錢謙益妾。明亡時勸謙益自殺,不從。謙益卒,自縊死。能詩畫,所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詩》等。
施閨章(1618--1683) 清初詩人。字尚白,號愚山,又號蠖齋,宣城(今屬安 徽)人。順治進士。康熙時舉博學鴻詞。官至侍讀。詩與宋琬齊名,號“南施北宋”。其作品對清初的社會政治狀況有所反映。所著有《學餘堂詩文集》。
吳嘉紀(1618--1684) 清初詩人。字賓賢,號野人,泰州(今屬江蘇)人。蟄 居家鄉,生活貧困。其詩風格勁健,語言樸素,反映鹽民、災民等的疾苦和揭露清軍暴行之作,尤具特色。所著有《陋軒詩集》。
尤侗(1618--1704) 清文學家、戲曲家。字同人、展成,號悔庵、艮齋、西堂 老人,長洲(今江蘇吳縣)人。順治拔貢。作有傳奇《鈞天樂》,雜劇《讀離騷》、《吊琵琶》、《桃花源》、《黑白衛》、《清平調》,合稱《西堂曲腋》。另有詩文集《鶴棲堂文集》。大部分作品收入《西堂全集》。
賀貽孫 清初文學家。字子翼,江西永新人。明崇禎時,與陳宏緒、徐士溥等結 社於豫章(今南昌市)。明亡隱居。康熙時地方官以博學鴻詞薦,削發逃入深山。能詩文,所著有《詩筏》、《騷筏》、《水田居士文集》等。
陸次雲 清文學家。字雲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間舉博學鴻詞,官江 陰知縣。曾據明末史事,作《圓圓傳》。其筆記小說,頗多荒誕迷信內容。所著有《湖棸雜記》、《澄江集》、《玉山詞》等。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號薑齋。衡陽(今屬湖南) 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文學方麵,善詩文,工詞曲。所作《詩繹》、《夕堂永日緒論》,論詩多獨到見解。所著經後人編為《船山遺書》。
吳綺(1619--1694) 清初文學家。字園次,號聽翁,時稱紅豆詞人,江都(今 江蘇揚州)人。順治拔貢,官湖州知府。駢文學李商隱。亦能詩詞,並有戲曲創作。所著有《林蕙堂集》等。
萬樹 清代文學家、戲曲作家。字紅友、花農,號山翁,宜興(今屬江蘇)人。 國子監生。康熙時曾在廣東作幕賓。對於詞的格律,頗有研究,編有《詞律》二十卷,為填詞者所重視。又作有雜劇、傳奇二十餘種,今存《空青石》、《念八翻》和《風流棒》,合稱《擁雙豔三種曲》,情節曲折離奇,美化一夫多妻製。
董說(1620--1686) 清初文學家。字若雨,號俟庵、月函、漏霜,浙江烏程( 今吳興)人。明末諸生,複社成員。明亡後為僧,法名南潛,字寶雲。曾從黃道周學《易》,通經學。工草書,能詩。所著有《董若雨詩文集》等。又作有小說《西遊補》,諷刺明末世態,頗有名。
毛先舒(1620--1688) 清初文學家。字稚黃,又名騤,字馳黃,浙江錢塘(今 杭州)人。明諸生。明亡,不求仕進。曾從事音韻學研究,也能詩文。與毛奇齡、毛際可齊名,時稱“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所著有《囗書》、《思古堂集》、《詩辨坻》、《韻學通指》、《南曲正韻》等。
嚴繩孫(1623--1702) 清初文學家。字蓀友,晚號藕蕩漁人,無錫(今屬江蘇 )人。初與朱彝尊、薑宸英並稱“江南三布衣”。康熙間舉博學鴻詞,授檢討,參與編修《明史》,官中允。詩多吟詠山水田園,也能畫。所著有《秋水集》。
毛奇齡(1623--1713) 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大可,號初晴,又以郡望稱西河 ,浙江蕭山人。康熙時,任翰林院檢討、明史館纂修官等職。治經史與音韻學,所撰《四書改錯》,對朱熹《四書集注》有所批評。能文善詩詞,並從事詩詞評論,撰有《西河詩話》、《詞話》。又通音律,撰有《竟山樂錄》等書。著作頗多,後人編為《西河合集》。
劉體仁(1624--?) 清詩人。字公囗,潁川(今河南許昌)人。順治進士,官 吏部郎中。曾從孫奇逢問學,與王士禛、汪琬友善。其詩多詠物贈答之作,表現閑情逸致。喜作畫,並精鑒別。所著有《七頌堂識小錄》、《七頌堂集》。
魏禧(1624--1681) 清初散文家。字叔子,一字冰叔,號裕齋、勺庭。江西寧 都人。明末諸生。明亡後絕意仕進,隱居翠微峰。長於散文,有《魏叔子集》。
汪琬(1624--1691) 清初散文家。字苕文,號鈍庵,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順治進士,曾任刑部郎中、戶部主事等職。康熙時舉博學鴻詞科,授編修。曾結廬太湖堯峰山,人稱堯峰先生。論文要求明於辭義,合乎經旨。所著有《鈍翁類稿》、《堯峰文鈔》等。
陳維崧(1625--1682) 清文學家。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今屬江蘇)人。陳 貞慧之子。早歲能文,補諸生。晚年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所填詞多至一千六百餘首。風格以豪放為主,多抒寫身世和感舊懷古之情,也有反映民間疾苦之作。又能詩與駢文。所著有《陳迦陵文集》、《湖海樓詩集》、《迦陵詞》等。
葉燮(1627--1703) 清文學家。字星期,號已畦,寓居橫山,時稱橫山先生, 吳江(今屬江蘇)人。康熙進士,官寶應令,以忤長官,被參落職。以詩論見稱。所作《原詩》,論述《數千年詩之正變、盛衰之所以然“,及詩歌創作各方麵的問題自成一家之言。有《己畦文集、詩集》等。
毛奇齡(1623--1713) 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大可,號初晴,又以郡望稱西河 ,浙江蕭山人。康熙時,任翰林院檢討、明史館纂修官等職。治經史與音韻學,所撰《四書改錯》,對朱熹《四書集注》有所批評。能文善詩詞,並從事詩詞評論,撰有《西河詩話》、《詞話》。又通音律,撰有《竟山樂錄》等書。著作頗多,後人編為《西河合集》。
劉體仁(1624--?) 清詩人。字公囗,潁川(今河南許昌)人。順治進士,官 吏部郎中。曾從孫奇逢問學,與王士禛、汪琬友善。其詩多詠物贈答之作,表現閑情逸致。喜作畫,並精鑒別。所著有《七頌堂識小錄》、《七頌堂集》。
魏禧(1624--1681) 清初散文家。字叔子,一字冰叔,號裕齋、勺庭。江西寧 都人。明末諸生。明亡後絕意仕進,隱居翠微峰。長於散文,有《魏叔子集》。
汪琬(1624--1691) 清初散文家。字苕文,號鈍庵,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順治進士,曾任刑部郎中、戶部主事等職。康熙時舉博學鴻詞科,授編修。曾結廬太湖堯峰山,人稱堯峰先生。論文要求明於辭義,合乎經旨。所著有《鈍翁類稿》、《堯峰文鈔》等。
陳維崧(1625--1682) 清文學家。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今屬江蘇)人。陳 貞慧之子。早歲能文,補諸生。晚年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所填詞多至一千六百餘首。風格以豪放為主,多抒寫身世和感舊懷古之情,也有反映民間疾苦之作。又能詩與駢文。所著有《陳迦陵文集》、《湖海樓詩集》、《迦陵詞》等。
葉燮(1627--1703) 清文學家。字星期,號已畦,寓居橫山,時稱橫山先生, 吳江(今屬江蘇)人。康熙進士,官寶應令,以忤長官,被參落職。以詩論見稱。所作《原詩》,論述《數千年詩之正變、盛衰之所以然“,及詩歌創作各方麵的問題自成一家之言。有《己畦文集、詩集》等。
薑宸英(1628--1699) 清文學家。字西溟,號湛園,浙江慈溪人。年七十始舉 進士,授編修。後因科場案牽連,死於獄中。曾參預《明史》纂修,所作《刑法誌》揭露明代“廠衛”之害。能詩文,並工書法。所著有《湛園未定稿》、《葦間詩集》等。
呂留良(1629--1683) 明清之際思想家。初名光輪,字用晦,號晚村,崇德( 在今浙江桐鄉)人。與黃宗羲、高鬥魁等結識。精通醫學,曾注《醫貫》。所著有《呂用晦文集》、《東莊吟稿》。又與吳之振等合輯《宋詩鈔》行世。
梁佩蘭(1629--1705) 清初詩人。字芝五,號藥亭,南海(今廣州)人。康熙 進士。詩多酬贈和吟詠景物之作。與屈大均、陳恭尹並稱“嶺南三家“,又與程可則、陳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遠、方朝並稱”嶺南七子“。所著有《六瑩堂集》。
朱彝尊(1629--1709) 清文學家。字錫鬯,號竹枔,浙江秀水(今嘉興)人。 。康熙時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曾參與纂修《明史》。通經史,能詩詞古文。於詞推崇薑夔,為浙西詞派創始者。其詞多寫瑣事,記宴遊,多詠物之作, 於民生疾苦也有所反映。。詩與王士罭齊名,時稱“南朱北王”,又有“王愛好,朱貪多”之誚。所著有《經義考》、《日下舊聞》、《曝書亭集》等,並編有《詞綜》、《明詩綜》等。
屈大均(1630--1696) 清初文學家。初名紹隆,字介子、翁山,廣東番禺(今 廣州)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家”。所著有《易外》、《翁山詩外》、《文外》、《道援堂集》、《廣東新語》等。其著作乾隆間曾遭禁毀。
吳兆騫(1631--1684) 清初詩人。字漢槎,吳江(今屬江蘇)人。順治丁酉舉 人。以科場案流放於寧古塔二十餘年。友人顧貞觀懇求於納蘭性德,後經性德父明珠營救,得贖還。其詩多寫關外景色和懷鄉之情,若幹篇章,指斥沙俄侵略暴行,歌頌黑龍江流域軍民抗俄鬥爭,表現了愛國思想。所著有《秋笳集》。
古代詩人有哪些
張九齡(673-740),字子壽,韶州(今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玄宗時曆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出生於當時唐安西大都護府所在的碎葉城(今吉爾斯坦境內)。天才橫溢,被譽為謫仙人。其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因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又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其詩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曆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詩風沉鬱頓挫,語言精煉傳神,對後世詩人影響極大。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歲時到長安應過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鄉鹿門隱居讀書、寫詩自娛。詩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合稱“王孟”。
王昌齡(約690-756?),字少伯,今陝西西安人,一說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一生隻做過中下級官吏,安史之亂時,於還江寧途中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詩以寫宮怨、邊塞、送別為佳,尤長於七絕,有“七絕聖手”之稱,時人推為“詩家天子”。
丘為(694-789?),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天寶年間進士,曆官太子右庶子,與王維、劉長卿等友善,活到95歲,相傳是唐代享壽最高的一位詩人。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說江西南康人。開元十四年進士,由宜壽尉入為集賢院待製,遷左拾遺,終著作郎,後歸隱江東。詩多寫山林隱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麗。
常建(708-765?),籍貫不詳,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隻做過盱眙尉的小官。詩以寫山水田園為主,選語精妙,境界超遠。
岑參(715-770),南陽人,一說湖北江陵人,少時隱居河南嵩陽。天寶三年進士,初為小官,後做過嘉州刺史等官,世稱“岑嘉州”。詩以寫邊塞生活著稱,與高適齊名,合稱“高岑”。
元結(719-772),字次山,號漫郎、聱叟,曾避難入猗於洞,因號猗於子,河南人。天寶十二年進士,因招募義軍抗擊史思明有功,廣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後遷容管經略史。詩多諷喻時政,反映人民疾苦。
韋應物(737-791?),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天寶末年曾在宮廷擔任過玄宗的侍衛官,早年為人任俠,狂放不羈,後來發奮讀書考中進士。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德宗貞元年九年進士,又舉博學鴻詞科。官禮部員外郎,因參與變革的王叔文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詩文在當時都很有名,和韓愈共同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隱居河南嵩山,四十多歲才中進士,隻做過縣尉一類的小官。一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年輕時使年任俠,睿宗文明元年進士,武則天執政時,任時麟台正字、右拾遺等小官。他對自六朝以來浮華綺麗的詩風深感不滿,力求改革,在詩歌創作與理論上都作出過重要貢獻。
李頎(690-751),東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幼孤貧刻苦好學,德宗貞元八年進士。曾任監察禦史,因上疏請免關中賦役,貶為陽山縣令。後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做過吏部侍郎,死諡文公,故世稱韓吏部、韓文公。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與柳宗兒合稱韓柳。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重氣勢。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後遷居下圭(今陝西渭南),出生於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讚善大夫,因得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哪《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因處於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誌。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隻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高適(702-765),字達夫,德州蓧(今河北景縣)人,少潦倒落拓,四十歲後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不久即辭去,後來在河西節度使歌舒翰幕中掌書記,接觸了大漠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十四歲應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交趾探望父親,不幸溺溺水死,年僅二十七歲。其詩力求擺脫齊梁的綺靡詩風,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閣序》就出自他之手。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駱賓王(640-?),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早年落魄無行,但詩文早有名,平生隻做過主簿一類的小官,參加過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義兵,為徐起草了《討武氏檄》,後來兵敗亡命,不知所終。也是初唐四傑之一。
杜審言(約646-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河南鞏縣,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高宗鹹亨進士,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
宋之問(約656-712),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上元進士,武則天時官尚方監丞,中宗時入選為修文館學士,因謅事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士林所不齒,玄宗先天年間賜死。所作多粉飾現實,歌頌升平,價值不大,但律詩在初唐時有一定地位。
王灣(?-750),今河南洛陽人,玄宗先天年間進士,開元五年任滎陽主簿,終洛陽尉。詩作流傳下來的不多,這首《次北固山下》為最著名。
劉長卿(709-790?),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開元二十一年進士,曾任長洲縣尉,因事下獄兩遭貶謫,移睦州司馬,官司隨州刺史。詩多寫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離亂之作,善於描繪自然景物。五言詩成就較高,被稱為“五言長城”。
李益(748-827),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憲宗時官秘書少監,終禮部尚書。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貞元九年進士,登博學鴻詞科,授監察禦史,因參加王叔文變法,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因宰相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交好,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常相唱和,又並稱“劉白”,詩風格清新,宛轉含蓄,善於吸收民歌的精華,並多反映社會生活。
張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水郎”或“張司業”。又因其家境窮困,眼疾嚴重故孟郊稱他為“窮瞎張太祝”。是韓愈的學生,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和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及劍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曆任監察禦史,黃、池、睦諸州刺史,後入為司勳員外郎 ,終中書舍人。詩豪爽清麗,自成風格,人稱“小杜”。又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溫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飛卿,今山西祁縣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試,押官韻,八*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仕途不得意,官止國子助教。詩辭藻華麗,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亦作詞,是“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後詞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杜荀鶴(846-907),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昭宗大順二年進士,但示授官。後任五代梁太祖朱溫的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其詩語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麵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遭遇,當時較突出,宮詞也很有名。
韋莊(836-910),字端已,長安杜陵(今屬陝西長安縣)人,昭宗乾寧元年進士,年輕時生活放蕩,後入蜀為王建掌書記,王建為前蜀皇帝,任命他為宰相,詩詞都很有名,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擬遇,在當時頗負盛名,但詩中對黃巢農民起義軍頗多詆毀。所作詞語言清麗,多用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和遊樂生活,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重要詞人。
崔顥(約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進士,官司勳員外郎。早期有過一段風流不羈的生活,詩多寫閨情,流於浮豔,後曆邊塞,詩風變得雄渾豪放。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舉貞元九年明經科,十九年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禦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與白居易同為早期新樂府運動倡導者,詩亦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其實,無論是反映生活的廣度與深度還是詩歌藝術,元稹都遠不能與白居易相比。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製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賈島(779-843),字閬仙,一作浪仙,範陽(今河北涿縣)人。初落拓為僧,名無本,後韓愈勸之還俗。屢考進士不中,曾任長江主簿,人稱賈長江。是有名的苦吟詩人,以追求清奇、冷峭的意境著稱,又重煉字。與孟郊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蕭山)人,武則天證聖元年進士,曾任禮部侍郎、太子賓客、秘書監等。自號四明狂客,與李白、張旭等人在長安稱“飲中八仙”。工書法,尤善草隸,詩多祭神樂章和應製之作,偶有小詩清新可喜。
張旭(675-750?),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文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
崔護 字殷功,博陵人。貞元十二年登第。終嶺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麵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曆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誰想應該是,中國古代十大詩詞作家謝謝了
引用:[www.360doc.com]
沒有這一說。詩言誌,詞緣情,兩者是不同的文學體裁,不能混為一談。講到詩,首推李白杜甫,二人被稱為詩仙詩聖。 1.李白——中國人最為熟知的偉大詩人入選理由:人盡皆知,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一瀉千裏,寄興無端的盛唐氣象,是文學史上不可複製與模仿的神話。生平:( 701年2月8日-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 , “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 代表作品: 《望廬山瀑布》,《臨終歌》,《江上吟》,《蜀道難》 2.杜甫——憂國憂民,一代詩史入選理由:其詩具有極高史學價值,亦有極高藝術價值。生平:(712~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4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其次,就多了,列舉如下:白居易,王維,孟浩然,李商隱,杜牧,陸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翰,元縝,韓愈,孟郊 ,劉禹錫,柳宗元 ,李賀 ,楊萬裏、範成大,謝靈運、謝惠連、謝眺 ,這些比較出名。他們分屬於不同流派,有邊塞詩人,有山水詩人,風格迥異,各有影響。列舉少數以供參考: 3.白居易——天長地久有時盡,詩名綿綿無絕期入選理由:新樂府運動倡導人,其注重寫實的是個理論具有重要地位。生平:(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4.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外號“詩佛”。今存詩400餘首。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受禪宗影響很大。 5.孟浩然,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曾隱居鹿門山。 6.李商隱—— 朦朧濃麗,恍若仙境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唐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詩人,與杜牧齊名,稱“小李杜”。其中李商隱的詩風與杜甫更為接近,“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王安石語),杜牧的詩風則更近似李白。 入選理由:愛情詩為其一絕,千百年來被傳誦不休,後世“西昆體”等皆以李商隱為宗。生平:晚唐著名詩人。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誌。死後葬於家鄉沁陽 7.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8.陸遊。南宋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 9.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曆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等等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至於詞,比較明朗,較有名的 就那麼幾個人。詞分婉約與豪放兩派。婉約派代表李煜,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便是蘇辛,即蘇軾和辛棄疾。另外,較有名的詞人列舉如下:婉約派:溫庭筠,韋莊,合稱溫韋;晏殊,歐陽修,晏幾道,秦觀,張先,黃庭堅,周邦彥,薑夔,吳文英,還有清代的納蘭性德。豪放派詞人較少,除蘇辛外隻有劉克莊等幾人。另外,陸遊,賀鑄等人詞風介於兩派之間。 1.李煜——春花秋月,後主遺恨入選理由:王國維先生評價:“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生平:著名的有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漢族,在位時間(961-975),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詩.被稱為“千古詞帝”。 2.柳永——才子詞人,白衣卿相入選理由:首開慢詞體製,以俚俗語言入詞,對宋詞改革創新貢獻巨大。“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生平:(約987年—約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許。 3.李清照——羞煞須眉的巾幗詞客入選理由:女性詞人中的佼佼者,其作品傳誦千古,為人民熟知與喜愛。生平:李清照(1084.2.5—1155.4.10)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濟南章丘人,婉約派代表詞人。清照創詞“別是一家”之說,創“易安體”,為宋詞大家。詞集名《漱玉集》,今本皆為後人所輯。 4.蘇軾——始開詞境的千古文豪入選理由:以詩為詞的第一人,提高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詩詞文章書畫皆絕。生平:(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5.辛棄疾——金戈鐵馬,一懷國恨入選理由:以文為詞,為宋詞發展帶來巨大改革,“辛派詞人”在南宋詞壇影響巨大。生平:(1140.5.18-1207.10.3),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漢族,曆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辛棄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6. 溫庭筠 (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年輕時苦心學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詞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 7.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約派詞人之一。撫州臨川文港鄉人。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為進士。之後到秘書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升官做了集賢殿學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歲時過世。性剛簡,自奉清儉。能薦拔人才,如範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他生平著作相當豐富,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一說刪並《世說新語》。主要作品有《珠玉詞》。 8.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漢族,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例:《醉翁亭記》最後一句),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製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麵都主張革新,既是範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兄弟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詞集名。北宋歐陽修作。三卷。南宋羅泌編次。收入《歐陽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單行本。明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改題《六一詞》,僅一卷,據前本而有所刪節。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編》六卷,多有《近體樂府》未收之詞。公集三代以來金石刻為一千卷。在滁州時,自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歐公一帶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豔曲,謬為公詞。代表作有《醉翁亭記》 9.秦觀(1049-1100),字少遊,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文學家,北宋詞人。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脫不拘,溢於文詞。他十五歲喪父,自幼研習經史兵書。 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佑初(1086),蘇軾舉薦他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預修《神宗實錄》。紹聖初(1094)坐元佑黨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貶監處州、郴州、橫州、雷州等地。徽宗即位後秦觀被任命為複宣德郎,之後在放還北歸途中卒於藤州。熙寧十一年(1078)作《黃樓賦》,蘇軾讚他“有屈、宋之才”。元豐七年(1084)秦觀自編詩文集十卷後,蘇軾為之作書向王安石推薦,王安石稱他“有鮑、謝清新之致”。 因秦觀屢得名師指點,又常與同道切磋,兼之天賦才情,所以他的文學成就燦然可觀。20歲,作《浮山堰賦》。24 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遊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曆來詞譽甚高,然而緣情婉轉,語多淒黯。有的作品氣格較弱。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作“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說:“秦少遊詞體製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其《蠶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又善書法,小楷學鍾、王,姿媚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真、行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高郵文遊台、秦觀讀書台、《秦郵帖》石刻、揚州雲山圖、“淮東第一觀”石刻,保存至今。 10.晏幾道,1038—1110 年,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北宋臨川(今屬南昌進賢)人 。晏殊第七子。曆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有《小山詞》。 晏幾道一生疏狂磊落,縱弛不羈,曾為許田鎮監、開封府推官等小吏。他與蘇軾、黃庭堅先後同時,文章翰墨,自立規模。以《鷓鴣天》詞見稱於神宗,詞雲:“碧藕花開水殿涼,萬年枝上轉紅陽。昂平歌管隨天仗,祥瑞封章滿禦林。金掌露,玉爐香,歲華方黃聖恩長。皇州又奏圜扉靜,十樣宮眉捧壽觴( 紫薇郎君按:《宋史仁宗本紀》並無記載獄空事,據《宋會要輯稿》實為神宗朝事,此年小山四十五歲)。詞雖是應命之作,內容無甚可取,但作者的藝術才華於此可見。 11.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曆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製,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12.薑夔(jiāng kuí 1155?-1221)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又號石帚。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南宋詞人。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早有文名,頗受楊萬裏、範成大、辛棄疾等人推賞,以清客身份與張鎡等名公臣卿往來。今存詞八十多首,多為記遊、詠物和抒寫個人身世、離別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對於時事的感慨。其詞情意真摯,格律嚴密,語言華美,風格清幽冷雋,有以瘦硬清剛之筆調矯婉約詞媚無力之意。代表作《暗香》、《疏影》,借詠歎梅花,感傷身世,抒發鬱鬱不平之情。王國維《人間詞話》說:“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黨無言外之味,弦外之薑夔響。”其《揚州慢》(淮左名都)是較有現實內容工作,它通過描繪金兵洗劫後揚州的殘破景象,表現對南宋衰亡局麵的傷悼和對金兵暴行的憎恨。詞中“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幾句頗受人們稱道。他晚年受辛棄疾影響,詞風有所轉變,如《永遇樂》(雲隔迷樓)、《漢宮春》(雲日歸歟)等,呈現出豪放風格。《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自度曲,並注有旁譜,是流傳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詞樂譜資料。薑夔上承周邦彥,下開吳文英、張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對後世影響較大。其詩初學黃庭堅,後學晚唐陸龜蒙,雖精心刻意詞句,但較少纖巧之痕,詩風清妙秀遠,如《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十首等。所著《詩說》頗有獨到見解。生平詳見夏承燾《薑白石編年箋校》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詩集》、《詩說》、《絳帖平》、《續書譜》和琴曲《古怨》。 13.納蘭性德,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愛情詩詞包含真情,曆來為人吟詠稱頌。宋代之後,詞史上的第一人。生平: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二年進士。大學士明珠長子。他淡泊名利,善騎射,好讀書,擅長於詞。蘭詞初名《側帽》,後名《飲水》,現統稱納蘭詞。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為詞壇一說而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他所生活的滿漢融合的時期;他貴族家庭興衰關聯王朝國事的典型性;以及侍從帝王,卻向往平淡的經曆,構成特殊的環境與背景。加之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征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其他不再一一列舉。若說道詩詞皆聞名於世者甚少。不過還是有的,真要排一排,愚見如下: 1.李白 2.蘇軾 3.歐陽修 4.陸遊 5.溫庭筠 6.白居易 7.劉禹錫 8.黃庭堅 9.辛棄疾 10.王安石
古代中詩人寫的詞按段數分可分為
詞,有兩段、三段、四段之分。
兩段者,稱為:前段、後段(或上片、下片,亦可成為前片、後片),教學中多成為上半闋、下半闋。
三段者,多稱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或前段、中段、後段(或上片、中片、下片)。
四段者,隻稱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
古代詩人描寫將軍的詩詞
古代詩人描寫“將軍”的詩詞有:
*
《胡無人》: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
*
《塞下曲》: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
《後出塞》: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
《贈田九判官》:宛馬總肥春苜蓿,將軍隻數漢嫖姚。
*
《寄董卿嘉榮十韻》:猛將宜嚐膽,九泉必在腰。
*
將軍。
*
拚音:jiāng jūn。
*
近義詞:將領。
*
反義詞:士兵。
*
解釋:
(1)武官名。春秋時諸侯以卿統軍,故稱卿為將軍。
(2)宋將軍家。
(3)軍銜名,在校級之上。通常分四級,少將、中將、上將和大將。
(4)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將或帥。
(5)象棋用語。
(6)比喻給人出難題,使人感到難辦。
*
造句:
(1)他就是當年那位叱吒風雲的將軍。
(2)司令員指揮戰鬥非常老練,不愧是經驗豐富的老將軍。
(3)這篇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將軍的形象。
(4)將軍率領著千軍萬馬衝鋒陷陣。
(5)小就善於讀書的北魏車騎大將軍祖瑩,在寫文章時就能自出機杼。
(6)在抗日戰爭中,這位將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人應該永遠銘記。
(7)他足智多謀,百戰百勝,號稱“常勝將軍”。
(8)在被敵圍困,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這位將軍仍然沉著、鎮定地坐陣指揮。
(9)兩位老將軍正在回憶當年的崢嶸歲月。
(10)一路上將軍一直用望梅止渴的方法刺激著隊伍走出了沙漠。
古代山東詩人詞人有哪些?
薑子牙 孔子孟子莊子 辛棄疾 李清照戚繼光諸葛亮 山東名人錄 薑尚 周代齊國的始祖,軍事家、政治家。薑姓,呂氏,名望。西周初年輔佐武王滅商有功,俗稱“薑太公”。兵書《六韜》,相傳是他的著作。 司馬穰苴 春秋時齊國大夫,軍事家。田氏,名穰苴。官司馬,深通兵法,曾擊退晉燕軍隊。戰國時齊威王整理古司馬兵法,將他的兵法附其中,稱《司馬穰苴兵法》。 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係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 顏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最賞識的弟子。名回,字子淵,品行卓冠群科。早卒,孔子極悲慟。後被封建統治者尊為“複聖”。 孫武 字長卿。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傑出的兵書。 左丘明 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約前432)名參,字子輿,孔子弟子。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宗聖”。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 魯班 公輸氏,名般,亦作班、盤,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建築工匠,後世建築工匠、木匠尊為“祖師”。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吳起(?~前381)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戰國時軍事家。現存《吳子》六篇。 孫臏(約前380~前320)生於齊國阿鄄之間。孫武的後代。戰國時軍事家。著作有《孫臏兵法》。 扁鵲 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戰國時醫學家。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作有《孟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亞聖”。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莊子》一書傳世。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活動,今蒼山蘭陵鎮東南有荀子墓。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倉公(約前205~?)姓淳於,名意,齊臨淄人。漢初醫學家,首創醫案(病曆)。 汜勝之 汜水(今曹縣)人。西漢農學家。撰有農學著作《汜勝之書》。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遍注群經,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王弼(226~249)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一帶)人。三國魏玄學家,好談儒道,辭才逸辯,開魏晉玄學清談之風。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對中國古典哲學影響甚遠。 王叔和 名熙,高平(今山東鄒城一帶)人。魏晉間醫學家。編有《脈經》10卷。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著作有《諸葛亮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聖”。真跡無存。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 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北魏農學家。著有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劉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唐理財家。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臨沂市)。唐大臣、著名書法家。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南宋女詞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詞人。著有《稼軒詞》。 王禎 字伯善,山東東平人。元代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的改進者。有《農書》傳世,是中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今蓬萊)人。明抗倭名將、軍事家。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死後避雍正諱,改稱士正、士禎。清詩人,論詩創神韻說,生前門生眾多,影響很大。著作有《帶經堂集》等,又自選其詩為《漁洋山人精華錄》,另有《居易錄》《池北偶談》等多種筆記。 蒲鬆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清文學家。著有《聊齋誌異》等。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季重,號東塘、岸堂、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清戲曲作家,著有《桃花扇》等。 王懿榮(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煙台福山區古現村人。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京師團練大臣,以身殉國。清末著名文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是甲骨文的發現者。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德州陵縣)人原濱州地芪惠民縣人,生於公元前154年,是四隊時期著名的義學家和官員。漢武帝時被任命為太巾大夫,常伴帝王左右。東方朔性格開朗,愛說笑話愛逗唯,被相聲藝人尊為本行當的“祖師爺”。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齋,山東莒縣北杏村(今屬諸城)人。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和山東黨組織的最早組織、領導者。 丁肇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 祖籍 日照市東港區濤錐鎮。l936年 2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其父丁觀海,是 一位有著強烈正義感的愛國人士。1925年在 濟南求學期間,受共產黨人鄧恩銘等的影響, 積極參加進步活動,並與同鄉安哲、牟春霆 (陳雷)、李平章、鄭天九等人,成立了中 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少年日照學會”。 李典(174--209) 三國曹操部將。字曼成,山陽巨野(今巨野東北)人。初招集宗族賓客數千家,歸附曹操。由於參加鎮壓黃巾軍和同袁紹作戰有功,授青州刺史。後任中郎將、離孤太守。官渡之戰,率領家族部曲運送穀帛以供軍需。袁紹失敗,任裨將軍,遷捕虜將軍,與張遼、樂進屯兵合肥,擊破孫權圍攻。性好學、貴儒雅、 不爭功,受到將士尊敬。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處的時代正是列國並峙,互相征戰不休。當時在黃河下遊比較活躍的大國有齊、魯、鄭、宋、衛;小國有邢、遂、譚、紀、杞。大國又分兩派,一派是鄭、齊、魯,一派是宋、衛。小國也附屬在各個大國一邊。兩派的力量以鄭、齊、魯為強。由於鄭國發生內亂,漸漸中衰,齊國慢慢強大,逐漸成了各國的霸主。 舜 傳說中的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中國曆史傳說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傳稱號有虞氏,姓姚,名重華,字都君,諡日“舜”。因國名“虞”,故又稱虞舜。東夷之人(一說冀州之人),生於姚丘(一說生於諸馮,即今山東諸城)。 諸葛瑾(174-241) 三國孫權主要謀士之一。子子瑜,琅邪陽都(今沂南南)人。諸葛亮之兄。漢末避亂江南。後為孫權所用,與魯肅等並為謀士,並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207年,受孫權派遣通好劉備,並曾會見其弟諸葛亮,各為其主,秉公無私。在內政方麵為孫權出謀劃策,進諫意見,常被孫權所接受,深得信任。又隨孫權伐蜀。討關羽時,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官至左將軍。諡封宛陵侯。 劉表(142-208) 東漢末官吏。字景升,山陽高平(今鄒城西南)人。東漢皇族遠支。少年有名,號稱“八俊”。190年,任荊州牧。割據今湖南、湖北一帶。對中原軍閥混戰,取觀望態度。官渡戰前,袁紹派人求助,陽為應許,陰守中立,靜觀時變,因此所據地區破壞較少,中原人前來避難者甚多。後病死。陳壽批評他"外寬內 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喜而不納。" 張海迪,女, 1955 年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劉墉(1719-1805) 清前期大臣兼書法家。字崇如,號石庵,諸城人。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劉統勳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改翰林庶吉士,3年後授翰林編修。遷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侍講。任廣西鄉試正考官。尋提督安徽學政,調江蘇。二十七年(1762),授山西太原府知府。秩滿,擢冀寧道參政。曆江寧府(今南京市)知府、江西鹽驛道參政、陝西按察使。四十一年(1776),擢內閣學士,任南書房行走。明年,提督江蘇學政,升吏部右侍郎。遷湖南巡撫。蒞任年餘,勘修城垣,革除陋習,撫恤災民,籌采峒硝,頗有治績。升都察院左都禦史,署吏部尚書。繼任工部尚書。四十八年(1783),由署直隸總督調吏部尚書。明年,兼署兵部尚書,又授協辦大學士。嘉慶二年(1797),升體仁閣大學士。死後贈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諡"文清"。外嫻政術,內通掌故,博通經史,長於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國子監,數任鄉試、會試正考官。先後任四庫館、玉牒館副總裁,三通館、會典館正總裁。又籌辦過編撰《西域圖誌》和《日下舊聞考》。能詩賦,擅題跋。尤長於書法,其書貌豐骨勁,味厚神藏,有"棉裏裹針"之妙。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齊名,為當時四大書法家之一。 楊子榮(1917--1947) 戰鬥英雄。原名宗貴,字子榮。牟平人。1929年隨父遷往安東(今丹東)謀生,12歲進繅絲廠當童工,後被日本人抓去當勞工,1943年逃回家鄉,參加了民兵。1945年秋參加八路軍膠東海軍支隊。同年10月隨部隊挺進東北,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任牡廟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班長、偵察排長。1946年3月在消滅李開江匪部的戰鬥中立功,被評為"團戰鬥模範"。1947年2月在搜剿慣匪"座山雕"張洛山的戰鬥中,化裝打入匪穴,裏應外合,徹底消滅了這股土匪,並活捉匪首"座山雕",榮立三等功。同年2月23日,在海林北部鬧枝子溝追剿"鄭三炮"、"孟老三"等殘匪的戰鬥中,英勇犧牲 秦瓊(?--638) 唐初名將。字叔寶,齊州曆城(今濟南)人。 初為隋將來護兒"帳內",後從張須陀鎮壓盧明月、李密等起義軍。須陀死,率兵歸裴仁基,後又降李密,任帳內驃騎。至李密敗,歸王世充。最後降唐,任兵馬總管。不久授秦王右三統軍,隨李世民擊敗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起義軍,封翼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官至左武衛大將軍。638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改封胡國公。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禦史,與中丞不合,托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複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禰衡(173~198) 漢末辭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少有才辯,性格剛毅傲慢,好侮慢權貴。因拒絕曹操召見,操懷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殺之,罰作鼓史,禰衡則當眾裸身擊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殺之,因遣送與荊州牧劉表。仍不合,又被劉表轉送與江夏太守黃祖。後因冒犯黃祖,終被殺。 王粲(177 - 217)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少年便負才名,深得著名詩人蔡邕的賞識。17歲因避戰亂,到荊州依附劉表,曆15年未受重用。劉表死,歸依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轉遷軍謀祭酒,官至魏國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隨軍征吳,翌年於途中病故。
采納哦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中國古代著名的詩人,詞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