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知識能夠塑造一個人的性格,而學習恰恰能夠使人獲得更多的知識,可見學習尤為重要。
有很多同學會說學習苦、累,或者我學不會我也考不好不想學了,這兩種說法都是錯誤的。
首先,我無法否認學習之苦,學習之類,但甘守學習的苦才能享受學習的甜。 在校園裏,我們快樂地成長,為理想而奮鬥!遨遊學海,跋涉書山,知識上的滿足給我們快樂;山重水複,曲徑通幽,破解難題的柳暗花明給我們快樂;思想境界上的不斷開闊,心靈上的不斷淨化給我們快樂。記得愛因斯坦曾說:千萬不要把學習當成一個任務,而應該看成一個令人羨慕的機會。是的,隻要我們不辭勞苦,敢於麵對學習中的困難,你會發現,學習中自有情趣,更有快樂。
其實,每個人都不能絕對的說自己有多聰明多厲害,也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不聰明的,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獲得的,如果不學習即使有天才的智慧也隻是浪費,然而隻要你努力了,成績好壞並沒什麼關係。
方仲永幼時是天資聰穎的神童,但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良好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我們呢?如果不學習,那不就連一個普通人都算不上了嗎?
戰國時有位名為蘇秦的好學者,晝夜勤讀,困倦時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清醒後繼續學習。晉代名士孫敬,晝夜苦讀,唯恐困倦,就用繩係發懸在房梁上,瞌睡時把自己拽醒,繼續學習。這兩位最後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功。由此可見,努力學習是一個人成功的必經之路。
一個人偶爾的失敗並不能說明什麼,成績的好壞更不能說明一個人的聰明,台灣著名作家瓊瑤,小時候除了語文外,其他學科成績並不好,有一次,數學考試他隻考了20分,可是他並沒有放棄自己,而是努力拚搏,最終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就。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但冬天才是學習最好的時間,沒有幹擾,周圍的一切都很安靜,在這種環境下更有利於我們的學習,所以,同學們不要再抱怨緊張的學習中沒有快樂,不要因為一次的失敗而放棄努力,讓我們一起抬起頭,正好裝,努力學習把
初中語文有三怕,你還怕文言文句子翻譯嗎
“一怕周樹人,二怕寫作文,三怕文言文”,這是語文學習、考試中初中生的共同感受。在語文學習中怕文言文,主要是文言句子翻譯不過關,其實注意“留、換、增、刪、調、補”這六種翻譯方法,你也可以不再害怕學文言文:
1、留 保留不變。
凡有古今意義相同的字、詞及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國名、官職、年號、諡號、度量衡單位等古代專用名詞。翻譯時不宜改動,都要保留原詞。例如:
慶曆四年春,藤子京謫守巴陵郡。(《嶽陽樓記》)
——慶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貶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經常使用,如“披荊斬棘”、“氣象萬千”、“千鈞一發”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譯,反而顯得不通順。
2、換 替換詞語。文言文裏的不少詞語所表示的意義現在還用得著,但現代漢語不再用原文的詞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詞。例如:
(1)古今多義: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句中的“師”、“伐”要用“軍隊”、“攻打”來替換。
(2)古今異義:例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妻子兒女、人世隔絕的地方。
3、增 增補擴充。翻譯文言文時,下列幾種情形需要增補詞語。
1.單音節詞變為雙音節詞。
例如: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測”、“懼”、“伏”都是單音節詞,應譯為雙音節詞“推測”(或“猜測”)、“懼怕”、“埋伏”。
2.量詞增補。
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裏,帷幕中隻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
3、固定句式:
4、刪 刪去不譯。
文言文裏的一些虛詞,隻在句中起某種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代漢語裏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對應,就可以刪去不譯。
(1)音節助詞:例如: 悵恨久之、久之目似瞑、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結構助詞: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3)發語詞:例如: 夫戰,勇氣也。
(4)重複多次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例如: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蓬,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核舟記)》
5、調:調整語序。
文言中的倒裝句式如: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主謂倒裝,被動句要調整順序。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謂倒裝) ——你太不聰明了。
何以戰?(《曹劌論戰》)(賓語前置) ——您憑借什麼應戰呢?
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後置) ——從揚州回家。
馬之千裏者(定語後置)——千裏馬
6、補:實充省略。文言文中的省略句。主語、賓語、謂語、介詞
( )見漁人,( )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桃花源記》)
原文中省略了兩處主語、一處賓語。翻譯時將其補充出來,意思才明白。
另外,再給大家提供一個句子翻譯的口訣,希望大家融會貫通喲:
通讀全文,領會大意。
斟酌字義,揣摩語氣。
方法通變,合情合理。
如無標點,審慎斷句。
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關於學習的文言句子
論語【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與?”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 【原文】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原文】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 【原文】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 【原文】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
(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誌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 【原文】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
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
(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
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是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名句有哪些?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2、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張衡 2、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韓愈 3、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王充 4、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諸葛亮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6、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
——莊子7、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羅大京)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9、學然後知不足。
——禮記10、學無止境。
——荀子11、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12、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1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14、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15、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1、“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出自:《應閑》東漢 張衡釋義:人一輩子要勤奮努力,倘不積極地探索研究,哪會有收獲或成就呢?2、“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出自:《勸學解》唐 韓愈釋義:學業隻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辦事要多思考,不可做事隨便。
3、“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出自:王充在批判孟軻的“良知”、“良能”時說的話。
釋義:不學習自己就了解,不問人自己就明白,古今做事沒有這樣的。
4、“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出自:《誡子書》三國 諸葛亮釋義: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立誌就無法成就學業。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春秋 孔子釋義:天資聰明而又好學,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敏:聰明;好:喜好。
6、“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出自:《勸學篇》戰國 荀況釋義: 謂隻要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
引申為:隻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難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7、“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
” 出自:《莊子.養生主》釋義: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
8、“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出自: 《鶴林玉露》宋 羅大經釋義:繩鋸木斷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
比喻力量雖小,隻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自:《論語·為政》春秋 孔子釋義:隻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隻是思考而不學習,那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1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出自:《論語·述而》春秋 孔子釋義:自己學習永不滿足,教誨別人永不疲倦。
11、“學然後知不足。
”出自:《禮記·學記》 釋義:隻有先去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知識的缺乏。
12、“學無止境。
”出自:《問說》清 劉開釋義:學無止境指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激勵人們奮進。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
展開全部 《勸學》-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於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
靖恭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係之葦苕。
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係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
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怠慢忘身 ,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召禍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 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 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
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 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枝而窮。
詩曰 :“屍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故君子 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 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 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
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禮者 ,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 ,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蠕而動,一可 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 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學也,以為禽 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口讚〕。
傲,非也;〔口讚〕,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簡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 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 誌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 緯蹊徑也。
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 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飧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禮,雖未明, 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苦者,勿告也。
告苦者,勿問也。
說苦者,勿聽也。
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 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 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詩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
千裏跬步不至,不足謂善禦。
倫類不通,仁義不一, 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紂盜蹠也。
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 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 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德操然後能定。
能定然後能應。
能定能應,夫是謂之成 人。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課本原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關於學習的文言句子
論語【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與?”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 【原文】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原文】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 【原文】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 【原文】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
(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誌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 【原文】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
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
(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
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是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
古文有關學習興趣的句子
知道,是說戰國時期的韓國人蘇秦的。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太平禦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係頭,懸屋梁。
”(相關資料:蘇秦從鬼穀子學成之後,出遊數載,一無所成,搞得“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蘇秦感歎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
蘇秦苦讀太公《陰符》之時,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錐自刺其股。
這是成語“懸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來。
蘇秦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勸說六國國君聯合,堪稱辭令之精彩者。
於是身佩六國相印,進軍秦國,可是由於六國內部的問題,輕而易舉就被秦國擊潰。
)
求鼓勵自己努力學習的霸氣古文句子。
原創哦。
親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鬆齡撰 自勉聯 【注釋】(1)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2)臥薪嚐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嚐膽也。
”(3)蒲鬆齡(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學家。
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
幼年有軼才,少年得意,十九歲科考得縣、府、道第一。
自此,專心攻讀,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壯誌。
後終老未得意於科場,屢試不第,七十一歲方援為貢生。
長期窮愁潦倒,以教書為業。
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的藝術成就達到古代文言小說創作高峰,為後世所稱道。
另有《聊齋詩集》《聊齋文集》等。
蒲鬆齡聰明穎慧,才智過人,青年時期熱衷舉業,卻“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铩羽”,抑鬱侘傺。
為了激勵自己不斷發憤讀書和創作,在壓紙用的銅尺上刻上了此聯。
古文勵誌學習名句有哪些?
1.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2.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3.吾日三省乎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5.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6.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
——《左傳》7.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征列傳》8.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
——《三國演義》9.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10.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1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12.丹青不知老將至,貧賤於我如浮雲。
——杜甫1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14.操千曲爾後曉聲,觀千劍爾後識器。
——劉勰15.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有那些?
(1)文言文很精彩。
這當然是無疑的。
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
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曆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
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
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麼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
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
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
第一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
“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
它說明兩層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一,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隻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曆史。
“文言文”的字麵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一種文體。
後麵那個“文”指文體。
(5)那麼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麼“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麼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
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隻不過人們忽略了一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
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
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6)“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曆史上的相互關係。
某種形式上,一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麵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
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一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7)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一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麼說的麼?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麵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
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隻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
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複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一種文體。
(8)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