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想要哪方麵的回答。最好是能拿文本來具體分析。我先複製了一段百科上的話:
在創建格律體時,聞一多提出了具體的主張,就是三美:詩的實力不獨包括著音樂的美,繪畫的美,並且還有建築的美。音樂美是指詩歌從聽覺方麵來說表現的美,包括節奏、平仄、重音、押韻、停頓等各方麵的美,要求和諧,符合詩人的情緒,流暢而不拗口——這一點不包括為特殊效果而運用聲音。
繪畫美是指詩歌的詞彙應該盡力去表現顏色,表現一幅幅色彩濃鬱的畫麵。
建築美是指針對自由體提出來的,指詩歌每節之間應該勻稱,各行詩句應該一樣長——這一樣長不是指字數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數應一樣多,這樣格律詩就有一種外形的勻稱均齊。
………………………………………………………………………………………………………………
現在比較晚了,明天來給你詳細解答吧。或者你追問一下我。
3,簡述聞一多的“三美”主張。
聞一多的詩歌理論的核心是講究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音樂美:主要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追求詩歌的韻律感;
繪畫美:主要指辭藻的華麗,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
建築美:主要指從詩的整體外形上,講究節與節的勻稱和行與行的整齊。
從形式上來說,《再別康橋》是體現並發展了聞一多所倡導的“三美”格律詩論特點的代表詩作。
一、繪畫的美。
所謂繪畫的美,是指訴諸視覺形象的“詞藻”的選擇和使用,能充分體現我國象形文字在狀形繪色上的特點,富於色彩感。
《再別康橋》一詩語言運用上注意了詞藻的色彩感,多選用色彩明麗的詞語,如夕陽映照的“金柳”,波光裏蕩漾的“豔影”,水底軟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雲彩”、“夕陽”、“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等詞語,創造了一係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全詩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麵,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畫般的感受。
同時,詩人通過一係列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靜態的畫麵變成了動態的畫麵,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給人以立體的感覺。
這樣,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麵美。光豔的色澤,美麗的構圖,讓人賞心悅目,陶醉流連,似乎也想同詩人一起進入這康河夕照、黃昏泛舟的詩意美的境界中去。
二、音樂的美。
所謂音樂的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指音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具有訴諸聽覺形象的那種音節美和旋律美。
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誌摩非常讚同聞一多關於新詩的“三美”主張,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
《再別康橋》一詩節奏和諧,流暢而帶有輕微的彈跳。音樂美主要來源於節奏,節奏則是由音組有規律的重複所形成的。《再別康橋》每一詩行基本上都由三個音組組成,其中一個音耿再由兩至三個音節構成,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複,既嚴謹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強烈的節奏感,又有著詩行語流的靈活變化,構成了一支完整的樂曲。
該詩韻律自然和諧,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每兩行押一韻,每節換新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造成音樂美的藝術境界。
另外,聲調的回環複遝,也是該詩具有音樂的美的一個重要方麵。該詩開頭和結尾采用重疊、複遝的手法,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加強了詩的節奏感和旋律美,增強了詩的音樂性,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複運用,也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
三、建築的美。
“建築的美”也屬於視覺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詩的形體結構,強調“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造成有規律的勻整或參差。
《再別康橋》在節式、章法、句法上勻整而又有變化。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成有規律的參差錯落的序列,保持了詩形的均衡、對稱和多樣統一,但又避免了詩形過於方整而產生的那種板滯、單調的缺點,而給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時首尾回環呼應,給人以美感。
可以這樣說,詩行整齊、一致的建築美,色彩絢麗的繪畫美,和節奏和諧、聲調回環往複的音樂美,使得《再別康橋》成為最能顯示詩人徐誌摩的才情和個性的一首......餘下全文>>
新月派的詩歌主張是什麼?
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誌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製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於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自覺創造的時期。1927年春,胡適、徐誌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後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入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後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但詩的藝術表現、抒情方式嘩現代派趨近。
關於聞一多的詩歌
在創建格律體時,聞一多提出了具體的主張,就是著名的“三美”:“詩的實力不獨包括著音樂的美,繪畫的美,並且還有建築的美。”
音樂美是指詩歌從聽覺方麵來說表現的美,包括節奏、平仄、重音、押韻、停頓等各方麵的美,要求和諧,符合詩人的情緒,流暢而不拗口——這一點不包括為特殊效果而運用聲音。
繪畫美是指詩歌的詞彙應該盡力去表現顏色,表現一幅幅色彩濃鬱的畫麵。
建築美是指針對自由體提出來的,指詩歌每節之間應該勻稱,各行詩句應該一樣長——這一樣長不是指字數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數應一樣多,這樣格律詩就有一種外形的勻稱均齊。
七子之歌
作者: 聞一多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湣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與中華關係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 Alsace-Lorraine 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繈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分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東海和廣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湧!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隻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按】這是聞一多 1925 年 3 月在美國紐約留學期間創作的一組組詩。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繈褓,受盡異族欺淩,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聞一多在美國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在美國已經生活了將近三年的他,多次親身體會到種族歧視的屈辱,他所看到和聽到的一切都激發起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加上三年背井離鄉的經曆,使他更對祖國和家鄉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也使他更加深......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