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張家界天門山的滿分作文500字
張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張家界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曆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即今蔣家坪鄉太平村)。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年),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設置了天門郡,至兩普、南北朝,均屬天門郡漊中、臨澧縣。1369年明朝設置大庸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永定縣。1949年解放後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至1988年底,大庸、桑植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所管轄。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組建省轄地級市大庸市。1994年4月,地級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爾而得名。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去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張家界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張家界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張家界市界東西最長167公裏,南北最寬96公裏。張家界全市總麵積9653平方公裏,占全省麵積的4.5%。張家界市地貌構造複雜,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麵積占總麵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係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曆山,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衝積平原而消失。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麵積達369平方公裏,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穀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藥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用地麵積1012畝,占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淨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曆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曆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麵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複雜多變,幹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張家界市區海拔183米,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由於此差異,晝夜溫差可達10℃在張家界市內,分布著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達70多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50%弱。少數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較多,......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描寫張家界天門山的滿分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