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後麵跟的句子是表示用途,
用以後麵跟的句子是表示要實現什麼目的。
語法
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按確定用法來運用的"詞類"、"詞"的屈折變化或表示相互關係的其他手段以及詞在句中的功能和關係。包含詞的構詞、構形的規則和組詞成句的規則。語法有兩個含義,一指語法結構規律本身,即語法事實;一指語法學,是探索並描寫語法結構的科學,是語法學者對客觀存在的語法體係的認識和說明。語法事實本身沒有分歧,但由於語法學者占有的材料,觀察角度,分析方法不一致,語法學體係是有分歧的。語法包括詞法和句法兩部分。詞法主要是指詞的構成,變化和分類規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語和句子等語法單位的構成和變化規則。
基本解釋
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按確定用法來運用的詞類、詞的屈折變化或表示相互關係的其他手段以及詞在句中的功能和關係。
引證解釋
1.文理;語脈。《左傳·昭公二十年》:“爾其勉之!相從為愈”唐孔穎達疏:“服虔雲:‘相從愈於共死。’則服意‘相從’使員從其言也。語法,兩人交互乃得稱‘相’,獨使員從己,語不得為相從也。”金王若虛《論語辨惑二》:“故凡解經,其論雖高,而於文勢語法不順者,亦未可遽從,況未高乎!”
2.指語言的結構方式,包括詞的構成和變化、詞組和句子的組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點和相對的穩定性。又稱文法。魯迅《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工農一看便會了然的語法,歌調,詼諧。”葉聖陶《給少年兒童寫東西》:“語法就是正常人的語言習慣。”
3.講說佛法。唐王維《投道一師蘭若宿》詩:“鳥來遠語法,客去更安禪。”
基本含義
語法:
語法(grammar)這個術語有兩層含義,一個指結構規律本身,即平常說的語法事實;另一個指語法學。語法學是研究、描寫、解釋語法結構規律的科學,是對客觀存在著的語法係統的認識和說明。語法學的任務是描寫、解釋組成詞、短語句子的規則和格式。
語法學分詞法和句法兩個部分,詞法的研究範圍包括詞類和各類詞的構成、詞形變化(形態)。句法的研究範圍是短語、句子的結構規律和類型。
語法體係:
語法體係也有兩種含義:一個指語法係統,即客觀存在的語法事實、語法規律的係統性,也就是說語法是各種規則交織成的整體,是自成係統的。另一個指語法學體係,即語法學說的係統性。一個民族的語法係統隻有一個,一個民族的語法學體係可以不止一個。(在現代漢語第2頁。)
特點特征
1、抽象性
語法是從眾多的語法單位裏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組合方式、類型及如何表達語義的規則。“語法從詞和句的個別和具體的東西中抽象出來,把作為詞的變化和用詞造句的基礎一般的東西拿來,並且以此構成語法規則、語法規律。”例如漢語裏有“看看、說說、寫寫、學習學習、討論討論”這一詞的重疊現象,這反映出一條詞的變化規律:有些動詞可以用重疊的方法來表示動作的某一語義類型,即表示少量或短時。又如漢語裏有“心情舒暢。/服裝整齊。/步調一致。/前途光明。”這些句子,他們意思各異,但結構相同,都是名詞在前,形容詞在後,直接組合,表示被陳述和陳述的關係,加上句調就構成了主謂句。由此可見,語法指的是抽象出來的公式,舍棄了個別的、具體的內容,一種語言裏的詞多如牛毛,由這些詞組合而成的具體短語和句子更是難以計數,但是它內部的組合規則和格式是很有限的。語法學的任務是描寫,解釋組成詞、短語和句子的規則和格式。由此可見,語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2、生成性
我們可以根據有限的語法規則造出無數合格的句子來,這就表現了語法的生成性。語法規則的生成性,集中的表現在兩個方麵:組合關係和聚合關係。
3、層次性
語法從表麵上看是線性排列的東西,但是語法結構卻是有層次性的。除了聯合短語外,主謂,述賓,述補,偏正等短語都能切分出兩個直接成分。直接成分還可以進一步切分出更小的直接成分,這樣複雜短語就可以由大到小分析出若幹層次。例如漢語:我們進行社會調查
|__||_____________|主謂關係
|__||________|述賓關係
|___||___|偏正關係
語法的層次性與語法的遞歸性密切相關。
4、係統性
語法是一個嚴密的立體的開放的係統網絡。所謂“嚴密”,是指係統的內部是相互製約的,要受到一定的規則的支配,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所謂“立體”,是指語法係統包括了句法結構,語法意義,語言運用這三個交叉的不同平麵。所謂“開放”,是指語法係統是發展變化的,一直在不斷地自我完善,舊的成份被逐漸淘汰,新的因素在不斷產生。語法係統內部又由若幹個子係統構成,例如語素係統,詞類係統,短語係統,句子係統,句群係統,每個子係統可能由若幹個孫係統構成。詞類係統內部可以分為實詞係統和虛詞係統。句子係統內部可以分為單句係統,複句係統等等,從而形成一個係統網絡。
5、遞歸性
遞歸是說,各種語法結構的關係是有限的,但是在語言單位的組合過程中,可以反複無限地使用這些有限的規則,從而使句法結構複雜化。例如:我買書。/我買一本書。/我買一本有趣的書。/我買一本××寫的有趣的書。
如果沒有這種“遞歸性”,某種語法規則在一個句法結構裏使用過一次就不能再用了。那麼,我們能夠造出的句子一定是相當簡單而缺乏變化的,一定不能靈活自如的表達各種複雜的思想感情。
6、穩固性
語法與基本詞彙構成語言的基礎,具有很大的穩固性。語法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演變,但是語法的變化比詞彙,語音的變化緩慢得多,而且語法很難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而改變。語法的穩固性與語法的抽象性密切相關。語法是一個由各種抽象規則構成的有機係統,許多語法手段和語法範疇曆經千百年而很少發生變化。
7、民族性
每種語言都有明顯的民族特點。不僅表現在語音和詞彙上,也表現在語法上。漢語的語法比較隱蔽,漢語語法的民族性特點是在同其他語言的比較中得出的。漢語語法中語序和虛詞的運用非常重要。印歐語常用詞尾的形態變化來表示句法功能的變化。比較:
漢語是SVO型語言:陳述句一般順序是:主語+動詞+賓語。
日語是SOV型語言:陳述句的順序是:主語+賓語+動詞。
英語:由於沒有量詞,數詞可以直接和名詞組合。如:a table(桌子)/a pen(鋼筆)。漢語數詞一般不能直接與名詞組合,中間要用量詞來組接,並且哪個名詞與哪個量詞組合有一定的搭配習慣。如:一張桌子……世界上有許多語言,詞語的排列順序是比較自由的。如在俄語中,“我愛祖國”便有三種語序,漢語卻是另外一種情形,語序非常重要。
「攝影雜談」有一種攝影叫“通感”,提升你的攝影意識
點擊左上角好機友攝影
攝影U盤,在線課堂,免費資源等你發現!
英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博克告訴我們:“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哪些感覺呢?蘇聯偉大的作家高爾基明確地說:“用全部感覺去創作。”全部感覺,即生理感覺: 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心理感覺: 意覺。
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意覺等多感互通的攝影藝術通感,運用到在攝影創作上,可以克服視覺“單一”的局限,擺脫視覺遲鈍、視覺麻木、視覺疲勞等創作上的困惑,讓多種感官的協作開辟更多的創作資源,拓展更大的情感表達空間,催生奇思妙想的攝影語言,為攝影創作插上騰飛的翅膀。
愛德華·韋斯頓的《甜椒》為何如此經典?
攝影師為了表達“超乎感覺世界的新境界”,讓“現實世界的內核明白無誤,但又神秘莫測地顯露出來”, 選擇了甜椒作為象征體,采用特有的角度、光影效果和精到的結像手法,成功地完成了創作。
甜椒特殊的造型表現了力感, 紋絡和細節表現了質感,深淺分布適度的光影又創造了節奏感。有人說這象征了力量,有人說這象征了交響樂,有人甚至為此驚呼,仿佛透過這張照片可以觸摸到甜椒冷冷滑滑的表皮,感受它不同的物理曲線,正因為這樣,《甜椒》問世至今,其魅力經久不衰。
由此可見作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這種由視覺轉向觸覺的感官體驗,正是攝影藝術通感的一種體現。與此類似,一張好照片能讓觀者的感官隨時突破視覺的局限,向觸覺、聽覺、味覺、嗅覺、意覺轉化。
觸覺,是靠人的身體神經係統同外界接觸而產生的感覺,也稱膚覺。藝術審美中的觸覺,卻主要通過心理活動完成。杜牧《阿房宮賦》中的“舞殿清冷袖,風雨淒淒”,把舞姿的視覺轉化為“清冷”的觸覺。
杜甫詩句“晨鍾雲外濕,勝地石堂煙”,把晨鍾的聲音描繪為觸覺的“濕”, 表達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這些在文學領域運用的手法,完全可以借用到攝影中來。
1質感
質感是體現觸覺的一種形式,它是物體屬性、質量等特質的標誌。這種標誌,是由物體的紋理、顆粒和其他細節構成的。感覺物體的質感是觸覺的重要功能。
為了發揮攝影的特質,攝影家們曆來注重表現對象的質感表現。20 世紀初,活躍 在國際攝壇上的純影派攝影家們,為了強調攝影本體的藝術優勢,非常注重攝影的質感表現。
在表現物體的質感上,F64小組的許多攝影作品都成為攝影史上的典範。美國著名攝影家韋斯頓對門板的表現,以及亞當斯對岩石的表現,其質感的藝術魅力一直經久不衰。顆粒、紋理是一些物體表麵最突出的特征。
冬日的溫泊,陽光在溪水裏跳來跳去, 水中浮出的雪團上,那小顆粒晶瑩地排列著、 閃著光亮——在北方 -30°C的嚴寒下,質感的顆粒告訴我們,這是一種活生生的雪,一種親切的雪,也是一種溫暖的雪!
2動感
動感是事物空間的變化,給人們一種運動感。視覺和觸覺都可以感覺到物體的運動, 但觸覺感覺到的運動更為準確、細微、強烈, 給人的印象更為深刻。
3變化
物體和物體存在的空間形態發生不規則的變化,我們稱之為變形。這種變化有擴展形態的,給人一種張力感;有收縮形態的, 給人一種擠壓感;有超常形態的,給人一種扭曲感、透視感等。這些感覺都是觸覺感受到的。
借助這種變化,可以從中找到特有的藝術感覺。在小興安嶺深處的霧凇創作基地, 一處河道強勁地向右彎曲。河道的自然變形, 為我們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以利用這種變形,表現出霧凇冰河在“力”的作用下呈現出無限延展的效果,洋溢著神秘而又真切的魅力。
運用鏡頭的特殊視角、變換焦距等方法, 讓被攝物體產生人為的變形,也有良好的藝術效果。借助魚眼鏡頭,誇張瑪尼堆的經幡, 渲染它的籠罩效果,具有多重的象征意義, 《籠罩》就是在這樣的感覺中創作的。
4色溫
不同的時空下有著不同的色溫,令被攝物體產生不同的色彩,給人以冷暖不同的觸覺感,也可以稱之為體覺感,這種感覺同樣包含著不可忽視的審美要素。
同一題材的兩張照片,在不同的色溫下, 畫麵給人以不同的觸感和意蘊。冷調與暖調的觸覺不同,表達了不同的韻味,營造了不同的藝術氛圍。有些攝影家很注重色溫裏的藝術,他們把拍這類作品簡稱為“拍色溫”。
5硬度
物體的硬度反映了物體的抗壓度。人們對不同物體的硬度製定了不同的衡量尺度。 物體的硬度,也包括人們感覺中的“軟度”。 在感覺層麵上,人們對物體的硬度隻有模糊的感知,沒有具體的尺度。但這種“模糊的硬度”仍然是藝術的要素之一。
《小興安嶺雲海》那浩瀚的雲陣, 如絲如棉的雲絮,是一種“柔性”的硬度, 在心理上,給人以無限的溫情、柔和,甚至是纏綿的感覺。那裏應該是母親的懷抱,或是嬰兒的搖籃,或是人間的柔情蜜意。
物體硬和軟交錯的形態,也有特殊的藝術效果。例如表現山巒和晨霧的題材,連綿起伏的山是堅硬的,環繞群山之間的乳白色的晨霧是柔軟的,堅硬與柔軟的相互襯托展示出大山博大、豐富、神秘的情懷。我們可以走進它的一隅,而無法涉足它的深處;我 們可以認識它的一角,而無法認識它的窮盡。
繼續了解更多攝影及後期技法可以選擇好機友攝影學習U盤:
4680分鍾全中文原創視頻,超高性價比攝影學習U盤,助您快速掌握攝影前後期!
內容覆蓋攝影審美、相機操作、曝光理論、構圖用戶、題材拍法、手機攝影、後期軟件、後期技法等內容。按相機型號進行區別,針對不同相機提供不同攝影學習U盤。例如,使用5D4的用戶,選擇5D4攝影學習U盤,目前支持佳能、尼康、索尼、賓得、富士、Gopro等35款相機。前後期結合,U盤中含有Photoshop CC 2018、Lightroom Classic、Camera Raw 10.3等最新後期軟件講解。淘寶搜索 好機友攝影學習U盤。
5130分鍾全中文原創視頻,助您快速掌握後期技術!
內容覆蓋6大後期軟件講解,其中包括Photoshop CC 2018、Lightroom Classic、Camera Raw 10.3等最新後期軟件講解。此外,講解了調整照片曝光、色彩、二次裁剪構圖、更換天空水麵、人像修飾、銳化、去噪點、HDR、全景合成、多重曝光、高對比黑白、散焦、移軸、夢幻合成、星空、銀河、RAW照片處理、摳圖等不同技法的數百種後期技術。所有案例合計270多個,U盤的內容之豐富、效果之廣泛,在同類產品中無出其右!淘寶搜索 好機友攝影後期學習U盤。
35款主流相機操作、前後期攝影知識視頻
手機神器高端手機攝影必備鏡頭
多層鍍膜:有效防止眩光、鬼影出現,杜絕偏色
超低畸變:可媲美單反的畸變控製能力,拍出低畸變廣角大片
絕無暗角:完全杜絕暗角,再也不用後期裁剪
適用性強:完美支持IphoneX、Iphone8、華為P20等最新旗艦機型
套裝所含鏡頭可單獨購買
長按識別 查看詳情
頂級濾鏡風光攝影濾鏡不二之選
紅外鍍膜:針對風光攝影中的偏紅現象,增加抗紅外膜層,杜絕偏紅現象
高清銳度:KW光學玻璃原材,精密研磨拋光,長焦依然具備高清銳度
防刮抗摔:特殊鋼化工藝處理,表麵耐磨,掉落不易摔碎
套裝內濾鏡可單獨購買
長按識別 查看詳情
海量資源免費領!
關注公眾號:好機友攝影
回複 zy 至公眾號後台,獲取以下免費資源領取方法
Photoshop、Lightroom、Camera raw、CaptureOne等6款後期軟件、2800+調色預設、2200張精美照片
有關通感的句子
展開全部 《荷塘月色》中有兩句經典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還有其他作品中的:朱自清 《春》 花裏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宗璞的《紫藤蘿瀑布》 香氣似乎是淺紫色的 其他:1.我聽見了她那閃閃爍爍的笑聲2遠處隱約飄來陣陣香味,似有似無,如有悠揚的樂聲,時斷時續。
3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閃閃亮亮的,特別鬧。
4她大大的眼睛忽閃忽閃的,我對她說:“你的眼睛真鬧啊,別眨了。
”5夜晚的彩燈亮,這邊紅、那邊綠,這邊明、那邊暗,整個城市奏響了一曲歡騰的樂曲。
6那些蘆葦高高低低地晃動著,如同鼓點有節奏的擊打。
7歌聲/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8她的聲音猶如棉花糖一樣甘甜,猶如嬰兒的棉肚兜一樣柔軟.9月光下,那低頭思故鄉的離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複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許了,在湖邊淺水裏靜泊成一葉沉思的小舟。
10我的憂鬱也明亮起來、輝煌起來,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綠葉,和不再枯黃凋謝的真善美的花朵。
...
語文通感的名句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宋祁《玉樓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
”李義山《雜篡-意想》早指出:“冬日著碧衣似寒,夏月見紅似熱”。
下麵還有很多: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
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收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
舉例子來說吧:欣賞建築的重複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音樂的重複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音樂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裏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詳細解釋如下: 人的認識活動,一般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
人的各種不同的感官,隻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加以認識,因此在人們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
人類藝術活動的“通感”實際上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審美是人類特有的活動。
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
錢鍾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裏,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
可見,通感廣泛的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著滿園的春色,會哼起“春之歌”一樣。
現實生活的文字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
例如,“搖曳的音調”、“表情冷漠”、“一彎寒月”等詞語中,視覺、聽覺、觸覺構成了通感。
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本屬於味覺印象,“美”屬於視覺印象,“歌聲”則屬於聽覺感受。
人的五種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視覺與聽覺。
運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
通感哲學基礎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則,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通感同樣也可以用聲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達人類的感情,它成為了寫作實踐中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悟,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
錢鍾書的文藝論著《通感》 中國詩文有一種描寫手法,古代批家和修辭家似乎都沒有理解或認識。
宋祁《玉樓春》有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
”李漁《笠翁餘集》卷八《窺詞管見》第七則別抒己見,加以嘲笑:“此語殊難著解。
爭鬥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餘實未之見也。
‘鬧’字可用,則‘吵’字、‘鬥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時人方中通《續陪》卷四《與張維四》那封信全是駁斥李漁的,雖然沒有提名道姓;引了“紅杏‘鬧春’實之未見”等話,接著說:“試舉‘寺多紅葉燒人眼,地足青苔染馬蹄’之句,謂‘燒’字粗俗,紅葉非火,不能燒人,可也。
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燒’字不能形容其紅之多猶之非一‘鬧’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紅耳。
詩詞中有理外之理,豈同時文之理、講書之理乎?”也沒有把那個“理外之理”講明白。
蘇軾少作《夜行觀星》有一句“小星鬧若沸”,紀昀《評點蘇詩》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這表示他並未懂那句的意義,誤以為它就像司空圖所寫:“亦猶小星將墜,則芒焰驟作,且有聲曳其後。
”宋人常把“鬧”字來形容無“聲”的景色,不必少見多怪。
晏幾道《臨江仙》:“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
”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煙雪似梅,水南梅鬧雪千堆。
”馬子嚴《阮郎歸》:“翻騰妝束鬧蘇堤,留春春怎知!”黃庭堅《才韻公秉》:“車馳馬驟燈方鬧,地靜人閑月自妍。
”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潤礎鬧蒼蘚。
”陳與義《夜賦》:“三更螢火鬧,萬裏天河橫。
”陸遊《開歲...有賦》:“百草吹香蝴蝶鬧,一溪漲綠鷺鷥閑。
”範成大《立秋後二日泛舟越來溪》:“行入鬧荷無水麵,紅蓮沉醉白蓮酣。
陳耆卿《與二三友遊天慶觀》:“月翻楊柳盡頭影,風肴擢芙蓉鬧處香。
”又《挽陳知縣》:“日邊消息花爭鬧,露下光陰柳變疏。
”趙孟堅《康不領...長賦》:“鬧處相挨如有意,靜中背立見無聊。
”從這些例子來看,方中通說“鬧”字“形容其杏之紅”,還不夠確切;應當說:“形容其花之盛(繁)”。
“鬧”字是把事物無聲的姿態說成好象有聲音的波動,仿佛在視覺裏獲得了聽覺的感受。
馬子嚴那句詞可以和另一南宋人陳造也寫西湖春遊的一句詩對照:“付與笙歌三萬指,平分彩舫聒湖山”。
“聒”是說“笙歌”,指嘈嘈切切、耳朵應接不暇的聲響;“鬧”是說“妝束”,相當於“鬧妝”的“鬧”,指花花綠綠、眼睛應接不暇...
含有通感修辭手法的句子
親愛的樓主:《荷塘月色》中有兩句經典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還有其他作品中的:朱自清 《春》 花裏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宗璞的《紫藤蘿瀑布》 香氣似乎是淺紫色的 其他:1.我聽見了她那閃閃爍爍的笑聲2遠處隱約飄來陣陣香味,似有似無,如有悠揚的樂聲,時斷時續。
3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閃閃亮亮的,特別鬧。
4她大大的眼睛忽閃忽閃的,我對她說:“你的眼睛真鬧啊,別眨了。
”5夜晚的彩燈亮,這邊紅、那邊綠,這邊明、那邊暗,整個城市奏響了一曲歡騰的樂曲。
6那些蘆葦高高低低地晃動著,如同鼓點有節奏的擊打。
7歌聲/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8她的聲音猶如棉花糖一樣甘甜,猶如嬰兒的棉肚兜一樣柔軟.9月光下,那低頭思故鄉的離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複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許了,在湖邊淺水裏靜泊成一葉沉思的小舟。
10我的憂鬱也明亮起來、輝煌起來,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綠葉,和不再枯黃凋謝的真善美的花朵。
祝您步步高升期望點擊為采納,謝謝
誰能教教我通感,並且把一些通感的句子發給我。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
指文學藝術創作和鑒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
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各種官能可以溝通,不分界限,它係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
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
如說“光亮”,也說“響亮”,仿佛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
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作用 [1]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
比如:欣賞建築的重複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音樂的重複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音樂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裏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範例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你笑得很甜”---這就是通感。
“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裏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詳細解釋如下: 人的認識活動,一般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
人的各種不同的感官,隻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加以認識,因此在人們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
人類藝術活動的“通感”實際上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審美是人類特有的活動。
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
錢鍾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裏,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
可見,通感廣泛的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著滿園的春色,會哼起“春之歌”一樣。
現實生活的文字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
例如,“搖曳的音調”、“表情冷漠”、“一彎寒月”等詞語中,視覺、聽覺、觸覺構成了通感。
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本屬於味覺印象,“美”屬於視覺印象,“歌聲”則屬於聽覺感受。
人的五種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視覺與聽覺。
運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
通感哲學基礎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則,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通感同樣也可以用聲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達人類的感情,它成為了寫作實踐中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悟,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
宋祁《玉樓春》有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
”李漁《笠翁餘集》卷八《窺詞管見》第七則別抒己見,加以嘲笑:“此語殊難著解。
爭鬥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餘實未之見也。
‘鬧’字可用,則‘吵’字、‘鬥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時人方中通《續陪》卷四《與張維四》那封信全是駁斥李漁的,雖然沒有提名道姓;引了“紅杏‘鬧春’實之未見”等話,接著說:“試舉‘寺多紅葉燒人眼,地足青苔染馬蹄’之句,謂‘燒’字粗俗,紅葉非火,不能燒人,可也。
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燒’字不能形容其紅之多猶之非一‘鬧’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紅耳。
詩詞中有理外之理,豈同時文之理、講書之理乎?”也沒有把那個“理外之理”講明白。
蘇軾少作《夜行觀星》有一句“小星鬧若沸”,紀昀《評點蘇詩》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這表示他並未懂那句的意義,誤以為它就像司空圖所寫:“亦猶小星將墜,則芒焰驟作,且有聲曳其後。
”宋人常把“鬧”字來形容無“聲”的景色,不必少見多怪。
晏幾道《臨江仙》:“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
”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煙雪似梅,水南梅鬧雪千堆。
”馬子嚴《阮郎歸》:“翻騰妝束鬧蘇堤,留春春怎知!”黃庭堅《才韻公秉》:“車馳馬驟燈方鬧,地靜人閑月自妍。
”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潤礎鬧蒼蘚。
”陳與義《夜賦》:“三更螢火鬧,萬裏天河橫。
”陸遊《開歲...有賦》:“百草吹香蝴蝶鬧,一溪漲綠鷺鷥閑。
”範成大《立秋後二日泛舟越來溪》:“行入鬧荷無水麵,紅蓮沉醉白蓮酣。
陳耆卿《與二三友遊天慶觀》:“月翻楊柳盡頭影,風肴擢芙蓉鬧處香。
”又《挽陳知縣》:“日邊消息花爭鬧,露下光陰柳變疏。
”趙孟堅《康不領...長賦》:“鬧處相挨如有意,靜中背立見無聊。
”從這些例子來看,方中通說“鬧”字“形容其杏之紅”,還不夠確切;應當說:“形容其花之盛(繁)”。
“鬧”字是把事物無聲的姿態說成好象有聲音的波動,仿佛在視覺裏獲得了聽覺的感受。
馬子嚴那句詞可以和另一南宋人陳造也寫西湖春遊的一句詩對照:“付與笙歌三萬指,平分彩舫聒湖山”。
“聒”...
用通感的手法寫兩個句子
1.我聽見了她那閃閃爍爍的笑聲2遠處隱約飄來陣陣香味,似有似無,如有悠揚的樂聲,時斷時續.3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閃閃亮亮的,特別鬧.4她大大的眼睛忽閃忽閃的,我對她說:“你的眼睛真鬧啊,別眨了.”5夜晚的彩燈亮,這邊紅、那邊綠,這邊明、那邊暗,整個城市奏響了一曲歡騰的樂曲.6那些蘆葦高高低低地晃動著,如同鼓點有節奏的擊打.7歌聲/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8她的聲音猶如棉花糖一樣甘甜,猶如嬰兒的棉肚兜一樣柔軟.9月光下,那低頭思故鄉的離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複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許了,在湖邊淺水裏靜泊成一葉沉思的小舟.10我的憂鬱也明亮起來、輝煌起來,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綠葉,和不再枯黃凋謝的真善美的花朵.祝您步步高升
通感句子及賞析
你好,通感修辭手法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就是指感覺器官的互換,即把各種感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溝通起來,用甲感覺去描寫乙感覺。
它往往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憑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啟發讀者聯想,體味餘韻,用來渲染並深化詩文意境。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裏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賞析: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這就是通感。
賞析:“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裏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運用通感造10句句子,謝了.
閃閃亮亮的,整個城市奏響了一曲歡騰的樂曲。
6那些蘆葦高高低低地晃動著、那邊暗1我聽見了她那閃閃爍爍的笑聲 2遠處隱約飄來陣陣香味。
3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似有似無,如有悠揚的樂聲,時斷時續,我對她說:“你的眼睛真鬧啊,這邊紅,在湖邊淺水裏靜泊成一葉沉思的小舟。
10我的憂鬱也明亮起來、輝煌起來,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綠葉,如同鼓點有節奏的擊打。
7歌聲/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 8她的聲音猶如棉花糖一樣甘甜。
4她大大的眼睛忽閃忽閃的。
” 5夜晚的彩燈亮,這邊明、那邊綠,猶如嬰兒的棉肚兜一樣柔軟. 9月光下,那低頭思故鄉的離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複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許了,特別鬧,別眨了...
用通感修辭仿寫句子
的心瞬間跌入北冰洋。
“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就是通感,遊蕩在蒼茫的寂靜中,這裏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苦澀包裹著脆弱的身軀,黑暗成為唯一的方向。
請不要再給我如此致命的悲哀,哪怕一粒塵埃的重量,也能將那顆心封進最深的冰窖。
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彀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你笑得很甜”
語文通感類造句請寫幾句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的句子,
所謂“通感”,是“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鍾書語).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就是指感覺器官的互換.即把各種感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溝通起來,用甲感覺去描寫乙感覺,這種修辭手法叫“通感”.它往往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憑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啟發讀者聯想,體味餘韻,用來渲染並深化詩文意境.請看: 1.“微風過處,送來屢屢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此處將嗅覺移植為聽覺,“屢屢清香”與“渺茫的歌聲”,雖然前者是從嗅覺的角度描述的,後者是從聽覺的角度摩聲的.但是,二者在許多方麵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過聯想與想象借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隱隱約約,清幽淡雅來表現荷香的若有若無,清幽淡雅,不僅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征,而且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意境.又如: 2.“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 清《荷塘月色》)這是視覺移植為聽覺,月的光華和陰影,朦朧婆娑,相互映襯,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來形容它們的和諧聲響,來表現月光樹影組合的協調,給人一種悠揚、優美,很近肉內的感覺,同時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將讀者帶到一種美好的幻景. 有人認為“通感”就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其實不然.“通感”與“比喻”兩種辭格的不同點在於:通感,即感覺的轉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體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淺顯的道理比深奧的道理.其修辭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動形象.如朱自清寫靜態荷花,連用了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描繪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靜態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寫出月光灑向滿池荷花荷葉上的露珠,發出晶瑩剔透的閃光;“剛出浴的美人”,給人以想象,如果把開放的荷花姑娘的臉龐,那麼,翩翩翻動的荷葉就是姑娘們身著的裙裾,給人以荷花妖豔卻不染纖塵的美質.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地,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零在水上”,這一連串的比喻無不是從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描摹出荷塘與月色交融在一起,其幽雅、朦朧、幽靜的物態之美栩栩如生地展出來.因此,比喻的特點主要在於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點;而通感主要在感覺器官的轉移上. 不過,通感的修辭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辭樣式出現的.即一種修辭格之中包含了另一類修辭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兩種修辭格兼用的現象.例如: (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風過去,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兩種修辭格,主格為“通感”,副格是“比喻”. (2)“通感+擬人”格.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是兼用通感和擬人兩種修辭格,用擬人的手法勾連起兩種相通的感覺. 總之,通感藝術審美觀照的藝術對象,從現實的感覺與想象中的另一種感覺的相互溝通,再造形象之美,並讓讀者從中獲得藝術的無窮魅力.值得注意的是運用通感要注意兩種感覺之間的聯係,既使得感覺器官得到“溝通”,又得給讀者受到藝術“感悟”,從而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用於”、“用以”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