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顧名思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體感的藝術圖畫。在文學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說出,需借物來表現;“境”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所觸發。因此,所謂“意境”,可以說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詩人強烈的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評論作品的重要準繩。我國近代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國維先生認為:情與景是意境的兩個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點;追求感情的真摯、形象的真實和語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詩人創造意境常常用“觸景生情”和“緣情寫景”(即“寓情於景”)。
詩的意境是什麼?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在詩歌中,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同時也包括作者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意境,是中國獨有的一個詩學和美學術語,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詩歌中的意境是指什麼?
意境,指藝術創造特別是詩歌創造所達到的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玩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藝術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於意外,又蘊於象內。
怎樣分析詩歌的意境
意境,是我國文藝美學的一個重要範疇,無論是古典詩歌還是現代詩歌,隻要是詩歌藝術的精品,無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們在閱讀和欣賞古典詩歌作品時,要通過語言的媒介,進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領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首先,應該弄清楚什麼是意境。王昌齡在《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這裏所說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觀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觀的感情之境,“意境”則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高度融合,是優秀詩歌作品必須達到的一種藝術境界。 其次,要弄清楚“意”(情)與“境”(景)的主要特點和關係,因為所有的詩詞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內容,所有好的詩詞中的“情”和“景”都達到了水乳交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礎,“情”、“意”才是主導。“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並不等同於生活中自然形態的“景”,它既是喚醒詩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種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創造的“景”,所以,總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情上的激動。因此,我們在欣賞古典詩詞時一定要領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第三,要弄清楚詩歌意境構成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模式如下。 (一)觸景生情,情隨境生 詩人事先沒有某種情意,因遇到某種物境,觸發了某種情意,於是借對物境的描寫,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出來。如杜牧的《江南春》便是如此,“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好一幅江南豔麗的水鄉風景圖宛然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作者選取了富有江南特點和春意的景物(鶯啼、綠、紅、水村、風、寺廟、樓台、煙雨等),以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把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精確描繪,使人身臨其境——宛然置身於迷蒙煙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極大的感染。然而它不僅是一幅歌頌春光的寫景圖,而且在即景抒情、借古諷今之中,給予信佛的統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達到了情意情景水乳交融之境界。 (二)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詩人原有某種強烈的感情,在接觸物境時,把這種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對物境的描寫,把它抒發出來,於是客觀的物象帶上了主觀情感。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濺淚”、“鳥驚心”明顯帶有詩人“感時”、“恨別”的主觀色彩。遭遇“鳥語花香”,在平常的情況下人們定會抒發喜悅之情,可是在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家人離散的處境下,杜甫見花開流淚,聞鳥語驚心,花香鳥語這種美好的景物,此時卻勾起了詩人痛苦的情懷。詩人以主觀感染客觀,統一客觀,達到了意與境的統一,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因此,“意”與“境”的交融,不管它是情隨境生,還是移情入境,總之要在一首詩中和諧、完美,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方能夠成好詩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不失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範,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發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恨交融在一起,使之渾然一體了。難怪聞一多稱這首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再如歐陽修的閨怨詞《蝶戀花》中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二句,意境曲折,層層深入而渾然一體,前人評價頗高。該詞中閨中怨婦借暮春景象,感歎青春消逝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所以王國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 第四,掌握一些關於詩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識和方法。 (一)熟悉......餘下全文>>
詩《短》的意思?描寫的是什麼意境?
《短》
(俄羅斯的一首小詩)
一天很短,
短得來不及擁抱清晨,
就已經手握黃昏。
一年很短,
短得來不及細品初春殷紅竇綠,
就要打點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
短的來不及享用美好年華,
就已經身處遲暮。
總是經過的太快,
領悟的太晚,
我們要學會珍惜。
珍惜人生路上的親情、友情、
同事情、同學情、朋友情。
一旦擦身而過,
也許永不邂逅。
讀後真是感慨,人生之短,短到來不及回味。總是覺得,剛過了春節就到了端午,端午的粽葉還沒曬幹,中秋的月餅又端上了桌。這中秋的大閘蟹味道還沒散去,新的一年又在向我們招手了! 每天重複著同樣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從睜開眼睛到進入夢鄉,常常來不及品味酸甜苦辣,煩惱憂愁,一個個今天已成昨日,明天的朝霞也已經升起。人的一生,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流逝。一天天,一年年,親人、朋友、老同學、老同事,一個個離我們遠去。我們也終將告別我們的親人、朋友、老同學、老同事。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是匆匆的過客,上車、下車,也許隻是擦身而過,根本來不及思考,也許根本就沒有留下思考的空間。然而,人終究要活的有意義才可稱其為人,雖平平淡淡,也要既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他人才行。既然,昨天過去了,明天還未到,那就要活在當下,珍惜今天!
詩歌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國古代詩歌所追求的最高藝術標準,也是欣賞詩歌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首好詩至關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詩的意境不美,盡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語言、美的旋律,它也不會給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會具有詩的藝術美,從而,也就失去了詩意美。 詩是很講究意境的。所謂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詩貴意境等,就是講詩的意境的重要性。我國文學史上優秀的詩詞曲賦,都蘊含美的意境。作為抒情文體的典範,詩歌更具有期獨特的意境美。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和欣賞詩歌時,要進入詩歌的意境,領略作者豐富的藝術想象。
意境包括“意”和“境”兩個方麵,“意”是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描繪的具體景物和生活畫麵。意與境合,就形成了意境,優美的意境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認為意與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方式:
一、情隨境生
詩人先前並沒有自覺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種物景,忽有所悟,思緒滿懷,於是會借著對物景的描寫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出來,達到意與境的交融。《文心雕龍。物色篇》:“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說的就是由意及境的過程。我國古代詩歌中有許多這類例子: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陽頭揚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是詩中的人物隨境生情。詩人自己隨景生情達到意境渾融的如: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王》:“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天。愁因薄幕起,興是清秋發。”《宿中同廬江寄廣陵舊遊》:“山瞑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日照一孤舟。”崔景頁 《黃鶴樓》:“睛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相關何處上,煙波江上使人愁 。”在這類詩中,詩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觀物景觸發的,由境及意的脈絡比較分明。有的詩更寫出情意隨著物景轉換而變化的過程,如柳永《夜半樂》這首詞共三疊,層次很分明,景物的轉換引起感情的變化,感情的變化又反過來改換了景物的色調,可以說是達到了“意與境深”的地步。
情隨境生,“情”固然是隨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過隱蔽著不很自覺自己,耳目一旦觸及外境,遂如吹皺的一池春水,喚醒了心中的意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