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感悟300字
朱子家訓》雖隻有寥寥數百字,卻以通俗易懂的文體表達了深刻的治家之道,使儒家的經典之作,幾百年來,為世人所重。
它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傳統文化的讀本。在書中,你可以品味到“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的禮節與信義。“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的睿智。“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寬闊心胸……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黑發不知勤學早,轉眼便是白發翁。”自然界是公平的,每個人隻有一次機會,正如草一般,隻能生長一個年頭。時間在不經意間溜走,而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我們又該如何把握時間呢?在我看來,這個時候的年輕人是該用知識來充實自我的。學海無邊而韶華易逝,或許不少人會認為時間還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給明天,下一個明天,再下一個明天……但時間過去了無論怎樣都不會回來了。所以,現在就用功學習吧,別等老了再來後悔。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認,欲望給了我們前進的動力,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隻要有適宜的條件,便會恣意生長。大千世界,紛繁複雜,好精彩。於是我們匆忙穿梭於市井繁華,為了名與利奔走,身心疲憊,或許沒有人想過也沒有閑暇去想過要暫停一下腳步,更沒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尋著什麼,他們就這樣走著,得到著,得到自己認為他們想要或該擁有的東西。
然而,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擁有所有。
蒙特奎爾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追求幸福也就罷了,實際上我們追求的是比別人幸福。”不錯,一個小小的“比”字,讓無數架天平失衡了,讓無數顆心勞累了。
應該學會知足,知足常樂。在喧囂奔走中留出一些時間,陪陪為自己操勞了半輩子的雙親,體貼關愛所愛的人,問候一下朋友……有時候,幸福就是這樣。
“當忍耐三思”,“凡事當留餘地”。
大禪師寒山和拾得有過這樣一段對話。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置?”拾得曰:“隻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我欣賞這句話。都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心”字頭上一把刀,倘若不處理好這心與刀的距離,我們便會受到傷害。忍讓了,心胸就多一份寬厚,天地便多一分廣袤。
避開市井的喧嘩,讓我們讀一讀《朱子家訓》,來審視心靈最底層的那一方空間!
弟子規,孝經,朱子治家格言,讀後感,500字
儒家讓我們把欲望降低到最低,佛家講的更徹底,必須要斷欲,否則欲望以後有緣還會增長。隻有斷除欲望你才能恢複本來麵目。所以成聖成賢,是要把雜七雜八的煩惱、欲望和障礙統統都斷掉,而非增加別的什麼,自性現前你就成聖了。
朱柏廬治家格言書法同治壬申寫現在價值是多少
但凡藝術品價格高低都得市場說了算,有的買高檔的,有的買低檔的。另外相同與不相同的字畫在不同的人眼裏價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誰的書畫都有好差,都有值錢與不值錢的,有貴的和相對便宜一點的,所以不能籠統用平方尺來論,隻能說某一張是多少錢一平方尺。潤格也沒有什麼準頭,隻是一種參考,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判斷和對他的書畫的了解,以及當時的市場的炒作情況而定。一幅字畫,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刻、不同的拍賣人手裏,價格都會不一樣。比如,同一個人的書畫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萬、幾萬平尺······;而且換另一個拍賣商、中介又是別一種情況······所以是很難判斷的,更不是絕對的一個價格。任何個人的評價都隻是片麵的、個人的觀點。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別喜歡的買家想要,這些都可能使得價格更高。但是如果隻是因為某個人現在有職務,或者純粹是炒作才使得書畫價格高;那麼等他退了,或者沒有人炒作了,價格很快會降下來,甚至不值錢。其他任何藝術品均如此。隻要是還好,都有收藏價值。這裏特別提出的是——潤格是不靠譜的一種參考,主要還是看市場,還有自己對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麵說的。還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畫都是不值錢的,除了年代久遠同時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會值點錢。不好意思,主意還是要自己拿,別人說的都隻能作為參考。一己之見,說得不對請原諒
朱子治家格言的點評鑒賞
當朝廷以千鍾之祿請你出仕時,你隻淡然一笑,留冠博帶於烏台之上,著布衣草履於鄉野之間。你深諳程朱理學的要義,何曾沒有“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抱負?但你沒有忘記父親墳頭的誓言。“讀書誌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這是你說的,但輔弼異姓並非你的理想。你深知“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卻違背了這樣的傳統,你選擇了更為靜謐的那一條。相較於那些降清的明末遺老,你是幸運的;至少在心靈上你是釋然的。你既不是積極入世的狂客,亦不是消極遁世的隱者。你就是你,一個睿智而豁達的文人。於是當曆史的興衰成為了教科書上的幾行數字,當曾經的帝王將相成為了孤墳碑祠……你的思想卻成為了風簷下翻飛的書紙,成為了圭臬,成為了亙古。於是曆史湯湯的洪流中又多了一位獨上高樓的智者;於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又多了一紙不朽的著述。《朱子治家格言》上曰:“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比《朱子家訓》稍早一些,明萬曆年間成書的《菜根譚》上有更深刻的句子:“藜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誌以淡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 前幾日《南京零距離》的《孟非讀報》上曾談及全國公務員一年花費在吃喝上的開銷達到了2000億!2000億,如此天文般的數字是怎樣的概念呢?是夠這一年全國的適齡兒童享受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 “鷦鷯巢於森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家藏萬金,無非一日三餐;廣廈萬間,無非臥榻一張。可我們常常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忙於各種事務,疲於各種應付。肥甘辛辣間,卻忘了真味隻是淡。 我們何曾潛心研究過《朱子家訓》,寒假作業一公布,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列其為“事務”或“應付”。我們並未衰老的心性也正在逐漸被世俗所固化。誠如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所言:“我們已走得太遠,以至於我們忘了為什麼而出發。”我為什麼而出發呢?一學期的忙碌竟讓我心虛!回想四個多月來,屁股能與板凳“親密接觸”達十分鍾以上者,不是上課就是開會!然而我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上課,也不是為了拿獎學金而開會!正如我不是為了大快朵頤而生活,也不是為了肥甘辛辣而奔忙! 我回想起了兒時母親數次帶我出診時的經曆,我回想起十年前在《大自然探索》雜誌上一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孩子絕望的眼睛……我也曾懷揣著一個救死扶傷的理想,隻是愚蠢到忘了在外界紛忙的環境中,給心靈留一分寧靜。食堂二餐廳的牆上掛有《朱子家訓》,我覺得掛在餐廳也最為適宜。當我們品嚐一粥一飯的時候,不妨想想它的來之不易;當我們咀嚼大魚大肉的時候,也不妨多思忖一下我們來到這所大學的目的。朱用純曾與徐坊、楊無咎合稱為“吳中三高士”。靜觀滿紙樸拙的訓誥,知道非寧靜無以至遠。寧靜,是一種不受功名利祿左右的淡泊的心態,它能將一個人送到他所能到達的最遠的地方。 一直奇怪《正氣歌》的最後兩句:“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讀書可以在陽光下,正大光明;可以在雨簾中,詩意綿綿……可作者偏偏選擇風簷之下。後來讀到《風賦》才明白,仁者如風,溥暢而至,將博愛與寬厚平等地贈予身邊的每一個人—也許學醫的人更該這樣。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需加溫恤”……這些質樸的格言早已超越了文字,幻化為賢者心靈的法則。 我細數著風簷下翻飛的書頁,凡五百零六字,雖稱不上醍醐灌頂,但多少能讓人產生“簌簌涼風生,加我林壑輕”的頓悟。仿佛小心地拾掇起,先哲額上滾落的汗珠。風簷下,我輕輕地合上這一頁書。
朱子治家格言個人心得
朱子家訓的心得體會
中華民族素以重視“家教”著稱於世,有道是家和萬事興,孔老先生也說“齊家治國平天下”,足見家庭教育、家風、家庭氛圍對下一代對我們自己和對國家的重要性。當然,人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和社會教育,但家庭教育畢竟是基礎。中國古代進行“家教”的各種文字記錄,包括散文、詩歌、格言等,通常稱為“家訓”,自周以來至清僅目前可見的就有262篇、部之多,如周公的《誡伯禽》、孫叔敖的《臨終誡子》、孔子的《庭訓》、曹操的《諸兒令》、劉備的《遺詔敕後主》、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曾國藩的《諭紀澤紀鴻》、**祖先的《韶山毛氏家訓家戒》等等。可以說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大筆珍貴遺產,研究、篩選、吸收、利用這些家訓,對於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道德修養,從而促進社會和諧至今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朱子家訓》就是其中之一。《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廬(1617-1688),名用純,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蘇昆山人,自幼致力讀書曾考取秀才誌於仕途。清入關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鄉教授學生並潛心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一時頗負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為先生所拒絕。《朱子家訓》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曆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朱子家訓》僅522字,精辟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當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對女性的某種偏見、迷信報應等是那個時代的曆史局限,我們是不能苛求於前人的。
《朱伯廬治家格言》全文,謝謝
朱柏廬治家格言》全文及翻譯
2009-10-30 14:33:16| 分類: 讀書文化 | 標簽: |舉報 |字號大中小 訂閱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
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
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
見貧苦親鄰,需多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需分多潤寡;
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無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
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勢力而淩逼孤寡;
毋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乖僻自恃,悔誤必多;
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
屈誌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
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施恩無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
匿怨而施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
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讀書誌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4
治家格言原文及翻譯對照
原文: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 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 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翻譯: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來灑濕庭堂內外的地麵然後掃地,使庭堂內外整潔;到了黃昏便要休息並親自查看一下要關鎖的門戶。對於一頓粥或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於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我們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的。凡事先要準備,像沒到下雨的時候,要先把房子修補完善,不要「臨時抱佛腳」,像到了口渴的時候,才來掘井。自己生活上必須節約,聚會在一起吃飯切勿留連忘返。餐具質樸而幹淨,雖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製的好;食品節約而精美,雖是園裏種的蔬菜,也勝於山珍海味。不要營造華麗的房屋,不要圖買良好的田園。
原文: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翻譯:社會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亂淫和盜竊的媒介;美麗的婢女和嬌豔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豔麗的妝飾。祖宗雖然離我們年代久遠了,祭祀......餘下全文>>
《諸葛亮誡子書》和《朱子治家格言》書評,講講大概應該寫什麼就行啦。
有感於《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這寥寥數字,融彙了一代高人的心血與智慧,是諸葛世家最精短的傳家古訓,也成了中華民族兩千年來最著名的教子良方。
在中國曆史上,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雄才韜略的出色軍事家,他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煉,知天命而盡人倫,懷大誌而拘小節,為後世立下“大義”的標準。綜觀《誡子書》,所談無非“修養”二字。修養的對象,一則為身,一則為心,亦即修身養性之謂。修養的目標,入世則建功立業、濟世利人;出世則入道得法、返璞歸真。修身養性還與心性有關。現代作家於丹認為,心性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善惡成分,是判斷自我與外界關係的一種綜合反映。現代的人都具備了與生俱來而好利的特征,但卻很少有人會與生俱來的帶有一種良好的心性,這就使人的發展、人命運的改變以及幸福的追求造成了一對矛盾體。心性並不在對外部他人的影響力,而是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如何,做事的成功與否,生活是否美滿,乃至悲歡離合的遭遇,都在這個“心性”中。在當下這個數字信息傳媒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已變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落,西方文化的洶湧而來,大大動搖了我們乃至我們上一輩經過數年、數十年培養、樹立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它就象封閉的房間打開的一扇窗戶,吸取新鮮空氣,同時空氣中也夾雜著蒼蠅,無情的衝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倫理。對於五光十色、紛繁複雜的塵世,我們更要保持一種不動搖的意念,要時時關注自己的言行,有意地修煉出一種好的心性,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類文明曆史長河已經過去了七、八千年,從古至今,凡有道德修養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是依靠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誌向,不寧靜就不能到達高尚的思想境界。“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學習,為養性修身也好,為追求個人發展也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沒有誌向就不能成就學業,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冒險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間流逝,意誌隨歲月消磨。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雖然簡單,卻是精辟、現實的。人生一世,何其短暫。一念之失,便入歧途;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窮廬”之悲,不在家徒四壁,而在心中;“將複何及”之憾,不在時光虛擲,尤其在永恒生命不得保全,而唯有諸葛亮的《誡子書》,以其獨特的警世意義,鼓舞著我們不斷向前。
《讀朱子治家格言有感》
這是我迄今為止讀的唯一的一部治家格言,讀朱子治家格言有感。初讀時就覺得朱子的思想迥異於現代人,當細細品讀真正走近先賢時,才感悟到聖賢的智慧與偉大。此格言內容十分豐富,包括作息、飲食作客、用具、交友等諸多方麵,是如何做人的行為規範,把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都很衡定在了道德水準較高的基礎上。
朱子是儒(理)學大師,自然就把他的思想寫進了家訓。勤儉、尊卑、寬容、孝道、順時聽天等理念蘊含其中,施惠勿念、不生妒嫉、忍耐三思等美德洋溢字間。讀盡格言,未發現一點讓子孫光宗耀祖、添產置業的想法,有的卻是諄諄的教誨和告誡。
朱子對子孫的愛,是大愛是真愛,愛在了根本。人生在世德為先,有德的人福壽才會綿長,有德的家庭,才會人財興旺。無德之人,與人為惡、造業甚多、不會久常。倘若我們能按照朱子的家訓去規正自己一言一行,那麼人心就會向善,家庭一定和睦,社會才能和諧。
當今社會,很多人的本性喪於世俗、良知失之貪婪。爾虞我詐,強取名利成為了“時尚......餘下全文>>
汪少文的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是清初朱柏廬所著。朱柏廬(1617~1688),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名用純,字致一。昆山(今屬江蘇)人。與歸有光、顧炎武為“昆山三賢”。明諸生。清順治二年(1645年)其父在守昆山城抵禦清軍時遇難。朱柏廬侍奉老母,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局勢稍定,返回故裏。因敬仰晉人王裒“攀柏廬墓”(含有不忘殺父之仇的意思)之義,故自號柏廬。居鄉教授學生,潛心治學,以程、朱理學為本,提倡知行並進,躬行實踐。平生精神寧謐,嚴以律己,對當時願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紳,以禮自持。他與顧炎武堅辭不應康熙朝的博學鴻儒科,後又堅拒地方官舉薦的鄉飲大賓。除《朱子家訓》外,尚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困衡錄》、《愧訥集》、《春秋五傳酌解》、《毋欺錄》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朱子治家格言感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