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這兩種不同語言的形態特點反映在句法結構上,主要有四個方麵的差異: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英語屬演繹性思維,漢語屬歸納性思維;
英語為主語顯著語言,漢語為主題顯著語言;
英語語序靈活多變,漢語語序相對固定。
針對這四個方麵的差異,現對英漢互譯技巧分述如下:
一、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一)表現特征
英語重形合,指的是英語講究“結構美”,強調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英語句子常用詞形變化、虛詞(如冠詞、介詞、連接詞)、非謂語動詞(不定式、動名詞、分詞)、從句以及獨立主格等來表現各種語法關係,結構緊湊嚴密,注重以形顯義。因此,有人將英語的句法結構稱作為“樹型結構”,幹上有枝,枝上有節,節外生枝。
漢語重意合,指的是漢語講究“意境美”,幾乎可以用任何語言單位表達思想,無拘無束,揮灑自如,語法不完整、不合理也無關緊要。漢語沒有詞形變化,沒有非謂語動詞、定語從句、獨立主格和冠詞,特別是在許多情況下省略虛詞(尤其是連接詞),它常用詞組和短句逐次排列,雖然外形上互不相連,但內含邏輯關係,注重以神統形。因此,有人將漢語的這種結構稱為“竹節結構”,像竹杆那樣一節一節的,簡練而明快。
對於英漢句法結構的差異,莊繹傳教授還曾經打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方。他說:“我感覺漢語的句子結構好比一根竹子,一節一節地連下去;而英語的句子結構好比一串葡萄,主幹可能很短,累累果實附著在上麵。”請看以下例句:
例1:All the prayers said the same: There was a God Who sees, Who hears, Who takes pity on man, Who contains His wrath, Who forgives sin, Who wants men to repent, Who punishes evil deeds, Who rewards good deeds in this world and — what was even more — in the other.
譯文: 所有的禱告詞都說:有一個上帝,他明察秋毫,耳聽八方,慈悲為懷,寬宏大量,原宥過失,容人悔改,懲惡賞善,現世現報——尤其是——掌管來世報應。
分析:原文用了八個“Who”引導的定語從句,可謂“果實累累”,而譯文化成了八個四字格詞語,簡潔工整,音韻鏗鏘,充分發揮了漢語的優勢。
例2: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譯文:When a woman is unmarried, she is to live for her father; when married, she is to live for her husband; and, as a widow, she is to live for her children. (辜鴻銘譯)
分析:原文為中國古代提倡的“三從”婦德,語言高度濃縮,可謂一字千金。譯成英語,字數差不多是原文的三倍,加譯了副詞、連詞、代詞、介詞等,尤其必須加譯主語,就連標點符號也必須作變動。這裏順帶一提,譯文中尤為精妙的是將動詞“從”譯成了“live for”,生動地傳達了中國古代婦女“為三種人而生活”——做好女兒、好妻子和好母親——的自我犧牲精神。
(二)互譯對策探討
英譯漢時,許多詞可以用漢語的動詞來轉換;連接詞在許多情況下省略不譯,因為越是使用連接詞少的句子越是符合漢語的習慣;介詞短語、定語從句和獨立主格在不少情況下都可以譯為短語或分句。漢譯英時,注意把漢語句子中內含的邏輯關係(特別是因果關係、轉折關係、遞進關係)用英語的連接詞表達出來;注意把漢語的流水句譯成相互照應的單句;把漢語的眾多動詞分清順序或分清主次編排成英語的習慣表達,許多情況下一些表目的、原因、伴隨等的動詞譯為非謂語動詞或者名詞、介詞,等等。例如:
例3: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譯文: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分析:許多英語初學者在翻譯if從句時總離不開“如果”,或者見到when時總離不開“當”……譯文省略了假設連詞,但假設關係蘊含其中,體現出了漢語的“意境美”。
例4:This was an intelligently organized and fervent meeting in a packed Town Hall, with Mr. Strong in the chair.
譯文:這是一次精心組織起來的會議。市政廳裏來賓濟濟一堂,熱情洋溢,主持會議的是斯特朗先生。
分析:形容詞“fervent”和“packed”分別譯成了短語“熱情洋溢”和“濟濟一堂”;獨立主格“with Mr. Strong in the chair”譯成了一個分句。
例5: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
譯文:If you have never tasted the bitterness of gall, how can you know the sweetness of honey?
分析:這句漢語雖然外形上沒有假設連詞,但卻內含假設關係,譯成英語時必須加連接詞。
例6: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裏要換女工,做中人的衛老婆子帶她進來了,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魯迅:《祝福》)
譯文:Early one winter, when my uncle’s family wanted a new maid, Old Mrs. Wei the go-between brought her along. She had a white mourning band round her hair and was wearing a black skirt, blue jacket, and pale green bodice. Her age was about twenty-six, and though her face was sallow her cheeks were red. (楊憲益譯)
分析:原文隻有一個句號,譯文則分為了三句話。原文裏前麵兩句的並列關係在譯文裏變成了主從關係,將“四叔家裏要換女工”譯成了由“when”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然後另起兩句,先說祥林嫂的穿戴,再說她的容貌,但兩句都是主謂完整,連詞齊全,這是英語行文所需要的。這裏要注意的是原文裏寫祥林嫂的穿戴時用的是無主句,這正好符合漢語中的內含邏輯關係,但譯成英語時就必須加主語了。另外,譯文裏還加譯了文化背景,將“白頭繩”譯成“a white mourning band”,我們中國讀者當然知道“白頭繩”表示祥林嫂正在戴孝,但如果譯文不加譯“mourning”的話,外國讀者恐怕就難以抓住這一內含的文化信息了。
二、英語屬演繹性思維,漢語屬歸納性思維
(一)表現特征
英漢兩種語言的邏輯性思維有明顯的不同,主要表現為英語屬演繹性思維,而漢語屬歸納性思維。
英語的演繹性思維,指的是如果一個句子裏既有敘述的部分,又有表態的部分,英語的表達習慣往往是“開門見山”,先表明結論,再進行論證或陳述事實,也可簡單概括為“先果後因”,即重心在前。漢語的歸納性思維則剛好相反,即漢語習慣於“循序漸進”,往往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由事實到結論或由原因到結論進行論述,可以簡單歸納為“先因後果”,即重心在後。
(二)互譯對策探討
在英漢互譯時,我們要注意這種邏輯思維上的差異。具體來說,就是在正確理解原文邏輯關係的基礎上,要按照譯入語思維邏輯的表達方式來重新安排句子的語序。
例1:It may seem strange to put into the same packet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wo political revolutions.
譯文:將一次工業革命同兩次政治革命相提並論,似乎有些奇怪。
分析:“It may seem strange”是表示主觀評論的表達結構,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語序不同,英語中評論內容常常放在句首,而漢語中評論內容往往放在後麵。在翻譯時注意調整語序。
例2:I warmly welcome those reforms and that success.
譯文:我對這些改革及其成功表示熱烈歡迎。
分析:原文先表態,再陳述。譯文將“warmly welcome”譯為“表示熱烈歡迎”放在句子的最後,符合漢語“重心在後”的特點。
例3:如今,能為他的這本散文集子作序,我覺得很榮幸。(冰心:《舊夢重溫》)
譯文:I find it a great honour to be asked to write a preface to this collection of his essays. (莊繹傳譯)
分析:原文敘事在前,表態在後,而譯文剛好倒轉了語序,以“it”作形式賓語,將原文中的敘事部分譯成動詞不定式作真正賓語,符合英語演繹性思維的表達方式。
例4:雙方有不同的看法不足為奇。
譯文:There is nothing surprising about the two sides having different opinions.
分析:原文中漢語敘事在前,表態在後。譯文將表示評論性的“There is nothing surprise”放在句首,注意了句子重心的調整。
三、英語為主語顯著語言,漢語為主題顯著語言
(一)表現特征
英漢句子結構上另外一個顯著的差異就是:英語句式中被動語態的使用要廣泛得多。英語中絕大多數及物動詞和相當於及物動詞的短語都有被動式。凡是不必說明動作的執行者,無從說出動作的執行者,強調或側重動作的承受者,出於行文需要等原因,一般都使用被動語態。這時,動作的承受者充當句子的主語,所以英語表現為主語顯著語言。漢語屬於主題顯著語言,頻繁使用主題——述題結構,多采用主動語態、人稱表達法、無主句、主語省略句及無標記形式的被動句,這可能和中國人主張“天人合一”,重視個人感受和“事在人為”有關。
(二)互譯對策探討
英譯漢時,要盡量把英語的被動句翻譯成漢語的主動句或無主句,可適當使用“叫、受、給、加以、經過”等形式來體現原文的被動含義,尤其還要注意采用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如“It is said that…”譯為“據說……”,“It is believed that…”譯為“有人認為……”,“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譯為“人們普遍認為……”,等等。漢譯英時,應設法將漢語裏隱藏的被動句或無主句譯成被動式。
例1:When the whale is killed, the blubber is stripped off and boiled down, either on board ship or on shore.
譯文:鯨殺死後,把鯨脂剝下來熬油,這項工作有的是在船上進行,有的是在岸上進行的。
分析:原文有三處使用了被動式,譯成漢語時都譯成了主動式,但內含被動意義。
例2: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to me?
譯文:為什麼總是把這些麻煩事都推給我呢?
分析:漢語譯文采用無主句,很自然地表達了被動含義。
例3:It is suggested that we check the report again.
譯文:有人建議我們再核對一下報告。
例4:發現了錯誤,一定要改正。
譯文: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分析:原文兩個分句都是無主句,暗含著被動意義,翻譯時注意譯成被動式,還要注意將原文兩個分句之間的主從關係譯出來。
四、英語語序靈活多變,漢語語序相對固定
(一)表現特征
語序能反映出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習慣和思維模式的特點。漢語民族主張平衡和諧,“物我交融”,其基本思維順序是:主體——行為標誌——行為——行為客體。反映在語言模式上,表現為:主語+狀語+謂語+賓語,定語一般必須前置。英語民族崇尚個體思維,“人物分立”,習慣的思維方式是:主體——行為——行為客體——行為標誌。其語言表達的一般順序是:主語+謂語+賓語+狀語,定語有前置,也有後置。且看下麵例句:
例1:He has lived in the room whose window faces south since he was born.
譯文:他打一生下來就住在這間窗戶朝南的房子裏。
分析:這兩句話都是英漢語言裏最常用的句式,同時又體現了如上所述的英漢語言句法結構在語序上的差異,即英語一般順序是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而漢語通常為主語+狀語+謂語+賓語。
總體說來,漢語語序比較固定,英語語序既相對固定,又有靈活變化。英漢語言在語序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狀語和定語的位置,而尤其難以處理的就是定語從句。試比較下麵例句:
例2:Nearly everyone knows the story of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that caught the rat that ate the grain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譯文:幾乎人人都知道這個故事:“傑克蓋了房,房裏堆了糧,耗子把糧食吃光,貓把耗子抓傷,狗又把貓逼上了房。”
分析:原文中包含一長串由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每個關係代詞that在從句中或充當主語,或充當賓語,每個從句的先行詞又剛好在緊挨著它的前一個從句或短語裏或作賓語,或作主語,層層向前,最終修飾第一個先行詞the dog。我們如果采用傳統的定語標誌“的”字句式來譯,恐怕是無法翻譯得通順的。譯文將一連串的定語從句從整個句子中脫離出來,從最後一個定語從句開始往前譯,一直倒推過去,完全顛倒了原文的順序,將五個定語從句譯成了五個並列分句。另外,譯文的語言特點也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原文連用五個that,而譯文裏的五個分句連續押韻,足見譯者在文字上真是做足了工夫。
(二)互譯對策探討
英漢互譯時,狀語(含狀語從句)的位置可以根據上下文語境靈活處理。也就是說,狀語在譯文中的位置可以根據行文需要放在主句前,也可以放在主句後,有時還可以插在句子中間。至於具體放在什麼位置,漢譯英時主要考慮句式是否平穩,英譯漢時主要看譯文是否比較流暢。例如:
例3:Take your umbrella, lest it should rain.
譯文:帶上你的傘,以防下雨。
譯文:譯文中狀語位置與原文一致。
例4:Metals expand when heated and contract when cooled.
譯文:金屬熱脹冷縮。
分析:盡管譯文高度濃縮,仍可以看出原文中兩個狀語從句都提前做了處理。
例5:如果還有人記得他,那也不多了。
譯文:There are few people, if any, who remember him.
分析:條件狀語從句安插在句子中間。
下麵我們著重就其中差異性最為突出、結構最為複雜、最難以處理的定語從句來進行討論。
英語有定語從句,有的很短,有的很長,甚至裏麵還套著幾個從句。從英譯漢的角度來看,短的較好處理,因為漢語裏有與之相對應的結構,隻是位置不同,要把它放在所修飾的名詞前麵。翻譯長而複雜的定語從句則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其根本原因是漢語的定語結構具有局限性,載荷能力較小,其身後必須有“的”和中心詞,從而限製它不能像英語從句那樣隨意安排,更不能像英語從句那樣自身還可攜帶狀語、定語、名詞性從句以及非謂語動詞等語法成分。和漢語的並列分句、狀語從句、謂語結構、賓語結構相比較,漢語的定語從句是漢語形式上最拘謹、語氣上最短促的結構。所以,在翻譯英語的定語從句特別是複雜的定語從句時,最基本的出路是把它從整個句子結構中解放出來,可以譯成獨立的語言單位,不必要譯成漢語的對等結構。換言之,就是把原文的定語從句從其修飾地位分離出來,使其相對獨立地敘述所要表達的信息。
相對來說,將漢語裏的定語結構譯成英語就好辦多了,單個形容詞修飾名詞時一般可譯為前置定語,較長的短語或詞組修飾名詞時可考慮譯作後置定語從句。如果幾個分句之間在邏輯上存在修飾關係,用定語從句能更好地表達原文的意思,且合乎英語表達習慣,則應該放手去譯。
例6:Happiness is a butterfly, which, when pursued, is always just beyond your grasp, but which, if you will sit down quietly, may alight upon you.
譯文:幸福就像一隻蝴蝶,你要去追逐她,她總是在你前麵不遠的地方讓你抓不到,但是如果你悄悄坐下來,也許她會落到你的身上。
分析:原文中有兩個非限製性定語從句,每個從句中又各有一個狀語從句,顯然不適宜於譯作前置定語,因此將定語從句翻譯成了並列分句,置於原來它所修飾詞的後麵。
例7:Einstein, who worked out the famous Theory of Relativity,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21.
譯文:愛因斯坦由於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於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分析:有些定語從句除了起限定修飾作用以外,有時還與主句之間在邏輯上有著明顯的狀語關係,說明時間、原因、條件、目的、結果或讓步等。翻譯時就應根據它們在意義上所起的語法作用來進行表達。如本例中,主從句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因果關係,因此將定語從句譯成了原因狀語從句。
例8:不到長城非好漢。
譯文: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分析:原文“不到長城”其實是“不到長城的人”的濃縮,隱含了一個內在的定語關係,因此譯作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要注意捕捉住原文的意義中心。類似的句型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則可譯作:He who makes no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as no right to speak.
英語和漢語的十個區別:句子的結構,中國語言是人治的
英語和漢語有什麼區別呢?英語和漢語哪個更難一點呢?
實際上,歪果仁學習漢語的難度並不比中國人學英語的難度低。而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孩,也會選擇一種語言去學習的,掌握一門第二語言對個人的成長來說,也是很重要的。而語言是載體,學習語言的目的,其實還是想要了解的其實是其他的文明。
下麵和睿丁君一起看看英語和中文的十個區別吧:
當然,也有部分學習漢學的歪果仁,認為中國人的漢語水平普遍很低,我們談論的並不是俞越、章太炎、明末思想家王夫子,朱舜水等~
更多新鮮有趣好玩逗逼精彩絕倫奇妙無比詼諧幽默多姿多彩五彩斑斕絢麗嫵媚的文章:考場上的奇葩事:最後兩分鍾發現答題卡
更多英語學習方法,詳見:http://www.reading-china.com/news1/
或關注微信平台,睿丁(reading)訂閱號:睿丁少兒英語;服務號:睿丁英語;或關注新浪微博@睿丁英語
解釋一個漢語句子的結構和成分~
你一次問這麼多,我這裏受圖片的限製,不能回答這麼多。
先回答兩個。
第1個是主謂句,動詞謂語句,帶賓句。
第2個是主謂句,主謂謂語句。
分析結果如下圖片點擊可以放大
漢語 句子結構
1.從結構上分,句子可以分為單句和複句。
單句由一個短語或一個詞構成,複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取消了獨立性的單句)構成。
我們一般所說的“句子”,指的是“單句”。
單句又可以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
如“明天晴天。
”“這裏風景優美。
”“他來了。
”是主謂句。
“好!”“嚴禁吸煙。
”是非主謂句。
2.從語氣上分,句子可以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歎句。
例如: A.理想是前進的燈塔。
(陳述句) B.你上哪兒?(疑問句) C.請勿吸煙!(祈使句) D.多麼可愛的秋色啊!(感歎句) 從結構上對句子劃分得出的類型叫句型,從語氣上對句子的劃分得出的類型叫句類。
句型和句類是對句子作不同角度的劃分得出的類型,因此,一個句子總是兼屬這兩種性質不同的類型。
例如: A.理想是前進的燈塔。
(主謂句、陳述句) B.你上哪兒?(主謂句、疑問句) C.請勿吸煙!(非主謂句、祈使句) D.多麼可愛的秋色啊!(非主謂句、感歎句) E.你真了不起!(主謂句、感歎句) 三、單句句型 單句可以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
(一)主謂句 由主謂結構構成的句子叫主謂句。
1.名詞性謂語句 由名詞性詞語充當謂語的句子叫名詞性謂語句。
名詞單獨充當謂語的情況較少,較多的情況是名詞性偏正結構。
例如: A.今天陰天。
B.明天中秋。
C.魯迅浙江人。
D.贛,江西省的簡稱。
E.豬肉兩斤半。
F.他兩個兒子。
G.這部小說去年出版的。
H.他圓圓的臉,大大的眼睛。
I.老李好眼力。
2.動詞性謂語句 由動詞性詞語充當謂語的句子叫動詞性謂語句。
例如: A.他去了嗎?(單個動詞作謂語) B.我喜歡這絢麗的秋色。
(動賓結構作謂語) C.她急忙告訴我去月亮湖就在這裏上岸。
(雙賓結構作謂語) D.他講得很清楚。
(動補結構作謂語) E.水生昨天從北京出發。
(動詞性偏正結構作謂語) 3.形容詞性謂語句 由形容詞性詞語充當謂語的句子叫形容詞性謂語句。
例如: A.冬天冷,夏天熱。
B.這聲音清脆、響亮。
C.小夥子壯壯實實的。
D.地裏的小麥綠油油的。
E.他的學習成績很好。
F.時機和條件都已成熟。
G.老李高興得合不上嘴。
4.主謂謂語句 由主謂結構充當謂語的句子叫主謂謂語句。
例如: A.他一個字都不會寫。
B.我什麼苦都吃過。
C.中國人死都不怕。
D.整個晚上眼都沒眨一下。
E.我們上海也去過。
F.這個困難,我們一定能克服。
G.北京我沒有去過。
H.這種專業,報考的人不多。
I.你那種說法,我認為有些片麵。
J.魯迅的文章,我讀過很多。
K.廬山風景秀麗。
L.這部電影,女主角是劉小慶。
M.他態度和謁。
N.孩子們心早就飛到動物園了。
O.甲班五個人一間住房。
P.他的孩子,一個勝過一個。
Q.他們誰也不理誰。
R.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采取積極的態度。
S.新興的邊緣科學,他的興趣十分濃厚。
T.田間管理,他的經驗很豐富。
U.這次比賽,你得的分最高。
5. 主謂句中的省略句 A.去北京。
(省略句,省去了主語“我”) B.說吧!(省略句,省去了主語“你”) (二)非主謂語句(無主句) 非主謂句是由單個的詞或主謂結構以外的其他結構構成的句子。
可分為名詞性的、動詞性的和形容詞性的三種。
1.名詞性的非主謂語句,如: A.王老師!(稱呼) B.春天。
大龍須溝。
(背景說明) C.票!(表示祈使) D.多美的風光!(讚歎) E.一聲汽笛。
(表示事物的呈現) 2.動詞性的非主謂語句,如: A.出太陽了。
(說明自然現象) B.有人找你。
(說明出現的情況) C.祝你生日快樂!(表示祝願) D.嚴禁攀折花木。
(表示禁止) E.多謝!(表示恭敬) 3.形容詞性的非主謂語句,如: A.好極了!(表示評價) B.多美呀!(表示感歎) C.好吧!(表示同意) 4.歎詞、象聲詞也可以構成非主謂句,如 “唉!”“哎喲!”“嘩”“轟!”。
注意:省略句不是非主謂句。
省略句是由於語言環境(包括上下文)的幫助而省略了某些成分;省略的成分是確定的,如果要補出來,可以準確地補上。
而非主謂句本身是完整的,不需要添上任何成分去理解。
例如: A.嚴禁吸煙!(非主謂句,本身是完整的,不需要添上主語去理解。
即使要添上主語,也無法準確地補出。
) B.別抽煙。
(省略句,可以準確地補上主語“你”) C.出太陽了!(非主謂句,句意本身是完整的,不需要添加什麼成分) D.好大的膽子!(同上) 四、單句的成分 為了簡化關於句法成分的內容,通常隻提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
這六種句法成分,在詞組裏是詞組成分,在句子裏是句子成分。
(一)主語 1.主語的類型 主語表示陳述的對象,能回答“誰”或“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語義關係上看,主語可以是動作的施事、受事、工具、範圍、時間、處所等。
例如: 他吃了西瓜(施事) 西瓜被他吃掉了(受事) 那個筐子啊,隻能裝白菜(工具) 采訪工作,他的經驗很豐富(範圍) 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時間) 牆上掛著一幅畫(處所) 從構成材料上看,主語可以由名詞性詞語充當,也可以由動詞性詞語充當。
①最常見的是名詞性詞語(特別是名詞)充當主語。
例如: A.老師馬上就到 B.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C.我借來一台錄音機 D.三個人坐一條凳 E.九是三的三倍 F.一斤等於十兩 ...
語病題,漢語劃分句子結構
請看我的主頁,我做過一次係統的解釋。
口訣:主謂賓、定狀補,主幹枝葉分清楚。
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後補。
狀語有時位主前,逗號分開心有數。
基本成分主謂賓,連帶成分定狀補。
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後補。
六者關係難分辨,心中有數析正誤。
什麼誰稱主,做是怎樣才充謂; 賓語動支配,回答謂語什麼誰。
前置狀語目(的)時(間)地(點), 意義不變能複位。
補語從後說前謂,定語才和後賓配。
介賓短語多狀補。
句子成分: 主語是一個句子中所要表達,描述的人或物,是句子敘述的主體。
可由名詞、代詞、數詞、名詞化的形容詞、不定式、動名詞和主語從句等來承擔。
謂語是用來說明主語做了什麼動作或處在什麼狀態。
謂語可以由動詞來擔任,一般放在主語的後麵。
賓語是動作的對象或承受者,常位於及物動詞或介詞後麵。
賓語可由名詞、代詞、數詞、名詞化的形容詞、不定式、動名詞、賓語從句等來擔任。
定語 是句子中修飾名詞,代詞或其它名詞化的詞。
與名詞或相當於名詞詞類的中心詞構成名詞短語,有前置定語和後置定語之分。
狀語: 說明事物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目的,結果方式, 條件或伴隨情況,程度等情況的詞叫狀語。
狀語可以由副詞, 短語以及從句來擔任。
狀語可修飾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副詞短語 、分句以至句子。
補語是述補結構中補充說明述語的結果、程度、趨向、可能、狀態、數量等的成分。
補語是補充說明動詞或形容詞性中心語的,可以回答“怎麼樣”、“多少次”、“何處”、“何時”、“什麼結果”等問題。
補語都放在中心語後頭。
補語多用形容詞、數量詞、趨向動詞、介賓結構來擔任,各種關係的詞組也常作補語。
句子的主幹是:主語、謂語、定語,簡稱主謂賓。
定語、狀語、補語都是起修飾、補充、說明的作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中英文句子結構有哪些差異,翻譯有哪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