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9答案補充 %9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雎其如予何?”
孔子論語中十句關於道德的真理名言,最後一句終身受用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麵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一起來看看這十句關於道德的名言吧: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克己複禮為仁。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用在今天很受用,我們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迫別人去做,要尊重他人。
論語中有關”道德修養”的句子
1、《論語·學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論語·子張》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誌也。
5、《論語·子罕》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論語·裏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0、《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著作,主要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此作主要為語錄體,集中表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等。
論語中有關”道德修養”的句子
展開全部 1、《論語·學而》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論語·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論語·子張》 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論語·子罕》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誌也。
5、《論語·子罕》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論語·述而》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論語-顏淵》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論語·學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論語·裏仁》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0、《論語·述而》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著作,主要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此作主要為語錄體,集中表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等。
...
論語中帶德字的句子,10則以上
展開全部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 “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 子曰:“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張問: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徒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
論語中關於學習態度的句子
《論語》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
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 出自《論語?學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②。
” 出自《論語?為政》。
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出自《論語?為政》。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 出自《論語?為政》。
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出自《論語?為政》。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 出自《論語?裏仁》。
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10.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 出自《論語?公冶長》。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12.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出自《論語?雍也》。
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出自《論語?雍也》。
14.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 出自《論語?雍也》。
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
①[識(zhì)]記住。
16.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 出自《論語?述而》。
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出自《論語?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
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
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19.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
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 出自《論語?子罕》。
2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 出自《論語?子罕》。
22.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①也。
” 出自《論語?子罕》。
①[凋]凋謝。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出自《論語?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顏淵》。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 出自《論語?顏淵》。
2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出自《論語?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 出自《論語?憲問》。
①[不能]沒有能力。
30.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
3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4.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5.子曰:“有教無類①。
” 出自《論語?衛靈公》。
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36.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關於論語中學習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7、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10、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11、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1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論語·子路》1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裏仁》1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1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16、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論語·述而》1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18、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1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2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論語中有關終身學習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論語·子罕>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子罕>5、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公冶長>6、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8、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9、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1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關於學習的句子。
——<;論語·學而>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1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
《論語 》中的關於學習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論語子罕》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子罕》5、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公冶長》6、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8、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9、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1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1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17、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20、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21、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22、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論語子路》2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裏仁》2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26、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論語述而》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28、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2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3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3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3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3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35、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靈公》36、子曰: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 “語錄體” 。
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
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論語中有關“和”的句子有哪些?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2、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第七》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隻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4、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譯文: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5、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論語·子張第十九》譯文:君子可以由一句話表現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話表現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
論語中關於和的句子並附帶解釋
求學篇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講解】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講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講解】隻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隻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講解】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論語·為政》【講解】我十五歲時開始立誌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裏仁》【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於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講解】(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論語·述而》【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講解】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後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講解】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
立誌篇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講解】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誌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論語·子罕》【講解】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可能強迫改變一個平民百姓的誌向。
14、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講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鬆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品德篇15、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講解】仁,距離我遠嗎?隻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隨著心念到了。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講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
17、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學而》【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麵孔。
這種人,心裏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8、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9、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裏仁》) 【講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21、君子不器《論語·為政》【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隻有一種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環境都能發揮君子的作用)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論語·衛靈公》【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3、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殺身成仁) 【講解】有誌之士和仁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隻會勇於犧牲來成全仁。
24、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講解】做不應該做的事從而做官發財,對我來說,好比是天空浮來浮去的過眼煙雲。
2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講解】聰明的人不會疑惑,實行仁德的人會憂愁,真正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2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講解】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
聰明智慧的人愛活躍,有仁德的人愛沉靜。
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27、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講解】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
2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裏仁》...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帶德字的句子,10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