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隻考查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沒有你的老師說的那麼多。當然,你有時間可以掌握一定數量的實詞和虛詞。給你一個附件,自己參考。
語文高考十八個虛詞的順口溜
【18個虛詞口訣】
於(與)焉何其若、因為所以則而且、乃之乎者也
諧音:
語嫣何其弱,因為所以則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這個口訣目的是幫助同學們記住18個常見虛詞,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頭號美女王語嫣,何其弱不禁風,為什麼身體會這麼弱呢?解釋一下,因為——所以——則——而且——
這怎麼叫解釋呢?簡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樣的廢話連篇。
於
【速記口訣】
自從由於和對於,在給向到被和比
諧音:
自從魷魚和對魚,再給向導杯和筆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我們去海南旅遊,自從向導帶我們買了便宜魷魚和對 魚(在內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卻隻要五角錢一斤),我們非常開心,不僅感謝的話說了一籮筐,回來後我們再給向導送了一個杯子和一支筆。大熱天她幫我們討價還 價,一口水都沒來得及喝,所以送個杯子給她喝水。送筆的原因,是我們這群人竟然沒人會寫表揚信,隻好讓她以我們的名義寫一份表揚信,帶回旅遊公司。
【釋義舉例】
“於”主要用作介詞,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係。譯為“自”“從”“由於”“對於”“在”“給”“向”“到”“被” “比”等。例如:
①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左忠毅公逸事》(自、從)
②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進學解》)(由於)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對、對於)
④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在)
⑤餘將告於蒞事者。(《捕蛇者說》)(給)
⑥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⑦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愚公移山》)(到)
⑧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被)
⑨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比)
與
【速記口訣】
動與給參與結交親,同跟和連介歎測疑
諧音:
凍魚給單於結交親,同根荷蓮借探測儀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西漢初年,漢王朝和匈奴打仗,總是打敗仗。為了搞 好兩國關係,減少軍事對抗,漢王朝采用了和親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給單於。當時的嫁妝很有意思,兩樣東西:冰凍帶魚和同根蓮藕。吃冰凍帶魚前,要先解凍, 這就寓意兩國關係的解凍。蓮藕同根,表示永結連理的意思。據科學家借助探測儀測得,最古老的蓮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計那時人們結婚不送戒指,送蓮子。
【釋義舉例】
“與”字動詞、連詞、介詞、語氣助詞四種詞性。
1、用作動詞,譯為譯為“給與”“參與” “結交”“親附”例如:
①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給與)
②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參與)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結交,親附)
2、用作連詞,“同”“和”“跟”。
①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和,跟,同)
3、用作介詞,“同”“和”“跟”; “給”“替”;“和……比較”;例如: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和、同、跟)
②陳涉少時,嚐與人傭耕。(《陳涉世家》)(給,替)
③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比較)
4、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歎、測度、疑問語氣。例如: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感歎語氣)
②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疑問語氣)
③然則廢釁鍾與?(《齊桓晉文之事》)(測度語氣)
焉
【速記口訣】
句尾詞尾常不譯,反詰語氣常譯呢。代詞什麼之哪裏?兼詞相當於是之、疑副怎麼和哪裏。
諧音:
鋸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魚鰭長翼呢。帶刺什麼知那裏?見刺相當於是之、姨夫怎麼和哪裏。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說燒魚給我吃。北冥有魚,其 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這麼大的魚,吃起來很費勁,吃個尾巴都要用鋸子鋸,還很難鋸下來。鯤的魚鰭,也就將來鵬鳥的長翼,被稱作魚翅。不吃魚尾了, 反過來截魚鰭。什麼?不知道那裏居然帶刺,刺有多粗?《茶館》看過嗎?相當於是之扮演的王掌櫃家的茶碗那麼粗。我說:“姨夫,怎麼吃啊?這哪裏是吃魚翅, 簡直是啃大樹。”
【釋義舉例】
“焉”有助詞、代詞、兼詞、副詞四種用法。
1、用作助詞,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詞、副詞詞尾,一般不譯;用於反詰語氣,譯為“呢”。例如: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師說》)(句中不譯)
②於是餘有歎焉。(《遊褒禪山記》)(句末不譯)
③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石鍾山記》)(詞尾不譯)
④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詞,相當於“之” 可譯為“他”、“它” ;疑問代詞,譯為“什麼”“哪裏”等。
①謹食之,時而獻焉。(《捕蛇者說》)(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鄭伯克段於鄢》)(什麼)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裏)
3、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譯為“在其中”“ 從這裏”等。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桃花源記》)(從這裏)
4、用作疑問副詞,譯為“怎麼” “哪裏”。例如: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哪裏)
何
【速記口訣】
代定賓謂,什麼哪裏原因;副形動前首,多麼怎麼為什麼。
諧音:
待定病危,什麼哪裏原因;福星洞前獸,多麼怎麼為什麼。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同桌告訴你,有一位同學,是否病危,待定。聽到這個消息,你慌忙問:“什麼,他病危?在哪裏住院?什麼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訴你,山洞前有一頭野獸是福星。你好奇地問:“多麼奇怪的事情,怎麼回事?他為什麼是福星呢?”
【釋義舉例】
“何”字有代詞和副詞兩種詞性。
1、疑問代詞可以作定語、賓語、謂語,定語譯為“什麼”“哪”;賓語譯為 “什麼” “哪裏”;謂語問原因,後麵常有語氣助詞“哉”“也”。例如: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定語,什麼)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賓語,什麼)
③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謂語,為什麼這樣)
2、副詞可以放在形容詞、動詞前麵或句首。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麼”“怎麼”;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可以譯為 “怎麼”“為什麼”。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形容詞前,多麼)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麵而事之?(《赤壁之戰》) (句首,為什麼)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動詞前,怎麼)
其
【速記口訣】
一三人稱指示代,假設選擇是連詞;句首句中表語氣,婉商期望反詰度。
諧音:
一三人稱指示袋,假設選擇是連吃;局中舉手標餘棋,晚上棋王反劫奪。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拉下圍棋, 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輸給考拉了,我和他(第一第三人稱)指示袋鼠:假設選擇的是連吃,就一定會滿盤皆輸,不如在局中舉手示意暫停,先把餘下的棋表上記 號。晚上棋王袋鼠來了個中盤大逆轉,反過來打劫(圍棋術語),奪取了最後的勝利。
【釋義舉例】
“其”字有代詞、連詞、副詞三種詞性。
1、用作代詞,可用作第一人稱,譯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稱,指代人、事、物,譯為“他(的)”“她(的)” “它(的)”“他們(的)”“它們(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詞,譯為“其中的”“那”“那個”“那些”“那裏”。例如:
①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第一人稱,我)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第三人稱,他)
③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指示代詞,其中的)
2、用作連詞,表假設,譯為“如果”“假如”“要是”;表選擇,譯為“還是”。例如: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這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送東陽馬生序》)(假設,要是)
②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遊》)(選擇,是……還是……)
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等或省去。例如:
①其皆出於此乎?(《師說》)(測度,大概)
②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反詰,難道)
③以亂其整,不武,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婉商,還是)
④爾其無忘乃父之誌!(《伶官傳序》)(期望)
若
【速記口訣】
代詞你們和這樣,連詞如果與或者。
諧音:
呆癡你們喝這樣,蓮池如果魚活著。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一群醉漢喝高了,在公園的蓮花池裏吐了一池髒東西。公園的管理員看見了,生氣地說:“呆癡啊,你們?喝這樣幹嘛?這蓮池裏的金魚是美國總統贈送的,明天如果活著,就算了;如果你們吐的東西把金魚醉死了,你們就等著進拘留所吧!
【釋義舉例】
“若”有代詞和連詞兩種詞性。
1、用作代詞,表對稱,譯為“你(的)”“你們(的)”;表近指,譯為“這”“這樣”。例如: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你)
②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你的)
③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這樣)
2、用作連詞,表假設,譯為“如果”“假設”等;表選擇,譯為“或”“或者”。例如:
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假設,如果)
②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選擇,或者)
因
【速記口訣】
趁經通因憑,於是便順承。
諧音:
曾精通音頻,於是便順成。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學校需要用電腦合成新校歌,我曾精通音頻製作,於是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釋義舉例】
“因”字有介詞和連詞兩種詞性。
1、用作介詞,譯為“趁著”“經由” “通過”“因為”“憑借”等。例如:
①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項如列傳》)(趁著)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項如列傳》)(經由,通過)
③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因為,由於)
④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憑借)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譯為“於是”“便”。例如:
①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便)
為
【速記口訣】
動謂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動給對向;語氣助詞放句尾,疑問反詰和感歎。
諧音:
董偉算是做成人,借鷹背董給對象;玉琪主持放菊味,疑問反詰和感歎。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老董的兒子董偉小時候很聽話,現在算是作為成年人 了,背著老董,把家裏喂養了多年的貓頭鷹借給對象玉琪玩。玉琪這姑娘太頑皮,竟然主張往貓頭鷹放菊華牌味精。貓頭鷹疑惑地看著他們,問:“不會害我吧?” 董偉和玉琪異口同聲:“不會的。”貓頭鷹反詰道:“不會?董偉你小子害我還少嗎?”董偉說:“就相信我這一次,我對我爸發誓,我決不會害你。”貓頭鷹半信 半疑地吃了菊花味精,感歎道:“世風日下啊!臭小子,看老董回來怎麼收拾你!”
【釋義舉例】
“為”字有動詞、介詞、語氣助詞三種詞性。
1、用作動詞,通“謂”;或譯為“算是”“是”“做”“成為”“擔任”等。例如:
①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通“謂”)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活板》)(算是)
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是)
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做)
⑤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鴻門宴》)(成為)
⑥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擔任)
2、用作介詞,譯為“因為”“被”“給” “對” “向”。
①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因為)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被)
③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給)
④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觸龍說趙太後》)(對)
⑤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向)
3、用作語氣助詞,位於句尾,表疑問、感歎、反詰,可譯為“呢”。
①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疑問)
②何辭為?(《鴻門宴》)(反詰)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感歎)
所
【速記口訣】
所字結構加被動,所以連用目憑因
諧音:
數字結構架百洞,所以連用穆娉英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楊門女將的穆桂英有一個妹妹叫穆娉英,她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專家,在修建高速鐵路的功臣中她的貢獻最大,穿山隧道工程總離不開她,她利用先進的數字結構在山洞裏架起懸浮鐵軌,使工程質量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所以鐵路建設總公司總是連用她,讓她任總工程師。
【釋義舉例】
“所”的助詞用法主要有三種。
1、“所” 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所……地方”等。例如:
①今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所養的人;所用的人)
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安身的東西)
③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過訪朋友的事情)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所存在的地方)
2、 “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例如:
①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被)
3、“所”“以”連用,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憑借和目的。例如:
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因)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憑借)
③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戰國策·趙策》)(目的)
以
【速記口訣】
由於帶領把據照借用,連詞並遞承接修果目
諧音:
由於帶領把劇照借用,蓮池病弟承接修果木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由於我帶領一幫同學把大影星的劇照借來用,老師生氣了。中午饑腸轆轆地回到家,看到媽媽寫的留言條:“你蓮花鄉的弟弟承包接手修整果木,累病了,媽媽去看他了,午飯自己動手做。”今天咋這麼不順呢?
【釋義舉例】
“以”字有介詞、連詞兩種詞性。
1、用作介詞,譯為“由於”“ 帶領”“ 把”“依據”“按照”“ 憑借”“用”等。例如: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因,由於)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帶領)
③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把)
④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依據、按照)
⑤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憑借)
⑥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用)
2、用作連詞,表示並列、遞進、承接、修飾、因果、目的關係。例如: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並列)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遊天姥吟留別》)(遞進)
③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承接)
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修飾)
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因果)
⑥作《師說》以貽之。(《師說》)(目的)
則
【速記口訣】
連詞假承並轉讓,判斷副詞是就是
諧音:
蓮池賈承並轉讓,判斷扶持是就是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村民賈承包村裏的蓮花池,並且把他轉讓給了鄰村人。有人向村委會舉報村民賈讓“肥水流到了外人田”。村委會主任來判斷這個事情,當他知道外村需要扶持時,就說:“什麼轉包不轉包的,是就是,不是也是,畢竟遠親不如近鄰嘛!”
【釋義舉例】
“則”字有連詞、副詞兩種詞性。
1、用作連詞,表示假設、承接、並列、轉折、讓步關係,譯為“如果”“便”“ 就”“ 卻”“ 倒是”等。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假設關係,如果)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承接關係,便)
③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並列關係,就)
④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轉折關係,卻)
⑤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讓步關係,倒是)
2、用作副詞,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譯為“是”“就是”。
①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就是)
而
【速記口訣】
你的修假並因轉承遞
諧音:
你的休假病因專程遞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你生病要休假,病假要寫明病因,專程遞給你的班主任。
【釋義舉例】
“而”字用法有兩種:
1、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你的”。例如:
①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誌》)
2、用作連詞,表示目的、修飾、假設、並列、因果、轉折、承接,遞進關係。例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目的關係)
②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修飾關係)
③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假設關係)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並列關係)
⑤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因果關係)
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轉折關係)
⑦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承接關係)
⑧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遞進關係)
且
【速記口訣】
連詞並遞和讓步,副詞將要暫姑且
諧音:
蓮池並蒂荷讓步,扶持將要站古砌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蓮花池裏開了一枝並蒂蓮,她們說:“請讓一下,請讓我們過去。”荷葉聽了紛紛讓路。她們相互扶持著,將要站到水池邊那古磚砌成的台階上去,她們難道要去表演雙人芭蕾嗎?
【釋義舉例】
“且”字有連詞和副詞兩種詞性。
1、用作連詞,表示並列、遞進和讓步關係,譯為 “而且”“並且” “況且”“再說”“尚且”例如: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東南飛》)( 並列,並且)
②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遞進,況且)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讓步,尚且)
2、用作副詞,譯為“將要”“暫且”“姑且”。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遊褒禪山記》)(將要)
②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暫且)
③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姑且)
乃
【速記口訣】
背轉順限緊,二稱乃判斷
諧音:
背轉順陷井,二層乃判斷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礦井塌陷,幸存的礦工們背著傷員,轉身順著塌陷的礦井往二層逃。在那裏,他們欣喜地發現有風吹進來,他們判斷前方一定有出口。果然,他們找到了出路,得救了。
【釋義舉例】
“乃”字用法有三種:
1、用作副詞。也可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於是”“就”等;還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製,可譯為“才”等。例如: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師說》) (逆轉相背)
②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順承)
③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限製)
④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緊接)
2、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一般作定語,相當於“你”、“你的”。例如: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兒》)
3、表判斷,譯為“是”或“本來是”。
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之
【速記口訣】
指代一三動,標誌主謂音
諧音:
紙袋一三洞,煮煨標誌音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同學們都吃過茶葉蛋,你們知道怎麼煮嗎?教大家一 個有趣的辦法,將雞蛋裝進紙袋裏,紙袋上麵紮上十三個小洞,放進裝有茶葉和作料的水鍋裏,然後放在灶上先煮後煨,什麼時候開始煨呢?時間標誌是聽水聲,水 剛發出聲音,就把火打小,再煨上十分鍾,香噴噴的茶葉蛋就煮好了。由於雞蛋是裝在紙袋裏的,因此不會沾上茶葉等作料。
【釋義舉例】
“之”字有代詞、動詞和助詞兩種詞性。
1、用作代詞。批示代詞,表近指,譯為“這”;第一、第三人稱, 代人、代物、代事,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例如:
①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指示代詞,這)
②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他)
③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它)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道理)
2、用作動詞,譯為“去”“往”“到”等。例如:
①輟耕之壟上。(《史記·陳涉世家》)
3、用作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譯為“的”,有的可不譯;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譯為“得”; 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不譯。例如:
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定語標誌)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補語標誌)
③何陋之有?(《陋室銘》)(賓語前置標誌)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用作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隻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如:
①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高考語文文言必考的十八個虛詞是哪些?
一、 而
1、 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1) 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 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如: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而且”。
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4)(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如:青,取出於藍,而青於藍。
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續耳。
(5)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6)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語,相當於“地”“著”等,或不譯。
如:吾恂恂而起。
吾嚐終日而思矣。
2、代詞。隻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於茲。
3、 助詞,附在其它的詞上。
(1) 作時間詞,“既而”“俄而”“已而”“而後”等。
如:既而兒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製的語氣,相當於“罷了”。
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二、 何
1、 疑問代詞
(1)作謂語,問原因,後麵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什麼”“什麼原因”。
如: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2)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裏”“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如:大王來何操?
子何恃而往?
(3) 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如:然則何時而樂耶?
2、 副詞
(1)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麼”“怎麼”“怎麼這樣”。
如: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嗬一何怒。
3、 複音虛詞。
(1)“何如”,用在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於“怎麼樣”或者“什麼樣”。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如:榮祿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4、 同“嗬”,喝問。
如: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三、 乎
1、語氣助詞
(1) 疑問語氣,可譯為“呢”“嗎”?
如:欲安所歸乎?
壯士,能複飲乎?
(2) 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如: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3) 感歎語氣,可譯為“啊”“呀”。
如:孰之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 用在句中停頓處,可不譯,相當於舒緩語氣。
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詞,相當於“於”。
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亦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4、 用作助詞,可作形容詞詞尾。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四、 乃
1、 副詞
(1) 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才”等。
如:良乃入。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2) 情理上的逆轉相背,可譯為“卻”“竟(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製。可譯為“僅”。
如:項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2、 代詞,用作第二人稱,作定語,“你”“你的”。
如:家祭無忘告乃翁。
爾其無忘乃父之誌。
3、 用作副詞,起幫助判斷的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如: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嬴乃夷門抱關者。
五、 其
1、 代詞
(1)第三人稱,可代人,代事物,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她的”(包括複數)。
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2)第三人稱,一般代人,可譯為“他”“它”“她”(不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璧。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3) 第一人稱,用作定語或主語,譯為“我的”“我(自己)”。
如: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4) 指示代詞,表遠指,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裏”。
如:則或咎其欲出者。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麵多為數詞。
如: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2、 副詞
(1) 測度語氣,可譯為“大概”。
如:其皆出於此乎?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2) 反詰語氣,可譯為“難道”“怎麼”。
如:其孰能譏之乎?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 婉商語氣,可譯為“還是”“恐怕”。
如:吾其反也。
(4) 期望語氣,可譯為“可要”“可”。
如:爾其無忘乃父之誌。
3、 連詞
(1) 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
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
(2) 選擇關係,可譯為“是……還是”。
如: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耶?
嗚呼!其信然耶?其夢耶?其傳之非其真耶?
4、 助詞,作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如:霰雪紛其無垠兮。
六、 且
1、 連詞
(1) 遞進關係,可譯為“而且”。
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且矯詔紛出。
(2) 並列關係,連接兩個動詞,可譯為“又”“並且”。
如:河水清且漣漪。
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3) 讓步關係,可譯為“尚且”“況且”“再說”。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2、 副詞,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盡。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七、 若
1、 代詞
(1) 人稱代詞,可譯為“你的”“你們的”。
如:更若役,複若賦。
若入前為壽。
(2) 指示代詞,“這”“這樣”“如此”。
如: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 連詞
(1) 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設”。
如:若止印三二本,則未為簡易。
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
(2) 選擇關係,可譯為“或”“或者”。
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
3、以“夫”“至”結合,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
如: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4、 動詞,“像”“好像”。
如:若水之歸下也。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八、 所
1、 助詞
(1)組成“所”字結構。後麵必須跟動詞,如不是動詞則要活用為動詞。相當於“……的”。是一個名詞性結構。
如:置人所繒魚腹中。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2、 組成“為……所……”表被動。
如: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3、 構成複音虛詞“所以”。
(1) 表原因。譯為“……的原因”。
如: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2) 表憑借、手段、目的。譯為“用來……的”。
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
4、 名詞。譯為“處所”“地方”。
如:某所,爾母立於茲。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九、 與
1、 介詞,
(1) 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和、跟、同”。
如:且與府吏要。
秦伯說,與鄭人盟。
(2) 引進比較的對象,相當於“跟……相比”。
如:吾與徐公孰美。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2、 連詞,邊接並列成分。
如:今秦之與齊猶齊之與魯也。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也入與非常也。
3、 語氣助詞,通假字,同“歟”。
如:王庶幾無疾病矣與。
無乃爾是過也。
4、 動詞,譯為“給予、結交、參加、讚許、親附”
如:蹇叔之子與師。
失其所與,不智。
與嬴而不助五國者。
十、 於
1、 介詞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對象、方麵、原因等。可譯為“在”“在……方麵”“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
如:得複見將軍於此。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2) 形容詞之後,表比較。可譯為“比”“勝過”。
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3)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2、 構成複音虛詞“於是”。
(1) 句首表承接或因果關係,古今同義。
如:於是餘有歎焉。
於是秦王不懌。
(2) 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譯為“在這”“從這”。
如: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3、 詞綴,嵌在動詞之前,構成雙音節詞,不譯。
如:君子於役,不知其期。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十一、為
1、 介詞,讀四聲。
(1) 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
如:不足為外人道也。
(2) 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如:為君翻作《琵琶行》
公為我獻之。
(3) 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4) 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
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5) 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如: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6) 被動關係。可譯為“被”。
如:恐為操所破。
2、 助詞。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可譯為“呢”。
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何以伐為?
3、動詞,“成為”“變成”“治理”“作為”“當作”“以為”“認為”“是”等。
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
十二、焉
1、 助詞
(1) 語氣助詞。
A、 陳述語氣,可不譯。
如:於是餘有歎焉。
B、 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如:萬鍾於我何加焉?
C、 句末助詞,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如:盤盤焉。
2、 代詞
(1) 人稱代詞,一般代物,作第三人稱,可譯為“它”。
如:謹食之,時而獻焉。
(2) 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裏”。
如:且焉置土石?
則將焉用彼相矣。
3、 兼詞
(1) 用作“於此”“於是”。
如:青麻頭伏焉。
風雨興焉。
(2) 用作“於之”。
如:使皇武子辭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十三、因
1、介詞,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
如:因賓客至相如門前謝罪。
因擊沛公於坐。
我欲因之夢吳越。
2、 連詞
(1) 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
如:相如因持璧卻立。
府吏聞此便,因求假暫歸。
(2) 表示因果關係,可譯為“因為”。
如:因造玉清宮,伐木取材,方有人見之。
十四、也
語氣助詞
(1) 表示判斷語氣。
如: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也。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 表示肯定語氣。
如: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3) 表示疑問語氣。
如:吾王庶幾無疾病矣,何以能鼓樂也。
縛者何為者也?
(4) 表示感歎語氣。
如: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能鼓樂也。
(5) 用在句未,表示反詰語氣。
如:安求其能千裏也?
(6) 表示祈使語氣。
如:勿從俱死也!
(7) 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十五、以
1、 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方法。可譯為“用”“拿”“憑借”“依據”“用(憑)什麼身份“”按照“。等。
如:餘船以次俱進。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2) 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趙。
(3) 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範圍。相當於“在”“於”。
如:餘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
(5)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如: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2、 連詞
(1)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2)目的關係。前一個動作行為是後一個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
如:斂貲財以送其行。
以盡吾齒。
(3) 因果關係。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4)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是後一個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如:餘以四人擁火以入。
(5) 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3、構成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如:以是人多以書假台口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發於新硎。
4、 副詞,同“矣”,相當於“已經”。
如:固以怪之矣。
十六、則
1、 連詞
(1) 承接關係,可譯為“就”‘便“’原來是”“已經是”。
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臨視,則蟲集冠上。
(2)假設關係,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或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
如: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3) 並列關係,可譯為“就”,或不譯。
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轉折讓步關係,表示意思有轉折可譯為“可是”“卻”,或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可譯為“雖然”“倒是”。
如: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2、 副詞,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如: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此則寡人之罪也。
十七、之
1、 代詞
(1) 人稱代詞,第三人稱。
如:作《師說》以貽之。
(2) 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複指性定語。
如:均之二策。
之二蟲又何知?
2、 助詞
(1) 結構助詞。
A、 定語的標誌,可譯為“的”或不譯。
如:吾嚐聞少仲尼之聞。
B、 補語的標誌,可譯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C、 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 音節助詞,湊成音節,不譯。
如:公將鼓之。
悵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十八、者
1、 助詞
(1) 構成“者”字結構,名詞性短語。
如:用葉者取葉祿長足時。
(2) 起提頓作用,可不譯。
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縉紳而不能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 代詞
(1) 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
如: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 放在數詞後麵,可譯為“個”“樣”之類。
如: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高考的18個古文言文虛詞及意思
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版)
-------------------------------------------------------
一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嚐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隻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
二、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隻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餘下全文>>
高中語文課本文言實虛詞完整總結
一.而
1.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表示偏正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①一絲而累,以至於寸。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⑤掩口胡盧而笑。
3.表示假設關係,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4.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④秦師輕而無禮。
5.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餘聞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④滅滑而還。
6.通“如”:好像,如同。例:軍驚而壞都舍。
7.通“爾”,你,你的。例:①而翁歸。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於茲。
8.複合結構的用法
(1)“而已”:罷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2)“而後”:才,方才。例: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③三月而後成。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誌。⑤假諸人而後見也。
(3)“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嚐,而況大軱乎!
二.何
1.什麼。例:①子何而往?(何:憑什麼。)②大鐵椎,不知何許人。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2.怎麼樣。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裏。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裏。)②卻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4.多麼。例:①水何澹澹,山島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③作計何不量!
5.為什麼。例:①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為,何哉?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③安陵群不聽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⑤齊人未嚐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6.怎麼。例:①若為傭耕,何富貴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語助詞相當於“啊”。例: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
8.何:通“嗬”,喝問。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嗬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
9.複合結構的用法
(1)“何如”:怎麼樣,怎樣。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謂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爾何如?
(2)“何消”:哪用得著。例: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樣。例:此為何若人。
(4)“何嚐”:並非。例:你說的何嚐不是。
(5)“何為”:⑴什麼是。例:何為“護官符”?⑵怎麼會?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⑶作什麼。例:①客何為者?②敬傑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
(6)“何意”:⑴什麼意思。例: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豈料,哪裏料到。例: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⑴如何。例:長夜沾濕何由徹。⑵什麼原因。例:致之何由?由於疾病。⑶從什麼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麼能。例:何乃太區區!
(9)“何得”:怎麼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麼益處。例:萬鍾於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麼益處。例: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
(12)“何其”:多麼。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天下事有難易乎?②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將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嚐聞布衣之怒乎?⑨齊人固盜乎?⑩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11)壯士,能複飲乎?(12)技蓋至此乎?(13)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孰為汝多知乎!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③人取之,未嚐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⑤求劍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
⑦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⑧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經肯綮之未嚐,而況大觚乎?
3.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幹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③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④忽乎吾將行兮。
4.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例:①日食飲得無衰乎?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④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5.同“於”。例:①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③吾嚐疑乎是。(乎: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⑤頹然乎其間。⑥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⑦良劍期乎斷,不期乎莫鋣。(乎:引進動作的對象。)⑧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⑨亦無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對。)(11)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12)蓋進乎技矣。(13)王變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導大 。(16)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17)攝乎大國這間。(18)異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獨處乎山中。
6.表示感歎語氣,相當於“啊”、“呀”。例:①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7.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例: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②無以,則王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例:於是乎書。
四.乃
1.於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蘆置於地。②乃入見。③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④曰:“諸將吏敢複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懷王乃悉發國中兵。
2.才,這才。例:①雖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損而潤色之。(乃:然後才。)②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④度我至軍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境”之句為妙。
3.卻。例:①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③今君乃亡趙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4.是,就是,原來是。例:①視之,乃龐德也,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乃:一說這裏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⑤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東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門抱關者也。⑧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⑨是乃仁術也。
5.竟然。例: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視乃婦也。⑺乃至,甚至。例:蒙衝鬥艦乃以千數。(乃:一說竟然。)
6.可是。例:①零落難堪,似成棄物;乃摘而藏之,雙備經年裹物之用。②時夫仆俱陰險行後,餘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餘獨往。(乃:一說隻是,表示輕微的轉折。)
7.而,又。例: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8.這樣。例:夫我乃行之。
9.你,你的。例:爾其無忘乃父之誌。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係,相當於“他、她、它(們)的。”例:①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後受其敵。(其:它們的。)③其夫囈語。(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⑥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他:她們的。)
2.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3.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①並自為其名。②舍其文軒。③既其出。(其:我們)④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⑤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貴驕士。⑧遂前其足。⑨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⑩亦各言其誌也!
4.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①妻跪問其故。?②念悲其遠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其:他們)④望請其指教。(其:她們)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其:它們)
5.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這些泥士石頭怎麼樣。)②其孰能譏之乎?③且行千裏,其誰不知?④其為死君乎?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例:①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懷其璧。(其:那塊)③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本義項指後一個“其”:那個。)④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事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其:一說如果。)⑤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其往:其後,將來)⑥未必有其實。(其:那樣。)
7.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8.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這種)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③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此其:這種。此、其同義連用。)
9.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④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誌!(其:可,一定。這裏有命令的意味。)
10.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則齊國其庶幾乎?
11.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例: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②其若是,孰能禦之?
六.且
1.暫且,姑且。例:①你兩個且在這裏,等灑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②存者且偷生。③這個,你且收著。④別君去兮何時還?⑤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
2.將,將要。例:①以為且噬己也。②今且九十。③久居,禍且及汝。④不出,火且盡。⑤且為之奈何。⑥若屬皆且為所虜。⑦民且狼顧。⑧旦暮且下。⑨人且死見鬼,宜見數百千萬。⑩旦夕且死。(11)範君知其必且西奔。
3.而且,並且。例:①且人之患誌之不立。②餘悲之,且曰。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④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⑤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且:一說況且。)⑥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⑦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⑧且立石於其墓之門。⑨且矯詔紛出。⑩是立法以警其餘,且懲後也。(1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且使遽告於鄭。
4.況且,再說。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說而且。)②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③且秦強而趙弱。④且相如素賤人。⑤且遷我如振落葉耳。⑥且行千裏,其誰不知?⑦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5.尚且,還。例: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6.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關係: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移人也。②河水清且漣漪。③示趙弱且怯也。④三軍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體康且直。
7.同“夫”,句首助詞。例: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8.連接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係:一麵......,一麵......;一邊......,一邊......。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穀中者。②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9.如果。例:明複妄言,我當焚汝廬。
10.還有,那末。例: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11.複合結構的用法
(1)“且住”,即“且慢”,暫時慢著,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聽我說!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賊之首!......”
(2)“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是議論。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3)“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
以上來自百度知道
2016年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實詞有哪些,用法
這個你要去看考綱。如果是學生的話應該是有考綱的,每過幾年考綱都會更新。考綱中就有需要考試的實詞和虛詞以及古詩詞等等。
高考語文
高考語文選擇題的解答一般有如下4種方法:
1.語感法。
語感指人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語感敏銳的考生可在瞬間做出判斷,快速答題選擇,甚至可推測對方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話。這一解題方法適應範圍很廣,除判斷病句外,還可以用於語氣、語調、語勢、語序、停頓、節奏、韻律、句式、語體、意蘊、色彩、分寸、風格等題目上。
2.語境法。
語境是指具體的語言環境。在解釋段落中詞語,理解或翻譯段落中句子時,都應根據段落甚至篇章(或前後文)的具體語言環境來考慮和判斷。如果脫離具體上下文去答題,斷章取義,將不著邊際。
3.排除法。
如果每個選項都有多個內容需要辨析,在分析過程中如發現了這個項中有錯便可立即將整項排除,免得逐一分析浪費時間。
4.代入法。
就是把選項分別代入題幹相應的地方,進行分析比較。像填充題、標點符號、關聯詞、一詞多解、文學常識配伍等類型的選擇題都可用此法。
在實際做題時,很少單一地運用一種方法,往往是“語感法”、“語境法”、“排除法”、“代入法”等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例如我們在講代入法時,實際上也用了語境法和排除法。
具體來說(按題型解說):
(一)(18分,每小題3分)
1.字音辨析題:
答題技巧:常見多音字標“次讀音”正確的可能性大,標“常讀音”正確的可能性小。形聲字標“不同聲旁讀音”的正確可能性大,標“同聲旁讀音”的正確可能性小。常見字標音正確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會標錯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查漢語拚音方案。用排除法是較好的方法,但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2.字形辨析題
答題技巧:由於計算機處理的局限,高考隻考別字的辨析。如果懷疑某個是別字,可以寫出幾個同音字來比較,可以寫出幾個形似字來比較。通過分析聲字的形旁來推導這個字的含意,再放到這個詞語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對於獨體字或形聲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聲字可以通過分析詞語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是不是別字,還可以通過對整個詞語的理解,來尋找不合語境的別字。
多使用結構分析法:字形結構及詞語結構分析法。看詞語不宜太長久,時間長了對的都象錯的,如無把握,可放放再說,但必須用,或用其他記號提示自己。
3.標點符號運用題
常見錯誤:非疑問句用問號,倒裝句中句號、歎號前置;分句之間用頓號,聯合詞組不同層次的詞語之間用頓號,連詞前麵用頓號,概數用頓號,集合詞語用頓號;句中沒有逗號徑直用分號,句中已用句號再用分號;句中短暫停頓用冒號,同一句中用兩個冒號,引語中某某說,後用冒號,冒號後麵揭示範圍不清;引證中句末點號誤置,直排引號用於橫排;不是書名用書名號;括號句內、句外不分;破折號、省略號。
4.詞語運用題
實詞辨析題
答題技巧:對詞義的理解,有相同語素又有不相同語素的詞語,重點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語素,可以通過組詞來理解,也可以找出反義詞來理解,還可以分析形聲字的形旁來理解。語素都不相同的詞語,重點從用法方麵考慮。對詞語的運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應的信息,重點是使用場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將最容易辨析的詞語先排除,逐漸減少選項。
虛詞辨析題
虛詞它在語句中起著調節各種語言關係的作用。在高考中作虛詞題目,主要是憑語感,可以造一些結構相似的句子來分析它的正誤,其次是理性分析。分析應考慮這樣幾點:
一是虛詞含義的分析,先分開解釋,後組合理解;
二是找出配套的關聯詞語,前後聯係來確定虛詞的含義;
三是在單句中的虛詞,要分析前後詞語的聯係和所作的句子成分;
四是在複句中的虛詞,要注意前後虛詞的關聯,如果配套的關聯詞語在句中隻出現一個,應該將它補全分析;
五是要將關聯詞語與句子內容結合起來分析,在關係上保持一致。
成語(包括熟語)辨析題
答題技巧:
第一,逐字解釋成語,運用成語結構特點把握成語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義;
第二,體會成語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語使用範圍,搭配的對象;
第四,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聯的信息;
第五,四個選項權衡比較,選出認為最符合要求的。
一般是選擇正確的一項,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選擇不正確的一項。
5.病句辨析題
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餘、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可能單獨命題考)。
注意題幹的要求,究竟選擇的是有語病的還是無語病的一項。判斷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做題思路通常是:檢查句子的主幹,是否缺成分;推敲詞語運用,是否搭配;心裏默讀,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綜合思考,是否符合邏輯思維,特別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1)介詞“關於”“對於”“對”等開頭的句子,注意主語的殘缺。
(2)類似於“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協調,也可能是句式雜糅。
(3)動詞後有很長的修飾詞語,注意是否詞語殘缺。
(4)用“和”“或”以及頓號連接的並列成分,注意歧義及內在邏輯順序是否失當以及意義的從屬關係。
(5)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雙麵詞語,注意後半句是否與前半句協調。
(6)反問句及疑問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語言連貫題
語段銜接,前瞻後顧,注意上下文主語的承接及邏輯的內在聯係。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題思路是:考查陳述對象是否一致----話題是否一致----前後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節是否和諧等。
(二)科技文閱讀(12分,每小題3分)(7-10題)
如何讀懂科學類文章
注重整體閱讀,說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對基本概念解釋的文字;議論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觀點以及對觀點闡述的文字。認真讀懂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並在頭腦中大體複述各段內容。標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結構的句子,並用筆劃出稱代詞、關聯詞、標誌詞。閱讀題目,找出選枝相對應的區域。文章內容與題目相互應證。
科學文總體解題目技巧
將題幹中否定陳述轉換為肯定陳述。有“根據”“證據”“原因”等字樣的題幹,選項與題幹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係。將稱代內容替代稱代詞,使稱代詞與稱代內容保持一致。找出選項所關涉的內容區域,將選項與文章內容逐字逐詞逐句進行比較、對照。推導的選項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據,要有前因後果。注意未然與已然、原因與結果、先與後、誇大與縮小、部分與全體的區別。
正常錯誤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無中生有,張冠李戴,偷換概念,顛倒因果,胡亂劃分。
(三)文言文閱讀(12分,每小題3分)
高考選區文標準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帶著什麼人?做了什麼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兩遍。注意文段後的注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對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盡可能地排除。對理解文段起關鍵作用的詞句要聯係上下文進行推導。認真閱讀最後一道有關內容分析的題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1)文言實詞題
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辯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係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
實詞理解: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從沒有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幹擾你罷了。
古今異義題
答題技巧:古代多單音節詞,所以看到類似於現代漢語雙音節的詞,古義盡可能分開理解。要具體、形象。分開解釋的含義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與上下文保持一致。四個選項比較、權衡、增強準確性。
古今異義:將該詞語的今義帶進原文,通則對,不通則錯。
(2)文言虛詞題
答題技巧:聯係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辯明上下文的關係。借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虛詞比較:每組中利用給出的高中學過的另一句子來推斷文中句子的虛詞用法。
(3)性格表現題
答題技巧:先找不能表現題幹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麼性格。
(4)內容歸納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區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隻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
(5)信息篩選題
答題技巧: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句地琢磨。選區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區項。照應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讚譽的話可考慮。
希望對你有幫助,關鍵還是要多積累,多練習,多做做真題,一是可以找感覺,二是積累知識,放鬆心態,一定沒問題的。加油
高考語文知識點之怎麼正確使用虛詞練習題
有針對性地分析梳理試題掌握命題意圖、解題思路冷老師認為,在高三的後期複習中,同學們都做過不少的綜合試題並且進行了模擬練習。這些試題一般都是依據考綱編製的,試題的題型、難度、試卷結構等等都是按照高考要求安排,應當說對這些試卷作全麵的分析梳理很有意義。“分析自己什麼題做得好,什麼題做得不好,原因是什麼等等,要一清二楚。”冷誌延說,試題分析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針對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容易遺忘的內容查缺補漏,重點突破。另外,分析每類題的命題意圖,掌握解題思路。同學們在複習時,不應滿足於對具體題目的分析上,重要的是能明了每類試題的考查意圖,掌握相應的解題思路,這是語文複習的最後階段力求達到的境界。冷誌延提醒考生,在複習的最後階段,鞏固已取得的複習成果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要經常複習一些做過的文段,在詞語的不斷重現中達到掌握詞語意義及用法的目的。文言文失分較多複習時抓住翻譯原則文言文翻譯,同學們失分較多,多數同學失分原因並不在於理解不了句意,而是沒有按照翻譯的原則進行翻譯。文言文的翻譯主要有三個原則:一是直譯。要求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字字落實,抓住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就是指那些重要的實詞、虛詞和標誌句式的詞語,這些就是考試中的“賦分點”。隻有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後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二是通順。要求翻譯出的現代文表意要明確、語言要通暢、語氣不走樣,要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三是合理。這裏所說的合理主要指的是要合乎文言文上下文的語境。看起來翻譯的是一個句子,其實在翻譯這一個句子時,應該聯係這個句子的上下文,否則孤立地看這一句,容易和上下文脫節,翻譯一定會存在問題。現代文閱讀做到全、簡、明作文注意積累材料現代文閱讀的題目類型主要是簡答題,對這類題目的解答有一個三字原則,那就是全、簡、明。全就是要求做到要點要全,一般簡答題都是按要點賦分的,要點不全,肯定失分。簡就是語言表達要簡練,不可拖泥帶水。明就是語意明確,表達要到位。對於作文的複習,一是整理材料,如社會、人生、科技等方麵都要積累一些新鮮活潑的材料,還可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分析的訓練。二是以發揮優勢為原則,分析確定一兩種適合自己的寫作思路及模式。三是掌握幾種好的語言表達形式,比如反問句、排比句、比喻句等等,在作文中的一些重要部位如篇首篇末靈活運用,可以增強語言的美感,使作文精彩。四是認真修改一兩篇自己的作文,揚長避短。還要提醒廣大考生,在最後的時間裏,並不像有些同學所認為的高考前閱讀和寫作就不用複習了。恰恰相反,考生應盡可能讀幾篇優秀的短文,數量不一定多,可以是曆屆高考的優秀作文,也可以是平時寫作中自己比較滿意的作文。還要讀一些重要的時政評論或者留下較深印象的文章。不間斷地讀一些文質兼美的時文、短論,其目的不是為了臨考背點文章,考試時可以模仿或者照搬到高考作文中,而是可以讓自己直到高考都能保持一種積極閱讀和寫作的狀態。點題老師冷誌延,煙台十四中教務處副主任,高三語文備課組組長,中學高級教師,曾獲芝罘區優秀教師、芝罘區骨幹教師稱號,具有十多年送高三畢業班的豐富經驗。
高考語文答題套話!
(一)
1. 字音辨析題
答題技巧:常見多音字標\"次讀音\"正確的可能性大,標\"常讀音\"正確的可能性小。形聲字標\"不同聲旁讀音\"的正確可能性大,標\"同聲旁讀音\"的正確可能性小。常見字標音正確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會標錯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拚寫,不考查漢語拚音方案。
如果題幹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兩項相同的去掉;如果題幹是與所給字的讀音全部相同的,則去掉一個不同的一項;如果題幹是讀音全都正確,就去掉有一個錯誤的一項;如果題幹是讀音有錯誤的一組,就排除肯定無誤的一項.總之,用排除法是較好的方法。
2.詞語運用題
主要是近義實、虛詞的分辨。通常是用幾組近義詞進行辨別,要做好它,平時就要有語言準備,但是在考場上如果確實拿不準,就要憑語言感覺去選擇自己認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兩種類型:
實詞辨析題
答題技巧:對詞義的理解,有相同語素又有不相同語素的詞語,重點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語素,可以通過組詞來理解,也可以找出反義詞來理解,還可以分析形聲字的形旁來理解。語素都不相同的詞語,重點從用法方麵考慮。對詞語的運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應的信息,重點是使用場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將最容易辨析的詞語先排除,逐漸減少選項.
虛詞辨析題
虛詞它在語句中起著調節各種語言關係的作用,在口語尤其在書麵語中使用頻繁。在高考中作虛詞題目,主要是憑語感,可以造一些結構相似的句子來分析它的正誤,其次是理性分析。分析應考慮這樣幾點:
一是虛詞詞典含義的分析,先分開解釋,後組合理解;
二是找出配套的關聯詞語,前後聯係來確定虛詞的含義;
三是在單句中的虛詞,要分析前後詞語的聯係和所作的句子成分;
四是在複句中的虛詞,要注意前後虛詞的關聯,如果配套的關聯詞語在句中隻出現一個,應該將它補全分析;
五是要將關聯詞語與句子內容結合起來分析,在關係上保持一致。
總之:注意采用排除法,將最容易辨析的詞語先排除,逐漸減少選項,同時也要做記號。
成語辨析題
答題技巧:
第一, 逐字解釋成語,運用成語結構特點把握成語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義;
第二,體會成語的感情色彩;
第三, 要注意熟語使用範圍,搭配的對象;
第四, 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聯的信息。
第五, 四個選項權衡比較,選出認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選擇正確的一項,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選擇不正確的一項。
總之:要正確理解熟語的整體意義,要注意語境的組合與搭配情況,越是想要你字麵理解的熟語越要注意陷阱。特別陌生的熟語往往是對的。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3. 病句辨析題
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餘、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
答題技巧:
認真細致審讀每個選項,重點注意分析並列短語作句子成分與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將並列短語拆開逐一與其他成分搭配,驗證其當否。對於句式雜糅的句子,先憑語感判定其不協調,再分別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驗證其當否。對於語序不當的句子,先也要憑語感檢測,再將不協調的詞語或句子調換位置,看是否通暢自然。有多重否定或還有反問的句子,要將否定換成肯定來理解。對因不明詞義而造成前後矛盾的語句,應盡力推敲出這個關鍵詞語的含義,推敲方法是拆字組詞。對邏輯概念方麵的不協調,可以憑事理推斷.注意題幹的要求,究竟選擇的是有語病的還是無語病的一項。
總之:判斷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憶常見病句的標誌(參閱《\"望\"病句標誌辨析病句》)
做題思路通常是:檢查句子的主幹,是否缺成分→ → 推敲詞語運用,是否搭配 →→ 心裏默讀,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綜合思考,是否符合邏輯思維,特別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① 介詞\"關於\"\"對於\"\"對\"等開頭的句子,注意主語的殘缺。
② 類似於\"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協調,也可能是句式雜糅。
③ 動詞後有很長的修飾詞語,注意是否賓語殘缺。
④ 用\"和\"\"或\"以及頓號連接的並列成分,注意歧義及內在邏輯順序是否失當以及意義的從屬關係。
⑤ 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雙麵詞語,注意後半句是否與前半句協調。
⑥反問句及疑問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二)現代文閱讀
如何讀懂科學類文章
注重整體閱讀,說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對基本概念解釋的文字;議論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觀點以及對觀點闡述的文字。認真讀懂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並在頭腦中大體複述各段內容。標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結構的句子,並用筆劃出稱代詞、關聯詞、標誌詞。閱讀題目,找出選枝相對應的區域。文章內容與題目相互應證。
科學文總體解題技巧
將題幹中否定陳述轉換為肯定陳述。有\"根據\"\"證據\"\"原因\"等字樣的題幹,選項與題幹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係。將稱代內容替代稱代詞,使稱代詞與稱代內容保持一致。找出選項所關涉的內容區域,將選項與文章內容逐字逐詞逐句進行比較、對照。推導的選項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據,要有前因後果。注意未然與已然、原因與結果、先與後、誇大與縮小、部分與全體的區別。
正常錯誤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無中生有,張冠李戴,偷換概念,顛倒因果,強加因果,胡亂劃分。
4、概念詞語理解題
答題技巧: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劃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聯係詞語的本義,抓住語境義。
5、句子理解題
答題技巧:理清複雜句子的結構關係,適當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對修飾成分認真思考,這是選項比較的重點。找出文中相對應的闡釋,與選項逐字逐句對照、比較。分析原因和結果的關係。分辨先後順序。檢查該選項的解釋與全文或全段的傾向性是否一致。
6、信息篩選題
答題技巧: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依次篩選。原文內容與選項保持一致,選項與題幹要能構成因果關係。略過無關緊要的信息,如舉例、描寫等,抓住本質特征。
要點概括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抓住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轉述內容要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後關係不能顛倒。注意選枝之間的比較,如果選項中有內容矛盾的選項必有一錯。
7、推斷想象題
答題技巧:找出推斷的根據。注意敘述角度和表達方式的轉換。分辨可能與必然、必然與或然、未然與已然、全稱與特稱。推斷不誇大,不縮小,不無中生有。
總之:所有的判斷都必須來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觀臆斷,建議先通讀全文,標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後一道選擇題,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再做其餘三道選擇題。找到題幹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後顧,整體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絕對的選項)。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三)文言文閱讀
我們對文言文題普遍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其實,隻要稍稍作一點準備,就會發現,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規律。高考選文標準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麵:\"二十四史\"中的傳記部分和《資治通鑒》中的名段;以《孟子》《韓非子》為代表的先秦淺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說新語》為代表的筆記文;以《夢溪筆談》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齋誌異》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說。從以往的選文看,高考雖說回避社會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但倡導並弘揚真善美是永恒的時代主題,結合當前反腐倡廉和社會輿論看,對忠臣廉吏的價值判斷依然會影響高考文言文的選文。據有關人士估計今年很有可能考三國兩漢時期的文章。
如何讀懂文言文文段
帶著什麼人?做了什麼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兩遍。注意文段後的注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對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盡可能地排除。對理解文段起關鍵作用的詞句要聯係上下文進行推導。認真閱讀最後一道有關內容分析的題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8. 文言實詞題
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係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
實詞理解: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 從沒有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幹擾你罷了。
古今異義題
答題技巧:古代多單音節詞,所以看到類似於現代漢語雙音節的詞,古義盡可能分開理解。要具體、形象。分開解釋的含義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與上下文保持一致。四個選項比較、權衡,增強準確性。
古今異義:將該詞語的今義帶進原文,通則對,不通則錯。
文言虛詞題
答題技巧:翻譯這個文言虛詞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翻譯成同一個詞。先理解翻譯所學課文中的虛詞,再比較文段中的虛詞。聯係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係。借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虛詞比較:每組中利用給出的高中學過的另一句子來推斷文中句子的虛詞用法。
9.信息篩選題
答題技巧: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照應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讚譽的話可考慮。
性格表現題:
答題技巧:先找不能表現題幹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麼性格。
10. 內容歸納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隻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題: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注意聯係全文,是\"忠臣\",而不是\"不是忠臣\"。
總之:所選文章往往是古代賢人良臣的小故事及個人履曆表,所以不難讀懂意思,隻是落實到個別字詞,倒是頗讓人費神,不過如能膽大,心細,也不可怕。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響做題目就不要鑽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沒什麼!
★ 解釋不通的字詞往往可以考慮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觀題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填完後,拿出草稿紙,準備進入第二卷主觀題的作答階段。深呼吸之後,就開始吧!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第I卷答卷用時約40分鍾)
第II卷
(四) 11. 文句翻譯題
答題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複詞。複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幹,注意句間關係。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後通順。
★ 一定要直譯,一般不允許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① 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代漢語的解釋。(\"信\")
② 翻譯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
③ 再將這些字連成句,要求符合現代人說話習慣。(\"達\")
連字成句時注意盡量多就少改,該補的一定要補出來,該調整順序的也要落實。使一句話完整通順。
⑤個別字詞實在無法說通,試試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12.詩歌鑒賞題
怎樣讀懂一首詩
回憶作者所處的朝代和作品風格。分析詩題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說詩句,理解詩的大意。詩最後兩句一般是運用議論、抒情,是詩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詩題、描述、議論、抒情一致。
古詩鑒賞表述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語言特點有:含蓄、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美、質樸等。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複等。
表現手法有:象征、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誌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特別注意:
①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
②賞析詩句時注意用詞的巧妙、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見8種修辭)。
③仔細閱讀全詩,注意詩中出現的意象(即描寫的對象),調動常識儲備,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⑤ 評價要恰當,嚴禁人為拔高。圍繞人之常情考慮詩歌的感情基調。
⑥儲備一些詩歌鑒賞中常用的名詞術語,要敢於大膽使用,不懂也要裝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對全詩的作用及其在全詩中的分量;注意時代對作家的影響(如南宋的愛國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複明等);注意前後期風格變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後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
13. 名句名篇題
答題技巧:按規定默寫,一般采用三選二的方式命題。答題時先考慮課內名句,後考慮課外名句。根據廣東省的評分標準,全部作答者選正確的給分原則,盡量全答(據評卷老師說6句中任意4句正確均可得分)。上下句的默寫,可以根據上句或下句推導提醒。內容提示的默寫,可先在頭腦中默背有關內容,選取與提示相對應的內容默寫。如果默寫的內容印象不深,可先記得幾個字默幾個字,暫時放過,後麵記起來了再默。
注意:這道題目的字跡一定要工整清楚,嚴禁潦草,要象小學生一樣寫字,切勿賣弄。嚴禁空白!
(五)現代文閱讀
怎樣讀懂文學類文章:
邊讀邊劃出文中表明作者觀點的詞、句,劃出文中表明文章結構的詞、句。議論性文章特別要注意論點和結論,敘事性文章看劃出的詞句就能理清這篇文章的情節結構。第二遍閱讀時可以隻看這些劃了的詞句,尋找答題的區位,根據題幹要求確定答案位置,根據分值和字數限製來組織答案。第三遍主要是核對答案是否符合主旨和題旨。
對於高考中的現代文閱讀,因其分值高,這一部分基本決定了我們的語文成績的走向,因此,同學們不能丟太多的分。對於這一類題,該如何去做呢,下麵結合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進行思路講解:
14.名詞術語及概念性試題思路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點,要根據該詞語出現的具體語境來剖析它的具體含義,這必須與句子聯係起來考慮,如果是概念間的區別,則要依據語境來判斷幾個概念間的相互關係,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就要與句群和段落聯係起來。一般來說,一個詞語(概念)的出現,就在它的前麵或後麵作者都要做具體的闡釋,換一種說法揭示他的內涵。命題者既然出了這個題,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題時要找準原文中相關的句子,一般在詞語出現的附近或者前後找答案即可。
關鍵性語句理解思路
對於此類題,同學們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為關鍵性文句的內涵既是深層次的又是豐富多義的甚至是含蓄隱晦的。因此,關鍵性文句多富有潛在義、引申義、雙關義、象征義和多重義等,做題時要參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體意旨來考慮,在文意文旨的大語境中來探求核心文句的內涵,解題時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顧後的根據其語段的\"形\",深入領悟其語句段的\"意\"。
15.信息篩選性試題思路
解決本類題一定要善於追本溯源尋依據,抓因求果找理由,因為此類題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隱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樣蘊涵在花蕊裏,或像珍珠一樣蘊藏在蚌殼裏。在做這一類題時,一定要抓牢題目的具體要求,根據要求要非常謹慎地從原文中一點一點的尋找辨識有效信息,並將有效信息進行再剪輯組合,形成全麵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16.歸納主旨性試題思路
解題思路:快速讀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記敘、議論了哪些方麵的事)→→跳出文章外,整體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會問題?)→→舍末逐本,歸納要點,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什麼)→→按照題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清理文思的題型解題思路
本題重在弄清文章是怎麼寫的:文章各段說的是什麼內容,是從哪些角度說的;段與段之間是什麼關係,它們之間是如何照應的,又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隻要你把作者起承轉合的行文思路看出來了,把文章的領起段、過渡段、中心段、歸旨段、結語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脈絡層次就在你眼前了。
17.審美鑒賞性試題思路
這一類題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語句段的表現技法,領悟其表達技巧,審視他的藝術效果,把握他的獨特風格。例如:問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辭格(大綱規定的8種),有何表達效果,藝術手法上,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詞語用的如何巧妙,文章構思上某一點幾點妙筆好在何處,文章的整體風格(豪放、婉約、明朗、含蓄、雄壯、纖巧等),文章所表現的情況(喜悅、哀婉、明快、灰暗、悲壯等)是如何展示的?其實,審美鑒賞題還是在於理解文意。
對景的分析:抓住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不同側麵的景物的不同特點。
對修辭的理解:抓住修辭本身的特點,再結合語境來解釋用這種修辭的妙處。
(六)文字表達(12分)
★首選把近段時間各地模擬題中的第六大題翻一遍,熟悉題型是答題的關鍵,估計今年也是兩道舊題一道新題的搭配。其次,看到新題型不要慌,慢慢看題目要求,總能有收獲。
仿句,概括等(三題)
① 審題要仔細:仿句要細到標點符號;概括要注意信息點的把握。
② 條件要符合:如果是一句話新聞的概括,注意\"報喜不報憂\"的特點。
③ 形式要限製:仿句要注意修辭及字數的規定;概括要注意字數。
④ 內容要創新:不要照搬照抄,開拓思維,注重積累。
⑤ 上下要協調:尤其是結合語境下句子,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使上下協調。
★ 如果有對話,要注意謙敬詞的使用。
語段壓縮題
答題技巧:明確題幹要求,抓住陳述對象、事件經過及事件結果,畫出文中的信息點,或歸納或概述特點,連綴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語病。
解題思路:首先抓住三詞、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釋的或重複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論據、過程等,其次換,其次數,其次對,最後是理。
語句擴展題
答題技巧:情景式擴展:抓住主題詞,突出重點,有景有情,生動形象。事理式擴展:圍繞中心,分析論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論證此類題關鍵是要注意題目中\"以……重點\"的要求。一般情況下,以\"……\"為重點,有兩種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複雜的定語,其二,在其後寫一串話(最好運用相關的修辭手法豐富文采)具體解釋\"……\"的內涵。一般情況下以第二種為好。例如,2000年高考25題,解題思路是,首先考查語境要求:\"畢業典禮上\"同學們心情愉快,都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考試前夕\"有兩種情況,一是心情緊張,一是對考試充滿信心,但是隻有後一種才會有\"歌聲\",同時還要在語句中出現\"畢業典禮上\"、\"同學們\"、\"歌聲\"等幾個詞語。
句式仿寫題
答題技巧:看清列出題幹幾點要求,分析仿寫句,琢磨句式特點及表現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內容,搜索仿寫材料,展開聯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寫,仿寫句子與例句一一對應,盡可能使句子寫得新穎,有深意。注意要求,抄錄句式,尋找對象,遣詞造句,連貫得體。注意仿寫對象要同類,修辭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
句式變換題
答題技巧:看清題幹要求,變短要先提出主幹,修飾語按順序變為分句;變長要確定陳述對象,將短句按順序變為修飾語。先寫出幾個句子,後選出符合要求不出語病的句子作答。長短句:抓住句子主幹並單列為一個分句,然後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句中的定語或狀語。注意使用潤滑劑。
例如: 我有一本紅色的書。--我有一本書。這本書是紅色的。
我在教室裏講課。--我在教室裏。我在講課。
綜合改錯題
這一類題其實就是修改病句,關鍵是要讀清題意,注意潛在提示,然後按要求完成。主要參考前麵的語病部分的答題技巧。
語文高考十八個虛詞的順口溜有哪些?
【18個虛詞口訣】
於(與)焉何其若、因為所以則而且、乃之乎者也
諧音:
語嫣何其弱,因為所以則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這個口訣目的是幫助同學們記住18個常見虛詞,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頭號美女王語嫣,何其弱不禁風,為什麼身體會這麼弱呢?解釋一下,因為——所以——則——而且——
這怎麼叫解釋呢?簡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樣的廢話連篇。
於
【速記口訣】
自從由於和對於,在給向到被和比
諧音:
自從魷魚和對魚,再給向導杯和筆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我們去海南旅遊,自從向導帶我們買了便宜魷魚和對 魚(在內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卻隻要五角錢一斤),我們非常開心,不僅感謝的話說了一籮筐,回來後我們再給向導送了一個杯子和一支筆。大熱天她幫我們討價還 價,一口水都沒來得及喝,所以送個杯子給她喝水。送筆的原因,是我們這群人竟然沒人會寫表揚信,隻好讓她以我們的名義寫一份表揚信,帶回旅遊公司。
【釋義舉例】
“於”主要用作介詞,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係。譯為“自”“從”“由於”“對於”“在”“給”“向”“到”“被” “比”等。例如:
①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左忠毅公逸事》(自、從)
②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進學解》)(由於)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對、對於)
④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在)
⑤餘將告於蒞事者。(《捕蛇者說》)(給)
⑥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⑦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愚公移山》)(到)
⑧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被)
⑨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比)
與
【速記口訣】
動與給參與結交親,同跟和連介歎測疑
諧音:
凍魚給單於結交親,同根荷蓮借探測儀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西漢初年,漢王朝和匈奴打仗,總是打敗仗。為了搞 好兩國關係,減少軍事對抗,漢王朝采用了和親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給單於。當時的嫁妝很有意思,兩樣東西:冰凍帶魚和同根蓮藕。吃冰凍帶魚前,要先解凍, 這就寓意兩國關係的解凍。蓮藕同根,表示永結連理的意思。據科學家借助探測儀測得,最古老的蓮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計那時人們結婚不送戒指,送蓮子。
【釋義舉例】
“與”字動詞、連詞、介詞、語氣助詞四種詞性。
1、用作動詞,譯為譯為“給與”“參與” “結交”“親附”例如:
①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給與)
②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參與)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結交,親附)
2、用作連詞,“同”“和”“跟”。
①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和,跟,同)
3、用作介詞,“同”“和”“跟”; “給”“替”;“和……比較”;例如: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和、同、跟)
②陳涉少時,嚐與人傭耕。(《陳涉世家》)(給,替)
③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比較)
4、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歎、測度、疑問語氣。例如: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感歎語氣)
②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疑問語氣)
③然則廢釁鍾與?(《齊桓晉文之事》)(測度語氣)
焉
【速記口訣】
句尾詞尾常不譯,反詰語氣常譯呢。代詞什麼之哪裏?兼詞相當於是之、疑副怎麼和哪裏。
諧音:
鋸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魚鰭長翼呢。帶刺什麼知那裏?見刺相當於是之、姨夫怎麼和哪裏。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說燒魚給我吃。北冥有魚,其 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這麼大的魚,吃起來很費勁,吃個尾巴都要用鋸子鋸,還很難鋸下來。鯤的魚鰭,也就將來鵬鳥的長翼,被稱作魚翅。不吃魚尾了, 反過來截魚鰭。什麼?不知道那裏居然帶刺,刺有多粗?《茶館》看過嗎?相當於是之扮演的王掌櫃家的茶碗那麼粗。我說:“姨夫,怎麼吃啊?這哪裏是吃魚翅, 簡直是啃大樹。”
【釋義舉例】
“焉”有助詞、代詞、兼詞、副詞四種用法。
1、用作助詞,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詞、副詞詞尾,一般不譯;用於反詰語氣,譯為“呢”。例如: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師說》)(句中不譯)
②於是餘有歎焉。(《遊褒禪山記》)(句末不譯)
③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石鍾山記》)(詞尾不譯)
④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詞,相當於“之” 可譯為“他”、“它” ;疑問代詞,譯為“什麼”“哪裏”等。
①謹食之,時而獻焉。(《捕蛇者說》)(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鄭伯克段於鄢》)(什麼)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裏)
3、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譯為“在其中”“ 從這裏”等。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桃花源記》)(從這裏)
4、用作疑問副詞,譯為“怎麼” “哪裏”。例如: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哪裏)
何
【速記口訣】
代定賓謂,什麼哪裏原因;副形動前首,多麼怎麼為什麼。
諧音:
待定病危,什麼哪裏原因;福星洞前獸,多麼怎麼為什麼。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同桌告訴你,有一位同學,是否病危,待定。聽到這個消息,你慌忙問:“什麼,他病危?在哪裏住院?什麼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訴你,山洞前有一頭野獸是福星。你好奇地問:“多麼奇怪的事情,怎麼回事?他為什麼是福星呢?”
【釋義舉例】
“何”字有代詞和副詞兩種詞性。
1、疑問代詞可以作定語、賓語、謂語,定語譯為“什麼”“哪”;賓語譯為 “什麼” “哪裏”;謂語問原因,後麵常有語氣助詞“哉”“也”。例如: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定語,什麼)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賓語,什麼)
③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謂語,為什麼這樣)
2、副詞可以放在形容詞、動詞前麵或句首。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麼”“怎麼”;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可以譯為 “怎麼”“為什麼”。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形容詞前,多麼)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麵而事之?(《赤壁之戰》) (句首,為什麼)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動詞前,怎麼)
其
【速記口訣】
一三人稱指示代,假設選擇是連詞;句首句中表語氣,婉商期望反詰度。
諧音:
一三人稱指示袋,假設選擇是連吃;局中舉手標餘棋,晚上棋王反劫奪。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拉下圍棋, 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輸給考拉了,我和他(第一第三人稱)指示袋鼠:假設選擇的是連吃,就一定會滿盤皆輸,不如在局中舉手示意暫停,先把餘下的棋表上記 號。晚上棋王袋鼠來了個中盤大逆轉,反過來打劫(圍棋術語),奪取了最後的勝利。
【釋義舉例】
“其”字有代詞、連詞、副詞三種詞性。
1、用作代詞,可用作第一人稱,譯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稱,指代人、事、物,譯為“他(的)”“她(的)” “它(的)”“他們(的)”“它們(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詞,譯為“其中的”“那”“那個”“那些”“那裏”。例如:
①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第一人稱,我)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第三人稱,他)
③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指示代詞,其中的)
2、用作連詞,表假設,譯為“如果”“假如”“要是”;表選擇,譯為“還是”。例如: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這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送東陽馬生序》)(假設,要是)
②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遊》)(選擇,是……還是……)
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等或省去。例如:
①其皆出於此乎?(《師說》)(測度,大概)
②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反詰,難道)
③以亂其整,不武,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婉商,還是)
④爾其無忘乃父之誌!(《伶官傳序》)(期望)
若
【速記口訣】
代詞你們和這樣,連詞如果與或者。
諧音:
呆癡你們喝這樣,蓮池如果魚活著。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一群醉漢喝高了,在公園的蓮花池裏吐了一池髒東西。公園的管理員看見了,生氣地說:“呆癡啊,你們?喝這樣幹嘛?這蓮池裏的金魚是美國總統贈送的,明天如果活著,就算了;如果你們吐的東西把金魚醉死了,你們就等著進拘留所吧!
【釋義舉例】
“若”有代詞和連詞兩種詞性。
1、用作代詞,表對稱,譯為“你(的)”“你們(的)”;表近指,譯為“這”“這樣”。例如: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你)
②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你的)
③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這樣)
2、用作連詞,表假設,譯為“如果”“假設”等;表選擇,譯為“或”“或者”。例如:
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假設,如果)
②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選擇,或者)
因
【速記口訣】
趁經通因憑,於是便順承。
諧音:
曾精通音頻,於是便順成。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學校需要用電腦合成新校歌,我曾精通音頻製作,於是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釋義舉例】
“因”字有介詞和連詞兩種詞性。
1、用作介詞,譯為“趁著”“經由” “通過”“因為”“憑借”等。例如:
①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項如列傳》)(趁著)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項如列傳》)(經由,通過)
③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因為,由於)
④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憑借)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譯為“於是”“便”。例如:
①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便)
為
【速記口訣】
動謂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動給對向;語氣助詞放句尾,疑問反詰和感歎。
諧音:
董偉算是做成人,借鷹背董給對象;玉琪主持放菊味,疑問反詰和感歎。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老董的兒子董偉小時候很聽話,現在算是作為成年人 了,背著老董,把家裏喂養了多年的貓頭鷹借給對象玉琪玩。玉琪這姑娘太頑皮,竟然主張往貓頭鷹放菊華牌味精。貓頭鷹疑惑地看著他們,問:“不會害我吧?” 董偉和玉琪異口同聲:“不會的。”貓頭鷹反詰道:“不會?董偉你小子害我還少嗎?”董偉說:“就相信我這一次,我對我爸發誓,我決不會害你。”貓頭鷹半信 半疑地吃了菊花味精,感歎道:“世風日下啊!臭小子,看老董回來怎麼收拾你!”
【釋義舉例】
“為”字有動詞、介詞、語氣助詞三種詞性。
1、用作動詞,通“謂”;或譯為“算是”“是”“做”“成為”“擔任”等。例如:
①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通“謂”)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活板》)(算是)
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是)
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做)
⑤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鴻門宴》)(成為)
⑥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擔任)
2、用作介詞,譯為“因為”“被”“給” “對” “向”。
①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因為)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被)
③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給)
④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觸龍說趙太後》)(對)
⑤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向)
3、用作語氣助詞,位於句尾,表疑問、感歎、反詰,可譯為“呢”。
①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疑問)
②何辭為?(《鴻門宴》)(反詰)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感歎)
所
【速記口訣】
所字結構加被動,所以連用目憑因
諧音:
數字結構架百洞,所以連用穆娉英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楊門女將的穆桂英有一個妹妹叫穆娉英,她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專家,在修建高速鐵路的功臣中她的貢獻最大,穿山隧道工程總離不開她,她利用先進的數字結構在山洞裏架起懸浮鐵軌,使工程質量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所以鐵路建設總公司總是連用她,讓她任總工程師。
【釋義舉例】
“所”的助詞用法主要有三種。
1、“所” 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所……地方”等。例如:
①今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所養的人;所用的人)
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安身的東西)
③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過訪朋友的事情)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所存在的地方)
2、 “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例如:
①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被)
3、“所”“以”連用,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憑借和目的。例如:
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因)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憑借)
③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戰國策·趙策》)(目的)
以
【速記口訣】
由於帶領把據照借用,連詞並遞承接修果目
諧音:
由於帶領把劇照借用,蓮池病弟承接修果木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由於我帶領一幫同學把大影星的劇照借來用,老師生氣了。中午饑腸轆轆地回到家,看到媽媽寫的留言條:“你蓮花鄉的弟弟承包接手修整果木,累病了,媽媽去看他了,午飯自己動手做。”今天咋這麼不順呢?
【釋義舉例】
“以”字有介詞、連詞兩種詞性。
1、用作介詞,譯為“由於”“ 帶領”“ 把”“依據”“按照”“ 憑借”“用”等。例如: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因,由於)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帶領)
③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把)
④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依據、按照)
⑤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憑借)
⑥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用)
2、用作連詞,表示並列、遞進、承接、修飾、因果、目的關係。例如: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並列)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遊天姥吟留別》)(遞進)
③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承接)
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修飾)
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因果)
⑥作《師說》以貽之。(《師說》)(目的)
則
【速記口訣】
連詞假承並轉讓,判斷副詞是就是
諧音:
蓮池賈承並轉讓,判斷扶持是就是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村民賈承包村裏的蓮花池,並且把他轉讓給了鄰村人。有人向村委會舉報村民賈讓“肥水流到了外人田”。村委會主任來判斷這個事情,當他知道外村需要扶持時,就說:“什麼轉包不轉包的,是就是,不是也是,畢竟遠親不如近鄰嘛!”
【釋義舉例】
“則”字有連詞、副詞兩種詞性。
1、用作連詞,表示假設、承接、並列、轉折、讓步關係,譯為“如果”“便”“ 就”“ 卻”“ 倒是”等。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假設關係,如果)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承接關係,便)
③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並列關係,就)
④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轉折關係,卻)
⑤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讓步關係,倒是)
2、用作副詞,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譯為“是”“就是”。
①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就是)
而
【速記口訣】
你的修假並因轉承遞
諧音:
你的休假病因專程遞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你生病要休假,病假要寫明病因,專程遞給你的班主任。
【釋義舉例】
“而”字用法有兩種:
1、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你的”。例如:
①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誌》)
2、用作連詞,表示目的、修飾、假設、並列、因果、轉折、承接,遞進關係。例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目的關係)
②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修飾關係)
③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假設關係)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並列關係)
⑤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因果關係)
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轉折關係)
⑦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承接關係)
⑧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遞進關係)
且
【速記口訣】
連詞並遞和讓步,副詞將要暫姑且
諧音:
蓮池並蒂荷讓步,扶持將要站古砌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蓮花池裏開了一枝並蒂蓮,她們說:“請讓一下,請讓我們過去。”荷葉聽了紛紛讓路。她們相互扶持著,將要站到水池邊那古磚砌成的台階上去,她們難道要去表演雙人芭蕾嗎?
【釋義舉例】
“且”字有連詞和副詞兩種詞性。
1、用作連詞,表示並列、遞進和讓步關係,譯為 “而且”“並且” “況且”“再說”“尚且”例如: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東南飛》)( 並列,並且)
②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遞進,況且)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讓步,尚且)
2、用作副詞,譯為“將要”“暫且”“姑且”。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遊褒禪山記》)(將要)
②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暫且)
③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姑且)
乃
【速記口訣】
背轉順限緊,二稱乃判斷
諧音:
背轉順陷井,二層乃判斷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礦井塌陷,幸存的礦工們背著傷員,轉身順著塌陷的礦井往二層逃。在那裏,他們欣喜地發現有風吹進來,他們判斷前方一定有出口。果然,他們找到了出路,得救了。
【釋義舉例】
“乃”字用法有三種:
1、用作副詞。也可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於是”“就”等;還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製,可譯為“才”等。例如: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師說》) (逆轉相背)
②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順承)
③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限製)
④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緊接)
2、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一般作定語,相當於“你”、“你的”。例如: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兒》)
3、表判斷,譯為“是”或“本來是”。
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之
【速記口訣】
指代一三動,標誌主謂音
諧音:
紙袋一三洞,煮煨標誌音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同學們都吃過茶葉蛋,你們知道怎麼煮嗎?教大家一 個有趣的辦法,將雞蛋裝進紙袋裏,紙袋上麵紮上十三個小洞,放進裝有茶葉和作料的水鍋裏,然後放在灶上先煮後煨,什麼時候開始煨呢?時間標誌是聽水聲,水 剛發出聲音,就把火打小,再煨上十分鍾,香噴噴的茶葉蛋就煮好了。由於雞蛋是裝在紙袋裏的,因此不會沾上茶葉等作料。
【釋義舉例】
“之”字有代詞、動詞和助詞兩種詞性。
1、用作代詞。批示代詞,表近指,譯為“這”;第一、第三人稱, 代人、代物、代事,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例如:
①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指示代詞,這)
②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他)
③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它)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道理)
2、用作動詞,譯為“去”“往”“到”等。例如:
①輟耕之壟上。(《史記·陳涉世家》)
3、用作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譯為“的”,有的可不譯;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譯為“得”; 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不譯。例如:
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定語標誌)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補語標誌)
③何陋之有?(《陋室銘》)(賓語前置標誌)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用作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隻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如:
①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