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五日看回花,馥馥蓮芳入夢來”,這是明代詩人鹿善繼在白洋澱賞蓮時留下的句子,品起來十分有味兒.白天看荷,興猶未盡,荷香入夢,堪稱典範
花種不一亂人眼,錠期不定令人驕
乾隆皇帝感慨題詩:“萬柳跋長堤,江鄉景重題.誰知今趙北,大似向杭西.”
還有一篇古文
任丘之英,鄚州之靈。車蓋南北,輻輳東西。去鄚州十餘裏,有天然蕩汊,曰白洋澱,方圓萬頃,風景絕好,遊人絡繹冠蓋相屬。庚卯年六月十七日,餘與好友三人臨於此,為景致所惑,尋往日舊蹤,遙吟俯暢,然猶未盡興,深憾之。遂作此遊記以誌之。
當日至澱,時方早,蕩汊映於曦輝之下,蘆葦搖曳,風擺荷舞,蕩波泛金,靜影沉璧。忽有野鴨驚起,飛於蕩外,稍複寂然矣。舟行至澱深處,四周蘆草密布,水汊縱橫,鶴汀鳧渚,盡收眼底。間或快艇飛掠,數隻野鶩驚走,稍忽間聞得幾聲長鳴,無其影蹤也。舟子盡力撐蒿舟始方平,然猶蕩漾不已。時兩舟相間,舟子互答,逸興遄飛。方六月間,荷花爛漫,亭亭物表,含露初綻,嬌翠欲滴,俄爾有鸕鶿急潛水中銜魚而出,一唳而衝天,與四周景致融為一體,奇妙絕倫矣。舟方進,得一小池,中有小丘出焉,聳然而煢立,方始波平浪靜,周匝散有釣者二三十人,方臨淵而垂,怡然也。至此,餘與友遊興盡發,遂棄舟登岸下池遊泳,追逐嬉戲,不自勝也。岸上或有二三人做野炊狀,架火取皿,即漁即食,且澱深而漁肥,佐以佳釀,魚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相陳,深羨矣。久之,雖遊未盡懷,但時不我待,遂登岸乃止,舟子言於予曰:“此遊樂乎?”餘笑而答曰:“清風佳日,何快吾哉?”知之矣。
有關白洋澱的文詩詞章有哪些呢?
白洋澱是塊美麗神奇富有傳統的土地,也是誕生作家和詩人的地方。著名作家孫犁、梁斌、遠千裏、徐光耀、楊沫、穆青、孔厥、袁靜、李永鴻、韓映山、任彥芳、崔璿……都在這裏生活和戰鬥過。
詩歌卷
憶 江 南·白洋澱(組詞)
韓誌強
“白洋”好,美景天下傳。華北明珠聞遐邇, 水上迷宮妙難言。北國好江南。
“白洋”好,春景幻若仙。垂柳長堤綻新綠,明湖靜浪起煙嵐。嫩葦鑽紫尖。
“白洋”好,夏景更壯觀。畫舫漁舟天下客,歡歌笑語水鄉天。稚子戲水玩。
“白洋”好,秋景最堪憐,似蓋蓮葉分落照,如麵芙蓉映嬋娟。魚肥蟹兒鮮。“白洋”好,冬景有洞天,玉樹銀花迎旭日,紅男綠水賽冰船。遠村飄炊煙。
漁歌子·白洋澱(組詞)
馬俊宜
天高誰道雁不歸,凝碧春波笑中回。桃花雨,夢中窺,醉倒東風不用杯。
水到白洋闊連天,暮雲浮筆畫峰巒。眉如柳,柳如煙,彩雲相愛不歸帆。
夜宿白洋水雲間,借用白蓮作水衫。風中酒,水中餐,萬代逍遙不問天。
人在渥水夢也柔,曉風盡處說風流。西窗月,月朋樓,曾經癡雁不回頭。
最愛白洋雪紛紛,殘紅斜碧唱黃昏。冰天外,玉人心,無奈金閨不能吟。
江城子·白洋澱(二首)
田亞軍
春晨
風寒帆鼓抖片塵。日出新,一湖金。滿目漁舟,響板唱飛禽。船泊葦塘炊更早,搭卡婦,是新婚。
村頭市早叫聲勤。兩三群,賣魚人。楠月撈星,露冷記憂新。最是漁家勤快事,多少綠,隻爭春。
夏夕
夕陽一抹醉黃昏。水鱗鱗,雁低吟。點點歸舟,帆影隱白雲。但見蘆叢煙幾縷,歌起處,煮炊人。
荷香陣陣沁芳心。月如輪,撒碎銀。一片蛙聲,漁火更襲人。不解瑤池何處至,誰家女,洗凡塵。
夜觀白洋澱大橋(外一首)
李愛國
荷花節前夕,安新城內,燈火輝煌,熱鬧非凡。夜觀白洋澱大橋,淩空澱邊,宛如巨龍,蔚為壯觀。
萬家燈火映碧空,
笑語滿城歌滿城。
最是首屆荷花節,
一夜長橋騰巨龍。
東關碼頭
澱邊風景最繁華,
仿佛參差十萬家。
水綠天藍花似錦,
渥城樓閣鎖煙霞。
慶回 歸
王 庚
豪奪民抗起硝煙,
外強內腐戰局殘。
紫禁城裏執顫墨,
寸紙契約成哀篇。
一國兩製書勁筆,
百年屈恥一夜還。
1997.7.1夜
水澱清音(組詩)
張文波
秋雨漁歌
天空撒下蹦跳的音符,
荷葉上滾動晶亮的珍珠。
沉默了葦叢中競賽的鳥語,
濺起了稻田裏如潮的蛙鼓。
紅了,遲開的荷花;
黃了,搖金的稻穀;
綠了,堤畔的煙柳;
笑了,收網的漁姑。
船——煙裏穿行,
歌——霧裏飛出。
在雲裏,在霧裏,
有沒有描寫白洋澱蘆葦蕩的詩?
白洋澱上的蘆葦蕩
紫雲仙客
春風秋水結紫蘆,
倩葉青青薈如雪。
無邊翠色驚人眼,
妙筆神工難畫摹。
仿佛海上洪波起,
風吹浪湧響婆娑。
何處漁歌出天籟,
蘆花生處美人多。
白洋澱詩群的簡述
白洋澱詩群出現於1970年代末,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當年曾在白洋澱插隊的眾多知青,有很多人後來都走上了詩歌、文學創作之路。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詩人。原名薑世偉。1950年生於北京,1969年到白洋澱插隊,次年開始寫詩。1976年返京,1978年與北島共同創辦文學刊物《今天》。1988與楊煉、唐曉渡創辦“幸存者詩歌俱樂部”並民間詩刊《幸存者》,1991年與唐曉渡等創辦民間詩刊《現代漢詩》。著有詩集《心事》、《陽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詩選》、《今天是哪一天》;長篇小說《野事》;隨筆集《瞧,這些人》等。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並先後應邀赴美、法、意、德、日、荷蘭、澳大利亞等國交流訪問。現居北京。 詩人多多,當代最有名望的抒情詩人,原名栗世征,1951年生於北京,1969年到白洋澱插隊,後來調到《農民日報》工作。1972年開始寫詩,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獲得北京大學文化節詩歌獎,2000年曾獲首屆安高詩歌獎。多多於1989年出國,旅居荷蘭15年,並曾任倫敦大學漢語教師、加拿大紐克大學、荷蘭萊頓大學住校作家。曾多次參加世界各大詩歌節,到過英國、美國、德國、意大利、瑞典等10多個國家的大學舉辦過講座和朗誦,現為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多多係朦朧詩主要代表詩人之一,著有詩集《行禮:詩38首》、《裏程:多多詩選1973—1988》、《多多詩選》等,並與2005年獲得第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4年度詩人獎。多多是一個真正的漢語詩人。他的詩歌以精湛的技藝、明晰的洞察力、義無反顧的寫作勇氣,近乎完美地承續了漢語在當代中國的艱難使命。他將自己對世界和生命的溫情理解,融於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的細致雕刻,並在每一首詩歌的內部構造上,力圖實現他孤寂而堅定的美學抱負。他對漢語尊嚴的忠誠守護,使他的詩歌很早就形成了顯著的個性和風格:意象簡潔,節奏明快,語言準確、銳利而富有張力,對心靈細節有深切的敏感和痛苦的體認,對人類的精神困境有明確的藝術承擔。他在2004年度發表的一係列詩作,以及他本人在母語國家的重新出場,照亮了那些美好而令人激動的文學記憶,同時也見證了漢語詩歌永不衰竭的豐富可能性。在2010年美國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評選中,多多戰勝了日本的村上春樹、加拿大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和邁克爾·翁達傑、以色列的耶合舒亞等著名作家,獲得了該獎項,成了獲得此獎項的第一位華人。(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創立於1969年,是仿造諾貝爾文學獎設立的,每兩年頒發一次,獲獎者隻限一人,以表彰其終身成就。在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的曆史上,已有27位得主、候選人和評委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因此可以說,多多離諾貝爾文學獎近了一大步。)據美國俄亥俄州當地的《圖而薩世界報》報道,多多是此次獎項的9個評委之一、在康涅狄格學院任教的詩人麥芒提名的。麥芒認為,多多是一位偉大的孤身旅行家,跨越了民族、語言和曆史的邊界。同時,他還是一位堅定的幻想家,執著於最基本、最普遍的人類價值,如創造、自然、愛和夢想。《當代世界文學》執行主編羅伯特認為,“多多是第一流中國詩人群體中的重要人物,值得西方予以嚴肅注意和承認。”獲獎後,在接受采訪時,多多說:“詩歌寫作是很神秘的。詩人不是記者,記者是向外找消息和信息,詩人是向內的。創作是靈感的觸發,再加上消化、循環和整理的過程。”對於中國當代詩的期望,多多這樣回答,“中國新詩有廣大的未來,隻是需要幾代人的鋪路,才有望達到高峰。目前除了踏實去創作,其他一切免談。” 河北徐水人,生於1949年11月,1968年畢業於北京第四十一中學。1969年赴河北安新縣插隊務農,1975......餘下全文>>
白洋澱詩群的介紹
白洋澱地處河北保定,離北京較近是當年無數的知青下放點之一,因此白洋澱知青點中有相當數量的家庭背景優越能夠接觸西方文學作品的高幹子弟知青。他們自發地組織民間詩歌文學活動,逐漸形成了白洋澱詩群。在北京、河北、福建、貴州等地,都有這樣的詩歌寫作活動,且有的形成某種“群落”的性質。他們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寫詩,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和自身處境有關。這是“**運動”的落潮期,其誘因和動機來自對“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經曆的深刻震蕩,以及個體對真實感情世界和精神價值的探求。代表詩人有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等
楊萬裏在華北明珠白洋澱寫了什麼描寫荷花的詩
《海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白洋澱詩群的形成與發展
白洋澱詩群的代表詩人芒克與北島等創辦了民刊《今天》,白洋澱詩在整體上群屬於朦朧派詩群。 白洋澱詩群的主要作者有芒克、多多、根子等。芒克1969年初19歲時,與多多“同乘一輛馬車來到白洋澱”,並在這裏生活到1976年初。見到的他這一時期的詩,最早寫於1971年。1973年前後寫的《天空》、《秋天》、《十月的獻詩》,一般認為是他的代表作。最早刊發他的作品的刊物是《今天》,出版有《芒克詩選》(1989)。評論者對其詩作,常使用的評語是“自然”。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詩人與大自然的接近,或對自然的融入,另一是詩質的少雕飾的“直接性”。如“芒克是個自然詩人,……他詩中的‘我’是從不穿衣服的、肉感的,野性的”,“無論從詩歌行為還是語言文本上,都始終體現了一種可以恰當地稱之為‘自然’的風格”(注:參見多多《被埋葬的中國詩人》(《開拓》1989年第2期),唐曉渡《芒克:一個人和他的詩》(《詩探索》1995年第3期))。根子也是1969年赴白洋澱“插隊”的。據回憶文章,他在1971-1972年間,寫有《三月與末日》、《白洋澱》、《橘紅色的霧》、《深淵上的橋》等八首長詩。見到的隻有《三月與末日》和《白洋澱》的殘篇。1973年夏天,因寫詩受到公安部門的審查,停止了寫作。白洋澱詩群的另一重要詩人是多多。多多說他是在嶽重(根子)的詩的“刺激”下開始寫作的。他白洋澱時期的作品尚存四十餘首。這些早期的詩,可以看到俄國詩人的影響。比起芒克等人來,他的抒情有著較多的“現代”意味,一種對世界、自我、詩藝的控製、審察和思考的傾向;在詩藝的追求上也更長久、更自覺。因此,在1988年,他獲得今天文學社的“首屆今天詩歌獎”,授獎的理由是,“自70年代初期至今,多多在詩藝上孤獨而不倦的探索,一直激勵著和影響著許多同時代的詩人。他通過對於痛苦的認知,對於個體生命的內省,展示了人類生存的困境;他以近乎瘋狂的對文化和語言的挑戰,豐富了中國當代詩歌的內涵和表現力。”(注:見多多詩集《裏程》,今天文學社刊行。)他出版的詩集有《裏程》、《行禮:詩38首》。影響“**”間的“知青”詩歌(注: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中國知青詩抄》(郝海彥主編),以收錄和征稿的方式,選編了九十餘作者的詩300首。其中部分為舊體詩詞。一部分寫於“**”結束後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詩抄》“續編”的《約稿啟事》中提出,“請全國廣大知青同學努力回憶、翻找一下舊作,除明顯的誤字外,一般不要作修改,以保持作品的曆史原貌”——因為是“回憶”、征稿,可以看出,“保持曆史原貌”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白洋澱詩群”的創作,一些研究者把它們看作是發生於後來的“朦朧詩運動”的準備和先聲,但也有的更願意強調它們的獨立意義。這是因為,“白洋澱”時期的詩歌主題和藝術方法,有的在“朦朧詩”中得到發展,而有的則並未得到有力的承續。況且,小團體式的“民間詩刊”的寫作和交流方式,到90年代,一直是中國大陸詩歌的重要方式——它的源頭,應該說是始自“**”的“地下詩歌團體”。
請評價一下這首詩《白洋澱》有什麼不足之處,謝謝了!!!急求!!!
聽起來太文了,不上口,動感較差。
關鍵是白洋澱一點也不美。
也許是我不客觀了,因為前兩天去白洋澱玩,傷了心。
你們白洋澱人能不能別太宰客了,飯菜巨貴,量巨少,味巨差,提個意見吧,服務員大大方方地說,沒辦法,今天人太多…
其它玩的也太貴,卻了一個文化園,裏麵東西一點特色也沒有,不值門票。也就是一個雕塑比別處的人更直白些:
“白洋澱詩群”當代文學名詞解釋
白洋澱是當年無數的知青下放點之一,地處河北,離北京較近。因此白洋澱知青點中有相當數量的家庭背景優越能夠接觸西方文學作品的高幹子弟知青。他們自發地組織民間詩歌文學活動,逐漸形成了白洋澱詩群。在北京、河北、福建、貴州等地,都有這樣的詩歌寫作活動,有的且形成某種“群落”的性質。他們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寫詩,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和自身處境有關。這是“**運動”的落潮期,其誘因和動機,來自對“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經曆的深刻震蕩,和個體對真實感情世界和精神價值的探求。 形成過程 “**”中的青年詩歌寫作,形成一定規模和群體性的,是“白洋澱詩群”(注:對這一“詩群”的作品搜集和研究,在80年代初就開始。如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編的《新詩潮詩集》(上、下兩冊,老木編選,內部發行),收入這一詩群成員的不少作品。一些詩選和研究論著,大體上將它看作是發生於“新時期”的“新詩潮”(或“朦朧詩”)的準備或源頭。“白洋澱詩派”或“白洋澱詩群”名稱的出現,要遲至80年代後期。)。1969年以後,一批北京的中學生,先後到河北安新縣境內的白洋澱地區(或毗鄰地區)“插隊”,他們中有根子(嶽重)、多多(栗士征)、芒克(薑世偉)、林莽(張建中)、宋海泉、方含(孫康)(注:根子、芒克、多多、北島等筆名,有的在“**”寫作時已有,更多的是後來他們在刊物(《今天》等)上發表作品時才開始使用。)等。另外,還有一些在北京、山西等地青年,與他們關係密切,多次造訪白洋澱漁村,交流看法和詩藝,如北島(趙振開)、江河(於友澤)、嚴力、鄭義、甘鐵生、陳凱歌等。這些“知青”原來大多就讀北京有名的中學,出身於知識分子或“高級幹部”家庭,有比較廣闊的閱讀範圍。“**”中,又雖不成係統、但涉獵當時屬於“禁書”的中外文學、政治、哲學等方麵書籍。除五六十年代的正式出版物外,尤其是在60年代由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內部發行”圖書。他們由此獲得在情感、心智和藝術上超越現實的憑借。他們的寫作,不可能獲得認可,也沒有公開發表的可能,甚至會帶來風險。因此,寫作與他們的生活具有在另外的時間不同的關係;甚且可以說寫作就是他們生存方式的重要構成。芒克《十月的獻詩》(1974)中所說的,“那冷酷而又偉大的想象/是你在改造著我們生活的荒涼”,可以看作是寫作在他們生活中的位置的提示。他們這一時期的詩作,有對於現實社會秩序,對專製、暴力的批判的主題,也寫下他們生命的受挫,表達足下的土地發生斷裂、錯動時的迷惑、孤獨和痛苦的體驗。在藝術方法上,雖然也從中國當代主流詩歌接受影響,但在較廣泛的閱讀中,也多方麵地從中國現代詩歌和外國詩中尋找材料和方法。這在寫作上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詩中使用的意象、描述的情景,許多來自他們讀到的詩、小說,而與作者當時生活環境的關係並不是很密切;他們的感受和表達方式,大都與他們的閱讀和“文化積累”有關。由於心理上和在實際生活上的普遍被放逐的感覺,使他們中的一些人,更傾向於俄國詩人(如普希金、葉賽寧、茨維塔耶娃等)的抒情方式。白洋澱詩群(以及存在於別的地區的詩歌寫作圈子)的詩有特定的“發表”和傳播方式。當時的社會控製和印刷等方麵條件的限製,很少見到自編的刊物(即使是手抄或油印)。詩主要靠小圈子傳看、傳抄的閱讀方式傳播。在80年代以後的一些回憶文字中,也記載了詩的作者在農村的土坑上向朋友朗讀自己作品的情景。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讚美白洋澱的好詞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