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
對聯,又叫對子、楹聯、楹帖、聯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體製短小、文字精練、曆史悠久、雅俗共賞的傳統文學形式。
2、對聯使用的場合:
對聯主要懸掛在室內或者貼在門上,許多名勝古跡都點綴有對聯,反映其人情風物,風證其曆史遺跡,成為這些名勝古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3、對聯的起源與發展的主階段:
對聯的起源與發展主要經曆了四個階段:
(1)對聯的孕育時期——從先秦到唐代;
(2)對聯的出現時期——五代;
(3)對聯的發展時期——宋代、元代;
(4)對聯的鼎盛時期——明代、清代。
4、中國對聯發展史上的第一副對聯:
我國對聯發展史上的第一副對聯,根據《宋史.西蜀孟氏》記載,是後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5、明代把對聯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縉、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對聯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6、最早對對聯進行係統分類的人物:
最早對對聯進行係統分類的,是清代文學家梁章钜。
7、按應用範圍對聯的分類:
可以分為春秋(含節日聯)、門聯(含行業聯)、喜聯、挽聯、交際聯、堂聯、名勝古跡聯、文藝作品聯、雜類等十類。
8、春聯(含節日聯)的含義與特點:
春聯又叫春帖,是春節時帖的對聯,是對聯中出現最早的、應用範圍最廣東的一種類型。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辭舊迎新的愉悅心情和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春聯一般都帖在門上,多有橫批。
9、門聯(含行業聯)的含義與特點:
門聯又叫門帖、門對。是主要反映門第特征和行業性質的對聯。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綴在門兩旁的永久性對聯,有的是在開張或舉行慶典時張貼。
10、喜聯的含義與特點:
喜聯是婚嫁時的專用對聯,又叫婚聯。多貼在門旁及箱櫃等處。內容多為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等喜慶祝願的吉利話。
11、壽聯的含義與特點:
壽聯是為年長者祝壽專用的對聯。內容多是稱頌長者功德業績,祝其健康長壽。在壽聯中,有一些自己寫的“自壽聯”,多為憤世嫉俗,言誌抒懷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實感情與平生誌趣。
12、挽聯的含義與特點:
挽聯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專用的對聯,由古代的挽詞演變而來。內容大多為評價逝者功業、褒揚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摯,文辭懇切。
13、交際聯的含義與特點:
交際聯是人們專門用作酬贈交誼的一類飾聯。多應用於社會名流以及文人學者之間,作品往往有較高的藝術性。
14、堂聯的含義與特點:
堂聯是人們用於美化廳堂居室的一種裝飾聯,往往寄寓主人與作者的情趣、誌向與抱負,立意優雅、格調不凡。
15、名勝古跡的含義與特點:
懸掛、嵌綴或雕刻在山水名勝和曆史名人、曆史遺跡紀念地的對聯。
16、文藝作品(含題畫)聯的含義:
出現在文藝作品中的對聯。
17、可以歸入雜類的對聯:
可以歸入對聯雜類的有燈聯、謎聯、宣傳聯等。
18、對聯的平仄: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四聲又可分為兩大類:平聲與仄聲。現代漢語中仄聲包括上聲、去聲,平聲包括陰平、陽平。對聯要求一聯之中平與仄相間,一般是兩個音節一轉換;上下聯之間平與仄相對。一般情況下,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使人讀起來順暢、深長、有餘味。
19、正對的含義:
正對,指對聯出句與對句在內容、主題上是同義並列的,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主題,互相補充。
20、反對的含義:
反對,指對聯出句與對句在內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對,對比鮮明,變化強烈,往往能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1、串對的含義:
串對,指出句與對句之間有遞進、轉折、條件、因果等某種關係,上下聯在內容上是連貫的,在語氣上是銜接的。
22、橫額的含義與特點:
橫額又叫橫批、橫幅、橫聯等,貼(懸)於對聯上方的中間位置,以四字者為多。
23、橫額與對聯的關係:
橫額是對聯重要的組成部分,橫額與對聯的關係,主要有以下幾種:
a、對聯寫意,橫額題名。許多名勝古跡聯都是這種形式,對聯寫名勝,橫額點出景物名稱。
b、對聯畫龍,橫額點睛。通常是對聯寫形式、外在的東西,橫額點出實質和意義。
c、聯額互補,相輔相成。對聯與橫額在內容與意義上互相補充。
24、龍門寫法:
如果是長聯,一行寫不完,可以另起行寫,一般從兩邊向中間書寫,最後一行要空幾格,形成“門”字形,稱為“龍門寫法”。
25、對聯除正文外的組成部分:
對聯有時在正文之外還有題跋、落款等,說明作者、撰寫時間,緣起與背景等。
26、橫額的寫法:
橫額的寫法,舊時都是自右向左橫書,現在也有自左向右寫的。
27、領詞的含義與作用:
領詞是在對聯中引出一串排比句與駢文句,使聯語銜接自然、層次分明,造成節奏的起伏變化,使音律和諧婉轉的詞語。
28、對聯斷句的參照因素:
a、掌握長聯短句多長句少的特點。難於斷句的多是長聯,而長聯中一般多用短句,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四言、七言的排比句、駢文句,鋪陳描述,抒發感慨 。對偶句式也是長聯中常用的。
b、注意對聯中的領詞。對聯中一些領詞後麵往往帶有一組排比句或對偶句,抓信領詞,就能看清楚後麵的句式。
c、利用反複詞。有些對聯有反複詞,可以根據反複詞的位置來判別、斷句。
d、上下聯互相參照斷句。對聯上下聯語法結構與節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聯某句不好斷時,可參照另一聯相應的一句,有利找出句讀。
29、我國可資憑信的最早的詩歌:
可資憑信的最早的詩歌,就是收集在《詩經》裏的三百多首詩。
30、古代詩歌的演變過程:
古代詩歌經曆了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等演變過程。
31、我國最早出現的詩歌形式:
四言詩是我國詩歌最早出現的形式之一。
32、《詩經》的詩歌形式:
《詩經》除了四言詩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長短不一,這種形式的詩,習慣上稱為雜言詩。
33、屬於雜言詩的著名詩歌:
楚辭也屬於雜言詩,是在《詩經》出現大約三百年後流行於楚國的詩歌。
34、五言詩成為詩歌作者通用體裁的年代:
自漢末建安時期到魏晉南北朝,五言詩成為詩歌作者通用的體裁,產生了不少優秀的作品。
35、七言古詩的特點:
七言古詩在古代詩歌中,是形式最活潑,體裁最多樣,句法和韻腳的處理最自由,而且抒情敘事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詩歌形式。
36、現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詩:
現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詩,是三國時魏文帝曹丕的兩首《燕歌行》。
37、七言詩的發展脈絡:
到南朝宋時,七言詩的寫作才逐漸受到注意。鮑照是我國第一大量寫七言詩的人,代表作《行路難》十八首中就有著名的純七言詩。瑟鮑照同時的謝惠連和謝莊,也都寫過一些七言詩。自此時起,七言詩這種形式就已奠定基礎。從梁代起,已開始出現七言近體詩的雛形,發展至唐代,終於正式形成了近體詩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直到後代,七言古詩和七言近體詩都是詩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8、古體詩的含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是指同近體詩相區別的不受格律限製的古代詩歌。古體詩產生較早,其名帽始於唐代近體詩成熟時。唐代以後的一些仿效古體形式而寫的詩歌,也稱為“古詩”或“古體詩”。
39、古體詩的所指範圍:
古體詩與近體詩是從格律的角度來劃分的,一般是唐代近體詩產生之前的詩歌,但古代謠諺、詩經、楚辭和樂府詩等,因各有特點,中立門類,並不包括在“古體詩”的範圍內。
40、古體詩在體製上有四個特點:
第一,句數、字數不限。古體詩每句的字數沒有限製,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都可以。一般按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為四言古詩,簡稱“四言”;五字一句的稱為五言古詩,簡稱為“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句子字數不整齊的古詩,稱雜言古詩。純三言,六言的古體詩並不多見。
第二,用韻比較自由。古體詩既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還可以兩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韻,也可以隔句押韻,甚至三句、四句押韻。有的古體詩從頭至尾一韻到底,也有的中間換韻,有的換韻有規律,有的帽無規律可循。韻腳字有選用同一韻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鄰韻部字的。
第三、不講究平仄。古體詩在平仄上沒有特殊規定。
第四,不用對仗。古體詩一般不用對仗,即使偶爾出現對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隻是修辭的需要。如用對仗,也不規定位置。對仗也不避重字。
楹聯和楹聯作者、曆史背景、作品內涵
對聯,又稱楹聯,俗稱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 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聯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對聯格式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下聯以異物對之,或和其意,或駁其意。意義及深之對句,散文對聯亦不可說不行。 特點: 一,上下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 二,對應位置詞性相同。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對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按韻腳來分,上聯韻腳應為仄聲,下聯韻腳應為平聲,謂之“仄起平收”。 四,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曆史探源
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這種陰陽二元的思想觀念淵源甚遠,《易經》 春聯習俗
中的卦象符號,即由陰陽兩爻組成,《易傳》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也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則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荀子·禮論》)《黃老帛書》則稱:“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陰有陽。”這種陰陽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中。《周易·序卦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儀有所措。”《易傳》中,分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征陰陽二爻。陰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漢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而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征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
語言尋根
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最本質的特征是“對仗”。當它用口頭表達時,是語言對仗,當它寫出來時,是文字對仗。語言對仗的含義是什麼呢?通常我們提到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四項中最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這裏的字數相等,不同於英語的“單詞數”相等,其實質上是“音節”相等。即一個音節對應一個音節。在英語中,單詞“cart”與“jee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音節不相等。而漢語“kǎchē”與“jīpǔ”,數量相等又音節相等。漢語之所以能實現“音節”相等,是因為漢語是以單音節為基本單位的語言。音節、語素、文字三位一體。漢語每個音節獨立性強,都有確定的長度和音調,音調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今有陽平、陰平、上聲、去聲四聲,皆分平仄兩大類。平對仄即謂相拗。這樣,漢語的語素與語素之間(即字與字之間)就能建立起字數相等、平仄相諧的對仗關係。而英語中,即使事物的名稱、概念能夠相對,單詞的數量和詞性能夠相對,兩個句子的句式能夠相對,但其音節長短不一,獨立性弱,可自由拚讀,又無聲調,故無法相對。楹聯大多數是寫成文字,並且很多時候還要書寫、懸掛或鐫刻在其它建築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聯對仗的第二層即是所謂文字相對。文字相對意味著楹聯不僅是語言藝術,又是裝飾藝術。作為裝飾藝術的一副楹聯,要求整齊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對稱之美。漢字又恰好具備實現整齊對稱的條件,它是以個體方塊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齊齊,在書寫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間位置。它具有可讀性,又具可視性。其方塊構形,既有美學的原則,又包含著力學的要求。它無論是橫寫與豎排,都能顯得疏密有致,整齊美觀。而英文呢,它是拚音文字,每個單詞長短不一,隻表音,不表義,更無可視性,隻能橫排,不能豎排,無法從形體上實現真正的對稱。下麵試舉兩個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對偶句進行比較,以進一步說明為何隻有漢語才有真正的對仗,而英文和其他拚音文字則不能。但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係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曆了三個階段。
對偶階段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係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乾·文言傳) 成書於春秋時期的《詩經》,其對偶句式已十分豐富。劉麟生在《中國駢文史》中說:“古今作對之法,《詩經》中殆無不畢具”。他例舉了正名對、同類對、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雙韻對等各種對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風·子衿》)、“山有扶蘇,隰有荷花。”(《鄭風·山有扶蘇》)《道德經》其中對偶句亦多。劉麟生曾說:“《道德經》仲裁對之法已經變化多端,有連環對者,有參差對者,有分字作對者。有複其字作對者。有反正作對者。”(《中國駢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八十一章)、“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諸子散文中的對偶句。如:“滿招損,謙受益。”(《尚書·武成》)、“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等等。辭賦興起於漢代,是一種講究文采和韻律的新興文學樣式。對偶這種具有整齊美、對比美、音樂美的修辭手法,開始普遍而自覺地運用於賦的創作中。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有:“擊靈鼓,起烽燧;車按行,騎就隊。”駢偶階段
駢體文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駢體文從其名稱即可知,它是崇尚對偶,多由對偶句組成的文體。這種對偶句連續運用,又稱排偶或駢偶。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評價駢體文是“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一段為例: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全都是用對偶句組織,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對偶名句。這種對偶句是古代詩文辭賦中對偶句的進一步發展,它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對偶不再是純作為修辭手法,已經變成文體的主要格律要求。駢體文有三個特征,即四六句式、駢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對偶字數有一定規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變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對偶,六字對偶,八字對偶,十字對偶,十二字對偶。三是對仗已相當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聲律對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階段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詩,都是八句成章,中間二聯,習稱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對。這就是標準的律偶。舉杜甫《登高》即可見一斑: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的頜聯和頸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對仗極為工穩。遠勝過駢體文中的駢偶句。除五、七言律詩外,唐詩中還有三韻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間各聯也都對仗。 律偶也有三個特征:一是對仗作為文體的一種格律要求運用;二是字數由駢偶句喜用偶數向奇數轉化,最後定格為五、七言;三是對仗精確而工穩,聲律對仗已成熟。獨特性和普遍性的統一
人們普遍認為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性究竟表現在哪裏呢?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後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隻有上聯或隻有下聯,隻能算是半副對聯。當然,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音樂性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於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同樣的客觀對象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麵、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並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範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統一
所謂寄生性,指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發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於各種文體之中。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哪一樣中又沒有工整的對偶句呢?但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征,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長聯和超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精煉蘊藉,賦的鋪陳誇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自由瀟灑,經文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並蓄,熔鑄創新。
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如前所述,楹聯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的一種,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於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引《複齋漫錄》記載;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飯,談起 他一個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恨無下句。王琪應聲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大喜,於是把這個絕妙對句寫進了《浣溪沙》一詞。楊慎稱這個對句“二語工麗,天然奇偶”。這就是對聯的藝術魅力。 楹聯的藝術性,可以當代學者白啟寰先生一副對聯來概括: 武侯祠對聯
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 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統一
人們常說對聯雅俗共賞,這絲毫不假。試想,還有那一種文學形式,象楹聯一樣,上為學者文人,下為婦人孺子所喜聞樂道,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裏巴人呢?這種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因在於楹聯是一種既簡單又複雜、既純粹又豐富的藝術,誠如前所述,楹聯的規則並不複雜,尤其是對語言的色彩、風格,對題材、內容都沒有什麼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不象其它文學形式戴著一副高雅的麵孔,它易學、易懂、易記,也不難寫。隻要對得好,無論語言之俗雅,題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淺,皆成對聯。但其他文學則未必然。詩尚典雅蘊藉,如“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之類,隻能稱之為“打油詩”。一般人是不敢問津詩詞的,怕寫成打油詩。而楹聯,至若逢年過節,家家寫之,戶戶貼之,實為文學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聯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聯固規則簡單,形式純粹,但其對道、聯藝,卻博大精深,沒有止境。短小雋永者,一語天然,非俗手能為;長篇巨製者則更是鋪錦列繡,千彙萬狀,如同史詩,非大手筆不能作。那些優秀的風景名勝聯,輝映山川古跡,永放異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聯,傳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誌士的言誌聯,慷慨磊落,光耀千秋,豈非大雅乎?
嚴肅性和遊戲性的統一
一般來說,文學和藝術是嚴肅的,人們反對遊戲文學、遊戲語言的那種不嚴肅的創作態度。但對於楹聯來說,情況就不同了。楹聯曆來被很多人視為筆墨遊戲,雖為偏見,但也說明了楹聯具遊戲性的特點。由於楹聯追求對仗,自然是對得越工穩,越巧妙越好。這其中既是文學創作,又包含了思維遊戲和語言遊戲的成份。如果單純向對得工、對得巧上發展,就純粹變成了一種語文鬥才和思想鬥智。事實上,純以逗樂諧趣、鬥智試才為目的遊戲性楹聯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漢字音、形、義某一方麵的特殊情況,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別出心裁的奇思異構撰寫而成。遊戲性楹聯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蘇軾就曾經創作過不少遊戲性對聯,留下了許多趣聞佳話。從他以後,對對子成為文人之間乃至普通百姓中試才鬥智的一種主要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明代的朱元璋、劉基、解縉、清代的 對聯
乾隆、紀昀、都是熱衷於遊戲性對聯的大師。 清末有個叫趙藩的,在成都武侯祠題了一聯。聯雲: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副楹聯既概括了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點,又總覽了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關於正反、寬嚴、和戰、文武諸方麵的政見,極富哲理,蘊含深刻的辯證法,發人深思。和曆史任何優秀的哲理詩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聯問世以來,好評如潮。人們“看中”的,正是此聯深刻性和嚴肅性。**1958年參觀武侯祠時,對此聯看得很細,予以高度評價。
誰有春聯的的作者.曆史背景.作品內涵分析?要10副這樣的春聯。
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親自寫下這樣一副對聯:“新春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聯語對偶工整,含義明白,而且首尾二字連起來便是“新春”,很適合春節的氣氛。據考證,這是我國第一副春聯。
“書聖”王羲之的字,人見人愛。有一年除夕,他貼了兩次春聯都被人揭去,他怕再寫又被人揭去,於是就寫了副“半成品”春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果然沒人再揭,年初一天剛亮,他提筆添為“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原來兩句晦氣之極的詞意,變成了吉祥無比的佳句,令人歎為觀止。
宋朝宰相呂蒙正,在沒有發跡前,家境貧寒,生活窘迫。有一年春節,他在家門前貼了副春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批為南北,意指缺一(衣)少十(食),沒有東西。此聯對當時“富連阡陌,貧無立錐之地”的社會現象,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有一年除夕之夜訪好友王文甫,見他正在寫聯,蘇東坡便揮毫贈聯一副,聯語日:“門大要容千騎人;堂深不覺百男喧。”此聯一出,觀者讚賞不絕,玩味不已。
號稱“對聯天子”的朱元璋一道聖旨,就把“題桃符”變成貼春聯,一夜之間,由宮廷豪門推廣到百姓門戶。他還“微行出觀,以為笑樂”,發現一家閹豬者未貼春聯,遂命人取筆墨,親自揮毫題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此聯立意新穎,幽默通俗,又是一副切合行業特點的店堂聯。由於皇帝的提倡,上行下效,貼春聯從此成了歡度新春必不可少的習俗。
明代傑出畫家、戲劇家徐文長,新年前夕去親友家中借錢,路過知縣官宅,見門前貼著一副春聯,近前一看,上麵寫著:“瑞雪初霽,愛民若子;臘梅怒放,執法如山。”徐文長心裏非常氣憤,他知道這貪官依仗朝裏有人,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徐文長回家後,立即裁了兩條紅紙,在上麵各寫了四個字,命人於夜間貼在那副春聯下邊。使春聯變為:“瑞雪初霽,愛民若子,金子女子;臘梅怒放,執法如山,錢山靠山。”大年初一早晨人們見了縣官門前的對聯,個個歡喜,拍手稱快,爭相傳誦。
傳說,明朝祝枝山有一年在立春前到一家酒店小酌,店主見名人光臨,便取來文房四寶求其撰寫對聯,潤筆權充酒錢。祝枝山是喜歡開玩笑的人,揮毫寫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店主看後,心中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頓時笑意轉為怒氣,欲要指問。祝枝山含笑高聲朗誦:“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店主自認才疏學淺,當即置酒敬賓。原來是祝枝山妙借修辭的功能,與店主開了個玩笑。
清朝,山東淄川有個賈財主,臘月三十請小說家蒲鬆齡寫門對,蒲鬆齡寫了“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誰知他一聽火冒三丈:“他媽的窮鬼增什麼壽,要增壽就該我娘增壽,改!”蒲鬆齡說:“對聯對偶句,上句改了下旬也要改,不然人家要笑話的。”大年初一,人們看著財主門上的對聯,笑得說不出話來,原來,蒲鬆齡將那對聯改成“天增歲月娘增壽,春滿乾坤爹滿門。”
有一年除夕,乾隆皇帝聽說北京廊坊一家聞名的“內聯升鞋店”生意十分蕭條,便動禦筆寫下這樣一副對聯相贈:“追追追追出窮鬼去;趕趕趕趕進財神來。”文武百官聞此,便常去該店訂做靴子,從此使該店名聲大振。
風流才子唐伯虎也曾為“錢笑呆”寫了這樣一副春聯:“生意如春風;財源似流水。”可那富商不解“春風”、“流水”之意,認為沒有突出“錢”與“發財”,要唐伯虎重寫,唐伯虎靈機一動就改寫成如下俗聯:“門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蟲飛進飛出;櫃裏銅錢恰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令人捧腹大笑。
紀曉嵐是清代學者、文學家,有一次,他春節回家,鄉裏有一家兄弟仨請他寫春聯,他寫了一副“驚天動地門戶;數一數二人家”,橫批是“先斬後奏”。這一來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告他欺君之罪。乾隆皇帝得知,立召紀曉嵐回京查問。紀曉嵐回道:“春聯是我寫的,沒有錯,這家老大是賣炮仗的,不是驚天動地門戶嗎?老二是集市上管鬥的,成天“一鬥、二鬥……”地叫,不是數一數二人家嗎?老三是賣燒雞的,不是“先斬後奏”嗎?一番話,說得乾隆也笑了。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民間流傳著翼王石達開曾為一老剃頭匠寫春聯的故事:有一年除夕,石達開看到一個老剃頭匠沒有貼春聯,便為他寫了一聯:“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逢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聯語詼諧風趣,且又氣勢凜然,讀之不禁毛骨悚然。相傳此聯貼出後,人們嚇得再也不敢請老剃頭匠剃頭了。
近代著名的愛國政治家林則徐,7歲時就能吟詩作對。有一年除夕,其父在堂前寫春聯,剛剛寫出上聯:“除夕月不明,點數盞燈,代乾坤壯色”;但怎麼也想不出下聯。幼年的林則徐掄起一個鼓槌在堂鼓上擂了三下,便高聲地吟出了下聯:“新春雷未響,擂三通鼓,替天地揚威。”父親一聽大喜,連誇兒子聰明。
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於1898年撰寫了一副春聯:“老驥思千裏;鷦鷯足一枝。”聯語集曹操詩和莊子《逍遙遊》句,表明了不計個人得失、堅持維新的決心。
近代翻譯家、文學家林紓於1924年春節寫了一聯:“遂心唯有看山好;涉世深知寡過難。”以含蓄的語言表達了對現實的看法,抒發了對人生的感歎。
著名作家老舍建國後,幾乎年年都寫新春聯,謳歌新社會新風尚。如:“酒熱詩歌壯;梅紅天地新。”“吟詩辭舊歲;舉杯賀新年。”“勤儉持家,有備無恙;熱誠報國,發奮圖強。”1962年作春聯雲:“除夕立春同日雙節;隨時進步一刻千金。”切合當年的節氣特點,又富於時代氣息。
書法家、佛學家趙樸初嫻於詩詞曲賦,其聯語句工旨深,氣勢雄麗。如:“河清人壽;風勁鵬高。”“天地英雄氣,風雲浩蕩春。”1983年所寫之春聯雲:“兩個文明,春風萬裏開新局;四項原則,紅日千山舉大旗。”生動地描繪了祖國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曆史巨變和壯麗前景。
書法家啟功有副春聯:“流水斷橋芳草路;淡雲微雨養花天。”清詞麗句充滿詩意,借頌春表達了對忠貞美德和美好環境的頌揚。
當代著名詩人、中國楹聯學會顧問臧克家曾說過:“希望做到風格別具,聯內有我。”他自撰的春聯,有詩意有哲理味,言簡義豐。如:“雙肩千石重;白發萬根輕。”“必達宏標遠;兼關不計程。”
台灣著名學者陳大絡,近年屢有聯作刊之於大陸報刊。如:“兩岸春風化雨;一統大地笙歌。”“耳餐和平調;心醉統一音。”“春景春輝,春風春雨,接福迎春,兩岸春光鬧;新事新業,新人新貌,革故鼎新,萬民新機多。”皆表達了熱誠期望兩岸統一、祖國昌盛的拳拳之心。
PS中怎麼做對聯的背景效果? 詳細點
一般對聯是紅色背景色,字可以是黑字 黃字 或金字
要想好看 可以將背景色做成稍微帶一些寓意跟新年有關的淡淡的簡單線條(如果太明顯可能顯的亂) 字可以添加PS裏的文字效果,根據自己的喜好而定 比如描邊 立體浮雕 投影等效果. 其實這些都是比較次要的,好的對聯內容是主題選好對聯是關鍵
求楹聯+作者+曆史背景 10個
楹聯故事
1,斯文索賄語雙關
竹筍出牆,一節須高一節
梅花遜雪,三分隻是三分
《雪濤諧史》載一笑話:說一個秀才每逢節日,要送縣學教館節儀,即禮物。教官見秀才多一毛也不撥,便即事詠聯,借題發揮:“竹筍出牆,一節須高一節”。意思非常明了,要逢節增加些禮品。秀才卻借盧梅坡《雪梅》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答對。明限三分,以示梅花潔白俏麗,暗指節儀不能再增,否則自己便不能糊口。教官吳廣文便自屬一聯:“即合梅須遜雪,也該三分;唯其青出於藍,故減一半。”上聯強調節儀最低也得三分,下聯借喻“學生們一代比一代”高明,可惜給老師的節儀卻越來越少。
上聯即事,情理得當;下聯集詩,對仗工穩。這樣全聯所談雖是酸儒斯文的金錢交易,卻顯得風雅有趣,不失風度。
2,獨一無二單雙對
明末,有兩秀才,趁春風日麗,遊山玩水。走進一廟,見塑有一將軍像,手執寶劍,坐下駿騎,英姿勃發,形神妙肖,兩人便作聯題門前以助遊興。甲出上聯:
孤山獨廟,一將軍單槍匹馬;
乙見出句雖平淡,卻皆為單數,一時為難。凝神之際,猛見山下江水兩岸兩翁對釣,靈機一動,念道:
夾山兩岸,二漁公雙鉤對釣
全以雙數相對。以“夾、兩、二、雙、對”對“孤、獨、一、單、匹”,巧妙自然,珠聯壁合。
3,張山匚對“無水煙”
有個叫張山的讀書人,交遊墨客,擅與人對,常以聯句別致博得眾人稱讚。有人出了這樣一個句:
寒凝冰結簷滴無雲之水
張山常以才思敏捷著稱,以往屬對,對答如流。麵對這個出句,他可怎麼也不能順利對出。搜腸刮肚,苦思冥想,乃至閉門謝客,弄得神魂顛倒。
由於心情沉悶,他決定出去散散心,便神情恍惚地在田野是漫步。哪知天公不作美,霎時塵土飛揚,飛沙走石,抽打得張山臉上火辣辣的。倒是這這風沙打得他清醒了許多,他突然跳起來,欣喜若狂,連忙回去奔走相告,他有了下聯:
風卷塵飛地起有水之煙
出句短短十言,卻說出冰結、無雲之水的前因後果,且把兩個短語聯在一起,又生出另一番意境。僅以屋簷滴水這一現象,包羅了大自然的許多現象,入情入理。張山開始閉門造車,終不能對,偶爾受大自然的啟發,才睹物成思,聯成佳對。
4、樵夫妙聯對乾隆
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到塞北。時值早春三月,江南已是青草嫩綠,塞北卻才雪化冰消,乾隆望著殘雪星點的山頭,口出一聯:
雪化山露骨;
隨行的兩位大學士聽完,你看我,我看你,麵麵相覷,急得抓耳撓腮。
忽聽背後有人高聲應了一句:
河開水扒皮。
乾隆轉身一看,應對的是個肩挑柴擔、腰掖斧頭的老者。
乾隆心想:這老頭看起來不怎麼樣,文思倒也敏捷,不知他究竟有多大本事,我且試他一試。他見麵前有一座橋,便隨口吟了一句:
橋跨清溪通南北;
老者隨口應對道:
洞過高山暢東西。
乾隆又出一上聯:
壁上龍畫中龍真龍是乾龍(隆);
該上聯巧用“龍”字。龍是吉祥之物,乃天子之意,天下獨尊,末尾還嵌有乾隆自己的年號,可謂難對之聯。
哪知,老者看了乾隆一眼,遂對道:
淨土佛金身佛活佛是我佛。
乾隆聽罷,暗暗佩服,有心再考考老者。於是,又出一聯:
非名山不留佛位;
隨即,他撩起長衫過了橋。老者挑著柴擔走上橋,指著橋下的水說:
是聖水常繞仙鄉。
老者對畢,興衝衝地挑著柴擔走過橋去。
乾隆還是頭一次過這種兩山夾一溝的獨木橋,他一邊用手帕擦汗,一邊高興地說:
腳下生祥雲,到此處應帶幾分仙氣;
老者聞聲放下擔子,走過來向乾隆作揖對道;
眼前無俗障,坐定後宜生一點祥心。
老者對罷,挑起擔子趕路去了。
乾隆望著老者遠去的背影,不無感慨地說:“想不到一個山野樵夫,也能對出絕妙佳聯,真是人不可貌相呀!”
5、文、武妙對
明朝文學家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進士,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召為翰林學士,以“大禮”之議觸犯世宗,下獄,謫永昌衛。楊慎少時即以詩文知名,有詩文《升庵集》、散曲集《陶情樂府》。
相傳正德年間,楊升庵中狀元後,從水路乘船返家視親,行至一河水較窄之處時,恰巧遇到武狀元所乘之船行至此處。雙方為了各自抬高身價,便互爭先後,結果雙方都不能前行。為此雙方發生爭執,武狀元對楊說,你是文狀元,一定擅長對句,我乃一介武夫,就出一個上聯,你如果對上來了,我就尾隨在你的船後而行;你如果對不上來,就要讓我先行。楊甚自負文才,一口便答應了對方的提議。於是武狀元乃出上聯雲:
兩舟並行,櫓速不及帆快;
此聯出乎楊升庵的意料,武狀元巧用諧音,既指物又論人。以“櫓速”諧三國時東吳名臣“魯肅”,以“帆快”諧西漢初期名將“樊噲”,意含“文不及武”。楊升庵一時難尋對句,不得不讓自己的船尾隨武狀元之後而行。
這成了楊升庵的一大憾事,直到他兒子結婚時仍然耿耿於懷。當兒子兒媳拜堂鼓樂齊鳴之時,他也高興地大喊一聲,原來困繞他多年的聯語終於對出來了。
一
一日,寇準與友同遊,乘興出對曰:水底月為天上月。從無以相對。楊大年
剛好趕到,答道;眼中人是麵前人。眾皆喝彩。
二
劉貢父善屬對。王安石出對試之:三代夏商周。劉對道:四詩風雅頌。王
字石誇其對句:真乃天造地設。
三
蘇東坡與黃庭堅在鬆樹底下走棋。一陣風吹來,鬆果掉進棋盤。蘇東坡得
句曰:鬆下圍棋,鬆子每隨棋子落。黃庭堅對道:柳邊垂釣,柳絲常伴約絲懸。
四
新婚之夜,蘇小妹欲試新郎秦少遊朐之才,將秦拒之門外並出對曰:閉門
推出窗前月。秦少遊左思右想不得其對,徘徊長廓。蘇東坡風狀,雖替妹夫焦
急,卻又不便代勞。突然,他靈機一動,拾起一塊石頭,投進盛滿清水的花缸
裏。秦少遊聽到“卟通”一聲,頓時領悟,脫口而出:投石衝天水底天。蘇小妹聞聲大喜,急忙迎進新郎。
五
某日朱元璋與劉伯溫下棋。朱出對曰: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劉伯
溫對道:雷為戰鼓電為旗,風雲際合。朱劉之對各合身份,用詞絕妙。
六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鄉村,看到家夫車水。祝出對曰:水車車水,水隨
車,車停水止。唐對道: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祝唐之對實屬巧妙,
傳誦一時。
七
明朝天啟元年,宰相葉向高路過福州,留宿新科狀元翁正春家中,翁即興
出對曰:寵宰宿寒家,窮窗寂寞。葉向高見聯中全是寶蓋頭的字,先是一驚,
接著和道:客官寓宮宦,富室寬容。次日翁送葉上路,經過池塘時,葉說:翁
公昨夜講窮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鴨浮塘,數數數三雙一隻。翁正春不
意被將了一軍,尋視池塘,眉頭一皺,當即應道:尺魚躍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說完,二人相視大笑。
八
徐晞上任,守令率諸生相迎。諸生以徐出身貧寒,相見時頗為無禮。守令
心中惱怒,乃出對考諸生:擘破石榴,紅門中許多酸子。諸生麵麵相覷,無人
能對。徐答曰:咬開銀杏,白衣裏一個大人。諸生驚報,再也不敢小覷徐晞也!
九
明人解縉,門對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門上貼了一副春聯:門對千根竹,
家藏萬卷書。富豪見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縉深解其意,於上下聯各添一字:
門對千根竹短,家藏萬卷書長。富豪更加惱火,下令把竹子連根挖掉。解縉暗
中發笑,在上下聯又添一字:門對千根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富豪氣得目
瞪口呆。
十
程敏政人稱神童,宰相李賢欲招為婿,指著席上果品出對曰:因荷(何)而得藕(偶),程對道:有杏(幸)不須梅(媒)。李賢大喜,乃將女兒配之。
中華民族對聯文化的背景說明?學習對聯文化有什麼意義?目的有是什麼?
我在這裏給你列一個提綱吧:
一、文化背景
1、起源:對聯起源於詩,無詩不成對。
2、定義:對聯,又叫對子、楹聯、楹帖、聯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3、體製短小、文字精練、曆史悠久、雅俗共賞的傳統文學形式。
3、使用的場合:主要懸掛在室內或者貼在門上,許多名勝古跡都點綴有對聯,反映其人情風物,風證其曆史遺跡,成為這些名勝古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學習對聯的意義:
1、從文化上來說:
對聯從個人來講反映了一個人的文字功底,從時代來講對聯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底蘊。了解、學習對聯,有助於學習中國古代文化知識。
2、從心裏上來說:
對聯是即興之作,用來帖在門楣上,表達的是一種希望達到的狀態。學習對聯能了解當時人們的願望。有曆史的作用。
我們學習對聯,就是要探索和提高人類的自然意識和民族意識,充分利用對聯這種文學形式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為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服務。
淺談在新課標背景下對聯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被譽為“詩中之詩”。它作為我國獨特的語言文學藝術形式和基礎教育教學形式,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然而,隨著清末學塾教育的消亡,對聯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方式也消失了。現行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開掘課程資源” “語文教師更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麵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並強調:“語文課程不僅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1)因此,語文教師要善於組織和開掘學生感興趣的資源,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悟,讓豐厚的語文內涵彰顯出來,從而實現學生與語言文化的互動聯係,真正體現學習資源的價值和地位,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好載體。
對聯對於我們語文教師來說,就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對聯知識雖然在教科書中沒有係統講解甚至沒有要求,但是對聯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今天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藝術。更重要的是,對聯題直接指向的是對考生語文素養的考查,從對聯中可以顯見出考生語文素養的高下。國學大師陳寅恪的曾經說過,對聯不僅能夠體現漢語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條檢測功能:他從四個方麵予以說明:一,“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知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二,“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三,“對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四,“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簡而言之,對聯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應當再次得到積極的利用和開發。
一, 對聯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靈魂――人文性
當代著名學者周汝昌先生就說過:“對聯乃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美學觀和語文特點的綜合產物,是幾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級創造積累的特殊成就。……對聯是一種‘精粹’,一種‘提煉’,一種‘結晶”,或一種‘升華’。它有極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簡練的形式喚起人們最濃鬱的美感,給人以最豐富的啟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文化底蘊的薄弱是當今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現今的語文學習中常常是不經意間就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質和量的積累,對傳統文學樣式的運用意識就更淡薄了。語文教學的“中國特色”,被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對聯作為我國傳統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的文學遺產,是一種凝縮了的藝術。它的獨特之處是與我國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它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有節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而抒發情感。讓人在品味的過程中,體會到對聯文辭的精煉和民族文化與精神的深邃。
二, 對聯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工具性
對聯除了作為傳統文學藝術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傳統教學方式,古之人對於對聯教學是相當重視的。張誌公先生在他的《傳統語文教學的得失》一文中說:“屬對(即對聯),古已有之,到了近體詩(律詩、絕句)時期,成了一種格律,詩裏的某兩句必須成對。屬對這種語文教學方法的形成,顯然和近體詩有淵源關係,然而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作詩的範圍,發展成一種教學手段了。”(2)文史學家周劭先生曾說過:“在中國文學各種有韻之文的體裁中,如駢文、詩詞、賦銘,都要以對聯為基礎。所以過去的讀書人,無不以對對子為基本功,這門基本功練好了,才能進入各種體裁的領域中。”(3)
更為巧合的是,對聯訓練的思維方式和過程,跟現代語言學教學理論不謀而合。“人類學習說話,是從獨詞句開始到雙詞句,語言的基本奧秘已經開始滲入這個思維過程中,獨詞句體現詞和事物的聯係,特別是詞指稱整類事物的概括性,雙詞句體現造句的原理,進而掌握表示語言單位之間的關係的虛詞。” (4)魯迅先生的一段話恰好是該理論的絕佳例證,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滿懷深情地寫到:“我就隻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給我讀的書逐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加上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學者錢劍夫先生回憶自己小學“對課”的經曆:“每日放學時由國文教師出對,能對出者先歸。一年級一字,如天對地,馬對牛之類;二年級二字,如天高對地厚,白馬對黃牛之類;三年級三字;四年級四字……”可以說,對聯訓練的過程,就是思維訓練和表達訓練的過程。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
三, 對聯教學體現了師生平等的主體地位和主體關係
對聯教學雖然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它卻不受其漫長的曆史所影響,體現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師生當堂的對聯訓練,使得枯燥呆板的課堂充滿生氣,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也促進教師角色的變化,即師生都處於一種平等的創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學充滿人文關懷,麵對詞與詞組構成的挑戰,教師和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即思維的起點上。在更多情況下,教師的思維敏捷程度以及發散程度都未必高於學生,特別到了師生互相提問的環節,對聯的答案已經超出預先的設定,更多的體現的是開放性和探究性,這樣就更加體現師生的平等的主體關係,課堂的教學更加的開放,包容,充滿激勵,師生之間進行智慧的交流和精神與情感的溝通。這種課堂氛圍,是無法刻意營造的,它不是教師個人知識權威的體現,也不是學生的被動表現,而真正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 對聯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培養
(一) 培養學生的主動性
學生的求知欲是強烈的,特別是對於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但是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往往與題目設計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有密切的關係,問題的挑戰性越強,引起探求和解決的要求也就越強。對聯是詞的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並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課文中常見詞語,這樣的特點就使其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和創造的空間。對聯中包含有大量的中華民族的曆史內容,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個性,美德,心態,風俗等等,對學生性的確激發乃至心靈的觸動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恰如其分地運用對聯,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妙用,使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如在教授《鴻門宴》時,我運用了這樣一副對聯的導入課文:“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我先將這副對聯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後問學生這副對聯說的是誰。當學生回答出說的是樊噲時,我又結合課文解釋這副對聯豐富的內涵,(魯肅不如樊噲,文不如武;狄清怎比蕭何,武不如文)學生發出一陣感歎,深感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趁熱打鐵簡介《鴻門宴》文章背景。這樣導入,既自然生動,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鳥”的作用。
(二) 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創造力
對聯是在一定的限製中求得表達的語言形式,就像戴著枷鎖跳舞,要想表達的貼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須要有較強的概括能力和創造力,怎樣才能從成千上萬個詞語中選擇出最恰當的詞,還要把它們迅速有機的串聯起來,成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義,有感情,有順序,有趣味的話。通過對聯訓練,學生從語言最細微的基礎開始起步,學會煉字,篩選詞語,寫出優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個有序的漸進的過程,由此可見,對聯是學生思維寫作訓練的利器。“錢鍾書說:“撮合語言,配成眷屬。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
對聯創作同時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思維和語言的訓練,是一個充滿嚐試和知識內化遷移的過程,也是知情統一的知識獲得過程。而動態的探究過程才更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在對知識積累加工的同時,能讓學生自主體驗情感,在方寸間發現感受詞彙內在的豐富內涵與背景,使學生的創造力真正體現和發揮。
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運用對聯訓練學生的這些方麵的能力。如我在分析《楊修之死》一文後,讓學生用對聯的形式評價楊修,學生概括為:“一張巧嘴,道破天機:兩片薄唇,召來橫禍”這副對聯高度地概括了楊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對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個升華的作用。又如學生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內容概括為:“百草樂園,自然熏陶;三味書屋,文明教化。”可謂一目了然。這種做法,比隻串講課文字詞,不分析其內容主旨,多了一層能力訓練,使教學內容更充實、到位。再如在複習古詩文時,我設計了“東臨碣石觀滄海”,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寫出“西望星漢射天狼” “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聯,而且都出自學過的古詩文(分別出自曹操《觀滄海》,蘇軾《江城子》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等),此類對聯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渾然一體。
(三)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對聯除去作為語言思維練習之外,在豐富學生文化生活,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方麵,也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是《新課標》中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是發展學生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
對聯不但是語言的藝術,也是文字的藝術,是與繪畫書法等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緊密結合的。對聯外形整齊,節奏和諧,具有繪畫美、節奏美、建築美等特點。尤其是很多對聯構思精巧,意境深遠,能夠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我國人民自古就有寫對聯的習慣,例如我們最熟悉的春聯“春回大地,福滿人間”,“人勤物阜,國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曆史上的很多仁人誌士把對聯當成自己明誌的載體,將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乃至全副身心,滿腔熱忱全部展示出來,使其成為不朽的傑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東林黨人顧憲成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幅對聯已經成為愛國主義的象征。而蒲鬆齡的“有誌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通過歌頌項羽、勾踐以自勉,表明自己奮發的態度和不羈的個性。
在教學中我經常選擇那些內涵深刻,內容豐富,構思巧妙的對聯,介紹給學生,並進行評價和鑒賞;另外還讓學生自選對聯,寫鑒賞文章,然後互相交流,進而能夠自主進行創作學生們徜徉在高雅的文藝創作和欣賞的海洋中,所獲良多,對於我個人教學研究來講,受益匪淺。
本文的寫作目的並非是想刻意拔高對聯教學的地位。我認為在現行的《新課標》的良好背景下,能夠重新拾起傳統文化的瑰寶,並且結合新的時代特點,繼承和發揚有中國特色的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優點,這就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幸福。讓我們以此文共勉,期待語文教學春天的來臨。
客廳電視背景牆兩邊對聯
閑看繽紛歲月
靜思坦蕩人生
如需橫批,可用:開闊眼界
lyc1974yh原創,祈君雅賞。
有背景故事的對聯嗎?
學海,讓我們遊泳。
書林,讓我們欣賞。
你的心,在書林中。
我的腦,在學海中。
書中隻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
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3、學海,讓我們遊泳;書林,讓我們欣賞。
4、你之心,在書林裏;我的腦,在學海中。
5、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6、故作軒窗掩蒼翠;要將弦誦答潺湲。
7、天資聰穎慧根尚在;生性懶惰才智枉存。
8、自學好學勤學學而自用;無思厭思廢思思而無功。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10、學如黃鶴習如鵲;勤如羽翼奮如翅。
11、懶惰厭學難成器;勤奮博學出狀元。
12、努力拚搏,今朝汗灑書本;衝刺飛躍,明日笑映容顏。
13、胸中萬卷風雷動,無端直奔筆下來。
14、書到用時方恨少,學富五車不為多。
15、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野馬,易放難收。
16、身體好,學習好,品質更須好;做題難,練字難,用功都不難。
17.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18.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19.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20.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春聯要有背景的三對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漳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
聯。朱元漳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春聯欣賞
狗年春聯大全
作者:溢滿風采
金雞報曉;神犬驅邪。
聞雞起舞;放犬緝私。
犬守平安日;梅開如意春。
犬守平安夜;雀鳴幸福年。
犬守太平世;梅開如意春。
犬守良宵夜;鶯歌娛樂春。
犬護祥和宅;人過幸福年。
犬厲堪欺虎;魚靈巧化龍。
犬獻梅花賦;雞留竹葉圖。
戶展新春景;家傳義犬圖。
白梅淩雪盡;黃耳報春來。
戊春人醉社;戌日客登門。
戌日耀吉瑞;狗年臻福祥。
戌日呈禎瑞;狗年臻福祥。
戌刻花燈亮;狗年喜氣盈。
紅梅揚正氣;黃耳報佳音。
花犬觀魚樂;青雲羨鳥飛。
花燈懸街市;玉犬守門庭。
雞鳴知日上;犬吠報春來。
雞舞三多日;犬迎五福春。
雞舞司晨早;犬蹲守夜勤。
雞攜竹葉去;犬踏梅香來。
金雞交好卷;黃犬送佳音。
金雞歌國泰;義犬報民安。
金雞辭禹甸;玉犬樂堯天。
金雞操勝券;玉犬報佳音。
金雞報捷去;錦犬送春來。
金雞爭報曉;玉犬喜迎春。
金雞追竹葉;黃耳踏梅花。
金雞歌曉旦;玉狗問平安。
國期長治世;犬守久安家。
春來燕子舞;犬獻雪梅圖。
春眠強國夢;犬護富民家。
春曉金雞唱;歲寧黃耳勤。
春光明盛世;玉犬賀新年。
鹿街長壽草;犬踏報春花。
燕剪千叢錦;犬迎萬戶春。
來源:坤德文化網
德禽爭獻瑞;黃耳喜迎春。
德禽鳴福壽;義犬保平安。
犬吠佞人喪膽;雞鳴玉宇生輝。
舜犬重臨華夏;犬年大展雄姿。
橫 批
狗年大吉 安居樂業 國運齊天
家業興旺 四季平安 安定團結
長治久安 平安是福 大有作為
家庭和睦 萬民歡騰 太平盛世
四海皆春 五洲同慶 景泰春新
2006年春節對聯(狗年春聯)
金雞報曉 聞雞起舞 金雞歌國泰
神犬驅邪 放犬緝私 義犬報民安
金雞交好卷 犬吠佞人喪膽 舜犬重臨華夏
黃犬送佳音 雞鳴玉宇生輝 犬年大展雄姿
金雞獻瑞欽郅治 犬效豐年家家富 雞歲已添幾多喜
玉犬呈祥展宏猷 雞鳴盛世處處春 犬年更上一層樓
龍翔華夏迎新歲 雞聲笛韻祥雲燦 雞去瑤池傳喜訊
氣搏雲天奮犬年 犬跡梅花瑞雪飛 犬來大地報春意
犬吠雞鳴春燦燦 金雞報捷梅花俏 國富民強緣改革
鶯歌燕舞日瞳瞳 義犬迎春柳色新 雞鳴犬吠報升平
辭舊靈雞歌日麗 雞追日月雄風舞 當於雞鳴常起舞
迎新瑞犬報年豐 狗躍山河瑞氣生 莫為狗苟總偷安
雞年利事家家樂 戌犬騰歡迎勝利 犬畫紅梅臻五福
犬歲發財戶戶歡 酉雞起舞慶榮歸 雞題翠竹報三多
雞為歲歸留竹葉 臘酒謝金雞,唱遍神州歌大有
犬因春到獻梅花 春風催吉犬,邁開健步躍高峰
九州日月開春景;
四海笙歌頌狗年。
子夜鍾聲揚吉慶;
狗年爆竹報平安。
三多竹葉雄雞畫;
五福梅花義犬描。
小犬有知嫌路窄;
大鵬展翅恨天地。
天狗下凡春及第;
財神駐足喜盈門。
豐年富足人歡笑;
盛世平安犬不驚。
犬守家門門有喜;
毫敷毛筆筆生花。
犬守門庭何叫苦;
馬馳遠路不辭難。
犬愛窮家天下貴;
鳳毛麟角世間稀。
犬效豐年家家富;
雞鳴盛世處處春。
犬畫紅梅臻五福;
雞題翠竹報三多。
犬吠雞鳴春燦燦;
鶯歌燕舞日瞳瞳。
犬吠雞鳴春燦爛;
鶯歌燕舞景妖嬈。
犬踏霜橋迎五福;
雞登雪石報三多。
犬臥宅階知地暖;
鵲登梅萼報春新。
犬臥階前知地暖;
鵲登梅上唱春明。
犬看門戶民長泰;
法治國家世永春。
犬能守夜戶常泰;
人若忘恩天不容。
日新月異雄雞去;
國泰民安玉犬來。
日新月異雞報曉;
歲吉年祥狗看門。
月明鬆下房櫳靜;
日照雲中雞犬喧。
來源:坤德文化網
月明柳下蟲魚靜;
日照人間雞犬喧。
月異日新雞報曉;
年祥歲吉犬開門。
風流一代玩獅夜;
氣象千端入犬年。
方觀竹葉舒雞爪;
又賞梅花印犬蹄。
四季平安黃犬譽;
九州錦繡玉龍飛。
龍翔華夏迎新歲;
氣搏雲天奮犬年。
戌犬騰歡迎勝利;
酉雞起舞慶榮歸。
戌歲兆豐千囤滿;
狗年祝福四時安。
戌時火樹銀花夜;
狗歲豐衣足食人。
戌歲祝福萬事順;
狗年兆豐五穀香。
戌歲兆豐百事順;
狗年祝福四時寧。
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萬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春滿人間百花吐豔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橫批: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氣 一統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繡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一幹二淨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年年順景則源廣 歲歲平安福壽多 橫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運隨春到 四季彩雲滾滾來 橫批:萬事如意
丹鳳呈祥龍獻瑞 紅桃賀歲杏迎春 橫批:福滿人間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春聯的寓義和背景和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