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代表詞人)、柳永、李清照(婉約派代表詞人)。
宋詞婉約派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麵革新的詞人,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於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李清照(1084-1155年),號易安居士,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煜(937―978年),號蓮峰居士,南唐最後一位國君。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被稱為千古詞帝,有《文集》30卷、《雜說》百篇,晁公武《郡齋讀書誌》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誌》亦載《南唐李後主集》10卷,均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有《南唐二主詞》1卷,錄李煜詞34首,存世有明萬曆四十八年墨華齋本,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增加9首。李煜詞集注本有清人劉繼增《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南唐二主詞彙箋》、王仲聞《南唐二主詞校訂》、詹安泰《李璟李煜詞》等。《虞美人》被王國維譽為是“包含世間所有愁”的詞。
周邦彥(1056~1121年),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曆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漂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製,提興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後人改名為《片玉集》。
張先(990~1078年),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朝進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往來於杭州、吳興間,過著優遊的生活。詞作與柳永齊名,號稱“張三影”。今傳《安陸詞》、又名《張子野詞》。
史達祖(1163~1220?),字邦卿,號梅溪,汴(河南)人。韓侂胄當國時,他是最親信的堂吏,負責撰擬文書。韓敗史受黥刑,死於貧困中。今傳有《梅溪詞》。其詞工於詠物。
賀鑄(1052~1125年),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今河南輝縣)人。孝惠皇後族孫。元佑中通判泗州、太平州,後退居吳下。其詞題材較豐富,風格也多所變化,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善於融化前人成句。守格律、重用韻。今傳《東山詞》一卷、《賀方回詞》二卷。
晏幾道(約1040~1112年),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晏殊第七子。曆任穎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有《小山詞》。
薑夔(1154~1221年),字堯章,鄱陽人。號白石道人,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
秦觀(1049~1100年),北宋詞人。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人。曆官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等職。坐元佑黨籍。紹聖後累遭貶調。文辭為蘇試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詞詩,詞多寫男女情愛,傷感身世之作,是婉約詞人中一大家。詩風與詞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士長短句》。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曆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性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原有集,已散失,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類書《類要》,今存殘本。後人稱之為“詞人宰相”。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學家。字子京,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後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天聖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諡景文,與兄宋庠並有文名,時稱“二宋”。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
吳文英(1212~1272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人。一生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時顯貴,作詞較多,是一位重要詞人。其詞典麗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諧。今傳有《夢窗詞》。
張炎(1248~?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又號樂笑翁,臨安(今杭州)人。張俊六世孫,宋亡,落拓而終。他的詞尤以詠物詞名重當時,其作詞聖“清空”之說,詞有《山中白雲》及詞學專著《詞源》傳世。
馮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在南唐做過宰相,生活過得很優裕、舒適。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辭,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其詞集名《陽春集》。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天聖進士。累官知製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有《歐陽文忠集》,詞集有《六一詞》、《近體樂府》及《醉翁琴趣外編》。
王安石(1021~1086年),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麵,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人。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與宜州貶所。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於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穀詞》。
宋詞豪放派
蘇軾(1037-1101年),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對詞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開拓和變革,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無論是內容的拓展,還是形式的新化;無論是風格的突破,還是人生的超越,蘇軾都以其極大的熱情、卓越的才能進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從而極大的提高了詞的藝術品位,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強化詞的文學性,弱化詞的音樂性,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獨立的抒情文體。把詞引入文學殿堂,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樹立了詞史上的裏程碑,大大促進了宋詞的發展,使宋詞進入鼎盛時期。這就是蘇軾對詞所作出的最傑出的貢獻,至今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宋代詞作巔峰代表和所存詞作最多詞人。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現存詞600多首,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陸遊(1125~1210年),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為南宋四大家詩人之一。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著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後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後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諡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曆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張孝祥生於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父親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為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嶽飛辯冤,為當時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曆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於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歲。有《於湖居士文集》40卷、《於湖詞》1卷傳世。《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嚐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劉辰翁(1233.2.4—1297.2.12),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詞人。風格取法蘇辛而又自成一體,真摯動人,力透紙背。作詞數量位居宋朝第三,僅次於辛棄疾、蘇軾。代表作品《蘭陵王·丙子送春》《永遇樂·璧月初晴》等。作品收入《須溪先生全集》。
為什麼說宋朝
宋朝是中國曆史上人類文明發展的鼎盛時代
在後唐大周時期經曆大約200多年的封建割據後,在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代周為宋。之後進行了一係列的統一戰爭,962年合並荊湘,964年西桃後蜀,971年攻取南漢,975年討伐南唐,976年陳洪進“納土”、吳越歸地。979年滅亡北漢。解除了唐朝中後時期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麵。在經過一係列改革之後加強了君主專 製權力並鞏固和發展了中央集權。穩定了社會秩序。
一:宋朝的經濟比前朝更加繁榮和富庶。
宋朝允許自由買賣的土地製度,實行不抑製兼並的土地政策,宋神宗說“政事之先 理財為急”。
宋朝時生產關係發生變化,租佃製普遍實行,農民的人生依附關係減弱,租佃經濟不斷發展,而且當時地主與農民訂立主戶與客戶的關係,客戶可以購買土地,脫離地主,因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伴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農業精耕細作,這就促進了宋朝農業的發展。
宋朝實行農商並重的政策,製定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鼓勵商業發展, 這不僅激發了小農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出的增長,而且降低了農戶將農產品轉化為商品的交易費用,使小農通過市場獲取經濟收益成為可能。
在這樣的製度安排下,小農的農產品供給行為由過去的自給自足型向自我供給的同時又積極向市場提供農產品的雙重供給行為轉化,從而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商品性農產品。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創造了前人難以望其項背的財富。而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紙幣(交子)開始在一些地區出現並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紙幣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換。從而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發展。到南宋時期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完全南移。而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局麵。宋代逐漸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許商人經商,街道上隨處可以開設店鋪。尤其是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臨安,城市人口都超過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大都市。其商業更是異常發達,並且伴隨著商業的發展,海外貿易也隨之而起,廣州,明州,泉州等港口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宋政府設立市舶司,收取關稅。南宋紹興末年(1162),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即達200萬貫。
宋朝的財政收入不斷增加。經濟不斷繁榮。
二:政治的相對穩定為宋朝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內部基礎。
在宋朝時期內部沒有發生席卷全國的農民暴動,宋朝雖與遼,西夏,金發生戰爭但是沒有給南方帶來巨大的災難和毀壞,而且更多的時間是和平與相互的交好。宋政府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宋朝把注意力轉移到國內,著重解決國內的矛盾。在改革官製後解除了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保證了中央的權威。使得國家內部得到穩定,從而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宋朝實行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實行重文輕武。
“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以儒立國,而儒道之振,獨優於前代”,重視文化的發展,宋政府在科舉製方麵上召取更多的士人,“宋之科目,有進士,有諸科,有武舉。~~~~~~~而進士得人為盛。”“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複幽薊,逐強番於窮漠,~~~~~其榮不及也”,進一步完善科舉製,實行“糊名”“謄抄”等方式,加強了人才選拔,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兩宋時期諸多大臣是文學家,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三蘇,範成大等。宋政府不濫殺大臣保留了大量有才氣的文人。也為宋朝的文明注入了新的血液,對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宋朝是士大夫的樂園,也是重儒的時代,太祖“不殺大臣以誓詔子孫“終宋之世,文臣無毆刀之辟”。宋代的私人書院發達,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嵩山書院等等,也就為宋朝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傳播了文化,為宋朝在中國文明史上的地位奠定了一個基礎。
四:宋代文明是建立在繼承前代文明的基礎之上的,並且需要經過一大批士大夫文人的發展與創造之後才產生的,正是在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之下才創造了宋代文明。
宋代文明有其明顯的表現.這是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文明時代,這是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無法比擬的。
在哲學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的發展給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使得文化得以發展。
宋朝初期的三先生:孫複、石介、胡瑗。儒學在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學說和思想。向著“經世致用“的方向發展。並且適應了新的政治需要,產生了王安石的新學,是依據富國強兵而提出的。上管均說“王安石沉酣六經,貫通理數,學者歸觴,固非一日”,他的“天變不足懼,祖宗不足法,流俗人之言不足恤。”思想更是體現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觀念。提出“新故相除”的辨證思想,在王之後周敦頤有濂學,提出“自無極而為太極”。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決定。發展了“誠”的學說,認為“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仁義禮智信的最高境界。他結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他實際上是宋代道教思想的演變過度人。理學產生了。二程的洛學思想,他們強調“道”和“氣”的關係 崇尚“理”,主張“滅私欲,則天理明矣。” 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鼻祖,二程則是理學的奠基人,而後南宋的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遠紹孔、孟以來傳統儒家思想,繼承和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以及張載、邵雍的學說,建立起了龐大的理學思想體係。他更大地發展了理學思想,他提出“氣質之性”是理與氣合並而產生的。因而提出“存天理,滅人性”,關於貧賤富貴他提出是“天所命”。理學體係是維護君主專 製需要和倫常禮教的需要而產生的。
在南宋以後600多年的曆史進程中,程朱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人們的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曆史進步等方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理學家的通經致用,積極入世的思想,對宋代的文人有重大影響。從而使得宋朝的文學家們幾乎都與政治保持密切的關係,關心政治,憂國憂民。
宋代出現理學與西方哲學“治人”有相似性,就是說與自然科學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哲學界對於宇宙本體的討論是從宋朝開始的,這與宋時期的科學發展有關。這也是宋與前代大不一樣的地方。理學是中國哲學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無論這種思想是唯心還是唯物的,隻要這種思想有助於維護當時統治的需要和哲學發展的需要那麼都是進步的和具有有積極意義的。不能用現在的理念來理解和否定它的作用。
在自然科學上:英國學者李約瑟說:"對於科學史家來說,唐代卻不如後來的宋代那麼有意義.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任何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 ,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就在宋代。”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活字印刷術、火藥的使用和指南針的使用為宋朝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宋朝以及以後的出版業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指南針的發明為航海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當時的航海技術大大提高,促進了當時海上貿易的繁榮.指南針的應用推動了歐洲的航海事業。為資本主義的擴張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也為宋朝以後的對外貿易發展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為世界的進步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工具。而火藥用於軍事,它的使用的進一步提高使得人類進入了熱兵器時代。成為戰爭的主要後備力量。
三大發明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進步都創造了一個美好的條件。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寫道: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發明的力量、功效和結果。人們將看到,這些發明遠不如三大發明那麼顯著;這三大發明古人並不知道,它們的起源,即使現在仍模糊不清,無人知曉,它們是:印刷術、火藥和磁鐵。因為這三大發明首先在文學方麵,其次在戰爭方麵,第三在航海方麵,改變了整個世界許多事物的麵貌和狀態、並由此產生無數變化,以致似乎沒有任何帝國、任何派別、任何星球,能比這些技術發明對人類事務產生更大的動力和影響。”
北宋時期在天文學上繪成了天文星圖,有對新星和超新星的觀測,對哈雷慧星的觀測,並在天文儀器的製造都有巨大的成就。首創了水動天文鍾。在醫學上,〈〈證類本草〉〉和〈〈本草衍義〉〉這兩部書對醫學發展有巨大的作用。宋代醫學分類更加細致,分為九科,其中有小兒科,產科,針灸科等。宋代著名的法醫宋慈寫成了一部〈〈洗冤錄〉〉是我國第一部係統的法醫學著作。建築上有〈〈營造法式〉〉等建築名著。沈擴的〈〈夢溪筆談〉〉為世人景仰。兩宋是中國科學發展的高峰時期,這時期的一係列發明為宋朝和後來的王朝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文學史學發展上:宋代文壇輝煌燦爛,藝術花開爛漫,宋朝的文化在經濟基礎的支撐下大為發展,宋詞出現,“終宋之世,樂章大備,四聲二十八調,多至千餘曲,有引,有序,有令,~~~~~,有歌頭,~~~~。”《全宋詞》錄入詞人1330多家,詞作19900餘首。隨著經濟的繁榮,文壇培養出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中的傑出代表人物有,歐陽修、王安石、“三蘇”、“蘇門四學子”等等他們一些人在不同程度上要求政治革新,在文學上則掀起了詩**新運動,他們主張文章應當“明道”要“敘人情,狀物態”而“曲盡其妙”的風格。應當“有補於世”“救時行道”。
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其中的散文名篇有《醉翁亭記》《前赤壁賦》. 《六國論》. 《美芹十論》.《嶽陽樓記》. 《墨池記》等等.他們使得宋朝文明得到了質的轉變。使得散文體製趨於完善。為後代散文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基本架構。在宋詩歌上,宋詩歌“尚理”,以議論為詩的獨特風格,宋詩氣度閑淡,“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詞的發展在宋朝達到了一個黃金時期,柳永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人稱“有水處即能吟柳詞”他成為了婉約派的代表,而蘇軾、辛棄疾則是豪放派的代表。
“靖康之變”後宋政府南遷出於對國家的熱愛,大批文人感傷時懷,在他們的詞中表現了憂國憂民以及報國的情懷。在他們的努力和發展下宋詞取得了巨大成功。宋朝開始出現話本小說,這是中國古典文學出現的新的氣息,戲劇在宋朝也有大的發展,繪畫方麵也有巨大成就,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東京的繁華。而宋徽宗雖然不是好的政治家但是他在繪畫方麵有著巨大天賦,在繪畫曆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南宋時期的著名山水畫家有劉鬆年、李唐、馬遠、夏圭等 。在史學發展上,宋代則是中國曆史上史學發展的黃金時期,史學家名人輩出。在宋代以前廟堂史學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不僅史著的撰寫與流傳局限於統治階級,擔負重要傳播任務的口頭講史活動,其絕大多數也被統治階級壟斷而成為“廟堂講史”。進入宋時期,一種麵向大眾的通俗性講史活動開始出現並得到迅速的發展,二十四史中《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都由官方編修完成。《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相繼修成。袁樞的《通篇記事本末》、朱熹的《通鑒綱目》分別開創了記事本末和綱目體兩種史學體裁。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到“敘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他高揚人道精神,強化勸戒精神。“專取國家興衰,~~~~,善可為法,惡以為戒者”。通鑒學是中國古代史學的裏程碑,到宋代已有了成熟的研究體係。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宋詞的重要作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