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然 :疑慮、嫌隙等消釋後心中平靜的樣子
釋然一笑就是放下心中疑慮後平靜地笑了一下。
"一笑釋然"是什麼意思
放下心中疑慮,平靜地笑了一下。
釋然一笑的意思是什麼啊,山東
代表默許和讚賞。
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哪首詩?
出自清代詩人張英的《觀家書一封隻緣牆事聊有所寄》。原詩如下:
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譯文:
千裏寄信而來隻是因為牆,
讓他三尺又有什麼關係呢?
萬裏長城如今仍在,
可是再也看不到當年的秦始皇了。
典故:
一段關於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故事,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發生了一件當朝宰相張英與鄰居葉秀才為了牆基爭地界打官司的奇聞。 因為張英家要蓋房子,地界緊靠葉家。葉秀才提出要張家留出中間一條路以便出入。但張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寫明“至葉姓牆”,現按地契打牆有什麼不對,即使要留條路,也應該兩家都後退幾尺才行。這時張英在北京為官,其子張廷玉(雍正、乾隆兩朝名臣)也考中進士,在朝為官,老家具體事務就由老管家操辦。俗語說:“宰相家人七品官”,這位老管家覺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總管,況且這樣建牆也有理有據,葉家一個窮秀才的意見不值得答理。於是沿著葉家牆根砌起了新牆。這個葉秀才是個倔脾氣,一看張家把牆砌上了,咽不下這口氣,秀才自己能動筆,一紙狀文告到了縣衙,打起了官司。
一個窮秀才與當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親朋好友都為葉秀才擔心,怕他吃虧,勸他早點撤訴,但葉秀才就是不聽,堅持把官司打下去。張家管家一看事情鬧大了,就連忙寫了封信,把這事稟告了北京的張英。不久,就接到了張英的回信。信中沒有多話,隻有四句詩:“ 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這首詩,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來到葉家,告訴葉秀才,張家準備明天拆牆,後退三尺讓路。葉秀才以為是戲弄他,根本不相信這是真話。管家就把張英這首詩給葉秀才看。葉秀才看了這首詩,十分感動,連說:“宰相肚裏好撐船,張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張家就動手拆牆,後退了三尺。葉秀才見了心中也很激動,就把自家的牆拆了也後退了三尺。於是張、葉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百來米長六尺寬的巷子,被稱為“六尺巷”。據說,這裏成了桐城縣一處曆史名勝,一直保存下來。
作者簡介:
張英(1637—1708),字敦複,一字夢敦,號樂圃,又號倦圃翁,桐城人,清朝人物,清代著名大臣張廷玉之父。 張英,清康熙二年(1663)中舉人,六年中進士,適父秉彝卒,乞假歸桐城。相繼任《國史館文略》、《大清一統誌》、《淵鑒類函》、《政治典訓》和《平定朔漠方略》等總裁官。堪稱“萬寶全書”的《淵鑒類函》是清·康熙四十九年聖祖仁皇帝禦定張英等人編撰,以《唐類函》為藍本,並搜集《太平禦覽》、《事類合璧》、《玉海》、《孔氏六帖》、《錦繡萬花穀》、《事文類聚》、《山堂考索》、《潛確類書》、《天中記》、《事詞類奇》、《山堂肆考》、《記纂淵海》、《問奇類林》、《王氏類苑》、《翰苑新書》、《唐詩類苑》、《文苑英華》和《二十一史》以及《子·集》稗編等而成,全書分為四十三部,此書類似《藝文類聚》和《太平禦覽》的類書。
張英,三十八年授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四十年獲準退居鄉裏,康熙禦書“篤素堂”匾額相獎,後成為清朝名臣。淡簡喜靜,好讀白(居易)、蘇(軾)、陸(遊)三家詩,喜佳茗,壯年即有山林之思,曾作《芙蓉雙溪圖記》以明誌。有關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傳為美談。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南巡,他再次迎駕於清江鋪(今江蘇清江市)。他生於明崇禎十年(1637),卒於康熙四十七年六月,享年72歲。賜祭葬加等,諡文端。世宗即位,贈太子太傅。雍正八年(1730)入祀賢良祠。乾隆初年,加贈太傅。著作有《篤素堂詩集》、《篤素堂文集》、《篤素堂雜著》、《存誠堂詩集》、《南巡扈從紀略》、《易經衷論》、《書經衷論》、《四庫著錄》、《聰訓齋語》和《恒產瑣言》等。
張英有6子,其中4子均顯貴。除次子張廷玉外,長子張廷瓚,進士出身,官至詹事府詹事。三子張廷璐,官至禮部左侍郎。五子張廷(yuan)(1681~1762),字桓臣,號思齋。清雍正元年(1723)進士,由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升工部右侍郎。乾隆九年(1744),改補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主江西鄉試。後因病歸裏,另著《示孫篇》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