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關於端午節的作文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曆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
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
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
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
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
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
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裏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
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曆。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曆吧!當時楚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
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
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小學生作文端午節三年級
梅子熟透以後,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
“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
”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讚美。
我的家鄉在東北的山區。
村莊的四周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山上“佳木秀而繁陰”。
一條清澈的小溪在巍峨的山澗溢出,淌過炊煙繚繞,雞鳴狗叫的村莊。
千百年來,古樸安寧的村莊就這樣靜靜的躺在大山的懷抱中,吸收著大地的靈氣,沐浴著陽光的光輝野鵑花開過不久,就到端午節了。
於是,我處在異國他鄉而又回憶起在故鄉過端午節的情景來 家鄉的端午節,很多風俗跟外地一樣係百索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淩晨3,4點鍾,母親起床,把事先準備好的五色小繩係在孩子的手脖子上。
小繩是掉色的,沾了水,把手腕染的紅一色,青一色,好玩極了。
端午節過了,等到第一場雨,孩子睡著後母親在悄悄的把小聲解下來,扔在水裏讓雨水將其衝走。
用五彩的紙疊了連環小寶燈掛在門楣上,象征著一年的五穀豐登,衣食無憂。
記憶最深的是我8歲那年的端午節。
那年,不知怎的,我身上起了又大又紫,腫的流膿的膿包,疼得我不得安寧,這時八一公公說“毛毛,你等著,我去弄些薆蒿來。
”直到下午,他才回來。
我聽人家說這玩意放在水裏煮沸後,用水洗澡,能治百病。
我洗完澡後果真不疼了。
第三天,就好了。
事後我問八一公公緣由。
他說“你這娃子走運,逢上端午節,不然,可夠你受得!”我至今也不明白他的意思。
大概是由於恰逢上這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節日吧! 家鄉也要泡端午酒。
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
裏麵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
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
”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如今,媽媽也如法炮製,材料一樣,但入嘴後口感卻不一樣。
我提醒媽媽:“你用的是這裏的酒,而不是家鄉自己釀的酒啊!” 我同媽媽已離開家鄉多年,但故鄉的山山水水,人情風俗在我心屏上總不能抹去。
今年的端午節已經過完,我多想問問:親愛的鄉親們,你們又釀端午酒了嗎?...
小學生作文端午節
又要到端午節了,四處飄著粽子的清香,讓我垂涎欲滴。
於是,我向媽媽嚷著,今天包粽子,媽媽去菜市場買回了包粽子的葉片。
在她的吩咐下,我開始了我的工作。
首先我把葉片放入水中洗幹淨,放在一旁。
再把用來包粽子的糯米放入水中洗幹淨,加一點點鹽和醬油攪拌均勻。
看著準備包在粽子裏的鮮肉和蛋黃,我急不可待的挽起了袖子準備開始。
媽媽先拿了兩張大小不一的葉片重疊在一起,折成一個漏鬥型,再舀一勺米放進漏鬥中,把它對著左手的掌心抖了兩下,再塞進去一塊鮮肉和蛋黃,然後再用米填滿。
接著左折折右折折,三兩下便把它包得嚴嚴實實,最後用繩子把它綁起來,一個結結實實的粽子就包好了。
我看媽媽包著很容易似的,就想試一試,拿了兩片葉片,照媽媽剛才的方法包了起來。
可是,這時我的漏鬥卻出現了三個洞,米一直往下掉,媽媽說:很多事看著容易,起來可難了,這是有技巧的。
說完就手把手教我,她做一步我就跟著做一步,可我不是折個貨真價實的漏鬥,就是把它包得鬆鬆垮垮,一上線就全散架了,好不容易整出個有點樣子的,我早已累得哇哇叫了,看來真是個技術活呀。
我搖搖頭便不再繼續了,就等著媽媽包現成的我吃好了。
沒有我在一旁幹擾,媽媽的速度更快了,她一口氣包了五串粽子。
媽媽說:要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煮一個小時,這樣才能讓粽子吃起來更有嚼頭些。
一串串帶著水氣兒的香噴噴的粽子終於出鍋了,那香味飄滿了屋子,讓人都不由自主流下了口水。
我迫不急待地剝開綠色的粽葉,哇,粽子色澤誘人,連忙呼口氣,吃了起來,那味道清香可口,鹹鹹的香香的,真好吃!媽媽看我狼吞虎咽的樣子,在一旁不停地說:吃慢點,吃慢點;一個粽子剛下肚,我就衝著媽媽說:媽媽你真棒!包的粽子味道好極了!媽媽用手理了理額頭邊上的幾根零散的頭發,欣慰地笑了。
粽子不僅以它特有的形狀、顏色和滋味惹人喜愛,而且能引起人們對一位古代詩人的懷念。
粽子的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圓的。
你能說出它包含著幾個頂角、幾條棱、幾個平麵、幾個三角形嗎?粽子用翠綠的葦葉包裹著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棗子。
煮熟後,顏色變了,剝開墨綠的葦葉,隻見潔白如玉的珍珠米團裏鑲嵌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棗,紅白綠三色互相映襯,顯得十分豔麗動人。
粽子的味道更是鮮美。
葦葉散發出高雅的清香,咬一口粽子,真是甜而不膩、粘而爽口!
小學三年級作文端午節
端午節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起於三代夏至節;惡月惡日驅避;吳月民族圖騰祭等等。
端午節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係在一起。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
小學生作文提目是端午節
每年的端午節,我都會想起小時候學過的兒歌:“桃兒紅,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
粽子香,包五糧,剝個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
端午節又稱重陽節,關於端午節的來曆,說的最多的是為了紀念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還有的說這一天是伍子胥的忌辰;也有的說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或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媽媽還告訴我:“端午節因為是五月初五,許多習俗也和“五”這個數字聯係在一起。
有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係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雄黃酒,黃豆瓣包的粽子;不過,現代人過端午節主要是吃粽子和舉辦一些大型的慶祝活動。
目前端午節已被定為國家法定假日,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我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
你們應該多了解一些並把它發揚光大。
聽了媽媽的話,我覺得端午節真是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節日。
難忘端午節300個字小學生四年級下冊的作文有嗎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忙著包粽子,我們家也忙了起來。
你瞧,媽媽到商店買了幾斤糯米,把糯米掏洗幹淨,放進一個盆子裏,把蘑菇、花生、三層肉……放進去,攪拌均勻後,把準備好的筍葉卷成一個圓錐形,把攪拌好的材料放進去,快要滿的時候把一片筍葉往下一折,再用繩子捆起來,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我說:“媽媽,您快教我包粽子吧!”媽媽說:“以後才教你吧,現在你還小,包粽子挺難的。
”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一個、兩個、三個……粽子全部包好了,媽媽用大火煮起粽子來。
煮了半天,才把一盤香噴噴的粽子端上來,我拿了一個,把繩子解開,咬了一口,啊,真好吃!我奇怪地問:“媽媽,為什麼今天要吃粽子?”媽媽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了不讓魚兒吃屈原的屍體,便投粽子給魚兒們吃。
”啊,這真是個難忘的端午節。
小學上冊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端午節
端午節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這首民歌唱的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個,如:端午節、端陽節、龍舟節、粽子節、地臘節、詩人節……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要數吃粽子、賽龍舟了。
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了紀念22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
他們還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魚蝦,以免吃屈原的屍體。
一直延續到今,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每到端午節,媽媽還會用五種彩色的線,搓成五彩縷給我戴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意謂可避災、除病、保安康。
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畫門符、吃五黃、戴香包、掛艾草等。
怎麼樣,咱們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
小學五年級學生端午節作文是什麼?
“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的。
屈原一生寫過許許多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許多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楚王不采納。
最後! 端午節不僅讓人忘不了,楚國國土被侵占,既不是方的?”媽媽說:“粽子是用翠綠,鮮嫩的蘆葦葉包著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大棗,如果不包大棗,跳江自盡。
人們為了懷念他,崇敬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就把粽子和許多好吃的都投到江裏,意思是不讓魚兒們去吃屈原的屍體。
” 爸爸說完了,剝開變成墨綠色的蘆葦葉,他滿懷憂憤! 可是媽媽,就看見潔白的米團在裏麵,粽子是怎麼包的。
爸爸也很快的來到了桌子旁,我們一家邊吃邊談論粽子。
我對爸爸說:“粽子形狀很特別,很好吃,並且吃不膩。
它既是開胃美食,我一起床,就看見媽媽已經把香噴噴的粽子和熱乎乎的雞蛋擺在桌子上了。
我趕緊隨便的洗了幾把臉,就叫爸爸一起來吃粽子,那是什麼形狀呢。
端午節的前一天,也不是圓的。
爸爸說,也可以用豆子代替。
煮熟它,要一個晚上。
煮熟以後,又是營養豐富的滋補品。
” 啊?”爸爸沒有回答我的話,可他隨口就給我講了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曆,家家戶戶都忙著開始包粽子。
這一天清晨每年一次的端午節今年又快到啦。
我說:“屈原真是好樣的...
小學生作文三年級七百字.端午節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采納,反而被逐出宮中。
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
當地的漁夫劃著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
後來,大家把盛著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
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
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
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
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
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
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
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
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一片反著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麵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
等她把粽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鍾,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
香得使你隻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欲;隻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麼“秘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愛吃粽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