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麵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穀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誌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隻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隻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麵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隻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穀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複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穀的這一改動,雖然隻將數字改為一字,隻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穀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穀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誌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裏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裏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裏馬,隻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歎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裏,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裏,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裏,有人在國王麵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裏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裏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裏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完)
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隻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曆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麵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麵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麵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裏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裏,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裏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裏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裏想:“酒杯裏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裏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幹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裏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裏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裏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讚揚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勳。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才高八鬥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歎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製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讚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草木皆兵”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成敵兵。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隻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裏桅杆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讚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裏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紮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麵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隻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隻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指鹿為馬
English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麵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裏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裏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穀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麵,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麵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盜鈴
English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鍾嗎?他心裏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關於交友的典故或成語故事(至少2個)
管寧割席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誌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
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剛彈琴時表現出攀登大山的誌向,鍾子期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樣高大。”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了隨流水常進不懈的誌向,鍾子期再一次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長江黃河一樣激蕩。”
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破琴,拉斷弦,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不是隻有彈琴像這樣,賢德的人也這樣。
即使是有賢德的人,如果不以禮相待,賢德的人如何盡忠呢?這就如同駕馭不好,良馬也不能跟隨他跑千裏遠一樣。
膠漆之交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膠和漆,是兩種最具黏性的東西,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故把誌趣相投、親密無間的朋友稱為膠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間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時就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之說。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輕時與同郡雷義結為知交。兩人一起研讀《魯詩》、《顏氏春秋》等經書,都是飽學之士。太守張雲聞陳重之名,嘉許他的德才品行,舉薦他為孝廉,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後十餘次向太守申請,張雲不批準。
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為孝廉,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變故,舉債負息錢數十萬,債主天天上門索討,小吏跪求暫緩,仍無法通融,欲訴諸官府,陳重得知後,便私下替他還債。小吏感恩戴德,登門拜謝,陳重若無其事地說:“這不是我做的,也許是與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償還的吧!”始終不談自己的恩德。
有一次,一個同事告假回鄉,忙中穿錯了別人的一條褲子回去。失主懷疑是陳重拿走,陳重也不置申辯,而去買了一條新褲賠償他。直到回鄉奔喪的同事歸來,才真相大白。陳重與雷義兩人同時官拜尚書郎,雷義因為代人受罪,被免職。陳重也以身體有病為理由,辭職一同還鄉。
後來陳重複出,任細陽縣令,頗有政績,舉措標新立異;又升任會稽郡太守,因為姐姐去世守喪,辭官離職;後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禦史,卒於任上。
成語故事有哪些,說名字
三顧茅廬
懸梁刺股
初出茅廬
才華橫溢
料事如神
膽大心細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獨木難支
鑿壁偷光
程門立雪
紙上談兵
破釜沉舟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鐵棒磨成針
不恥下問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成語故事杞人憂天的典故
杞人憂天
【讀音】:qǐ rén yōu tiān
【解釋】:杞: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杞縣一帶。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出處】:《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類似於愚公移山的成語故事
鐵杵磨針 [tiě chǔ mó zhēn]
生詞本
基本釋義
比喻隻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 處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
例 句
王明同學雖然傷殘無手臂,但是他卻能用雙腳書寫,並獲兒童書法獎。他是靠鍥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滴水石穿
帶典故的故事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穀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誌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隻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隻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麵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隻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穀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複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穀的這一改動,雖然隻將數字改為一字,隻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穀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穀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誌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裏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裏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裏馬,隻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歎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裏,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裏,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裏,有人在國王麵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裏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裏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裏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完)
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隻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曆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麵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麵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麵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裏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裏,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裏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裏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裏想:“酒杯裏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裏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幹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裏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裏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裏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讚揚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勳.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才高八鬥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歎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製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讚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成語“才高八鬥”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寓言成語故事:人麵獸心的故事
人麵獸心
[讀音][rén miàn shòu xīn]
[解釋]麵貌雖然是人,但心腸像野獸一樣凶惡殘暴。
[出處]《漢書·凶奴傳》:“夷狄之人貪而好利;披發左衽;人麵獸心。”
[近義]狼心狗肺居心叵測行同狗彘人麵狗心人頭畜鳴衣冠禽獸
[反義]正人君子好生之德
成語故事:高山流水
1、故事內容
當時的楚國有個讀書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歡彈琴,從小跟一位名叫連城的先生學琴。伯牙天資聰穎,琴藝大進,但卻很難捕捉到樂曲的神韻。
一日,老師對伯牙說:“我帶你去尋一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
伯牙一口答應,高高興興地背著琴隨老師乘船來到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師去了。
伯牙在這巍峨蒼鬱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後,不想卻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雲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回蕩如仙樂。伯牙頓感天眼大開,靈感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後傳來老師的聲音:“哈哈,哈哈……仙師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所說的仙師就是大自然啊。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
後來,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隻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後,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麵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讚歎不已。
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
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隻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後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鍾,賤字子期。”伯牙歎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中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中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歎:“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台,琴破弦絕。 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台,以資紀念。
2、出處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有同名電視劇《高山流水》。此曲為古琴曲,唐代分為《高山》、《流水》二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後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3、成語釋義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愚公移山成語故事30字左右
愚公移山
《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拚音】:yú gōng yí shān
【釋義】: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出處】:《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例句】: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要發揚~的精神。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有關《列子》中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