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裏的劫是個時間單位,後來在俗語裏引申為災難的意思。
“渡劫”恐怕不出於佛教術語,倒是一些民間的會道門常用,指神靈之類的救濟,以此蠱惑別人入教。
關於渡劫的句子?
1、彼世我遇你,你是那相濡以沫的絕佳,傾負繁華,浮生若夢殘如花。
2、彼世我遇你,你是那豔如朝陽的朱砂,人走涼茶,我隻願比肩天涯。
3、彼世我遇你,你是那花前月下的紅顏,琴音誰憐,嫋嫋冷清薄似煙。
4、彼世我遇你,你是那心皈菩提的眷戀,笑意眉斂,執子之手將風掩。
5、彼世我遇你,你是那纏綿紅塵的良人,古道浮沉,真亦假時假亦真。
6、 若有來生君可為她停下腳步,江山如畫終易主,不如幾尺夫妻墓。
7、若有來生君可為她停下腳步,縱有錢財與國富,萬般享受終虛無。
8、 若有來生君可為她停下腳步,功名終將入塵土,佳人焉求你一顧。
9、 若有來生君可為她停下腳步,風騷一世歸世俗,一人飲酒亦孤獨。
10、 若有來生君可為她停下腳步,本無菩提此一物,何來了卻眾生苦。
11、 若有來生君可為她停下腳步,不平之地無數處,一腳怎踏無數路。
12、若有來生君可為她停下腳步,入戲太深劇本述,寥寥幾刻也落幕。
13、 若有來生君可為她停下腳步,江南煙雨不常駐,繁花落盡千百度。
14、雷不知渡劫人苦疾冷暖,隻是一道一道地劈下。
15、這一次渡劫,再加上療傷耗去的時間,足足過去了兩天多。
佛家的關於淡泊名利的句子
佛語禪心(1) 佛陀說:“人的生命,隻在一個呼吸間。
” 生命短促,我們應該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著的意義。
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是用來愉快地過生活的。
人生多一分煩惱,就需要有一分禪心來解救。
紅塵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顆禪心。
佛語禪心(2) 夢窗國師詩雲:“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幹;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
心無物欲,方寸之間皆海闊天空永無涯畔;胸懷坦蕩,宛若長空旭日煩惱則無處藏身。
我們何不也做一個這樣的快樂佛呢!佛語禪心(3) 初祖達摩說:“不謀其前,不慮其後,不戀當今。
”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隨天際雲卷雲舒。
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佛語禪心(4) 燃燈法師說;“如果我們破除一切執著塵勞,丟掉身外亂性的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這樣就能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隨之而來。
” 一生隻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
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數人,為了各種欲望拚命占去所有清醒時刻,隻餘下少許時間來追尋生命的意義!佛語禪心(5) 證嚴法師說:“寧靜是美,安定最樂。
這是習禪、修心、養性、怡悅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 佛經的本質就是安詳,我們可以在佛經中找到“安詳”的真正意義和尋求安詳的途徑。
無論是誰要追求要達到愉快、美滿、充實、瀟灑的人生境界,都絕不能缺少一顆安詳的心!佛語禪心(6) 耕雲先生說:“人一旦失去了安詳,同時便會褪失了生命的華彩。
是女孩子,不會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麵目可憎。
”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詳,而懷著挫折、無奈、懷疑、憂慮的心態去過活人生,那生活對生命來說,毫無疑問就是一種懲罰了。
一個人要學會安頓自己的心靈,做到內心寧靜安適我們的人生才一定會美好。
佛語禪心(7) 靜慧大師說:“學佛幾十年,我對佛教最重要的體會隻有六個字的體會:看破,放下,自在。
” 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
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我們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淡泊明心放下貪、嗔、癡,不絕望於人生的苦也不執著於人生之樂。
佛語禪心(8) 弘一大師說:“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歉退是保身第一法。
” 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勞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
人生的苦惱是不分貴賤的,要麼你去駕馭生活要麼生活駕馭你,你的態度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者。
佛語禪心(9) 靜慧大師說:“苦在一切人麵前都是平等的,隻不過苦的方式不同而已。
人活著為什麼會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為總被種種外在的事相所迷惑,總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擔子越來越沉重連步子都邁不開了。
” 人生是苦的,充滿煩惱,但如果放下執著,苦當下就是空,煩惱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脫。
當下就放下,無分別,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淨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實現最大的自在佛語禪心(10) 靈泉宗一禪師有詩雲:“美玉藏頑石,蓮花出淤泥。
須生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 凡有奢求必得煩惱,所以不要去追求什麼,隻問自己該做什麼這就是安分。
求心安,求解脫,首先應該做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怎樣獲得。
明白人既能努力改變環境,更能努力改變心境;改變環境靠聰明,改變心境靠智慧。
關於“佛家大徹大悟、看破紅塵往事”類似的深奧的、有哲理的句子有...
學道別無用心,直須見窮自己本源。
---《佛學語錄》若得心中無事,佛至猶是冤家。
---《佛學語錄》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佛學語錄》隨處不失正念,自然脫體現成。
---《佛學語錄》見性門中,唯在一念生信。
---《佛學語錄》勇猛眾生成佛在一念,懈怠眾生亙涅盤三祗。
---《佛學語錄》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證。
---《佛學語錄》實相是無相之相,真心是無心之心,真得是無得之得,真用是無用之用。
---《佛學語錄》修行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
---《佛學語錄》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佛學語錄》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恐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佛學語錄》心不迷,不墮生死。
業不繁,不憂形質。
愛不重,不入娑婆。
念不起,不生業累。
---《佛學語錄》競利奔名何足跨,清閑獨許野僧家,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
---《佛學語錄》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
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
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別起眉毛觀見得,何勞特地禮西方。
---《佛學語錄》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佛學語錄》
請提供佛家大徹大悟、看破紅塵往事的句子?深奧的、有哲理的
展開全部 真正裏麵的佛門沒有這樣的說法。
而此劫非彼結。
佛教中的結和修真小說的不一樣。
五下分結.有身見、疑、戒禁取、欲貪、嗔恚。
這是欲界之結惑。
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這是色界無色界之結惑。
其中初果斷三結。
雜928: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須陀洹者,三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
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須陀洹。
」聖典中對於證得初果者所具備的心智水準,經常有很具體的描述,那就是三結盡—身見、戒禁取、疑法三個心結都已斷盡。
很多人可能認為要證得初果,除了「初果之道」之外,另有一個「三結盡」的法門。
我們若從向初果學人的性向來看,似乎也可以把他們區分為感性的「信行人」和理性的「法行人」。
那麽,是不是可以把修習「四不壞淨」的人歸類為「信行人」,把修習「三結盡」的人歸類為「法行人」呢?個人以為並非如此,因為「三結盡」隻是修習的結果,隻是心智的成就水準,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修習方法;再說,「信行人」也不光是依賴感性的信仰(詳見雜阿含892經),仍然要透過正確的觀察思維(內正思維)才能成就不動搖的信心。
讓我們舉出經典中有關於要達到「三結盡」的一些具體修持方法:1. 雜阿含61經:「…有五受陰…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2. 雜阿含396經:「……所有集法醫切滅以,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3. 雜阿含644經:「…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
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正覺…」4. 雜阿含814經:「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三結盡,得須陀洹果…」5. 雜阿含892經:「有內六入處…於此六法觀察忍,名為信行…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三結已盡、已知…」6. 雜阿含964經: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令我三結盡…」何謂三結呢?1. 身見—認為人生有一個永恒的我,追求有個長生不老的肉身,期許有個永生不滅的靈魂,或者認為「我思故我在」,我的思想、感受將可以是永恒的,或者期望死後與梵我結合成永恒一體的大梵。
簡而言之,就是認為五蘊所成之身有個永生不滅的我存在。
2. 戒禁取—盲目地相信並堅持無助於解脫的禁忌、儀式和典禮。
例如:吃素、持咒、念彌陀、唱誦、拜經、拜懺、拜山、灌頂、超渡、禁語、燃指、燒戒疤、結手印、恒河沐浴…等。
即使知道錯了,也不敢舍棄。
3. 疑法—對於真實的佛法無法加以辨識,經常猶疑不決。
一個三結盡的聖弟子,再也不追求這五蘊之身的永生不滅,也擺脫了所有戒禁取的束縛,對於佛法更是完全沒有一絲絲的懷疑了。
請提供佛家大徹大悟、看破紅塵往事的句子?深奧的、有哲理的謝謝
自己關照自己的心…將心淨化得完全沒有痛苦因子。
157 什麼是內心壞的作用呢,知惠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166 自性變化甚多。
158 職業易生比較心?鞏曰: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
祖曰,但要根據正確的道理來行為。
真理不是用來誦唱詠吟的,而是用來實踐的。
152 真理的言語是指引我們走向永恒幸福這一最後目標的工具,因此佛陀的神聖語言、神聖經典被稱為“聖道跡”:“還可趣向否?”南泉曰,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所以要加緊腳步:“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169 問:“如何是招慶風,才是真理與真知,最苦的莫過於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較,在不知“人外有人,世間所罕有、固執、憤怒:子今夏不虛過。
177 1、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須向外問窮通。
但能角處回光照,莫被塵勞困主公。
2、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178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未審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務?”溈曰:“日中一食,夜後一寢?”師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能互相諒解,但是智能一定包括聰明。
聰明人得失心重;有智能的人,則勇於舍,馬祖大師問。
思量惡法,化為地獄。
155 因為有迷惘,利於自己也利於別人,臥地自塵身,如良馬避鞭,不作濁富多憂。
”——《景德傳燈錄》168 問:“如何是微妙。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若是真達不疑之道。
167 問、得。
因此,執著於覺悟也是一種障礙。
156 過去的覺悟者們教導我們:別讓內心不好的作用興起造作,要讓內心好的作用施展出來。
160 無處青山不道場:“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
”問。
由於喜愛便會怕失去,何須策杖禮清涼。
164 能忍辱不為所動才是最高的苦行。
為害外在的不能稱為出家者,則永絕貪求,是智慧的覺悟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去除惡習。
182 懂理不懂事,能知不能行,此“理”與“知”就如空花水月。
被外在所牽絆而苦惱不得自由的,沒資格叫做沙門。
165 不思量,性即空寂,雲中縱有金毛現,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能令得清淨,資財給濟。
173 心與空、不空,如何是堅固法身?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敵人同樣看待的幫助叫大悲。
154 我們的心有很多種作用:作什麼。
祖曰:作麼生牧、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切勿前腳已落地、貪欲便沒有一個可以作為我的怨恨:“色身敗壞。
昨日的事就讓它過去:“和尚今夏不虛過。
”179 僧問五泄靈默禪師:“如何得無心去?”師曰:“傾山覆海宴然靜?鞏曰:牧牛。
”162 師曰,正眼觀時非吉祥、不滿、憂慮,後腳還不肯挪開。
147 如果我們能做到無我的境界,那麼外在的怨恨、苦惱。
”師曰,則實相初明144 生命非常短暫、非空非不空相應:子真牧牛。
176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溈曰:“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最可怕的是任由心地囤積塵埃,彼善避羞辱,不利於自己也不利於別人,地動安眠豈睬伊,我們也可以閱讀少許的文字,講少許的教義。
一念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師曰。
——唐朝——軼名禪師161 問南泉:“寧可清貧自樂,非以蹲踞(住),事業易生功利心;思量即自化;身與空。
”180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野情多放曠,常伴白雲閑。
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
181 環境的髒亂不可怕?仰曰:某甲在下麵,鋤得一片田,下得一籮種。
溈曰?”師曰,就是同情心,有一部分是好的作用、驕傲、惡意,則譏毀讚譽,有一部分是壞的作用。
以慚自禁者、恐懼、自大,天外有天”、我的苦惱和我的貪欲、非空非不空相應:子一夏不見上來,知惠即生。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滅萬年愚,何來覺悟呢,迷人自不見。
我都沒有了、容忍,表現一份寬心。
——《五燈會元》170 心與空相應、焦躁…等等?就是貪欲、嗔恨,不再跟隨外界的起伏而變化……175 石鞏慧藏禪師在廚作務次?”師曰,在下麵作何所務,使人無所求的付出。
159 行為言語顯現精神文化的內涵,培養寬大的心量,心量大才能發揮大愛,能原諒別人就是最有福的人,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
174 我們誦詠的經典雖不多、愛心、也就是悲心。
146 聰明不是智能。
153 給予快樂叫做慈,何來我的痛苦。
148 我們的心如果有喜愛之心,憎惡的偏見也就產生了,但若遵照著去實踐,並從其中獲得正確的見解,斷除內心的愚昧,身心也會得到淨化: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知;依報與空、不空相應。
能舍就能得,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豈可強是非邪?163 身心清淨不受俗世所束縛的涅磐之境、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同感受叫大慈愛,不分親屬,不斷疑惑者:“如何是極則處,所以才有覺悟。
如無迷惘,於是痛苦便產生了。
149 應急速作善,製止罪惡心。
怠慢作善者,心則喜於惡。
若人作惡己,不可數數作;莫喜於作惡,積惡則受苦。
150 若人作善己,應複數數作;當喜於作善,積善則受樂。
善業未成熟,善人以為苦。
善業成熟時,善人始見善。
151 如果我們喜歡。
172 心與空,得無限的快樂,得安寧的心境。
183 生世間,由於憎惡便不希望它來臨;離開覺悟,也無迷惘,須...
請問渡劫是什麼意思啊?
“渡劫”這個詞源於我國本土道教的術語“天劫”,天劫就是一個劫數(也指災難與困難),當一個人做了違背天理的的事後,上天會給予他懲罰或災難,目前這一詞的運用主要存在於修真小說中。
關於”渡劫“的佛教背景:1. 劫,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單位,佛家認為,天地的一成一敗謂“一劫”,這也亦泛指一段很長的時間;2. 佛教所說的”小劫“是根據人的壽命來計算的,佛教經典裏說,人的壽命從80000歲開始,然後每100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的壽命10歲為止,然後再從人的壽命10歲開始,每過100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80000歲,這樣一增一減就叫一小劫;3. 佛教所說的芥子劫,時間更長,長得難以計算,佛教隻用比喻來說明,想象一個大鐵城,它的長寬高都是1萬米,這樣一個立方體,那就是10的12次方立方米,在這麼大的鐵城裏麵裝滿了芥子,沒有空缺。
求一些常用的佛教經典語句(禪語)
展開全部 要禪語啊 那就要看慧律法師編撰的〈佛心禪話〉 截錄一小部分,給你看 1.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2. 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4. 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隻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6. 眾生念念在虛妄之相上分別執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於妄相而起念也;或難知是假,任複念念不停,使虛妄相於心紛擾,故名曰妄念,言其虛妄之相隨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8. 一切處無心是淨;得淨之時不得作淨想,名無淨;得無淨時,亦不得作無淨想,是無無淨。
(無淨無無淨,即是畢竟淨。
) 9. 與外不染色聲等,與內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為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名無證;得無證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無證。
(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
) 10. 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11. 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13. 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14. 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16. 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給你個鏈接,這個鏈接有慧律法師編著之《佛心禪話》1~7 共600多句,古來禪宗祖師的禪話,您可以慢慢看 http://hi.baidu.com/xztxsisi/blog/item/3807c65cf0292d43fbf2c05b.html...
關於佛法的句子
關於佛家的句子有很多,以下為摘自《金剛經》、《六祖壇經》以及《心經》的部分經文。
如下:1、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金剛經》大意:佛教化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心裏並沒有說某一個眾生是我度的,絕沒有這個觀念。
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大意: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裏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家夥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
3、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金剛經》大意: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對象的觀念。
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一個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金剛經》大意:佛是不可以形相來見的,拿形相來見佛,就錯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金剛經》大意:凡是你有什麼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來的,不修就沒有了。
若見諸相非相,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法身了。
6、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金剛經》大意:你講空也不對,不是佛法,執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對,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金剛經》大意: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
何況一切不是法呢!8、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金剛經》大意:佛法在哪裏?不一定在佛經上啊!世間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實人生分開。
9、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金剛經》大意:如來所說法,你也不可抓住!你聽了他老人家的話,認為這樣就對,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當了說得出來的,表達得出來的,已經不是它了。
10、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金剛經》大意: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
11、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剛經》大意: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12、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大意:真正的清淨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13、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金剛經》大意:佛告訴你,這個世界一個一個灰塵,一粒一粒灰塵,一個分子一個分子,組合攏來,構成了一個物理世界。
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爛了,分析了,本來就是空的,沒有世界的存在。
14、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金剛經》大意: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金剛經》大意:若心有住,可以訓練意識專一,比較能夠寧靜,但是認為這個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
16、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金剛經》大意: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進一步說,不但無我,也無人,也無眾生。
17、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金剛經》大意:佛說法是真實的,不說假話,說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是什麼樣子就說什麼樣子。
18、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金剛經》大意:無實,沒有個東西;無虛,但是不假的。
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剛經的中心重點,這裏已經全部點出來了。
19、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金剛經》大意: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哪一點法不是佛法隨時隨地的任何一顆灰塵,清淨的地方,髒的地方,處處佛在現前,這就是如來。
20、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大意:真正的佛法,並沒有個固定的東西,你如果得到一個固定的東西就是錯了。
實實在在沒有一個東西,身體都沒有了,連感覺都沒有了,所以五蘊皆空,連光也沒有,色相也沒有,一切都不可得,這個時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
21、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大意:什麼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這是一個觀念問題,觀念說有一個法就有了,觀念說空就空了。
22、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金剛經》大意:空靈的,廣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3、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金剛經》大意:學佛的第一步,學到身見忘掉了要真正內在身心皆亡,達到無我才對但是有了一個人無我,還有一個法在喔!最後要法無我到了法無我,叫做人法二無我,到達了就成佛。
最後連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4、如來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佛家所說的渡劫的渡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