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八章》七善
老子的七善原則是指?
我也是在網上找的。。。如下:
老子提出做人七善,指“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善地,要謙讓;心善淵,要寬容;與善仁,要善良;言善信,要誠信;正善治,要正直;事善能,要展現自己;動善時,要把握機會。
老子對“七善”的論述是建立在“水”理念的基礎之上的。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他認為,世間最好的東西莫過於水,水滋潤萬物,但卻從不為自己爭利。人們都希望往高處走,但水卻往低處流。看似不利,但涓涓溪流最終彙集成江河大海,勢不可擋,因此水能夠接近“道”的最高境界。同樣的道理,人生的選擇也應具有水的這種境界,隻有做到“不敢為天下先”,以不爭、無私的“後其身而身先”的精神,最後才能達到內聖而外王的目的。在這個基礎上,老子提出了“七善”的原則,即“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居住的地方要自然祥和,沒有世俗的紛爭之地;心理狀態要穩重祥和,深思熟慮;與人相處要友愛無私,仁慈寬厚;對人說話要真誠,講究信用;為政之事要光明正大,寬嚴並濟;辦事時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行動時要選擇好時機,堅定而果斷。隻要達到了這七個方麵的要求,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七善原則”體現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不敢為天下先”以及“退後一步,海闊天空”的思想,總結起來就是“後發製人”的理念,在看似不爭中,實則事事爭先,最終達到自己的目標。將老子的這“七善”應用於人生的選擇和職場的規則,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七善之一:居善地。
運用“居善地”的原則指導自己的職業選擇和職業規劃,對於職業發展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居善地”的核心在於使自己始終處於一個有利的位置,比如一個合適的單位、一份適合自己專業特長的工作、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工作氛圍或一個優秀的業績評價等,都是“居善地”的表現。而要做到這些,首先在進行職業選擇時要綜合考慮自己的誌向、專業、興趣和愛好、以及其他與自己的個性特征比較吻合的因素。其次是要在工作中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並不斷的改進和提高,這樣才能夠做到使自己處於有利的位置。第三,“居善地”還要求能夠“處眾人之所惡”,比如在工作的選擇上,首先從組織最基層的工作開始幹起,逐步成長,這樣不僅能夠積累經驗,而且能夠熟悉和了解組織整個的工作或生產流程,從而為自身的發展奠定基礎。
七善之二:心善淵。
老子講的“心善淵”主要指的是人的心境的祥和和深思熟慮的謀略,在個人長期的職業生涯中,這種心態同樣非常重要。心境的祥和意味著要能夠適應組織的變革,正確對待和處理“名”和“利”、“得”與“失”的關係,特別是在爭取獲得加薪和晉升的過程中,做到“得”不驕傲,“失”不氣餒,始終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和穩定的績效水平。深思熟慮則要求人們在職場中謹慎行事,特別是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麵避開陷阱,以免犯下不應該犯的錯誤。此外,“心善淵”還意味著要具備寬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特別是對於領導人和管理者來講,這是建立自己權威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七善之三:與善仁。
用今天的觀點看,“與善仁”就是講的人情、人際關係或者社會關係。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人情和人際關係都是一種重要的生存手段。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涉及的社會需要,很大程度上講的就是這方麵的內容。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社會交往的重要性日益增強,社會交往越廣,成功的概率就越高。通過這種社會交往,不僅能夠使人們的需要得到滿足,而且這種滿足能夠使人們就感覺自己得到了尊重。在這種狀態下,由社會交往帶來的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能夠達到激勵人們努力工作的目的。因此,社會交往是每一個身在職場中的人要取得成功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在與人交往的具體技巧上,關鍵是要懂得人情世故,做到寬厚仁慈,且有慈悲憐憫之心,即能夠樂人之所樂,悲人之所悲,這樣才能使自己跳出自己的小環境,而融入社會的大環境。
七善之四:言善信。
孫子講:“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兵法》第一章《始計篇》)講的是為將者不僅要懂得如何作戰(智),而且要講究信用(信),關愛士兵(仁),勇敢無畏(勇),嚴格管理(嚴)。這裏的“信”講的就是信用和誠實,成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講的也是這個意思。總的來講,信用與個人能力無關,而主要與個人道德標準有關。因此,信用問題不僅涉及個人的品質和威信,而且還影響到權力和責任。因為一個沒有信用的人,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權力基礎,也就難以達到影響其他人的目的。在當今商業社會,信用已成為衡量一個人其是否可靠和價值大小的重要尺度。一般來講,有信用的人受到大家的歡迎,而沒有信用的人則往往會成為孤家寡人。無論是領導人、管理者還是一般員工,是否有信用,已成為影響其人際關係能力的重要因素。從組織的角度講,領導者和高層管理人員要把自身的信用問題與組織的管理製度、具體工作要求以及管理的技巧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領導和管理者的承諾應有製度的保障和支持,特別是涉及加薪、晉升等重要的人事決策上,製度的保障能夠增加透明度,從而減少員工的不公平感。其次,出於各方麵的原因和考慮,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得不說一些“善意的謊言”,甚至一些違心的話,但隻要這種“謊言”或違心的言論沒有違背基本的道德準則和原則,就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種“善意的謊言”主要涉及的是管理的技巧問題,而與個人品質沒有多大關係。
七善之五:政善治。
所謂“政善治”,就是講人們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對領導人和管理者來講,要做到“政善治”,首先必須對組織或部門的目標、可以支配的資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相關利益群體的關係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是“政善治”的基礎;其次,根據組織的目標製定具體的行動規劃,並在此基礎上,指導和帶領自己的團隊和下屬,通過有效的激勵,創造性的完成組織的工作。在員工的層次上,“政善治”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的管理,包括不斷改進和提高自己的績效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製定一個有效可行的職業發展規劃,並逐步實現這些目標。
七善之六:事善能。
發揮自己的優勢,永遠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永遠做自己能夠比別人做得更好的工作,這就是“事善能”。首先,“事善能”並不是要追求一種完美的境界、一個要成為最優秀的目標、一種要成為最優秀的策略、一個要成為最優秀的計劃等,而是強調對你能夠在哪些方麵成為最優秀的一種理解。要達到這種境界,人們就應對自己最擅長的或能夠提升自己競爭優勢的方麵做到心中有數。但遺憾的是,有的人終其一生都不了解自己的職業抱負。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不願意接受挑戰,對自己缺乏信心,擔心失敗而失去現有的工作。有的人即使有抱負,但卻不知道如何去實現這些抱負,這種心態使他們終日忙忙碌碌卻收獲甚微。其次,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加,人們的能力和優勢也在發生變化,應該準確的認識並把握這種變化,在此基礎上不斷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競爭優勢。
七善之七:動善時。
抓住機遇,規避風險,堅定果斷,毫不遲疑,這就是“動善時”。而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思維習慣。比如,要使個人的能力、表現以及業績得到上級、同事或下屬的認可,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謙虛謹慎”的謙讓思維和“隻幹不講”的低調思維,而要“既要幹,又要講”,但“講”要有藝術,恰到好處。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講的就是“動善時”。在職場中,很多的機會都是稍縱即逝,要做到“動善時”,不僅需要具備專業或技術的優勢,需要長期的積累,而且還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和分析的能力,這樣才能夠適時的把握住機會。
老子的“七善”原則是一個係統的思想方法,其中,“居善地”是基礎,“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是對人道德品質的要求,“政善治”注重的是人的競爭優勢和能力,“事善能”強調的是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動善時”是方法和手段。如果能夠達到這七個方麵的要求,就意味著達到了在不爭中事事爭先的境界。
《老子》二則的意思
《老子》二則
善行無轍跡[1];善言無瑕謫[2];善數不用籌策[3];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4];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5]。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6]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7]。(二十七章)
聖人無常心[8],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9]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10](四十九章)
【注釋】
[1]這句是說,善於行走的,不留痕跡。轍跡:猶言痕跡。
[2]這句是說,善於言談的,沒有過失。瑕謫(zhé):過失,瑕疵。
[3]這句是說,善於計算的,不用籌策。數:計算。籌策:古時的計數器具。
[4]這句是說,善於關閉的,不用門閂卻使人打不開。閉:關閉。關楗(jiàn):門閂,橫者為關,豎者為楗。
[5]這句是說,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卻使人解不開。繩約:繩索。“約”也作繩索解。
[6]這句是說,有道之人經常善於挽救人(指人盡其才),所以沒有被廢棄的人。下句句法與此相同,“救物”指物盡其用。救:挽救。
[7]這句是說,這就叫做承襲大道。襲:承襲,有保持或包含的意思。明:指了解道的智慧。
[8]這句是說,聖人沒有主觀成見,以百姓的心為心。無常心:指沒有主觀成見、師心自用之心。
[9]這句是說,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善:全句五個“善”,第一、三、五個作“善良”解;第二、四個作“善待”解。德:假借為“得”,得到,下句同。
[10]這句是說,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信:全句五個“信”,第一、三、五個作“守信”解;第二、四個作“信任”解。
結合實際談談老子的‘三善若水’的思想境界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惟不爭,故無尤。
本章個人理解:
至善就像水一樣。
水善滋養萬物卻不爭功,又停留在眾人厭惡的潮濕低窪之地,所以最接近於“道”。
居所像水棲息般安於卑下,
心胸像大海一般寬和深沉,
交友像河水交彙親仁友好,
言語像巨浪之聲信義滔天,
為政像水脈分布有條有理,
做事如水滴穿石持久能動,
行動因萬物需求因時而變。
正因為像水那樣與世無爭,所以才不被怨恨。
結合實際談談:
我國先秦道家學說的創立者、哲學家老子十分推崇“上善如水”。意思是說人類最美好的品行就應該如水一樣。 乍一看來,似乎頗為費解,但仔細咀嚼揣摩,就能領略到其含義的深刻精妙。水對我們有哪些啟迪呢?
其一,水往低處流。
啟迪我們做人,尤其是握有一定權力的人,要眼睛向下,時刻關注最基層群眾的切身利益,特別是那些至今連溫飽都尚未解決的群眾,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為他們排憂解難,盡快使他們擺脫貧困,步入小康。
其二,水溶萬物而不爭。
水與千千萬萬種物質,溶為一體,構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藥水、墨水等物質,在這諸種物質的排名中,水都居於第二位。 然而,如果沒有了水,這些茶水、藥水、墨水等還會存在嗎?水的這種不爭之德,啟迪我們應該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的價值體現在默默的奉獻之中。
其三,水隨遇而安。
無論石縫岩隙,還是沼澤堿灘,水都能頑強地生存。即便隻是一滴露珠兒,它也會笑迎朝霞,熠熠閃光。 水的這種豁達頑強的精神,啟迪我們即使是處於艱苦的環境,也要安貧樂道,恪盡職守,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其四,水遇寒而結為冰。
水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變化,體現了水極大的靈活性。
尤其是水遇寒而結為冰,更是啟迪我們在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增強凝聚力、向心力,萬眾一心,精誠團結,隻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奪取勝利。
其五,水質透明,清澈見底。
水的這種鮮明特性,啟迪我們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懷坦白。“君子坦蕩蕩”,城府深不可測者很難覓到摯友良朋。我們應做一個清純如水的人,潔身自好,纖塵不染,永遠保持健康的肌體。
其六,水的公平。
水是最公平的,些許傾斜都會破壞水麵。因此,我們常常希望掌權者要“把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測。隻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贏得民心。
水是博大精深的。
它對我們的啟迪還有許多,如“滴水穿石”,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要鍥而不舍;“千條江河歸大海”,啟迪我們一旦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水對我們的啟迪是如此豐厚廣博,難怪先哲要發出“上善如水”的讚歎!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美,斯不善已。意思就是,自然狀態下本來無美醜,無善惡。
內心足夠強大,外物不會影響到您,堅持您的路!
善上若水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出處是這樣的:一日,孔子和老子出遊,看到一條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說出了這一番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孔子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表現出兩個不同學派對同一事物發出的不同感想。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意思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出自《老子》。
居善地:居住要選擇好的地方,可止則止;
心善淵:心態深沉大度,中常湛靜;
與善仁:與人交往仁慈愛護,稱物平施;
言善信:言語平實又有信用,聲不妄發;
政善治:從政管理柔和有序,德惟無私;
事善能:行事根據能力而為,貴其能力;
動善時:擇機而行不妄動,可行則行。
基本介紹: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無為,不爭,寡欲,善為下是什麼意思
【翻譯】:不作為,不爭強好勝,清心寡欲,低調謙虛。
【出處】:佚名:“中國有一本《老子》,兩千多年了,就為說明一個道理:人要往低處走。說詳細點就是,無為、不爭、寡欲、善為下。”
【道理】:這是《老子》的核心價值觀。時代賦予了它新的意義:“無為不是不為。社會需要進步,個人也要進步,該為還得為,隻是不要為得功利;不爭不是無爭。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有生命的地方,這話就適用,不爭的是身外之物。寡欲不是無欲。正因為人類有對光明的欲望,才有電燈。寡欲是時而可止;善為下,不是不上。上了,才知道高處不勝寒。上過,才知道真正下的好處。”
上若善水什麼意思?
意思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與世無爭。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這裏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礱江,其與金沙江合流後的一段,古時亦稱若水.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君子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
出處:《老子》第八章。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並對孔子有重大的影響。孔子:“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觀。”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誌謙如水,而在這裏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