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錢鍾書<窗>之有感. (2007-08-04 10:49:30)
標簽:藝術賞析 分類:半箋幽懷
在中國上世紀的眾多學人當中,錢鍾書被譽為“最智慧的頭顱”。他的大隱於市,他的治學嚴謹,他的涉獵廣博,無不令人驚歎。
平素深居簡出的錢老曾說過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他說:“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如今,幾乎所有自稱學者的那一類人的書架上,都會赫然陳列著一套錢老的《管錐編》,至於究竟有幾人潛心讀過,並有所心得,那就不得而知了。多年來,錢老的學說似乎成為了最為“朝市”的“顯學”。然而,由於這學問的純真與精道,始終未成“俗學”,這當然也沒什麼好慶幸的,理應如此。隻不過,很值得中國當今的學人們用心反思一下。
如今的學問,似乎都嫌太“顯”,自然也就流於了“俗”。
這又讓人記起了錢老的另一句話:“讀書人如叫驢推磨,若累了,抬起頭來嘶叫兩三聲,然後又老老實實低下頭去,亦複踏陳跡也。”
隻可憐當下的讀書人大多都如叫驢一般,嘶叫聲不絕於耳,肯低下頭去“亦複踏陳跡”者,真可謂少之又少。
讀過這篇《窗》,再來反思這種“叫驢”似的學問,倒也很是有趣。錢老把窗的功用寫到了極致,妙用也寫到了極致。這便是智慧了。他說“關了窗好讓靈魂自由地去探勝”,這是惟有心境真正平和,一心向學的人才能做到的。但若錢老今天依然見在的話,恐怕他將那窗子關得在緊,也不能不被四處“朝市”的叫驢似的學問所驚擾了。
所幸的是,好書也如窗扇一般,可以隨你去開啟,這扇窗裏的風景你是可以預想,選擇的。現世的窗子開了,微風進來了,蒼蠅蚊子也跟著溜進來,實在可厭。而這一扇隻向心靈開啟的窗戶,卻隻容得下清風明白的滲透,不過你也要真的埋下頭來,才能將窗子裏的風景看得真切,看得透徹。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開了。春天從窗外進來,人在屋子裏坐不住,就從門裏出去。不過屋子外的春天太賤了!到處是陽光,不像射破屋裏陰深的那樣明亮;到處是給太陽曬得懶洋洋的風,不像攪動屋裏沉悶的那樣有生氣。就是鳥語,也似乎瑣碎而單薄,需要屋裏的寂靜來做襯托。我們因此明白,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裏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
同時,我們悟到;門和窗有不同的意義。當然,門是造了讓人出進的。但是,窗子有時也可作為進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說裏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門的根本分別,決不僅是有沒有人進來出去。若據賞春一事來看,我們不妨這樣說: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風和太陽逗引進來,使屋子裏也關著一部分春天,讓我們安坐了享受,無需再到外麵去找。古代詩人像陶淵明對於窗子的這種精神,頗有會心。《歸去來辭》有兩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不等於說,隻要有窗可以憑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麼?他又說:“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意思是隻要窗子透風,小屋子可成極樂世界;他雖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廬山,也用不著上去避暑。所以,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許我們占領,表示享受。這個分別,不但是住在屋裏的人的看法,有時也適用於屋外的來人。一個外來者,打門請進,有所要求,有所詢問,他至多是個客人,一切要等主人來決定。反過來說,一個鑽窗子進來的人,不管是偷東西還是偷情,早已決心來替你做個暫時的主人,顧不到你的歡迎和拒絕了。繆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麼夢》那首詩劇裏,有句妙語,略謂父親開了門,請進了物質上的丈夫(materiel epoux),但是理想的愛人(ideal),總是從窗子出進的。換句話說,從前門進來的,隻是形式上的女婿,雖然經丈人看中,還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歡心;要是從後窗進來的,才是女郎們把靈魂肉體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進前門,先要經門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現,還得寒暄幾句,方能說明來意,既費心思,又費時間,哪像從後窗進來的直捷痛快?好像學問的捷徑,在乎書背後的引得,若從前麵正文看起,反見得迂遠了。這當然隻是在社會常態下的分別,到了戰爭等變態時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還講什麼門和窗!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門,而不開窗的屋子我們還看得到。這指示出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門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種奢侈,屋子的本意,隻像鳥窠獸窟,準備人回來過夜的,把門關上,算是保護。但是牆上開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氣,使我們白天不必到戶外去,關了門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裏因此增添了意義,不隻是避風雨、過夜的地方,並且有了陳設,掛著書畫,是我們從早到晚思想、工作、娛樂、演出人生悲喜劇的場子。門是人的進出口,窗可以說是天的進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為躲避自然的脅害,而向四垛牆、一個屋頂裏,窗引誘了一角天進來,馴服了它,給人利用,好比我們籠絡野馬,變為家畜一樣。從此我們在屋子裏就能和自然接觸,不必去找光明,換空氣,光明和空氣會來找到我們。所以,人對於自然的勝利,窗也是一個。不過,這種勝利,有如女子對於男子的勝利,表麵上看來好像是讓步——人開了窗讓風和日光進來占領,誰知道來占領這個地方的就給這個地方占領去了!我們剛說門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譬如餓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所以,有人敲門,你總得去開,也許是易卜生所說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衝進來,也許像德昆西論謀殺後聞打門聲所說,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進黑暗罪惡的世界,也許是浪子回家,也許是有人借債(更許是討債),你愈不知道,怕去開,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開。甚至每天郵差打門的聲音,他使你起了帶疑懼的希冀,因為你不知道而又願知道他帶來的是什麼消息。門的開關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來,隻要把窗幕拉過一邊,你就知道窗外有什麼東西在招呼著你,是雪,是霧,是雨,還是好太陽,決定要不要開窗子。上麵說過窗子算得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減的。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劉熙譯名說:“窗,聰也;於內窺外,為聰明也。”正和凱羅(Gottfried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謂“雙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曆曆,”同樣地隻說著—半。眼睛是靈魂的窗戶,我們看見外界,同時也讓人看到了我們的內心;眼睛往往跟著心在轉。所以孟子認為相人莫良於眸子,梅特林克戲劇裏的情人接吻時不閉眼,可以看見對方有多少吻要從心裏上升到嘴邊。我們跟戴黑眼鏡的人談話,總覺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麵具相對,就是為此。據愛戈門(Eckermann )記一八三O 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談話,歌德恨一切戴眼鏡的人,說他們看得清楚他臉上的皺紋,但是他給他們的玻璃片耀得眼花撩亂,看不出他們的心境。窗子許裏麵人看出去,同時也許外麵人看進來,所以在熱鬧地方住的人要用窗簾子,替他們私生活做個保障。晚上訪人,隻要看窗裏有無燈光,就約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開了門再問,好比不等人開口,從眼睛裏看出他的心思。關窗的作用等於閉眼。天地間有許多景象是要閉了眼才看得見的,譬如夢。假使窗外的人聲物態太嘈雜了,關了窗好讓靈魂自由地去探勝,安靜地默想。有時,關窗和閉眼也有連帶關係,你覺得窗外的世界不過爾爾,並不能給與你什麼滿足,你想回到故鄉,你要看見跟你分離的親友,你隻有睡覺,閉了眼向夢裏尋去,於是你起來先關了窗。因為隻是春天,還留著殘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關的。
請找出窗中帶有哲理性的句子並作賞析,錢鍾書寫的
讀錢鍾書之有感. (2007-08-04 10:49:30) 標簽:藝術賞析 分類:半箋幽懷 在中國上世紀的眾多學人當中,錢鍾書被譽為“最智慧的頭顱”。
他的大隱於市,他的治學嚴謹,他的涉獵廣博,無不令人驚歎。
平素深居簡出的錢老曾說過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他說:“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如今,幾乎所有自稱學者的那一類人的書架上,都會赫然陳列著一套錢老的《管錐編》,至於究竟有幾人潛心讀過,並有所心得,那就不得而知了。
多年來,錢老的學說似乎成為了最為“朝市”的“顯學”。
然而,由於這學問的純真與精道,始終未成“俗學”,這當然也沒什麼好慶幸的,理應如此。
隻不過,很值得中國當今的學人們用心反思一下。
如今的學問,似乎都嫌太“顯”,自然也就流於了“俗”。
這又讓人記起了錢老的另一句話:“讀書人如叫驢推磨,若累了,抬起頭來嘶叫兩三聲,然後又老老實實低下頭去,亦複踏陳跡也。
”隻可憐當下的讀書人大多都如叫驢一般,嘶叫聲不絕於耳,肯低下頭去“亦複踏陳跡”者,真可謂少之又少。
讀過這篇《窗》,再來反思這種“叫驢”似的學問,倒也很是有趣。
錢老把窗的功用寫到了極致,妙用也寫到了極致。
這便是智慧了。
他說“關了窗好讓靈魂自由地去探勝”,這是惟有心境真正平和,一心向學的人才能做到的。
但若錢老今天依然見在的話,恐怕他將那窗子關得在緊,也不能不被四處“朝市”的叫驢似的學問所驚擾了。
所幸的是,好書也如窗扇一般,可以隨你去開啟,這扇窗裏的風景你是可以預想,選擇的。
現世的窗子開了,微風進來了,蒼蠅蚊子也跟著溜進來,實在可厭。
而這一扇隻向心靈開啟的窗戶,卻隻容得下清風明白的滲透,不過你也要真的埋下頭來,才能將窗子裏的風景看得真切,看得透徹。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開了。
春天從窗外進來,人在屋子裏坐不住,就從門裏出去。
不過屋子外的春天太賤了!到處是陽光,不像射破屋裏陰深的那樣明亮;到處是給太陽曬得懶洋洋的風,不像攪動屋裏沉悶的那樣有生氣。
就是鳥語,也似乎瑣碎而單薄,需要屋裏的寂靜來做襯托。
我們因此明白,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裏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
同時,我們悟到;門和窗有不同的意義。
當然,門是造了讓人出進的。
但是,窗子有時也可作為進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說裏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
所以窗子和門的根本分別,決不僅是有沒有人進來出去。
若據賞春一事來看,我們不妨這樣說: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風和太陽逗引進來,使屋子裏也關著一部分春天,讓我們安坐了享受,無需再到外麵去找。
古代詩人像陶淵明對於窗子的這種精神,頗有會心。
《歸去來辭》有兩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不等於說,隻要有窗可以憑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麼?他又說:“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
自謂羲皇上人。
”意思是隻要窗子透風,小屋子可成極樂世界;他雖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廬山,也用不著上去避暑。
所以,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許我們占領,表示享受。
這個分別,不但是住在屋裏的人的看法,有時也適用於屋外的來人。
一個外來者,打門請進,有所要求,有所詢問,他至多是個客人,一切要等主人來決定。
反過來說,一個鑽窗子進來的人,不管是偷東西還是偷情,早已決心來替你做個暫時的主人,顧不到你的歡迎和拒絕了。
繆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麼夢》那首詩劇裏,有句妙語,略謂父親開了門,請進了物質上的丈夫(materiel epoux),但是理想的愛人(ideal),總是從窗子出進的。
換句話說,從前門進來的,隻是形式上的女婿,雖然經丈人看中,還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歡心;要是從後窗進來的,才是女郎們把靈魂肉體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
你進前門,先要經門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現,還得寒暄幾句,方能說明來意,既費心思,又費時間,哪像從後窗進來的直捷痛快?好像學問的捷徑,在乎書背後的引得,若從前麵正文看起,反見得迂遠了。
這當然隻是在社會常態下的分別,到了戰爭等變態時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還講什麼門和窗!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門,而不開窗的屋子我們還看得到。
這指示出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
門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種奢侈,屋子的本意,隻像鳥窠獸窟,準備人回來過夜的,把門關上,算是保護。
但是牆上開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氣,使我們白天不必到戶外去,關了門也可生活。
屋子在人生裏因此增添了意義,不隻是避風雨、過夜的地方,並且有了陳設,掛著書畫,是我們從早到晚思想、工作、娛樂、演出人生悲喜劇的場子。
門是人的進出口,窗可以說是天的進出口。
屋子本是人造了為躲避自然的脅害,而向四垛牆、一個屋頂裏,窗引誘了一角天進來,馴服了它,給人利用,好比我們籠絡野馬,變為家畜一樣。
從此我們在屋子裏就能和自然接觸,不必去找光明,換空氣,光明和空氣會來找到我們。
所以,人對於自然的勝利,窗也是一個。
不過,這種勝利,有如女子對於男子的勝利,表麵上看來好像是讓...
【閱讀下麵的文字,完成小題。
(16分)窗(節選)錢鍾書①又是春天,窗...
小題1:(1)因為多了,所以賤。
到處是陽光、風和鳥語,需要屋裏的陰深、沉悶、寂靜作襯托;春天該鑲嵌在窗裏看。
(2)因為門是人類最簡單原始的物質需要,而窗是藝術的、精神層麵的需求,所以說代表了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
(每句2分共4分)小題2:闡明窗子可以讓我們安坐了來享受春天,不必到外麵去找。
同時豐富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增加了閱讀興趣。
(第一點2分,第二點1分)小題3:運用對比,表現了窗裏的春天更明亮更有生氣。
又運用比喻,把窗子比作畫框,生動表現了窗子上 春天的美麗。
而“鑲嵌”一詞則生動傳神的抓住畫畫的特點,充分表現了窗裏看春天的喜悅之情。
(選對其中的2點來寫就可得滿分。
對比、比喻、生動的用詞)小題4:文章從眼前的窗入手,聯係到古詩裏的窗,劉熙《釋名》裏的窗,再到外國詩歌劇本裏的窗,最後回到眼睛,可以 說從時空上貫通古今中外,形是很散很散了。
但卻又緊扣一個中心,一個“神”,讚美屋子的窗和心靈的窗。
告訴人們要愛這個“窗”,也要愛護眼睛這個“靈魂的窗戶”。
小題1:
有沒有名家關於錢鍾書的賞析?
展開全部 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
它的內容是多方麵的,它的主題和象征是多層次的。
《圍城》的象征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麵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但如果僅僅局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
“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
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
這就是點題之筆。
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征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
“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裏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
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但錢鍾書並不是要簡單地演繹這個比喻,他還要下一轉語,不時地消除“圍城”的象征。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經說,如果讓方鴻漸與理想中的愛人唐曉芙結婚,然後兩人再積愛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圍城”的字麵原義;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批評王國維對《紅樓夢》的誤讀時,也說過類似的話。
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曾經以為已經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卻等於是在外麵,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並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那種生活在錢鍾書看來是絕對應該逃離的,她卻安之若素;她曾經似乎已經進入了文化的圍城,但她隻有在成為發國難財的官倒時,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處,你用槍逼著她也不願意出來的。
方鴻漸並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裏糊塗地就進去了;結婚後,他也有想衝出來的衝動,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
從表麵上看,方鴻漸去三閭大學的經曆與“圍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實際上,方鴻漸之無法在三閭大學如魚得水,是因為他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說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
高鬆年、李梅亭、汪處厚,這些人在那裏舍得出來麼?圍城》的直接時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後的若幹年,正是中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時期。
但要理解《圍城》,必須追溯到近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大炮軍艦之下,被迫地、卻曆史性地開始了與世界的接觸,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與西方文明開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鋒、碰撞、衝突以至交彙、融合。
這種文化現象在一大批留學生——錢鍾書正是他們中的一員——的身上具體地、活生生地體現出來,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義。
作為一個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鍾書幾乎必然地要從文化上來認識“圍城”的精神困境,從而產生深刻的孤獨感和荒誕感,在全書的結束部分,方鴻漸在經曆了教育、愛情、事業和家庭(婚姻)的失敗後,這樣感歎:在小鄉鎮時,他怕人家傾軋,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覺得傾軋還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
就是條微生蟲,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擱它在顯微鏡下放大了看的。
擁擠裏的孤寂,熱鬧裏的淒涼,使他像許多住在這孤島上的人,心靈也仿佛一個無湊畔的孤島。
(第324頁)這裏已經明顯地引入了存在主義哲學的人生感歎。
但這種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卻是發生在衰微積弱的老大中國與近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劇烈衝突中的,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幅令人深省的畫麵:經過一家外國麵包店,廚窗裏電燈雪亮,照耀各式糕點。
窗外站一個短衣襤褸的老頭子,目不轉睛地看窗裏的東西,臂上挽個籃,盛著粗拙的泥娃娃和蠟紙粘的風轉。
(第353頁)還有全書結尾處那隻著名的祖傳老鍾,方鴻漸的爸爸作為結婚禮物送給兒子兒媳的寶貝鍾,每小時“隻慢7分鍾”的“很準”的鍾,這會兒已經慢了5個鍾頭的鍾: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第359頁)有些西方批評家說《圍城》寫了西方文化影響下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也有中國批評家說表現了西方現代文明在中國的失敗,從而證明了資本主義文明不救中國的主題。
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錢鍾書似乎並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場,他更著力於嘲諷偽文化人的可笑、可憐和可恥,更多地是要寫出中西文化衝突中的尷尬、窘迫和困境。
而從更廣闊的文化意義上來體認,《圍城》更主要的是寫“圍城”困境,其藝術概括和思想意蘊超出了狹隘的個人經驗、民族的界限和時代的分野,體現了作者對整個現代文明、現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結著作者對整個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況和人類的基本根性的曆史反思。
囚綠記的鑒賞文
展開全部囚綠記陸蠡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裏,我占據著高廣不過一丈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濕的地麵,紙糊的牆壁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卷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鍾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這公寓裏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於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
這房間靠南的牆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並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
.圓窗外麵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裏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裏的夥計替我提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了下來,這樣的了截爽直使公寓裏夥計都驚奇了。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
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 ,我移徙小台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麵朝牆壁和小窗。
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
但我並不感到狐獨。
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
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
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
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於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麵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
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
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裏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
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綺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
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
我好象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的喜悅。
從前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裏,地麵是新鋪的泥土,未除淨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
後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撥去這些野草,我心裏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
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係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
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曰子。
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它恢複自由的時候。
蘆溝橋事件發生了。
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
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於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曰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
終於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麵的時候,會和我麵生麼 ? 象征應該這樣形成——《囚綠記》賞析劉德福象征無疑是最常用最容易成文也是不容易寫出藝術境界的一種寫作手法,因其常用故最易形成套路,如大作家楊朔都有了挨批的“套板反應”,更何況我輩文章稚手?象征 所要引發的是一種 “關係”的聯想。
這種關係可以是約定俗成的,也可以是自己製定出來的。
象征,關係著某種聯想;聯想,牽扯著某種關係。
象征的兩端是實和虛,根本技巧是實與虛的運用。
實指的是現實中存在的實實在在的事物,虛指的是作者要表達的感情、哲理。
象征的形成一般有三個階段。
寫一個句子。
象征的初始一般是由相似聯想和相關聯想構成的句子。
象征簡單的意思,是當我們看到某種符號、言詞或事物的直接聯想;若是必須引發較深入的聯想時,象征即是暗示、隱喻、擬人,如...
瀑布 石延年賞析
北宋詩人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
性格豪放,慕古人奇節偉行,好縱酒漫遊,吟嘯歌呼,是當時眾口稱譽的“奇才”。
他論天下大事,多有真知灼見。
仁宗初期,國泰民安,邊境和平,他就提醒朝廷要加強對契丹和西夏的防務,後來發生的西夏侵宋戰爭證實了他的預見。
康定元年(1040),他奉命巡察河東地區,布置防務,籌備糧草,才幹精練,令人稱奇。
早在真宗末年,詩壇上即盛行“西昆體”,以雕章麗句為勝,石延年和穆修以古道自任,提倡古文歌詩,因此受到後來大力發動詩**新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及其戰友石介、梅堯臣、蘇舜欽的推重。
石介與蘇舜欽稱延年為“詩之豪”(注:參見石介《三豪詩送杜默師雄》(《全宋詩》卷二六九),蘇舜欽《石曼卿詩集序》(《蘇舜欽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頁)。
),梅堯臣也把他看作誌同道合的親密詩友(注:梅堯臣《依韻和永叔澄心堂紙答劉原甫》,《全宋詩》卷二五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7頁。
)。
歐陽修更讚揚他“氣貌偉然,詩格奇峭。
又工於書,筆畫遒勁,體兼顏柳,為世所珍”。
[1](P271) 石延年比歐、梅、蘇年長,他於仁宗“天聖寶元間,以歌詩豪於一時”,[2](P439) 其詩作數量豐贍,可惜大量散佚。
蘇舜欽說:“曼卿資性軒豁,遇者輒詠,前後所為不可勝計,其逸亡而存者才四百餘篇。
”[3] 後來,這部蘇氏作序的詩集亦逸亡不存,今《全宋詩》僅輯錄得其詩四十餘首。
由於存詩甚少,後人論宋詩,對他重視不夠。
許總先生在《宋詩史》中為石延年專設一節,側重論述他在宋詩變革中的地位和貢獻,但對其詩歌創作的評析較為簡略。
(注:參見許總《宋詩史》第139~147頁,重慶出版社1992年版。
)筆者至今尚未見到一篇專論石延年詩歌的文章。
其實,對石延年這碩果僅存的40餘首詩歌做深入細致的評析,借一斑以窺全豹,我們仍可發現這位北宋詩豪的傑出才華,領略其詩作的鮮明藝術特色、風格、成就及其對後人的影響,既可從中學習借鑒、吸取藝術營養,又能更全麵、具體地認識和把握北宋詩壇的創作態勢與風貌。
這便是筆者撰寫此文的動機。
詩歌是詩人心靈體驗與感受的自然流露,因此最能映現出詩人的個性氣質與才情心態。
性格豪邁奇偉的石延年,其詩確有意氣標舉、雄奇豪放的風格。
蘇舜欽在為石延年詩集作序時,便指出其詩“振奇發秀”,“勁語蟠泊”,“氣橫意舉,灑落章句之外”。
[3] 歐陽修在《哭曼卿》詩中讚頌他:“作詩幾百篇,錦組聯瓊裾。
時時出險語,意外研精粗。
窮奇變雲煙,搜怪蟠蛟魚。
”[4](P60) 今存石延年詩中,已看不到“搜怪蟠蛟魚”的奇險怪誕之作,但在其寫景詠物篇中,卻不乏氣橫意舉、雄壯遒麗的風格,試看五律《瀑布》: 飛勢掛嶽頂,何時向此傾?玉虹垂地色,銀漢落天聲。
萬丈寒雲濕,千岩暑氣清。
滄浪不足羨,就此濯塵纓。
(注:《全宋詩》卷一七六。
以下所引石延年詩均同,不再注出。
) 詩的首聯便表現出瀑布從嶽頂飛瀉而下的氣勢。
頷聯“玉虹垂地色”與“銀漢落天聲”兩個喻象,聲色兼寫,動靜結合,視聽交融,更是壯麗奇觀。
頸聯以“萬丈”、“千岩”拓展高遠闊大境界,又借“寒雲濕”、“暑氣清”傳達觸覺與內心感覺。
當清爽之氣在詩人的胸中湧蕩,便自然興發出就此洗濯俗塵、澡雪精神的隱逸情懷。
全篇筆墨淋漓酣暢,而其豪氣逸懷,亦灑落章句之外。
此詩明顯學習借鑒李白《望廬山瀑布》與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其氣魄與詞采稍遜於李、張二詩,但調動了更豐富細膩的感覺描繪瀑布,創造出有別於前人的雄麗而清爽的意境。
範寧、華岩先生評雲:“把前人所描寫的題材拿過來,向深處推移,求得新的意境,這是宋詩的一大特征,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
”[5](P38—39) 筆者深表讚同。
《送人遊杭》是石延年借送別題材描寫杭州勝景的佳作,詩雲: 激激霜風吹墨貂,男兒醉別氣飄飄。
五湖載酒期吳客,六代成詩倍楚橋。
水荇漸青含晚意,江雲初白向春嬌。
前秋亦擬錢塘去,共看龍山八月潮。
前半幅以懷古慨今之筆,表現行人與送者詩酒風流、豪放飄逸之氣度情懷。
頸聯寫眼前所見水荇江雲之光色意態,明暗映照,清新妍麗。
尾聯寫他欲追隨友人共看錢塘八月狂潮,用虛筆展現出壯闊景象,令人神往。
讀此詩,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此詩“倍楚橋”三字,意思含糊,有湊韻之跡。
但全篇意橫氣舉,灑脫自如,頗有盛唐詩的氣象風神,在當時的詩中應是不同凡響之作。
石延年描繪園林景色的名篇《金鄉張氏園亭》,則在細致的觀察、新鮮的感受和工致的表現中,顯示出宋詩有別於唐詩的意新語工,表現細致,平淡中深蘊理趣的格調: 亭館連城敵謝家,四時園色鬥明霞。
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東陵隱士家。
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
縱遊會約無留事,醉待參橫月落斜。
這首七律在寫景中含蓄表現園主人的豪情雅量,構思巧妙。
詩人運用白描、擬人、比喻、用典等手法寫景抒情。
詩中景物意象豐富,章法嚴謹,對仗工穩,句法多變,煉字精警。
從全篇看,語言質樸而意境清遠有味。
“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
景物好句好段摘抄 急急急
展開全部 一《溪 水》 覃錫之 透明的溪水,明淨得就像母親的眼睛。
春天,你的眼裏是一片斑斕; 夏天,你的眼裏是一片濃綠; 秋天,你的眼裏是一片澄碧; 冬天,你疲倦了——合上眼睛,也停止了唱歌。
你攝取藍天的雲朵、黃昏的晚霞、夜空的星星;還留下我兒時的身影。
嗬!這溪邊沙沙作響的甘蔗林,帶甜味的風,曾把我童年的夢吹拂!我躺在你的身邊,感到靠在母親胸膛上的幸福…… 你是我們生活裏的一支古老的歌—— 你望見騎毛驢的迎親的隊伍來了,幾支嗩呐奏出悲哀的音樂;你望見幾個壯實的漢子,抬著笨重的木棺來了,把老人送上山坡;你也聽見:山腳下的獨輪車,帶著吱吱啞啞的聲音,在貧窮的土地上呻吟而過…… 如果沒有你,誰給我們留下自然的彩色;誰給我們記載山民的悲哀和歡樂呢? 透明的溪水,你給了我一雙能夠分辨色彩的眼睛。
當我在你身邊,發現自己成為一個少年時,就不得不遠行了。
你像養育我的母親一樣,送我出山吧! 選自《中學生必讀佳作》 [賞析] 文章開頭把溪水視為“母親的眼睛”,接著寫出了春夏秋冬“眼睛”裏流露出的色彩,這既是對溪水的歌唱,也是對母親的歌唱,因為這溪水裏曾“留下我兒時的身影”,曾讓我享受過母愛般的幸福:她記住了山溝裏發生的一切,記住了“山民的悲哀和歡樂”,並把養大了的“我”送出了山去。
溪水是歌,母親是歌,文章本身也是一支哀怨的抒情山歌。
二 《田園詩情》 [捷]卡爾·恰彼克 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
一條條運河之間的綠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頭黑牛,白腰藍嘴黑牛,在低頭吃草。
有的牛背上蓋著防潮的毛氈。
牛群吃草反芻,有時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什麼。
牛犢的模樣像貴夫人,儀態端莊。
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長,無比尊嚴。
極目遠眺,四周全是碧綠的絲絨般的草原和黑白兩色的花牛。
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這是真正的荷蘭:碧綠色的低地鑲嵌在一條條運河之間,成群的駿馬,驃悍強壯,腿粗如圓柱,鬃毛隨風飛揚。
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著的運河,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它們飛馳到烏德勒支或茲伏勒,遼闊無垠的原野似乎歸它們所有,它們是這個自由王國的主人和公爵。
低地上還有白色的綿羊,它們在天堂般的綠色草原上,悠然自得。
黑色的豬群,不停地呼嚕著,像是對什麼表示讚許。
還有成千上萬的小雞,長毛山羊,但沒有一個人影。
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隻有到了傍晚,才看見有人駕著小船過來,坐上小板凳,給嚴肅沉默的奶牛擠奶。
金色的晚霞鋪在西天,遠處偶爾傳來汽笛聲,接著又是一片寂靜。
在這裏,誰都不叫喊吆喝,牛的脖子上的鈴鐺也沒有響聲,擠奶的人更是默默無言。
運河之中,裝滿奶桶的船隻舒緩平穩地行駛,汽車火車,都裝載著一罐一罐的牛奶運往城市。
車過之後,一切又歸於平靜,狗不叫,圈裏的牛不發出哞哞聲,馬蹄也不踢馬房的擋板,真是萬籟俱寂。
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隻有遠處的幾座燈塔在閃爍著微弱的光芒。
這就是那真正的荷蘭。
[注釋] 作者卡爾·恰彼克(1890~1938),捷克小說家兼劇作家。
本文選自他的散文代表作《明亮的深潭》 [賞析] 本文開頭一句話就勾出荷蘭特色,“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後麵則把重點放在牧場上,以親切平和的筆觸,畫出了充滿“田園詩情”的“真正的荷蘭”,表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抒發了作者熱愛和平、憎惡戰爭的感情。
自然隨意中顯示出描寫技巧的高明。
筆調活潑且不乏幽默,讀起來給人以一種輕鬆感、舒適感。
三《風 雨》 賈平凹 樹林子像一塊麵團子,四麵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著就向一邊倒,漫地而行;呼地又騰上來了,飄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撲向另一邊去,再也扯不斷,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經完全沒有方向了。
然後一切都在旋,樹林子往一處擠,綠似乎被拉長了許多,往上扭,往上扭,落葉衝起一個偌大的蘑菇長在了空中。
嘩地一聲,亂了滿天黑點,綠全然又壓扁開來,清清楚楚看見了裏邊的房舍、牆頭。
垂柳全亂了線條,當拋舉在空中的時候,卻出奇地顯出清楚,霎那間僵直了,隨即就撲撒下來,亂得像麻團一般。
楊葉千萬次地變著模樣:葉背翻過來,是一片灰白;又扭轉過來,綠深得黑清。
那片蘆葦便全然倒伏了,一節斷莖斜插在泥裏,響著破裂的顫聲。
一頭斷了牽繩的羊從柵欄裏跑出來,四蹄在撐著,忽地撞在一棵樹上,又直撐了四蹄滑行,末了還是跌倒在一個糞堆旁,失去了白的顏色。
一個穿紅衫子的女孩衝出門去牽羊,又立即要返回,卻不可能了,在院子裏旋轉,銳聲叫喚,離台階隻有兩步遠,長時間走不上去。
槐樹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鬆了一下屈蜷的手腳,一下子像一條死蛇,嘩嘩啦啦脫落下來,軟成一堆。
無數的蒼蠅都集中在屋簷下的電線上了,一隻挨著一隻,再不飛動, 也不嗡叫,黑乎乎的,電線愈來愈粗,下墜成彎彎的弧形。
一個鳥巢從高高的樹端掉下來,在地上滾了幾滾,散了。
幾隻鳥尖叫著飛來要守住,卻飛不下來,向右一飄,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顫,羽毛翻成一團亂花,旋了一個轉兒,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間石子般掉在地上,連聲響兒也沒有。
窄窄的巷道裏,...
歸去來兮辭的主要知識點
《歸去來兮辭》賞析李白有兩句名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用這兩句話來讚美《歸去來兮辭》再恰當不過了。
漢魏六朝,文風綺靡。
陶淵明的出現無異於在花團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綠葉,又好像在珠光寶氣濃妝豔抹的貴婦人中走來一位不加修飾的清純少女。
返璞歸真,崇尚自然,這既是陶淵明生活的準則,也是他創作的準則。
然而,僅僅認識到這一點還很不夠。
陶淵明不是像一般人那樣觀山川以悅目,他是把田園自然風光作為自己的精神歸宿,是在看透了官場的腐敗黑暗之後轉向大自然而獲得的一種覺悟。
這種覺悟是用人格生命換來的,因而他格外珍視。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這句話表麵看似乎是在安慰自己,實際上是在反省自己。
他在《歸園田居》詩中寫到:“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這是多麼沉重的語言!這是何等沉重的心情!“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猶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表麵看詩人是在譴責自己走錯了路,實際是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對社會黑暗的批判。
在這樣一種心情驅使下,詩人歸心似箭,讓船兒快快地行,恨不得天快一點亮起來,看見自己的家門,歡喜之情無法言表,連奔帶跑,回到家中。
這種心理描寫,其語言雖不像小說那樣細膩罷了,但它更能給讀者以想像的空間。
與官場相比,田園風光是這樣的令人清爽。
“童仆歡迎,稚子候門。
”天真爛漫的小孩讓詩人看到了純潔和質樸。
我們可以想像:童仆在說什麼,稚子的童音又在說什麼,還有那沒出場的愛妻,她大概一句話也不說,而是斜倚柴扉望著丈夫,或是係著圍裙,雙手沾滿了麵粉,深情地衝丈夫微笑呢!這是多麼動人的場景!接下來,詩人寫身處庭院房舍的悠然之情。
這裏有小徑、鬆菊、酒盞、壺觴、庭柯,無違心事,有悠然情,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官場如何黑暗?詩中無一句交代,但田園的美好,不正暗示出了官場的可憎嗎?這是一種“暗比”,文字上沒有對比,但詩人心中時時在對比。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這其實不是在寫雲和鳥,而是詩人心靈的表露。
宋人葉夢得評說:“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
”讀《歸去來兮辭》,並不能給人一種輕鬆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後是一種憂愁和無奈。
陶淵明本質上不是一個隻喜歡遊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裏是想有益於社會的。
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之類的‘金則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
”(《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鍾書先生說:“《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像,不言而可喻矣。
”(參見錢鍾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像。
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像之景,心中之景。
那麼,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麼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後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
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
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致。
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
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
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 ·最後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於勞動人民。
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象,歸隱田園的也並非他一人。
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
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這裏設計兩種自讀方案,供選用。
方案一:涵詠—想象—背誦。
該設計以想象、聯想為中心,通過涵詠(緩慢的吟誦)展開想象和聯想,最後達到當堂成頌。
具體如下。
先一邊緩緩地吟誦、細細地品味,一邊展開想象與聯想,在腦海中浮現出靈動的畫麵:晨光朦朧,微風吹拂,詩人長發飄逸,衣袂翻飛,佇立在一葉扁舟上。
此刻的他,心裏也如這飄蕩的小舟,既惆悵,又歡快——想起以往的三次出仕,皆因“口腹自役”,有違性情,有失氣節,不免悵然;但麵對自由的江天,想到終於知迷而返,衝出“樊籠”,便又欣然開懷。
現在的他歸心似箭,不停地向行人問路。
終於看到自己的家門了,他激動不已...
讀者好句摘抄,跪求
展開全部1、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麼,老師便是海上的水手。
鈴聲響起那刻,你用教職工鞭作漿,劃動那船隻般泊在港口的課本 。
課桌上,那難題堆放,猶如暗礁一樣布列,你手勢生動如一隻飛翔的鳥,在講台上揮一條優美弧線——船隻穿過……天空飄不來一片雲,猶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遠。
2、 希望源於失望,奮起始於憂患,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有饑餓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緊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機感受的人一定進步快。
3、 別在樹下徘徊,別在雨中沉思,別在黑暗中落淚。
向前看,不要回頭,隻要你勇於麵對抬起頭來,就會發現,分數的陰霾不過是短暫的雨季。
向前看,還有一片明亮的天,不會使人感到彷徨。
4、 柔和的陽光斜掛在蒼鬆翠柏不凋的枝葉上,顯得那麼安靜肅穆,綠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腳步是那麼輕起輕落,大家的心中卻是那麼的激動與思緒波湧。
5、 生活的海洋並不像碧波漣漪的西子湖,隨著時間的流動,它時而平靜如鏡,時而浪花飛濺,時而巨浪衝天……人們在經受大風大浪的考驗之後,往往會變得更加堅強。
6、 當你身臨暖風拂麵,鳥語花香,青山綠水,良田萬頃的春景時,一定會陶醉其中;當你麵對如金似銀,碩果累累的金秋季節時,一定會欣喜不已。
你可曾想過,那盎然的春色卻是曆經嚴寒洗禮後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卻是接受酷暑熔煉後的結晶。
7、 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獲果實,那麼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該卷起褲腿,去不懈地拓荒、播種、耕耘,直到收獲的那一天。
8、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徑,坎坷不平,溝崖在側。
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麼,不心裝模作樣!這是直率,不是軟弱,因為哭一場並不影響趕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
山花爛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這是直率,不是驕傲,因為笑一次並不影響趕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9、 愛心是冬日的一片陽光,使用饑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用權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灑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場甘霖,使孤苦無依的人即刻獲得心靈的慰藉。
10、 日子總是像從指尖渡過的細紗,在不經意間悄然滑落。
那些往日的憂愁和誤用傷,在似水流年的蕩滌下隨波輕輕地逝去,而留下的歡樂和笑靨就在記憶深處曆久彌新。
11、 憂鬱的心情蒸發了。
12、褪色的記憶。
13、硝煙又在和平的家中燃燒。
14、有些記憶被焚燒掉,有些記憶被埋在心底,純真年代如流水劃過金色年代。
15、我,要融化在粉紅的桃花瓣裏,拭去整日在你心頭的牽掛。
16、我完全讀懂了父母的心。
17、母愛是一本我終生無法讀完的巨著;母愛是一片我永遠也飛不出的天空。
18、當枯黃的秋葉隨風搖曳時,深秋飄然而立校外,月光下,父親的影子拉得很長,碩大的風衣將瘦骨嶙峋的父親裹了進去,我心頭一陣酸楚。
19、人世間的真情就像一張大網,時刻溫暖著人的心扉,就如媽媽的愛一樣,永無止境。
20、歲月,是一首詩,一首蘊含豐富哲理的詩,歲月是一峰駱駝,馱著無數人的夢想。
21、船的命運在於漂泊;帆的命運在於追風逐浪;人生的命運在於把握,把握信人生,方能青春無愧。
22、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盡管有過坎坷,有過遺憾,卻沒有失去青春的美麗。
相信自己,希望總是有的,讓我們記住那句話:錯過了太陽,我不哭泣,否則,我將錯過月亮和星辰。
23、假如生活中你失敗了,請不要將憂傷的淚水寫在臉上。
失敗也是一種收獲,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氣和一個創業的膽量。
24、曾經以為,一次無奈的哭泣,便函是人世間所有的滄桑;一個小小的挫折,便函是人生所有的失敗。
是十四歲告訴我…… 25、月光清幽。
淅瀝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黃的燈光下,母親密密地縫著遊子的夾衣,忽然,一陣冷風擠進茅屋的窗隙,母親似乎著涼,帶著濃濃的倦意咳嗽了幾聲。
我夢中驚醒,怔怔地看著燈下年邁的母親…… 26、夜晚,春風柔和地吹著。
我托著下巴,坐在落英繽紛的台階上,腦海裏又浮現出一件難忘的事。
1、風兒清唱著歌,喚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頑皮的雨滴最愛在雨傘上盡情的跳舞。
3、船頭飛濺起的浪花,吟唱著歡樂的歌兒。
4、秋天到了,樹上金紅的果子露出了笑臉,她在向著我們點頭微笑。
5、海棠果搖動著它那圓圓的小臉,衝著你點頭微笑。
6、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7、一個個紅石榴就像一個個小姑娘可愛的笑臉,躲在樹枝間。
8、樹縫裏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9、巨浪伸出雙臂把我猛地托起。
10、收音機天天說個不停,令鄰居十分討厭!!!!!! 11、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蟋們在這裏彈琴。
12、春尚淺,幾處山頂上的梅花卻掙紮著吐出紅苞來。
13、微風柔和地吹, 柔和地愛撫我的麵孔。
14、荷塘裏的荷花都羞澀地打著朵。
15、落葉隨著風高低起舞。
16、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讓柔和的晚風輕撫著鬢角,吹去一切鬱悶和煩惱。
17、陽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銀梨樹被蒙蒙細雨淋醒。
18、它脫下破舊的外衣,又開始新的生活;它貪婪地吮吸著春天那清新、甜潤的露...
古今對聯欣賞
十副經典對聯賞析 做對聯不難,做出佳聯妙對不易。
要識別對聯的優劣,首先要提高鑒賞能力。
因此多讀多記古今名聯是有益的。
這裏選擇一些對聯,與朋友們共同欣賞。
1. 風聲雨聲讀書聲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此聯為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名聯談趣》275)。
顧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餘,往往評議朝政。
後來人們用以提倡"讀書不忘救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
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誌。
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 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
(《楹聯叢話》卷六)南京燕子磯旁永濟寺有一聯(《楹聯叢話》卷六)雲: 鬆聲竹聲鍾磬聲聲聲自在 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廣寺原有一聯(蘇文洋《古今聯話》第139頁)雲: 風聲水聲蟲聲鳥聲梵唄聲總合三百六十天擊鍾聲無聲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樹色雲霞色更兼四萬八千丈峰巒色有色皆空 以上兩聯與第一聯采用相同的藝術手段,均無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斷定誰是創新,誰是仿效;但可以說明,相同的藝術手段,可以表達絕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2. 重九節塞上稱觴 八十君王處處十八公道旁介壽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節塞上稱觴 此聯是彭元瑞和紀曉嵐合作的萬鬆嶺行宮新聯(《楹聯叢話》卷二)。
上聯由彭元瑞出句,下聯由紀曉嵐應對。
乾隆55年(1790年)重陽節前,乾隆從熱河木蘭圍場打獵回來,駐蹕於萬鬆嶺行宮。
聯文是乾隆八十壽誕的頌詞,妙在切人(乾隆)、切地(萬鬆嶺)、切時(重陽節),而且采用了拆字(鬆-十八公)、疊字(處處,年年)和兩字顛倒自重自對(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於俗套,不是文字遊戲,雖是奉承之作,可謂對聯極品。
3. 今年季子不回家 出有車入有魚當代孟嚐能客我 裘未敝金未盡今年季子不回家 此聯為"聯聖"方地山所作春聯。
方是袁世凱的門客,袁世凱二兒子袁寒雲的老師(《名聯趣談》284)。
有一年春節他寫了這副春聯,說東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節不回家了。
方把東家捧為孟嚐君,自比為蘇秦,既誇了東家,又誇了自己,確是大手筆的"傑作"。
王君實先生在四十年代講授此聯時,用了另一版本,下聯是"金未盡衣未敝",可惜未知其來源。
此聯在結構上由兩個三言句式和一個七言句式構成,讀起來,節律感很強,用二元序列表示為:110,110,1100011 / 001,001,0011100 可以看出:三言句式重複一次,而且與七言句式的前三位相重,因此,在結構上,三言句式隻是七言句式的部分重複。
這是我們上麵沒有提到的最佳結構。
此聯在用典上也非常講究,上聯用《馮諼客孟嚐君》的故事,下聯用《蘇秦以連橫說秦》的故事,都出自《戰國策》。
讀這副對聯等於重溫了兩篇名著。
4. 東牆倒西牆倒 東牆倒西牆倒窺見室家之好 前巷深後巷深不聞車馬之音 朱熹贈漳州某士子聯(《楹聯叢話》卷一)。
朱熹是宋代理學家,但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總是道貌岸然。
此聯很有人情味,很幽默。
描繪了一個讀書人,居住條件雖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雖然沒有人去拜訪他,倒可以安心讀書。
上聯寫得有點誇張,但對比強烈。
這是最早的用韻聯, 有客醉無客睡福簡簡籲可愧 長歌粗短歌疏詩平平聊自娛 梁章钜也寫過一副用韻聯如上(《楹聯叢話》卷十二)。
此聯掛在"藤花吟館",記錄了他在58歲引疾歸裏後在福州的生活和自我評價,對聯用韻,並非必要,但用了韻,讀起來更入調。
十年後他又將此聯作了修改: 客來醉客去睡老無所事籲可愧 論學粗論政疏詩不成家聊自娛 此聯掛在浦城的"草堂",時年68歲(《楹聯續話》卷二)。
將兩聯比較,可以了解梁章钜 在詩藝方麵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新相識舊相識春宵有約期方值試問今夕何夕一樣月色燈色該尋覓 這邊遊那邊遊風景如斯樂未休況是前頭後頭幾度茶樓酒樓盡勾留 此聯是何淡如(1820-?)為佛山"春色賽會"寫的對聯(《名聯談趣》54條)。
寫出了民間歡樂的元宵節情景:燈月交輝,遊人如織,多麼美好的春夜! 用韻後加強了歡快浪漫的氣氛。
5. 酒狂稱聖草 書道入神明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 酒狂稱聖草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 這是梁章钜為江蘇常熟草聖祠寫的對聯(《楹聯續話》卷一)。
唐張旭曾為常熟縣尉,善草書,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世稱"草聖"。
此聯將張旭的書酒風格寫活了。
如見其人,如觀其字。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蟠虎臥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流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這是清代詩人顧複初為成都杜甫草堂寫的對聯(《古今聯話》第148頁)。
杜甫是"詩聖",風格與"草聖"不同,而且草堂不是祠廟。
此聯從時代著眼, 上聯以感歎口氣說,幾千年來能有幾個杜甫這樣的詩人。
下聯說,即使像這樣的詩人在當時也並不得意,但他 的精神財富是流傳下來了。
6. 萍水因緣成一夢 萬裏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餘生萍水因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燕支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這是小鳳仙挽蔡鍔聯(《古今聯話》第202頁)。
此聯情詞並茂,款款道來,兒女情長而不減英雄本色。
論者以為非小鳳仙所作,究竟出自何人手筆尚待...
五柳先生傳文中“不”字有何特點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中的這個“不”字突出了五柳先生的不羨慕榮華利祿,表現他不慕容麗,不留世俗的誌向和追求。
“好讀書,不求甚解”中的“不”字表現了五柳先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執著對一字一句作牽強附會的理解,謂善讀書者,意存高遠,不舍本求末,胸襟開闊矣。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中的“不”字非“不”字,實不願說可見其寧靜淡薄。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請找出窗中帶有哲理性的句子並作賞析,錢鍾書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