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yǐ
〈動〉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義:用)
(2) 同本義。有一部分現已弱化成了介詞 [use]
以,用也。——《說文》
以,用也。——《小爾雅》
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傳·定公十年》
純以形式。——蔡元培《圖畫》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願認錯受罰);以疏間親(關係疏遠的人離間關係親密的人);以耳為目(把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以指測河(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比喻達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齊事王攻 宋也。——《戰國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開過失);以介眉壽(祝壽之詞);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憑借;仗恃 [depend on]
富國以農,距敵恃卒。——《韓非子》
(7) 認為,以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湯問》
(8) 又如:以眾暴寡(以人多勢眾的一幫去欺淩、迫害人少勢弱的一方)
(9) 做,從事 [do]
教育事業最有意義,情願終身以之的。——葉紹鈞《倪煥之》
詞性變化
--------------------------------------------------------------------------------
◎ 以 yǐ
〈名〉
(1) 原因,緣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詩·邶風》
(2) 無固定職業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閑民。——《拾雅》
候疆候以。——《詩·周頌》
(3) 以色列的簡稱 [Israel]。如:阿以戰爭
◎ 以 yǐ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俱以情告。——《世說新語·自新》
以刀劈狼。——《聊齋誌異·狼三則》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強製的手段使人服從)
(3) 依,按,憑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何以謂之文。——《論語》
以殘年餘力。——《列子·湯問》
以我酌油知之。——宋· 歐陽修《歸田錄》
以大中丞撫 吳者。—— 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以鄉人子謁餘。——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以其智力為也。——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4) 又如:以膺大統(繼承帝位);以天自諉(聽天由命);以時(按時;依時)
(5) 在,於 [in]——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範圍
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斷刑論》
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餘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記》
(6) 從,自,由 [from]——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
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潛夫論》
今以長沙, 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史記》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層);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調簡(清代府、州、縣缺,有繁有簡,分為最要、要、中、簡四等。如山東是繁缺,安徽是簡缺,從山東到安徽,是以繁調簡);以郤視文(從縫隙裏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
◎ 以 yǐ
<連>
(1) 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職(為忠於本職工作而貢獻出生命);以為後圓(為以後作打算)
(2) 因為,由於 [because of]——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
以貪勤民。——《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獨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齋誌異·促織》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數諫故。——《史記·陳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嶽陽樓記》
(3) 又如:以致(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了下文的結果);以人廢言(由於人不好,對其言論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祿而危害身體);以私害公(謂因私情而損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舊指官員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廢食(由於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應做的事情);以辭害意(因拘泥於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並列關係
夷以近。——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載以來。——清· 周容《芋老人傳》
一雞瞥來,徑進以啄。——《聊齋誌異·促織》
(5) 則,那麼 [then]——表示條件關係
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戰國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蘇洵《六國論》
以至於寸。(才達到一寸。)——《後漢書·列女傳》
(7) 表目的或結果等 [aim;target]
智叟無以應。——《列子·湯問》
◎ 以 yǐ
〈助〉
(1) 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
日觀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記》
(2) 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詩·邶風》
(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語氣
夫晴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戰國策》
(4) 加在能願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如:可以;得以; 能以
千金市骨文言文翻譯
千金市骨
出處:《戰國策》
原文: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裏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裏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市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
於是不能期年,千裏之馬至者三。
譯文:
古代的君主,有個國君想用千金征求千裏馬,過了三年仍找不到。國君的侍臣說:“請讓我來找它吧!”國君送走了他。三個月後找到了一匹千裏馬,可是馬已經死了,他花費500金買下了死馬的屍骨,回來報告國君。國君非常生氣地說:“我要的是活馬,你白費500金買這死馬回來有什麼用? ”侍臣回答道:“一匹死馬您都願意用500金買下,天下人都一定會認為大王是肯出重價買千裏馬的。很快就會有人獻馬!”
於是不出一年,國君得到了多匹別人獻來的千裏馬。
文言文盡棄肉乃棄骨是什麼古文的
文言文“盡棄肉乃棄骨”應該是出自初中文言文《狼》。
原文: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複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裏麵的肉已經賣完,隻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隻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麵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麵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裏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裏,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麵,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隻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麵。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麵,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裏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麵。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隻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麵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麵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隻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隻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一個成功的英雄不知道踏著多少人的失骨文言文怎麼說
一將功成萬骨枯。
另外踏著多少人的屍骨,樓主打了錯別字,在此糾正一下。
文言文字詞翻譯
狼
蒲鬆齡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複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裏麵的肉已經賣完,隻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隻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麵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麵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裏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裏,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麵,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隻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麵。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麵,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裏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麵。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隻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麵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麵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隻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隻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二、字詞
1.詞性活用現象: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其一犬坐於前。
2.通假字
“止”同“隻”,隻有。 止有剩骨。
3.一詞多義:
止 同“隻”,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
敵 攻擊, 恐前後受其敵。 敵方, 蓋以誘敵。
前 前麵, 恐前後受其敵。 向前, 狼不敢前。
4.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 助詞,的,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 助詞,位於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 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後也。 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後受其敵。(指狼)。 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指屠戶)。 ③屠自後斷其股。(指狼)。
5.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三、《狼》分析
《狼》選自蒲鬆齡《聊齋誌異·狼三則》。
《狼三則》都是寫屠戶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第一則著重表現狼的貪婪本性,第二則著重表現狼的欺詐伎倆。第三則著重表現狼的爪牙銳利,但最終卻落得個被殺死的下場,作者借此肯定屠戶殺狼的正義行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個故事都有生動曲折的情節,各自成篇,然而又緊密相關,構成一個完整統一體,從不同側麵闡發了主題思想。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寫兩狼追趕屠戶,屠戶時而遷就退讓,繼而被迫抵抗自衛。這一段又分為三層,從“一屠晚歸”至“綴行甚遠”,簡潔地敘述了屠戶遇狼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一個賣肉晚歸的屠戶,在“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卻又行人斷絕,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讓兩隻惡狼給盯住了。草草幾筆,就勾畫出危急的處境,緊張的氣氛,實在扣人心弦,為後麵描述屠戶的鬥爭策略作了鋪墊。
麵對意想不到的惡狼,屠戶首先是“懼”。於是采取遷就的策略,“投以骨”。屠戶最初認為,隻要滿足狼的貪欲,就可脫險。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也似乎如他所料,使兩狼“綴行甚遠”的情況暫時有了改變,文筆十分曲折。可是照樣投骨的結果,隻不過讓後狼暫時停腳,而“前狼又至”;直到骨頭投盡了,也沒有填飽餓狼的饑腸,而“並驅如故”,因此屠戶處境更加危險。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貪婪本性,證明了屠戶退讓遷就策略的失敗。這是第二層。
“屠大窘”,說明在危急的關頭,他產生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明白自己已麵臨生死抉擇,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殺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讓是無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殺狼。屠戶已在事實麵前吸取了教訓,開始考慮如何改變“前後受敵”的不利條件。他機敏地環顧麥場且速“奔倚”在積薪之下,放下擔子,拿起刀,利用麥場的有利地形,改變了途中兩狼並驅的局麵,避免了前後受敵的處境。“狼不敢前”是屠戶敢於鬥爭的初步效果,並非它們開始退讓。“眈眈相向”,說明兩狼既凶狠又狡詐,也準備變換策略,尋機殘害屠戶。這樣,雙方進入相持階段。這是第三層。
第二段分兩層。第一層,從“少時”至“又數刀斃之”。作者在描寫兩狼對屠戶“眈眈相向”之後,又變換筆法,寫一隻狼竟然自己走開,另一隻狼裝作馴良的家狗形態蹲著,然後閉著眼睛打盹,樣子十分悠閑。這是狼在屠戶持刀的情況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說明,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狼的狡詐形象,讓人們仔細品味,加深對狼的本性的認識。這時的屠戶雖然不能猜透它們誘敵包抄然後夾擊的花招,但對於狼的凶狠狡詐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不受這種假象欺騙,不是釋刀自喜,而是趁機“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結果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閑假象,屠戶的暴起動作,相映成趣。
第二層,屠戶殺了眼前的狼而準備趕路,又警惕地轉視積薪後,發現了另一隻正在鑽洞的狼。作者借屠戶的銳利的眼睛,點出狼“隧入以攻其後”的企圖,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種弄巧成拙的醜態,次“亦斃之”作了痛快的結束。行文至此,才以畫龍點睛之筆點出屠戶“方悟前狼之假寐,蓋以誘敵”的道理,與上層緊相呼應。這使屠戶也使讀者領悟到:隻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詐一麵,那就要受騙上當;隻看到眼前的狼,卻不注意暗藏的狼,滿足於一時的勝利,到頭來還會遭到失敗。
第三段,是作者詼諧風趣的議論。作者指出狼的狡黠,而嘲笑其頃刻而斃的結局,也間接讚揚了屠戶的勇敢機智,餘味無窮。
蒲鬆齡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惡貪官汙吏的作家,在《聊齋誌異》另一篇故事《夢狼》中,把貪官寫成牙齒的老虎,把衙役寫成吃人血肉的狼;它們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慘象。作者“竊歎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夢狼》),認為他們“可誅”“可恨”(《王大》)。《狼三則》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質,凶狠狡詐的特性,表現了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隻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的主題思想。本則所寫屠戶遇狼,始而遷就退讓,幾乎被吃,繼而奮起殺狼,使自己轉危為安的生動曲折過程,更是突出了這一主題。《狼三則》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說是對《夢狼》的補充,實際上寄寓了作者鞭撻貪官汙吏的思想。今天我們重讀這個故事,可以悟出一個正確的道理,對付野獸必須如此,對付現實生活中階級敵人也必須如此。要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以奪取勝利。
文言文《千金市骨》中所有的通假字
市通買,
文言文 狼
《狼 》
蒲鬆齡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複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裏麵的肉已經賣完,隻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隻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麵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麵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裏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裏,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麵,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隻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麵。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麵,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裏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麵。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隻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麵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麵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隻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隻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餓其體膚,勞其肌骨 是那篇文言文裏的句子?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的。
原文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文言文《狼》中的詞語翻譯
1、字詞解釋:
止,通“隻”,隻有。
綴,這裏指緊跟、跟隨。綴行甚遠:緊隨著走了很遠。
投以骨,即“投之以骨”,也就是“以骨投之”,把骨頭投扔給狼。
從,跟從。
並,一起。
故,舊、原來。
窘(jiǒng),緊張為難。
敵,敵對,這裏是脅迫、攻擊的意思。
顧,回頭看,這裏指往旁邊看。
積薪,堆積柴草。
苫(shàn)蔽,覆蓋、遮蔽。
乃,於是、就。
弛(chí),放鬆,這裏指卸下。
眈眈(dān dān),注視的樣子。
少(shǎo)時,一會兒。
犬,像狗似的。
坐,蹲坐。
久,很久;之,沒有實在意義。
瞑(míng),閉眼。
暇(xiá),空閑。
暴,突然。
斃,殺死。
洞,打洞。
其,指柴堆。
隧,指從柴草堆中打洞。
尻(kāo),屁股。
股,大腿。
寐(mèi),睡覺。
假寐,小憩
蓋,原來。
黠,狡猾。
之,主謂插入,取消句子獨立性。
幾何哉,有多少啊。
2.詞性活用現象: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其一犬坐於前。
3.通假字
“止”同“隻”,隻有。 止有剩骨。
4、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裏麵的肉已經賣完,隻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隻狼,緊跟著走了很遠。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麵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麵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裏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裏,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麵,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隻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麵。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麵,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裏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麵。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隻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麵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麵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隻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隻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初一文言文撈起勁骨屬於那則
應該是“勞其筋骨”。語出《孟子·告子下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上下文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