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記載了不少人的友善表現。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4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5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論語裏有哪些著名的句子
求學篇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講解】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講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講解】隻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隻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講解】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論語·為政》【講解】我十五歲時開始立誌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裏仁》【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於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講解】(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論語·述而》【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講解】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後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講解】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
立誌篇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講解】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誌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論語·子罕》【講解】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可能強迫改變一個平民百姓的誌向。
14、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講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鬆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品德篇15、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講解】仁,距離我遠嗎?隻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隨著心念到了。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講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
17、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學而》【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麵孔。
這種人,心裏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8、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9、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裏仁》) 【講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21、君子不器《論語·為政》【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隻有一種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環境都能發揮君子的作用)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論語·衛靈公》【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3、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殺身成仁) 【講解】有誌之士和仁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隻會勇於犧牲來成全仁。
24、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講解】做不應該做的事從而做官發財,對我來說,好比是天空浮來浮去的過眼煙雲。
2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講解】聰明的人不會疑惑,實行仁德的人會憂愁,真正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2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講解】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
聰明智慧的人愛活躍,有仁德的人愛沉靜。
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27、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講解】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
2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裏仁》...
論語中經典的語句
1.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用你的公正,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麵對有負於你的人和事。
不要以怨報怨也不要以德報怨。
2.子貢問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與好朋友相處要有個度,不要什麼樣的事都大包大攬。
3.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你在什麼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
4.言寡尤,行寡悔。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麼做的好處就是讓自己少一點後悔。
出自《論語》的句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在學習時時常的複習學過的知識,不也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 7、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誌於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逾越規矩。
”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譯文 孔子說:“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啊。
”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
”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譯文 孔子說:“隻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隻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勞神而無所得。
” 1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才是真智慧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大的車沒有車的邊際,小的車沒有車內的凳子,那怎樣行駛呢?”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一樣的過失)。
”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譯文 孔子說:“勤勉好學,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淺的人請教,看作是恥辱,所以稱他為‘文’。
” 2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 譯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動。
孔子聽說了,說:“兩次,就可以了。
”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裝做愚笨。
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
隻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譯文 孔子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不如以它為快樂的人。
”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
不能舉一例能理解多個類...
論語中的名句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為政第二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裏仁第四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 公冶長第五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 雍也第六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述而第七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悖矣。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子罕第九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遂欲從之,末由也已。
”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 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鄉黨第十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先進第十一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 顏淵第十二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 子路第十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子夏為苣父宰,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憲問第十四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以杖叩其脛。
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 季氏第十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孔子曰:“君子...
關於孔孟論學的句子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
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
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孟子(公元前372——約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
他是儒家學派中思(子思)孟(孟軻)學派的主要代表,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們整理的孟子言論,其間雜有弟子的話語。
《孟子》現僅存“內書”七篇。
《孟子》一書,除了闡述儒家的“仁”的主張外,還提出了“義”的觀念,提出了“性本善”、“養浩然之氣”等一係列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命題。
二、語文基礎知識目標 (一)生字: 論語 lún 不亦說乎yu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wǎnɡ dài 不悱不發fěi 舉一隅yú 奕之為數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二)翻譯課文。
《孔孟論學習》參考譯文: 第一則:學過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第二則:溫習舊的知識,不斷吸取新的知識,就可以做老師了。
或“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 第三則:學習卻不思考就不能解決疑難問題。
隻思考卻不學習也不能解決疑難問題。
第四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聰明。
第五則:聰敏而又熱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
第六則:對於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熱愛它,熱愛它不如發自內心地喜歡研究它。
第七則: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又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教他一個方麵,他不能推知其它三個方麵,就不再教他。
第八則:接受教育,注重請教,怎麼會不順利成功? 第九則:誦讀《詩經》《尚書》,就好像與古人生活在一起;誦讀《詩經》《尚書》,就好像與古人一起商討,交談。
第十則:君子遵循正確的方法以獲得很深的學問,並想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
自己找到了正確方法,所學的東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識掌握得牢固了,那麼學問積累就多;學問積累得多,就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
第十一則: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一會兒曬它,一會兒冰凍它,沒有能夠生存下去的。
……現在,圍棋作為一種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專心致誌地學習,也學不會。
一位名叫秋的圍棋手,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
讓他教導兩個人學習圍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誌,隻聽從秋的教導。
另一個人雖然也聽從秋的教導,但心裏卻總是想著天鵝將要飛來,想著拿弓箭來射它,雖然和另一個人一起學習,但不如另一個人學得好。
是因為這個人的智力不如另一個人嗎?答案是:不是這樣的。
第十二則:有所作為的人就像挖井一樣,井挖到九軔,還沒有泉水,便是一口廢井了。
第十三則:完全相信《尚書》上所說的道理,還不如沒有讀過《尚書》這本書。
我讀《武成》,隻是選擇讀其中的二三頁罷了。
仁道之君揮無敵於天下,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來了呢? 三、文章主旨 孔孟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同時,孔子提倡和讚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關於學習的方法。
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
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隻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隻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
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內容。
孔孟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
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
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學習的目的。
孔孟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
四、重點語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解析 孔子講的學習,包括禮(包括各種儀節)、樂(音樂)、射(射箭)、禦(駕車)、詩、書。
孔子講學習,不是學過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時間去實習。
在學習中還要有體會,有心得,所以說不也喜悅嗎?正因為學了有體會,所以感到喜悅。
學習時有朋友來共同切磋,比一個人學習好,所以說有朋友來,不也快樂嗎?這樣,孔子講的學習,不光講學習書本知識,還要實習各種技能,還要跟德育結合,提高...
論語中有關和的句子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第七》)(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4、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勤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第十九》)...
我要《論語》中有關學習方法、態度,以及為人處事的句子一共10句左...
《論語》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
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 出自《論語?學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②。
” 出自《論語?為政》。
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出自《論語?為政》。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 出自《論語?為政》。
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出自《論語?為政》。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 出自《論語?裏仁》。
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10.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 出自《論語?公冶長》。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12.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出自《論語?雍也》。
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出自《論語?雍也》。
14.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 出自《論語?雍也》。
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
①[識(zhì)]記住。
16.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 出自《論語?述而》。
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出自《論語?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
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
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19.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
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 出自《論語?子罕》。
2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 出自《論語?子罕》。
22.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①也。
” 出自《論語?子罕》。
①[凋]凋謝。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出自《論語?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顏淵》。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 出自《論語?顏淵》。
2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出自《論語?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 出自《論語?憲問》。
①[不能]沒有能力。
30.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
3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4.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5.子曰:“有教無類①。
” 出自《論語?衛靈公》。
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36.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論語中有關終身學習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論語·子罕>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子罕>5、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公冶長>6、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8、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9、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1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關於學習的句子。
——<;論語·學而>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1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
求論語中比較有名的句子?
《論語》箴言名句21.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又見《孟子·公孫醜上》:“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於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
近人錢穆認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
”(《論語新解》)孔子於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於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
2.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
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
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
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裏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孔子於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雲之不足取。
同時亦表明其於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3.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於學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
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
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
《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
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
是二人者,皆我師也。
”(《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並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我則改之。
是彼二人,皆為吾師。
書洪範雲: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此之謂也。
”一謂“三人行,本無賢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
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從其善,即是我師。
”5.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
《說文》:“坦,安也。
”蕩蕩,廣遠之稱。
戚戚,時時憂慮之稱。
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
小人馳兢於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
”(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6.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雕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雕,凋謝;鬆柏,喻棟梁之材。
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
”(《論語集注》)荀子則把鬆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鬆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7.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
《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
”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
”(《憲問》)8.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
論語中有關交友的句子
展開全部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呼?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譯: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幾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很誠實?有沒有溫習老師傳授的知識?” 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公冶長》第五) 譯:孔子說:“甜言蜜語、滿臉堆笑、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 3、顏淵、季路待。
子曰:“盍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公冶長》第五) 譯:顏淵、季路侍奉時。
孔子說:“為什麼不說說各人的願望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
”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誇耀優點、不宣揚功勞。
”子路說:“您的願望呢?”孔子說:“但願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
” 4、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罕》第九) 譯:孔子說:“一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 5、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季氏》第十六) 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
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麵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關於友善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