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大餐、回味無窮、垂涎三尺、望眼欲穿、玉盤珍饈、
1、饕餮大餐,讀音:[tāo tiè dà cān]
釋義:饕餮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隻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欲的象征
2、回味無窮,讀音:[huí wèi wú qióng]
釋義:回味:指吃過東西以後的餘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覺得有意思
3、垂涎三尺,讀音:[chuí xián sān chǐ]
釋義:涎:口水。 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熱
4、望眼欲穿,讀音:[wàng yǎn yù chuān]
釋義: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5、玉盤珍饈,讀音:[yù pán zhēn xiū
釋義:華美的盤子和珍貴的食物
餅幹能組什麼句子
杜甫《立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詩意】:唐朝立春日時興食春餅、生菜,號春盤。
杜甫這時憶起了當年在“兩京”(長安、洛陽)過立春日的盛況:盤出高門,菜經纖手,一個個迭送白玉青絲,好不歡樂。
可是現今經過了安史之亂,困居夔州(今奉節),再也不能過那樣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際,隻有呼兒覓紙題詩遣懷。
【注釋】春盤:古代習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即為“春盤”。
兩京:即長安、洛陽兩都。
那對眼:那,通挪,挪動、移動;對眼,雙眼。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目光隨著巫峽的滾滾江流移動。
杜陵遠客:詩人的自稱。
杜陵,即長安東南的杜縣,漢宣帝在此建陵,稱杜陵。
杜子美的遠祖杜預是京兆杜陵人,他本人又曾經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因而經常自稱為杜布衣、少陵野老、杜陵遠客。
...
作文:誇誇家鄉的小吃 500字左右
胡榮泉的“鴨母撚” 說甜湯,許多人會想起潮城大街(太平路)胡榮泉的“鴨母撚”。
胡榮泉的“鴨母撚”,就是廣州,客屬的大(米誌)耙包上甜餡。
昔時胡榮泉店中有一姓鄭名手,他做的“鴨母撚”,潔白柔韌甜滑。
王雯墨以上等糯米浸透,用石磨磨成粉漿,再把粉漿倒進一個質地較疏的布袋中,讓它把水分一滴滴的滴出來,到一定時間,使漿粉保存適當水分,然後倒出來用力揉壓,直至它又柔又韌,再做成小酒杯般的(米誌)耙皮,包上精製的黑、綠豆沙、芋泥或水晶(冬瓜冊、香黃片製的)甜餡,捏成一粒粒較荔枝果大些的“鴉母撚”,放進白糖湯中煮熟,每碗四粒,配上甜湯;冬夜夏日進店去,來它一碗,不太甜,也不過飽。
潮州人多喜歡它。
由於時間的推移,胡榮泉前日名手已年老離去,店也改營餅食,但潮城還有幾檔賣甜湯,“鴨母念”的,目前以下市的一檔,顧客們認為較有昔時風味。
“右營前”周伯的蝦丸魚餃 在西馬路上,距名勝境百米地方,前稱“右營前”。
解放前有一間果條鋪“周順興”,主人周海清伯,身材高壯,滿頭白發,圓圓的臉。
這周伯目賣果條麵湯,可是出名的是蝦丸魚餃湯。
他的蝦丸鮮紅甜脆,魚餃更是皮脆餡香。
這主要是製魚餃皮的魚,堅持用池魚,不雜海魚腥味。
蝦丸全用較大條鮮蝦,捶製夠工,料真物美。
白天,入夜,路經右營前,來一碗蝦丸魚餃湯,真是令人腹飽口香,久久不忘。
今日“右營前”已不複見這果條鋪,筆者了解,周伯也已逝世,有女兒於西馬路十八曲巷口售賣“魚餃”,甚得好平。
現在義安路新街頭市場中,也有幾擋賣蝦丸魚餃的,多已不及周伯所製風味,惟一姓辛的夫婦所售的魚餃,肉香皮爽,日日生意興隆,如遇節日更有應接不暇之慨。
“吉成”的鹵豬母肉 在今日太平路的衛星一路口北麵,昔時有一較大間的出名飯萊店——吉成號。
進店正中就是樓梯,上麵大木樓,安置好幾套桌椅,當日就以售賣鹵豬母肉出名。
“吉成”的鹵豬母肉,尤以乳渣肉最佳。
他們把豬母肉{及乳渣肉)裝進一大鉎鍋,這鉎鍋是另加工特製的,上圈加錘下底缶的,慢火精燉,配以上等鼓油,甜鼓油,因時間久,火候夠,故肉糜又香又夠味,色澤棕紅,用筷輕輕一挾,如挾豆腐。
這豬母肉下酒、送飯、配粥皆宜,老年人和牙力差者更感妙不可言,故亦名揚遐邇。
“吉成”出名鹵豬母肉外,如鹵鯽魚,也以火候夠,魚腥盡消,肉實味美受人讚賞,另有雞鴨、肉芽炒盤。
殘冬寒夜,三五良朋,到吉成樓上,先來幾兩燒酒,夥計送過小邊爐來,溫酒,燉菜,豬母肉,鹵鯽魚,或許多一小碟雜菜,三杯下肚,再加一小碗白粥,酒美、菜香、肚飽,寒氣全消,然後慢步回家,真是不亦樂乎! 聽說吉成號開創早在一百多年前,解放初才停歇,有說“吉成”當日贈豬母肉的大鉎鍋,天為燉煮豬肉,從不間歇,二三十年來日日如是,使鍋裏滿布豬朥肉味,甚為香美,是巨富人家與遠近菜飯店所望塵莫及的,曾聞有人願以高價,要求買此鹵缽,吉成號東家還不肯出讓哩! 今天,旅外老一輩鄉親一談起潮州鹵味,吉成的鹵豬母肉,尤為大家所樂道的。
“城守頭”妹仔兄“粿汁” 多點年紀的潮城人,終會記著:“城守頭”妹仔兄的“粿汁”是一件令人喜愛的小食,價低物美,老少不分,貧富能嚐。
‘城守頭”,乾隆《潮州府誌·卷七·署廨》:“城守營都司暑在城西石人橋,康熙十六年丁已建”。
在今日中山路打銀街頭(同仁裏對麵),現路牌還寫著“城守頭”。
妹仔兄原名鄭賢業,昔年他家就在城守頭,且在家的左釁設店出賣“粿汁”著名。
“粿汁”得先用上白米浸後磨成米漿,然後一瓢瓢的倒到平麵煎鼎上,烤成一圓張一圓張的“棵汁皮”,但又不能烤得太乾太熟,就這樣一張張掛到竹竿上涼乾,拿下來切成三角形一片片的,放進鍋裏,用剛開的水一衝,再配上些適度鹽水,米漿水,然後再放到爐上一滾,拿起來,倒到備好的另一大缽,這樣,便一碗碗的盛起來,再配上一些香味熏人的“蔥珠膀”——用鮮蔥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慢火厚膀(或油)煮起來,到蔥塊赤熟,但不燒焦又飽吸油席香味———這樣香熟可口小配料供應,每碗過去三五個銅板 (幾分錢,今賣一角),這樣,妹仔兄的“粿汁”,每一小片既熟透又不太糜,且有韌、爽、加上蔥珠膀,真是一想起令人饞涎欲滴,何況妹仔兄還經常備有煮得很夠味的“甜豆幹”,鹵肉,帶甜味的臘腸,冬來又有“熟凍肉”。
冷天晨早,北風襲人,到妹仔店,來一二碗“粿汁”,加些小雜鹹,其妙處,閣下當可理解。
他如每近中午,下午三四時,在他店前特備的長凳上,坐的,蹲的滿是顧客,不論大戶人家,或挑擔路過,各來一碗,耗費不多,大家都吃得開,大家都齊聲叫好。
妹仔兄的“粿汁”,就這樣,揚名遐邇。
在今日,就是海外歸來的老鄉親,提起吃粿汁,大家都會憶起妹仔兄的。
妹仔兄的粿汁店,一直供應至抗日戰爭,潮州淪陷。
潮城陷敵,妹仔兄舉家避難歸湖葫蘆市,初時賣粿汁,仍甚暢旺,後來增加妙賣,作為飯店。
不久,日機瘋狂轟炸葫蘆市——當日葫蘆市為一村埔臨時集市,鋪店均係以竹篷搭建——妹仔兄的店鋪,與其他商店一樣,均遭...
有詠立春的詩句嗎??
展開全部“今朝立春好天氣,況是太平朝野時。
”(《廣群芳譜·天時譜》楊維禎詩)我國古人向有立春詠詩的傳統。
公元七六七年,杜甫寫過一首立春詩: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全盛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唐朝立春日時興食春餅、生菜,號春盤。
杜甫這時憶起了當年在“兩京”(長安、洛陽)過立春日的盛況:盤出高門,菜經纖手,一個個迭送白玉青絲,好不歡樂。
可是現今經過了安史之亂,困居夔州(今奉節),再也不能過那樣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際,隻有呼兒覓紙題詩遣懷。
宋朝女詩人朱淑貞的立春詩,別有一番歡樂愉快的情味: 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
(六街指唐宋時就城的主要街道) 生菜乍挑宜卷餅,羅幡旋剪稱聯釵。
(幡:唐風俗,立春剪紙或綢絹為旗幡形 休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
戴在頭上,亦稱彩勝,或合稱幡勝。
) 從此對花並對景,盡拘風月入詩懷。
朱淑貞在立春日挑生菜,卷春餅,剪幡勝,好一派迎春景象。
詩人感到新一年的良辰美景,都是吟詩抒懷的好題材。
這首詩反映了宋朝京都立春日的歡樂情景,如此歡快的詩詞在朱淑貞的作品中是不多的。
南宋範成大的立春詩反映了農村生活: 竹擁溪橋麥蓋坡,土牛行處亦笙歌。
曲塵欲暗垂垂柳,醅麵初明淺淺波。
日滿縣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幡彩勝何。
竹茂麥肥,土牛笙歌,垂柳吐芽,河水泛波,還有融融春陽耀春市,帆船往來如穿梭。
這自然激起了詩人的詩興,而吟詩抒懷,是立春日剪金幡,紮彩勝無法比擬的。
...
浣溪沙詩句
展開全部詞牌釋義 [題考〕 【南唐書】:『王感化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係樂府為歌板色。
元宗嚐作[浣溪沙]詞二闋,手寫賜感化。
』此浣溪沙一調創於五代南唐中主。
所謂攤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調結構破一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
後人以李璟本首細雨、小樓一聯膾炙人口,因名之為南唐浣溪沙。
而本調沙字意當為紗;或又作浣紗溪,則應作為紗,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
本調別名山花子。
〔作法〕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七言詩,但頷聯與尾聯各缺四字耳。
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
第三句亦與仄起七言詩之第三句同。
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
後半首二句句法,更與七言詩頸聯無異。
第三句亦與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於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
據詞中有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七言詩矣。
原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
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
慶曆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範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
卒諡元獻。
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
《浣溪沙》中“無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
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注釋 [1]“去年”句:語本唐人鄧穀《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台”。
[2]香徑:花園裏的小路。
譯文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
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詞牌由來 《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名,後用為詞調。
沙,一作“紗”。
有雜言、齊言二體。
唐、五代人詞中,見於敦煌曲子詞者,均為雜言;見於《花間》、《尊前》兩集,多為齊言,亦有雜言。
至北宋,雜言稱為《攤破浣溪沙》(破七字為十字,成為七言、三言兩句);齊言仍稱為《浣溪沙》(或《減字浣溪沙》)。
浣溪沙簡介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
上下片三個七字句。
四十二字。
分平仄兩體。
平韻體流傳至今。
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
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
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
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
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
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紗,或作浣紗溪)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後闋頭兩句往往用對仗。
) 詞牌格式 浣溪沙 雙調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後段三句兩平韻 韓 偓 宿醉離愁慢髻鬟(韻) 可仄平平可仄韻 六銖衣薄惹輕寒(韻) 可平平仄仄平韻 慵紅悶翠掩青鸞(韻) 平平可仄仄平韻 羅襪況兼金菡萏(句) 可仄可平平仄仄 雪肌仍是玉琅玕(韻) 可平平仄仄平韻 骨香腰細更沈檀(韻) 可平平仄仄平韻 名家作品[編輯本段]一、浣溪沙-(宋)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①,村南村北響繰車②。
牛衣古柳賣黃瓜③。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④。
【譯文】衣巾在風中簌簌作響,棗花隨風飄落。
村子的南北頭響起剿車的支呀聲,是衣著樸素的農民在賣黃瓜,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隻想小憩一番。
豔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
於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
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並不在於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麵貌。
由於災後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煉而又不露痕跡。
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並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
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
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編輯本段]二、浣溪沙1-蘇軾 遊蘄水①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②。
瀟瀟暮雨子規啼③。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④!休將白發唱黃雞⑤。
『譯文』 去蘄水縣的清泉寺,寺在蘭溪旁邊,溪水向西流。
山腳下蘭草嫩芽浸入小溪, 鬆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 傍晚細雨中布穀鳥陣陣啼叫。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歎白發,多愁感慨時光流逝。
注釋 ①蘄...
浣溪沙
浣溪沙 蘇軾(其一)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浣溪沙 蘇軾(其二)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浣溪沙 蘇軾(其三)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細雨斜風作小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 蘇軾(其四)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
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我隻找到這麼多!你可以去百度知道裏麵搜搜啊!
浣溪沙
浣溪沙 蘇 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
上片寫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麵,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
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並好象有什麼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
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
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麵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
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
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麵前擺著一堆黃瓜……。
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麵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並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
“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
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麵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隻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並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麵。
“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於口渴而急於到農民家裏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看來,蘇軾似乎並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並不太遠。
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
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並不在於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麵貌。
由於災後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煉而又不露痕跡。
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並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
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
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蘇軾——《浣溪沙》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村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家說與采桑姑。
賞析: 深紅綠暗景,黃童白叟人,其樂融融,熱鬧非凡。
麋鹿猿猱跑來與人共歡,如見其眼神四轉,既怯且喜的樣子,機靈可愛之極,人與動物相處,更見得民風淳厚,一派桃源風光。
蘇軾-浣溪沙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
潭城東二十裏,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村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來說與采桑姑。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篟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 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蘇軾詞作鑒賞 元豐元年(1078)徐州發生嚴重春旱,作者作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後,又往石潭謝雨,沿途經過農村。
這組《浣溪沙》詞即紀途中觀感,共五首,這裏是前三首。
第一首寫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觀太守的情形。
首句寫到潭魚。
西沉的太陽,格外紅而大,也染紅了潭水。
由於剛下過雨,潭水增多,大約也湧進了不少河魚,它們似乎貪戀著夕照的溫暖,紛紛遊到水麵。
魚之婉然若現,也寫出了潭水的清澈。
與大旱時水濁無魚應成一番對照。
從石潭四望,村複一村,佳木蘢蔥,隻聽得棲鴉的啼噪,而不見其影。
不易見的潭魚見了,易見的昏鴉反不見了,寫出了農村得雨後風光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悅的心情。
三句轉筆寫人。
兒童黃發,老人白首,故稱“黃童白叟”,這是聚觀謝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
“睢盱”二字俱從“目”,張目仰視貌,兼有喜悅之義。
《易經。
豫卦》“盱豫”,《疏》:“盱謂睢盱。
睢盱者,喜悅之貌。
”這裏還暗用韓愈《元和聖德詩》“黃童白叟,踴躍歡呀”句意。
從童叟之樂見出眾人之樂,也寄寓了作者“樂人之樂”的情懷。
接著,下片寫謝雨的盛會,打破了林潭的寂靜。
常到潭邊飲水的“麋鹿”突然逢人,驚恐地逃避了。
而喜慶的鼓聲卻招來了頑皮的“猿猱”。
“雖未慣”與“不須呼”相映成趣,兩種情態,各各逼真。
頗有助於表現和平熙樂的氣氛。
山村的老人純樸木訥,初見知州不免有幾分“未慣”,孩童則活潑好動,聽到祭神儀式開始的鼓聲,則爭先恐後,若類皮猿之“不歡呼”。
他們回家必得要興奮地追說一天的見聞,說給那些未能目睹盛況的“采桑姑”們了。
“歸來說與采桑姑”,這節外生枝一筆,妙趣橫生。
詞寫到日、村、潭、樹等自然景物,魚、鳥、猿、鹿等各類動物,黃童、白叟、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動,織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畫圖。
上片連用“深紅”、“綠暗”、“黃”、“白”等色彩字...
賞析蘇軾詩句五句
一、浣溪沙 內容 簌簌衣巾落棗花1,村南村北響繅車2。
牛衣古柳賣黃瓜3。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4。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麵都有很高造詣。
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
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注釋 1.此句謂棗花紛紛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裝。
簌簌,下落貌。
2.繅車,抽絲工具。
3.牛衣,《漢書·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條:"案《食貨誌》,董仲舒曰:'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則牛衣者,編草使暖,以被牛體,蓋蓑衣之類也。
"此處指賣瓜者衣著粗劣。
或謂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齋詩話》:"予嚐見東坡墨跡作'半依',乃知'牛'字誤也。
" 4.漫,隨便。
因為十分渴,想隨便喝點茶,所以不管哪個人家,都想去敲門試問。
蘇軾《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門",與此兩句意同。
皮日休《閑夜酒醒》:"酒渴漫思茶",蓋即此語所本。
鑒賞 詞至蘇軾,題材、意境、筆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詞中絕少出現的農村田園風光也出現在蘇軾詞中。
元豐元年(1078),徐州春旱後得雨,蘇軾到石潭謝神,作了一組《浣溪沙》,題為"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五首",皆寫初夏農村景色,此為其中第四首。
上片截取農村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棗花的香氣,繅車的響聲,賣瓜人的悠然,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園圖畫。
下片則寫作者本人,日高、路長更兼酒困,未免倦極口渴,便敲門求飲。
蘇軾雖然身為士大夫,內心卻對農村田園懷有親近之心,自謂"使君元是此中人",此處漫不經心的"敲門試問",與"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見一斑。
二、浣溪沙 作者:蘇軾 內容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1。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2。
蕭蕭暮雨子規啼3。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4!休將白發唱黃雞5。
注釋 1.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鎮。
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遊,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3.蕭蕭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注:"江南吳二娘曲詞雲,'蕭蕭暮雨郎不歸'。
"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淒厲,詩詞中常借以抒寫羈旅之思。
4.此句當為寫實。
但"門前"雲雲,亦有出處。
《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台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5.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醜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
腰間紅綬係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
這裏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發,悲歎衰老。
鑒賞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淨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
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於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
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
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
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
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鬱,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 三、浣溪沙 作者:蘇軾 內容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1 細雨斜風作小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2。
雪沫乳花浮午盞3,蓼茸蒿筍試春盤4。
人間有味是清歡。
注釋 1.泗州,今安徽泗縣。
劉倩叔,生平不詳。
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遠。
2.清洛,指洛澗,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懷遠入淮河。
泗州在淮河北岸。
漫漫,大水浩淼貌。
3.雪沫乳花,煎茶時上浮的白色泡沫。
古時烹茶,以乳色鮮白、泡沫細膩為上乘。
蘇軾《西江月》(龍焙今年絕品):"湯發雲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
4.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筍,萵苣筍。
春盤,唐代以來風俗,立春日用春餅、生菜等裝盤,饋贈親友,稱春盤。
詞作日離立春不遠,故先"試嚐"。
鑒賞 此為一首記遊詞。
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赴任途中,曾於泗州小住,這首詞便是在此期間,與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遊...
浣溪沙詩句
一、浣溪沙-(宋)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①,村南村北響繰車②。
牛衣古柳賣黃瓜③。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④。
二、浣溪沙1-蘇軾 遊蘄水①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②。
瀟瀟暮雨子規啼③。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④!休將白發唱黃雞⑤。
三、浣溪沙(宋)-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1 細雨斜風作小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2。
雪沫乳花浮午盞3, 蓼茸蒿筍試春盤4。
人間有味是清歡。
四、浣溪沙-髻子 蘇軾 傷春慵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雲來往月疏疏, 玉鴨薰爐閑瑞腦,朱櫻鬥帳掩流蘇,通犀還解辟寒無。
五、浣溪沙-李清照 繡麵芙蓉一笑開。
斜飛寶鴨襯香腮。
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麵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
月移花影約重來。
六、浣溪沙(宋)-李清照 照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鍾己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鬆,醒時空對燭花紅。
七、浣溪沙-李清照 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八、浣溪沙-李煜 紅日已高三丈透, 金爐次第添香獸, 紅錦地衣隨步皺。
佳人舞點金釵溜, 酒惡時拈花蕊嗅, 別殿遙聞簫鼓奏。
九、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十、浣溪沙-晏殊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
曲欄幹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十一、浣溪沙-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
晚來妝麵勝荷花。
鬢嚲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
一場春夢日西斜。
十二、浣溪沙-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十三、浣溪沙-蘇軾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
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十四、浣溪沙-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寶簾閑掛小銀鉤。
十五、浣溪沙-張先樓 倚春江百尺高,煙中還未見歸橈,幾時期信似江潮? 十六、浣溪沙-晏幾道 二月和風到碧城,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眠雨過清明。
妝鏡巧眉偷葉樣,歌樓妍曲借枝名。
晚秋霜霰莫無情。
十七、浣溪沙-(宋)晏幾道 唱得紅梅字字香,柳枝桃葉盡深藏。
遏雲聲裏送離觴。
才聽便拚衣袖濕,欲歌先倚黛眉長。
曲終敲損燕釵梁。
十八、浣溪沙-晏幾道 日日雙眉鬥畫長,行雲飛絮共輕狂。
不將心嫁冶遊郎。
濺酒滴殘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
一春彈淚說淒涼。
十九、浣溪沙-蘇軾 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
但令人飽我愁無。
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
樽前嗬手鑷霜須。
二十、浣溪沙-蘇軾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
潭城東二十裏,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村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來說與采桑姑。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篟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 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二十一、浣溪沙-蘇軾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二十二、浣溪沙-趙令畤 水滿池塘花滿枝。
亂香深裏語黃鸝。
東風輕軟弄簾幃。
日正長時春夢短,燕交飛處柳煙低。
玉窗紅子鬥棋時。
二十三、浣溪沙-納蘭 容若殘雪凝輝冷畫屏。
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
斷腸聲裏憶平生。
二十四、浣溪沙-納蘭容若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
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
當時隻道是尋常 二十五、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
立春有哪些傳統食物和習俗
展開全部 立春的傳統食物吃春盤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
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如南宋後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
”春盤一詞也屢見於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
”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如“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而南宋大詩人陸遊在其《[感皇恩]伯禮立春日生日》和《[木蘭花]立春日作》兩詞中亦分別有“正好春盤細生菜”、“春盤春酒年年好”這樣的詩句。
到了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中載:“新春日獻辛盤。
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衝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據考證,春盤實際上是由魏晉時期的五辛盤發展演變而來。
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引西晉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熏煉形。
”南朝詩人庾信的《歲盡應令詩》中也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這樣的句子。
所謂五辛即五種辛味蔬菜,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
”其實,古時人們吃五辛盤不僅僅如李時珍所說的那樣是為了“取迎新之義”,同時也是了為了散發五髒之氣、健身防疫。
按照現代科學觀點,春節之際,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用五辛來疏通髒氣,發散表汗,對於預防時疫流感,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
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為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並名之曰“春盤”。
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參、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吃春卷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
這種食品是以薄麵皮包餡、用油炸製而成。
其具體製作方法為:麵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製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後包餡,卷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麵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裏嫩、色香味俱佳。
春卷皮一般用麥麵,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
至於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這兩種春卷。
到了明清時期,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
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
現在人們吃春卷已不再局限於立春日了,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
但是,春卷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蘿卜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一書記載,我國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飲食習俗,而到了明清以後,所謂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蘿卜,如明代劉若愚《酌中誌·飲食好尚紀略》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亦載:“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為什麼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
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立春後,氣溫逐漸升高,人之陽氣步步升發,講究食補的中國人,此時選定了具有辛甘發散之特質的食物,以讓身體順應天時。
蘇東坡有詩雲:“蘆菔根尚含曉露,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
”李時珍對蘿卜更是讚譽有加,認為它“根葉皆可生,可熟,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
”蘿卜還有祛痰、通氣、止咳等藥用價值。
這或許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吃蘿卜的本來用意吧。
咬春和嚐春作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於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
你知道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嗎?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麵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麵”的說法。
立春傳統習俗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
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
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
在立春...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形容春餅的詞語有哪些?